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自用整理.docx
- 文档编号:3108492
- 上传时间:2022-11-17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8.92KB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自用整理.docx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自用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自用整理.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自用整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自用整理)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1836-1848)
问题1: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来源?
(1)时代背景
(2)思想背景
(1)时代背景(实践条件)
•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 第一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 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的政治权利,资产阶级革命蓬勃发展
•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作为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思想背景(理论条件)
1.马克思主义的德国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 黑格尔:
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 费尔巴哈:
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者
2.马克思主义的英国理论来源:
英国政治经济学
3.马克思主义的法国理论来源:
法国社会主义学说 圣西门、傅利叶等人的思想的影响
问题2:
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基本内容和哲学史意义?
(参见:
教材16页到17页)
1)基本内容:
1.论述人与现实环境的关系时,强调通过改变环境来实现人的自由。
2.把自我意识看作世界发展的决定力量,强调哲学在改造现实世界中的作用。
(同青年黑格尔派一样)
3.反对黑格尔调和哲学和宗教的思想,反对宗教神学就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4.马克思十分重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高度赞扬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同时也揭露了黑格尔哲学的保守性、妥协性及其根源。
2)哲学史意义: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的思想,不仅同黑格尔哲学有重大差别,而且也开始越过青年黑格尔派。
问题3:
名词解释 物质利益难题
参见:
教材16页到17页
问题4:
简答 在黑格尔那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思想?
(参见:
教材22页到23页 )
回答:
黑格尔把国家看作自在自为的现实的理念,他认为,家庭和市民社会在国家之前只是现象和经验关系,本质的关系则是家庭和市民社会从属于国家。
问题5:
马克思、恩格斯如何在莱茵报时期开始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的?
回答:
在《莱茵报》期间,马克思的基本倾向仍然属于辩证唯心主义,但开始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特别明显地表现在他对国家、法和社会现实的关系问题的认识的发展上。
在马克思参加《莱茵报》工作期间,恩格斯在思想趋向上和马克思一致,同急剧转向主观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青年黑格尔派发生了日益深刻的分歧。
这突出地表现在:
恩格斯坚持革命民主主义立场,对普鲁士君主专制制度展开了尖锐的、无情的批判,积极投身于现实的政治斗争;在哲学上,当时恩格斯虽然还把世界历史看作是精神的辩证发展,但他坚持哲学和行动、主体和客观力量的结合,强调实践上的批判是必要的。
在这一阶段,恩格斯也和马克思一样,还处在开始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阶段。
在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源问题上,看到了“工业国”所必然引起的矛盾,看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冲突,但还没有进一步同资本主义私有制联系起来,因而也还没有指明这种革命的性质。
在物质利益和思想原则的关系问题上,看到了在英国现实生活中物质利益对人们思想、行动的支配作用,但还没有得出物质利益决定思想原则是普遍规律的结论。
而且,1843-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了一系列的著作,表明他们已实现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具体来说,有
(1)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揭示“市民社会”对国家和法的决定作用
(2)马克思批判鲍威尔,揭示“人类解放”和“政治解放”的区别,论证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3)马克思从针对“副本”的批判,进到针对“原本”的批判,揭示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4)恩格斯在深入工人和研究经济学中,完成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实现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德法年鉴》
1.批判了鲍威尔把犹太人和其他人的解放归结为纯宗教问题的错误观点,指出宗教并不是世俗狭隘性的原因,而只是它的表现。
2.马克思认为,产生社会压迫的根源不在宗教中,而是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
3.马克思还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
4.马克思在探索实现“人类解放”的道路时,论述了“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的关系。
(他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
问题6:
论述异化劳动的含义及其在唯物史观形成中的作用?
