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精选33篇).docx
- 文档编号:30870336
- 上传时间:2024-09-12
- 格式:DOCX
- 页数:49
- 大小:70.87KB
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精选33篇).docx
《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精选3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精选33篇).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精选33篇)
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篇1
何玥:
主动捐献器官的小学生
【颁奖词】正是花样年华,你却悄然离开。
你捐出自己,如同花朵从枝头散落,留得满地清香。
命运如此残酷,你却像天使一样飞翔。
你来过,你不曾离开,你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闪光,把人间照亮。
【事迹】人物介绍:
何玥,女,12岁,广西桂林人,小学生。
因肿瘤扩散至脑部组织,20xx年11月脑死亡。
在她听说自己的生命只剩3个月时,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
“虽然我们的女儿没了,但我们帮她完成了心愿,我们很欣慰!
”在演播室,何玥的父母从走上舞台的那一刻起,就几度泣不成声。
去年4月,何玥即将小学毕业之时,被查出患有高度恶性小脑胶质瘤。
9月初,她的病情突然复发,肿瘤扩散至脑部组织。
在听说生命只剩3个月时,何玥做出了父母亲人都难以理解的决定……
那天,何玥对刚打工回家的父亲说的第一句话是,“爸爸,我想把器官捐出去,行不行?
”吓了一大跳的父亲把何玥骂了一顿,因为按桂林老家的风俗,人死后尸体被剖开无异于大逆不道。
何玥哭了:
“我希望能尽自己的能力给别人生的希望。
”最终,爸爸妈妈含泪同意了。
11月17日凌晨0时10分,小何玥在医院里走完了短短20xx年的人生路。
凌晨4时,她的两个肾被送到解放军第181医院捐给了两名患者,她的肝也救助了需要的病患。
在旁人眼里,何玥一直是个品学兼优有爱心的孩子。
家里满满一面墙贴着“三好学生”之类的荣誉奖状。
20xx年汶川地震时,她曾让父母捐出一个月的工资。
被查出脑瘤后,学校为她捐钱,她却要把钱捐给更需要的人……
为了给小何玥治病,何玥父母已经欠下了10万元的债务。
但为了完成女儿的遗愿,他们拒绝了器官捐献的补贴,也从未主动找过接受何玥器官救助的患者。
他们想以最美的方式,实现女儿的“最美愿望”。
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篇2
陈家顺:
“变身”民工的“卧底局长”
【颁奖词】为乡亲卧底,你吃遍所有的苦,为百姓打工,你换来群众最多的甜。
你乔装改扮,却藏不住心底最深的惦念;你隐姓埋名,可我们都知道你是谁,为了谁。
【事迹】人物介绍:
1968年出生,云南省沾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沾益县驻浙江义乌劳务工作站站长。
为保障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利益,从20xx年9月起,陈家顺先后深入多家用工企业,以农民工的身份应聘到企业“卧底”打工。
在很多被陈家顺关照过的农民工眼里,“陈老师”好像什么都不怕。
但陈家顺说自己有“软肋”,最怕的就是“老百姓说你们干部骗人”。
现年45岁的陈家顺,是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
记者在演播室内见到他,腰板挺直,但身材明显单薄,脸上多少看得出知识分子气息。
虽然在舞台上尽力放慢步伐,但他仍没法儿掩饰平日走路频率很快的习惯。
几年前,陈家顺被派往浙江义乌,担任义乌劳务工作站站长。
麻烦事接踵而来:
此前劳务输出由乡镇、村负责宣传动员,但是乡亲出去后常说外面的情况和听到的宣传不一样。
陈家顺成了乡亲们的“出气筒”,有打工者甚至想揍他一顿。
陈家顺辗转反侧,问题出哪儿了?
为把真实的用工信息传达给乡亲,也为了更好地给乡亲们维权,他下了决心:
以一个普通农民工的身份去求职,实地体验农民工的生活工作。
不曾想,一“卧底”就是好几年。
他几次进出工厂和农民工子弟学校,当过组装工、装卸工,看过仓库,当过“猪倌”。
“你是农民工吗?
”他说刚开始“卧底”时,别人常直截了当地问他,因为他的书生气与干活手势,看着十有八九是个“假民工”。
去一家养殖场面试时,陈家顺特意摘掉了400多度的近视眼镜,厂方说他不像养猪人,他立马回应“别看我像不像,要看我是不是能干得下来!
