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护理教案.doc
- 文档编号:30870491
- 上传时间:2024-09-12
- 格式:DOC
- 页数:58
- 大小:249KB
传染病护理教案.doc
《传染病护理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护理教案.doc(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总论
目的与要求:
本课的目的是使临床医师在基础教育阶段就系统掌握总论基本理论,为各论打下基础
1.掌握感染定义和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临床特点,流行的基本条件
2.了解学习方法和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教学重点及如何突出重点、难点及如何突破难点:
重点:
医院感染的概念及诊断要点
医院感染的监测与预防控制措施
难点: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以标准预防及血源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后的防治措施突破难点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1.感染的概念:
病原体和人体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称传染,有称感染
2.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
⑴病原体被清除
⑵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
⑶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
⑷病原携带状态可分:
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恢复期或健康携带者;急性或慢性携带者。
⑸潜伏性感染可引起显性感染,病原体不排出体外是与病原携带状态相区别的要点
上述五种表现中,隐性感染最常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最少见。
3.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⑴病原体的致病力①侵袭力②毒力
⑵病原体的数量
⑶病原体的变异性导致毒力增强或减弱;产生耐药现象;疫苗研制困难
4.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
⑴非特异性免疫①天然屏障②细胞成分③体液因子
⑵特异性免疫①体液免疫②细胞免疫⑶变态反应
5.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
⑴传染源:
病人、病原携带者、感染的动物
⑵传播途径:
空气、水、食物、接触、虫媒、血液或血制品、土壤
⑶人群易感性:
对某一传染病缺乏免疫力的人称易感者。
6.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⑴有病原体没有找到病原体不等于没有病原体,确认病原体是一项十分复杂而艰巨的工作。
⑵有传染性是区别于普通感染性疾病的主要点
⑶有流行病学特征
①流行性,可分散发、暴发、流行及大流行;
②季节性有些有明显的季节性,而有些可一年四季发生;
③地方性;
④外来性;
⑷有感染后免疫感染病原体后机体产生针对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
注意:
有些是终身免疫,而有些免疫持续时间短或不稳定,还有感染与免疫同时存在,如带虫免疫(血吸虫、钩虫、蛔虫感染)
7.传染病的临床特点
⑴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①潜伏期②前驱期③症状明显期④恢复期⑤再燃与复发
⑵常见的症状与体征①发热②发疹③毒血症状④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
8.传染病的实验室检查
⑴一般检查
⑵病原学检查:
有直接检查病原体和病原体分离,一旦找到病原体即可确诊某一传染病。
⑶免疫学检查:
可早期诊断,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性
