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理论大纲.docx
- 文档编号:3088930
- 上传时间:2022-11-17
- 格式:DOCX
- 页数:40
- 大小:25.69KB
社会工作理论大纲.docx
《社会工作理论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工作理论大纲.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工作理论大纲
《社会工作理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社会工作理论
学时/学分:
48/3
关联课程:
社会工作概论;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现代社会工作理论
适用专业:
社会工作
开课教研室:
社会工作
一、课时分配与考核权重
按照学校的整体要求,基于对教学目标及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素养的分析,本课程的内容依据高等学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共48学时,3学分。
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围绕课内教与学、课外实践等环节,推进考评方式改革,重视过程性评价,突出基于能力的非标准化答案考试。
基于该教学考核评价思路,本课程主要以课程论文、随堂测试、案例分析、期末测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其中课程论文、随堂测试、案例分析等过程性评价占评价权重的60%,期末考试占评价权重的40%。
课时分配与考核权重一览表
序号
(知识单元)
课时数
评价方法及考核权重
第一章
理论与模式
2
1、本部分内容以课程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权重为2%。
2、本部分内容包括2个主要内容,7个知识点
第二章
社会系统理论和生态视角
4
1、本部分内容的考核权重为10%,考核形式包括期末考试、课程论文、随堂测试。
2、本部分内容包括5个主要内容,12个知识点
第三章
优势视角
4
1、本部分内容的考核权重为12%,考核形式包括期末考试、课程论文、随堂测试。
2、本部分内容包括4个主要内容,9个知识点。
第四章
赋权和语言的运用
4
1、本部分内容的考核权重为12%,考核形式包括期末考试、课程论文、随堂测试。
2、本部分内容包括4个主要内容,6个知识点。
第五章
社会建构主义
4
1、本部分内容的考核权重为8%,考核形式包括期末考试、课程论文、随堂测试。
2、本部分内容包括6个主要内容,6个知识点。
第六章
女性主义理论和实践
4
1、本部分内容的考核权重为6%,考核形式包括期末考试、课程论文、随堂测试。
2、本部分内容包括4个主要内容,6个知识点。
第七章
人本视角
4
1、本部分内容的考核权重为10%,考核形式包括期末考试、课程论文、随堂测试。
2、本部分内容包括6个主要内容,9个知识点。
第八章
动机式访谈
6
本部分内容以开卷考试或线上答题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权重为10%。
第九章
认知行为疗法
4
1、本部分内容的考核权重为6%,考核形式包括期末考试、课程论文、随堂测试。
2、本部分内容包括4个主要内容,6个知识点。
第十章
寻解治疗
4
1、本部分内容的考核权重为6%,考核形式包括期末考试、课程论文、随堂测试。
2、本部分内容包括4个主要内容,7个知识点。
第十一章
任务中心模式
4
1、本部分内容的考核权重为8%,考核形式包括期末考试、课程论文、随堂测试。
2、本部分内容包括6个主要内容,9个知识点。
第十二章
危机干预
4
1、本部分内容的考核权重为12%,考核形式包括期末考试、课程论文、随堂测试。
2、本部分内容包括5个主要内容,10个知识点。
合计
48
100%
二、课程资源库
1.参考书
(1)马尔克姆.派恩,现代社会工作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06.
(3)文军.西方社会工作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邱仲平,赵绍成.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
第1-2学时
第一章
第一节理论与模式
1.课前准备
(1)熟悉课程教学大纲,对课程的讲授内容和方式有较好的理解;
(2)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加强课程的网络资源库建设;
(3)充分理解讲义内容,把握和完成知识由一种书本贮存状态到教师传输状态再到学生头脑中的贮存形式的这两次转化;
(4)查询、收集本学科相关的在实际项目中的运用案例;
1.1课程属性与教学目标分析
让学生掌握和理解社会工作实务不同领域、不同视角下的理论模式,从而对社会工作实务进行理性的反思和对话,提升社会工作学生的理论敏感度。
社工具有专业和伦理的责任,有义务根据可信任的理论模式和符合社工的价值观来观察、评估、互动和介入案主及其环境。
相反,根据社工的直觉或假设所做出的观察、评估、互动和介入都可能将案主置于伤害的风险中。
这并不能说常识不存在,而只是常识需要以理论模式在先前的经历上成功运用为基础,所以,在未来发生相似情境时才能提供预知的作用。
常识并不是暗指理论模式运用的缺乏,而是指在理论模式已经成功使用的过去经历基础之上作出更为快速和准确的反应。
社会工作实务中所采用的理论与模式是基于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而来的,因此趋于可信及有效。
社工应该对实务中所运用的理论与模式进行严格的预估、评估和反省,总结哪些是适用的,哪些是无效的,在未来的情境中哪些需要修改、调整或可应用。
这一过程可以使社工采用对目前案主和情境最适合和最有效的理论与模式。
1.2学习对象分析
(1)在知识基础方面,作为大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但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积淀还不够,应加强该方面的强化与训练;
(2)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应区分讲授过程和实践过程,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实践和应用;
(3)在认知能力方面,学生思维活动依赖具体的事物和经验的支持,缺乏抽象性,但易于接受新知识并善于发问,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因此要引导学生如何快速准确利用网络资源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4)学生学习的动机主要取决于对课程内容感兴趣的程度以及对老师的喜爱程度,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有激情,其次要在准确把握课程知识点的同时增加课堂的趣味性,适当引入实际案例,加强角色训练,通过课程彰显自身业务素质并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
1.3教学方案设计:
(1)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模式;
(2)教学手段主要是借助PPT和讲义完成教学内容;
(3)教学过程主要以理论结合案例进行实例讲解;
(4)通过课堂提问、课程论文来检查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2.课内教学
2.1教学内容
主要教学内容有:
(1)社会工作的理论产生背景;
(2)社会工作理论流派及基本假设;
(3)社会工作理论模式。
2.2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式
2.3课内小结:
为什么社工在实务中应该利用理论?
