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古时称什么.docx
- 文档编号:3128504
- 上传时间:2022-11-17
- 格式:DOCX
- 页数:4
- 大小:20.57KB
元旦古时称什么.docx
《元旦古时称什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旦古时称什么.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元旦古时称什么
元旦古时称什么
春节是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
可能有些人还不知道,“春节”只是上个世纪初才兴起的晚近说法。
在古代传统中,这个节日被称为“新正、新岁、元日、元旦”等,“春节”则是另有所指。
不管叫什么,民间都一直俗称“过年”。
过年其实不仅是春节,而是从腊八到元宵,甚至到二月二的一系列年庆活动。
这里我们就来把这一系列年庆的源流做一番梳理。
汉武帝确定以夏历正月为岁首
在“过年”的一系列年庆活动中,除夕或者春节无疑是其中的高潮。
古时候,无论叫新正、新岁还是元日、元旦,顾名思义,都代表新的一年的开始。
而“除夕”,指的也是新旧交替的那一个夜晚。
从物候上来说,一年又一年的轮回转换,四季更替,是最明显不过的时间周期之一。
古时候,人们也很早就有了“年”的概念。
我国古代的年首先是与农作物一年一度的收获相关。
甲骨文中的“年”字,是人背禾的象形字。
《说文》则称:
“年,谷熟也。
”
一年周而复始,这当然是个值得庆祝的时刻。
那么,把什么时候算作一年的开始呢?
正如前面所说,谷物丰收是“年”的重要标志,所以在我国的周代,把完成收获的季节作为一年的开始。
《诗经·七月》中记载了周人禾谷登场后人们庆祝欢乐的场景:
“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周人以夏历十一月为岁首之月,因此在十月末、十一月初过年。
《诗经·七月》记载的,其实就是那个时候人们“过年”的场景。
直到汉代中期汉武帝的时候,才正式确定以夏历正月为岁首,岁首在正月初一,称为正月旦、正旦、正日。
此后历法虽然经过不断修正,但这个一年开始的时间却一直没有改变。
岁首既然确定,相应的庆祝活动自然也就移到这个时间进行。
正月旦是汉代皇家的重要庆祝日,朝廷要举行大规模的朝会。
皇帝清早上朝,接受文武百官的庆贺,同时百官也得到新年宴饮的赐赠,这时礼乐齐鸣,百戏腾跃,一片欢乐景象。
在汉代朝廷的影响下,正月旦也成为民间的节日。
后世正月拜年的传统即由汉代正日新年拜贺的习俗发展而来。
隋唐春节,称为元日、岁日、元正。
从唐代开始,春节成为政府法定假日,唐开元年间《假宁令》规定,元日、冬至各给假七日。
元日七天假期是年前三天,年后三天。
每逢元日,朝廷照例举行早朝大典,庆贺新年。
宋元明清各代,春节称为元日或元旦、新年。
正旦朝会仪式依然是皇家的重要典礼。
在民间,各种节庆活动也是越来越热闹。
北宋“正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就是开赌禁三天,任百姓娱乐。
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从早上就开始互相庆贺。
家户店面都张灯结彩,平时的娱乐场所更是车水马龙,平时难得出门的贵族妇女也盛妆出游,到赌场观赌。
贫民小户在年节也换上新洁的衣服,把酒相酬。
南宋时,年节出门游览寺庙宫观的风气很甚,寺观游人整天不断。
年节是人们聚会的良机,家庭宴会气氛热烈,“家家饮宴,笑语喧哗”。
明清时期,元日过新年的习俗更是固定化,我们在小说《红楼梦》中就可以看到很多精彩的描写。
“春节”是民国时制定的新称谓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民国建立。
清朝被推翻后,采用什么样的纪年方式成了摆在革命党面前的一件大事。
辛亥革命后,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为表示与封建王朝彻底决裂,采用世界通行的公历。
但对夏历(民间俗称为农历、阴历),也不曾宣布废除或禁用。
公历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同时发布《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宣言书末尾所署时间为“大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随后,孙中山下令改用公历纪年,并以1912年1月1日作为中华民国建元的开始。
