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科诊疗常规与技术操作规范.pdf
- 文档编号:30854315
- 上传时间:2024-03-14
- 格式:PDF
- 页数:89
- 大小:21.30MB
麻醉科诊疗常规与技术操作规范.pdf
《麻醉科诊疗常规与技术操作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麻醉科诊疗常规与技术操作规范.pdf(8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麻醉科诊疗常规与技术规范第一章麻醉科建制,任务及临床工作常规制度第一节麻醉科的建制1.麻醉科是医院建制中一个重要的临床科室,本院麻醉科直属院领导。
2.麻醉科医护人员的编制按所承担的临床、教学、科研任务配备。
手术台与麻醉科医师比例为1:
1.5,麻醉恢复室的床位与麻醉科医师比例为3:
1,床位与麻醉科护士比例为2:
k以加强麻醉药品、器械用品、麻醉机、监护仪器的管理维修保养工作。
3.本院良院麻醉科具有良好的人才梯队,且结构比例均衡。
科主任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
4.市级以上医院应建立麻醉后恢复室,亦称麻醉后监护室(postanesthesiacareimit,PACU),对麻醉手术后的病人进行短时间严密观察和监护,待呼吸、循环功能稳定,意识清醒,保护性反射恢复后方送回病房。
对保证麻醉手术后安全和提高医疗质量非常重要。
各医院麻醉科应建立疼痛门诊或开展疼痛治疔。
三级医院应建立ICU,麻醉科参与或主持工作。
第二节麻醉科的任务我院麻醉科担负以下四项基本任务:
1.临床麻醉接受各种手术及诊断性检查的麻醉,维护病人麻醉和手术期间的生理功能。
2.急救复苏参加各科危重病人和呼吸心跳停止病人的急救工作,即心肺脑复苏。
3.重症监测治疗和麻醉恢复负责管理病人麻醉后的恢复,待病人苏醒无异常,送回病房,如病情危重需进一步加强监测治疗则直接送入ICU,并参加和管理重症监测治疗。
4.疼痛治疗进行术后镇痛及慢性疼痛的诊治,开展无痛诊疗工作。
第三节临床麻醉日常工作常规为了保证临床麻醉顺利的进行,确保病人的安全,做每例麻醉都应在麻醉前,麻醉手术期和麻醉后按以下常规进行。
一、麻醉前准备工作
(一)手术前一天麻醉科医师必须到病房访视手术病人,并要求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1.阅读病历全面了解病人手术与麻醉相关情况:
(1)一般情况:
年龄,性别,发育,营养,精神状态,脊柱四肢,活动情况,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
(2)现病史,既往史,既往麻醉手术史,家族史,药物过敏史,烟酒嗜好等。
是否伴随有神经,呼吸,心血管,内分泌及其他系统疾病,及其严重程度和对目前机体的影响。
(3)血、尿、粪常规,血液生化,水电解质、酸碱状态,X线检查,心电图检查,肝、肾功能及其他特殊检查结果。
(4)了解与麻醉有关的特殊药物的应用和术前准备情况。
2.体格检查
(1)重点复查神经、循环、呼吸系统。
(2)根据麻醉选择进行特殊检查,如椎管内阻滞需检查脊柱及脊柱X线片,胸背部皮肤。
全身麻醉应注意有无义齿,制齿,牙齿松动,张口程度,头颈活动度,气管插管难易度判断等。
(3)了解病人的精神状态和对麻醉的要求,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病人顾虑,增强病人对手术麻醉的信心和对麻醉科医师的信任。
