国家预算案例.docx
- 文档编号:3143627
- 上传时间:2022-11-18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33.46KB
国家预算案例.docx
《国家预算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预算案例.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家预算案例
第九章国家预算
第一节国家预算的概念及组成
一、案例及分析
案例9.1:
2006年中央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
2006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总体思路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狠抓增收节支,优化支出结构,切实保障重点支出需要;着力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开好局、起好步。
2006年预算的主要指标安排如下:
中央财政总收入19272.04亿元,比2005年增加2022.25亿元,增长11.7%。
中央财政总支出22222.04亿元,比2005年增加1972.63亿元,增长9.7%。
中央财政收支相抵,赤字2950亿元,比2005年预算减少50亿元,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预计进一步下降到1.5%.2006年,中央财政安排国债项目资金600亿元,比2005年减少200亿元(其中取消代地方政府发行国债100亿元),同时增加中央预算内经常性建设投资100亿元。
中央财政国债余额35568亿元,比2005年同口径增加2954亿元.汇总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安排,2006年全国财政收入35423.38亿元,增加3795.4亿元,增长12%;全国财政支出38373.38亿元,增加4665.36亿元,增长13.8%.
2006年,全国财政收入增幅安排12%,一方面是考虑了中央确定的宏观经济预期指标,另一方面充分考虑了各种减收因素.
按照“统筹兼顾、量入为出、确保重点"的方针和实施稳健财政政策的要求,2006年中央财政支出安排将着力调整支出结构,有保有压,保障公共支出需要,压缩一般性开支,向农业、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等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倾斜;向困难地区和群体倾斜;向科技创新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倾斜。
着力支持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促进构建和谐社会。
着力促进自主创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着力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着力支持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力加大财政保障力度,加强政权建设。
根据2006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将狠抓税收、非税收入征管,促进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确保落实“五个统筹”需要,坚决反对铺张浪费。
实施新的政府收支科目,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狠抓依法理财,加强财政监督管理和会计基础工作。
分析:
这是有关我国国家预算的案例.国家预算是指国家的基本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即财政收入在取得之前和财政支出在分割之前必须要进行科学的预测。
国家预算具有公开性、统一性、可靠性、年度性、法律性等特点。
从2006年国家预算来看,保持收支稳定增长,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政策重点是:
着力调控经济结构,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对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投入,大力支持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等。
思考题:
2006年国家预算实施的背景。
二、原理综述
国家预算是指国家基本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
从形式上看,由一系列特定的表格组成,如经费预算表格、资本预算表格等.从内容上看,反映了政府收支的范围、方向和政策。
国家预算的级次划分依据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体,一级预算的原则,我国存在中央、省、市、县、乡镇五级预算,每一级政府就其预算向该级人大作预算报告,寻求该级人大批准,并向上级人大备案。
国家预算具有公开性、可靠性、完整性、统一性、年度性和法律性的特征.
第二节国家预算的类别
一、案例及分析
(一)案例9.2:
建复式预算体系用制度管住干部
2006年4月4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以滥用职权罪判处四川省原副省长李达昌有期徒刑7年。
李达昌主要问题如下:
绕过了组织评估考察程序,力排众议大胆拍板,让问题商人、诈骗嫌疑犯丛钢及其公司对中川国际实施资产重组,将国有资产和上亿元财政专项拨款置于危险境地。
1999年12月至2000年1月,李达昌在女儿等人的撺掇下,擅自批准中川国际挪用财政部下拨的429万美元专项资金(中川国际参与建设乌干达水电项目,国家财政部拨出1亿元用于援外项目赔偿风险准备金,专款专用),致使近38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3187万元)的损失无法追回。
观点:
李达昌所批准转移用途的这笔资金并不是纯粹的财政资金。
从来源看,是财政部把这笔资金划拨到中国进出口银行,这是财政资金。
可是,通过中国进出口银行把这笔资金贷给“中川国际”公司的时候,这就变成了一笔贷款。
从李达昌的角度来说,他批准转移用途的是贷款资金,而不是财政资金。
这笔贷款是政策性贷款,有四川省财政厅提供担保。
对四川省财政厅来说,如果“中川国际”公司日后还不上这笔贷款,省财政厅则要承担还款责任.