⑷分子生物学检测:
核酸分子杂交、多聚酶链反应(PCR)
⑸其他检查根据病情需要,可选用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B超、CT、MRI、超声心动图、ERCP等);活组织检查(淋巴结穿刺),对某些诊断不明的死亡病例,建议作尸体解剖。
9.传染病的治疗原则:
⑴早期治疗,防治结合
⑵病原治疗与对症治疗相结合
⑶中西医结合治疗
10.治疗方法:
⑴一般及支持治疗
⑵病原治疗:
①包括抗菌、抗病毒、抗寄生虫治疗;②抗血清制剂③免疫治疗药物
⑶对症治疗如体温过高时降温治疗、抗休克、脱水治疗等
⑷治疗并发症和后遗症
11.传染病的预防三个环节:
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第二章护理总论
目的与要求:
本课的目的是使临床医师在基础教育阶段就系统掌握总论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以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从而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的程度,确保医疗安全。
1.掌握医院感染的定义、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2.熟悉病原学种类、发病机制。
3.了解医院感染的监测与预防控制措施。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教学重点及如何突出重点、难点及如何突破难点:
重点:
医院感染的概念及诊断要点
医院感染的监测与预防控制措施
难点: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以标准预防及血源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后的防治措施突破难点
随着医院整体护理的开展,传染病的护理工作已经从过去单纯执行医嘱和常规的护理工作方法转变为按照护理程序包括:
①评价病人的健康状况;②提出护理诊断;③制定护理计划与护理措施。
一、传染病的护理是专科护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要了解传染病特点:
1、起病急病情变化快
2、病情复杂传染病的病情常常比较复杂
3、易发生并发症,如伤寒—肠出血、肠穿孔,重症肝炎—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等
4、传染病都有传染性
二、护理诊断对传染病中常见的症状和体征作出护理诊断,如发热、头痛、昏迷、腹泻、呕血、少尿或无尿等。
三、传染病护理措施
1.消毒隔离目的:
①杀死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疾病流行;②防止病房中各种传染病病种之间交叉感染。
为了做好消毒隔离工作①了解病原体性质;②各种传播途径;③掌握隔离技术和消毒方法
2.隔离可使患者产生心理障碍,如孤独、紧张、恐惧、消极,故需要心理护理
3.活动与休养
所有急性传染病都需要绝对卧床休息,卧床休息可以减轻机体消耗,减轻病损器官的负担,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4.舒适的环境有利病体康复。
5.饮食可采用易消化、高热量、富营养的流汁或半流汁饮食。
重症——喂食,昏迷——鼻饲。
6.补充水分
7.口腔护理
8.皮肤护理预防褥疮:
碘伏杀菌、局部皮肤老化。
治疗褥疮:
NS+654-2+庆大霉素,安普贴
9.发热的观察和护理高热,需及时采取降温措施,可采取物理降温,慎用化学解热剂;定时测量T、P、R、Q1H;;注意保暖,勤换衣裤;水分补充。
10.出疹的观察和护理皮疹的性质、出疹的时间、部位及顺序、对诊断有帮助。
麻疹——斑丘疹(压之退色);伤寒——玫瑰疹(色如玫瑰);水痘——泡疹(内含液体);流脑——出血点淤斑(压之不退色)
出疹的时间也有一定的规律,出疹的部位及顺序方面也有不同:
麻疹——自耳后发际开始、面、额、胸背四肢、三天出齐。
水痘——躯干为主办伤寒——胸腹部及背部
出疹的主要护理措施:
保持皮肤清洁,修剪指甲;皮肤剧痒者可局部涂5%碳酸钠,5%止痒酒精;皮疹结痂后不要强行撕脱,应让其自行脱落;避免吃辛辣刺激食物。
11.神志的观察和护理
持续高热——以降温为主。
脑水肿——减轻脑水肿,根据医嘱用脱水剂。
缺氧以及分泌物等所致呼吸道堵塞——应经常吸痰、给氧。
