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丹《从语义空缺角度谈文化负载词的分类及翻译》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
- 文档编号:30870230
- 上传时间:2024-09-12
- 格式:DOCX
- 页数:3
- 大小:17.49KB
陈晓丹《从语义空缺角度谈文化负载词的分类及翻译》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
《陈晓丹《从语义空缺角度谈文化负载词的分类及翻译》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晓丹《从语义空缺角度谈文化负载词的分类及翻译》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广义的文化包括语言,同时不断影响语言,使语言适应文化发展
变化的需要。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
作为语言基本单位的词汇,是语言中文化承载量最大的成分。
一个民族独特的发展历史、社会制度、生活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都会在其民族语言的词汇中打下烙印,这样就产生了大量的文化负载词。
文化负载词是具有特定民族文化内涵的词、词组和习语。
这些词由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在另一种语言里找不到对等或与之完全契合的词,产生语义空缺。
既然文化负载词反映的是一种语义空缺现象,那么,我们可以根据文化负载词在另一种语言中的语义空缺情况,也可以说是对应情况,将其分为绝对空缺词和相对空缺词。
有些词在另一种语言里完全没有与之对应的词,我们把这种词称作绝对空缺词。
如汉语中反映民族生活环境的“黄河”“长城”在国外不存在,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在表达自然现象的语言中。
汉语中“节气”的概念在英语中是没有的。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更是让外国人费解。
总之,由于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的极大不同,诸如以上这些在另一种文化中绝对空缺的词无处不在,数量庞大,造成翻译上的重重困难。
有的文化负载词其所指的观念或事物在另一语言里也是存在的,只不过二者的语义范围不完全重合,只存在部分对等。
同样造成语义上的空缺。
我们将这一类的词统称为相对空缺词。
相对空缺词数量繁多,可分为所指范围空缺词、涵义空缺词和语用规范空缺词三大类。
所指范围空缺指的是同一个事物或概念在某种语言中可能只用一个词来表达,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却有几个或多个词来表达。
我们最熟悉的例子就是汉语和英语中表示亲属的词语。
一个简单的“aunt”在汉语中就不能找到与之所指范围完全相等的词,因为它可以指汉语中的“姑姑”“伯母”“婶婶”“舅妈”“姨妈”。
涵义空缺类的文化负载词是指某个词在另一语言中有与其表面意义相同的词,但它们的涵义却大相径庭。
如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物“龙”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一说起“龙”的英文对应物,很多人都一下子想到“dragon”,却不知仅这一念之差、就将腾云驾雾、代表天子帝王、象征吉祥如意的中国龙变成了西方人心目中凶神恶煞、代表邪恶、象征恐怖的“dragon”。
近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建议用“Long”作为“龙”的译文就是这个原因。
语用规范空缺是指由于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模式,一种表达在某种语言中有其独特的语用范围。
而在另一种语言中相应的表达不具有此语用范围。
如生活中我们中国人打招呼习惯说“吃了吗”“上哪呀”,而用这样的话来和老外打招呼会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甚至让人反感。
翻译具有文化属性。
它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转换模式。
文化负载词是语言与文化的统一体,其翻译应该兼顾语言意义和文化信息。
译者的任务是译出内涵,让读者在自己的文化框架中正确地理解译文的意思,使他们尽可能多地吸取源语的文化养分。
(摘编自陈晓丹《从语义空缺角度谈文化负载词的分类及翻译》)
材料二:
“文化负载词”(culturallyloadedwords)这个概念饶有意味,其“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反映特定民族在浸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
这里就是将核心词的意义突显出来了,有点近乎我讲的“个体载像”的意味。
即虽是单个的词汇,但因其具备承载性的代表意义,所以就是文化关键词,承载着远超出个体词汇的文化性含义。
即便是基督教《三字经》《圣谕广训》的研究也是可参照这种模式来进行的。
譬如对于“God”这个核心词的翻译,就很能见出理解层次的差异,正如司佳所指出的,米怜(Milne,1785—1822)在首部中文《圣经》中译为“神”。
