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研究生一年级课程包括课件试题答案.docx
- 文档编号:3139924
- 上传时间:2022-11-17
- 格式:DOCX
- 页数:60
- 大小:86.22KB
自然辩证法研究生一年级课程包括课件试题答案.docx
《自然辩证法研究生一年级课程包括课件试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研究生一年级课程包括课件试题答案.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研究生一年级课程包括课件试题答案
1、什么叫自然辩证法?
其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
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对象:
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性质:
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容:
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围:
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
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体系:
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容是:
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2、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周期性(可能出辨析题)
答:
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非平衡态自组织理论证明,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从环境中获取负熵流来抵消系统部的熵产生,就可能在一定条件下使系统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演化为一种稳定有序的结构。
同样,混沌理论也揭示了通向混沌的道路,说明了系统从有序向无序的转化过程。
在自然界的演化过程中,正是由于以上两个演化才使得自然界经历了“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的循环发展过程。
自然界的系统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地走向无序和退化。
有序和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
3、自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自组织理论及其意义
答:
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行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其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能够形成有序的结构,或从低序向高序的方向演化。
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通过对自组织理论的认识,我们可以分析现在的各个国家甚至社会的发展。
我们在对自组织理论有更深入了解的同时,还可以将得到的实际经验应用到社会中去,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4、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有没有本质区别?
答:
天然自然是大自然中已经存在的并且未经人类利用的自然。
人工自然是人利用或改造天然自然,创造天然自然中所不存在的人类文明,可分为两类:
①人工自然界,即人工生态系统;②人工自然物。
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
天然自然是“第一性客体”,人工自然属“第二性客体”;天然自然中存在的是“自发性作用”的规律,在人工自然过程中,则有“应用性作用”的规律;天然自然只有自然属性,而人工自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天然自然的演化节奏是缓慢的,人工自然的演化是快节奏的。
人工自然是科学技术的物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
5、混沌理论的定义
答:
“混沌理论”是对确定性非线性动力系统中的不稳定非周期性行为的定性研究。
在
没有变量的情况下,系统运动是一项有规律的重复行为,通过研究认识这一系统状态,非周期性行为就变成了可以观察的对象。
不稳定非周期行为则复杂得多:
它不做重复运动,不断展现出任何细微变化动乱对系统造成的影响。
根据当代数学理论的定义,混沌系统就是对“对初始条件极度敏感”的系统。
换句话说,为了精确预测系统的未来状态,需要知道它无限精确的初始状态,即便很小的误差,都将立刻导致预测错误。
混沌理论:
是系统从有序突然变为无序状态的一种演化理论,是对确定性系统中出现的在“随机过程”形成的途径、机制的研讨。
6、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P70)
答: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有:
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努力减少环境污染;树立生态自然观;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实现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世界各国即不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共同发展;实现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发展。
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原则;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原则;人类根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共同性原则;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公平性原则。
7、科学的本质是什么?
(可能出辨析题)
答:
马克思对科学本质的论述:
(1)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2)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
(3)科学是生产力;(4)科学既是观念财富又是实际财富
所以马克思把科学看着“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即科学是人对自然的能动认识和反映关系。
8、科学和科学事实的关系
答:
科学的定义见题7。
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区别于理论的普遍述(全称命题)。
科学事实类型:
事实I——客体与仪器之间相互作用结果的描述;事实II——观察实验得到的结构的述和判断;事实III——理论事实。
科学事实是形成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建立科学理论的基础;科学事实是确证或反驳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基本依据,是推进科学进步的动力之一。
同时科学的进步有助于科学认识主体更好的对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更好的描述和判断,也就是促进科学事实的形成。
9、科学和伪科学,非科学的划分标准(用辩证唯物主义解释)
答:
科学划界问题指区分科学与伪科学及其他非科学的界限问题。
此问题由逻辑实证主义提出,其核心是科学划界标准。
