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docx
- 文档编号:3114459
- 上传时间:2022-11-17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21.66KB
高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docx
《高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高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一:
高中语文教学心得
我对新课改形式下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些尝试与困惑
全文结束》》年的新学期,我校开始了新课改。
年的新学期,我拿到了新版语文教材。
刚拿到新语文教材时,我心情愉快。
但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当初的轻松心情早已消失,我感到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
回顾这半年来的教学工作,我想将自己的一些困惑,思考与收获在这里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希望得到大家的指点和支持。
一、我对新课改的认识
我认为“语文新课标”是在对我国已往高中语文教学反思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套更具科学性与前瞻性的高中语文教改方案。
虽然其中条目繁多,但我觉得是最根本的有两条:
一是彰显了语文的“育人”功能,二是更科学健康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以往的语文教学功利性太强,为了让学生挤过高考这个独木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把一篇篇课文或美文像医生解剖肢体那样分割开来,然后逐字逐词的去分析解读,汉语优美的韵味和意境就在这样的“肢解”中荡然无存,原本应该充满活力和生机的语言课也因此变得乏味枯燥,也难怪一些学生对语文作出了“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评价。
这种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技巧的训练,几乎完全淡去了语文的思想教育功能。
于此不同,“新课标”则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中除了积极有效的努力促使学生知与能的双重发展外,还必须注重对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激发引导与培养,新课标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百年意识,懂得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及未来其个人生存与整个社会的发展需要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必须克服既往语文与生活脱节的现象,我们应该认识到,一切教育都应是出于生活的需要,人性的需要。
就语文的具体教学而言,听说读写既是内容又是形式,语文不管教什么,最终都要落脚到这四个方面上来。
语文的教学效果最终也必须通过这四个方面来检验,所以对这四项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也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
总而言之,我觉得让学生成为一个心智情感都健康的热病人,然后能正确使用合理优美的语言方式表达自己,也许就是这次新课改的真正宗旨吧。
二、我的教学尝试
1、激发兴趣,注重课内知识的学习。
有人作过的一个调查显示,当前高中尤其是农村高中主体参与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多数学生认为语文课男学,难找到感觉,收获感差,约有五份之二的学生上语文课经常不认真听,思想开小差或做其他事。
而在课堂互动的进行情况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在课堂上,绝大多数教师仍以一问一答的集体提问为主,平均每节课学生参与活动时间大约仅占八分之一,多数语文课仍然是教师“一言堂”。
在调查中,几乎所有老师都承认升学压力下,只能唯教材是重点。
这个调查结果很有代表性,它反映出在高中尤其是我们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还处于较严重的被动状态,其根本原因是学生的主题参与权实现不充分,教师没有赋予学生参与的氛围,没有给与他们充分的时空,致使学生谨小慎微,独立思考的意识与创新意识处于压抑状态。
针对这些现状,在新学期的第一讲,我安排了一个课时的专题讨论课:
什么是语文?
怎样学语文?
通过我自己对语文的感悟,我首先让学生明白了语文的内涵涉及现实的社会生活、人生命运、思想感情,它是所有学科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其独特的美,它可以点燃我们渴望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欲望之火。
我告诉学生,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也是我们栖居于这个世界的根基。
一个人只有学好了自己的母语,才有可能学好其他民族的语言和文化。
作为一个中国人决不能抛弃对语文大美的眷恋。
语文是基础学科中的基础学科,学好了它,也就能更好的学习其它课程,何乐而不为呢?