△马克思在1844年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并未发表),1932年公之于世。
答案要点如下:
1、异化劳动概念的提出及其规定。
在《手稿》中,马克思把哲学的研究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结合起来,这使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同资本家尖锐对立这一经济事实,看到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深刻矛盾;进而又把异化和对劳动的分析结合起来,指出上述对立和矛盾的根源在于劳动的异化。
从而创造性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和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劳动。
劳动是人的“类生活”,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了。
由此出发,马克思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
首先,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
其次,劳动行为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
第三,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
第四,人与人相异化。
马克思还指出,劳动的对象化不等于异化,只有在私有制条件下,才表现为异化,从而把劳动异化和私有制联系起来,因而要消除异化就必须消灭私有制;异化是现实的、客观的。
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本身就是实践的,异化劳动概念及其四个规定就是对现实劳动异化的概括。
马克思还认为,“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
因为正是自我异化的发展为自我异化的扬弃创造了条件;而自我异化的扬弃、人的本质的复归是自觉的,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因而异化和异化的扬弃是一种客观的辩证发展过程。
人类的历史就是劳动对象化、异化和扬弃异化的历史。
2、异化劳动理论在唯物史观形成中的作用。
异化劳动是《手稿》的核心概念。
异化劳动理论是当时马克思全部思想的基础。
马克思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分析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各种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取得了对于唯物史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的成果。
首先,由于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把社会历史归结为劳动异化和扬弃这种异化的历史,因而也就很自然地把生产劳动看作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他说:
“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 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而这两者统一的基础就是劳动。
其次,由于《手稿》把生产劳动看作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因而在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人的自觉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费尔巴哈哲学的直观性;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强调人的社会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然属性的缺陷。
第三,《手稿》在阐发异化劳动理论的过程中,还提出物质生产在构成社会诸因素中起支配作用的思想。
第四,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贯穿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总的来说,马克思首先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他说:
从异化劳动这一概念的分析表明.“与其说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还不如说它是外化劳动的结果,……后来,这种关系就变成相互作用的关系。
”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和改造,是同异化劳动理论密切结合的。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黑格尔建构其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支柱,也是《手稿》批判改造黑格尔辩证法的重点。
马克思肯定费尔巴哈的批判的同时,洞察到黑格尔用否定之否定规律表达了人类自我创造的活动和人类历史的辨证发展。
马克思还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批判地研究了各种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论述了共产主义的基本思想。
他说: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杨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是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
”
3、异化劳动理论的局限性。
首先,就其实际思想内容来说,虽然在许多方面已经超越费尔巴哈而向唯物史观接近,但是作为说明历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却还没有摆脱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复归的人本主义模式。
其次,就其与旧哲学的关系来看,马克思对自己的哲学思想同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区别是明确的,对费尔巴哈也有所批评和保留,但还没有从哲学体系上同费尔巴哈区别开来,因而对费尔巴哈哲学作了过高的评价、直到1844年8月还认为费尔巴哈的《未来哲学原理》和《信仰的本质》等著作,”给社会主义提供了哲学基础”。
因此,《手稿》既是马克思对科学世界观的富有成果的探索,又不是这种探索的完成。
问题7:
论述如何理解《神圣家族》在唯物史观形成中的作用?
△《神圣家族》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完成的第一部作品,批判了以布·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派。
(“神圣”:
讽刺布·鲍威尔的狂妄自大,是“对批判的批判”)
答案要点如下:
如果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用以解答历史之谜的是异化劳动理论,在此之后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形成,那么,处于两者之间的《神圣家族》则是由异化劳动理论到唯物史观的过渡。
1、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思辨唯心主义,用唯物辩证的观点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首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这种哲学揭露了它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实质,指出:
鲍威尔一伙虽然反对黑格尔主义的正统派,并自诩为真正克服了黑格尔哲学的人,实际上,他们不过是用所谓“无限的自我意识”代替了黑格尔的“绝对观念”,走向公开的主观唯心主义。
其次,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指出,鲍威尔一伙的这套谬论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只不过是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的庸俗化的复活而已。
第三,为了彻底批判鲍威尔一伙和黑格尔的思辩唯心主义,马克思还深刻地揭露了它的认识论根源,指出:
思辨唯心主义的秘密,就在于通过诡辩,把概念独立化、实体化,即把本来是从个别事物中抽象出来的一般当作独立存在的本质、并把它看作感性对象的来源和基础。
第四,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鲍威尔一伙的思辨唯心主义时,还揭露了它在实践上
的危害性。
鲍威尔一伙把具体的现实变为观念的宾词,把自我意识变为世界的本质,把历史变为精神的发展,因此他们也就把人的一切活动和实践统统归结为批判思维过程,从而“把现实的、客观的、在我身外存在着的链条变成只是观念的、只是主观的、只是在我身内存在着的链条,因而也就是把—切外部的感性的斗争都变成了纯粹观念的斗争。
”
2、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提出一系列接近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思想。
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哲学,在社会历史领域表现为露骨的历史唯心主义。
鲍威尔等人认为,自我意识是历史发展的唯一动力,历史除了自我意识的变化和发展以外,没有任何意义,世界历史归根到底就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历史。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同鲍威尔一伙的论战中,强调指出,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只有在物质生产方式中才能了解历史。
针对鲍威尔等人的观点,马克思和思格斯从物质生产是历史发源地的思想出发,论述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他们在驳斥鲍威尔一伙诬蔑“工人什么都没有创造”的言论时指出:
“批判的批判什么都没有创造,工人才创造一切,甚至就以他们的精神创造来说,也会使得整个批判感到羞愧。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深刻地分析和阐述了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同物质利益的关系。
指出,“‘思想’一旦离‘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历史经验表明,“任何得到历史承认的群众‘利益’,当它最初出现于世界历史舞台时,总是在‘思想’或‘观念’中远远超出自己的实际界限,很容易使自己和全人类的利益混淆起来。
”
3、进一步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鲍威尔一伙敌视群众,尤其敌视无产阶级。
马克思和思格斯驳斥了这种谬论,他们在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社会结构和雇佣工人的非人生活状况之后指出,问题不在于无产阶级是否具有历史创造者的意识,而在于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主义 哲学史 自用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