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文学.docx
- 文档编号:3101283
- 上传时间:2022-11-17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32.06KB
港台文学.docx
《港台文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港台文学.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港台文学
台港澳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
●台湾和香港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一、台港文学与大陆文学的同一性
●1、首先,台港文学与大陆文学拥有相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文学传统,可以说,大陆文化是台港文化的母体文化。
●2、台港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组成部分。
●如何将台港文学纳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总叙事?
●“抗战”以后中国文学非常明显地分成了三大块:
●第一块就是国民党统治地区的文学。
(台湾文学)
●第二块就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文学。
(大陆文学)
●第三块就是我们过去忽略的日据时代的文学,这是日本统治下的殖民文学。
(香港文学)
●二、台港文学与大陆文学相比自身的特殊性
●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1、本土性,对文学本土性格的强调。
●所谓本土性即一个地区特有的地域文化的特殊性,带有一个地区区域特色的文化,多带有风俗性,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区域文化。
其实质是中华文化母体和文学传统在特定地区延播时所形成的区域形态和性格,也可以说是一种次生文化或文学的地方特征,而不是一种独立性质的文化或文学。
●把“本土性”孤立起来,分离出去,事实上是分离主义的做法。
我们应警惕文学上的台独主义和台独倾向。
●2、是带有殖民色彩的外来文化
●3、台港文学不同于大陆社会的文化环境,使台港文学具有了自身特殊的历史进程和形态,其突出的一个特点是“社会的都市化”。
●事实上,台湾文学与香港文学相比也有着较大的差异性。
●研究现状:
●刊物:
●台港文学的研究起始于80年代初,目前主要的研究刊物有《世界华文文学》《华文文学》《台港文学选刊》《世界华文文学论坛》《海峡》等,还包括各个大学的学报,人大复印资料辟有台港澳文学研究专栏。
●主要参考文献:
●1白少帆王玉斌等主编《现代台湾文学史》,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汪景寿《台湾小说作家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3陆士清《台湾文学新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4潘亚敦《台湾文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4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中、下册),《杨义文存·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王晋民《台湾当代文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6黄维樑《香港文学初探》,华汉文化事业公司,1985年版。
●7刘登翰《香港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8赵稀方《小说香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作品:
●9陆士清等编《台湾小说选讲》,1983年版。
●10李旭初等编《台港文学精品赏读》,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30年代台湾文学与杨逵的创作
●30年代台湾文学概述
●新文学社团及重要文艺刊物
●30年代初,台湾新文学逐渐走向成熟。
●1927年8月1日,《台湾民报》由东京迁入台湾,改为周刊,1930年3月,改名《台湾新民报》。
