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质学复习资料终结版.doc
- 文档编号:30862222
- 上传时间:2024-05-10
- 格式:DOC
- 页数:6
- 大小:55.54KB
环境地质学复习资料终结版.doc
《环境地质学复习资料终结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地质学复习资料终结版.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地质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1.环境地质学和地质环境概念,二者联系。
环境地质:
应用地质数据和原理,解决人类占有或活动造成的问题(如:
矿物的采取,腐败物容器的建造,地表侵蚀等的地质评价。
)
环境地质学:
是应用地质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其他相关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功能、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地质环境:
是指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种地质体及其与大气、水、生物圈相互作用的总和。
它包含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和动力作用三种基本要素。
2.环境地质学内容、对象、主要分支学科。
内容:
1.全球变化的研究2.区域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3.资源开发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4.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5.城市环境地质研究6.重大工程建设的环境地质研究7.医学环境地质研究8.生态环境地质研究9.现代科学技术在环境地质学中的应用研究。
对象:
是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
主要分支学科:
1,环境水文地质学;2,环境工程地质学;3,环境地球化学;4,灾害地质学;5,城市环境地质学;6,矿山环境地质学;7,农业环境地质学等。
3.我国的地质环境变迁分为那四个阶段?
1.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原生地质环境相对稳定阶段2.60年代初-70年代末的地质环境问题孕育发展阶段3.80年代初-90年代末的地质环境急剧恶化阶段4.21世纪以来的地质环境与经济发展矛盾凸显阶段。
第二章
1.如何评价地质环境的质量和地质环境的容量
地质环境的容量:
既某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
评价:
可以用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提供人类利用的地质资源量和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物的容纳能力来评价。
地质资源:
矿物资源;能源资源;建筑材料资源;土地资源;地下水资源;地质景观资源;地质空间资源等
地质环境的质量:
在一定程度上由地球物理因素和地球化学因素决定其好坏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评价:
地质环境质量好坏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来评价:
1.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2.原生地球化学背景3.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4.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5.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
2.如何协调人地关系,现实可持续发展。
协调人地关系必须把握以下规律:
1人地系统主从律;即人地之间存在着客观的主从关系。
2人地系统反馈律;即人对地的能动作用,总会伴随地对人的反作用的规律。
3人地关系递进律;即人类社会越是发展,对地球环境的控制能力越强,客观依赖性越高。
4人地适应律;即人类社会发展的条件必须合乎地球体系,功能释放物质转换与能量传递的自然规律,必须合乎地球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合理更新与维持条件。
可持续发展是在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前提下,追求一种最大限度地满足当代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的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优化人地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既要充分考虑到自然资源的长期供给能力和生态环境的长期承受能力,也要满足当代人的现实需要,又要足以支撑或有利于后代人的潜在需要。
3.举例说明人为地质作用的类型
1,人为剥蚀地质作用,如矿山剥离盖层、工程挖掘土石、农业平整土地等;2,人为搬运地质作用,如填筑地基、采矿、场地开挖等;3,人为堆积地质作用,如滨海地区大面积填海造陆;4,人为塑造地形作用,农业上平整的土地、梯田,水库、运河、围海围胡造地等;5,人类活动的其他地质作用,如长期大规模强烈开采地下水地区。
第三章
1.地质灾害和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
(一)在同一地区地质灾害和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可以同时发生。
一个面积较大的地质环境系统,当它失稳时,导致某些地段发生地质灾害,其他地段可能只发育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
(二)地质灾害与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可相互影响。
(1)地质灾害的发生可以加剧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崩塌、滑坡---水土流失;地面塌陷---地下水污染)
(2)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的持续发展可为地质灾害的发育创造条件(水土流失)。
(三)地质灾害发生前都有一个短暂的渐进性变化过程
3.我国地质环境问题多的原因是什么?
(一)新构造运动活跃---活跃的新构造运动是我国地质环境问题发生频率高、种类齐全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特殊的地形和地质条件----三大阶梯的地形格局
第一级台阶是青藏高原。
第二级台阶位于青藏高原以北和以东地区,其东界在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
第三级台阶与第二级台阶毗邻,其东部濒临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主要由平原、丘陵和低山组成,平均海拔高度低于500m
(三)特殊的气候条件
我国位于北半球,气候受大气环流的西风流控制。
由于青藏高原,对西风流的屏障作用,近地的西风流被分为两支,一支绕流向北,一支转向偏南。
(四)人口过多、资源不足
第四章
1.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的区别与联系?