当年2月18日(壬子年正月初一),民间继续过传统新年,其他传统节日也照旧。
只是新年不能称为元旦了,不免有点儿名不正言不顺。
1913年7月,当时任内务总长的朱启钤呈上一份报告,称:
“我国旧俗,每年四时令节,即应明文规定,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假一日。
”自此,农历岁首就由以往的“元日”“元旦”改称“春节”。
所以,“春节”的叫法不过才有百年的历史。
而过去在古代传统中,“春节”只是对立春日的称呼。
1928年,东北易帜,蒋介石以国民政府的名义发表宣言,通告“统一完成”。
国民党开始强力推行“国历”(阳历),并将旧历视为“废历”。
1929年春节前,刚到任3个多月的山东省主席孙良诚便发布了“禁过春节”的通令,禁止商民过旧历年,声明自农历小年起禁屠,过年勒令各商开门,照常营业,并指派密探,凡有见面贺恭喜者,罚洋五元。
1930年,政府重申:
“移置废历新年休假日期及各种礼仪点缀娱乐等于国历新年:
(一)凡各地人民应将废历新年放假日数及废历新年前后所沿用之各种礼仪娱乐点缀,如贺年、团拜、祀祖、春宴、观灯、扎彩、贴春联等一律移置国历新年前后举行;
(二)由党政机关积极施行,并先期布告人民一体遵照办理,废历新年不许放假,亦不得假藉其他名义放假。
”据时人记述,春节期间警察到关门停业的商店,强迫其开门营业,并将元宝茶及供祀的果品捣毁,有的还处以罚金,“甚至乡间售卖历本的小贩,亦一并捉去拘役”。
然而,民间延续了上千年的农历正月初一过年的习俗,却是一纸行政命令难以改变的。
虽然有种种禁令,老百姓还是继续欢天喜地过他们的大年。
1934年初,南京国民政府不得不承认“对于旧历年关,除公务机关,民间习俗不宜过于干涉。
”民间又可以名正言顺地过农历春节了。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决议,规定春节放假3天,正式以法令的形式确认了春节的地位。
年节系列之一
腊八“腊祭”传统和佛教文化的融合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到了腊八,就进入过年的气氛里了。
那么,腊八节是怎么来的?
在中国上古时代,“腊”本是一种祭礼。
在商朝,人们用猎获的禽兽举行春、夏、秋、冬四次大祀,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保佑百姓五谷丰登,共享太平。
这四次大祀之中以冬祀的规模最大,也最隆重,后来称为“腊祭”。
因此,人们就将举办腊祭的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将冬祭这天称为“腊日”。
腊日在早期并没有固定的日期,一般在岁末的最后几天。
汉武帝颁布《太初历》,确定以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为腊日,时间大约在冬至后第三十七天,介于大寒与立春两个节气之间。
到了南北朝时期,农历十二月初八被固定为“腊祭日”。
这个日期的变化,应该和当时佛教节日的渗入有关。
南北朝时期佛教大举传入中国,人们相信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成佛的日子。
这一天各个寺院僧尼都要聚在一起共同纪念佛祖成佛,同时大兴佛会,施舍腊八粥。
因为腊八节和腊日离得很近,而腊日祭祀祖先的活动逐渐转移到元日新年时进行,腊日的祭祀活动逐渐式微,人们渐渐地将腊日移至腊八节来过了。
腊八节结合了传统的腊日祭祀和佛教腊八佛祖成道日,逐渐成为一个民间的节日,原本是佛寺施舍的腊八粥,也褪去了它的宗教含义,成为了一种民间习俗。
年节系列之二
腊月二十三汉武帝提倡祭祀灶神
小年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也被称为祭灶节。
最初小年是为了祭祀灶神,后来渐渐演变成了春节前的一个“准备节日”。
在不同的地方,小年的日期也不同。
在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在腊月二十五。
中国北方长期以来是政治中心所在地,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而南方小年为腊月二十四;鄱阳湖等地沿湖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
灶神起源甚早,商朝已开始在民间供奉。
旧时灶神之所以受人敬重,除了因掌管人们饮食外,还因灶神是玉帝派遣到人间考察一家善恶之职的官。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灶神离开人间,上天向玉帝汇报这一年来每家的所作所为,又称“辞灶”,所以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
