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产业竞争力之提升.docx
- 文档编号:30832309
- 上传时间:2024-01-30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11.88KB
与产业竞争力之提升.docx
《与产业竞争力之提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与产业竞争力之提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与产业竞争力之提升
e-Learning與產業競爭力之提升
何錦堂
工業技術研究院/經資中心
摘要
世界整體經濟型態正逐漸邁向以創新為主流的「知識經濟」體系,知識產業勢將主導新世紀的經濟發展球,亦即我們正由工業經濟進入一個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時代,在這樣的趨勢下,最關鍵的經濟資源將不再是土地、勞力、資本或其他有形的生產要素,而是知識,而知識最主要的來源之一就是「學習」。
不過,傳統的學習活動受限於場地、時間,往往難以切合時效,「線上學習」(e-Learning)就是針對這些不足,隨著網際網路的日益普及,所發展出新一代的解決方案。
產業競爭力主要來自產業專業知識之學習、蓄積與創新,而知識之蓄積與創新,基本上乃需藉由知識工作者之有效學習方能落實,因此有效的學習為促進產業競爭力提升之重要因素。
因此,本文先比較傳統學習與e-Learning之差異,其次描述全球e-Learning之發展趨勢與特性,之後論述學習、創新與產業競爭力三者之關係,接著說明學習型組織對國家創新系統機制建立之重要性,並從人才培育的角度闡述智慧資本對產業發展之關連性。
並於結論中指出:
「一個組織或企業欲將內部之智慧資本(IC)轉化成一business來營運,則健全之知識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KM)系統是不可或缺的。
」因為好的KM系統將可充分運用資訊通訊科技(ICT)創新的技術將組織的流程、解決問題的方式、文化與經營策略等IC以網絡、互動、勞資互益的方式深植於組織日常運作之中。
關鍵字:
線上學習、知識經濟、智慧資本、產業發展、知識管理、產業競爭力
ABSTRACT
Themostimportantfactorsofproductionareland,labor,capital,naturalresources,andtechnologyintraditioneconomy.Nevertheless,theknowledgeeconomyislyinginaperiodofrapidchange–aparadigmshift,themostkeyfactorofproductionisknowledge.So,effectivedevelopmentofhumanresourceinorganizationsappearstobeadistinguishingcharacteristicoftheneweconomysystem.Thisthesisproposesthate-Learningwillbethebesteffectivetooltoincreasethecompetitiveofindustryintheknowledge-basedeconomy.TheKMwillalsobethenecessaryobjectinthee-Learningsolutionforthedevelopmentofintelligentcapital.
Thethesisalsoproposeoneframeworkabouttherelationshipbetweenintelligentcapitalandindustrydevelopment.Thisframeworkcontainsthefollowingparts:
1.knowledgesystemwhichcontainsthecreation,acquisition,store,circulation,utilizationandfeedbackofknowledge;2.systemofscience&technology;3.infrastructurewhichcontainsNII,legal,institutionetc..Nevertheless,thefirst2partsconstitutethecomponentofintellectualcapitalwhichcanincreasethecompetitiveadvantageoforganization.