”
“最受不了难闻的气味,开始两天连饭都吃不下去,直到一周后才基本适应。
每天早上起来最辛苦的就是清洗猪舍,刚开始时要花3小时才清洗完,后来熟能生巧,只花1小时就能干完了。
”一个月后,陈家顺在重点收集了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工资待遇、子女上学等“情报”后辞职,推荐了几位乡亲来这里务工。
为了尽可能多地了解各行业信息,陈家顺逼着自己快速学习、上手。
比如,刚学会养猪,又得适应工厂流水线上的作业。
“卧底”打工时,但凡找到用工条件相对优越的,总会眼前一亮。
他曾应聘到一家中等规模的饰品厂,待遇和条件很不错:
保底工资不低,因工作需要加班,厂里会补发加班费,还有免费的工作餐。
一个月后,他介绍了20多名老乡过来,事先郑重其事和老板谈好条件:
报销工人过来的车费,每月的工资按时发,尽量给工人安排技术性岗位……
有人说他这样做太辛苦了,他却认个死理:
“别总觉得老百姓抱怨多,其实他们讲究的就是实在和信任。
你提供的用工信息与实际情况相差十万八千里,怎么指望大伙儿相信你?
我们当官的,如果今天的事情都做不好,又怎么指望让老百姓相信你描绘的蓝图?
”
陈家顺爱给自己找麻烦,很多农民工朋友都有他的手机号,他早已把自己当成了他们中的一分子。
“我们再辛苦,终究背后是有组织依靠的,而农民工呢?
他们漂泊异乡,无依无靠,那是真的辛苦!
”随着在媒体上的曝光率不断增多,现在陈家顺“卧底”越来越难了,但他说,只要心里装着农民工朋友,即便换个方式,也可以为他们做事。
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篇3
杨振宁在接受诺贝尔奖金的时候致辞:
“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
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于现代科学。
”诚哉斯言,杨振宁的一生奉献在两国建交和科学研究中,乐得其所。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
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中美关系松动后回中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1971年夏,杨振宁回中国访问,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
在当时中美关系还没有解冻的情况下,他这样做,是担了相当大的风险的,但他认为正面报道中国在各方面的许多发展是他的义务。
由于他在学术上的地位,他经常到欧洲、南美洲、东南亚、日本等地去讲学或访问,大家往往都要求他作关于中国的情况的报告,他的报告在这些地方,尤其是对当地的华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许多美国人、尤其是科学家对中国持友好的态度,愿意同中国亲近,杨振宁的功劳是非常之大的。
1971年上半年,杨振宁参加保钓运动。
作为海外华裔科学家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他1971年甫一回美,即应“保钓”学生的邀请,穿梭在全美各高校演讲,以所见中国不屈不挠之精神示于学生,感染了一批热血青年立下报国之念。
他在保钓学生中发表题为《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印象》的演讲,轰动异常。
他和历史学家何炳棣、数学家陈省身都坚决支持保钓运动,被称之为运动的精神导师。
当年中国台湾赴美留学生写的回忆录,谈到杨振宁在保钓运动中的影响力,征服了许多中国台湾学生。
1971年10月,杨振宁在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举行的“归还冲绳协定”听证会上作证。
他从历史、地理和现实的角度全面讲述了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事实,为维护中国领土完整做出了重要贡献。
1977年,杨振宁和梁恩佐等人在波士顿创办了“全美华人协会”,任会长,促进中美关系。
同年,他以该协会负责人的身份与他人共同发起成立“全美华人促进美中邦交正常化委员会”,自费8000美金在《纽约时报》上整版刊登“致美国卡特总统公开信”及其他文章,敦促两国建交。
公开信全文用英文发表,旁边加了八个中文字: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篇4
天梯和溜索。
没有亲身体验过是不会深切地体会到当地民众生活的艰辛和不容易的。
去悬崖村的必经之路,是用钢管搭建的天梯,有2556级。
不要说叫你亲自去攀爬,只是看看图片你也会吓得两腿发软。
更不要说爬上去之后还要下来,正所谓“上山容易下山难”,下来时更困难,特别是对有恐高症的陈贝儿来说。
但陈贝儿做到了,她克服了心理和体能上的困难,亲自上下了悬崖村的天梯,前后花了十多小时,目的是体验一下当地村民的不容易。
如果没有真诚的心,就让无人机去拍便可以了,何必辛苦自己呢?