关于科学划界问题大致形成以下四种观点,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批判理性主义观点、科学历史主义观点与科学实在论的多元观点。
逻辑经验主义认为有意义的命题才是科学的命题,否则便是非科学的问题。
批判理性主义者波普尔认为科学的理论或者命题具有普遍性,不可能被经验证实,而只能被经验证伪,因为经验总是个别的,所以他主可被证伪的理论或者命题才是科学的,否则是非科学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科学和伪科学,非科学是有本质区别的。
可检验性是科学区别于伪科学的根本标准。
伪科学是伪装成科学形式的非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容不具有客观真理性。
不可检验性和伪装是伪科学的基本特征。
一般的非科学是指不满足精确性和可检验性的命题问题或者理论,无法运用自然科学方法进行检验或者评价。
10、科学技术和价值的关系(是既有关系又没有关系,注意辨析)(P104)
答:
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价值的本质在于:
它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价值同人的需要有关
科学有在价值、社会价值。
科学的在价值:
人类在探索自然界的过程中,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求真、客观与人文关怀科学精神,怀疑、批判与创新的科学思想,从实际出发,实事的科学方法是科学的在价值,这是科学文化的核心,是不以时代、国家、民族地区为转移的。
科学的社会价值:
主要表现为科学所具有的积极的、正面的社会功能。
第一:
科学带来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第二:
科学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第三:
科学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11、科学和技术的关系(注意二者的区别)
答:
技术和科学的区别
1、技术和科学与自然的关系不同。
科学是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属于间接生产力;技术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属于直接生产力。
2、技术和科学的目的不同。
科学属于认识畴,主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技术属于实践畴,主要解决做什么、如何做。
3、技术和科学的可预见性程度不同。
科学的具体发展途径和结果一般来说是不可预见的;技术的具体发展途径和结果一般来说是可以预见的。
4、对技术和科学的评价标准不同。
科学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推动科学理论的发展;技术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生产出更新和更好的产品。
5、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
6、科学是发现,技术是发明。
7、科学是创造知识的研究,技术是综合利用知识于需要的研究。
区别科学与技术的目的不是将它们分开,而是要更好的统一考虑。
注重技术时要想到科学,注重科学时要想到技术。
技术是科学的延伸,科学是技术的升华。
12、科学是始于问题还是始于观察?
答:
科学是始于问题。
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科学研究从科学问题的提出开始,确立了问题就确定了求解目标,预设了求解的围和方法。
科学观察是人们又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
与理论思维方法不同,科学观察不是通过演绎、类比等抽象过程,而是依赖感官以及观测仪器直接认识外部世界,记录和报道事实。
所谓科学问题是指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的分析而产生的问题。
人们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的认真思索和分析,从中发现各种矛盾,它是现有人类认识未解决的矛盾,这种矛盾或疑难,就是科学所要研究的问题。
科学研究开始于问题。
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个人或集体来说,是否善于发现和科学地提出问题,是衡量其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是否存在需要研究的问题以及问题的多少与深浅,是表征一个学科是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13、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
所谓科学问题是指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的分析而产生的问题。
人们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的认真思索和分析,从中发现各种矛盾,它是现有人类认识未解决的矛盾,这种矛盾或疑难,就是科学所要研究的问题。
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是科学认识形成过程的核心。
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个人或集体来说,是否善于发现和科学地提出问题,是衡量其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是否存在需要研究的问题以及问题的多少与深浅,是表征一个学科是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使科学认识不断的发展。
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没有问题,科学也就停滞不前了。
14、关于科学划界标准的主要观点(4种)此题与第九题问题相同,只是表述形式不一样
答:
1、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经验证实标准
2、批判理性主义的观点——经验证伪标准
3、科学历史主义的观点——式标准
4、科学实在论的多元观点——12个条件为标准
科学理论评价的四种基本观点
①.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评价理论(逻辑经验主义强调科学是证明了的真理。
卡尔纳普提出的归纳支持理论。
)
②.波普尔的科学评价观(理论的经验容越丰富,则它愈可检验、愈可证伪。
第二个标准是理论必须经受住更加严峻的检验。
第三个标准是理论的逼真性。
理论的逼真性越大,它就越接近真理。
)
③.库恩的历史主义评价观(不同的科学式是不可通约的或不可比的,因而,持不同式的科学家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根本就不存在越越历史的评价原则。
)
④.费耶阿本德相对主义评价观(不能从证据与理论的关系来评价科学理论,因为证据被理论所污染了,即证据被迫按理论的模型解释过了,证据不再是单纯的证据,而是理论的一部分了。
判定高于“真理”和专家的意见。
)
科学理论的判别标准
科学理论的评价,事实上是对相互竞争性的理论给出优选的程序和判别的实质性标准。
第一,该理论体系的各个命题之间在逻辑上是高度自洽的、无矛盾性。
第二,必须能够包容和解释更多的经验事实。
第三,相容性评价仅限于与科学家们公认的理论原理相容,但并非必然与所有旧理论相容。
15、科学假说形成的途径,及其对科学研究的作用
答:
科学假说是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规律提出一种假定性的推测与说明,它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重要形式。
形成途径:
(1)当出现已知科学理论无法解释的新事实时,提出猜测性说明。
(2)将某一理论推广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然 辩证法 研究生 一年级 课程 包括 课件 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