●《台湾新民报》还参与了1930——1931年的“台湾话文与乡土文学大论战”。
●黄石辉于1930年8月在《伍人报》发表《怎样不提倡乡土文学》一文,力倡“用台湾话做文,用台湾话做诗,用台湾话做小说,用台湾话做歌谣,描写台湾的事物”。
●郭秋生于次年7月7日,在《台湾新闻》连载发表《建设台湾白话文—提案》一文。
●30年代中期新文学运动进入高潮与走向成熟,是以台湾文艺联盟(简称“台湾文联”)的成立为标志的。
●创作概况
●30年代台湾文学在质与量上都有长足进步。
杨逵的《送报夫》、吕赫若的《牛车》、杨华的《薄命》堪称佳作,并被胡风译编入朝鲜台湾短篇小说集《山灵》(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年初版),受到祖国文化界的瞩目。
●杨逵:
“压不扁的玫瑰花”
●生平简介杨逵(1905——1985),原名杨贵,笔名杨逵、杨建文等。
1905年10月18日出生于台湾台南县新化镇。
主要作品及创作思想杨逵的文学创作涉借甚广,包括小说,戏剧、评论、散文、但以小说成就最高。
小说主要有《送报夫》(1932),《水牛》(1936),《归农之日》(1936),《模范村》(1937),《鹅妈妈出嫁》(1942),《泥娃娃》(1942),《萌芽》(1942),《无医村》(1942),《春光关不住》(1957);散文多收在《羊头集》中;戏剧创作有《父与子》、《猪哥仔伯》、《剿天狗》、《牛犁分家》等。
●他的小说创作主要集结在《鹅妈妈出嫁》里,其思想内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表现强烈民族意识同时,具有强烈的阶级意识及朴素的国际主义精神。
●代表作《送报夫》
●其次,于揭露现实黑暗中,透出理想主义之亮色。
现实与理想的结合,可以说是杨逵所有作品的一大特色。
●艺术特色
●杨逵的小说在艺术上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长于刻化人物
●如《模范村》中对几个极度贫困农民的穷相的细腻刻化。
●结构颇具匠心
●如《鹅妈妈出嫁》
●注重象征手法
●如《泥娃娃》
●后期代表作《春光关不住》(即《压不扁的玫瑰花》)其象征手法的运用更为成功。
战时战后台湾文学
●战时战后台湾文学概况
●战时台湾文学主要是指从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至1945年日本战败、台湾光复这一阶段的文学创作;战后台湾文学则指1945年光复后到1949年国民党于台湾建立政权之前四年间的文学发展。
由于战时体制与战后的苍白过渡,战时战后台湾文学转入低潮,并经历了台湾文学史上一个被压抑被扭曲的凋零期。
●战时台湾文学概况
●1937年9月,又根据日本近卫内阁提出的“国民精神总动员计划”,制定了台湾“皇民化”方针,强迫推行“皇民化运动”。
●就这一时期的创作,诚若叶石涛在《一九四一年的后的台湾文学》一文中说:
“这个时期的作品没有良好的土壤,因此则是苍白枯萎的作品,却不能表示台湾人民真正的愁喜哀乐,亦不能比较过去光耀的白话文作品,更没有叙事诗风的伟大现实性:
只是一些营养不充足的消极的写实主义或为亚热带风土所主宰的浪漫的作品。
”
●杨逵、张文环、龙瑛宗、吕赫若,尤其是吴浊流以他们的不屈意志,饱蘸血泪之作,证明了现代台湾文学终于经受住了暴风雨的洗礼,从暗夜迈向黎明。
●战后台湾文学概况
●自台湾光复到到1949年12月国民党政权迁台的大部分时间里,台湾文坛经历了一个相当苍白、萧瑟的过渡时期,以至被称为“文化沙漠”。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首先是政治原因。
●其次是作家自身的原因。
失语。
●吴浊流在此期间保持了旺盛的创作力。
●吴浊流:
铁血铸就的“诗人”
●生平简介
●吴浊流(1900-1976)本名吴建田,号饶畊。
台湾省新竹县新埔镇人。
●除1936年3月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水月》外,小说创作主要有:
中、短篇小说《泥沼中的金鲤鱼》、《功狗》、《先生妈》、《陈大人》、《波茨坦科长》、《铜臭》、《幕后的支配者》、《狡猿》等。
长篇小说代表作《亚细亚的孤儿》、自传体长篇小说《无花果》、《台湾连翘》,以及许多游记,旧体诗和文学评论。
●小说内容吴浊流小说创作以台湾光复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主要成就在日据时期。
其小说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探讨知识分子的命运。
●处女作《水月》,制糖会社农场雇员仁吉。
●《功狗》中的主人公洪宏东。
●在对知识分子命运的表现上最具代表性的应是作者写于1943年至1945年间的长篇小说《亚细亚的孤儿》。