到正月初四再把灶神接回来,称为“接灶”。
祭祀灶神的风俗,是从汉代发展起来的。
《史记·孝武本纪》中记载,西汉时有位叫李少君的人十分重视灶祭。
据说,汉武帝就是听了李少君的一番鼓吹后,开始提倡祭祀灶神的。
灶神在汉代就演变为有名有姓的人格神,名叫苏吉利,而且还有一个名叫王博颊的妻子。
在秦汉以前的古代,灶神或为男性或为女性,到了汉代则变成灶君爷爷与灶君奶奶夫妻。
民间习俗中,奉祀灶君多用糖元宝、炒米糖、花生糖、芝麻糖和糯米团子之类,以塞住灶神之口,不讲人间罪恶。
在今天,我国大多数人家已不再祭灶,但是腊月二十三吃糖瓜的习俗在广大农村仍很盛行。
年节系列之三
闹元宵古老习俗融合佛、道因素
元宵,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必然受到人们的重视。
这就是“元夕”的意义,所以元宵节又称“元夕”“元夜”。
道教产生以后,称正月十五为上元节,还将它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元节”。
西域摩揭陀国每年十二月底(相当于中国夏历的正月十五),要在城内做燃灯法会,纪念佛祖。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汉明帝迎佛经于白马寺,佛教合法进入中土,正月十五在寺庙、宫廷燃灯表佛的习俗也逐渐为人们所习用。
由此可见,元宵节是在古老习俗的基础上,融合了佛、道的因素,最终发展起来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燃灯,还开始挂灯笼。
但是隋代以前正月十五张灯主要是皇家贵族的活动,整个社会还不是很普及,从隋代开始,元宵节张灯的习俗才风靡于世。
元宵灯会的兴盛从隋唐开始,历代相沿。
“元宵”作为节日名称,大约出现在唐代。
据《开元天宝遗事》中说,当时京城长安制作了高达八十尺高的百枝灯树,立于高山之上,百里都能见到。
唐朝皇帝为了举国同乐,将以前正月十五一夜的灯会,延长到三夜,规定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官家放假三日。
为了让人们通宵观灯游赏,节日期间取消平时的宵禁,让人们尽情狂欢。
宋朝城市生活进一步发展,元宵灯火的盛况超过了前代,并且张灯的时间也由三夜扩展到五夜,从正月十三试灯开始,一直到正月十八为止。
看灯与吃元宵,是元宵节的两大特色。
元宵作为一种食品,最早出现在宋代,是由当时一种圆薄的饼发展而来。
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
年节系列之四
二月二龙抬头原本是天象
二月二,即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日”,又称“龙头节”“青龙节”“春龙节”。
相传,这一天神龙开始抬起头来,它可以兴云布雨了。
那么,所谓龙抬头,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这要涉及到我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些知识了。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日月五星运行的黄道带划分为二十八个天区,在天区里有日月五行星在天空中的具体运行位置,人们可以依照这些星迹方位判断季节和时辰。
我国古代的二十八星宿又分为四个部分,称“四象”,即东方苍龙、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它们分别由七个星宿组成。
其中东方苍龙这一象中,角宿为龙的角,亢宿为龙的颈项,氏宿为龙的胸部,房宿为龙的腹部,心宿为龙的心,尾宿与箕宿为龙的尾巴。
春天农耕开始的季节,苍龙星宿在东方夜空开始上升,露出明亮的龙首。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晚上,苍龙星宿开始从东方露头,角宿即龙角,开始从东方地平线上显现,大约一个小时后,亢宿即龙的颈项,升至地平线以上,接近子夜时分,氏宿即龙的胸部也出现了。
这就是“龙抬头”的过程。
过了二月二龙抬头,下了雨,春耕也就开始了,人们又要为一年的生计到地里忙碌起来,年节也算真正过完了。
(程东)
[责编:
杨帆]
阅读剩余全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元旦 古时 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