土壤侵蚀:
土壤侵蚀是指土壤或成土母质在外力(水、风)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水土流失:
是指地球陆地表层土壤、成武母质及岩石碎屑,在水力、风力、重力和冻融等外力的作用下,发生各种形式的剥蚀、搬运和再堆积的过程。
区别和联系:
水土流失是土地退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土壤侵蚀是从土地表层侵蚀的角度描述土地退化的,而水土流失是从土地表层土壤流失总量角度来描述土地退化的。
2.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危害是什么?
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自然因素主要有气候、土壤、地形、地质、植被等,是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潜在条件;人为因素是加速水土流失的诱发动力,主要包括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毁林毁草、滥砍滥伐、开垦扩种、顺坡耕种、开矿修路及弃土弃渣等。
危害:
破坏土地资源,影响粮食生产;2,土地生产力下降甚至丧失;3,流域下流泥沙淤积,影响调洪、灌溉和航运;4,污染水体。
3.结合实际,试述水土流失的防治对策。
对水土流失的防治应遵循水土流失的基本规律,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和“工程措施、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筹兼顾”的原则,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治山与治水相结合,对全流域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因时、因地制宜、退耕还林还草;加强沿河流域的山地灾害防御、农田基本建设和堤防工程建设;采取“上游保、中游挡、下游导”的措施,开展河道整治工作,提高江、河、呼、库拦蓄洪水的能力、有效减轻水土流失的危害。
4、我国水资源的状况。
我国水资源比较丰富,总量居世界第6位。
但因人口众多,人均水量很少,按97年人口计算,中国人均水资源量为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3,是美国人均水资源的1/5,加拿大的1/50,略高于印度。
5、水环境问题。
1、淡水资源短缺;地球上的水是可再生的,总量也是恒定的,但真正可为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又是有限的。
淡水资源短缺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2.水体污染;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使水和水体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利用价值。
3.河川径流量减少;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人类经济活动的加剧,使以河流和湖泊为主的地表水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河川径流减少、湖泊萎缩、沼泽湿地缩小,进而导致这些地表水体的环境功能下降。
4.地下水枯竭;地下水在含水层中的流动速度十分缓慢,自然补给量往往低于抽水量,很容易引起含水层衰竭.
5.水文循环发生变化;在人类的参与下,使地球上的水文循环系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五章
1.水资源的涵义和水资源的基本特征?
涵义:
可以利用或可能被利用的水源,具有足够的数量和可用的质量,并能在某一地点满足某种用途而可被利用。
特征:
1,储量的有限性;2,补给的循环性;3,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4,用途的不可代替性;5,利用不当的危害性。
2.水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但是为什么又说水资源是有限的?
(水环境问题概述)
1,水资源短缺;2,水体污染;3,河川径流量的减少;4,地下水枯竭;5,水文循环发生变化。
6.什么是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源又哪些?
主要水体污染源的污染特征?
水体污染:
当进入水体的污染物质超过了水体的环境容量或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变坏,从而破坏了水体的原有价值和作用的现象,称为水体污染。
污染源:
1,按污染源的成因分类:
可分为自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2,按污染源存在的形式分类:
可分成点源、线源和面源。
污染特征:
一,工业污染源的污染特征:
1,悬浮物含量高;2,需氧量高;3,PH值变化幅度大;4,温度较高;5,易燃;6,多种多样的有害成分。
二,城市生活污染源的污染特征:
1,含氮、磷、硫高;2,含有机质多;3,含有大量的合成洗涤剂;4,含有多种微生物,每毫升污水中可含几百万个细菌,病原菌也多。
三,农业污染源的污染特征:
1,有机质、植物营养物及病原微生物含量高;2,化肥和农药含量高。
四,自然污染源的污染特征:
1,特殊的地质条件下,某种化学元素大量富集,产生毒性,污染水体;2,火山喷发和风蚀作用产生的大量灰尘落入水体,造成水的污染;3,在沿海地区,海水通过潮汐侵入河流、湖泊和地下水层,使其污染;4,水生生物的一提腐败后引起水体有机污染甚至富营养化。
7.水体污染的防治对策?
1,改进生产工艺技术,减少“三废”排放量;2,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安排工业布局;3,重视区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加强水资源管理。
8.水资源开发会造成哪些负环境效应和正环境效应?
负环境效应:
1,区域地下水位下降;2,地面沉降;3,海水入侵;
正环境效应:
1,控制土壤返盐;2,调蓄地下库容;3,改善水质。
10.水资源保护的工程措施有哪些?
你还知道哪些水资源保护措施?
