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30832412
- 上传时间:2024-01-30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1.67MB
广东省肇庆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含答案.docx
《广东省肇庆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肇庆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含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肇庆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
肇庆市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末高二年级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
2021.1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语言是文化的天然载体,而方言是地域文化的底色。
以多样化的艺术形式保存、传播方言,不仅可以保护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也能让文化传统得以传承并焕发活力。
尤其是在网络文艺兴盛的当下,寻找新的文艺形式和表达空间来唤起方言新的生命力,维系乡土记忆与城市生活之间的精神联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方言让文化传承开新花
考察方言与文艺形式的渊源,可以发现,传统的地方曲艺最能体现方言的文化特点,比如秦腔、豫剧、粤剧等,合辙押韵的戏词依托方言特色,唱出中华传统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将地域文化与方言结合起来的音乐形式是网络原创歌曲,像网络空间里大受欢迎的陕西方言民谣《西安人的歌》、微电影主题曲《重庆的味道》,用方言演唱,再配上地域的风土人情、美食美景,不仅是自媒体内容生产者寄托乡情的载体,也是网民了解城市文化的有效路径。
方言网络歌曲为方言的传承找到了舞台,同时也让方言退去了“土”和“俗”的标签。
川渝风味的说唱、三秦大地的摇滚,成为网生代追捧的新时尚。
川渝说唱歌词,具有四川青年文化的地域性,成为青年人享受生活、敢耍爱玩的生活写照。
四川话那种脆生生、活泼泼的腔调和韵味,天然具备接地气的基因,像《精神小伙听令》里的“整起来”“懂了撒”,不仅形象鲜活,也易于流传。
方言利于情绪和情感传播
在互联网时代,方言作品的兴起,满足了个体的自我表达和社群文化的认同。
方言成为短视频的常见声道,是因为方言在连接情感、渲染气氛、拉近距离、强化认同上具备传播优势。
研究表明,母语更容易激起强烈的情绪反应。
而今互联网上的情绪传播成为主流。
网友们通过情绪,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份、职业来确认社群归属。
感性类内容通常将私密的议题带入公共领域,在激发受众情绪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归属感。
在表现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和作者的个性方面,方言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不少作家回归故土,发掘方言,找寻语言的源头。
方言作为一种叙述方式,常能使作者的语言别具风格,像莫言作品中地域色彩浓厚的生活用语,贾平凹作品中文白夹杂的商洛方言,金宇澄《繁花》中通篇的上海话思维,成就了作家语言的独特性。
网络语言作为新的语言现象,折射出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
方言不仅是告别故乡的人纾解乡愁的出口,也是在城市生活的人对地域风情和乡村生活进行想象的一种凭借,是连接乡土中国与城市空间、连接传统话语与二次元表达的全新网络文化景观。
彰显方言的文化魅力
当前,方言网络文艺大多为自媒体生产,存在良莠不齐的现状,有些作品难免存在内容粗俗化、制作粗糙化、趣味粗鄙化的情况。
方言网络文艺创作不可沉溺于“土味”,一味追求娱乐效果,从而让方言沦为媚俗的手段。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面对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挑战,网络语言的生产者和创作者,要坚持审美趣味的引导和高质量的方言内容生产。
网络文艺尤其是方言创作长于日常表达,但日常不等于一地鸡毛、无聊琐碎。
如何在小人物的平凡日常中发现美、记录美,表现有温度的人性,直面现实的困惑,寻求心灵的慰藉,这是网络文艺方言创作的努力方向。
方言网络文艺作品应该以文化为起点,用方言的魅力建立地域文化自信,让那一份乡愁成为文化传承最美的寄托。
(摘编自刘亭《方言网络文艺别沉溺于“土味”》,《光明日报》2020年11月11日)
材料二:
方言之于文学,好比盐之于饭菜。
一顿饭有各种吃法,“舌尖上的中国”百味杂陈,可总也少不了一点儿盐——有盐才有味儿。
远的不说,就只说大家耳熟能详的四大名著,哪一部不是包含着南北各地的方言风味?
哪一部不是总有一点儿增色添香的方言桥段?
