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苏少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学案全册.docx
- 文档编号:3142151
- 上传时间:2022-11-18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48.81KB
新版苏少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学案全册.docx
《新版苏少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学案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苏少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学案全册.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版苏少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学案全册
少版八年级美术(上)教案
第一课《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通过对名家名作的欣赏,了解山水画的历史演变、风格流派,初步了解山水画常见的表现技法。
情感目标:
通过山水画作品赏析,领略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体会与感受中国山水画的独特审美价值,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技能目标:
通过赏析,感受历代画家如何将自然造化与个人心性相结合,在绘画中表现自然之美,借山水之景抒自己之情。
理解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学习多角度欣赏山水画作品,并能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运用语言、文字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通过赏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山水画不是摹仿、再现或是复制自然,它有着博大的文化涵。
教学难点:
理解画家在山水画中对意境的营造。
教学准备
教师:
教材,制作教学课件,以直观、生动的画面展示教学容。
学生:
教材,通过美术馆、博物馆、网络、书刊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导入与揭题
我们到山里去旅行,常常会发觉大自然的伟大。
山中的巨石,高耸的树木,峡谷里奔流的小溪,这些景物给我们一种莫名的感动,使我们很想画下来。
山水画的根源便来自我们心对山水的喜爱。
可是,要把高山大河画在一小小的纸上,是很困难的。
中国的画家们是如何表现这些景色的呢?
思考:
山水画以描绘山水自然风景为主体,它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在山水画中我们还会探寻到什么?
中国山水画又为什么不称为风景画?
1.大自然风景图片欣赏。
2.揭示课题。
二、欣赏与比较
有没有同学欣赏过中国山水画?
我们一起来赏析山水画,探寻山水画的独特之美。
今天的知识点比较多,我们分小组进行归纳:
A组隋唐(青绿山水)、B组北宋(水墨山水)、C组南宋(水墨山水)、D组元(文人画)。
三、欣赏解析
晋是中国山水画的萌芽期,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隋:
《游春图》是我国已知存世最早的一幅独立的山水画卷,以春游为主题,画幅虽不大,场面却开阔。
辽阔的水面为远近的山坡所环抱,画中湖水融融,青山叠翠,白云缭绕,桃花绽开,一派春和景明,树木、亭台、船只等将游春的环境点缀得富有生活气息,可以感受到春山带给我们的大自然表情。
画中人物虽小,却描绘的很具体。
或乘骑于山径,或泛舟于湖上,姿态各异。
画中的山用石青、石绿染出一片明媚的春色,展子虔的这种画法发展到唐代的思训,便形成了“青绿山水”,被后世誉为“唐画之祖”,成为中国山水画中一种独具风格的画体,有的还勾以金色,称为“金碧山水”。
作品中人物与山水有了恰当的比例,丈山、尺树、寸马、豆人形象的描绘了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
唐:
唐朝以后,中国山水画为了强调山的高大挺拔,特意将人画得很小。
这样,大自然的雄奇伟大就显现出来了。
山水画有许多是画在屏风上的,山水画挂在屋,可以使坐在屋子里的人,有坐在山水里一样的感觉。
画面是直立式的,我们称为“立轴”。
《江帆楼阁图》立轴,绢本,青绿设色,101.9×54.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思训是皇亲,是唐代开元初年的左武卫大将军,他画的用大青绿着色,江天浩淼,风帆溯流,画出了勃勃的大唐气象。
