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doc
- 文档编号:30870529
- 上传时间:2024-09-12
- 格式:DOC
- 页数:12
- 大小:227.93KB
赣州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doc
《赣州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赣州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doc(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1月9日在赣州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人民政府市长王平
各位代表:
下面,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9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09年,是赣州撤地设市10周年,也是新世纪以来赣州发展困难最大、挑战最多的一年。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市政府在中共赣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沉着应对,共克时艰,扭住“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不放松,抓好“一条主线,六个重点”工作,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指标的增长好于预期,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
预计全市实现生产总值940亿元,增长12.8%。
财政总收入111.29亿元,增长11.1%;加上落实增值税转型政策性减税4.7亿元,完成年初全市财政总收入计划的102.5%。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8.09亿元,增长22.8%。
全市财政支出迈上200亿元新台阶,达到208.24亿元,增长32.5%。
章贡区财政总收入率先突破10亿元,于都、兴国、信丰首次超5亿元,财政总收入过5亿元的县(市、区)达到9个,开发区、会昌、瑞金财政总收入增幅分别达到28.1%、26.3%、22.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6亿元,增长18.5%。
农民人均纯收入3870元,增长8.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00元,增长9.0%。
抓项目、增投入取得重大突破,发展基础更加稳固。
109个市属重点工程108个开工建设,完成投资268.19亿元,增长80%,项目之多、投资之大前所未有。
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89亿元,增长45%,增速提高9.8个百分点。
全市新增贷款208.9亿元,增长4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
共争取中央扩大内需投资计划项目1997个,资金21.97亿元,年内开工1326个,完成投资38.03亿元。
竣工和开工建设的高速公路达到7条,总里程609公里。
瑞赣高速提前半年建成通车,赣州环城高速、石吉高速赣州段、济广高速鹰潭至瑞金段进展顺利,厦蓉高速瑞金至隘岭段、大广高速龙南里仁至杨村段、济广高速瑞金至寻乌段全部开工。
赣龙铁路扩能改造和赣韶铁路建设开工;昌吉赣客专、鹰瑞汕铁路和赣
州中心城区铁路枢纽项目前期工作全面展开。
完成安定线改造、崇丰线建设,建设农村公路2873公里,新增441个村通水泥路,91.8%的村道路全部硬化,81%的村通客车。
开工渡改桥建设工程90座,完工27座。
开工建设电网项目14项,110千伏农网建设数量和投资规模均居全省首位。
十大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步伐加快。
全面清理了过去五年来出台的政策文件,新出台政策文件25个。
十大体系“进园区、进市场、进社区”稳步推进,“支持企业应对危机渡难关”主题活动取得实效。
新建成十大体系物质载体项目58个,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成开检,市本级电子政务统一应用平台上网运行,《寻乌蜜桔》国家标准正式实施。
瑞金、兴国红色旅游成为全国服务标准化试点。
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明显。
赣州银行在新余、宜春、南昌设立分行;成功引进招商银行、交通银行、南昌银行。
章源钨业上市通过国家证监会审核。
组建赣州发展投资集团,在全省率先发行15亿元企业债券。
设立赣州高能矿业及能源基金,首期募集资金5亿元。
建立了全省首个较为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担保机构总数达41家。
政府机构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46户国企改革工作加快推进,列入省调度的8家工业企业如期完成改革任务。
商贸流通、房地产等服务业稳步壮大。
非公有制经济加速发展,新增私营企业2425家,增长20.56%,上交税金67.94亿元,增长20.5%,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到61%。
投资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赣州荣膺“2009中国魅力城市”、“长江中游十大魅力城市”和“中国金融生态城市”称号。
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开放型经济排难而进。
“百日大会战”、香港招商活动周、“赣台会”等重大招商活动成果丰硕。
产业招商取得突破,引进投资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成倍增长,横店东磁投资15亿元稀土深加工、通城磁材投资6亿元钕铁硼及风力发电机、中国保利投资25亿元钨深加工、中国建材投资20亿元新型干法水泥、中泰华威投资33亿元生物工程、美国法拉塞斯投资60亿元锰酸锂电池等重大产业项目落户赣州,江钨铜材、格特拉克、华劲纸业、高飞数码、燕京啤酒等一批落户企业纷纷增资扩产。
香港工业园建设加快,出口加工区通关业务正式运行。
16个工业园区新引进50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106个。
园区实际开发面积59.04平方公里,增加16.2平方公里,建成交付标准厂房102万平方米。
全市实际利用外资8.8亿美元,增长6.02%,实际引进内资230.75亿元,增长10.25%。