而麦都思(Medhurst,1796—1857)则在基督教《三字经》中译为“天主”,甚至在不同版本中使用“真神主”“上帝”等。
理雅各(Legge,1815—1897)曾回忆自己与一位来华的美国传教
士的对话:
我拿了一份《马可福音》的复本,让他告诉我汉语里的哪个文字与他在美国认识的God是一个意思。
他指的是上帝,而且强调说,“上帝即God。
”然后,我告诉他有六七十个从英国和美国来到中国的人,他们学了中国话和汉字,但他们不能在表示God的汉字或术语上达成一致,或说是最接近God的意思这个术语上达成一致。
有人说是上帝,有人说是神。
他回答说,“上帝的意思是God,创造天地万有。
神的意思都是指好人死了升天。
神并不是上帝的意思。
上帝无父无母,永远长存。
”这个人的话让我坚信中国人用上帝,就如美洲印第安人用“良善之灵”(GoodSpirit)表达他们对创造者的观念一样,他并未通过书写启示的帮助,而是从形质的造化中获得了这个观念。
从这段对话交流中我们可以观察到。
近代入华的这批传教士其实有着自身的理解立场。
他们尽可能进入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深处来寻找合适的意义表达。
这不仅表现在如理雅各著作的阐释研究过程中,也同样表现在字典的编纂上“。
God”当然属于核心层的文化负载词之列,就此一词的汉译和阐释的命题,也完全是可以作出大篇文章来的。
(摘编自叶隽《“语言侨易史”与“文化负载词”——读司佳<近代中英语言接触与文化交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民族独特的发展历史、社会制度、生活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会促成大量文化负载词的诞生。
B.文化负载词之所以能反映语义空缺现象,是因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等或与之完全契合的词。
C.汉语中的“节气”概念在英语中不存在,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更让外国人费解,因此这些绝对空缺词翻译起来困难重重。
D.文化负载词承载着远超个体词汇的文化性含义,它可以突显核心词的意义,与“个
体载像”有着共同的意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材料一的内容可以看出,文化负载词的产生证明了词汇是语言中文化承载量最大的成分。
B.“译者的任务是译出内涵”,句中的“内涵”不仅指文化负载词的语言意义,更指它
的文化信息。
C.作者列举不同的人对“God”的不同翻译,说明外国人对这个核心词文化性含义的理解层次有差异。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强调了对文化负载词翻译要顾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含义。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证划横线句子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
A.2008年北京奥组委将福娃的英文译名定为汉语拼音“Fuwa”,并在音译后对福娃做了英文释义,介绍了五个福娃的名字分别是贝贝、晶晶、欢欢、莹莹、妮妮。
B.小丽身为导游,带领外国朋友登长城,并教了朋友一句诗“不到长城非好汉”,但外国朋友十分不解,反问道:
“难道我登上泰山了也不能算好汉吗?
”
C.在中国文化里,“红色”代表热情和幸福,“白色”代表悲伤。
但是在西方国家,“red”经常与暴力、血腥联系在一起,“white”则象征纯净与高贵。
D.李华和他的英国朋友虽然语言不通,但是两个人在谈论“互联网”“软件”“硬件”
“直播”等现代科技和网络文化时却丝毫没有代沟。
4.简述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有外国友人理解俗语“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的意思是:
黄河太脏了;理解成语“前车之鉴”的意思是:
在前面车子的后面装一面镜子,这样后面的车子就能看到了。
请根据以上两则材料的相关内容,分析外国友人如此理解的原因。
参考答案:
1.D 2.A 3.D
4.第一段指出文化负载词产生的历史条件。
第二段“文化负载词”的概念及产生的语意空缺现象及其分类。
第三、四段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分别从绝对空缺词和相对空缺词谈论语义空缺现象。
最后一段指出翻译的“二重性”,我们对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要兼顾语言意义和文化信息。
5.原因:
①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炎黄子孙长期实践的智慧结晶,外国友人不了解华夏文化的历史背景、文化内蕴,势必会产生理解上的偏差。
②本民族的俗语、成语等文化负载词,在外国友人的民族语言系统里找不到对等或与之完全契合的词,产生了语义空缺现象,从而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③不同译者、读者(语言接受者),由于其立场、文化背景、水平高下等种种差异势必会造成理解上的偏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从语义空缺角度谈文化负载词的分类及翻译 陈晓丹 语义 空缺 角度 文化 负载 分类 翻译 阅读 训练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