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精选6篇).doc
- 文档编号:30869170
- 上传时间:2024-09-12
- 格式:DOC
- 页数:24
- 大小:33KB
2023年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精选6篇).doc
《2023年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精选6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精选6篇).doc(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23年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精选6篇)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1
一、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本节知识要求: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时的主要内容让学生理解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性移动规律,为后面课时学习“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两部分内容做好基础铺垫。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第二章中重要的一节,本节内容在第二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全球大气运动的规律需要在前面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运用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原理、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的关系等知识来分析,而后面的气候类型的判断则也需要由全球大气运动规律的知识来分析。
三圈环流控制着各种形式的大气运动,它的分布及变化直接影响着天气和气候,因此三圈环流是本节重点,是关键之关键。
为了能让学生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进而使学生发现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以免死记硬背。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由于九年级地理课程开设的缺失,基础较差,同时高一学生还没有涉及立体几何的知识,在空间想象能力上较欠缺,再加之理解运动又需要相关的物理学科知识,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欠缺,因此在教学中学生理解比较困难,这就要求教师要化繁为简,层层推进,加强讲解便于学生的理解,再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效果会更好。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规律。
2.能力目标:
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
使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
四、重点难点
1.重点:
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
2.难点:
(1).三维空间中高空和近地面的风
(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五、教学方法
采用设问式教学,在一定的情景中提出问题,层层讲解分析,步步深入。
先提出假设条件,通过回顾前面所学知识总结、得出单圈环流的结论;再否定其中条件之一分析得出三圈环流的结论;否定其中条件之二,分析得出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结论。
学生采用探究式学习,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强调自主学习。
六、教学手段和用具
讲解分析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七、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引入:
复习热力环流,本节知识的讲解及学生的理解需要用到热力环流的知识,复习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的知识。
说明太阳辐射在高低纬度间的热量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运动的规律以及对人类活动产生怎样的影响是我们本节课开始学习的知识,引入新课,展示课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板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新课教学: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认识大气环流的概念及其影响,课件展示总结板书。
板书:
1.大气环流的概念及影响
板书:
2.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1).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师生探究活动:
从课本33页“活动”入手,假设条件“地球表面均匀,不考虑地球的自转”。
展示课件,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活动,在上节课学过热力环流的基础上很实现知识的迁移,完成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图,得出结论形成单圈环流。
假设条件“若地球表面均匀,且地球自转”。
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讲解分析说明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三圈环流要把它讲清楚、讲透彻,而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要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完成。
知识小结:
课件展示“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知识框图,引导学生认识总结三圈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
“冷热不均使其动;地球自转使其偏;气压高低定风带。
”
板书:
冷热不均使其动;地球自转使其偏;气压高低定风带。
板书: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师生活动:
课件展示并演示“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引导学生认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明确其位置和范围,各个风带的风向变化,强调说明气压带和风带是近地面的大气环流状况,引导学生从图中认识气压带和风带“南北对称,相间分布”空间分布特点。
板书:
南北对称,相间分布
讲述: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的规律(略)。
师生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引导学生认识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认识总结规律。
板书:
(3).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夏季南移,冬季北移。
课堂练习:
课件展示习题,指导学生完成。
(略)
课堂总结:
课件展示知识网络图,总结本课知识。
(略)
课后训练:
地理填充图册、练习册(略)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2
教学重点
1.东非裂谷带的形成原因以及扩张结果
2.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形特征
教学难点
东非裂谷带的成因及扩张结果
教具
撒哈拉以南非洲政区图、地形图、东非大裂谷景观图
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西亚和北非,但是非洲大陆上还有很大一片土地我们还没有了解,这就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板书)
引导读图
非洲政区图
提问
①这个地区包括哪些国家?
(除北非五国之外的其他所有非洲国家)
②北非与该地区的划分依据主要是什么?
(大致以北回归线为界)
③请具体描述该地区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赤道和南北回归线均穿过该地区,基本关于赤道对称;东邻印度洋,西邻大西洋,东北为红海,东南与马达加斯加岛隔莫桑比克海峡相望)
④与其它大陆比较,该地区的海岸线有怎样的特点?
(比其他地区的海岸线平直,西部有一个较大的海湾——几内亚湾)
承转过渡还记得刚学习的北非在地形上有什么特点吗?
(以高原为主)现在一起来看看与它同在一块大陆的撒哈拉以南非洲是不是也是如此?
地图展示非洲地形图
提问
①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该地区哪个方位?
(东部和南部)海拔在200——1000米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该地区哪个方位?