12.生命体征的观察和护理
13.其它护理措施和要求季节性强,传播快,夏秋季——肠道传染病,冬春季节——呼吸道传染病。
掌握特点,作好收病人的准备。
四、做好传染病的报告工作
护士是传染病法定报告人之一,配合医师及时准确报告防疫部门。
根据传染病
防治法规定,将传染病分为三类:
甲类:
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城镇要求发现后6小时内上报,农村不超过12小时。
乙类:
为严格管理传染病,发现后12小时内上报,农村24小时上报。
丙类:
监测管理传染病。
第三章病毒性肝炎
目的与要求:
本课的目的是使临床护理工作人员系统掌握吸虫病的常见知识特征,为以后在工作中打下坚实的基础,更好的做好护理工作。
1.掌握吸虫病的概述、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预防。
掌握在以病过程中的护理要求,及出院后的注意事项。
2.熟悉病原学种类、发病机制。
3.了解吸虫病的监测与预防控制措施及预后。
教学重点及如何突出重点、难点及如何突破难点
重点:
吸虫病的概念及诊断要点及典型临床表现
吸虫病的护理与预防控制措施
难点:
吸虫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及治疗
一、概述: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主要通过消化道和血液传播。
本组传染病发病率高、对人类健康和劳动力的影响较大。
二、病原学
1、病原学分型要求掌握以下五种肝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 HAV)、 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和戊型肝炎病毒(HEV)
(一)HAV
1、病毒核酸性质∶嗜肝RNA病毒,单股,7500个核苷酸。
2、形态结构:
直径27nm,大小均一的球形颗粒,
3、抵抗力:
4、抗原抗体系统∶只有1个抗原抗体系统。
感染后可出现特异性抗体。
IgM型抗体仅存在于病后3-6个月。
IgG型抗体则可保存多年。
(二)HBV
1、病毒核酸性质∶嗜肝DNA病毒,环状部分双股DNA,3200个碱基对。
基因组模式图。
(S、C、P、X区)前S-1,前S-2,前C区等概念。
HBV的分子生物学标记
HBVDNA多聚酶活性。
位于HBV的核心部位,直接反映HBV复制能力的指标。
HBVDNA是HBV感染的最直接、特异和灵敏的指标。
2、形态结构:
直径42nm球形颗粒,为双层结构(Dane颗粒)-图。
3、抵抗力:
能使其灭活∶100℃10分钟,65℃10小时,高压蒸气消毒。
不能使其灭活∶很强,一般消毒剂无效(HBsAg保护)。
4、抗原抗体系统∶有3个抗原抗体系统,又称血清学标志(重点)。
(1)抗原的产生与释放。
(2)HBV血清学标志(俗称二对半)的意义:
①HBsAg/抗-HBs
HBsAg是HBV感染的指标。
抗-HBs系保护性抗体,表明曾患肝炎,或接种过疫苗,对HBV有抵抗力。
②eAg/eAb
两者均表示HBV感染的指标,也是HBV传染性指标。
但eAg阳性常表示HBV在复制,体内病毒滴度高,传染性强;而eAb阳性通常提示病毒复制低下,传染性小;但少数情况下,eAg阴性,也可能表示病毒变异(即前C区突变),HBV仍在复制,病情在加重。
③HBcAg/抗-HBc
HBcAg是HBV感染的直接证据。
由于血中很难检测到,故一般不查。
抗-HBc是感染性指标。
不能阻止HBV的感染,不属于保护性抗体。
IgM抗-HBc代表急性感染。
IgG抗-HBc代表慢性感染。
(三)HCV
1、病毒核酸性质∶单股RNA,HCV可分6个基因型。
每个基因型又有若干亚型。
我国北方以2a为主,南方以1b为主。
2、抗原抗体系统∶可检测抗-HCV。
(四)HDV
1、病毒核酸性质∶单股环状RNA。
2、形态与结构:
直径36nm球形颗粒,有两层结构,外层是HBsAg。
因其基因组缺乏复制其外壳的基因密码,因而必须依赖其它嗜肝病毒之存在,为其提供所必须的外壳。
所以HDV是在HBV的基础上重叠感染。
3、抗原抗体系统∶一个抗原抗体系统。
HDAg,分子量为68000的蛋白质。
IgM抗-HD代表急性感染,IgG抗-HD代表慢性感染。
(五)HEV
1、病毒核酸性质∶含单股正链RNA。
7500核苷酸。
有两个亚型。
2、形态结构:
直径32—34nm球型颗粒。
3、抗原抗体系统∶一个抗原抗体系统。
由于IgG抗体持续的时间不超过1年,IgG抗体也可作为近期感染的指标。
三、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1、患者