《西游记》有诙谐风趣的淮安方言,《水浒传》有豪爽劲道的山东方言,《红楼梦》则更是集各地方言之大成苏北、常州、南京、北京等地的方言大放异彩,在小说里穿插自如,恰似一首大合唱。
一地方言成一家“盐”,来自南北各地的作者,自然而然地把这“盐”撒进了自家的作品里。
无论读者有啥口味,喜好啥味道,总能在文学里的方言中,找到获得感与归宿感。
这当然是方言的魅力,也是方言总能活跃在文学作品中的根本原因。
“新文化”运动至今已上百年,各地方言屡屡被作家们注入到作品之中,为中国现代文学创造出脍炙人口的新鲜滋味。
沈从文以《边城》开创了湘西方言文学,李劫人以四川方言写的《死水微澜》引人入胜,巴金的《家》《春》《秋》“三部曲”中不乏四川方言,老舍以北京方言创作了不朽的《骆驼祥子》,后来,陈忠实的《白鹿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让更多中国读者在《秦腔》中品悟到了“最美的平凡”。
总之,中国方言文学的版图一直都在,也一直百花齐放。
(摘编自肖伊绯《大师笔下的方言之美》,海燕文2020年2月28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网络文艺中充分展示方言的魅力,可以传承文化传统并使之焕发活力,而且能维系乡土记忆与城市生活之间的精神联系。
B.方言网络文艺创作的方向,就是以身份最低微的小人物为主要描写对象,表现美好人性,直面现实的困惑,寻求精神慰藉。
C.《西游记》《水浒传》等小说成为名著,是因为它们自如运用各地方言,创作了很多增色添香的方言桥段,受到了读者热捧。
D.“新文化”运动以来,沈从文、李劼人、巴金、老舍等名家无不善于运用方言,他们的作品可以说都是运用方言的杰出作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言用于新文艺形式,就有可能退去“土”和“俗”的标签,充分地展现文化的魅力。
B.有些作家回归故土,发掘方言,是因为方言最能表现丰富的社会生活并刻画人物形象。
C.方言能够纾解乡愁,告别故乡的人在作品中看到或听到故乡的方言,常会找到归宿感。
D.古代文学在运用方言上水平很高,成就颇大,《红楼梦》就是其中一个代表性作品。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论点的一项是(3分)
A.现代作家赵树理运用方言可谓炉火纯青,这使其小说呈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B.发表于《收获》月刊的长篇小说《繁花》运用了大量上海方言,其语言有很强的独特性。
C.网络小说《盐女》用了很多涉及井盐制造工艺的方言词语,语言明显具有四川自贡特色。
D.网络小说作家不可传播历史虚无主义,而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创作文艺作品时在使用方言上应防止出现怎样的问题。
(4分)
5.材料一的小标题形式有何作用?
前两个小标题与第三个小标题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回答。
(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门外大榆树
郭华
我记事起,老家门外就有棵大榆树,足足有三层房那么高。
虽然农村的树木一般没人用心修剪,但它的树形却正像一把巨大的雨伞,撑出好大一片荫凉。
除去特别寒冷的冬日,大部分日子,我常在树下玩耍,在树下读书。
村子里有许多榆树,但是长得这么高大、这么漂亮,以它为先。
我家院子在村口,每次从村子外面回来,没看到老家的房子,先看到大榆树。
虽然它不像迎客松那样伸着臂膀,但它让我知道到家了。
春天,一串一串的榆钱迎风摇曳,那嫩黄嫩黄的颜色,让人看上去觉得心里酥酥的痒痒的,半个村子的人都来采榆钱。
我家门外的空地和大榆树归一位堂兄家所有。
堂兄和我关系极好,每年春天都让我第一个上树采榆钱。
榆树的生命力强。
头一年随风飘落的榆钱,第二年就会生根发芽,长出嫩绿的小树苗。
不用刻意去呵护它、浇灌它,只要没人去践踏它、铲掉它,它就能长成一棵大树。
门外这棵大榆树到底是有人栽种的,还是飘落的榆钱自己长出来的,始终没有人说得清。
农民把榆树叫作救灾树。
它的榆钱可以吃,至今仍然是家乡做蒸菜的传统食材。
它的叶也可以吃,洗净之后掺到玉米面、高梁面中,再稍微放一点儿盐,不论蒸窝窝还是贴饼子,都让人从寻常粗粮中吃出诱人的滋味。
它的树皮更是珍贵,晾干之后,在碾子上轧成面,极富黏性。
榆树皮是可以拿到集市上换钱的。
母亲出身贫寒,特别善于烹调野菜。
榆钱、榆叶这种野菜是家家户户都吃的,不必说了。
有些别人家不吃的,比如柳树的嫩叶,也被母亲捋回家来,用开水焯过之后,再用凉水浸泡三天,拧干水分做凉拌菜吃。
我们不仅吃过,还“喝”过野菜。
端午节那天,母亲会去采一种叫作茶棵子的野菜,把它的嫩叶洗净晾干之后,用来泡水喝,那便是我们小时候喝过的“茶叶”。
平原不比山区,没有太多野生果树,杜梨是极少可以吃的野果子。
没有熟透的时候又酸又涩,很少有人吃。
等到熟透了,又早被鸟儿啄光了。
母亲趁果实不熟的时候摘回来,用棉被捂上,捂到不再酸涩,拿出来分给我们吃。
那毕竟是少见的水果。
然而,我们发现母亲从来不到门外的大榆树上去采榆钱。
我们采回来之后,母亲会精心地为我们做了吃,但她自己从来不去采。
有时候发现她甚至捧着榆钱悄悄落泪。
我们曾经以为是生活的艰辛让母亲伤感,可为什么她不回避到别的树上去采树叶、采野果呢?
