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中医各家学说重点总结.doc
- 文档编号:30870446
- 上传时间:2024-09-12
- 格式:DOC
- 页数:34
- 大小:140KB
[笔记]中医各家学说重点总结.doc
《[笔记]中医各家学说重点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笔记]中医各家学说重点总结.doc(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笔记]中医各家学说重点总结
中医各家学说重点总结
中医医家学说及学术思想史
一.学术流派
1.学术流派与中医学体系
1)传说的“三世医学”《礼记》“医不三世,不服其药”a.素女脉诀b.神农本草c.伏羲针灸2)早期的学术流派——春秋战国时期a.社会基础b.医学基础c.流派产生,例:
秦派:
长桑君-扁鹊-公乘阳庆-淳于意d.学术争鸣3)四大经典问世编制中医学体系的确立(传统思维模式的确立)标志传统思维模式确立a.理论医学——《内经》《难经》(阴阳五行学说、整体观念、病因病机理论、治则治法)b.临床医学——《伤寒杂病论》(六经论伤寒、脏腑议杂病、三因类病因、倡辩证论治)c.药物学——《神农本草经》(四气五味概药性、寒热补泻论药理、群臣佐使定方型、七情合和议配伍)
2.医家争鸣与学术发展
1)阴阳五行学说(关系:
阴平阳秘)a.和谐,协调b.互补2)藏象学说
3.学术流派划分标准
1)学术研究中心2)师传承授体系3)可供研究的著作传世
4.四大流派a.河间流派(刘完素)b.易水学派(张元素)c.伤寒学派d..温病学派
二.养生学
1.先秦两汉养生学“养生”最早见于《管子》而不是《庄子》具体操作a.普遍养生术——日常生活(钻木取火、作舞宣导)b.专门养生术——专题研究(养身、养形?
五禽戏A道家养生观(老子)核心“返璞归真,清静无为”操作“对应自然,清心寡欲”,儒学养生观(孔子)大道至简,道不远人,悟者天成——和谐养生
《内经》养生观生长壮老已是客观规律a.先天:
遗传因素b.后天环境气候、饮食起居、精神状态
养生应顺从四时阴阳,四时起居作息和精神状态,生、长、收、藏四时养生规则: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2.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养生学
(1)特点a.受儒、道、佛影响b.理论和方法的集成c.和谐养生的发展——“形神协调”d..治未病“观”的发展e.专门养生术与日用养生的结合
(2)医家
葛洪a.伤损必先“复故”b.延养自须“得谨”“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养生之道(宝精行气《抱朴子内篇》、守一存真、护身服食)c.养生“不绝人理”
陶弘景——《养性延命录》现存最早的一部养生学专著a.“能中和者,必久寿也”——凡事应适度、中和形神和调b.“人之寿天不在天,善养生者长寿”“养生之法,但莫伤之”c.十二少(少死少念少事少欲少笑少语少乐少愁少喜少怒少好少恶)十二多的危害d.《导引经》以“食气,保精,存神”为上士e.吐纳六字诀“嘘呵呼呬吹嘻”
《诸病源候论》巢元方——对养生导引法的阐述发挥,孕妇及小儿养生养生宣导术a.重视养生治未病的思想b.提出辨证施功的证治体系
孙思邈集养生学说之精要
三.先秦两汉病因病机理论
先秦——经气郁滞的病机
内经——重视正气,正邪相争决定人之安危1外感热病的传遍a.由表入里b.表里同病2五脏病的传变a.移皆有次(顺传传其所胜,逆传反之)b.或其传化不以次3阴阳虚实病机a.阴虚内热b.阴盛内寒c.阳虚内寒d.阳盛外热4其他病证的病机论述痹证——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肺咳——肺寒咳逆痿躄——五脏因肺热叶焦水肿——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衄血、后血、血积——络伤血溢伤肝——气血痰滞呕胆——胆液泄,胃气逆薄厥——大怒而血菀于上气虚证——上气、中气、下气不足癃闭、遗溺——膀胱不利、不约老年病——阳气衰乏,下虚上实5病机十九条魏晋南北朝病因病机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脏腑病机学说脉经气动病机学说
