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集.doc
- 文档编号:30869557
- 上传时间:2024-09-12
- 格式:DOC
- 页数:27
- 大小:193.50KB
第一课: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集.doc
《第一课: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课: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集.doc(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课商品和商品经济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识记]1.商品经济的含义
2.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
3.商品经济有简单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三种类型
4.货币的职能
5.人民币的主币和辅币,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所使用的货币名称。
[理解]1.比较商品与物品,商品与劳动产品的联系和区别
2.举例说明使用价值和价值都是商品的基本属性,缺一不可。
3.区别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说明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4.结合实例,说明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5、阐释价格、商品流通、纸币、通货膨胀的含义。
6、结合实例,分析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7、从调节,激励,分化三个方面说明价值规律的作用
[运用]1、结合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不同看法,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说明应正确认识货币的作用
1、1、用价值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商品生产者必须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能力训练点
着重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运用基本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改革开放意识,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树立对待货币的正确态度。
二、整体感知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是全书的重点课。
(1)本课是全书的起点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经济的基础知识,是学习经济学的入门问题。
(2)本课的基本知识是全书教学的理论基础。
(3)学习本课知识,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正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国家的经济政策;正确认识社会上的经济现象。
2.本课的逻辑结构
本课由引言和三节构成。
引言介绍了本课书主要内容。
第一节“商品”。
本节分为“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商品的基本属性”和“商品的价值量”三框。
要了解商品,就要知道什么是商品,在第一框里首先对这一问题做了论述。
第二框主要是分析商品的基本属性,这是了解商品的重要方面。
也为下一框学习商品价值量打下基础。
第三框是在第二框的基础上分析商品的价值量。
这为第三节学习价值规律打下基础。
在第一节分析商品的基础上,引出了第二节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
本节分为“货币的产生和本质”,“货币的职能”和“纸币的产生和发展”三框。
第一框分析了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第二框分析货币的职能,特别是货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
第三框分析了纸币的产生和发展和应当如何正确对待货币。
在现实生活中,商品的交换都是以货币为媒介的。
只有懂得货币,才算真正懂得商品,懂得价值规律。
学好第二节是学习第一节和第三节的关键。
第三框“价值规律”。
本节分为“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表现形式”和“价值规律的作用”两个框题。
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受经济规律支配的,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
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也必须按照价值规律办事。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及解决办法
1.商品的概念
商品的概念是本课乃至全书最基本的概念,以后课文中的一系列内容,都是建立在这个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的,所以商品的概念是本课的重点,必须让学生对它有一个比较透彻的理解。
要准确地理解商品的概念,首先必须把握两个条件:
一是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二是必须用于交换。
要让学生对商品有正确理解,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教师讲清商品的要领并通过插图讲解商品、劳动产品和物品之间的关系,最后让学生制出表格,以加深理解。
2.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的基本属性是全课最基本的内容,以后教材中的一系列内容,都离不开它,因此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又是本课难点。
(1)商品的价值
在讲解这部分时,首先要抓住“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句话,可采用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深入思考。
其次要讲清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可采取由学生讨论的方法进行。
至于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讲清即可,不要过多过细。
(2)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弄懂这部分知识很重要,有利于对商品的理解,在讲解时要讲透。
要把握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作为商品,它必须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二者缺一不可,但是,作为商品生产者或商品消费者不可能同时占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可以组织学生讨论“物美价廉”,以加深理解。
3.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这是价值规律最主要的内容。
只有懂得这一原理,才能真正掌握价值规律的实质,懂得价值规律的作用。
因此,这是本课的重点。
讲这部分要把握: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讲解时,最好由教师提出问题,经过一步步推理得出结论,以加深理解。
4.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货币的职能,属于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现实生活中又离不开货币。
因此,这个问题是本课的重点。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在这里,“基本”是指这两个职能是从货币产生时就有的。
其他三个职能是逐渐形成的。
关于价值尺度,主要要让学生搞清:
含义,原因,价值与价格的关系,观念上的货币。
关于流通手段,主要要让学生搞清:
商品流通与物物交换的关系,流通手段的含义、现实的货币。
5.价值规律的含义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我国正在发展市场经济,必须遵循阶值规律。
只有这价值规律有较深刻的理解,才能对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有正确认识。
这部分是本课的重点。
对价值规律应明确以下几点:
(1)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客观规律。
(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3)价值规律的客观性。
6.价值规律的作用
它是理解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也是我们学习经济常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
因此,这是本课的重点。
关于这个问题的教学,最好能够结合本地情况,从现实生活中收集一些典型材料,让学生从中概括价值规律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重点讲解,以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二)难点及解决办法
1.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
商品经济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有着产生和存在的条件,理解它的产生条件,可以进一步理解它存在的条件,这就为理解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的原因打下了基础,因此,这部分是本课的难点。
学习这部分要弄清下面几个问题:
①商品经济产生的过程。
讲这部分时,要注意讲清什么是商品交换?