.(4)根据病人情况,对病人行ASA(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
按手术要求,麻醉条件决定麻醉方式、监测方法和麻醉前用药。
(5)应做的检查未进行或需复查,以及病人的身体情况需再准备时,应直接向病房主管医师提出,共同协商处理,并向本科上级医师汇报。
3.与病人或亲属做麻醉前谈话,内容包括麻醉选择,可能发生的麻醉并发症,药物不良反应,麻醉意外,自费用品与药物,取得理解同意后由病人或被授权的亲属签麻醉同意书。
4.对危重和疑难病例应进行麻醉前讨论。
5.根据麻醉要求,麻醉前准备所用器械、监护仪、一次性用品和必需的麻醉及抢救药品等。
(二)麻醉前要做好以下准备1.复查麻醉用具、药物、监护仪、氧气、氧化亚氮和吸引器等,各种用药核对药名、剂量,并在注射器上标识清楚。
2.核对病人姓名、住院号、床号、术前诊断和手术名称等,检查麻醉前用药是否使用,是否禁食8小时以上,小儿麻醉前2小时禁清饮料,核对血型,有无备血。
3.安慰病人,解除思想顾虑。
4.测血压,脉搏,呼吸,心电图和Sp()2(脉搏血氧饱和度),并记录在麻醉单上,必要时测体温(婴幼儿麻醉应常规监测体温),中心静脉压。
危重病人可行PetC02,血气分析,有创循环功能监测等。
5.麻醉时检查义齿是否已取下,活动牙齿应通知病人及时处理。
.(三)急诊手术接到通知后,询问病人病史,检查术前准备工作,决定麻醉方式和术前用药。
麻醉前6-8小时内已进食者,因病情需要立即手术而选择全麻者,麻醉前应向主管医师及家属说明饱食的危险性,同时采取预防误吸的措施。
伴随糖尿病酮体阳性者,应积极处理,酮体转阴,电解质检查在正常范围后再行麻醉。
二、麻醉期间的观察和处理1.麻醉期间的观察和处理应包括麻醉操作,病人情况的观察,生理指标的监测,术中输液、输血和根据病情变化的需要而采取的治疗措施。
2.麻醉期间应密切观察和记录病人的主要生命体征。
3.麻醉中的监测一般包括血压、心率、呼吸、心电图和Sp()2、尿量,根据病情需要监测体温、中心静脉压、吸人氧浓度、呼末二氧化碳、麻醉气体浓度和肌松情况,必要时监测肺动脉压、肺毛细血管嵌入压、心排血量和动脉血气分析及血清电解质和脑电图的变化。
4.麻醉期间应集中精力,认真仔细地观察病情变化,不能擅离职守,发现病情2变化应即时处理并作记录,有重大病情变化应通知手术医师,必要时报告上级医师,以指导处理或抢救。
5.术毕检查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心电图、Sp02等是否正常;颜面、肢体软组织有无损伤。
全麻应清除口腔、鼻腔、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观察意识神智恢复程度,必要时应用肌肉松弛药拮抗剂和麻醉性镇痛药拮抗剂,防止其残余药理作用;椎管内阻滞应再测一次阻滞平面,阻滞平面低于T8,病人情况稳定后送同病房,凡病人主要生命体征不稳定者,应送人麻醉后恢复室或手术室内留观处理,待达到恢复标准后送回病房,应由麻醉医师、手术医师和护士一起将病人送回病房,在病房向主管手术医师和护士交接病情,做好交接班工作,并在术后记录单上签字。
危重病人应送人ICU进行监测和治疗。
三、麻醉记录1.凡施行麻醉必须填写麻醉记录单。
2.填写麻醉记录单的要求
(1)麻醉前应记录:
体格检查,检验结果及各种特殊检查的重要情况;术前特殊治疗及结果;麻醉前用药,剂量、给药途径及时间;病人人手术室时的血压、心率、呼吸、SpO2,必要时包括体温、心电图等。
(2)麻醉过程应记录的内容有:
麻醉及手术起始时间、麻醉方法、麻醉用药量及用药时间、持续静注或吸人药起止时间、椎管内阻滞、各种神经阻滞时的穿刺部位和麻醉阻滞范围。