四.魏晋南北朝医经的整理和研究
(一)全元起《内经训解》——注疏素问的开山
(二)王冰与《素问注》“气动”脏器的变乱的病机学说1.整理编次2.补遗七篇(天元经大论、五行运大论、文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经大论、至真爱大论)3.注释阐发a.阐发运气b.亢害承制——过极反似胜亡之化c.阴阳互根d.升降出入e.郁证治疗f.冲为血海,任主胞胎
(三)皇甫谧与《针灸甲乙经》——针灸学之专题研究,第一部针灸学专著,以线布穴的排列穴位法,由《素问》《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整理成
(四)杨上善与《黄帝内经太素》1.首创对《内经》全面分类,将《素问》《灵枢》结合起来2.保持原貌,未将其他资料充实进来3.阐发精当a.强调命门藏精,左肾右命门b.阐发“知五”养生(一曰治神二曰知养生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知砭石大小五曰知府藏血气之珍)c.剖析热病机理
(五)王叔和著《脉经》和编次张仲景方论1.《脉经》是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确定了脉诊的寸关尺部位,并分列脉象24种,以脏腑为纲,以虚实为目,分析疾病发作轻重时间,传变专柜,症状变现,情志变化,经络病变,系统脏腑病机
2.编次整理《伤寒论》a.研究仲景学说,搜集诸家芳纶b.主用清解善于养阴生津,表里双解c.重视瘟疫
(六)孙思邈对《伤寒论》的研究
1.收录《伤寒论》于《千金翼方》中
2.用方正同条,比类相附的研究方法创伤寒三纲之说“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
五.本草学的成就
(一)本草学的雏形a.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b.《山海经》大量药物记载
(二)《神农本草经》成书核心:
药性理论载药365种,分上中下
三品《吴普本草》载441种,《李当之本草经》(三)本草学的形成魏晋南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载药730种,自然属性《雷公炮制论》
唐代《新修本草》载药840种,是我国第一部国家药典,介绍了诸病通用药
(四)本草学的新进展
对药性作用全新整理研究宋代官修本草金元医家的时间
(五)本草学的总结
本草学的成书,李时珍本草纲目1892种(六)本草学的气味学说(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气味学说是本草学的重要标志)
1.传统思维模式是本源a.直观思辨b.取象比类c.整体观念2.内经奠定了理论基础3.药物气味是升降浮沉的集成4.气味合和是产生疗效的基础5.伤寒杂病论是气味运用典范6.复方产生新气味和作用7.气味治病之理——以偏纠偏8.药物气味认识尚不统一
六.经方的演变和经验方的兴起
1.经方a.泛指临床医著及方书的方剂b.经典中记载之方c.专指伤寒论之方
经验方——时方,临床医生根据需要创制的方剂方证用方的指征和依据
2.经方的应用和衍变,经方的特点:
药味少药效好药精效宏,一药多用,方证相应
(1)伤寒论方的应用,用法不用方,加减a.效不更方,不效也不更方b.效亦更方,不效即更方c.用药少而精
(2)难病详察病机,开拓思路(3)结合临床,善于总结(4)《论》《略》互参
3.经验方的兴起(方术影响、临床需要、搜集民间方、本草学发展)
4.经方与经验方的区别经方经验方药味少多药性峻猛
