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当代教育心理学116章课后题全.docx
- 文档编号:3106342
- 上传时间:2022-11-17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6.43KB
2当代教育心理学116章课后题全.docx
《2当代教育心理学116章课后题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当代教育心理学116章课后题全.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当代教育心理学116章课后题全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1、简要叙述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
答:
是要研究的是教与学,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
2、说说学与教过程的模式。
答:
学与教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年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
在这一模式中,学生、教学、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学习与教学及其评价/反思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3、当今教育心理研究的新趋势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
(1)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
(2)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
(3)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
(4)研究社会环境的影响。
(5)研究实际情境的影响。
(6)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
(7)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教学模式。
(8)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
4、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
定量研究又称为“量化研究”“量的研究”,它重在对事物可以量化的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的理论假设。
它有一套完备的操作技术,包括抽样方法、资料收集方法、数据统计方法等。
其基本过程是:
假设—抽样—资料收集—统计检验。
研究者首先明确分析志研究的问题,确定其中的重要变量对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或者相关关系做出理论假设,然后通过概率抽样的方式选择研究样本,使用可靠而有效的工具和程序来采集数据,进而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来检验所假设的变量关系。
质性研究又称为“质的研究”是指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采用观察、访谈、实物分析等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采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实际互动来理解和解释他们的行为。
这种研究一般不使用量表或其他测量工具,而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
质性研究不像定量研究那样通过收集事实资料来检验已有的理论假设,而是采用自下而上的思路,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寻找其中的核心维度,“扎要”于经验资料来建立理论。
质性方法强调从被研究者的角度来真实地反映他们的做法、看法和体验,强调事件的整体性和情境性,强调随着资料的积累动态地主事研究问题和资料收集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质性研究并不是理论思辨、个人见解或经验总结,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都坚守实证主义的立场,都强调以“事实资料”为基础。
5、行动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过程是怎样的?
答:
行动研究是在教育情境中进行的,与特定问题相联系的一种方法它旨在对现实世界进行功能性的干预,并检验这种干预的效果。
它体现出从行动出发、通过行动进行、并着眼于改进行动的研究思路。
行动研究大致可分为如下环节:
(1)从日常教学情境中确定、评价和形成有意义的问题。
(2)与有关人士初步讨论和协商,形成初步的意向。
(3)查阅相关文献,从同类研究汲取经验教训,包括他们的目标、程序以及遇到问题等。
(4)重新个性和定义问题。
(5)选择研究程序,比如取样、管理、材料选择、学与教的方法资源与任务的配置、人员准备等。
(6)选择评价方法。
(7)实施。
(8)资料解释、推论和课题评价。
6、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谈谈教育心理学的体系结构。
第二章 学生心理★
1、说说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观。
他的理论对教育有何启示?
答:
建构主义学习观:
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任务;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主张用多种方式表述教学内容;主张理解知识建构过程;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强调学习者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收集、分析、梳理有关资料,主动进行意义的建构。
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
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
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
与以往的学习理论相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体现出来三个重要倾向,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2、如何理解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关系?
答:
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机能包括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
皮亚杰认为“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
即主全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顺应是指“同化性的图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也就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也可以说改变认知结构以处理新的信息。
3、支架式教学与最近发展区的关系是怎样的?
在教学中有何应用?