其中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实际进资158.36亿元,增长10.03%。
保企业、保增长成效显著,工业经济回升向好。
出台并落实一系列扶持企业应对危机渡难关的政策措施,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强力推进钨、稀土、萤石等优势资源整合,启动钨和稀土产品收储工作,工业经济逐步回升,企业效益逐步好转。
预计规模以上
工业增加值260亿元,增长20%。
100个投资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开工建设85个,竣工投产或部分投产35个。
金力永磁年产2000吨高性能磁钢、江钨新材年产12万吨铜材加工、谱赛科公司年产3000吨甜菊糖甙、赣州中瑞年产700吨硬质合金、悦安超细金属年产2500吨羰基铁粉等项目先后投产。
电子电器、机械制造业增加值以30%以上的速度加速增长,钨、稀土、氟盐化工三大产业集群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7家。
江西高飞数码、格特拉克公司、江西青峰药业等重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50%以上。
预计全市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突破800亿元,其中赣州开发区过140亿元,赣县经济技术开发区过100亿元。
新农村建设上新水平,农业优势产业快速壮大。
预计全年农业总产值305亿元,增长5.2%。
市县两级共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11.48亿元。
完成新增点建设2180个,提升完善建设点1000个,启动了60个乡镇的圩镇整治,村庄环境整治项目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完成改水7.9万户,改厕7.3万座,硬化通村主干道1543公里,拆除“空心房”243.4万平方米,新种绿化树193.5万株。
果业、生猪、蔬菜、甜叶菊、工业原料林、油茶等六大农业优势产业稳步发展。
果业总面积达263万亩,完成加工甜橙定植9万亩,脐橙总面积158万亩,产量达112万吨。
全年出栏生猪541万头,增长10.8%。
甜叶菊种植面积1.42万亩,增长16.4%。
蔬菜种植面积159.6万亩。
完成工业原料林造林27.6万亩。
完成油茶造林和低改14.71万亩。
新增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43个。
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45个。
培训农民50.2万人次。
92座规划内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提前一年全面开工,灌区改造工程进展顺利。
成功举办首届中国(赣州)国际脐橙节暨新农村电视艺术节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坛,赣南脐橙和赣州新农村建设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特大城市建设拉开新格局,城镇化进程加速。
全市城镇化率达40%,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
新增城市建成区面积17.9平方公里,人口44.5万人;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59.2平方公里,增加4.2平方公里,人口61万,增加4万。
制定并实施特大城市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赣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修编完成。
六大片区建设全面推进,特大城市框架迅速拉开。
重大城建项目在建207个,总投资232.97亿元,完成投资79.68亿元。
章江南岸路堤防洪工程一期、东出入口改造、飞龙大桥、市政中心北区、锦江国际酒店等55个项目竣工,章江大桥、城市中央公园基本建成,赣南大道、人民医院迁建、章江南岸木栈桥三期工程等87个项目加快建设。
章江新区新建、续建道路24条,17条竣工,总长达32.62公里。
大城管体制改革继续深化,长效管理措施进一步完善。
开展制止和拆除违法违章建筑专项行动,共拆除违法违章建筑28.3万多平方米。
对违章占道、卫生死角和临街立面、卫府里市场及周边环境进行全面整治,实施了“绿化、亮化、美化、彩化”工程,
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和卫生城市通过省验收。
全市完成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76.7亿元,新(改)建城市道路47.5公里,投入公园绿地建设5.37亿元,新增城市公园绿地面积781公顷,乔灌木种植量创历史新高。
民生得到较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全市各级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达97.36亿元,增长35.4%,100项民生指标全面完成。
新增城镇就业13.6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2.1万人。
为大学毕业生建立了645个见习基地,提供见习岗位6105个,首个大学毕业生就业公寓即将投入使用。
创立了全国首个新市民创业担保贷款中心。
发放小额担保贴息贷款5.53亿元,连续3年排名全国设区市首位。
城乡低保标准和医疗救助水平有较大提高。
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81.5%,为1430户农村困难群众新建和重建了住房。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56.5、55.21、25.35万人。
1.76万被征地农民参加了养老保险,35.2万人参加了失业保险,11万人参加了生育保险,651.06万人参加了新农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
于都县被列为全国首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
140多万中小学生享受“两免一补”等政府资助。
争取中央下拨江西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资金2.4亿元全部安排在我市,全市投入5.09亿元,新建、改建校舍面积20.26万平方米。
完成18所中心乡镇卫生院、765所村卫生室达标建设,建设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42个。
