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探野外工作方法及要求.docx
- 文档编号:3087222
- 上传时间:2022-11-17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7.75KB
化探野外工作方法及要求.docx
《化探野外工作方法及要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探野外工作方法及要求.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探野外工作方法及要求
化探野外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根据测区地质、地理条件等选用最合适的化探方法。
常用的化探方法有:
岩石测量、水系沉积物测量、土壤测量等。
一、岩石地球化学测量
岩石测量的采样工作和样品加工等方面的工作效率较低,成本较高,因而很少在大范围内开展面积性岩石测量。
一般在露岩较好地区进行详查,查证异常,钻孔原生晕等。
1、采样布局:
面积性测量布设:
应根据探查对象特点选择方网或矩形网。
可以采用剖面法或以目标追踪法进行采样。
也可以采用按一定面积划分采样单元,即采用单元网格采样。
等轴状或透镜状矿体与异常,通常采用方格网;带状或长条形矿体或异常一般使用矩形网格。
地形切割剧烈的山区,可以沿山脊及山脚以及易通行道路布置取样,尽量使样品在区内分布均匀。
每一矿化体或异常上不少于2条测线,每条测线上不少于2~3个样点。
剖面布设:
剖面方向通常垂直地层、构造线或异常体,视范围大小布置不同密度的剖面。
2、采样定点:
通常使用仪器布设测网或采用GPS定点,定点误差在相应比例尺图上不大于2mm。
3、采样方法:
⑴、面积性测量:
要求采组合样,可按测线组合或按网格组合。
通常采样格子或分域采样,每个采样网格内均匀地布采5~8个子样组合为一个样品;沿线采样则由3~5点,岩石碎片5~8块组成组合样。
通常每一种岩石应分别取样,不可几种岩性混采。
组合范围在5~10m或1/10点距的范围内。
当矿化极不均匀,或遇构造带、矿化带、蚀变带等有利地段时,应适当加密采样。
⑵、剖面测量:
按以确定的剖面位置,据不同目的和地质特点,沿剖面线采集组合样。
⑶、钻孔原生晕采样:
钻孔岩心取样是沿着钻孔岩心,自上而下在一定点距内作连续拣块或间断拣块。
必要时取地质副样。
取样密度按矿化类型确定,而分样间距是以岩心提升回次结合孔深和地质特征划分岩性段来确定的。
通常对脉型矿或断裂构造型矿化,含矿层可以3~5米。
甚至1~2米间距取样。
对无矿化、厚度大的岩层,岩性变化不大时,点距可以放稀到5~10米。
在确定的间距内均匀地敲下5~7小块,直径小于20mm左右的碎块组成样品。
一般样重量为200~300克。
对均匀性差的矿化,样量可适当加大。
对不同岩、矿心要分别取样,近矿部位要加大取样密度。
取样中应严格防止引入沾污物,如泥浆、油漆以及岩心表面的污染物等。
4、背景样品的采样:
为获得测区内不同时代地层或岩浆岩的地球化学背景值,可在测区内或在邻区和测区外围相同地层和岩浆岩体中进行采样,每一统计单元样品数最低为30件。
5、岩屑地球化学测量采样:
在测距范围内采用多点收集粒径为2~20mm的岩石碎块或岩屑。
当有局部基岩露头出现时,则以岩石碎块取样为主,组合成重量为250~300克的样品,取样物质不那么单一,野外应尽量记录清楚组成样品的岩屑成分、粒度大小等特征。
6、样品性质与重量:
根据任务需要,应对样品物质有所选择。
通常可作为样品的物质有新鲜基岩、矿石、矿化蚀变岩石、裂隙细脉、风化基岩、脉岩、岩屑、母质岩、断层泥、铁帽、特征矿物等,样品的重量一般取200~300克。
7、采样编录:
应由地质、化探人员或具一定地质、化探专业知识的人员承担。
要求图件标记清晰,须绘制采样点线分布图。
内容描述突出重点,简明扼要。
对采样点的地质、构造特点等进行认真的观察,全面记录,记录内容包括点线号、坐标、袋号、样品位置、地层层位、岩石名称、岩性特征和风化程度、蚀变类型和特征、矿化及控矿构造特征等。
有可能时对典型控矿构造等作地质素描,拍照。
记录内容要求真实、正确、齐全、字迹工整清晰,可以划去重写,但是不准重抄和涂改。
并将取样点位和编号标注在相应比例尺的地形图上。
钻孔采样编录:
要求仔细观察所采岩心地质特点,注意收集与异常发育有关的物质,要及时将取样位置标绘在钻孔剖面(或柱状图)上。
主要内容有孔号、点线(工程)号、样品号及取样位置、孔深、间距等。
地质描述包括岩、矿石名称,结构构造,矿化和蚀变特点、构造破碎、裂隙发育程度、矿石物质、次生变化等。
每一岩样的记录应注意突出重点。
8、工作质量:
方法技术的工作质量检查:
检查人员深入现场,检查野外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和工作设计要求。
抽查采样部位、定点误差、采样介质、记录内容等。
室内抽查总工作量3%~10%,主要核对采样点位图,野外记录质量和样品介质及样量。
重复取样:
进行适当重复取样,以检查采样质量。
重取样可与面积采样同步进行,亦可在面积性测量完成之后,选定采样单元另行布采。
工作量控制在总样品数3%~5%。
但检查员必须由不同人担任。
9、资料录入:
每天工作结束后,核对无误后将坐标、点线号和航迹录入到计算机内,以备检查。
二、水系沉积物测量
水系沉积物测量,适用于我国大部分山区,是目前各种化探方法中成本最低、工作效率最高、效果较好的普查(1:
5万)找矿方法。
(一)、野外采样
1、采样密度:
一般可在4个点/km2~8个点/km2之间选择。
我国南方雨量充沛,水流速度中等山区,4个点/km2的密度已经足够。
我国北方某些干旱山区,元素分散距离较短,采祥密度应适当加密。
在一些陡峻山区由于水流湍急,矿化物质遭到冲刷,采样密度也应增加。
2、采样物质及粒级:
一般常以淤泥和粉砂为主,一般要求取mm(60目)或mm(80目)筛孔粒径的物质。
也可根据找矿目的、矿种另行试验确定。
为减少在一个测区内元素含量的跳动,采样物质一定要保持一致,要避免采集表层物质,以减少有机质及铁锰类物质的影响。
在我国北方某些干旱、半干早地区(如内蒙中部和北部的一些地区、甘肃北山地区等),由于普遍发育风成砂,采取常规的mm(60目)或mm(80目)的水系沉积物,不能获得明显的异常显示。
在这类地区的采样应根据不同自然景观区采用不同的取样粒级,水系发育的中山区取样粒级为-2mm(10目),水系不发育的残山丘陵区为mm(4目)~+mm(20目)和mm(140目)混合粒级。
无论采用哪种过筛粒度,都要保证过筛后的样品重量不少于120g,如样品需作金的测定,则应不少于150g。
3、采样部位:
水系沉积物的采样部位应选择在河床底部或河道岸边与水面接触之处,在间歇性水流地区或很少水流的干河道中应主要在河床底部采样。
在水流湍急的河道中要选择在水流变缓处,水流停滞处,转石背后及河道转弯的内侧有较多细粒物质聚集之处采样。
为了提高样品的代表性,应在采样点沿水系上下20~30m范围内进行多点取样,混合在一起组合成一个样品。
4、定点及编号:
一般可用1:
5万地形图定点,在地形图上框出计划要进行工作的范围。
在此范围内划出长宽各为km的方格网。
以四个方格(1km2)作为采样大格。
大格的编号顺序自左而右再自上而下。
每个大格中有四个面积为km2的小格,编号顺序自左而右自上而下标号a,b,c,d。
在每一小格中采集的第一号样品为1,第二号样品标号为2。
每个采样点根据其所处的位置按上述顺序进行编号。
如在某1:
5万测区内编号为3的采样大格中各采样点的编号如(图1)所示。
采样点可预先设计并标绘在地形图上。
在采样过程中允许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作适当修改,并将实际采样位置标定在图上。
在野外实际采样点的定位,可根据地物、地貌标志确定或用GPS定位。
定位误差在图上不大于mm。
为便于质量检查和异常检查,原则上每个采样点均应留有标志,每条水系的最上游采样点必须留有标志。
标明采样点编号。
记录内容要求真实、正确、齐全、字迹工整清晰,可以划去重写,但是不准重抄和涂改。
图1
5、采样点布设:
采样点要求在全测区分布比较均匀。
要尽量使绝大多数(90%以上)的采样格(大格)内都有采样点分布,使其不出现或很少出现连续5个以上的空白小格。
当采用4个样/km2采样密度时,小格内样品数不要超过2个,采用8个点/km2采样密度时,小格内样品数不要超过4个。
要求采用分布均匀并不是要求把所有采样点都布置在采样格子的中央,而是要求将采样点布置在每一个格子中能最大限度控制汇水面积处。
因此采样点应尽量布置在地形图上可以辨认出来的最小水系(大于300m)—即一级水系的末端和分支水系口上。