通过这次讨论,我发现学生轻视语文的现象有所减轻,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普遍较高。
现在我们知道一套教材一统天下格局已被打破,对教材的盲目崇拜也停止了,但这绝不是说教材可有可无,甚至弃置不顾。
我认为无论选用哪套教材,都应该让学生学有所得,形成一定的能力与水平,语文与逻辑性很强的数、理、化不同,教学中多上一课,少上一课,对语文知识的继续学习影响不大。
但不管怎样也不能把文本变成课堂上的点缀。
回归文本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对文本进行解读、阅读品味,挖掘文本中丰富、深厚的资源,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点和根本任务。
课堂上我尽量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体会解读文本的快乐,改变以前那种“满堂灌”的形式。
如讲《故都的秋》,在带着学生抓住“清、静、悲凉”分析了“庭院清秋图”后,我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分析其他四幅图画是怎样体现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讨论以小组形式展开,再选派代表发言。
我只要最后点评一下学生的表现就可以了。
这样做既解决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又体现了新课标中合作、探究的精神。
2、开拓视野,注重课内外相结合。
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如果三年高中仅仅是捧着几本薄薄的课本来学习语文也太单调了,所以我提倡学生要立足课内看课外。
进而对学生学习语文提出明确的要求:
两条腿走路----开拓视野,课内外相结合;两只手掌舵----一手抓基础,一手抓训练;一颗心思索----感悟和熏陶。
同时告诉学生语文的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注重点点滴滴的积累。
人生的路有多长,语文的路就有多长。
对此大部分学生还是听进去了,课内课外都做了很多的积累,平时该熟练背诵,该完成的训练内容都做得比较到位,绝大多数人没有出现“欠帐成长”的现象。
由此我想,很多时候不是我们的学生不想学习,而是他们缺乏一条进入学科大门的路径。
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他们找到这条路,并不断鼓励他们。
3、注重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参加工作以来,我发现我们农村高中学生的知识面非常窄、生活经验也相对很少。
我们都知道“读”是一个人获得知识曾加经验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学生来说尤其如此。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离不开“读”这个根。
古语云:
“本者,根也。
”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
非读无以广识,有知才能有能。
而且“读”本身也是一种紧张的智力活动,它可以发展学生观察、想像、思维等能力。
学生只有通过“读”别人的,才可能自己努驾语言,表情达意。
我在班里也作了一些调查,发现学生的阅读兴趣普遍很高,但阅读范围很有限而且阅读质量普遍不高。
我觉得这个问题成了制约学生语文水平提高与语文能力迅速形成的瓶颈。
由于环境所限,我无法在短期内改善学生的阅读现状,于是我想到了一本杂志,那就是《读者》。
我把每期的《读者》发给学生让他们轮流阅读,然后每周开辟出一定的课时对学生最喜爱的进行讨论和赏析,在讨论赏析的过程中尽量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尽情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在这项活动中,我发现原来一些害羞内向的学
生变得比以前活拨,而一些原本较有主见独立思考能力较强的学生变得更有自信了,口头表达能力也有所提高。
每次讨论结束后,我会要求学生写读后感,一开始,学生对此并不热心,有些学生甚至反感这个要求,但我仍坚持要求他们写,并及时评阅,经过一个学期的尝试,我发现学生的知识面有所拓展,写作的兴趣增强了,写作水平也略有提高。
对于这样的变化,我感到很欣慰。
除过引导学生阅读课外的文本,我也充分利用课本的内容作为阅读的对象。
在5本必修课本中,绝大多数的课文是从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或名人佳作中精选出来的。
对于这些我提倡学生要边读边思考,边读体会的思想感情。
朗读的越熟,就能够越进一步的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把课文的语言熟记于心,才可能有一天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如《荷塘月色》这篇课文,刚开始我要学生起来读的时候,学生读得非常快。
等学生读完我做过这样的评价:
“大家读的很流畅,但我感觉朱自清是在跑步,不是在散步。
既然你们知道朱自清此时心里颇不宁静,所以在读的时候应该、、、、、”,“缓慢一点,低沉一点”,反复了几次之后学生读得效果果然要好多了。