中心城区新开工廉租住房4680套26.78万平方米,是前5年建设总规模的1.5倍。
竣工廉租店铺257个。
总投资7.65亿元的赣江路危旧房改造工程全面铺开。
赣州开发区开工建设农民返迁房70多万平方米,建成30多万平方米。
完成移民扶贫搬迁3375户16537人,解决农村饮水安全20.81万人。
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人才引进激励机制更加完善,招募574名大学生开展“三支一扶”,考选113人担任“村官”。
申报各类国家科技计划项目30多项,钨冶炼加工科技创新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义务教育水平稳步提高,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有效扩充,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发展步伐加快。
赣州高专、赣州中学、章贡中学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
120急救中心、赣南医学院新校区投入使用,手足口病和H1N1流感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光明·微笑”工程提前超额完成省定任务,28000余名患者重见光明、重现微笑。
赣州市历史文化博物馆建成投入使用,县(市、区)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新建乡镇文化站84个。
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撤地设市10周年庆典活动丰富多彩,赣南采茶剧《快乐标兵》获“五个一工程”奖,《山歌情》走进国家大剧院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演出。
文物普查富有成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获全国先进。
体育设施不断完善,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
广播电视公共覆盖率进一步提高,有线电视网已联通全部乡镇和62.79%的村。
居民消费价格保持平稳。
食品药品监管得到加强。
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工
作顺利进行。
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为13.97‰和7.97‰;符合政策生育率87.69%,出生人口性别比下降3.2个百分点。
国防动员与后备力量建设得到加强。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获全国先进。
一批贡献突出人士被授予“赣州市荣誉市民”称号。
民族宗教、新闻出版、外事侨务、对台、气象、水文、监察、审计、统计、粮食、供销、档案、防震减灾、人防、地方志、慈善、红十字会、老龄、妇女儿童等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
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实现了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的双下降。
扎实开展打黑除恶专项行动,着力推进和谐平安赣州建设,社会治安秩序良好,连续四届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荣获第二届综治“长安杯”。
全面推行党政领导分类联合接访,加大领导包案处理信访问题工作力度,一批重点疑难信访问题得到有效化解,信访态势总体良好。
环境保护富有成效,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
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万元GDP能耗和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降低4.2%和7.5%。
饮用水源水质、江河断面水质和城市空气质量保持优良。
赣江、东江源头生态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和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成效。
环保能力建设有新突破,完成了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平台建设。
中心城区和第一批8个县(市)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其余县(市)全部建成。
10个县(市)垃圾处理厂开工建设。
完成“一大四小”造林绿化129万亩。
土地、矿产、森林等资源保护得到加强。
稀土和钨矿的综合回收率分别提高到65%和74%以上。
新增耕地2.1万亩,超额完成了省下达的“造地增粮富民工程”任务。
新增治理小流域65条,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0万亩。
“八项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平继续提升。
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行政效能进一步提升。
扎实开展机关效能年活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效明显,市本级行政许可项目和投资审批事项分别精简209项和24项,精简率达到53%和45.28%,办理期限分别缩短了44.65%和42.65%,超过了省政府“三个30%”的精简要求。
建立重大产业项目绿色通道。
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全市主动公开政府信息28.4万条。
夺取了抗击7·3特大洪灾的胜利,做到了大灾无大难。
建立了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论证、重大政策文件前置备案审查制度,依法行政不断加强。
全年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149件、市政协提案380件,按时办复率均为100%。
开展了清理“小金库”工作。
稳步推进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对44个市级政府投资重点项目进行了全过程监督。
对不合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收费项目进行了全面清理,撤销评比达标表彰活动124项。
进一步规范了招投标市场,认真受理并坚决查处了一批破坏发展环境的典型案件,政务环境明显优化。
各位代表!