(1)甲型肝炎
患者是唯一传染源(无携带者,无慢性病人)。
排病毒时间从起病前两周,到潜伏期末为高峰,持续到黄疸后8天。
起病后30天仍有少数患者从粪便中排毒。
注意患者的概念:
无黄疸型、亚临床型在流行病学中的重要意义。
(2)乙型肝炎
排毒时间从起病前数周,持续于整个急性期。
慢性乙型肝炎和病毒携带者:
其传染性贯穿整个病程。
传染性的大小与病毒复制指标有关。
(3)丙型肝炎
急性患者从起病前两周起有传染性。
起病后血中HCVRNA代表有传染性。
由于HCV在血中的浓度很低,HCVRNA阴性不能排除有传染性。
注意:
抗-HCV阴性,不能排除有传染性。
(4)丁型肝炎
以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为主。
(5)戌型肝炎
急性期患者其传染性从起病前9天到发病后8天。
2、携带者
乙、丙、丁型肝炎存在慢性病毒携带者。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数量最多。
丙型肝炎在人群中也有相当的比例。
如义务献血者丙肝占0.5%,职业献血者丙肝占3-10%。
(二)传播途径:
1、粪—口途径:
主要见于甲型肝炎、戊型肝炎。
2、经血传播。
主要见于乙、丙、丁型肝炎
(1)输血及血液制品,由于献血员的筛选,此类病人已明显下降。
(2)医源性污染
(3)静脉毒瘾者
3、母婴传播
4、性接触传播见于乙、丙型肝炎。
家庭集聚现象。
唾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等含有病毒。
(三)易感者
1、甲型肝炎幼儿易感。
2、乙型肝炎婴幼儿及青少年易感。
3、丙型肝炎人群普遍易感。
而且不同株、不同型之间无交叉免疫。
4、丁型肝炎HBsAg阳性患者或病原携带者。
(四)流行特点
四、发病原理
(一)甲型肝炎可能通过免疫介导而不是直接引起肝细胞损伤。
(二)乙型肝炎HBV不直接损伤肝细胞,而是通过免疫损伤肝细胞。
(三)丙型肝炎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还不清楚。
可能是通过免疫损伤肝细胞。
(四)丁型肝炎
1、协同感染
2、重叠感染
(1)HBV携带者+HDV
(2)HBV慢性肝炎+HDV
五、临床表现:
(一)潜伏期
甲型肝炎 2-6W
乙型肝炎 2-24W
丙型肝炎 2-22W
戊型肝炎 10d-10W
(二)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与命名
1、分型:
(1)急性肝炎
①急性黄疸型肝炎
②急性无疸型肝炎
(2)慢性肝炎
①慢性肝炎轻度
②慢性肝炎中度
③慢性肝炎重度
(3)重症肝炎
①急性重症肝炎
②亚急性重症肝炎
③慢性重症肝炎
(4)淤胆型肝炎
2、命名原则:
病名+病原学分型+临床分型
例:
病毒性肝炎,甲型,急性黄疸型
例:
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活动型肝炎
(三)各型肝炎临床特点:
(以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慢性肝炎重度为主)
1、急性黄疸型肝炎
(1)黄疸前期,1W±
①全身症状:
发热等病毒血症。
注意:
在慢性病毒性肝炎,病毒血症不明显
②消化道症状∶厌食,厌油,恶心,呕吐,肝区胀痛
(2)黄疸期,2—6W
①黄疸∶尿黄→舌系带黄染→巩膜→皮肤,1—2W达到高峰,
②全身症状及消化道症状随即减轻
③可有一过性的大便颜色变浅或皮肤骚痒
④肝大∶肋下1—3cm,质地Ⅰ°—Ⅱ°,压痛或叩击痛
(3)恢复期∶1月
黄疸消褪即进入恢复期,症状消褪,肝脏回缩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1)无黄疸
(2)全身症状及消化道症状较轻
①起病无热或仅有轻度发热
②消化道症状轻微,或仅有肝功异常
③肝大,叩痛常存在
3,慢性肝炎轻度(慢性迁延性肝炎(CPH))
(1)起病:
无急性期,或急性期后,症状持续不退或反复出现,病程>6月
(2)与急性肝炎比较,临床症状轻微,一般健康情况稳定
(3)预后良好,大多可恢复正常
4,慢性肝炎重度(慢性活动性肝炎(CAH))
(1)全身症状:
长期低热、乏力、消瘦、常有黄疸。
(2)消化系统:
厌食、恶心、呕吐、腹胀、溏便。
(3)内分泌系统:
肝性面容(黑←肾上腺皮质功能↓)、肝掌,面部钞票纹,痤疮。
(4)精神神经系统:
失眠、易怒、多疑、多虑、多愁。
(5)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