(北部和中部)海拔在200米以下的地区在该地区哪个方位?
(西北沿海和东南沿海)其中哪个比例更大一些?
(海拔在200米以上的地区)
补充提示因此非洲大陆又被称作“高原大陆”。
正是由于非洲大陆很多沿海地区地势较高,所以才没有被海水侵蚀得弯弯曲曲,而是比较平直,海湾和岛屿都比较少。
②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与北非相比,地势哪个更高一些?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该地区的地势特征什么?
(由东南向西北倾斜)
③该地区包括哪些主要的地形区?
(东非高原、刚果盆地和东非大裂谷)
④东非大裂谷的起止点在哪里?
(北起死海,经红海一直延伸到赞比西河)
(简单介绍东非大裂谷)
提问为什么会在非洲大陆上有一个这么长的裂谷带呢?
学生思考、回答略。
提示我们知道,世界上共有六大板块,板块与板块之间有的会相互碰撞,有的会彼此张裂。
当板块碰撞,隆起的部分就形成了山脉,比如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就是板块向相反方向运动的结果。
这样的运动一直在继续着,想象一下,几亿年之后,这个地区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
学生想象、回答(有可能会变成海洋)
进一步提问既然这个地区是板块运动活跃的地区,那么还可能出现什么情况?
(火山喷发)的确,这个地区有许多的活火山和死火山,其中的死火山乞力马扎罗山是非洲最高的山峰,海拔5895米。
引导学生在图中确认乞力马扎罗山的位置
转折(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图)再来看看这里的河流状况,这里有哪几条主要的河流?
(尼罗河、刚果河、尼日尔河和赞比西河)根据该地区的地势特征,判断一下它们的流向分别是怎样的。
其中尼罗河和刚果河分别经过了哪些地形区,流入了哪个大洋?
学生回答略。
进一步提问看看这个地区有几个主要的湖泊?
其中三个位于东非裂谷带附近,请你们猜测一下,两者有没有什么联系?
(湖泊的形成与裂谷带一样,也是板块运动的结果)
补充还有一个地方需要介绍,这就是好望角,请大家在图上找到它,这是非洲的最南端,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称他为好望角吗?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资料,了解一下好望角名字的由来]
板书设计:
第十三章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第一节自然环境
一、位置和范围
二、“高原大陆”
1.高原为主
2.东非大裂谷:
范围、成因
3.刚果盆地
4.主要的河流和湖泊
教案点评:
本节课的教学较好的贯彻了初中地理新大纲的教学要求,>教案设计注意从改革教学方法入手,采用“问题解决”式的教学,提高本节课的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提问,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剖析,得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问题的精神和能力得到提高,并注意培养和引导学生各抒己见。
同时,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火山的概念、组成及其形成;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模拟实验,能描述火山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体会自然地理的神奇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火山的组成以及火山的形成。
教学难点
火山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法、讲授法、演示实验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PPT展示一组日本富士山的图片
同学们,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展示一组图片,大家看看图片上的地方是哪里?
我听到很多同学都认出来了,说是日本的富士山,很正确,富士山是日本人的象征和骄傲。
那同学们知不知道,富士山是属于我们上节课所学的三种山岳类型中的哪一类?
对,属于火山。
这节课,我就一起来具体学习一下——火山。
(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1、教师做演示实验,模拟火山形成过程:
在桌上放一个锥形瓶,瓶中装适量白醋和洗涤剂,用滴管向锥形瓶中滴入小苏打溶液。
滴入后,瓶内产生泡沫,随着泡沫的不断增加,溢出瓶外,堆积在锥形瓶周围。
教师做实验时,学生观察实验过程,观察时注意保持安全距离,解决以下问题:
(1)学生观察后,描述所看到的实验现象。
(2)学生运用初中所学化学知识——酸碱中和反应,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3)学生类比演示实验的现象及产生的原因,推理火山的形成过程。
最后,教师总结归纳火山的形成过程:
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这样形成的山体就是火山。
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的是宽广的玄武岩高原。
2、结合课本和实验后的泡沫状态,学生思考并回答:
(1)火山由哪几部分组成?
(2)每个部分分别对应泡沫堆的哪个部位?
3、结合课本,学生回答:
火山的规模范围有多大?