缓研究方法方证同条,比类相附重视辩证,推求病机以方测证,有是证用是药组方严谨松散主治明确不严格煎服方讲究不严格
孙思邈
生平著作:
孙思邈,唐初医学家,著有《备急千斤要方》《千金翼方》为各科兼备,理法俱全的医学巨著
学术思想大医精诚论对学习医学者提出要求a.熟书医籍,涉猎群书b.博学多闻,虚心求教精益求精c.反对肤浅之风(在医疗实践中提出,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提出医生职业道德标准a.首先必须有恻隐之心,对病人普同一等,把他们的痛苦当做自己的事来对待b.其次,救治必须一心一意,无欲无求;谦虚敬慎尊重通道
(一)集养生学说之精要
孙思邈养生内容可归纳为养性和养老两方面,涉及到预防医学、心身医学、老年医学各个方面,反映了他安不忘危,预防诸病的医学思想,养性即养成良好的习性,以期却疾延年,包括啬神、养形、导引、言论、隐身、房事、反俗、医药、禁忌十要点,抑情节欲,尤其强调a.抑情养性——请与过度是罹疾早衰的重要因素,不浮思妄想可避免许多情志疾患b.慎言语——可以养气c.节饮食——预防多种疾病的发生,常欲小劳和导引、按摩适当运动队人体健康有益——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劳,及强所不能堪耳
食经,行走踌躇,摩腹消食——饱食即卧,乃生百病,依时摄养——春(晏卧早起)夏秋(侵夜乃卧早起)冬(早卧晏起)早起莫在鸡鸣前,晏起莫在日出后,内视、调气——专意存思,吐纳气息,以却疾强身之法,食宜,食养,食疗食宜a.食不欲杂,厨膳勿使脯肉丰盈,常令俭约为佳,常须少食肉,多食饭及少葅菜b.主张学淡食c.反对暴饮暴食,提倡少食多餐d.夜勿过醉饱,食物精思,为劳苦事食治a.食养——用饮食以养脏腑之气,五行相克之理如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b.食疗——药势偏有所助,令人脏气不平,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用事平疴,释情遗病为良工,服食、服水——服饵
方药,以期益寿济命,养老老年人的养生,也包括老年病预防治疗
三、伤寒温病方论(论广义的伤寒论)1、研究仲景学说,搜集诸家方论方证同条,比类相附;重三纲(桂枝、麻黄、小青龙);学宗仲景,博采众方三阴三阳编排论述
2、全用除热解毒,善于养阴生津;开表里双解之先河;扶正攻下,滋阴润下
3、重视瘟疫详论防治,辟温,增补儿妇伤寒论治四、对方剂学的贡献1、集唐以前方剂学之大成2、化裁古方小建中内补当归建中汤3、创制新方千金苇茎汤。
组方配伍特色组方复杂容寒热补写为一炉结构严谨均依临床病情而用药五、治疗中风经验
1、重视外因2、强调内虚3、治疗大小续命汤(?
外:
脏腑受外来之风而致病,春肝风、夏心风、四季脾风、秋肺风、冬肾风。
大小续命汤?
内:
劳心烦神、嗜欲杂念、摄养不慎。
正虚引邪,正虚生风,本虚标实,本虚为精气之亏,标实为痰火之盛。
清热涤痰治标为先-平肝息风清热养液。
)
8、虚损的治疗经验:
强调内因。
虚损分为五劳、六极、七伤。
补虚方面重视心肾两脏,补益心气用妊娠、甘草、茯苓、五味子、远志。
滋养肾脏,侧重在血肉补精和温润益精。
前者用牛髓,羊髓,羊肾,羊肚,鹿茸等,后者用地黄,菟丝子,山萸、杜仲、远志、麦冬等。
治疗的法则:
补剂兼泻,以泻为补,寒温相济【温阳散寒为主,济以苦寒清火;甘寒养液为主,济以辛温开滞;温补精气,济以养阴清热】,劳则补子。
9、血证治疗经验:
吐血有三种,有内衄,有肺疽,有伤胃。
治疗【消瘀,凉血,清热】,犀角地黄汤初载于此。
虚劳吐血,在扶正的同时,亦重视消瘀,胸腹疼痛则为用消瘀药物的重要指征。
六、脏腑虚实寒热辩证
以五脏六腑为纲,以寒热虚实为因
宋金元医学—与清代研究伤寒医家对照一、伤寒学的形成与诸家的研究
1、庞安常阐论寒毒伤阳与四时温证(寒毒学说)2、朱肱对《伤寒论》的阐发与补充(以经络论三阴三阳)3、成无己开《伤寒论》注解之先河:
?
我国医学史上注解《伤寒论》的首创者?
引证《内》《难》之论,以释伤寒之意?