血细胞↓,关节炎,自身抗体升高。
(6)不定性浮肿,一过性腹水。
(7)进行性加重,直至肝硬化,失代偿。
5,急性重型肝炎(暴发性肝炎)
(1)同急性黄疸型肝炎的起病,但程度较重
①寒战高热起病,极度疲乏
②消化道症状明显
③黄疸进行性加深。
(2)肝脏缩小
(3)出现肝功不全的各种症状
①肝臭:
患者身上发出的一种带鱼醒、略带甜味的特殊臭味。
系由于肝功能↓,氨处理障碍。
②出血倾向:
表现为牙龈出血,鼻出血,斑,点,呕吐,便血等。
③精神障碍:
表现为定向力障碍(数字,日期,地点);急燥不安,精神错乱;嗜睡,昏迷。
(4)病程,全部病程2—3W,平均2W左右。
(5)转旧,死亡或亚急性重症肝炎
6,亚急性重型肝炎
(1)与急性重症相比,程度较轻
(2)腹水较多见(急性重型肝炎来不及产生腹水)
(3)病程∶2—12W以内,死亡or坏死后肝硬化,可维持数年或较长的时间。
7,慢性重型肝炎
指在慢性肝炎和/和肝硬化的基础上发生的亚急性重型肝炎,临床表现与亚急性重症肝炎相同,预后较差。
8,淤胆型肝炎
(1)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达高峰后黄疸不褪,高峰黄疸时间>3W,有时可达一年以上。
(2)除骚痒外,自觉症状不明显。
(3)预后较好
六、实验室检查
(一)肝功能:
(1)酶:
①ALT,血清谷丙转氨酶,肝细胞破坏的指标,最敏感,正常值两倍以上。
重型肝炎时,黄疸加深,而ALT↓,称酶疸分离,是病情严重的表现。
②AST,血清谷草转氨酶,在线粒体中,表示肝细胞破坏严重。
③AKP血清硷性磷酸酶,淤胆型肝炎,明显↑
(2)蛋白代射:
白蛋白,↓(A)(肝细胞合成),
球蛋白,↑(G)(高r球蛋白血症),A/G倒置。
(3)色素代谢:
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
(4)凝血酶原时间(PT):
重型肝炎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甚至不凝。
(5)胆固醇:
重型肝炎↓,阻塞性黄疸明显升高↑
(二)肝炎病毒标志物的检测
1、甲型肝炎:
(1)IgM抗HAV,阳性说明近期内有HAV的感染。
(2)IgG抗HAV,阳性说明曾有HAV感染。
2、乙型肝炎:
“二对半”意义见前述。
HBVDNA,DNAP是病毒感染的直接指标,均表明有HBV的复制,血清有传染性。
3、丙型肝炎:
(1)抗-HCV表示有HCV的感染,很可能有传染性
(2)PCR查HCVRNA,有传染性
4、丁型肝炎:
HDAg/抗-HD,IgM抗-HD,
5、戌型肝炎:
IgM抗-HEV,IgG抗-HEV,均表示近期感染。
七、治疗原则:
针对急性肝炎,给予一般治疗(休息、饮食)、对症处理和保肝退黄;针对病毒携带者,应密切观察,定期随诊;对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给以抗病毒治疗,阻止或延缓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
八、护理诊断
1、纳减、厌油、恶心、呕吐、腹胀等各种消化道症状。
2、干扰素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反应如发热、流感样综合征、WBC和血小板计数↓
3、重症肝炎相关的症状黄疸、神智、腹胀及出血、少尿或无尿、感染等并发症。
九、护理措施
1、消毒隔离
2、一般护理包括休息、饮食、心理
3、重症肝炎的护理
⑴预防感染
⑵清洁肠道,减少氨的产生和吸收
⑶及时发现和纠正出血倾向
⑷腹水的护理记24小时出入量,并注意有无腹痛、发热、腹水进行性增多
⑸肝性昏迷
⑹肝肾综合征
⑺上消化道大出血三腔二囊管的应用及注意事项、止血及输血。
十、预防
(一)控制传染源
1、甲、戌型肝炎
(1)病人,消化道隔离,至少3W
2、乙、丙、丁型肝炎
(1)急性肝炎隔离至表面标记阴转
(2)慢性携带者
①遵守个人卫生,避免传染他人
②不得从事饮食、自来水、幼托行业
(二)切断传播途径:
1、切断粪—口传播途径
2、切断经血传播途径
(1)注意院内交叉感染∶预防注射,皮试→“一人一针一管”;专用抽血针管
(2)加强对血液及血液制品的检查
(3)做好个人防护
①个人专用刮等器具
②尽量不输血或自体输血
③防吸血昆虫
④经血传播通常也可经性接触传播
(三)保护易感者:
1、甲型肝炎:
(1)被动免疫:
注射丙种球蛋白
(2)主动免疫∶注射甲肝疫苗,对象以儿童为主。
2、乙型肝炎:
⑴被动免疫:
注射HBIG(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2)主动免疫∶注射HBsAg疫苗