如果水系较长还应在水系的中间增加采样点,使每一个采样点控制的汇水盆地的面积大致在~km2之间,大于km2的应增加采样点,小于km2的可减少采样点。
6、采样小组使用的1:
5万地形图手图,每日野外工作结束后要将采样点着墨,以直径2mm小圆圈标定采样点,并编上样品号。
同时要根据手图将其全部内容转绘到另一张同比例尺地形图上,制成采样点位底图。
转点误差应小于mm。
7、资料录入:
每天工作结束后,核对无误后将坐标、采样点编号和航迹录入到计算机内,以备检查。
(二)、野外样品加工
1、采集样品要防止沾污。
装样品的布袋,无论是新的或是已使用过的旧样品袋都要经过洗涤后才能使用。
如果样品是在水中采集的水系沉积物,则当样品装入布袋后,应用手挤干,以避免样品中元素以液相相互渗透造成样品污染。
2、装在布袋中的样品一般应在野外驻地晒干,有条件的也可在自动温度控制的电烘箱内烘干。
但箱内温度不能超过60°C,不论哪一种干操方法,在干燥过程中要不时揉搓样品,以免土质结块。
干燥后的样品要用木锤轻轻敲打以使粘土胶结物中的颗粒解体。
3、样品干燥后,按设计规定的粒度在野外驻地进行过筛。
过筛处理后的样品应采用对角线折叠法混均,然后放人塑料瓶或纸袋中,其重量应不小于120g。
如果需要测定金或被测元素较多时,重量应不小于150g。
4、在野外加工处理样品时,防止样品间的相互污染。
因此,每处理完一个样品后,凡是和上一个样品接触过的筛子、台秤等物都要清理干净,然后再进行下一个样品的加工处理,每一个样品的编号、登记、填写送样单等工作要做得准确无误。
应明确,野外样品加工工作是整个化探野外工作的最后一道工序。
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化探成果反映。
因此,应和采样工作一样,每天工作完毕后要有专人进行质量检查,其质量评定标准由大队自定。
(三)、野外工作质量检查
1、采样小组的日常自检。
小组长应对当天所采的样品、采样记录卡(本)和采样点位图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当工作进行到一定阶段时,应作阶段性检查,全面检查本阶段所采样品、记录卡(本)、点位图是否符合质量要求。
2、大组(或工区)检查。
大组(或工区)技术负责人(或质量检查员)应分阶段到各采样组和样品加工组进行方法技术和质量检查。
⑴、方法技术检查:
技术负责人或质量检查员应随同采样小组深入工作现场,全面观察野外采样工作过程,检查其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和工作设计。
还应深入样品加工组,全面考查样品加工过程.了解样品有无沾污和编号混乱现象。
⑵、工作质量检查:
包括室内与野外检查。
室内检查的工作量应大于总工作量的10%,主要是核对采样点位图、记录卡(本)和样品成分,野外检查包括重复取样在内应占总工作量的5%。
抽取一些采样点实地核对取样部位、定点误差、记录内容等。
上述室内、野外检查结果,要用文字和表格的形式记载下来供资料验收时参考。
3、分队要定期抽查大组(或工区)的野外工作质量,其中包括对大组检查的内容作适量(10%)的抽查。
4、大队负责技术质量的核实性检查和原始资料的审查验收。
三、土壤地球化学测量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主要用于矿产地质勘查的详查阶段,也可用于区域调查、普查阶段中水系沉积物测量无法进行的地区。
也可用于各类异常和矿化点的查证、评价等。
用于金属矿产地质勘查的土壤测量应选择在残坡积层发育的地区进行。
(一)、测区部署原则:
1、测线方向应尽量垂直被探查地质体的走向(控矿构造的方向或已知矿体或蚀变带的走向方向),并尽可能与已知地质剖面或物探测线一致。
2、测网可根据被探测物的规模、产状和工作性质,分规则测网和不规则测网(非网格化测网)。
①、规则测网有矩形与正方形网格。
矩形网格适用于探测长、短轴相差较大的目标物;正方形网格适用于探测长、短轴相差不大、或心态复杂的目标物。
②、非网格采样适用于中、小比例尺或地形恶劣、施工条件差,正规网格布设难度大的地区。
3、不同勘查阶段有不同的工作比例尺和测网密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野外工作 方法 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