其次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进行阅读,我经常会给学生推荐一些古今中外社科名家名著。
这个学期主要把教材中要求阅读的三本名著《大卫、科波菲尔》、《巴黎圣母院》、《家》读完。
前几天询问了一下:
75‰的学生已经看完了其中的两本。
在学期结束的时候准备再搞一个“阅读沙龙”活动,给学生创建一个交流所读书籍内容及心得体会的平台,如果这个交流平台得以真正创建起来也可以带动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除了读名著之外还引导学生读一些名篇名作﹑经典美文。
我跟学生提出过这样的要求:
高中三年要读一千篇,也就是每天读一篇,读书必须要循序渐进。
除此之外必修⑴还有一本很好的配套资料《阳光课堂》,上面很多很好的都可以作为阅读的对象。
在读的时候要求学生用圆圈圈出自己觉得用得特别精当巧妙的字词,用波浪线标出自认为写得好或自己特别有感觉的语句,并且有时会要求学生就自主设问,并从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最后要学生就作了出自己适当的批注。
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在学生读了之后我会进行相应的检查:
第一步我们只检查学生的阅读进度与以及在阅读时是否做标记、批注。
第二步我们就检查批注的字迹是否工整,批注的语句是否通顺。
第三步我们就寻找出批注得相对精妙的正面案例进行表扬,在给批注个体鼓励的同时也给全班学生示范。
第四步个别整顿批注不甚理想的学生。
(注意:
我们特别强调“个别”整顿,维护学生颜面,保护学生自尊,很是重要)。
我希望通过以上活动能引导学生热爱读书,使他们在青少年阶段打下一点“精神的底子”,好终生受益。
关于“听”方面,我花很多精力下载了课文的配乐朗诵和语文相关的富有人文气息和积极情感的歌曲(如在讲《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关于歌颂母爱的诗歌时,放了《母亲》这首歌曲);还有课外的配乐散文、配乐诗歌朗诵以此来丰富语文教学。
我记得有一次在放一组几首关于汶川大地震的配乐诗朗诵时,全班默无声息,但我可以看见原本青春洋溢的脸上此时个个表情沉重,有的学生眼里还不时闪出晶莹的泪花。
这充分说明学生已经进入到了文本所需要表达的境界,同时对学生人文生命也是一次提升。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是老师施教的对象,而是和老师一起经历一段生命情感体验的伙伴,这也体现了师生关系的平等吧。
我总感觉语文教育更是一种生命教育,一个人生命的姿态、生命的内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接受了怎样的语文教育的方式与内容。
所以我想用这些好的音频素材使学生的人文生命在充满平等气息、文化内涵的语文课堂上尽情的生长绽放。
关于“说”方面,除了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踊跃发言,参与讨论外,我也借鉴了目前在城市较流行的一个活动,那就是在课前设计“课前五分钟演讲”的环节,每天安排一个学生,不设主题,自由畅谈。
但由于效果不是特别理想现已搁置下来了。
下学期我打算重新调整一下,搜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把这个“说”的环节进行下去。
由于高考的关系,现在的话题作文很盛行,在高考仍然至关重要的现在,我必须要重视这种形式的作文训练。
所以在“写”方面,我采取了让学生练写提纲的方式。
我要求一个完整的提纲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步,先确定话题范围,确定自己认为合适的话题有哪些;第二步,从确定的话题中选出自己决定写的一个,并拟好作文题目;第三步,分层写出写作的思路;第四步,至少写出一个自己认为最证明核心观点的典型的事例。
开始让学生写时,他们显得很为难,有些学生说自己简直就是绞尽脑汁去写的。
因此我在批阅提纲时也格外的仔细,发现一点闪光点,我都会用笔认真的勾画出来。
当我把那些提纲再发到学生手里时,我发现他们分外的兴奋,由此,我意识到鼓励在写作教学中的重要性。
之后,我再组织学生进行探讨,我也会将其中优秀的作业拿出来让大家交流分享。
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基本能做到审题准确,不跑题脱题。
写作思维也敏捷了,如果高中三年能坚持练习,相信学生能在高考中写出较理想的作文。
如果学生“读、听、说、写”的能力基本形成了,应该算是有着较好语文素养的学生。
这样我们的中学语
文教学的目标应该说是基本达到了。
4、注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入一点人文色彩
中学语文课是一门非常特殊的课程,它不仅应教给学生课本知识,还更应注重语文的文学性,给学生更多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完善学生的人格操行,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
用语文中点点滴滴的美感去感染学生,用课本内外多姿的情感去浸润他们的心灵,让学生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教学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