什么是商品生产?
什么是商品经济?
帮助学生加深对商品经济及其产生过程的理解。
②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讲这部分时要把握两个方面:
一是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产生了交换的必要性。
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它使得交换从必要变为现实。
讲解时,可以先提出问题,然后由学生看书,自己概括,从而得出结论。
2.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因为这个问题与人们实际生活中的感受不同,教学中会感到有一定困难,所以这是本课的难点。
要把握好这个知识点,应注意以下几点:
劳动生产率的概念和它的表现方法;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生产率两者之间的异同;单位商品价值量和一定时间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总量的区别和联系;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的关系;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使用价值成正比。
在从浅到深地讲完以上知识后,根据学生的程度,如有必要,可让学生列出关系表格加深理解。
最后,让学生做教材中的“算一算”,目的在于检查知识掌握情况。
3.等价交换的原则上怎样贯彻的?
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
靠直观教学不能解决问题,必须通过对一些现象的分析,运用抽象思维的方法才能认识清楚。
要讲清这个问题,应教给学生看问题的方法。
在现实生活中,真正按等价进行交换的商品很少,不等价交换到处都是。
但应该看到经济学研究的是现象背后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在研究过程中,要抓住本质的东西,舍弃非本质的东西。
否则,科学研究就无法进行。
在知识上,要依次讲清以下几个问题:
等价交换是商品经济的一个重要原则;等价交换原则在货币出现后,应表现为价格和价值相符;价格和供求之间的关系。
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可以结合教材中的示意图进行,也可以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或辩论。
(三)疑问及解决办法
交换价值与价值总是一致的吗?
有人认为,商品的交换价值与价值总是相一致的。
其实,这个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商品的价值不能由自身表现,它必须通过交换,在其他商品身上得到表现。
比如,1把斧子=15千克大米,在这个等式中,1`把斧子的价值是通过15千克大米表现出来的,15千克大米是1把斧子的交换价值。
可见,价值与交换价值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价值决定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价值的表现(交换价值)不是绝对不变的,它是由相互交换的两种商品的价值量相对决定的。
这种变化一般有四种情况:
(1)斧子的价值发生了变化,大米的价值不变。
如:
斧子的价值量增加一倍的情况下,1把斧子=30千克大米。
(2)斧子的价值不变,大米的价值发生了变化。
比如,大米的价值量增加一倍的情况下,1把斧子=7.5千克大米。
(3)斧子和大米的价值按照同一方向和同一比例变化时,斧子的相对价值量保持不变。
(4)斧子和大米的价值量按照同一方向但以不同比例同时发生变化,或按照相反的方向发生变化时,对斧子价值的相对表现的其对影响,可根据前三种情况推知。
由此可见,“价值量的实际变化不能明确地,也不能完全地反映在价值量的相对表现即相对价值量上。
即使商品的价值不变,它的相对价值也可能发生变化。
即使商品价值量和这个价值量的相对表现同时发生的变化,完全不需要一致”(《资本论》第一卷,第69页)。
因此,我们可以肯定交换价值与价值不可能总是相一致的。
货币出现后,交换价值就通过货币以价格的形式出现。
价格就是交换价值的发展形式,归属于交换价值。
一种商品的价值相对地表现为多少货币,不仅取决于该商品自身的价值量,还要取决于货币(如金银)的价值量。
此外,供求关系的影响,也会造成价格与价值的不一致。
由此可见,交换价值与价值并不总是相一致的。
四、课时安排
8课时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
六、学生活动设计
1、课堂活动
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师生互评——教师小结
1、1、课外活动
要求学生帮父母到菜场买菜,观察菜价的变化;在老师组织下,走访菜农。
运用本课有关理论,写一篇经济小论文。
第一节商品
第一框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商品经济的产生
(2)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
(3)商品经济的发展
2.能力目标
综合概括能力;理解能力;比较事物异同的能力。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改革意识,树立平等观念。
(二)重点:
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展示课件(引入新课)
(提问)请大家想一想,你认为什么是商品呢?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要准确地理解商品的概念,必须把握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
凡不是劳动产品,都不是商品。
请大家判断下列物品会不会是商品?