●小说通过胡太明三返祖国大陆的坎坷经历与心灵磨难,探讨了日殖下台湾知识分子的现实出路,书写了台湾同胞强烈的飘零感与孤儿感,突现了台湾人特殊历史情境中的“孤儿意识”,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意义与认识价值。
●揭露“皇民化运动”。
写于1944年的《先生妈》是揭露日本殖民者所奉行的“皇民化运动”的力作。
●《先生妈》主要写了两个人物:
先生妈和其子钱新发。
●对女性命运的关注。
●短篇《泥沼中的金鲤鱼》。
●揭露为官者的丑恶。
●这类作品集中于战后的创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写于1947年的中篇小说《波茨坦科长》。
●艺术成就吴浊流小说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鲜明的历史性和现实感
●突出的民族性与乡土性
●强烈的讽刺性与喜剧性
反共文学与乡愁文学
●20世纪50年代的台湾文学
●一、战斗文艺运动
●1949年,国民党为巩固在台湾的统治,推行“反共抗俄”、“反攻复国”的基本国策。
●1950年5月,国民党召开“全国文艺协会”第一次大会,强调台湾作家的天职就是要把“反攻复国”作为神圣的任务。
●“战斗文艺运动”在50年代中期达到高潮,60年代衰微走向没落。
●期间主要作家作品有:
●姜贵的《旋风》、《重阳》,陈纪滢的《荻村传》,潘人木的《莲漪表妹》、《马兰自传》,张爱玲的《秧歌》、《赤地之恋》是反共文学的代表性作品。
●号称“三剑客”的司马中原、朱西宁、段彩华在军人作家中成就最高,他们的作品不同程度的充满着反共意识。
●二、乡愁文学
●与50年代反共文学同时的是被称作“回忆文学”或“怀乡文学”的“乡愁文学”。
●作家多由大陆迁台的女作家组成,如林海音、苏雪林、谢冰莹、沉樱、孟瑶、郭良蕙等。
●乡愁文学产生的社会历史和文学原因:
●代表作有: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於梨华的《梦回青河》、聂华苓的《失去的金玲子》等。
●乡愁文学的女作家群实际上构成了台湾五六十年代女性主义文学的创作主体,标志着台湾女性文学的崛起。
这一时期的女性创作多以抒发思乡离愁和婚恋哀伤为主要内容。
台湾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台湾现代诗潮
●台湾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一、20世纪50年代末及60年代台湾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概述
●1、产生背景:
●西方文化的冲击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及其理论的影响
●对传统文化尤其是五四以来文学的中断与隔绝
●对反共文学和怀旧文学的不满
●艺术革新的内在要求
●2、表现:
●诗歌领域:
现代诗潮
●“现代诗”社:
纪弦、郑愁予、羊令野
●“蓝星”诗社:
余光中、覃子豪、周梦蝶
●“创世纪”诗社:
洛夫、痖弦、商禽
●小说领域:
现代小说
●主要代表作家有:
白先勇、聂华苓、王文兴、欧阳子、七等生等。
●二、汹涌澎湃的台湾现代诗潮
●
(一)现代诗及其代表诗人
●1、“现代诗”社
●成立:
1956年1月,由台湾诗人纪弦发起,在台北召开第一届现代诗人代表大会,正式宣布“现代诗”社的成立。
●创作阵地:
1953年《现代诗》杂志
●主要主张:
“六大信条”
●提倡横的移植;反对纵的继承;
●追求诗的纯粹性;反对诗的
政治色彩;
●提倡全新的手法;强调诗的知性。
●如纪弦的现代诗
●“现代诗”社的诗歌主张挑起台湾诗坛关于现代诗的论争
●2、台湾“现代诗”鼻祖:
纪弦
●纪弦的生平与创作
●纪弦其人其诗
●
(1)纪弦的诗歌创作原则
●
(2)主要特点:
狂放不羁、玩世不恭、愤世嫉俗、极端自我、儿女情长
●纪弦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个极端的自我形象
●3、郑愁予:
永无归宿的多情浪子
●
(1)生平及创作
●
(2)主要诗作及其特点
●内容:
羁旅诗
●风格:
●婉约诗,如《错误》
●豪放诗,如《水手刀》
“蓝星”及其主要诗人
●一、“蓝星”诗社的成立:
●1、1945年,由覃子豪、钟鼎文、余光中、夏菁、邓禹平等五人发起,成立了“蓝星”诗社。
●2、成立动机:
●3、“蓝星”的宗旨:
不恪守传统,也不盲目移植。
风格较为平和,显得比较“温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港台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