Keyword:
e-Learning,KnowledgeEconomy,IntelligentCapital,IndustryDevelopment,KnowledgeManagement
1、前言
我們正由工業經濟進入一個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時代,在這樣的趨勢下,最關鍵的經濟資源將不再是土地、勞力、資本或其他有形的生產要素,而是知識。
在企業創造價值的過程中,知識工作者將會扮演重要角色。
面對日益縮短的產品週期與全球尺度的嚴厲競爭,企業經營者多深深體認到:
唯有透過快速地學習、創新並有系統的累積知識,才會是企業保持長期競爭優勢的關鍵因素。
為了順利轉型成學習型組織,企業一方面推行知識管理以有效創造、擷取、散佈及善用企業中的智慧資產,另一方面則藉由教育訓練課程的安排引導員工學習,使員工不斷精進工作能力,並具備激發創意的潛力,成為符合知識經濟時代要求的知識工作者。
例如摩托羅拉公司,每年即支付超過1.2億美元的訓練經費挹注企業內之摩托羅拉大學,執行教育訓練推廣的工作,可見促進學習對企業的重要性。
不過,傳統的學習活動受限於場地、時間,往往難以切合時效,不僅效果大打折扣,也使企業耗費大量成本,因此,如何讓員工不受時空限制,快速地學習,乃是企業的當務之急。
e-learning就是針對這些不足,隨著網際網路的日益普及,所發展出新一代的解決方案。
從字面上的意義來看,「e」代表了利用網際網路增進與使用者的互動,因此,e-learning最狹義的定義即是:
『透過網際網路的學習活動。
』隨著近年來資訊科技的發展與電子商務的實際應用,e-learning已不僅在於善用網際網路使得學習活動突破時空限制,其得以結合商業目的與員工個人生涯方向的課程規劃、全面且有效地評量學習成果、任務導向和個人化的課程內容、結合ERP系統與知識管理系統以發揮綜效等優勢,都是e-learning受到廣泛注目的原因。
e-learning相較於傳統學習的優勢整理如表一。
表一:
傳統學習與e-learning之比較表
傳統學習
e-learning
●間斷性的學習活動
●教室內的學習,受限於時間與地域
●視需要時方才學習
●成本考量
●與商業目的分離
●學習成果片段性的評估
●課程內容單一化
●由教育訓練部門主導
●連續性的學習活動
●延伸性的、虛擬的、全球性的學習空間
●即時性的學習
●效益考量
●與商業目的結合
●學習成果全面性的評估
●課程內容個人化、目標導向、任務導向
●由企業經營層主導
在過去二十幾年來,工研院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為產業界轉型與提升競爭力重要的技術來源,同時也培養了許多不同領域的技術人才,對台灣經濟奇蹟可說貢獻卓著。
不過,面臨伴隨新經濟時代而來的挑戰,工研院唯有更快速地提升、更有效地學習、更廣泛地擴散、更有價值地創新,方能確保工研院在全球化浪潮與知識經濟時代的競爭力,進而為新世紀的台灣再創新局。
基於善用院內的智慧資產與促進「學習」的關鍵地位,e-learning成為現階段最為重要的載具,藉由e-learning系統的建構及後續課程內容的製作,對內得以誘發連續性、即時性、有效性、全面性的學習,使院內的知識工作者浸染在學習與創新的氛圍中,並促使工研院進化為學習型組織;對外則能提供工研院成立迄今所累積豐富的科技知識,一則利用課程內容製作與提供為工研院智慧資產加值,成為重要的收入來源,一則樹立工研院在台灣科技應用領域翹楚地位,藉由新的服務型態為產業轉型、提升競爭力,繼續貢獻心力。
今年(2001)美國小布希總統就職後,矽谷16家主要硬體及網路公司CEO,連袂拜會小布希總統,建議應將e-learning和「教育改革」接軌;而去年(2000年)在倫敦召開的「全球高科技產業會議」中,e-learning被公認為最符合高科技本質且大有可為之IT應用之一,另一項則為「e-Health」,由此可看出e-Learning產業以漸趨成熟。
e-Learning也是在WTO組織被討論的一項重要國際貿易議題,如果e-learning最後被WTO組織通過,而成為全球化的一環,則該產業之遠景將大有可為,而工研院亦將可以此作為「國際化」之另一捷徑。
目前美國、澳洲、新加坡、香港,甚至大陸都已開始強化有關e-learning方面的計畫,工研院此時進入e-Learning這個business,正是最適宜的時機了。