举例说明。
一,缓解缺水地区水资源紧缺的对策:
1,大力开发以农业节水为重点的全面节水工作;2,睡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统筹规划;3,多渠道开源充分利用本地水源;4,综合利用,涵养水源;5,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水资源保护法规。
二,地下水开发利用的主要对策:
1,地下水应优先用于保证居民用水;2,合理调控地下水位,大力开展井灌井排、旱涝盐碱综合治理;3,积极开展水资源的地下人工调蓄;4,调整和优化地下水开采布局;5,建立健全地下水资源管理体系;
三,中国水资源保护及水污染防治的当务之急:
1,切实波爱护饮用水水源地;2,优先发展清洁生产技术;3,加快城市废水处理厂的建设,大力发展城市废水资源化。
4,严格控制乡镇企业污染及农业污染;5,按流域、区域进行水污染的综合治理和水资源利用的合理规划。
第六章
1.中国矿产资源如何分类?
有哪些战略资源?
分类:
1,能源资源:
矿物燃料和核燃料;2,原料资源:
金属原料和非金属原料
战略资源:
我国的金属业内,稀土、钨、锡、锑向来被称为“四大战略资源”,及钛,焦炭。
2.露天开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1土地资源的占用和破坏:
露天采矿破坏土地废石堆尾矿堆放占用土地
2露天矿边坡失稳破坏3水土流失
3.地下开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1,采空区地面塌陷与地裂缝;2,破坏水文地质环境:
矿井突水、海水入侵、区域地下水位下降;3,矿区山体开裂破坏;4,采矿诱发地震与岩爆、诱发构造型矿震、诱发塌陷型地震、岩爆。
第七章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
1.三峡水库建设会引起哪些地质环境问题
一,地形地貌的改变;
二,水文地质条件的改变:
1,库区水动力场的改变;2,库区水化学场的改变;3,库区水温度场的改变;4,库外水文地质条件的改变。
三,水库边岸再造;四,水库淤积;五,水库侵没;六,水库诱发地震。
2.简述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情况,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1输水渠道阻塞天然径流问题2渠道稳定性问题3调水沿线土壤盐渍化和水质污染问题
4对下游水文情势和航运的影响5东线南水北调对长江河口环境及水生生物的影响
4.城市地质灾害主要有哪些?
其主要的诱发因素是什么?
灾害有:
强烈地震、洪水泛滥、泥石流、崩塌、滑坡、水土污染、地面沉降、地表塌陷、以及特殊地基土(软弱土、湿陷土、膨胀土等)在外因作用下转化而成的次生灾害。
能够诱发城市的地质灾害的环境因素主要有:
动力地质作用、不同性状的岩土类型、水文地质条件、人类活动等。
第八章地质灾害
1.地质灾害的内涵是什么?
是如何分类?
内涵: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作用使地质环境产生突发的或累进的破坏,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现象或事件。
分类:
1,按空间分布状况:
陆地地质灾害和海洋地质灾害;2,按灾害的发生原因:
自然动力类型人为动力类型及复合动力系统;3,按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不同突发性和慢性地质灾害。
2.中国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地域辽阔经度和纬度跨度大自然地理条件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同时中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对资源开发的依赖程度相对较高大规模的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以及对地质环境的保护重视不够,人为地诱发了很多地质灾害,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3.地震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全球地震发生的空间分布规律如何?
按形成原因分为两大类:
天然地震和人为地震。
前者主要有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塌陷地震;后者主要有水库地震、深孔注水地震和爆破地震等。
空间分布规律:
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有垂直分布和地表平面分布两种情况。
前者是指震源深度在垂直剖面上的变化规律;后者则是震中在地表的地理位置上的分布规律。
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大洋中脊地震带、大陆裂谷地震带。
4.地震可以产生哪些破坏效应?
1场地破坏效应:
地面破裂效应、斜坡破坏效应、地基基底效应。
2强烈地振动破坏效应:
地震力对建筑物的作用、地震周期对建筑物的影响。
5.火山喷发物是什么?
对人为有哪些影响?
1,气体喷发物,其中水汽比例很大,约占百分之60到90;其他成分主要有H2S,SO2,CO2,HF,HCL,NaCl,NH4CL等;
2,液体喷发物主要是溶岩流;3,固体喷发物,由围岩碎块和熔岩块组成,总称火山碎屑物。
影响:
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直接造成人类生命财产的损失、提供莉大量的地热资源、形成重要的风景资源。
7.说明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特征和形成条件?