拍摄乘溜索过怒江那一节,隔着屏幕都可以感受到陈贝儿是极其害怕的,刚开始的时候连眼睛都不敢睁开。
但本着对拍摄的真诚,她还是咬紧牙关坚持完成了拍摄。
陈贝儿对祖国也充满着真诚。
《无穷之路》的播出,让香港观众有了更多的了解祖国的途径和机会。
在TVB制作的英文版《无穷之路》中,陈贝儿亲自作英文旁白配音,目的是希望能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真实的中国。
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篇5
朱彦夫对张家泉村的感情非常深厚。
1957年,朱彦夫担任了张家泉村党支部书记,只有24岁的他,扛起带领乡里乡亲过上好日子的重担。
他用25年的艰苦奋斗,把张家泉村当成了战场,带领着村民发起了棚沟造地、打井引水、高山架电的“三大战役”,张家泉村从一个落后的小山村,一跃成为全县第一个有拖拉机、最早实现水浇田过半、全镇最早通上电的村,村民人均收入始终保持全镇第一。
在张家泉,一首首不断改编的民谣“三慌慌”唱出了60多年来三代人的变化:
一唱“三慌慌”,春天闹粮荒,夏天忙得慌,秋冬无衣愁得慌;二唱“三慌慌”,春天有粮不慌慌,集体生产喜得慌,秋冬不再闹饥荒;三唱“三慌慌”,春天花草美得慌,夏天瓜果甜得慌,秋冬腰包鼓得慌。
如今,张家泉村早已是“山顶松柏戴帽、山间果树环绕”的富裕村。
朱向峰作为朱彦夫唯一的儿子,不仅目前照顾着朱彦夫的日常起居生活,还从朱彦夫手中接过了接力棒,要继续带领张家泉村人发家致富。
“我父亲曾经说过,他是党的人,这一生都在为党干事,一生都在为老百姓干事。
”朱向峰告诉记者,“回村里之后,父亲叮嘱了我两件事:
管住手,管住嘴。
其实他当年也是这样做的。
”
朱彦夫用右臂支撑,挥动左臂用自制的工具写字
朱向峰回村后,也给老百姓许下了承诺:
清清楚楚地来,清清白白地走。
每花一分钱,都让村民知道是怎么花的,让村集体全部在阳光下运行,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
直到今天,朱彦夫还关心着家乡的发展。
他经常看书看到带领乡亲们致富的好点子、好经验,就会记在笔记本上,等朱向峰回家后告诉他,让他不断学习农村工作的经验做法。
今年过年时,朱向峰给乡亲们拍了照片和小视频,回家之后拿给父亲看,朱彦夫看到熟悉的面孔很是激动,因为他一直放不下的就是张家泉村。
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篇6
【颁奖词】格桑花开
不想让乡亲的梦,跌落于悬崖。
门巴的女儿执意要回到家乡,坚守在雪山、河流之间。
她用一颗心,脉动一群人的心,用一点光,点亮山间更多的灯火。
【事迹】格桑德吉,女,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帮辛乡小学的一名教师。
20xx年,格桑德吉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毕业之后她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毅然回到西藏。
为了让雅鲁藏布江边、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门巴族孩子有学上,格桑德吉放弃拉萨的工作,主动申请到山乡小学教学。
墨脱县帮辛乡,因常年泥石流、山体滑坡,是墨脱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
为了劝学,格桑德吉天黑走悬崖、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往返;为了孩子们不停课,别村缺老师时她不顾六个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为了把学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艰险、大雪封山时,格桑德吉过冰河、溜铁索,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的身边。
这些年来,为了教好孩子们,格桑德吉将自己的女儿央珍从两岁时一直寄养在拉萨的爷爷家,当一年之后格桑德吉再到拉萨的时候,女儿已经不认识她了。
20xx年,时逢格桑德吉荣获"最美乡村教师",节目组特地邀请了格桑德吉的丈夫和女儿来到北京。
同时,这也是格桑德吉与女儿的第五次见面。
十三年来,在格桑德吉的努力下,门巴族孩子从最初失学率30%,变成到今天入学率95%。
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学、20多名考上大专、中专,而她自己的女儿却留在了拉萨,一年才能见一次。
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
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篇7
香港主持人陈贝儿凭专题及纪录片《无穷之路》获“TVB最佳女主持”奖项,该纪录片聚焦内地扶贫故事,播出后备受好评,此前,该片也被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选定为20__年度20部“优秀海外传播作品”之一。
拍摄过程中,主持人陈贝儿亲自带领大家去“看”、去感受每一个贫困地区的转变,从南部热带雨林到云贵高原大峡谷,从大西北戈壁沙漠再到川藏高原……她亲自攀登四川凉山的攀天梯、溜钢索渡过怒江峡谷,让观众感受到了贫困地区曾经的“穷”,也让大家深刻理解了纪录片片名,“无穷之路”,四个字,是国家解决贫困地区民众困难的决心,这曾是一段很艰难的路,如今终于“通”了。
据香港大公网报道,本月2日晚,TVB举行“万千星辉颁奖典礼20__”,陈贝儿凭借《无穷之路》获得“最佳女主持”。
不过由于陈贝儿目前在内地,未能回到香港出席颁奖礼,所以她通过视频领奖。
获奖后,陈贝儿也在个人社交媒体感谢了团队以及观众的支持,“多谢、多谢大家支持!