⑶被动免疫+主动免疫
注意:
预防乙型肝炎重点切断母婴传播途径,
对象:
产妇,HBsAg+,HBeAg+,
方法∶婴儿出生后,立即或24小时内肌注HBIG1ml,并于出生后的0、1、6月,肌注HBsAg疫苗,剂量为15-30μg/次。
第四章流行性感冒
目的与要求:
本课的目的是使临床护理工作人员系统掌握吸虫病的常见知识特征,为以后在工作中打下坚实的基础,更好的做好护理工作。
1.掌握吸虫病的概述、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预防。
掌握在以病过程中的护理要求,及出院后的注意事项。
2.熟悉病原学种类、发病机制。
3.了解吸虫病的监测与预防控制措施及预后。
教学重点及如何突出重点、难点及如何突破难点
重点:
吸虫病的概念及诊断要点及典型临床表现
吸虫病的护理与预防控制措施
难点:
吸虫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及治疗
一、病原学
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
其中甲型病毒的H(血凝素)和N(神经氨酸酶)易发生变异而形成新的亚型,从而引起大流行。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为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2、传播途径飞沫传播、密切接触
3、人群易感性
4、流行特征冬春季为多,大城市高于农村
三、发病机制流感病毒侵入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复制引起细胞变性与坏死和毒血症。
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
流感可分为三个型:
1、单纯型全身病毒血症重,而呼吸道的卡他症状轻
2、肺炎型好发于老年、幼儿,一般流感症状+肺炎的症状及体征+X线胸片的改变
3、中毒型少见,可并发心肌炎、脑膜脑炎、DIC、循环衰竭。
4、继发细菌性肺炎的表现。
轻型流感与流感的肺外并发症。
五、实验室检查
1、病毒分离。
2、免疫学检查免疫荧光染色或ELISA法检测流感病毒抗原,或血清凝集抑制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检测相应的抗体。
六、护理诊断
1、体温异常
2、呼吸道症状
3、生命体征的变化
七、护理措施
1、严格消毒隔离
2、高热护理
3、并发症的护理注意心肺功能保护
4、严重并发症的抢救
八、治疗
1、对症治疗
2、抗病毒治疗
3、抗生素治疗继发细菌性感染。
第五章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
目的与要求:
本课的目的是使临床护理工作人员系统掌握吸虫病的常见知识特征,为以后在工作中打下坚实的基础,更好的做好护理工作。
1.掌握吸虫病的概述、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预防。
掌握在以病过程中的护理要求,及出院后的注意事项。
2.熟悉病原学种类、发病机制。
3.了解吸虫病的监测与预防控制措施及预后。
教学重点及如何突出重点、难点及如何突破难点
重点:
吸虫病的概念及诊断要点及典型临床表现
吸虫病的护理与预防控制措施
难点:
吸虫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及治疗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为一种传染性极强的呼吸系统疾病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ARS)
一、病原学是一种冠状病毒亚型变种引起,目前认为至少有6个以上的变种。
二、流行病学SARS蔓延经过有疫情的国家和地区总数是30个。
传染源:
非典患者,潜伏期一般无传染性;传播途径:
空气、飞沫、密切接触等;易感人群:
均易感
三、临床表现
1.流行病学
1.1与发病者有密切接触史,或属受传染的群体发病者之一,或有明确传染他人的证据;
1.2发病前2周内曾到过或居住于报告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并出现继发感染疫情的区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染病 护理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