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边城》论文.docx
- 文档编号:3139501
- 上传时间:2022-11-17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4.37KB
沈从文《边城》论文.docx
《沈从文《边城》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沈从文《边城》论文.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沈从文《边城》论文
试论沈从文《边城》的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
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在艺术表现方面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解读了《边城》这部作品的艺术性。
一是作品本身具有的抒情意境的诗化特征;二是其诗境中蕴含的悲凉况味;三是在悲凉感怀下凸显的永恒的人性美。
通过层层体味挖掘其作品中最具价值的东西--人性美。
人性美是永恒的,沈从文先生描绘的这一美好品质在物欲横流的当今仍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
抒情意境悲凉人性美
?
沈从文先生,是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兴起的京派作家中的代表人物。
京派作家是以人道主义为根基,遵循“为人生”的创作思想的作家流派,他们由文化层面探讨人性、人生和国民性,艺术上熔写实、浪漫、记“梦”和象征于一体,多写自然景物、纯真爱情、童心及原始纯朴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就沈从文先生而言,其小说创作大体可分为重叙民间传奇和历史小说、都市讽刺和乡土抒情三部分,其中乡土小说又称湘西小说,是作者对边地山民人情美、人性爱的深情礼赞和讴歌。
?
中篇小说《边城》就是构筑湘西小说的柱石,也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
《边城》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湘川边境的小山城茶峒及其附近的乡村为背景,描写了撑渡船的老人和他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当地掌水码头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大老和二老之间曲折的爱情悲剧故事。
《边城》共二十一节,每一节都充满了诗意,作者以舒缓的节奏、细腻的描画、清丽的语言,给予读者一种悠远质朴的美感。
一、一首具有抒情意境的诗
?
《边城》因其全篇弥漫着悠然袅袅的诗意,而常被人称作“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刘西渭语)。
在沈从文先生的诗化小说长廊中,《边城》无疑是高居其王冠之上的宝石。
?
首先,作品中的人、事、物皆被镀了一层诗意的光辉。
在故事情节方面,是以翠翠和二老的爱情为诗情的载体,悠然道来二人故事中“爱”与“美”的特质。
翠翠本身就是美的,纯的。
“翠翠在风日里长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养着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想不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1)沈从文先生用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翠翠的纯美与柔和,翠翠像一件带有灵魂的美玉。
她的爱情单纯而执着,没有太多世俗的考虑,有的只是朦胧的梦。
在端午节赛龙舟的一次盛会上,翠翠与二老邂逅,两个美慧的少年心中萌发了一段朦胧的爱情。
两年后,在又一个端午节到来时,翠翠与二老再次在看赛龙舟的人群中不期而遇,二老同翠翠说话,翠翠“脸发着烧不便作声”,此时,翠翠“小心腔中充满了一种说不分明的东西。
是烦恼吧,不是!
是忧愁吧,不是!
是快乐吧,不,......是生气了吧--是的,她当真仿佛觉得自己在生一个人的气,又像是在生自己的气”
(2)。
作者静观揣摩翠翠在爱情方面的种种情态,通过粗线条的外部刻画与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把翠翠羞涩、温柔而单纯的性格特征体现出来。
后来发展到二老去对翠翠唱山歌,翠翠“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的歌声浮起来,仿佛在各处飘着......”(3)在幽静潮湿、散发着植物的清新香气的夜晚,一首嘹亮的婉转的情歌荡漾在边城之上,该是多么纯、多么美的景致!
二老傩送的山歌余音袅袅,让人回味不绝。
两个人的感情如那夜晚小城茶峒降临的山雾,湿漉漉的、朦朦胧胧的。
大老天保为成全弟弟,忧伤出走,不幸落水遇难,二老傩送因感愧疚驾船出走。
于是翠翠和二老的感情由触手可及的山雾变成了飞去天边的一抹忧伤而绚丽的云朵,不知云朵会不会游来,只留翠翠一人痴痴地凝望。
这份感情总会永远存在那种忧伤的美,触动人心底最深处的情思。
作品的结尾“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沈从文先生的结尾是一个平和的而非绝望的结局,用了一个醒目的“!
”,使人难泯心中美好的希望,渗透着余音袅袅的牧歌的情韵。
?