(展示课件)
①阳光②空气③水④粮食⑤面包⑥衣服⑦冰箱⑧彩电⑨钢笔
试想假如空气是商品,我们到商场去购物先不还要付呼吸空气的费用?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可以看出,自然状态的阳光、空气和水,都不是商品。
试想假如空气是商品,我们到商场去购物岂不要付呼吸空气的费用?
那么,其他的东西是否一定就是商品呢?
第二个条件是劳动产品必须用于交换,才是商品。
粮食、面包、衣服、冰箱、彩电、钢笔等的生产者准备出售或消费者正在购买时,它们都是商品。
一旦消费者自己使用或赠予别人时就不再是商品。
至于空气、水等,如果人们进行加工,比如制成氧气、纯净水等,且用于交换时,也可以成为商品。
总之,一个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同时具备两个前提条件,即劳动产品和用于交换。
因此,我们说,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其中,“用于交换”一般指交换前、交换中。
一旦商品完成交换后离开流通领域就不再是商品了。
请大家看课本第6页“想一想”,讨论一下,然后回答。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这是对的;但劳动产品也一定是商品,则是错的。
劳动产品是成为商品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只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物品
劳动产品
物品
这个图反映了商品,劳动产品和物品之间的关系,说明物品不都是商品,劳动产品也不都是商品,只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
(提问)商品和其他劳动产品的区别与联系如何?
商品与其他非劳动产品的物品又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展示课件)
商品和其他劳动产品比较表
比较
商品其他劳动产品
区
别
1、用于交换1、不用于交换
2、有价值2、没有价值
3、是个历史范畴3、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范畴
联
系
1、都是劳动产品
2、都有使用价值
3、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商品与其他非劳动产品的物品比较表
比较
商品其他非劳动产品的物品
1、1、是劳动产品1、不是劳动产品
2、2、用于交换2、不用于交换(特殊情况除外)
3、是个历史范畴3、是个永恒范畴
联系
都有使用价值
商品不是从来就有的。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商品经济产生的过程。
请大家看课本第6页,请回答商品经济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看书、回答)
(教师小结)人类在原始社会的很长时间里,由于生产力相当落后,产品没有剩余,全部用于自己消费,不可能同别人交换产品。
到了新石器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产品有了剩余,偶然地出现了劳动产品的交换。
这种交换的产品就是最初的商品。
商品交换就是一种商品换取另一种商品。
但当时,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还不存在。
原始社会未期,生产力有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社会大分工,剩余产品增加了,产生了私有制,于是出现了商品生产,商品生产就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
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是商品经济,即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
这样,商品经济就产生了。
总之,生产力的发展,是商品经济产生的根本原因。
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是商品经济产生的直接原因。
下面请大家看课本第7页,了解一下“商品”、“商人”称谓的由来。
(学生看书)
通过了解商品经济的产生过程,我们能否看出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呢?
请大家看课本第7页,然后谈一谈你是如何理解这个问题的?
(学生看书、回答)
(教师小结)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有两个:
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一般基础。
因为有了社会分工,不同的生产者各自生产出不同的劳动产品,另一方面又都需要别人的产品,这样就产生了交换的必要性。
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界限分明,“你的就是你的,我的就是我的”,怎样把“你的”变成“我的”呢?
办法只有一个,就是通过自愿互利的平等交换。
这样,使得交换从必要变为现实。
商品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后来的各种社会,虽然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但是都具备商品经济存在的两个条件,因而都存在商品经济。
当然,商品经济的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又有着不同的程度。
请大家看课本第7页,然后回答商品经济有哪几种类型?