崩塌特征:
1、下落速度快发生突然2、崩塌体脱离母岩而运动过3、下落过程中崩塌体自身的整体性遭到破坏4、崩塌物的垂直位移大于水平位移。
1地形地貌2地层岩性与岩体结构3地质构造4地下水5地震动6人类活动
滑坡特征:
1表现为发生变形破坏的岩土体以水平位移为主除滑动体边缘存在较少的崩离碎块和翻转外滑体上各部分的相对位置在滑动前后变化不大。
2滑动体始终沿着一个或几个软弱面滑动岩土体重各种成因的结构面均有可能成为滑动面。
3滑坡滑动过程可以在瞬间完成也可能持续几年或更长时间。
4在较平缓的斜坡中仍可发生滑坡。
形成条件:
1地形地貌2岩土体类型及性质3地质结构4水文地质条件5外力诱发因素
泥石流特征:
1泥石流具有土体的结构性2泥石流具有水体的流动性3泥石流一般发生在山地沟谷区具有较大的流动坡降。
形成条件:
1物源条件2水源条件3地形地貌条件
8.试述崩塌与滑坡的关系?
滑坡和崩塌有着无法分割的联系。
它们常常相伴而生,产生于相同的地质构造环境中和相同的地层岩性构造条件下,且有着相同的触发因素,容易产生滑坡的地带也是崩塌的易发区。
崩塌可转化为滑坡:
一个地方长期不断地发生崩塌,其积累的大量崩塌堆积体在一定条件下可生成滑坡;有时崩塌在运动过程中直接转化为滑坡运动,且这种转化是比较常见。
有时岩土体的重力运动形式介于崩塌式运动和滑坡式运动之间,以至人们无法区别此运动是崩塌还是滑坡。
崩塌、滑坡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诱发、互相转化:
崩塌体击落在老滑坡体或松散不稳定堆积体上部,在崩塌的重力冲击下,有时可使老滑坡复活或产生新滑坡。
滑坡在向下滑动过程中若地形突然变陡,滑体就会由滑动转为坠落,即滑坡转化为崩塌。
有时,由于滑坡后缘产生了许多裂缝,因而滑坡发生后其高陡的后壁会不断的发生崩塌。
另外,滑坡和崩塌也有着相同的次生灾害和相似的发生前兆。
9.斜坡变形破坏地质灾害对人类有哪些影响?
1,对居民点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危害;2,对工厂矿山的危害;3,对工程设施的危害;4,对道路交通的危害;5,对河道航运的影响;6,滑坡对农田的危害。
第九章
2.影响地表环境中元素迁移的外在因素?
1,环境的PH值;2,氧化还原点位;3,络合作用;4,腐殖质;5,胶体吸附与元素迁移;
6,气候条件;7,地质与地貌。
3.为什么说人体中元素含量与地质环境中元素具有相关性?
微量元素在人体有哪些重要的生理功能表现?
相关性:
除了人体原生质中的主要成分碳氢氧氮和地壳中的主要成为硅以外其他化学元素在人体血液中的含量和地壳中这些元素的含量分布规律具有惊人的相似性由此可说明人体化学组成与地壳演化具有亲缘关系,现代人体内的化学成分是人类长期在自然环境中吸收交换元素,并不断进化、遗传、变异的结果。
表现:
1,在酶系统中起特异的活化中心作用;2,在激素和维生素中起特异生理作用;3,输送宏量元素的作用;4,微量元素在体液内与钾、钠、钙等离子协同,可起调节渗透压、离子平衡和体液酸碱度以保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4.试比较食道癌、肝癌和胃癌集中高发区的地质地理环境有什么不同?
食道癌高发区环境特征是:
1,气候干旱、水源缺乏、土壤盐渍化程度高;2,地表及地下水的矿化度均较高,水质属于硫酸盐—重碳酸盐水或硫酸盐—氟化物水,水中As,Se,Mo,V,Cr,B,Ni,I,F等元素富集。
肝癌多发区为:
水源缺乏的干旱,半干旱的环境,或是饮水水质不良的沿海湿热气候地带。
胃癌高发带的主要自然特征是:
1,气候寒冷湿润,植被繁茂,土壤多富含腐殖质;2,地表水,潜水为富含腐殖质的重碳酸盐—硅质软水,矿化度一般为100—200mg/L,Mg,Se,Ca,Mo,Cu,Zn等元素缺乏。
5.我国常见的地方病有:
地方病按其致病原因分为5类;1、地球化学性疾病:
碘缺乏病、饮水型地氟病、饮水型地砷病、地方性硒中毒、地方性急性钡中毒(痹病)等
2、自然疫源性疾病:
血吸虫病、鼠疫、森林脑炎、布鲁氏菌病等
3、地方性寄生虫病:
疟疾、丝虫病、包虫病等
4、与特定生产生活方式有关的疾病:
燃煤型氟中毒、饮砖茶型氟中毒、燃煤型砷中毒、库鲁病(食死人脑所致)、烧热病(食用棉籽油致棉酚中毒)、肉毒中毒(主要食用自制豆制品和其它发酵食物中毒)
5、原因未明地方病:
克山病、大骨节病、趴子病、乌脚病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环境 地质学 复习资料 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