2、e-Learning之發展趨勢與特性
美國吸納全世界最優秀的人才,是全世界知識經濟的龍頭,亦是網際網路應用環境最先進的國家,根據IDC的調查與預測,在1998年e-Learning市場規模約為五千五百萬美元,但隨著資訊科技的進步、課程內容的增加、展示(deliverysystem)系統的健全、網路頻寬的成長;到2003年,e-Learning的市場規模將可高達到一百一十四億美元,年複合平均成長率則為83%,如圖一所示,未來e-Learning市場欣欣向榮之端倪由此可見,而估計國內e-Learning市場,屆時也將可達到12多億美元的規模。
另外根據Cisco對全球線上學習市場規模所進行的調查,到西元2005年,全球將有85%的教學活動將在網路上進行,有70%的人認為網路教學效果將優於傳統的教學訓練活動。
相較於傳統學習形式,利用Internet的e-Learning將為企業及個人帶來更多的效益,因此,e-Learning將逐步取代傳統由講師引導的學習方式。
根據IDC的估計,在2003年起利用e-Learning方式的收益將超過傳統方式的收益,如圖二所示。
圖一:
e-Learning市場規模估計(資料來源:
IDC)
圖二:
傳統學習方式與e-Learning方式收益之比較(資料來源:
IDC)
由於美國領先邁入知識經濟型態,也是網際網路應用與電子商務發展的領航者,而e-learning融合了網際網路的應用與知識經濟時代下企業對學習的重視,因此,在美國e-learning被認為將是高度成長的產業。
根據摩托羅拉的統計,每年每位員工的教育訓練時數是工作時數的4%,如以每年工作天數200天、每天八小時計算,全年工時約1,600小時,則每人每年教育訓練時數為64小時,費用約6.4萬元。
而台灣企業在員工教育訓練支出和跨國企業相比偏低許多,根據估計台灣企業員工每年每人的教育訓練經費約5,000元,保守估計每年整體市場規模應仍有約二、三百億元。
由於我國政府正積極推動知識經濟政策,因此根據資策會MIC的預估,到了2004年,台灣的e-Learning市場將會突破30億,同時,成長最快的將是「服務」這個市場,原因在於系統業者(SI)所主導的系統建置與數位內容製作服務。
目前台灣的E-Learning市場規模約3.8億元,從去年的1.8億元成長約113%,在e-Learning三大市場構面(內容、服務與工具)中,工具市場仍是佔最大宗,並以本土業者為主,然而成長最快、幅度大的卻是服務市場,主因成長在系統維護與系統整合(SI)業者主導的專案建置。
●e-Learning的定義與特性
自從Internet開放商業上的應用以來,其主要的應用方向就朝多方面來發展,諸如:
e-mail、ftp、www、telnet、gopher、bbs、usenet等,而當中最為普及的則首推e-mail,最有名的例子之一為,美國微軟公司的總裁BillGate甚至以公文如果不以e-mail發文則不予以處理的方式來推行公司內部的數位神經系統(i.e.企業e-化),由此可見e-mail之普及與重要。
而Internet的發展,到了千禧年,其killerapplication可能就是在教育的應用上,Cisco總裁JohnChambers就曾認為:
「e-Learning應用之成長將比e-mail還來得大」。
e-Learning一般直譯為「線上學習」,而對岸中國大陸則將之翻譯為「網絡教育」,強調其為未來全民教育普及之利器。
雖然兩岸翻譯名稱相異,基本上,e-Learning主要在強調「結合網路技術來設計、傳送、選擇、管理與延伸學習」,亦即強調「學習與網際網路的整合(convergence)」;因此,Cisco公司乃將e-Learning定譯為「利用網際網路促進的學習方式(Internet-enabledLearning)」,其內涵主要包含:
多種格式的內容傳遞(delivery)、學習經驗的管理、增加學習者彼此交流機會的「專業學習社群」以及內容開發者或專家等。
如果從廣義的角度來看,其實e-Learning應該是指「透過任何科技進行的學習方式(Technology-basedlearning),或者可稱之為「電子化學習」。
可一般所謂的線上學習,比較偏重強調「on-linelearning」,只是「電子化學習」中的一環,強調透過網際網路的環境來促進學習的效果而已。
基本上,從學習者的角度來分析,e-Learning是從學習內容到學習方式的全方位革命,因此,理想的e-Learning應提供下列五種e的意涵(註九):