(学生看书回答)
(教师小结)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占统治地位是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被人们称为小商品经济或简单商品经济。
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得到高度发展,在全社会中占了统治地位,形成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商品经济,但它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新型商品经济。
由此可见,商品经济有小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三种类型。
(三)总结、扩展
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商品的概念,了解了商品经济的产生过程,懂得了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还知道了商品经济的类型,从而对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有了一定的理解。
扩展:
在分析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分析问题的方法。
二、布置作业
(一)不定项选择
1.下列物品属于商品的是
A.制药厂仓库里存放的准备销售药品B.同学赠送的钢笔
C.裁缝给自己缝制的衣服D.商品里的出售的玩具
2.商品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后来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虽然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但都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这是因为。
A.各个社会都存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B.各个社会都存在商品经济生产和发展的一般基础,即社会分工
C.各个社会的商品经济都占着统治地位
D.各个社会都存在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三)比较
3、物品、劳动产品,商品的联系和区别。
参考答案
1.AD2.BD
3、
(1)(联系):
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商品是劳动产品的一部分;劳动产品包括商品,劳动产品是物品的一部分;物品包括劳动产品和商品。
(2)区别:
商品一定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产品和物品有使用价值但不一定有价值。
(五)板书设计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物品
劳动产品
商品
生产交换
社会分工小商品经济
生产资料和产品条件商品经济类型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属于不同的所有者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四、参考资料
关于商品身份的确定: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要确一个物品是否是商品,必须把握两点:
一必须是劳动产品;二是劳动产品是否用于交换。
“用于交换”的含义应该是“准
备进行交换”或“正在进行交换”。
人们的劳动产品往往要经历从商品到非商品的身份转变。
生产者、经营者准备出售劳动产品是商品。
当消费者把商品买回来自己使用或转赠他人时,交换行为已经中止,就不再是商品。
商品从形态上看,有形商品与无形商品两类,商品交换并非一定表现为物与物的交换。
第三产业中许多行业向顾客提供的劳务、信息等就是无形商品。
第二框商品的基本属性
一、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商品的使用价值
(2)商品的价值
(3)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2.能力目标
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抽象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树立质量观念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感觉口渴之时,往往要在市场上购买矿泉水。
我们为什么要购买它呢?
同样的矿泉水,为什么不同的品牌却有“便宜”和“昂贵”之分呢?
要弄清这些问题就要了解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提问)人们为什么要购买商品呢?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因为它有用,可以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
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必须是有使用价值,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是不会有人要的,犹如毫无用途的废品。
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是由商品本身物理的、化学的等性质决定的。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反映的是人和物的关系。
请大家看课本第8页的“想一想”,思考一下,然后回答。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使用价值不是商品特有的属性,除了商品之外,其他自然界物品或劳动产品也有使用价值。
这说明,商品必定有使用价值,但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是商品。
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会逐渐发现同一物品可以有多方面的效用。
商品除了具有使用价值以外,还必须能同其他商品相交换。
不同的商品为什么能相互交换呢?
例如:
一把斧子换15千克大米,用公式表示就是:
1把斧子=15千克大米。
(提问)1把斧子能够与15千克大米相交换,是因为它们的使用价值相同吗?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它们的用途或使用价值是不同。
不同质的东西,不能进行量的比较。
从使用价值上说,它们是不同质的,无法进行比较。
(提问)是不是商品的其他自然属性相等呢?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
它们的物理属性,化学属性都不相同。
一把斧子能够同15千克大米相等,说明在两者之中存在着“共同的东西”,而且这个“共同的东西”在数量上是相等的。
那么这个“共同的东西”是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两者都是劳动产品,生产斧子和大米所使用的工具,材料以及生产的方式,方法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同共的。
都耗费了人的体力和脑力。
从这个意义上,这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任何商品都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一把斧子能够与15千克大米相交换,是由于它们都耗费了等量的一般人类劳动,即它们具有等量的价值。
请大家观看课件,我们可以通过联想已有知识进行逐层推理分析。
一把斧子=15千克大米联想它们都是劳动产品联想在生产产品时都耗费了人
类劳动联想在产品中都凝结了人类劳动联想凝结在产品中的这些劳动都是人类的
体力和脑力的耗量联想人类耗费并凝结在产品中的这种体力和脑力是无差别的人
类劳动联想这种无差的人类劳动凝结在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即商品中就成为商品
的价值。
请大家看课本第9页的“议一次“,讨论一下,然后回答。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说明它们都耗费了相等的一般人类劳动,即它们具有等量的价值。
(提问)商品有价值,其他物品、劳动产品是否也有价值?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其它物品、劳动产品都没有价值。
不能认为只要是劳动产品就凝结了人类劳动,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一 商品 商品经济 教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