多谢公司,一直给我很多机会。
我好幸运有机会拍到《无穷之路》这个节目,我以我们的团队为荣!
我们会继续努力!
”
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篇8
“大”家就是国家,“小”家就是彭士禄的家庭。
彭士禄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自己的夫人有三个:
一是核动力,二是烟酒茶,三是自己的妻子马淑英。
1965年,中国核潜艇工程上马时,彭士禄为了工作特地从北京迁到四川。
4年后,妻子马淑英也迁到四川。
马淑英当年从苏联留学回来后分配在北京化工大学教化学,她讲课讲得好,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当她要跟随彭士禄去四川时,学生们很舍不得,很多学生都来给她送行。
来到陆上模式堆试验基地后,马淑英便正式转行参与到基地建设工作上来。
1971年,因为工作需要,彭士禄再一次搬到武汉任核潜艇总体设计研究所(现719所)副所长兼副总工程师,任职到1973年5月。
20世纪80年代主持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建设工作时期,他更是常驻广州,几个月才能借回京汇报工作之机回家探望一下。
彭士禄80高龄时还在视察核电站的建设工作,经常参加各种学术活动。
年事已高的他并没有在家享受生活,依然每天工作到很晚才回家,依然每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出差,很少能见到家人。
对此,孙女彭瑶很有意见。
彭士禄每天回来时都是深夜,孙女已经睡着了,而每天早上孙女醒来时,彭士禄却又出去了。
为此,孙女跟他还签了一份合同书,大意是如果彭士禄能准时回家的话可奖励啤酒。
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篇9
在半决赛前,苏炳添面对镜头,把大拇指和食指摆出一个“一厘米”的手势。
有网友调侃,这是“拿捏得死死的”。
其实呢?
苏炳添说,就是想提醒自己“进步一点点就好”。
一点点,哪怕是0.01秒,背后都是千难万难,是精雕细琢,是全力突破。
20__年,他以偶像刘翔为参考,调整了起跑脚;20__年,他改变了摆臂动作,尝试改善脚掌落地后的发力——那时,他已经29岁了。
百米10秒是黄种人的极限?
苏炳添第一个冲进10秒大关。
百米半决赛就是亚洲人的决赛?
他成为进入电子计时时代的首位亚洲选手。
更快、更高、更强,“老男孩”苏炳添做到了。
他的不懈坚持、突破自我、挑战极限,正是中国人对体育精神的最佳诠释。
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篇10
有人说他不爱国,把他和一系列回国为钱学森、邓稼先工作的科学家相提并论。
有人说这是奉承,而更多的人嘲笑它与现任妻子吴帆54年的恋情。
其实我觉得当时情况变了,未来不可预测。
作为一个在世界科学界被载入史册的科学家,或许养老只是选择了一条最适合他继续科研的道路,你我或许没有更好的选择。
另外,我们很难知道各种各样的原因。
批评一个值得我们尊敬的老人恐怕太草率了。
杨振宁不止一次展示了他的爱国主义。
他把清华大学给他的百万年薪和出售房产的资金,连同诺贝尔奖的一大部分捐给了清华大学高级研究中心,支持这里的研究工作。
这样的科学家,他用自己的行为让各种难听的话难以立足。
至于他和妻子王女士的感情,恐怕别人没资格评论。
他们不容乐观的婚姻,已经走过了13年。
不管外界怎么猜测,他们都保持着平淡的幸福。
时至今日,这位90岁的老人依然兴高采烈,与当代年轻人探讨中国教育和未来科学。
和老婆谈感情,生活总是很难笑。
这种淡而无味的甜味怎么样?