(三)巩固拓展
(1)PPT展示我国长白山天池的视频和图片。
(2)介绍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的相关小知识。
(四)小结作业
课下搜集其他火山的相关资料,做成PPT或视频,下节课进行汇报和分享。
五、板书设计
火山的形成:
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结合“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这两部分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2)在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3)了解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4)掌握并能说出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
2.教学难点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示意图的绘制;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学过程
1、引入唐代诗人崔护的诗《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引出本课主题“风”。
2、风的概念。
风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气由高压区指向低压区的水平运动。
回顾热力环流的知识,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3、风的方向。
分三种情况归纳。
(1)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时,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理想情况);
(2)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时风向垂直于地转偏向力(高空);
(3)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同时作用时,风向与等压线呈一定夹角(近地面)。
小结。
想一想:
生活中还有哪些和风有关的诗词或成语。
播放《风之谷》主题曲。
过渡:
(1)给出材料“二战期间日本向美国发出的风战”,思考氢气球炸弹是如何从日本漂洋过海到达美国的?
(2)讲解小故事---“马纬度”问题和咆哮西风带的出现,让学生思考原因。
引出课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5、大气环流:
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6、利用三个假设来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1)假设1:
地表均匀、不考虑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力)和公转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
形成单圈环流
(2)假设2:
地表均匀、考虑自转、不考虑公转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形成三圈环流
视频播放:
“新闻--全球高温都是副热带高压带惹的祸”
重点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全球7个气压带6个风带。
思考:
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成因有何不同?
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有何差异?
前者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运动而形成的,所以是热力原因形成的。
后者是大气运动引起空气质量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此这两个气压带是动力原因形成的。
(3)假设3:
地表均匀、考虑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季节移动。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在北半球,与两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课堂小结
假设一:
单圈环流。
假设二:
三圈环流。
假设三: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思考假设四:
条件更换为考虑地表海陆性质的差异,自转和公转?
课后习题
探究地中海气候的特点
结合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和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探索地中海地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的气候特征是怎样形成的,并以Flash动画的形式加以解释。
教案网权威发布高中地理教案:
常见天气系统。
第二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高压、低压系统的活动规律与天气特点。
2、过程与方法:
会运用简易天气形势图分析各地天气系统及天气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论联系实际,增强防灾抗灾意识。
了解科技前沿,树立学习科学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的理念。
教学重难点
1、能根据气压分布图判断其气流状况及天气特点;
2、能读懂简易的天气图,推测近期的天气变化趋势,并用规范的语言来表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导入
今年的9月3日特别有意义,它是抗战胜利__周年纪念日,大家都回家看阅兵仪式了吧?
这些镜头,你们还记得吗?
PPT投影展示阅兵仪式的照片:
英姿飒爽的三军仪仗队、激动得流着泪的抗战老兵、踏着“七彩祥云”而来的空军方阵。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阅兵仪式上那道最美的风景——湛蓝的天空呢?
事实上,如此美丽的天空,来之不易。
为了确保阅兵的顺利进行,从8月20日起,北京地区正式启动空气质量保障措施,通过全市上下共同联动,积极协调周边省市协同减排,全力保障阅兵纪活动期间北京的空气质量。
至9月1日,北京空气质量已连续天天优良,空气质量保障情况甚至超越了奥运会期间。
当然,如果没有老天爷帮忙,谁也不能保证当天一定是好天气。
就像秋游之前,你是否也担心过老天配不配合呢?
先让我们来看看专家9月2日的分析预测吧!
我们之前已经对气候有所了解了,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大气平均状况,范围大,时间长,一般变化不大。
但是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天气是短时间的、多变的。
那么,专家们凭什么就知道9月3日降水可能性小呢?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
我们发现文中在讲到晴的时候,提到了当时“影响北京的天气系统主要是东移的槽脊”。
讲授引出“槽、脊、高压、低压”的定义
教师引导:
其实槽和脊是天气系统的名称。
天气系统通常指引起天气变化的高压、低压和高压脊、低压槽,锋面等具有典型特征的大气运动系统。
而所谓天气预报就是对各种天气系统的预报,通过对未来某时段内各种天气系统的产生、移动和消亡的变化来分析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变化。
请学生根据教材内容了解“高压与低压”、“槽和脊”,并归纳在这些天气系统在等压线分布图上的气压分布特点。
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内容,学习到了“高压”和“低压”,“高压”即中心气压高于四周,“低压”刚好相反。
由高压中心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高压脊”,由低压中心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低压槽”。
教师引导:
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教师在等压线分布图上可先找到高压脊,画与之相垂直的一条线,请同学们说说其与等压线相交的点上分别对应的数值,对比后发现,脊线上的气压值高于两侧。
所以脊线本质是气压比两侧都高的点集合。
活动探究一高压与低压的大气运动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活动一案例分析,研究控制北京附近的天气系统及其对北京天气的影响
活动一
(1)标出控制北京地区的天气系统的名称
教师引导: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9月3日那天,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状况,请同学们来观察一下图上北京附近正被什么天气系统控制着?