辨证明理4、王好古倡论伤寒内感阴证。
二、方书的盛行
1、官方钦定书:
《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2、个人方?
许叔微《普济本事方》?
王硕《易简方》?
严用和《济生方》:
重视攻邪祛积,推陈致新;重视调气
金元时期进入‘新学肇兴’的原因:
1、医学实践的经验大量积累2、以《内经》为主的医学理论指导3、哲学思想的渗透和影响4、社会因素导致火热病症骤增5、用于批判医学界的流弊6、宋金对峙的特殊社会环境为学术争鸣创造了条件。
七.医学流派
1.河间学派:
实为攻邪学派和丹溪学派的基础,又是温病学派的先导,是中医学术史上颇具影响的学派之一
概念:
河间学派是以宋金时期,河北河间著名医家刘完素为代表的一个医学流派
研究内容:
以阐发火热病机,善治火热病证而著称于世,以火热论为其主要的研究内容
创始医家:
刘河间,在运气学说的启发下,在潜心研究内经病机十九条的基础上,形成了火热论的思想,大倡六气皆能火化,主张药用寒凉,成为河间学派的创始医家
代表医家:
刘完素,亲炙其学穆大黄马宗素,荆山浮屠,罗知悌,朱震亨,私淑张从正,葛雍,镏洪
2.易水学派:
张元素为代表
刘完素创立火热论之后,张元素探索脏腑辨证,在总结前人成就的基础,创立了较为系统的脏腑寒热虚实辩证学说,其后经其弟子反后世私淑者不断发挥,在脏腑病和辩证治疗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汇成了
著名的易水学派
张元素整理总结内经难经中藏经等医籍中有关脏腑辨证的医学理论,吸取《千金方》《小儿药证直诀》的脏腑辨证用药经验,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经验,建立了以寒热虚实为纲的脏腑辨证体系,在医学发展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成为易水学派的开山代表医家:
张元素,李杲,王好古,罗天益3.攻邪学派:
张从正
攻邪学派以攻击病邪作为治病的首要任务,强调邪留则正伤,邪去则正安之理,善于运用汗吐下三法。
其学说的产生,远则取法于内经伤寒论,近则受刘河间火热论及其治病经验的影响,张从正为该学派的代表人物
张从正,金著名医家,其法宗刘守真,用药多含量,阐发河间六气病机之旨,有“风从火化,湿与燥兼”之论,并认为风,火燥,湿皆为邪气,邪留正伤,邪去正安,故治法以攻邪为宗,遂成为攻邪派的师祖
攻邪学说为明清温病学派开创了先河奠定了理论基础,提出了治疗方向,吴有性《瘟疫论》首要达邪,强调下法,其后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等温病学家又有所发展和创新,均是攻邪学说余诸
代表医家:
麻九畴,常德,李子范
4.丹溪学派:
朱震亨
丹溪学派以养阴为宗旨,强调保存阴气为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其学术理论远取内经,近受河间火热理论影响,然丹溪学派侧重在阐述阴虚火旺之证,朱震亨为学派之倡导者
朱丹溪为元代著名医家他认为肾精不足,相火易亢,是人体发病的关键,故犹重相火为病,倡导阳有余阴不足论,治疗强调滋阴降火,而开后世滋阴法之先河,并擅长气血痰郁等杂病的论治,是河间之学传震亨已渐变矣
代表医家:
赵道震,赵良仁,戴在垚,戴思恭,王屡,刘淑渊
临床各科成就
儿科钱已妇产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第一部比较完善的综合性妇产科专著,月经失调的新认识闭经原因的新发现痨瘵骨蒸可引起闭经,分娩处理的新方法,注意产程的观察,全兔脑制剂的应用催产药;对脐带断面处理的方法烙脐饼子炷灸,妊娠用药禁忌歌,难缠分类及胎位矫正术贡献(重视冲任肝脾)重视妇女各旗卫生,安胎思想
外科陈自明《外科精要》,发痈疽的病因病机病因三因病机脏腑蓄毒风邪乘之,痈疽的辩证痈疽的治疗(重视整体治疗首创内卫合一的治疗原则外治以泄气,内治定脏腑阐,重视脾胃强调滋补脾胃气血)
三、医家学术思想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第一本以原本形式保留下来的儿科专著。
1、突出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生理,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骨脉、五脏六腑、神智精神在不断变蒸。
病理,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治疗:
禁妄攻误下。
小儿病虽有非下不可之证,亦必“量其大小虚实而下之”,并在下药之后,常用益黄散等和胃之剂以善其后。
2、确立儿科脏腑辨证纲领:
五脏辩证:
心主惊、肝风、脾困、肺喘、肾虚,五脏分证论治?