另外,小说中对各种事物及苗族的各种风俗的描写,一方面展示了小城茶峒的人文精神状态,另一方面也起到了扑朔迷离的诗意烘托的作用。
在文章开篇写:
“......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4)。
故事这一简单的开端,既有着神话般的情致,又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风韵。
“白塔”是小城茶峒美丽纯洁的象征,也是一切传统美好的象征,那只古老的“渡船”也很有特色的:
船上立着一支竹竿,挂一个铁环,两岸牵一段废缆。
有人过渡时,便把铁环挂在废缆上,牵着船来回过渡。
这是一种极宁静安详的生活状态,具有很强的封闭性,但是即使是这种单调的生活形式,在青山绿水,温暖人情间也是别有风味呢。
小说中除了对“白塔”、“渡船”及小城的生活状态做了颇具风情的描述外,泼墨最多的该是小城的端午节了。
“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个`王`字”。
全茶峒的人会出城看划船。
赛船过后,就连城中的戍军长官也会与民同乐,放许多肥鸭供人们任意捕捉,以增加节日的愉快。
在端午节这一整天,人们喝酒吃肉、看赛龙舟及泅水捉鸭,玩得情趣盎然。
这一封闭式的小城茶峒将这传统的美好节日过得有声有色。
沈从文先生在故事中作这样的描写既彰显了小城茶峒浓厚的文化氛围,又做到了不着痕迹的诗意的烘托。
?
最后,在写作手法上,《边城》是属于浪漫主义,而非现实主义的。
因为《边城》本身的创作即是建立在“梦幻”的基础上,是沈从文先生将其理想与湘西世界的历史图景的复加。
“《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了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
⑩在沈从文先生的这部《边城》的故事中,他摒弃了所有的对立的因素,所有的人都处于一种和谐的生活状态,与外面世界的战乱、人性的蜕化相比较,这里就称得上是一个世外桃源,山青水翠,人们淳厚质朴,安居乐业。
尽管翠翠与二老傩送的爱情有些悲伤,但作者并没有着意去深挖这种伤感,使作品留驻人心的永远只是小城茶峒那种纯美的印象。
而在沈从文先生的其他小说作品中,如《丈夫》,叙述了一个青年农民进城看望他当妓女的妻子,目睹妻子被别人蹂躏,思想从麻木到觉醒的故事,揭露了旧中国丑恶黑暗的一个侧面,渗透着作者的爱憎感情和对劳动人民悲惨命运的深刻同情,与唯美诗意的《边城》相比,其现实主义性就很强;又如其长篇小说《长河》,现实性和历史性兼具,通篇回荡着由湘西社会“常”与“变”的冲突带给人的沉痛感慨,作者通过描写吕家坪保安队长与滕长顺一家的矛盾,对国民党反动统治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很具有现实性。
《边城》与它们比较,并没有那种赤裸裸的黑暗与丑陋,而是抒情性质的,诗意浓浓。
二、抒情意境中的悲凉况味
?
伴随着五四文化成长起来的作家,无论写什么,其作品中总会渗透着一种深刻的悲剧感。
钱理群先生曾称这种美学风貌为“悲凉”。
譬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作品,具有对事物穿透内里的审查与柔和温情外表,却依然浸染着一种复杂的情绪--忧伤与“悲凉”。
《边城》亦是如此。
沈从文先生的嫡传弟子汪曾祺曾指出“《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的很深的悲剧感”⑾。
(见傅书华《读沈从文<边城>》)的确如此,《边城》读来总有一种似迷朦的雨,弥漫的雾一样挥赶不去的阴湿与愁苦。
?
首先,从《边城》的创作背景上看。
小说写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我们知道那是一个很混乱很丑恶的时代,战争、压迫、贫穷和饥饿充斥着这个世界,是一个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共同统治下的黑暗天地。
而在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边城》中却看不到一丝丝丑陋的东西。
在那美丽的小城茶峒里,所有的人都热情真诚,过渡不需交钱,相互推让;老船夫上城,几乎所有的人都热情招待他,卖东西的人们深恐让他吃了亏;老船夫死后,许多人自愿来料理他的后事……小城中人人都那么纯朴,甚至如小说中写的“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可更信任”。
小城茶峒所有的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5)。
虽然与西方的、外面的世界比较,这里是一个几乎闭塞的环境,却有着如此的纯净与美好。
沈从文先生当年是抱着对新的人生和新的世界的追求和向往,才从荒僻、闭塞、落后的湘西赶到大都市北京的,传说他进入北京城的第一句话就是:
“北京,我是来征服你的!