全身麻醉应记录麻醉诱导用药时间,是否气管插管,插管途径和导管号码及其他通气导管如双腔支气管导管、支气管导管、喉罩等;麻醉过程中血压、脉搏、呼吸、Sp()2和其他的监测指标;手术时病人体位和术中体位改变情况;麻醉过程中输液种类,输血及各种药物使用的时间和用量需准确记录;术中重要操作步骤、特殊情况和意外应详细记录。
(3)手术完毕时应记录:
所施手术名称和术后诊断;手术麻醉医师与护士姓名;输液输血、麻醉药总用量;术中尿量、出血量、胸腹腔液量;术终病人意识、反射、血压、心率、呼吸、Sp02和其他的监测指标及气管内导管拔除等情况。
四、术后镇痛依病人年龄、全身状态及手术部位,采用不同方式的术后镇痛方法。
应有术后镇痛的记录和管理的规章制度,以保证镇痛效果和即时处理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第四节麻醉仪器设备一、麻醉设备1.麻醉机其数量与手术台比例应为1:
1;2.气管插管全套用具包括咽喉镜、纤维咽喉镜、纤维支气管镜、气管导管、管芯、面罩、吸痰管等。
3.椎管内麻醉全套用具包括硬膜外阻滞包、腰麻包、硬膜外-腰麻联合阻滞包。
4.外周神经阻滞用具:
外周神经刺激仪,超声仪器。
5.氧治疗设备。
6.开口器、拉舌钳、口咽通气道、人工呼吸器等。
7.微量输液泵及液体加温装置。
8.病人加温系统。
二、监护仪器1.无创血压,脉搏,心电监护仪(示波、记录装置);2.立式水银柱血压计;3.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护仪(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34.脉搏氧饱和度仪;5.心电除颤监护仪(胸外、胸内电极);6.周围神经刺激器;7.呼气末CO短护仪;8.体温监测仪;9.神经肌肉传递监护仪;10.吸入麻醉药浓度监护仪。
有条件或开展心血管手术麻醉、器官移植手术的医院应有漂浮导管心排血量监测,凝血功能监测,生化血气分析仪,血糖测定仪,脑电监测,听觉诱发电位监测,保温设备等。
第五节麻醉科工作常规制度、麻醉质量控制、各级医师和护技人员职责一、麻醉工作常规制度
(一)麻醉前访视,会诊,讨论制度1.麻醉科接到手术通知单后,由总住院医师或相应负责医师根据手术种类,难易程度,病人状况,按麻醉医师技术水平予以安排。
2.麻醉科医师于术前一天访视病人,依病历资料,既往史,全面体检结果,评估病人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力,评估其ASA分级,分析麻醉和手术期可能发生的问题和防治方法,提出麻醉前用药,麻醉选择,拟定麻醉方案。
3.术前访视如发现术前准备不充分或缺少重要检查项目应复查或补查,麻醉科医师应向手术医师提出需补充的术前准备。
为了病人的安全,麻醉科医师有责任共同决定最佳手术麻醉时机。
对确有违背麻醉原则而增加麻醉手术风险,增加并发症与病死率的手术,麻醉科医师向科主任汇报后,有权建议延期手术。
4.麻醉医师在术前访视病人后应向上级麻醉科医师汇报病人情况,讨论麻醉方案与管理应注意的事项。
5.麻醉医师应向病人家属实事求是地把拟定麻醉方法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和意外,以及所采取的预防措施予以详细说明。
征得病人或家属理解支持,填写麻醉自愿同意书,并签字生效存档。
6.对特殊疑难和危重手术病例,手术科室应提前数日请麻醉科会诊或共同做术前讨论。
会诊一般由总住院医师或主治医师按时完成,填写会诊意见和建议。
对危险性极大的或麻醉处理十分复杂的病例,麻醉科主任应于术前向医务科报告,或由医务拉组织有关科室共同进行术前讨论。