长大之后才知道我四舅的命运竟然与这棵榆树密切相关。
母亲告诉我,在她的五个哥哥当中,四舅最是英俊,也最疼爱母亲。
1943年四舅十九岁,母亲八岁。
那年河北平原大旱,家中断粮。
四舅上树采榆钱,母亲在下面看着。
突然,四舅一不小心,从高高的树杈上摔了下来,摔成重伤。
母亲吓得哇哇大哭,却手足无措。
人们听到母亲的哭声赶来救助。
四舅的命保住了,但是不能干重活了,于是到安徽亳州投奔叔叔学做生意,谁知这一去再也没有回来。
母亲说她一闭眼就能看到姥姥家屋后那棵大榆树,看到四舅采榆钱的情景,看到四舅从榆树.上摔下来的那一瞬间……从此,母亲尽量回避采榆钱。
我们那一带盖房子崇尚杉木檩榆木梁。
有一年堂兄家翻盖房子,刨掉榆树做了房梁。
从此站在院子里向外望去,不见了大榆树,我好长一段时间觉得有些失落。
但有时想,不见了也好,至少不再天天触动母亲心中的伤痛了。
谁知,有一天母亲说:
挺想那棵大榆树的,那么大的一棵榆树,灾荒年能救不少人的。
河北平原的东部沿海地区,历史上曾经叫作渤海郡。
汉宣帝时期派一个叫龚遂的人出任太守。
《汉书·龚遂传》记载,龚遂治理渤海郡的诸多措施中,有一条是“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
令口种一树榆、百本薤、五十本葱、一畦韭,家二母彘、五鸡”。
所谓务农桑,第一条居然是每个人要种一棵榆树。
由此看来,早在西汉时期,榆树的备荒和救灾作用,就为人们所认识和重视。
近年来,老家的院子旁边开发了一个很大的明清古典家具市场。
市场兴建之初,我以为冠以“明清古典家具”,肯定是红木家具。
后来才知道,这个市场主打老榆木品牌。
榆树本来就是上等的木材,耐腐蚀,有韧性,而榆木落梁历经风化,木性更加稳定。
加工时刨面光滑,木纹美丽,而且极具沧桑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榆木家具越来越受追捧。
真没有想到榆树还有如此的余韵。
只是不知道,那堆满市场的老榆木中,有没有小时候我家门外那棵大榆树。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天里门外如同巨伞的大榆树上的榆钱迎风摇曳,嫩黄嫩黄的,吸引了半村子的人来采摘,这是作者喜欢它的原因之一。
B.第三段写榆树的旺盛生命力,第四段写榆钱、榆叶、榆树皮都能吃,这些是对一般榆树的介绍,同时也是对门外大榆树的介绍。
C.文章插叙四舅的事情,既是在解释母亲从不去门外大榆树上采摘榆钱的原因,又间接写出了大榆树曾经起过救灾的作用。
D.文末写古典家具市场,点明榆木是.上等木材,与前文写榆叶、榆钱、榆树皮的作用相呼应,意在揭示榆树全身都是宝的主旨。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对大榆树进行介绍,并用村中其他众多的榆树进行衬托,突出了它高大、漂亮的特点,字里行间透露出深深的赞美之情。
B.文章提到始终没有人能说得清门外大榆树是有人栽种的还是自己长出来的,旨在使其带有强烈的神秘感,以引发读者的好奇心。
C.“堂兄和我关系极好”的交代,表明两家的关系极好,这使后文“我”家的人把大榆树当成自家的树采榆钱的内容显得很合理。
D.文章末句对堆满市场的老榆木中有无门外那棵大榆树的猜测,照应了题目、开头、上文所写大榆树的内容,使文章结构更为严谨。
8.文章第五段用了许多文字写柳叶、茶棵子、杜梨,其用意是什么?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分)
9.文章引述《汉书·龚遂传》并进行评论,其作用有哪些?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孙谦,字长逊,东莞莒人也。
谦年十七,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
父忧去职,客居历阳,躬耕以养弟妹,乡里称其敦睦。
出为句容令,清慎强记,县人号为神明。
泰始初,擢巴东、建平二郡太守。
郡居三峡,恒以威力镇之。
谦将述职,敕募千人自随。
谦曰:
“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
何烦兵役,以为国费?