治则:
盛即下之,久即补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重视整体观念,五脏相兼为病,并结合四时气候而论,小儿病症诊断方法面上证目内政,六种常见脉象(?
首先归纳出儿科病症六种常见脉象:
脉乱不治,气不和弦急,伤食沉缓,虚惊促急,风浮,冷沉细。
?
面上证:
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出现赤色为热象。
?
目内证:
赤者心热,淡红色者心虚热;青者肝热,浅淡者虚;黄者脾热,无精光着肾虚。
)3、调剂制方的特色:
?
用药务求柔润:
不妄攻补以妄下误下为禁例慎用补法,用药柔润顾护阴液,用药轻清?
戒深补竣攻?
注重升降气机注重脾胃?
善于化裁古方创制小儿五脏补泻诸方?
创制简便成药,药味少剂量轻给药方便善用丸散剂型多变4、?
治疗疱疹的经验因:
外感天行,内蕴热毒。
辩证:
五脏分证论治?
辨证:
呵欠顿闷归属于肝,时发惊悸归属于心,乍凉乍热、手足稍冷归属于脾,面燥腮赤、喷嚏归属于肺,水疱归属于肝,脓疱归属于肺,斑归属于心,疹
归属于脾,疹痘黒陷归属于肾。
预后:
疱疹属阳,出则为顺。
治则:
宜解毒护理:
不可令饥及受寒,母乳亦当忌口。
代表方:
柴草散?
论治惊风的经验:
病因心肝热盛则风生,受大惊高热,慢惊病后吐泻脾胃虚弱而生风,病理痰热客于心胃而阴虚无阴脾虚无阳治疗急惊合凉泻慢惊合温补。
3、疳证:
?
疳皆脾胃病,亡津液所作也。
因大病或吐泻后,以药吐下,致脾胃虚弱亡津液。
?
治疗:
首先顾护脾胃,五脏诸疳,可依本脏补其母给与治疳药,同时常以补脾、磨积、安虫等法随证使用。
O(?
_?
)O~刘完素:
《素问玄机原病式》把内经有关理论与运气学说联系起来阐发了病机十九条将十九条的内容分属五运主病和六气主病,增加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的燥病病机?
《医方精要宣明论》临床著作。
南方的《和剂局方》“南局北宣”?
《三消论》消渴消中肾消
学术思想:
1、脏腑六气病机说:
?
脏腑本气:
肺气清、肝气温、心气热、脾气湿、肾气寒,本气虚则:
温清寒燥热。
1、对火热病的阐发:
火热治病的广泛性:
l六气皆可活化;强调风湿燥寒诸气在病理变化中皆能化热生火,而火热也是产生风湿燥寒的原因之一风与火热:
风可助火,火热可生风,风与火热相兼为病,清凉治之。
湿与火热:
积湿可生热,湿热可以互生,二者亦可相兼为病,辛苦寒药。
燥与火热:
燥多与热同化,常与风火相兼为病。
寒与火热:
感受寒邪,或内伤生冷,可使阳气郁结,不能宣散,化生火热之证。
?
五志过极皆为热甚:
情之所伤,则皆属火热,所谓阳动阴静,故劳则燥不宁,静则清平。
治疗上重视“养肾水,胜心火”?
六经传受皆为热证。
认为伤寒病只有表里之分,没有寒热之别,表证用汗,里证用下,半表半里宜和解,在上则通之,在下则泄之。
火热病症的治疗:
治热病重寒凉热病治疗经验:
辛凉苦寒为主?