这反映出我国财政部门、国企和金融机构三者之间的关系,涉及到国有资本预算和财政投融资预算的建立问题.作为四川省主管财政的副省长,李达昌批准转移用途的这笔资金是专项贷款,这本身是错误的。
分析:
复式预算是针对国家干预经济、政府支出范围扩大、支出种类增加的“复杂”情况而产生的。
为了控制越来越多的赤字、借债、资本投资、社会保障等而设置的复式预算,对不同的收支进行分类,以便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
对不同类型的资金要有不同的管理和控制办法,要根据政府资金的不同来源、不同去向,进行分类控制,复式预算体系就是起到这样的作用。
在发达国家,都建立了相当完备的复式预算体系。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有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建立复式预算体系。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建立这一体系,但该体系一直没有建立起来.
这一事件还反映出目前我国地方财政资金使用的一个潜规则。
实际上我国地方财政资金都是由当地党政一把手和副手支配使用的,普通老百姓并不知道这些资金从哪里来,又花到哪里去。
事实上,这些领导干部对财政资金的签字使用权都有一个既定的默契。
对于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我国还缺乏一个刚性的规则,大多都是在潜规则下操作出来的。
这件事不能归结到个人品质问题上。
世上没有圣人,也没有超人,都是凡人,关键是要看在什么制度环境下。
在西方国家,对公共领域的人采取的是“经济人假设说”,认为在公共领域,人都有为自己谋取私利的欲望,并会在一定条件下为个人利益最大化而不择手段。
基于这样的假设,西方国家都在制度上对公共领域的人,尤其是对公务人员有了很好的制衡措施,他们很少有恣意而为的空隙。
而在我国则是“公仆假设说”,假设公务员就比普通人道德高尚,没有从制度上加以有效的制衡。
“我们需要一个好的制度来保护干部,没有好的制度,任何人都有可能变坏。
思考题:
怎样的预算制度安排可以避免李昌达案件的发生?
(二)案例9。
3:
我国的零基预算改革
何谓零基预算?
我国的传统预算模式是一种基数预算,每一年的预算决策都是在上一年预算拨款的基础之上增加一定的数额,预算基数的形成和增量的决定都主要是依赖于政治上的讨价还价。
由于基数的存在,使得公共预算很难进行资源的再分配,从而降低了资源的配置效率.从理论上讲,零基预算要求政府支出机构每年都为它的全部预算进行辩护,预算基数不再理所当然地成为下一个预算年度进行预算决策的基础.因此,这种预算模式被称为零基预算。
零基预算改革。
从1993年开始,我国的一些地方政府开始试验零基预算。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进行预算改革,主要包括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购改革。
在部门预算改革中,零基预算被视为一种最佳的预算编制模式。
2000年以来在地方一级开展的部门预算改革为零基预算的全面实施创造了条件。
因为,部门预算改革要求政府预算以部门为基础进行编制,而且强调将预算外资金纳入各个部门的预算.
