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组海洋环境变迁与人类生活之互相影响.docx
- 文档编号:30835096
- 上传时间:2024-01-30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77.82KB
第6组海洋环境变迁与人类生活之互相影响.docx
《第6组海洋环境变迁与人类生活之互相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6组海洋环境变迁与人类生活之互相影响.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6组海洋环境变迁与人类生活之互相影响
海洋環境變遷與人類生活之互相影響
第六組
成員:
林佑傑.夏玉鈴.蔡佳伶.林平.趙志宏.蘇得慶.陳羿如.趙英廷
海洋環境變遷與人類生活之互相影響
海洋的永續觀與倫理觀
前言
地球被稱為「藍色星球」或「水的行星」,海洋實為最主要的因素。
海洋占有地表面積百分之七十左右,由於其巨大的量體,對於氣候調節、水文循環、以及生態系統的運作輔育,發揮著重要的功能;海洋同時也支持了濱海陸域和大多數人類的存續發展,對於文明演進,社經發展和食物供應,自古以來即扮演了關關鍵的角色。
在陸域資源逐漸枯竭污染破壞日增,以及人口持續增加的壓力下,海洋相關的研究近年來不但成為熱門的學域,海洋所蘊藏的奧祕,也成了開啟地球千古變遷的重要鎖鑰。
因此,海洋豐富而多樣的資源,以及機會無窮的發展潛力,已然是舉世關注、積極獲取的「新國土(Newfrontier)」。
(邱文彥,1998)。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itedNationsConventionontheLawoftheSea)在一九九四年間通過後,為各國提供了海洋和海岸管理的基本架構,「海洋國土(或稱「藍色國土」)」的開拓,也因而深切關係到一個沿海國的權益與發展。
雖然海洋是全人類「共有的資產(commonproperty)」,但海洋法公約規定,各國在享用海洋資源之際,也應該善盡保育養護的責任,建立必要機制,防杜海洋污染和資源之耗竭。
因此近年來,「海洋環境的永續性」、「陸源性海洋污染及其跨界衝擊」、「跨界與洄游魚種養護保育」、「海洋元素與底土礦藏開發利用」、「海岸地區整合管理」等課題,經常是國際會議討論的焦點。
有鑑於陸域空間與資源有限,海洋如何永續地利用,無疑是攸關人類持續發展的重大議題。
永續發展的意義與啟示
在過去數十年中,威脅人類生存的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
包括臭氧層破壞、地球氣候變遷、酸雨、沙漠化、熱帶雨林減少、有害廢棄物越境運輸,以及海洋環境破壞等問題,情況日趨惡化。
世人也逐漸意識到,地球環境終究是不可分割的,某一國家或地區的環境破壞,極可能超越人為的界限或部門的領域;現代人生存發展的同時,後續世代的生存空間與資源權益,也必須兼顧。
因此,經濟發展、生態保育和資源管理,不得不以新的形式結合在一起,並以跨世代的觀點考量,才能因應人類此一「互相關聯的危機」(WCED,1987;王之佳、柯金良等,1992)。
基於上述認知,所謂「永續發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永續利用(sustainableuse)」或「永續管理(sustainablemanagement)」的理念遂被提出,作為各國共同追求的目標。
永續發展是指「目前與未來發展所需的自然資源,不致被耗盡或劣質化的經濟成長方式與活動」(Miller,1992)。
依照「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於一九八七年印行「我們共同的未來(OurCommonFuture)」一書(通稱BrundtlandReport),對於「永續發展」作以下之定義:
「符於現代人的需求,但不致折損後續世代滿足其需求的能力的發展方式」。
而國際自然暨自然資源保育聯盟(IUCN)等國際性組織於一九九一年出版的「關心地球(CaringfortheEarth)」一書中,「永續發展」則被定義為:
「在生存於不超出維生生態系統承載量的情形下,改善人類的生活品質。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1993)。
美國「國家環境委員會※禤a環境委員會」更進一步延伸這個概念,界定「永續發展」為:
「既能改善生活品質,也能保存未來環境潛力;是一種依賴利息而活,不是消耗自然老本的發展策略」。
該會一步指出,永續發展在尊重環境與生態的限制(limits),主張現代人不應窄化了後代的選擇(choices),而應致力擴大其選擇與機會(opportunities),並將資源與環境交付後代,使其過著較好或至少不比現在差的生活。
如果今天的發展使生態環境遭致「無可回的損失」,則這種發展方式不但減損了後代人的「選擇」與「機會」,也必然與「永續發展」背道而馳(Beatlay,etal.,1994)。
永續發展的理念,可以有許多不同的看法或分類,但至少可以提供吾人下述四方面的啟示與意義(邱文彥,1993):
體認持續發展的需求人類在地球環境中適存,且持續之發展,是各世代人的願望與基本需求。
永續發展自然是充分體認了此一需求,並非以回歸「原始」為訴求,而是希望儘量以可行和創意的方式,活用並善用資源環境,以滿足各世代人的這項要求。
推動有限資源的約制使用永續發展的概念,常表徵在對於資源揮霍浪費的節制與約束上。
然而此一制約原則並非絕對地限制資源的使用,而是兼顧目前技術狀況、人口數量,以及生物圈承受人類影響的能力(Carryingcapacity)。
換言之,永續發展係認知資源的有限性、不均勻性和脆弱性,而追求其「睿智使用(wiseuse)」,使資源盡量再生利用,不致浪費,並發揮其長期及最大的效用。
實踐世代公平的倫理觀永續發展是要滿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提供所有人實現美好生活願望的機會。
因此,不論貧富、國籍和各個世代,應能得到發展所需的合理資源,共享生存權益。
公平的原則,事實上也反映尊重生態整體性的倫理觀。
意即物物息息相關;生物雖各有其棲位或生態功能(Niche),卻是平等而應相互尊重的。
由於這項原則的伸張,屈居劣勢的生物或團體即不致遭受征服或犧牲,而得以持續生存與發展。
換言之,資源的開發利用應該著重「尊重生命、崇尚自然」的法則;就人類的觀點而言,也應該尊重弱勢團體和強調公平正義。
地球環境的互動與整體性
有鑑於污染流佈不限介質或國界,為保護利用地球的共同資源、保障世人生存權益,永續發展的探討不能侷限於狹隘的疆界與單一層面。
基於自然資源非屬少數人、單一國度或現今世代人類所能獨享,因此不得不於國內和國外的法規體制(Institutions)中,作永續思考之規範與管理,藉由「公共託管原則(Publictrustdoctrine)」、國際合作或督促等方式妥善經管,而達到真正永續利用的目標。
因此,永續發展必須能顧及國際動態,善盡國際分工責任,以及在國內社經結構、文化背景、法規制度等多個層面,為適當之規劃,伕之規劃,以落實全球永續發展的理念。
海洋環境面臨的危機
由於海洋擁有豐富的各種資源,成為人類生存不可或缺的重要資產。
海岸地區更提供了多樣的功能與利益,因此自古以來,濱海地區就是人文薈萃之地,文化與經濟的發展也以海岸和港埠作為重要基盤。
根據估計,百分之六十五的世界人口,都是聚居在離海岸不到兩小時車程的海岸地區(Miller,1992)。
台灣由過去「一府、二鹿、三艋岬」,到今天商港漁市林立,以及未來期望成為「二十一世紀亞太營運中心」的計畫,海洋資源與權益的維護實與國家發展有重大關係。
海洋環境的保護,也因而成為國際共同關注的議題(邱文彥,1998a)。
然而,近年來台灣的海洋環境品質卻日漸低劣,主要原因為來自「陸源性污染(land-basedpollution)」和不當的開發行為。
地盤下陷、都會污水、船舶排污、廢物傾棄和毒魚炸魚等行為,正加重了情況的惡化。
在「根留台灣」、「掁興產業」的呼聲下,台灣西海岸更陸續規劃、填築工業區。
目前北由台北淡水河口,南迄高屏溪口,海岸新生地的規劃施工計畫,已幾乎完全改造了台灣的自然海岸面貌。
許多工業區動輒上千公頃,填海造地的影響令人十分憂慮(Chiau,1998)。
這些開發行為除增加大量耗水和污染排放外,其環境影響評估偏重開發者利益和國內供需之觀點,對於替代方案、生態連鎖衝擊和社會正義與整體成本多無法持平兼顧;一些重要的潟湖、河口、紅樹林等溼地與野生動物棲息場所也都因之面臨毀損的命運。