学生活动:
读图后,分析北京附近气压的分布情况,找到天气系统的中心,通过比较中心与四周等值线的数值分布,结合教材内容,找到了“高压”中心,并在图上用“G”标出。
在此基础上,画出由它延伸出来的高压脊(脊线)。
(一位同学上黑板演示,其余同学在学案上画。
)
活动一
(2)画出此时北京和伊尔库茨克的风向
教师引导:
先请同学讲讲风向的画法。
学生活动:
画过北京的风向的基本步骤,回答要点如下:
1、先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
2、北京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偏右(右手定责画法),风向右偏。
3、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确定风向,用箭头标出。
4、准确说出风向:
西南风。
过伊尔库茨克的风向的画法类似,为西北风。
活动一(3)(4)完成高压(反气旋)示意图(画出高压系统周围四个点各处的风向以及垂直气流的运动方向),并用简要的文字归纳小结。
教师引导:
请学生在黑板上标出该高压系统北部和东部的风向。
学生由此发现,在高压系统的不同部位风向是不同的。
水平方向上大气好像发生了旋转。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大气水平涡旋,我们把它叫做反气旋。
高压和反气旋是对同一个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一个指气压状况,一个是指气流状况。
画过北京、伊尔库茨克等四个风向后,可利用这一方法在高压系统的模式图当中将大气运动的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5
一、学情分析:
在高二地理文理教学中,这学期我担任高二五个理科和一文科班的地理教学工作,其中1、2班基础较好,8、9、10、11班的基础较差。
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初中和基础比较薄弱,另外一个是他们的地理学习习惯不好,不爱学习。
如何让他们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加强他们的基础知识,这是本学年的教学重点。
这一切都要求老师加强集体备课,发挥好教研组、集备组整体优势。
二、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学校的工作思路,以“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为宗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为重点,深入了解学生情况,着手教学模式的探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三、学生基本情况:
本学期教学班6个,5个班学生基础都较差,在高二年级也非常特殊,不爱学习的学生较多,1、2班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好点。
总的来说,学生的情况不够理想,给教学带来许多困难。
四、教学目的和要求:
让学生获得比较完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学习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益的地理;倡导学生主动参加参与,乐于探究,勤劳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五、教材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材除了学科理论外,增设了活动设计、研究性学习、案例教学、社会实践等,同时,配备了不少案例,这些案例源于实际的社会活动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与地理学科。
有紧密的联系,是对已发生的典型时间的真实写照;因此,学生思考、分析和探究的一系列地理现实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判断和推理也是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
六、教学措施:
中学地理与其他学科相比,他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起直观性和辨证思维能力的广泛运用上,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应充分培养地图的观点,包括看图能力、记图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的培养。
牢固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第二语言的思想。
第二,根据教材特点选用一些带有乡土性质的案例,做好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尽可能在课堂上实现。
另外,做好后进生的会考辅导工作。
七、具体措施:
1、加强对《课程标准》的深入研究
《课程标准》是教学、命题的标准和依据,教学过程中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制定教学目标,落实高中地理教学的目标要求,为会考和高考打下牢固的基础。
2、认真钻研教材
在教学中既要重视教材中学科知识点的落实,也要重视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重视教材的整合,树立“用教材教”的新的教材使用价值观,使教材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料________,根据《课标》要求选取恰当的案例,弥补教材的不足。
改变传统地理教材观,由单一教材向多元素材转化,由依赖教材向主动构建教材转化。
3、重视课堂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课标》教学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是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关键性目标。
要在教学中倡导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重视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是建立在稳固的学科基础知识之上的。
4、重视备课环节
备课的依据是《课程标准》、学情和教材,在备课的过程中首先解读《课程标准》,依据《课标》要求和学情制定教学目标。
处理好“量”与“时间”的关系,合理取舍和整合教材,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加强校内备课组的活动,开展校际交流,寻求共同发展。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6
一、黄山风景名胜区
1、位置
2、景观特征
3、成因
二、澳大利亚大堡礁风景区
1、概况
2、大堡礁的位置、分布、成因
3、大堡礁丰富的旅游资源
三、中国云南的元阳梯田景区
1、地理位置:
2、元阳梯田修建的地理背景
3、元阳的梯田景观
四、法国巴黎塞纳河畔的古城区
1、发展历史:
2、巴黎的建筑艺术和名胜古迹
高二旅游地理优秀教案:
现代旅游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旅游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年高 地理 教学 设计 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