表证:
辛凉或甘寒之剂解表。
甘草,滑石、葱豉。
凉膈散,天水散。
?
表里同病:
宣通怫热郁结为主,大小柴胡汤,大小承气汤,茵陈汤;表证兼有内热者,表里双解代表方—防风通圣散、双解散?
里证:
表证已解,里热郁结,汗出而热不退者,用下法。
2、玄府气液论?
玄府
是气液运行的通道?
气液宣通:
荣卫气血津液在脏腑筋骨的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
玄府气液宣通与神机出入有密切关系,玄府是神机所通利出入之处。
玄府闭塞原因热气沸郁治疗宣通清法,辛苦寒药。
医学实践:
1、治热病善用寒凉(表证辛凉或甘寒以解表表里同病宣通肺热郁结力争下法)2、精于辨证,合理用药三消论》中把消渴分为三类:
消渴:
饮水多而小便多者;消中:
饮食多而不甚饥,小便数而消瘦者;肾消:
渴而饮水不绝,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
3、重视降心火,益肾水(中风:
病因心火暴盛,肾水虚衰,痰浊阻滞。
创内风火盛之说治疗降心火益肾水,慎用辛热药。
注重气血流通,不忽略外风预后及预防八风散玉风汤)4、主张开发郁结,宣通气液(治疗痢疾:
行血则便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创芍药汤内因凡下痢者皆脾胃受伤外阴外邪从口鼻而入犯脾重视白术芍药茯苓5、亢害承制?
木极似金、金极似火、火极似水、水极似土、土极似木(五运六气偏亢过极,表现为“胜己之化”的假象)?
治疗上泻其过亢之气,以治其本,不可被假象所迷惑张从正:
《儒门事亲》学术思想:
1、论病首重邪气。
论病观点:
因邪致病,论病重邪,祛邪安正认为人体发病时邪气侵犯的结果,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攻邪是手段,恢复元气是目的。
2、论天地人三邪发病:
天之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地之六气,雾、露、雨、雹、冰、泥;人之六味,酸、苦、甘、辛、咸、淡。
天邪发病,多在乎上,地邪发病,多在乎下,人邪发病,多在乎中。
3、贵于血气流通:
“《内经》一书,惟以血气流通为贵”基础上,树立血气“贵流不贵滞”的观点。
邪气侵阻是影响血气流通的根本原因。
治疗疾病以祛邪为首要。
汗法治疗腹泻,调和营卫疏通气血取效止泻。
邪祛则气恢复邪去则气血自通医学实践4、1、祛邪三法:
汗吐下。
?
凡具有疏散外邪作用的方法都属汗法,除辛散解表的内服药物外,如“灸、蒸、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
”适应范围:
邪气侵犯肌表,尚未深入,多宜汗法。
内服方药加外治发汗:
水疗,澡浴,导引按摩砭刺出血。
辛凉辛温忌宜方面有研究。
【出血疗法】:
出血量多、砭刺次数多、刺激量大、刺血部位多,多用针,磁片。
刺血疗法适应症:
上部血行壅滞的火热证注
意事项:
血少气衰不能用,头部重要穴位不能用,是经络气血多少而定,分清急症慢性症,刺血后要调养?
凡邪气在上者,皆宜吐法。
除内服药物外,还包括“引涎、漉涎、嚏气、追泪,凡上行者,皆吐法也”。
内服药:
伤寒头痛瓜蒂散,杂病头痛葱根白豉汤,痰实积滞,瓜蒂末,两胁肋刺痛,独圣散加全蝎梢,发狂,三圣散。
张氏用吐法甚为审慎,每先予小剂,不效则逐渐加量,并用钗股、鸡羽探引,不吐可饮齑汁。
?