7.麻醉科晨会,科主任主持对当天特殊疑难危重病人进行讨论,由科主任、专科组长提出最后麻醉方案,对可能发生的问题提出具体应急措施和处理意见。
8.对急诊手术病人,接到手术通知后,麻醉医师应立即访视病人,了解病情后,尽快确定麻醉方案,并与病人家属谈话签字。
对疑难危重病例应向上级麻醉科医师和科主任报告,取得上级医师指导和协助。
(二)麻醉管理与记录制度1.麻醉医师进人手术室后,应常规检查麻醉机和监护仪的性能,麻醉药品和器具准备情况。
病人人室应核查姓名和手术疾病的诊断,首先开放静脉输液,监测生命体征后,按即定麻醉方法和方案施行麻醉,严格执行各项操作技术常规。
2.麻醉期间应集中精力,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监测指标变化与手术情况,坚守岗4位,不得擅离职守。
即时发现并判断异常情况,迅速妥善处理。
遇有困难或意外应即时向上级医师汇报,并请其协助处理。
3.认真执行药品、输血核对制度,药物的包装,予以保留,以便复查。
对全麻病人,Steward评分须在4分以上;生命体征稳定后方可离开手术室或麻醉恢复室。
(三)麻醉后随访制度1.麻醉后随访病人3天,观察72小时恢复情况。
2.即时发现麻醉后并发症,并予积极处理,发生麻醉并发症者应继续随访,记录有关资料,直至病人出院。
(四)麻醉并发症及意外的处理和登记报告制度1.麻醉中、麻醉后发生并发症或意外,均应立即向科主任或上级医师汇报,及时采取措施妥善处理。
2.发生医疗差错、事故,麻醉意外或严重并发症,科主任或上级医师除立即组织积极抢救处理外,应及时向医务科和主管院长汇报。
在适当时机组织全科讨论,明确原因,以吸取经验教训,并将讨论处理意见记录在差错事故登记本上。
3.严重差错和医疗事故应及时向医务科和主管院长做书面报告。
二、麻醉质量管理必须加强全面的麻醉质量管理,使麻醉质量达到最佳水平,最大限度地减轻病人痛苦,减少麻醉失误和麻醉意外;保证麻醉病人生命安全。
(一)麻醉基础质置管理1.麻醉科医师应该是接受过麻醉科住院医师培训的专职医师,并应定期参加知识更新学习。
2.仪器设备应与开展手术种类相配套,以保证病人安全。
综合性医院的麻醉科每个手术台应配备一台麻醉机和四个参数的监护仪(心电图、无创血压、血氧饱和度、体温)。
对危重病人应常规监测中心静脉压,PetC02及血气分析,这样才能满足临床麻醉的工作需要,保证麻醉手术病人在手术期间生命生理维护。
3.制度与管理麻醉科应有一系列结合本院实际的常规制度,并严格执行。
加强管理是保证麻醉质量的重要措施。
如麻醉前访视、会诊和讨论制度、麻醉管理与记录制度、麻醉后随访制度,新药、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和临床科研的审批制度,术后镇痛的管理制度等。
麻醉科主任在上述制度的修定和检查落实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二)麻醉质置评价麻醉质量评价的目的是不断总结经验,提高麻醉质量。
1.科室建立麻醉质量控制小组。
2.评价麻醉成功率、术前访视和术后随访率、会诊率、麻醉并发症发生率、麻醉差错发生率、麻醉意外及事故发生率、麻醉记录书写合格率、抢救危重病人数及成功率。
3.一般每季度总结一次,登记在质量控制记录本内,并在全科总结讨论一次,提出相应措施。
三、各级医师和护技人员职责(详见医院职责制度流程预案医疗分册上册)(第二章麻醉前病情估计和术前准备第一节麻醉前病情分级5参考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病情分级I级:
正常健康。
II级:
有轻度系统疾病HI级:
有严重系统性疾病,日常活动受限,但未完全丧失工作能力。
IV级:
有严重系统性疾病,已丧失工作能力,且面临生命威胁。
V级:
不论手术与否,生命难以维持24小时的濒死病人。
急症手术在每级前加注“急”或(E)。
I.II级病人的一般性麻醉耐受力良好,HI级病人麻醉有一定危险性,应做好充分麻醉前准备和并发症防治,IV级病人的危险性极大,应做好积极抢救,围麻醉期随时都有发生意外的可能,术前必须向手术医师和家属详细交代清楚。
第二节常见伴随疾病的评估与准备一、高血压病1.高血压病病人的麻醉风险取决于是否继发重要脏器的损害及损害程度,包括脑、心脏、冠脉供血和肾功能等改变。
2.高血压病病人术中,术后可能发生高血压,低血压,心力衰竭,心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
合并糖尿病和肥胖者麻醉手术的危险性更大。
3.术前经内科治疗,应用降压药使血压控制在160/90mmHg以下,改善其他重要脏器功能及水电解质平衡后,方可进行手术麻醉。
4.急症手术前亦应调控好血压及全身状态后,方可施行麻醉。
二、心脏病1.心功能12级病人对麻醉耐受性较好,心功能34级者对麻醉耐受性差,术前应改善心功能,控制慢性心衰。
控制心率和快速房颤,心室率应控制在100次/min以下,室性早搏应小于5次/min。
应掌握有效控制室性早搏的药物。
2.心电图明显异常者,应经心内科会诊治疗。
3.对缺血性心脏病,应从病史中明确是否存在心绞痛,既往有无心肌梗死史,术前心脏功能代偿情况,心肌梗死后6个月以上才能进行选择性手术麻醉。
4.特殊传导阻滞并有心动过缓,晕厥史,对药物治疗反应差的病人,术前应安置临时起搏器,已安装起搏器的病人术前须经心内科确定起搏器功能正常;术中使用电灼器有一定危险性。
5.按Goldman心血管功能危险指数,可作为非心脏手术的危险性评估(见表Do表1心脏危险性指数(Cardiacriskindex,CRI)评估评估项指数1病史
(1)年龄70岁5最近6个月内发生过心肌梗死102体检
(1)有主动脉瓣狭窄3
(2)有舒张期奔马律、第三心音或颈静脉充血113EKG
(1)有非窦性心律失常7室性早溥5次/min74血气分析与生化检查6
(1)PaO250mmHg(6.6kPa)
(2)血钾3.Ommol/L或HC0s-17.85mmol/L或Cr265.2mmol/L(4)ALT异常,有慢性肝病5手术种类
(1)腹腔内、胸腔内手术3
(2)急症手术4CRI指数点越多,其心脏危险性越大三、呼吸系统疾病(-)呼吸困难程度分级0级:
平地正常行走无呼吸困难症状。
1级:
能按需行走,但易疲劳。
2级:
行走距离有限,行走一定距离后需停步休息。
3级:
短距离行走即出现呼吸困难。
4级:
静息时出现呼吸困难。
(二)术后易发生呼吸功能不全的高危指标1.3、4级呼吸困难。
2.肺功能严重减退,肺活量和最大通气量小于预计值60%,第一秒时间肺活量小于0.5升,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小于60机3.血气分析:
Pa02低于65mmHg,PaC02高于45mmHg。
(三)麻醉前准备1.急性呼吸系统感染者,术后极易发生肺不张和肺炎,择期手术必须在完全治愈后1-2周安排。
2.术前12周禁烟。
3.肺心病病人应用药物改善心功能,使之处于最佳状态。
4.术前35天用抗生素。
5.麻醉前用药应减量,禁用吗啡类药物。
6.哮喘病人术前用支气管扩张剂及激素治疗。
7.高危病人术后易并发呼吸功能衰竭,术前应与家属说明,术后需使用机械通气。
四、内分泌疾病()甲状腺疾病1.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人术前应治疗控制