过去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面对一度险象环生的宏观经济形势,我们万众一心,砥砺奋进,全市经济呈现回升向好、逆势上扬的良好态势。
在这里,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全市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向驻市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和离退休老同志,向所有关心、参与、支持赣州发展的建设者、劳动者和海内外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主要表现在:
高层次、高水平、处于产业链中高端的产业不多,大工业项目不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任务艰巨;区域之间招商引资竞争激烈,县市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少县市经济结构单一、财源不稳定;用地指标紧张、征地拆迁难、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仍然突出;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加大;社会建设比较薄弱,一些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解决得还不够好;少数部门和单位工作不够主动、办事不够扎实、服务不够到位。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10年的预期目标和总体要求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也是我们巩固经济回升基础、乘势而上的关键之年。
做好今年的工作任务繁重、意义重大。
尽管全球经济的全面复苏仍在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中,但通过一系列及时有力的应对措施,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不断得到巩固。
今年国家将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对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支持保障力度,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将有助于我们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特别是赣州经过前几年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到了一个厚积薄发效应全面显现的时期,拥有后发优势迸发的强大能量,拥有体制机制创新迸发的强劲动力,拥有优势资源迸发的强大后劲,拥有干事创业迸发的强烈激情,只要我们坚持既定正确的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和发展路径不动摇,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敢想敢干,就一定能开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新局面,谱写赣州追赶与跨越的新篇章。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赣州追赶与跨越全面展开、加快推进的新阶段,着力抓好重大项目尤其是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着力抓好国有企业改革,着力抓好资源导向型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抓好金融与制造业的融合,着力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着力抓好民生工程,既努力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又力争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取得重大
突破,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为实施“十二五”规划奠定扎实基础。
2010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生产总值增长13%;财政总收入增长1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1%;实际利用内、外资分别增长10%和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6%;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省下达指标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降低4.2%和11.2%,化学需氧量排放有所降低;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5%以内。
做好今年政府工作,实现上述目标任务,必须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做大产业规模、做强龙头企业、做优产品品牌,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必须更加注重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构建具有赣州特色、比较优势明显、产业附加值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推动绿色崛起。
必须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活力和动力,用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用开放的战略赢得主动,用创新的举措调整结构,用超前的眼光、超强的魄力、超越的胆识谋划发展。
必须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把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作为扩大内需和调整结构的重点,发展普惠型、共享型的社会事业和保障体系,加快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
三、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推进十大体系建设,在深化改革上实现新突破。
继续按照“形成载体、形成机制、形成环境”的要求,创新十大体系“进园区、进市场、进社区”工作抓手,力促十大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
围绕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和支持海西经济区建设相关政策,制定配套文件,加强区域融入对接。