唐代的山水画多半用线条勾勒,勾出山的轮廓。
宋:
宽是北宋卓越的山水画家,他的山水画雄强浑厚,苍苍茫茫。
画面具有重量感,线如铁条,把山的质感表现得极为突出,树木用墨变化,皆给人苍郁朴茂的感觉。
《溪山行旅图》北宋,宽,绢本墨笔,206.3×103.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采用对比、大小、起伏、开合等艺术手法使人产生雄伟崇高之感。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占据画面约三分之二,耸立在中央的主峰,右侧有深谷瀑布,另一边是矮小的侧峰。
近景中央冒出两块巨大的岩石,背后坡岸道路上一行行旅,点出画的主题。
中景两座山丘,隔溪相对,山上密布阔叶与针叶木,叶梢露出宏伟的寺庙建筑。
中景与主山间,被云气阻绝,烘托出主山高不可攀的气势。
这座大山用细点的皴法来表现岩石的坚硬粗糙。
山顶上密集着小树。
大山右边有一道白色的瀑布,像一条细线,从高处垂直落下来。
瀑布下方是一片茫茫的水气,隔开了后面的大山和前面的山丘。
前面的山丘是离我们比较近的地方。
山丘右上方有一些楼房的屋顶,被树木包围着。
山丘下方是一条路。
我们可以看到右边有一队驴子,正驮着货物,由人驱赶着前行。
商旅所占画面极小,造成强烈的对比效果烘托出山的高大,如此雄伟壮丽的高山,如此渺小辛苦的行旅,画中人前行不觉,观画人则不由喟然长叹。
虽然是一幅大画,可是在描绘细致的人物、建筑等细节方面一点儿不马虎。
北方多大山,崇山峻岭,一层又一层的,观赏者必须抬头仰望,因此,在画家的画中,就出现了非常陡直的构图。
北宋的山水画经过写生的观察训练,对每一种岩石的质地、皴法都做了研究,对水的波纹、树叶的构成,甚至季节的变化,都仔细加以观察分析,所以有非凡成就。
南宋时代,北方的领土被金人占据,都城迁到江南的。
中国南方多河流,地势比较低。
因此,南宋的山水画就产生了和北宋很不一样的风格。
因为南宋建都临安,画家接近的多是水乡泽国,“水”的主题逐渐替代了北宋的“山”的主题。
北宋的都喜欢画高大的山峰。
南宋的喜欢画河流,画水,画很秀气的山。
《踏歌图》绢本,水墨,谈设色,192.5×111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以马远、夏圭为代表的南宋山水画突破了北宋以来的全景式构图,对景色进行大胆剪裁,追求单纯与精炼。
《踏歌图》是南宋画院山水画的经典之作,近景、中景、远景十分清晰,边角之景,大量留白是南宋画院山水的一种创新,留白将绘画艺术带入一个耐人寻味的性灵空间。
就如白居易所言:
此处无声胜有声。
《富春山居图》1650年被烧断,2011年(庚寅),三个庚寅年。
一幅分隔了三百多年,每一个文人都念念不忘的绘画作品,终于在2011年6月1日在台北故宫合璧展出。
黄公望在富春江一带住了很久,对这一带的山峰、河流、房舍、树木都很熟悉,所以很容易画出了景物特色。
然后他又把这很长的画带在身边,随时加以修改。
这种力求完美的态度,使这一卷看来平凡的画,变成了中国美术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长卷形式的绘画,是中国人的独创,它非常适合画河流两岸的风景。
我们欣赏时会觉得那些山峰有时靠近,有时推远,有时就在眼前,有时又远在天边。
山水画的布局和构图很困难,画家其实借鉴了电影蒙太奇的手法。
《富春山居图》这画,画了三四年,且不排除花费更多时间的可能性。
黄公望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云游。
他从79岁到82岁,在富春江一带,有时候行于中流,有时候靠船于岸。
所以他跟两岸的风景时远时近,时快时慢,时时将自然山水融于胸中,草木葱茏,溪桥渔浦,一个七百厘米的长卷,绝对不是一个定点的风景,而是他一生的回忆。
因为落款(庚寅年)后还继续在画,离他86岁去世还有四年的时间可以画这画。
所以它是一个七百厘米的长卷。
是其一生走来漫漫长途的回顾,“也无风雨也无晴”,那个“回首向来萧瑟处”的心情,在这里流露出来的黄公望以写书法的笔法去写画,将绘画变成了观念,具有象征意义的文人画形式。
元以后凡有山水画的地方,皆有子久的影响。
倪瓒的画,画面特别干净,常常只是一段山坡,一两株细细瘦瘦的树,一抹淡淡的远山。
他习惯用很干的毛笔,在纸上擦出淡淡的墨痕。
给人一种寒冷寂静的感觉。
元代的文人在山里住久了,不食人间烟火,听见的只是风声、水声。
《清凉环翠图》清代,龚贤(1618~1689),纸本水墨,30.2厘米×144.2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
此图描绘的是清凉山一带的风光。
以干笔作墨骨,再以层层皴染包润之,画面湿润厚重。
独创“积墨”画法,墨色浓重苍润,适于表现江南湿意浓重的山水景色。
画家在描绘自然山水的同时,也为我们记录下了沧海桑田的变迁。
通过此时此景图片的观察对比,感受画家记录的山水变迁。
这幅画描绘了层峦叠嶂,丘壑纵横,林木深郁的山间书屋。
画面气氛肃穆,步步高峻的山岭以“积墨法”画出,墨色浓重苍润,使画面气象峥嵘。