答:
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
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很显然,这种教学思想是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邻近发展区”。
换句话说,最邻近发展区定义为,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可见儿童的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即教学可以创造最邻近发展区。
因此教学绝不应消极地适应儿童智力发展的已有水平,而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不停顿地把儿童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建构主义者正是从维果斯基的思想出发,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作为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其实质是利用上述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
如上所述,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要的,也就是说,该框架应按照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因而可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或曰“支架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在运用支架式教学时,要保证提供的支架一直使学生牌其最近发展区之内,在学生能力有所发展的时候,随着学生认知发展的变化而进行调整。
同时,为了列好地形成学习者的变得丰美冲突,实现有效教学,教学支架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
教师常常在学生学习有一定挑战性的内容时使用到教学支架。
4、比较维果茨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答:
皮亚杰发展理论对教育教学实践有很大的影响。
许多心理发展研究与课程论都是建立在皮亚杰理论基础上的。
他的理论对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有重要的价值。
(1)不主张教给儿童那些明显超出发展水平的材料,即不主张毫无根据地或瓦为地加速儿童的发展;但同时,过于简单的问题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作用也不大。
(2)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参与学习活动中来。
(3)儿童晨认知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差异。
维果茨基的思想体系是当今建构主义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他的思想强烈地影响到建构主义者对教学和学习的看法。
建构主义者们不再局限于仅仅强调教学的结果和处外部变量,开始注重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内部变量,如一些变量性和过程性变量。
在维果茨基思想的启发下,教育研究者对学习和教学进行了大量理论建设和实际探索。
(1)研究者在维果茨基搭建支架的基础上,提出了支架式教学。
(2)教学是交互作用的动力系统。
按照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观点,教师必须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处于其最近发展区内的并且难度适当的学习材料。
而最近发展区是个动态的区域,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地获得有关学生发展的反馈。
(3)维果茨基的理论对歙合作学习也有一军事援助指导作用。
(4)维果茨基的理论在情境认知理论及其教学械中也有一定的作用。
5、简单说说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对中小学教育的影响。
答:
埃里克森的理论有助于我们的教育适应中小学生的发展。
(1)帮助学生适应勤奋和自卑危机。
(2)适应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危机。
6、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与传统智力理论有什么不同?
对教学有何启示?
答:
加德纳提出“智力应该是在某一特定文化情境或社群情境或社群中所展现出来的解决问题或制作生产的能力”。
人类的至少存在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以及他后来补充的自然观察智能。
每一种智能代表着一种区别于其他智能的独特思考模式,但这些智能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
多元智能理带来的教育新内涵,对我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学观,实施施教,进行素质教育,推动教育改革的发展有重要的启示。
7、简要叙述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
答:
斯腾伯格认为,人的智力是由分析性能力、创造性能力和应用性能力三种相对独立的能力组成的。
多数人在这三种能力上存在着不均衡,个体的智力差异主要表现在这三种能力的不同组合上。
他认为,多数智力理论都是仅仅人某个特定的角度去考查智力,而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要说明智力的三个方面:
智力的内在万分、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和智力万分的外部作用。
这三个方面分别构成了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和智力经验亚理论。
8、什么叫流体智力?
什么叫晶体智力?
它们之间有何区别与联系?
答:
流体智力需要较少的专业知识,包括理解复杂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处理数字系列、空间视觉感和图形矩阵项目时所需的能力。
这种智力在青少年之前一直在增长,岁左右达到顶峰,随后逐渐衰退。
晶体智力是指对从社会文化中习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应用的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能力。
这能力人的整个一生中都在增长,因为它包括了习得的技能和知识,例如词汇、一般信息和审美问题等。
人通过在解决问题时投入流体智力而发展晶体智力。
但是,生活中的许多任务同时需要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这一理论把人与生俱来的素质与后天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东西区分开来,不仅在智力研究中给了人们很大启发,对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9、什么叫学习风格?
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对教学有什么意义?
答:
学习风格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一贯的、典型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
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可以了解学生对外界环境生理刺激、对一天内时间节律以及在接受外界信息时对不同感觉通道的偏爱,还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因素是属于场独立型还是场依存型,从而了解学生与其认知风格相符合的学科有哪些,指导他们的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另外还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是属于独立学习还是结伴学习,是喜欢竞争还是合作,是否喜欢成人支持。
总之,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教师在教学中就会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在课堂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竞争意识的培养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探究学习与记忆、阅读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同时还要兼顾个体的差异,让全体学生得到发展。
10、简要叙述常见的学生学习风格差异,这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有何影响?
答:
常见的学习风格差民有1、感觉通道
(1)视觉型学习者。
(2)听觉型学习者。
(3)动觉型学习者。
2、认知风格
(1)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
(2)反思型和冲动型。
(3)整体性和系列性。
(4)深层加工和表层加工。
第三章 教师心理★
1、简要叙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的多种角色。
答:
师生之间忆不再是单一的授受关系,同时可能是同伴关系,组织者与参与者的关系以及厄特拉者与被帮助者的关系。
具体说来,教师要在教学中扮演以下重要角色:
(1)设计者;
(2)信息源;(3)指导者和促进者;(4)组织者和管理者;(5)平等吉的首席。
2、教师如何从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转变为师生互动学习活动中“平等中的首席”?
答:
要实现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共同发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当代 教育 心理学 116 课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