强化资源整合和资本运作,组建和完善交通集团、城投集团、水务集团、有色稀有金属集团、客家旅游集团和农业实业集团等六大集团。
推进赣州综合物流园区、“无水港”、空港物流中心等重点物质载体建设,加快形成现代物流体系,完善信息、口岸、人力资源、技术标准等体系,不断降低商务成本,打造有利于各类生产要素加速向赣州聚集的新环境。
深化国企改革,上半年以前全面完成46户国企改革任务。
深入推进财政体制、投融资体制、医药卫生体制、社会保障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破解体制机制创新的节点难点问题。
(二)推进开放型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在增强发展活力上实现新突破。
加大招商力度,提高引资质量。
加强与海西其它城市的合作共建。
强化重点区域招商,开展百人赴台、千人赴港、万人赴长珠闽招商,积极推进赴日韩、欧洲招商。
精心组织各项重大经贸招商活动,申办第八届赣台会。
围绕把赣州开发区打造成钨、稀土深加工基地,注重择商引资,大力推进产业链招商,加快引进一批上下配套、关联紧密、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引进有前景、有市场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项目。
强化招商责任,严格考核奖惩,做到一个项目、一套人马全程跟踪服务,提高项目履约率和成功率。
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和标准厂房建设,完善园区功能,提高园区承载力,着力打造以香港产业园为主体的赣粤产业承接平台和以台资工业园为主体的赣闽产业承接平台,建设一批生态园区和特色园区。
激活民间投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贯彻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措施,优化内生型企业发展环境,降低准入门槛,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到产业建设、重点工程、基础设施等领域。
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能人创办企业、创业基地和信用担保机构建设“四项工程”,完善信息、用工、科技、金融和政策咨询等服务,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推动民营经济上规模、上水平,年内新增民营企业2500家。
(三)推进项目建设,在扩大有效投入上实现新突破。
加大争资争项力度,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充分利用海西经济区这一平台,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盘子。
认真落实项目责任制和领导挂点联系制,着力解决好土地、资金、拆迁等瓶颈问题,科学安排工期,立体组织施工,强力推进项目建设。
安排重点工程132个,总投资1273.47亿元,增长33.53%;年内投资351.65亿元,增长41.84%。
打好交通重点工程攻坚战,全年建设和新开工高速公路578公里,鹰瑞、石吉、赣州环城3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
加快大广高速龙南里仁至杨村段、厦蓉高速隘岭至瑞金段、济广高速瑞金至寻乌段建设,开工建设厦蓉高速赣州至崇义段,启动全南至寻乌高速公路前期工作。
完成国省道迎国检工程1181.6公里,改造和完善市养公路170.85公里。
加快赣龙铁路扩能改造和赣韶铁路建设,全力做好昌吉赣客专征地拆迁、鹰瑞汕铁路建设前期工作。
抓好赣州南500千伏、赣县山田(江口)220千伏等输变电工程建设,完善电网结构。
加快西气东输二线赣州段建设。
(四)推进产业集群建设,在加速新型工业化上实现新突破。
抓好“五个十百亿工程”,力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分别达到324亿元、1300亿元、100亿元,分别增长20%以上。
加强100个投资亿元以上工业项目调度,加快推进保利集团硬质合金及刀钻具、金力永磁风力发电设备、五矿稀土节能灯具、中联环保稀土表面精饰、中化氟化工、九二盐业离子膜烧碱、美国锰酸锂电池、会昌红狮新型干法水泥等项目建设。
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加强资源整合和产业整合,引进和建设一批延伸产业链的
深加工项目,加快把赣州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的稀土磁性材料及永磁电机生产基地、钨硬质合金及刀钻具生产基地、国内知名的氟盐化工生产基地。
抓住新一轮技术革命和国家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机遇,开展“创业创新年”活动,建立钨、稀土、氟盐化工、铜等八大产业技术智库和服务平台,加强与驻市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引导企业加快技术创新,促进新型动力电池、永磁电机、LED等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
进一步做大创投基金和产业基金,推进矿产资源证券化,实现章源钨业股票上市,加快虔东稀土等一批资源导向型企业上市进度,培育壮大一批产业链长、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打造企业航母。
(五)推进特大城市建设,在加速新型城镇化上实现新突破。
围绕中心城区构建特大城市目标,拉框架、扩规模、提档次、升品位,实现中心城区“组团、连线、成片”看得见的变化,建成区面积达到64平方公里,人口66万。
完成《赣州都市区规划》调整和深化,加强赣县城区、南康城区、章贡区及赣州开发区的规划建设对接,加快赣县、南康、中心城区一体化进程。
完成《赣州市中心城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赣州市城市生态规划》,完善六大片区规划。
加快赣南大道建设,开工建设新世纪大桥,完成赣州机场走廊道路改造、双江大道、赣州大桥和连接105国道、323国道道路建设,构建城市外围快速交通网。
继续抓好红旗大道东延、西出入口道路扩建、赣州监狱整体搬迁、章江新区道路路网等重点项目的续建,启动中心城区城市轻轨、新体育中心及配套场馆、南门口交通及周边环境改造等工程的规划编制和建设工作。
做好老机场地块、钨业大厦、稀土大厦整体策划和开发建设。
加快瑞金、龙南次中心城市和县城、重点圩镇建设力度,力争全市城镇化率达42.5%,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
坚持绿化、亮化、美化、彩化齐头并进,进一步提高园林绿化品位。
开展城市管理年活动,加快实施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和数字化城管工程建设,推动城管行政执法相对集中,抓好城市公共交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赣州市 2010 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