“积墨法”为龚贤在总结前人画法的基础上独创的画法,龚贤精研此法是追求一种苍润的境界,他以干笔作墨骨,再以层层皴染包润之,令山林树木呈现出鲜润沉厚的墨韵,使画面湿润厚重之感,这种画法适于表现江南湿意浓重的山水景色,同时也使龚贤的绘画具有了一种深郁静穆的格调。
《淮扬洁秋图》清代,石涛(1641~约1719),纸本,89.3厘米×57.1厘米。
描绘了古变幻莫测的风貌。
全景布局十分别致,江流弯弯,一波三折,坡岸呈“之”字状萦回蜿蜒,近景中垂柳枝叶纷披,水面芦苇柔韧挺秀。
画面给人雅致明洁、渺远清旷之感。
石涛绘画对传统的最大突破在于章法,在他的作品中,布局变化多端,新疑奇妙,能给人一种强烈、新鲜的视觉冲击感。
且石涛作画无固定章法,纯是“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在皴法方面,石涛也是不拘一格的,此外,他还喜用各种夹叶、圆圈、三角形等来疏通画面,使画面蓬勃灵动,生机盎然,以增加变化。
这幅画运用了石涛特有的“拖泥带水皴”,连皴带擦,浓淡、干湿并用,描绘出湿润沃疏的质感。
画中的房屋用粗笔,芦苇用细笔,形成生动的对比。
此图满幅洒落的浓墨苔点,吸收采用了董源一派的皴法点土石,配合着尖笔剔出草丛,使整个画面萧森郁茂,苍莽幽邃,体现了一种豪情奔放的壮美。
《万山红遍》现代,可染(1907~1989),纸本,84厘米×131厘米。
“红遍万山染成林,飞流直下显白练。
幽燕生紫气,而今华夏小康里。
”画家一反平时常用的淡墨画法,使用了大量名贵的上等朱砂,集中突出“红色”。
整幅画面色彩强烈醒目,又以浓厚的墨色为底,形成冷暖调子的对比,构成红、白、黑三色的交响。
《万山红遍》是可染以诗词《沁园春•》中的名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主题进行的创作。
赏析此作品重在理解画家通过画作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无限的深情。
《江山如此多娇》现代,傅抱石(1904~1965)、关山月(1912~2000)合作,纸本。
傅抱石、关山月根据《沁园春•雪》所创作,东升,江山壮丽,表现了新中国的勃勃生机。
为了表现中华的辽阔,画家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充分发挥中国传统绘画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表现手法,采用全景图式,把山舞银蛇的北国风光,与郁郁葱葱的江南景色有机地统一在同一画面之中,使人们更深一层地体会到祖国江山的秀美。
四、讨论与交流
1.你在作品中看到了哪些景物?
2.你能通过作品“读出”怎样的意境?
五、归纳与总结
中国山水画印象,青绿山水、水墨山水、文人画、寄情山水。
中国山水画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摹,我们还读到了画家的精神诉求、心表白、人生追求,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以山为德、以水为性的在修为意识,是画家心世界的流露,是画家人生态度的表达,是画家人生追求的体现。
山水画情景交融的意境,是人与自然合一的写照,使得山水有着人的表情,真可谓万水千山总是情。
六、作业拓展
你眼中的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有什么不同?
中国山水画独特的装帧形式还有哪些?
第二课《用心灵接触自然》
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
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发现自然界丰富的色彩,感受季节美。
通过对画家作品的欣赏,对风景表现形式和表现语言产生一定的认识。
2、技能目标:
通过欣赏、讨论、观察、感受、叙说,借鉴大师和画家的手法和表现语言,尝试用笔墨等工具表达,让学生互相学月,互相研究,掌握一定的风景绘画技能和技巧。
3、情感目标:
通过欣赏,盛受风景画(西方一般称为风景画,中国传统的风景画一般为山水画,与西方表现手段、意境和观察方法、构思不同)表现的艺术美,并尽可能多地了解名画家的风景画作,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健康高雅的审美意趣。
二、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和感受,运用自己的表现手段创造性地表现自然界的美,抒发对自然界的热爱,体验美术探究活动的快乐。
三、教学难点:
引导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自然界,体悟画家作品中对光、色、树木的姿态、季节的转换有何种反映,用自己的心灵和情感去表现自己理解的自然,用创造性的美术语言体现自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版 苏少版八 年级 上册 美术 教学 案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