为什么不被祝福?
正如老阳所说,在如今的思想道德冲突下,这段婚姻可能还是很难得到大家的认可,但只要双方真心相爱,我相信总有一天他们的爱情会成为故事。
我们是听着科学家的故事长大的,恐怕每个人都曾经有过科学梦。
牛顿-爱因斯坦-玛丽·居里,一个又一个顶尖科学家,人尽皆知。
然而,我们不应该忽视中国也有一位伟大的世界物理学家。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为拥有这样一位伟大的当代物理学家而感到骄傲,并为他的归来而感到兴奋。
少一些怀疑和无望的指责,多一些理性的评价和对科学的关注,让老阳先生得到了他应得的尊重和公正的评论,也让历史悠久的画家和神仙们少了一些“图灵”的遗憾。
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篇11
时至今日,五十五岁的刘伯明已经两度肩负着全国人民的希望向太空征战,而每次都圆满完成任务的他为国家在航天领域立下了汗马功劳。
哪怕是刘伯明的家人都想不到。
曾经那个一度辍学去打工的刘伯明如今竟成为了中国人民的骄傲,甚至得到了被国家领导人亲自颁发证书的殊荣。
短短十几年的改变,竟然变化如此之大,那么当年的刘伯明到底经历了什么呢?
又因为什么事情让他进入了航天事业呢?
1985年,一位英俊秀气的青年从教室自信满满地走了出来,而后被通知已经通过招飞体检的青年又参加了文化课的考试,最终这位青年顺利地通过了考试,从家乡齐齐哈尔来到了长春空军飞行学院。
这位青年就是刘伯明,刘伯明面对前来送行的老师和父母深深鞠了一躬,因为没有他们的支持自己也不可能通过飞行员的考试。
刘伯明的高中老师张福林这次也亲自赶过来送刘伯明,他一直非常喜欢刘伯明这个聪明努力的学生,这次刘伯明通过录取后第一时间就告诉了他这个好消息。
刘伯明在高中时期非常聪明,也非常懂礼貌,几乎教过他的老师都会喜欢上这个安静踏实又努力的孩子。
临走前张福林对刘伯明说道“继续努力,按照你高中时期的精气神来继续坚持,以后一定没问题,如果感觉自己有进步就给我写信,退步就不用了啊”。
在老师带着深切的希望和打破离别的幽默之下,在场的人都开怀大笑,而刘伯明也在这样的欢声笑语之中坚定地踏入了学校,以后的每年只要刘伯明获得了好成绩都会给老师张福林写信告知。
“他的信每次都挺长,有时候会跟我说训练上的事情,感觉每次都很累,但是只要提到这个他都会接一句说老师,我能吃这个苦,请老师放心这种话”
作为高中班主任的张福林其实非常看好自己这个看了三年的学生。
每次张福林收到刘伯明的信件回到家中总是第一时间来读信,信中的刘伯明会把近期发生的事情和自己面对学业的困扰都告诉他的老师,张福林每次读完信都会既心疼又希望刘伯明能够坚持下来。
因为作为刘伯明的老师,他非常清楚这对于刘伯明来说是一次改变人生的机会。
所以每次给刘伯明的回信中张福林都会想办法开解他,跟他说一些最近发生的事情和家乡的变化,包括每次都会鼓励刘伯明。
在张福林的心里,他是相信刘伯明的,因为高中时期的刘伯明一直都是一个能吃苦又踏实的好学生,所以他希望刘伯明能把握这次机会。
两人的信件来往持续了整整四年,这份简单却又浓厚的师生之情陪伴了刘伯明整个大学生涯,对他来说这是一种精神寄托,更是家人师友亲切地期盼,所以刘伯明非常重视也非常努力做好自己的学业。
刘伯明在学校每天早上都要进行一万米的晨练,刚开始的他很难跑下来,但是每次都是咬着牙坚持下去,后来慢慢适应之后的刘伯明每天早上不跑还感觉不习惯。
刘伯明的父亲刘志生曾经在北京亲眼见到了儿子真实的训练是怎样的,“坐在一个高空上面,那个椅子会来回旋转,然后下来还要辨别方向,甚至要一整天头朝下睡在一张斜的床上”。
刘父每次提起儿子的训练都是一脸的无奈和心疼。
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篇12
8月1日,中国短跑名将苏炳添收获了“一辈子最好的回忆”,他先是在奥运百米半决赛中跑出9秒83,成功晋级决赛,创造亚洲纪录,成为电子计时时代第一位闯入奥运百米决赛的亚洲选手。
2小时后,在决赛赛场上,他又跑出9秒98,再次突破10秒。
当晚,他的身影出现在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的跑道上。
起跑线前、8位选手中,他是唯一一个黄皮肤。
此前的半决赛,他以9.83秒的成绩获得小组第一,创造个人最好成绩,大幅刷新亚洲纪录。
中国人第一次挺进奥运男子百米决赛!