”固辞不受。
至郡,布恩惠之化,蛮獠怀之,竞饷金宝,谦慰喻而遣,一无所纳。
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
郡境翕然,威信大著。
视事三年,征还为抚军中兵参军。
元徽初,迁越骑校尉、征北司马府主簿。
建平王将称兵,患谦强直,托事遣使京师,然后作乱。
及建平诛,迁左军将军。
齐初,为钱唐令,治烦以简,狱无系囚。
及去官,百姓以谦在职不受饷遗,载缣帛以送之,谦却不受。
每去官,辄无私宅,常借官空车厩居焉。
永明初,为中散大夫。
明帝将废立,欲引谦为心膂,使兼卫尉,给甲仗百人,谦不愿处际会,辄散甲士,帝虽不罪,而弗复任焉。
天监六年出为零陵太守已衰老犹强力为政吏民安之先是郡多虎暴谦至绝迹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谦为郡县,常勤劝课农桑,务尽地利,收入常多于邻境。
九年,以年老,征为光禄大夫。
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
每朝见,犹请剧职自效。
高祖笑曰:
“朕使卿智,不使卿力。
”谦自少及老,历二县五郡,所在廉洁。
居身俭素,冬则布被莞席,夏日无帱帐。
年逾九十,强壮如五十者,每朝会,辄先众到公门。
有彭城刘融者,行乞疾笃无所归,友人舆送谦舍,谦开厅事以待之。
及融死,以礼殡葬之。
众咸服其行义。
十五年,卒官,时年九十二。
(节选自《梁书·列传第四十七》)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监六年/出为零陵/太守已衰老/犹强力为政/吏民安之/先是/郡多虎暴/谦至绝迹/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
B.天监六年/出为零陵太守/已衰老/犹强力/为政吏民安之/先是/郡多虎暴/谦至绝迹/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
C.天监六年/出为零陵太守/已衰老/犹强力为政/吏民安之/先是/郡多虎暴/谦至绝迹/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
D.天监六年/出为零陵/太守已衰老/犹强力/为政吏民安之/先是/郡多虎暴/谦至绝迹/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参军,官职名,指军队中的参谋官员。
南北朝时亲王、将军、都督的幕府多设此官。
B.泰始,年号名。
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这种纪年方法始于汉武帝。
C.废立,废是废除,立是确立,它常指帝王废置皇后、太子、诸侯或大臣废旧君立新君。
D.农桑,农指农业,即种庄稼;桑指以桑树为主的林业。
文中指的是整个农业生产。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谦性情敦厚,待人仁义。
他担任巴东、建平太守时,一反以前官员的镇压政策,对百姓施以恩德;他善待流浪汉刘融,后来还为其办了丧事。
B.孙谦性情刚直,一身正气。
他担任征北司马府主簿时,建平王因害怕他的刚直,长期不敢贸然造反作乱,直到找借口把孙谦支到京师后才举兵。
C.孙谦为官清廉,生活俭朴。
他从年轻时开始做官,所到之处两袖清风、廉洁自律,每次离任时连自己的住宅也没有,就连皇帝也敬重他廉洁。
D.孙谦心态积极,身体健康。
他因年老而被任命为光禄大夫,每次朝见皇帝,依然还请求承担繁重的工作;九十多岁还身体强壮如五十岁的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父忧去职,客居历阳,躬耕以养弟妹,乡里称其敦睦。
(2)及去官,百姓以谦在职不受饷遗,载缣帛以送之,谦却不受。
14.孙谦“辄散甲士”后,明帝的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
原因是什么?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村行
杜牧
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
娉娉垂柳风,点点回塘雨。
蓑唱牧牛儿,篱窥蒨裙女。
半湿解征衫,主人馈鸡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题目点明了事件,总领全诗:
各联内容是诗人路过村庄时的所历所见。
B.“春半”点明了时节,“南阳西”点明了地点,“过”字照应了题目中的“行”。
C.第六句的“窥”字,生动表现了红裙女子看见披蓑唱歌的牧牛儿时的羞涩。
D.尾联写诗人进入农家暂憩,“馈鸡黍”表现出了村中人热情好客的特点。
16.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颔联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说风小不能托起大鹏的“,”两句,还可以用来比喻没有丰厚的积累就不可能有巨大的成功。
(2)秦国统治者搜刮财富时一丝一毫都不放过,而使用的时候则丝毫不懂得珍惜,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此发出了愤怒的斥责:
“,?