理论帮助社工理解、解释或弄明白情境和行为,同时洞察过去已经发生了什么或者未来可能发生什么。
例如,社工遇到这样一个案例:
小孩在年幼时被寄养,后又被多次调换寄养家庭,Bowlby(1979,1988)的依恋理论可以帮助社工作出这样的解释,小孩在寄养家庭的破坏性行为导致其不能与家长或者照顾者建立一个安全的联结。
另一个例子涉及社会系统理论和生态视角的使用。
社会系统理论和生态视角认为,个体与环境是相互独立的系统,但同时两者之间又是相互依存的,其中一个系统的改变会导致其他系统的改变。
因此,当社工利用社会系统理论或生态视角时,他们会对个体以及个体所在的环境进行评估,以此决定哪些系统需要介入。
这些例子说明,理论指导实务,即理论为社工提供了解释案主行为和他们情境的基础,并且可以知晓当某种模式和方法被应用时可能发生什么。
对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提出表扬,同时反思本次课堂的组织管理上有无遗憾的地方,最后要求学生预习下次课的主要内容。
3.课后巩固与拓展
(1)充分理解课堂讲授的知识并消化吸收;
(2)预习下节课的主要内容:
社会系统理论和生态视角;
4.单元(章)考核与评价
本章内容的考核方式为提交课程论文,要求学生提交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课程论文,主题为梳理社会工作的各个理论流派。
本章内容的评价权重为2%。
考核方式与权重比例列表
考核方式
评价权重
备注
课程论文
2%
要求学生课后结合课堂内容与课外读书完成,时间为3天内。
第3-4学时
第二章
第一节社会系统理论和生态视角
1.课前准备
(1)加强课程的网络资源库建设;
(2)熟悉课程的讲授内容和方式;
(3)收集本次教学活动中拟采用相关文献资料;
1.1课外学习评价
本章主要在于全面而深入地理解生态系统理论,以及学会从生态视角来观察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除了课堂所讲授的知识点以外,还需要在课外增加阅读量,从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打好理论基础。
对于要求复习的内容主要以课程论文、随堂测试的方式检查;对于要求课前预习的内容主要以随堂测试的方式检查预习效果。
1.2教学方案设计
(1)回顾上次课程的主要内容;
(2)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社会系统理论;生态视角。
(3)教学手段主要是借助PPT和讲义完成教学内容;
(4)明确教学目标和考核要点;
(5)要求学生课下完成指定的读物内容和线上线下作业。
2.课内教学
2.1课堂导入
首先对上次教学内容做一个简单回顾,通过提问学生:
理论与模式的区别?
描述一下生态系统?
,由此导入本次教学新内容,并明确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
2.2教学内容
主要教学内容有:
(1)社会系统理论
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着名的管理学家巴纳德认为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应从社会学的观点来分析和研究管理的问题。
由于他把各类组织都作为协作的社会系统来研究,后人把由他开创的管理理论体系称作社会系统学派。
(2)社会系统学派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组织是一个是由个人组成的协作系统,个人只有在一定的相互作用的社会关系下,同他人协作才能发挥作用。
巴纳德认为组织作为一个协作系统都包含三个基本要素:
能够互相进行信息交流的人们;这些人们愿意做出贡献;实现一个共同目的。
因此,—个组织的要素是:
信息交流;作贡献的意愿;共同的目的。
组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所组成的协作系统,管理者应在这个系统中处于相互联系的中心,并致力于获得有效协作所必需的协调,因此,经理人员要招募和选择那些能为组织目标的实现而做出最好贡献并能协调地工作在一起的人员。
为了使组织的成员能为组织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和进行有效地协调,巴纳德认为应该采用“维持”的方法,包括“诱因”方案的维持和“威慑”方案的维持。
“诱因”方案的维持是指采用各种报酬奖励的方式来鼓励组织成员为组织目标的实现做出他们的贡献,“威慑”方案的维持是指采用监督、控制、检验、教育和训练的方法来促使组织成员为组织目标的实现做出他们的贡献。
经理人员的作用就是在一个正式组织中充当系统运转的中心,并对组织成员的活动进行协调,指导组织的运转,实现组织的目标。
根据组织的要素,巴纳德认为,经理人员的主要职能有三个方面:
⑴提供信息交流的体系;⑵促成必要的个人努力;⑶提出和制定目的。
(3)生态视角;
2.3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启发式
2.4课内小结:
总结课程内容,包括社会系统理论的历史背景、基本内容,以及生态视角的应用。
提出本次课的考察重点是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及生态视角的案例应用,明确考核方式为案例分析,以课程论文方式呈现,同时反思本次课堂的组织管理上有无缺憾的地方。
最后要求学生复习下节课的主要内容。
3.课后巩固与拓展
(1)老师提供相关阅读书目,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2)预习下节课的主要内容,完成案例分析论文。
第5-6学时
第二章
第二节课内实践:
理论的应用
1.课前准备
(4)加强课程的网络资源库建设;
(5)熟悉课程的讲授内容和方式;
(6)收集本次教学活动中拟采用相关文献资料;
1.1课外学习评价
本章主要在于全面而深入地理解生态系统理论,以及学会从生态视角来观察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除了课堂所讲授的知识点以外,还需要在课外增加阅读量,从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打好理论基础。
对于要求复习的内容主要以课程论文、随堂测试的方式检查;对于要求课前预习的内容主要以随堂测试的方式检查预习效果。
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会工作 理论 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