(1)心率应小于90次/min。
(2)血压和基础代谢(BMR)正常。
(3)蛋白结合碘4小时小于25%,24小时小于60%。
(4)甲亢症状基本控制。
2.甲状腺肿瘤较大者,应注意有无呼吸困难及气管压迫症状;有无气管移位。
应常规做颈部正侧位摄片。
如有气管压迫,移位,应清醒气管插管。
术毕拔管时应注意有无可能发生气管软化,并作好气管切开的准备。
(二)糖尿病71.要求术前基本控制尿糖阴性或弱阳性,尿酮体必须为阴性,空腹血糖控制在8.Ommol/L以下。
2.术中监测血糖,根据化验结果给予胰岛素,并注意维持血清钾正常。
3.急症手术,首先应查血糖,血清钾,钠,氯,pH及尿糖,尿酮体。
根据化验结果给予胰岛素治疗。
待尿酮体转为阴性、电解质正常后,方考虑麻醉与手术。
(三)长期使用(6个月以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病人,术前及术中应加大激素剂量,术中用氢化可的松lOOmg300mg或地塞米松10mg20mg。
(四)嗜铭细胞瘤术前用a受体阻滞剂及B-受体阻滞剂,控制血压及心率,并使血细胞比容低于40%,术前扩容治疗。
五、肾脏疾病
(一)肾功能损害估计(见表2)表2肾功能损害程度测定项目损历程度正常值轻度中度重度肌醉(umol/L)17635370753140尿素氮(mmol/L)7.514.314.3252535.72.57.5
(二)术前准备1.纠正水和电解质平衡。
2.纠正贫血,必要时行透析治疗。
3.控制感染。
4.避免使用经肾排泄及损害肾功能药物。
5.避免使用缩血管药物,以避免导致肾血流锐减,加重肾损害。
六、肝脏疾病
(一)肝功能损害评估(见表3)表3肝功能损害程度蔓疸,腹水,低蛋白血症及凝血障碍者,手术和麻醉风险增加,术后死亡率也升息J0测定项目损害程度正常值轻度中度重度血清胆红素(umol/L)1818-272704血清白蛋白(g/L)3.53.03.595%。
(3)肌松残余作用消失,呼吸运动正常,两侧呼吸对称,胸、腹式呼吸对称。
19(4)必要时测定潮气量、PETC02、动脉血气分析。
吸入空气lOmin后,PaO2和PaC02在正常范围内或接近术前水平。
2.拔管方法
(1)拔管前准备:
吸尽口腔、咽部及气管内的分泌物;吸纯氧23min;准备口咽通气道和麻醉面罩以便人工呼吸;必要时应准备喉镜和气管插管。
(2)拔管方法:
松开套囊。
直接将导管拔除;在以麻醉机膨肺时将导管拔除;将吸痰管经导管插入气管内,一边吸引一边将导管拔除。
(3)拔管后密切观察:
观察自主呼吸是否恢复,呼吸道是否通畅,通气及氧合情况等。
3.延迟拔管指征
(1)术前有明显呼吸功能障碍,或手术及麻醉对呼吸功能有明显影响者。
(2)手术时间过长及手术创伤严重者。
(3)术前或术中循环功能不稳定者。
(4)苏醒延迟,难以保持呼吸道通畅者。
六.喉罩的使用喉罩(laryngealmaskairway,LMA)作为声门上通气装置,是近二十年气道维持中最重要的发明。
最初是为了一般患者麻醉中保持自主呼吸时的气道管理,但现在已发展到困难气道的处理,ASA困难气道处理指南中有多处标明使用喉罩的情况。
喉罩已有不少改进型,LMAProSeal有食道通道,有利于吸引和置入胃管;LMAFastract系插管型LMA;装有光纤的LMA可用于明视指导插管和观察甲状腺手术中(保持自主呼吸)术中声带活动情况。
(一)适应症1.替代面罩(FM)和口咽通气道(0A)用于不需要肌肉松弛的体表、四肢全麻短小手术。
2.替代气管导管(ETT)适用于无呕吐反流危险的手术,尤其是保留自主呼吸的病人。
3.困难气道控制,除保证氧供外,可经喉罩插管(盲探和纤支镜)。