”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两句,既对前句的写景作了简要的概括,又引出了对古代英雄的追忆。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这里是青海省土族自治县索卜沟村,海拔近3000米。
“洋芋青稞和菜籽,靠天吃饭不管饱”,早上一见面,驻村已有5个年头的第一书记刘鹏用当地俗语向记者道出了脱贫之难:
依山不傍水,没有水浇田,人均两亩地,旱涝常歉收。
①远近十里八乡,何尝不如是?
“高原自然灾害频繁”,借着话头,村主任索旦主告诉记者:
“②乡亲们最怕冰雹来搞破坏,把辛辛苦苦种了一年的庄稼毁了。
”
如今摘掉了贫困帽,靠的是啥?
山峁上的林三秀家,正在紧张施工:
新起的二层楼,砖瓦结构配上木质雕花;屋内屋外,处处贴着“喜”字。
记者登门,林三秀正坐在炕上搞针线活,说起两个儿子,她笑得合不拢嘴:
“上个月刚给大儿子办了喜事。
现在正建的新房子,是准备给二儿子娶媳妇用呢!
”
原来,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土族盘绣,在民间普及程度很高。
“按照当地传统,女孩子从小就要学着为自己绣嫁妆”,林三秀已到知天命之年,她过去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现在除了种地,还会缝物件,她说“村里的妇女们个个都成了巧手的绣娘。
18.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第一段的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王国维说:
“‘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
B.这些都是《诗经》传至今日的成语:
夙兴夜寐、信誓旦旦、忧心如焚、未雨绸缪……
C.李明在北京,张华在广州,刘兵在西宁,我在青岛:
我们几个分散在天南海北。
D.书名:
《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贝姨》;作者:
巴尔扎克;作者国籍:
法国。
19.请对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分别进行赏析。
(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
“过去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她现在又会缝物件又会种地。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4分)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4分)
①2020年11月17日,刘女士带着孩子在一家菰城村动物农场和动物亲密接触。
②菰城村是浙江湖州吴兴区道场乡的一个毗邻主城区的古村落,③村里利用无用的废地引进一个集露营、宠物主题游为一体的动物农场,④它吸引不少游客来这里歆享与动物和自然相处的时光。
⑤自5月试运营以来,⑥将当地的生态资源向旅游资源转化,⑦促进了产业提档升级和融合发展。
22.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
(5分)
很多人喜欢喝葡萄酒,是因为它有抗氧化的作用。
它之所以能抗氧化,是因为其酿造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白藜芦醇。
白藜芦醇是一种生物性很强的天然多酚类物质,可以对抗人体细胞的衰老。
人体细胞在衰老过程中会产生自由基,这些自由基会进一步损害细胞,加速其衰老。
然而,白藜芦醇可以清除这些自由基。
不仅如此,它还可以通过激活身体中的乙酰化酶和DNA,减缓甚至扭转人体衰老过程。
不过,并非所有人群都适合饮用葡萄酒。
葡萄酒中含有酒精成分,儿童、孕妇、肝功能受损以及肠胃系统受损的朋友应当尽量减少葡萄酒的饮用。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近日,一位小女孩坐在打饭窗口柜台下面写作业,妈妈在上面为学生打饭的视频引发关注。
视频拍摄者称,自己是第一次看到这个场景,感觉“上面是生活,下面是梦想”。
类似新闻其实还有不少。
有人赞许视频拍摄者,认为这样的暖新闻向社会传递了正能量;有人赞许视频中的人,认为父母为生活打拼,孩子努力学习,令人感动。
但也有人说,我们从视频里看到的何尝不是一种心酸?
假如不是没办法,谁会让自己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呢?
还有人认为,与其感动,不如想办法解决她们的难题。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想?
请你为某报某专栏撰写一篇文稿,表达你的看法,提出你的建议。
要求:
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东省肇庆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含答案 广东省 肇庆市 学年 高二上 学期 期末考试 语文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