零基预算对于政府的预算过程有积极的影响。
首先,根据零基预算的逻辑,开始砍掉一些构成原来预算基数的支出项目,例如,失去了政策依据的专项经费、领导人批条子形成的专项经费、一次性的专项经费、不属于本级政府事权范围内的支出。
其次,在专项经费领域建立项目库有助于零基预算的有效实施,而且对于各个支出部门预算要求的形成构成了某种制约,使得支出部门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随意申报专项经费、甚至“编造”项目来套取经费。
零基预算改革的局限性。
首先,目前我国的部门预算,主要是通过下控制数的办法来控制部门的预算编制,零基预算并没有发展成一个基本的预算框架.在控制预算框架内,零基预算主要用于专项经费决策.我国目前的部门支出主要分为3类:
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专项经费。
零基预算主要适用于专项经费。
“人员经费按实际,公用经费按标准,专项经费按排序。
”在公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支出部门为了确保部门的正常运转,通常会从专项经费中挪用经费来弥补公用经费的缺口(称为“吃专项"),这极大地限制了零基预算的效果。
其次,零基预算在我国的实施还面临着一些政治和行政体制上的制约.其一,目前我国的某些地方政府政府职能和目标不明确,很难对预算进行真正意义的排序。
其二,预算分配权上的分散,某些专项经费的分配权仍然掌握在财政部门之外的一些部门手里,仍然没有纳入部门预算改革的框架。
这就意味着,某些专项经费实际上是不受零基预算过程影响的.其三,我国地方政府预算中领导人批条子、打招呼影响预算决策的现象仍然继续存在,各种非正式预算制度盛行。
政治权力的非正式安排将会干扰零基预算的排序过程和排序结果,从而使得零基预算无法真正进行科学的排序。
其四,体制上的制约还体现在公费医疗体制的改革没有与部门预算改革相配套.对于某些人员年龄结构偏大的部门来说,公费医疗支出已是一个相当大的负担,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吃专项”就是不可避免的。
分析:
我国预算分配长期以来一直使用基数加增长的做法,基数的形成是非常不合理的。
首先,部门预算一直缺乏自主权,它必须执行中央的政策,中央的政策文件构成政府各个部门预算基数的基础。
其次,由于我国政治体制的原因,政策制定权被分散到各个“政策领地”,围绕着各个政策领地的就是形形色色的官僚部门,各个政策领地的领导都要求在资金分配中有发言权。
财政部门希望通过零基预算来审查过去在基数加增长的模式下形成的不合理的预算基数,使得预算资金的分配更加科学,增进资金配置的效率.部门预算改革为财政部门将资金分配权集中在自己手中创造了机会,而零基预算则进一步为财政部门提供了对各个部门的预算决策进行控制的工具.
在我国零基预算并没有发展成为一种基本的预算框架,基本的预算框架是一种控制预算。
在控制预算的框架内,零基预算主要被运用于专项经费的决策。
这意味着,零基预算只能影响预算支出中一部分支出的决策.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零基预算的影响范围则更小。
即使在该领域,由于财力紧张、政治与行政体制的制约等因素,零基预算并没有改变预算过程.零基预算是否改变了预算结果也是值得怀疑的。
总之,零基预算主要变成了财政部门控制支出部门的工具,而不是一种改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佳方式。
思考题:
零基预算在我国未来的实施前景如何?
二、原理综述
国家预算分类方法有两类:
1、从预算形式差别的角度分为:
单式预算和复试预算;1、以计划指标确定方法的角度分为:
零基预算和增量预算。
第三节国家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决算
一、案例分析
(一)案例9。
4:
看好13亿人的“钱袋子”
预算审查,就是对政府如何花钱的监督,就是要为13亿中国人看好“钱袋子”.
预算要“闯六关”.从会前两次初审,到大会期间代表审阅、财经委审查,从主席团会议通过审查结果报告,到大会最终表决,国家预算要在全国人大“连闯”大大小小六道“关口”,才能最后得到批准。
按法律规定在人代会召开的1个半月之前(2004年12月底),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听取了财政部关于2004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5年预算草案初步方案的汇报,并向财政部书面提出了对预算草案的意见和建议。
财政部据此进行第一次修改.
大会召开的一个月前,全国人大财经委和有关专门委员会又听取了财政部关于2004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5年预算草案的初步方案的汇报,并对预算草案进行初步审查。
每年全国人代会期间,在代表们对预算进行审查的同时,全国人大财经委也在对预算草案进行又一轮的审查,并根据各代表团和有关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家预算 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