凡具有下行作用的,都属于下法。
如“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凡下行者皆下法也。
”提出“陈莝去而肠胃洁,癥瘕尽而营卫昌,不补之中,有真不存焉”“下者,是推陈致新也”。
凡邪滞宿食,蕴结在胃脘以下禁忌:
洞泄寒中,伤寒脉浮,表里俱虚,厥而唇青,手足冷内寒者,小儿慢惊,两眼直视,鱼口出气者以及十二经败症。
注意事项:
中病即止,分清久暂,防寒保暖,调畅情志5、食疗补虚(药物攻邪,食物补虚,贵流不贵滞,贵平不贵强)?
进食即补?
制其偏盛即补?
慎用补法:
对无病之人反对滥用补法;邪积未去而先议补,则无异于以粮资寇;对"脉脱下虚,无邪无积"的虚证,方可议投补。
情志疗法,源于内经以情胜性,又不拘于内经有所创新,惊者平之,以喜胜怒张元素《医学启源》珍珠囊学术思想:
1、总结脏腑辨证理论。
包括个脏腑的生理、虚实寒热脉证,演变和预后、常用药。
2、药物学贡献?
以《五脏》苦欲理论为指导,发挥药物补泻理论?
升降浮沉(气味厚薄、与炮制关系、论根梢作用)?
制定药类法象:
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中央、燥降收、寒沉藏?
创药物归经和引经报使,阐发苦欲补泻3、重视扶养脾胃:
重视脾胃的功能,强调脾胃在内伤病中的作用,扶元养正重视脾胃,慎用药物保护脾胃
李杲(字明之,东垣老人)《脾胃论》《内外伤辨惑沦》《兰室秘藏》
学术思想:
一、论述脾胃1脾胃元气论:
脾胃为滋养元气之源泉2枢纽作用:
脾胃为精气升降之枢纽。
重视胆气的升发作用,胃气的升发是居于主导地位的,有升才有降,是元气充盛的必要条件。
3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1、阐发内伤热中证。
【什么叫内伤热中证,李东垣是如何阐发内伤热中证的,】内伤热中证:
是李东垣论述内伤疾
病的重要内容。
是指脾胃内伤所引起的虚性或本虚标实的火热邪气(阴火),内燔上冲,以脾胃气虚症状(肢体沉重、怠惰嗜卧、气短精神少等)和火热亢盛上炎的症状(身热而烦、气高而喘、渴而脉洪大等)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
病因:
饮食失节、劳役过度、七情所伤?
病机?
气火失调?
升降失常3内伤热中中气不足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a、阳气不升,伏留化火b、津伤血弱,内燥化火c、谷气下流,湿火相合d、心君不宁,化而为火?
劳役过度也可直接引起阴火上冲?
症状:
a、脾胃气虚:
肌体沉重、四肢不收、怠惰嗜卧、气短精神少等b、火热亢盛:
火热上行独燎其面、身热而烦、气高而喘、渴而脉洪大,以及三焦九窍积热等4治疗:
甘温除热法用甘温之气补益脾胃、升其阳气、泻其火热?
补中益气汤(内伤热中证)?
朱砂安神丸(七情所伤,阴火炽盛)?
调中益气汤(兼温热相合,调中祛湿)益气补血当归补血汤5阴火产生原因?
阳气不升,伏留化火?
津伤血弱,内燥化火?
谷气下流,湿火相合?
心君不宁,化而为火三、制方遣药特点1师古不泥,敢于创新2药味多,用量轻,配伍严谨3调理脾胃,注重升降4培补中土,取甘温5益气生血,阳生阴长6主升脾阳,兼升胃阳7调理脾胃,要需久服,慎用苦寒药后调理注重药物升降浮沉俱臣佐使配伍。
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病因病机有何区别,内伤热中证的发热恶寒是由于内伤脾胃,脾胃升降失常及元气阴火的关系失调所致。
脾胃受损,则不能正常生化元气,升阳布精,上焦心肺间阳气不足,不能布散卫气,温煦体表,但见风寒或居处阴冷,便恶寒。
发热则是元气不足,脾湿下流,内塞于下焦,使肾间阴火上冲头面,旁彻皮毛而致发热。
而外感的发热恶寒是因为风寒外束,闭塞皮毛,使卫阳不能外散,内郁而发热,表闭而恶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笔记 中医 各家 学说 重点 总结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