(二)禁忌症1.饱食,腹内压过高,有呕吐返流误吸高度危险,习惯性呕吐发流史病人。
2.咽喉部存在感染或其它病理改变的病人。
3.必须保持持续正压通气的手术。
通气压力需大于25cmH20的慢性呼吸道疾病病人。
4.呼吸道出血的病人。
5.扁桃腺异常肿大的病人。
有潜在呼吸道梗阻的病人,如气管受压、气管软化、咽喉部肿瘤、脓肿、血肿等。
(三)插入方法1.麻醉诱导:
静脉诱导后即可置入喉罩,一般无须肌松药。
但用硫喷妥钠诱导应配合肌松药,否则有可能引起喉痉挛。
在吸入02-N20(l:
2)及低浓度挥发性麻醉药诱导至咽喉反射消失、下颌松弛后也可置入喉罩,也需注意麻醉不能过浅。
2.喉罩置入法虽然生产者建议用尽可能大的喉罩,但Grady等在258例病人中比较了全麻自主呼吸男性用5号或4号,女性用4号或3号喉罩的情况,发现用大号者术后咽痛和声音嘶哑发生率高24倍。
20
(1)常规方法:
头轻度后仰,操作者左手牵开下颌,右手持喉罩,罩口朝向下颌,沿口腔中线向下置入,贴咽后壁继续插入直至不能再推进,注气。
逆转法:
先将喉罩口朝向硬腭置入至咽喉部后,旋转180度(喉罩口对向喉头),再继续往下推直至不能推进。
(2)鉴定喉罩位置:
喉罩置入最佳位置是喉罩进入咽腔,罩的下端进入食管上口,罩的上端紧贴会厌腹面的底部,罩内的通气口正对声门。
罩套囊充气后,即在喉头部形成封闭圈,保证通气效果。
10岁的患儿置入喉罩的平均深度=10cm+0.3X年龄(岁)。
置入喉罩后正压通气,观察胸廓起伏,听诊两侧呼吸音;听诊颈前区是否有漏气音;纤维光导喉镜检查可见会厌和声门。
喉罩应用的总失败率可达5%。
第二节椎管内麻醉一、蛛网膜下隙阻滞把局部麻醉药注入蛛网膜下隙,由脊髓发出并经过蛛网膜下隙的脊神经根受到药物阻滞,使脊神经所支配的相应区域产生麻醉作用,称为蛛网膜下隙阻滞(subarachnoidblock),习称脊椎麻醉(spinalaneslhesia),简称脊麻或腰麻。
根据脊神经阻滞平面的高低,蛛网膜下隙阻滞可分为:
高平面脊麻:
阻滞平面在T4以上。
阻滞平面超过T2有发生呼吸和心搏骤停的可能,故己罕用。
中平面脊麻:
阻滞平面在T4T10,可对呼吸和循环有影响,易于纠正。
低平面脊麻:
阻滞平面在T1。
以下,对呼吸和循环基本无影响。
鞍区麻醉:
仅散尾神经被阻滞,适用于肛门、会阴部手术。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适应证:
(1)盆腔手术,如阑尾切除术、疵修补术、膀恍手术、子宫及附件手术等。
(2)肛门及会阴手术,如痔切除术、肛屡切除术等,选用鞍区麻醉更为合理。
(3)下肢手术,如骨折或脱白复位术、截肢术等。
禁忌证: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脊髓和(或)脊神经根病变、颅内高压等。
(2)严重高血压、心功能不全,若高血压心脏代偿功能良好,并非绝对禁忌。
而高血压并存冠心病,则禁用脊麻。
收缩压超过160mmHg(21.3kPa)和(或)舒张压超过100inmHg(13.3kPa),一般应慎用或不用脊麻。
(3)休克、血容量不足,休克病人绝对禁用脊麻,血容量不足会促使麻醉期间低血压的发生。
(4)慢性贫血,可考虑低平面脊麻,禁用中平面以上脊麻。
(5)穿刺部位有感染、全身性严重感染。
(6)有凝血功能障碍或接受抗凝治疗者。
(7)脊椎外伤、脊柱畸形或病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麻醉科 诊疗 常规 技术 操作 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