人工結構物所造成海域流場的改變和生物漂移的阻滯,恐將加速或擴大全球變遷的負面影響。
尤其,大規模快速的抽沙填海,不但影響海岸線的穩定,也破壞生物的棲息環境,海中魚卵和浮游生物也可能大量被汲取而毀滅,對於近海生態系穩定的維繫,影響尤大(邱文彥,1997)。
事實上,上述諸多海岸開發行為多半由單一目的思考,不但同一區位常有多個計畫投入,與周遭生態環境常相衝突,與比鄰都市或區域的發展也沒有多大關連,所以規劃的合理性與邏輯是頗令人質疑的。
一旦發生違法的開發行為和海岸破壞,其管理權責卻由中央到地方相互推諉,使海岸地區今天成了「三不管」地帶。
因此,未來台灣海洋環境的利用管理,勢必要由整合性的觀點或作法(integratedapproach),作一番統合不可。
尤其,在海洋生態v生態和環境的考量,更須要以永續的觀點,特別加以關切。
培養海洋國家的胸懷
「海洋文化」可以說是一種依賴海洋、與海洋互利共生的生活方式。
但是,台灣這種尊崇海洋、與海洋調和的生活方式,卻越來越見淡薄和疏離。
傳統上,歷代君王常以海上多盜賊而屢行「海禁」政策;政府播遷來台後,也依舊維繫著一個「陸權」國家的理念,因此在國人深層的概念中,不論是政府體制或一般民眾,水體或海洋通常被視為一個籓籬、邊界或屏障,是「是非之地」、「行政邊陲」或「廢污棄置場」,而非珍貴的「天然資源」,因此人與海都有相當的隔閡,甚至因懼怕、疏離或漠視,而與海漸行漸遠(邱文彥,1995)。
台灣四面環海,毫無疑問是一個「海洋國家」,應該揚棄過去「陸封」的觀念,擁抱海洋,培養海洋國家的視野和氣魄,建構靈活積極的國家新格局,未來世代國民也應該培育海洋國家的胸懷,珍視海洋,保護海洋。
一九九二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UNCED)訂定的「二十一世紀議程(Agenda21)」中,「海洋環境(Marineenvironment)」被定義為由「所有海、洋和海岸地區所構成的整體」﹔該一議程特別指出:
海洋環境不但是「地球維生系統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同時也是「人類永續發展機會所在的珍貴資產」。
這種新思維,期望能扭轉國人對於海洋資人對於海洋資源的僵化觀念,轉而更為重視海洋(Sitarz,1993)。
下一世紀台灣海洋環境之保護,以及海洋資源之永續管理,應該有具體的作為。
我們應該儘速制訂一套前瞻性和總體性的「國家海洋政策」,確立海洋的主管機關與權責,建立整合性的規劃與決策過程,同時嚴格評估海岸開發的影響,訂定可行的海洋管理計畫或方案,才能落實海洋的保護,並擴大國人之福祉(邱文彥,1998b)。
在長程措施方面,尤須強化海洋的環境教育,使每一個國民能夠建立正確的海洋認知,由心底培育其愛護海洋的倫理觀,以作為海洋子民為榮,並將這種關愛化作積極行動,全力護衛台灣的海洋環境。
海祥對環境的威脅於防護
台灣四面環海,所管轄的海域約為陸地面積的五倍,又位居東亞南北來往的樞紐,不論文化、歷史、政治、經濟、社會等發展,都和海洋息息相關。
事實上,台灣海洋相關產業的發展相當發達,除了海洋漁業是全世界六大公海捕魚國之外,航海事業亦擁有世界第一大集裝箱船隊航運公司,造船產業曾是世界最大的遊艇輸出國,以及商船建造噸位居世界第六位等海洋經濟實力。
台灣海洋科技教育的發展與困境
基於海洋事務是一非常複雜的、跨領域的、及國際性與綜合性的事務,因此在國家的發展過程中,海洋應被視為與陸地同價值的「藍色國土」,然而台灣在解嚴以前,海洋為國防重地,教育是以陸權國家「以陸看海」的觀點實施,還有討海辛苦、危險、沒出路的傳統恐懼價值。
其實,發展海洋事務必須深化對於海洋的認知和教育,也要以厚實的海洋科技為基礎,包括基礎科學如海洋物理、海洋化學、海洋生物、海洋地質、海洋流體力學;科技如水產(生物多樣性、保育、漁業、養殖、水產加工、水產生物技術等)、航港(航海、輪機、航管、海上通訊、港灣技術、倉儲物流等)、海洋工程(海洋環境工程)、海洋極限環境;產業如漁業、海洋休憩、海洋礦產、海洋能源(石油、天然氣、電能-如潮差、溫差、風力等);安全如戰略、戰術、戰技;管理如法律(國際法、海洋法、海商法等)、政治(海洋政策、國際談判、衝突管理等)、管理(跨領域的整合規劃與管理、海洋事務管理、海域危機及風險管理等);文化如歷史文化(南島文化、水下考古、海洋文化資產保存等)、觀光(海域遊憩、休閒、水上運動、水下觀光等)、社會(社區參與、整合規劃等)。