”足见沈从文先生当时对未来的激情与豪情。
可是,当他目睹了甚至亲身经历过大都市的种种黑暗后,他想起了他遥远的故乡湘西,他把湘西人的淳朴、善良、正直和热情跟都市上流社会的虚伪、懦弱、势利和男盗女娼相对照着,他迷惑了,他失望了。
于是沈从文先生“表现出受过长期压迫而又富于幻想和敏感的少数民族在心坎里那一股沉忧隐痛”⑿,他的精神开始慢慢地回归了,回归到那个以前“荒僻、闭塞、落后”的湘西的小城茶峒,因为那里有他认为的最重要的东西,同时也是大都市人都缺少的东西--人性美。
而当沈从文先生想重新找回那丢失的东西时,却发现他心中淳美的故乡湘西已经是物是人非,那种美好正在不可遏止地缓缓消失,他忧郁着不知所措,这种愤懑与颤栗的感情交织下产生出一种复杂的情绪,“边城”再美,已是“过去”,不由让人尽感“悲凉”。
汪曾祺先生就曾称“《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⒀。
?
另外,从作品本身上分析,或许是因为小说并没有给读者一个喜剧的、较完美的结局,悠然读来,总免不了会将个人的忧伤洒在那边城山下清澈的小溪中。
沈从文先生曾说“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
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
故事中充满五月的斜风细雨,以及那点六月中夏雨欲来时闷人的热,和闷热中的寂寞”⒁,在整篇故事中,一切都很和谐,但是翠翠母亲的爱情是个不和谐的因素,似乎在昭示着女儿的爱情也不得完美,故事中翠翠的爱情也成了一个未知的哀伤的结局。
但这并不阻碍《边城》如一首具有抒情意境的诗,缓缓而流,那美妙的的文字,将所讴歌的爱和美上升到了人性的高度,与读者的心灵产生哀痛和共鸣。
如果说大老天保被意外淹死之前还让人沉醉于诗的美好意境之中,那么之后读者便会被那种叫做“悲凉”的东西慢慢浸染了。
至此,翠翠与二老傩送的爱情被安置了阴影,暗示着二人将最终逃离不了爱情的悲剧。
因为大老天保是为托人向翠翠求婚未果,自弃出走才意外身亡的。
这样,故事已充满了任何人都说不清又抹不去的隔膜。
二老傩送对老船夫冷淡了,那种欲说还休、纠缠不清的感觉凝结成这一句让人深思的苦语:
“老的(指翠翠的爷爷)为人弯弯曲曲,不利索,大老是他弄死的”(6)。
这件事就成了一个死结,似乎谁也解不开,就像无论是谁也成就不了翠翠甜蜜的爱情一样。
尽管大老的死是一个偶然,但由此引发了一件件的痛楚。
翠翠与二老傩送的不能结合,老船夫在雷雨之夜的郁结而死。
老船夫的死,仿佛使整个茶峒山城将失去一种传统的灵魂。
与老船夫死的同时,那座矗立在溪边已久的、象征着茶峒风水的白塔也坍塌了,古老的渡船也被雨水冲走了,似乎是一种古老的历史终结了。
已故的老人带走了历史,带走了一种美好的情结,而余下的人们,却依旧生活在一种不完美的生活形态里。
?
翠翠与二老的爱情结局不得而知,同时所有的人、事也都陷入了一种碌碌而荒凉的状态。
或许只能如此面对现实,人们还能做些什么?
只能在现实的安排下,对命运不可更改的悲哀作声叹息罢了。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渡口,溪水依然在流,青山依旧苍翠如烟,边城的诗意在最终走向了幻灭,提炼出来的只是悲凉的情怀和不可言状的怆痛。
三、悲凉况味中的永恒的人性美
?
《边城》的作者沈从文先生的“很深的悲剧感”是来自于对生命、对世界的、美好东西的易逝性的敏感洞悟,而这种洞悟又是融合在作品中的人物流露出的人性美、人情美之中的。
?
首先,我们忽略小说本身悲凉的结局,不去想翠翠个人爱情的哀伤,读罢文章,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该是小城茶峒人们的美好品质了。
(前面已有略提)沈从文先生自己提到“我实在是个乡下人。
说乡下人我毫无骄傲,也不在自贬,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他保守、顽固、爱土地,也不缺少机警,却不甚懂诡诈”⒂,在《边城》这部作品中,他就刻画了这样一群乡下人。
一是质朴、慈爱、为人正直、重义轻利的老船夫和杨马兵。
首先是老船夫,沈从文先生曾在致张兆和的信里说“我心中似乎毫无渣滓,透明烛照,对万汇百物,对拉船人与小小船只,一切都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边城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