苏炳添,一举创造了历史!
选择坚持,选择成功。
再过二十多天,苏炳添就32岁了。
这个数字,在短跑界已是“高龄”。
田径赛事就是如此残酷,身体这项“资源”无法持续挖掘。
过了28岁这道门槛,大部分选手会新陈代谢变慢,体能下降,成绩止步不前。
就像此次“飞人大战”,苏炳添是唯一的“80后”。
在他之外,年龄最大的选手是27岁,而那正是黄金年龄。
早在20__年,曾有记者问苏炳添:
你觉得你现在的弱点是什么?
他回答说:
“年龄。
我今年26岁,再过两年就28岁了。
”6年前,就视年龄为弱点;6年来,他硬是跑赢了时间,超越了年龄的局限!
梳理媒体报道,这6年,他遭遇低迷、伤病,一次次考虑退役。
但他又一次次选择相信,选择留下,选择坚持。
他说:
“我觉得上天在一直考验我,但是没关系我有这个耐心……我想我真的还可以跑,选择留下来,希望继续突破。
”这份坚持、坚韧,让他以近32岁的年龄惊艳世界。
勤能补拙,事在人为。
在田径圈,公认的黄金身高在1.85米左右,比如加特林1.85米,鲍威尔1.88米。
而苏炳添只有1.72米,没有明显的“身体天赋”。
早在中学时,老师曾带他几次去市体校,但都没有被教练看中,因为“觉得他身材太矮,将来没有发展空间”。
然而苏炳添日复一日,认真、专注,把每一次训练做足、做好。
教练袁国强曾这样评价:
“他是我带过的最自觉的队员。
十年来,在训练场地上他只要出现在我的视线范围内,就绝对是在训练,从不偷懒。
”
作息规律,按时起床睡觉,从不抽烟喝酒,即便在家庭聚会上也不吃禁忌食物,即便在外参加活动也会坚持做基本训练……在苏炳添一次次打破记录的背后,是一个关于勤奋的、经年累月的“漫长”故事。
突破自我,挑战极限。
在半决赛前,苏炳添面对镜头,把大拇指和食指摆出一个“一厘米”的手势。
有网友调侃,这是“拿捏得死死的”。
其实呢?
苏炳添说,就是想提醒自己“进步一点点就好”。
一点点,哪怕是0.01秒,背后都是千难万难,是精雕细琢,是全力突破。
20__年,他以偶像刘翔为参考,调整了起跑脚;20__年,他改变了摆臂动作,尝试改善脚掌落地后的发力——那时,他已经29岁了。
百米10秒是黄种人的极限?
苏炳添第一个冲进10秒大关。
百米半决赛就是亚洲人的决赛?
他成为进入电子计时时代的首位亚洲选手。
更快、更高、更强,“老男孩”苏炳添做到了。
他的不懈坚持、突破自我、挑战极限,正是中国人对体育精神的最佳诠释。
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篇13
3月3日晚,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名单出炉,“人民楷模”、“时代楷模”朱彦夫当选。
朱彦夫由于身体原因未能到场,朱彦夫四女儿朱向欣代父亲到颁奖典礼现场领奖。
“能登上领奖台,我十分荣光,但也觉得非常有压力,我们作为晚辈,向父亲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
”接过父亲的奖杯之后,朱向欣既倍感荣耀,又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很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4 感动 中国 大人物 事迹 颁奖 精选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