未來更應朝跨領域的科技整合與人力資源培育,並確立朝向永續發展的海洋價值思維模式,否則難以達成海洋立國的目標。
其實21世紀是人類大規模開發、利用、建設、及保護海洋的新世紀,美、英、日、韓、中等世界各主要海岸國家為全力發展海洋,除提升國家對海洋事務的重視之外,也紛紛設立與海洋事務相關的大學校院系所,以培育其發展海洋所需要的人才,進而深耕其海洋方面的科技研發工作。
台灣四周環海、海洋資源豐富,目前中小企業的雄厚基礎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半導體、光電產業、資訊等)是我國在國際上的主要競爭產業。
科技的特性是代表著當下的競爭力,而教育的特性則是代表著未來的競爭力,普遍化的高等教育也是目前台灣社會最普及的一項事業。
科技與教育將會是台灣在發展海洋立國上的磐石,也是我國發展海洋科技教育的利基,尤其在面對國際上越來越強大的競爭壓力之下,其與海洋間的關連性更為密切,因為科技與教育很容易轉為實質競爭力。
然而目前台灣的海洋科技教育仍存在一些弱勢,包括我國非聯合國會員國,國際資訊較缺乏,缺乏戰略性資源整合,長期基礎研究無法紮根,海洋經濟長期遭忽略,國小、國中、高中的海洋基礎教育薄弱,海勤相關職缺非常不足,特別是相關能夠提昇國人由認識海洋、親近海洋、利用海洋、到愛護海洋的行動方案更是付之闕如。
另一方面,相關大專院校課程與實際需求有落差,包括海運管理、漁業經營、海洋法政整合、海洋文化、海洋事務(如海難、油污、碰撞、國際海洋事務談判)方面,都有待加強。
如果說科技能使一個國家強大,那人文更是可以讓一個國家偉大,而教育則是發展科技與人文的主要關鍵。
事實上,在全球化與知識經濟時代的主流趨勢下,人力資源的競爭力是大於傳統自然資源的蘊藏。
海洋科技教育的重要性,關係著台灣未來海洋立國的主要實力,台灣必須透過海洋科技與教育的深化,來培養更多優質及具競爭力的下一代。
如何環境保護海洋
探討工業發展與環境污染之相關性,闡述環境保護策略之發展與國際對環境保護之共同責任。
環境污染與環境保護:
探討空氣、水、土壤及放射性等污染之發生原因及環境保護技術與策略。
全球環境保護行動:
分析台灣及國際環境保護工作之現況,闡述相關國際條約與協定之訂定精神及非政府組織(NGO)推動全球環境保護所扮演之角色。
水資源經營管理探討
水資源與生態環境之相關性,分析水資源開發利用生態環境之衝擊,並研討水資源開發不當而產生之水、旱、土石等災害及防治措施。
1.水資源之產生、循環、保育及利用。
2.水資源開發利用與環境之互動關係。
3.水資源開發對生態環境所造成之破壞及災害防治
新世紀的環境規劃
考量環境資源之特性及承載量,應用整合性環境規劃方法與環境設計手法,以總體思考勾勒新世紀之環境規劃藍圖。
1.環境規劃之目的、意義、發展、流程及內容。
2.環境規劃的特性。
3.環境規劃資源調查要項。
4.新世紀的環境規劃理念。
結論
海洋為人類的未來提供了絕佳的機會,台灣海洋經濟的發達與否,端視海洋產業與科研教育人才能否相互配合,及政府能否建立永續發展海洋的國家戰略思維,即方向上將海洋事務做一整合性的佈局,除策略性地促進海洋經濟發展、擴大海洋相關產業的市場規模外,也要深耕海洋科技研發、積極培育海洋人才,並建立吸引人才投入海洋領域的市場誘因。
整體而言,雖然「海洋立國」是執政黨極力推動的重要政策之一,但除行政院海洋事務推動委員會發表海洋政策白皮書,及教育部公布『海洋教育政策白皮書』之外,政府對海洋方面的財政預算遠遠不足,相關海洋管理機構亟待功能性的整合,有關海域重疊與利用衝突問題的解決,基礎教育未能強調台灣的海洋價值,課程規劃與產業市場需求有落差,吸引人才投入的海勤職缺不足等等。
最後,我們更要呼籲政府加速推動「台灣海洋基本法」,建立「台灣海洋日」,付予「海洋事務推動委員會」更明確的位階,強化相關能夠提昇國人由認識海洋、親近海洋、利用海洋、到愛護海洋的具體行動方案,否則,發展海洋的政策目標就很難達成,則台灣要成為名符其實的海洋國家,也都只是一個無法實現的泛泛口號而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海洋环境 变迁 人类 生活 互相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