表二:
e-Learning的五種e意涵
5e
e-Learning的意涵
1.exploration
●強調學習者可利用「網際網路」作為「探索」資訊、互動的工具
2.experience
●強調可提供全方位的學習經驗,譬如:
同步學習、主體式討論(threadeddiscussion)、自訂步調學習(self-paced)等。
3.engagement
●強調提供創新的學習方式,亦即能讓學習者培養協同合作及社群的意識。
4.easeofuse
●除了親和力強的GUI介面外,還必須提供簡易的工具(i..authorware)以便能將各種domainknowledge快速轉化成能在學習平台上傳遞的形式。
5.empowerment
●強調讓學習者能充分掌握學習的內容、學習的方式、及進度,並且能讓學習者自行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線上學習基本上可以粗分為下列三種:
(1)同步學習,
(2)非同步學習,以及(3)混合式學習。
同步學習模式和傳統面對面in-class式的學習一樣,是由授課者親自教導,具有即時的特性,並且教學雙方還能直接交談,所不同的是,學習者不需聚集在同一空間,只需在同一時間上線即可進行集體學習。
至於非同步學習模式,雖然無法達到及時溝通的目的,但卻擁有讓學習者隨時、隨地的優點。
下表列出各種學習模式的優缺點:
表三:
線上學習的模式
優點
缺點
1.非同步
(asynchronous)
●可anytime,anywhere學習
○缺少人性互動
2.同步
(synchronous)
●大量的人性互動
○受時間所限制
3.混合
(hybrid)
●結合上述優點
(任何時間、地點,具大量的人性互動)
雖然線上學習可橫跨時空的限制,但由於頻寬的限制、個人硬體設備不足、甚至於個人學習的自發性動機與群體互動機制,都將影響到個人學習的品質。
因此,選擇性的在社群人口稠密地區(譬如:
研究園區附近)設置「實體通路」--「數位教室」可以適度彌補這方面的缺憾。
●e-Learning產業的範疇
大體而言,e-Learning(線上學習)產業可分為下列五大領域,亦即:
(1)內容/出版者,
(2)平台、工具開發廠商與促成者,(3)學習服務平台提供業者(LearningServiceProvider,LSP),(4)知識入口網站(KnowledgeHub/Portal),及(5)線上教育零售業者(educatione-Tailer)等。
而潛在的消費者區隔則為:
學術界、企業界與個人消費者等。
而可行的收費模式則可分為:
(1)合約,
(2)記次付費,及(3)廣告/贊助等三類。
圖三:
e-Learning之價值金字塔(註九)
3、學習、創新與產業競爭力
●創新的型態
在知識經濟體系中,任何一個國家要發展經濟最基本的資源、關鍵就是「創新」,而當中最重要的過程則是「學習」(Lundvall1992),因此。
MichaelPorter則認為,創新包括技術與產品的改進、新的行銷觀念等;因此我們可具體地將創新分為「技術的創新」與「品牌的創新」兩大類。
而所謂的「技術的創新」指在製程上或產品應用上有嶄新的設計、改進與創意,而「品牌的創新」則偏重於新行銷模式、觀念的創建,譬如:
最近幾年大行其道的網際網路行銷(InternetMarketing)與電子商務。
另外,當代經濟史學大師North曾強調「制度創新」乃美國經濟成長的主因,在已有的制度之下,當獲利機會或者組織之經營不能充分被利用、發揮時,就面臨制度改變的時機。
而成功的制度變革,經過權力或者權利的重新分配,得以降低組織的交易成本。
因此,成功的制度變動將可提高組織效率、促進經濟成長。
另根據日本學者今井賢一教授的研究,技術創新必須從系統面(system)不斷累積學習經驗,此過程包括四種層次的累積與演進(i.e.從改變到創造、從基礎到應用、從設計到測試、從零件到組合等),此累積過程並非呈線性發展,而是到了某一階段後必須重新做基礎研究,經過數階段的還元調整後才產生結果。
此種過程被稱為「系統化創新」(systeminnovation)。
至於技術創新的漸進發展可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流動的創新,以生產方法創新為中心,其構想與研發係來自大學、研究所、創業投資企業或研發型企業;第二階段係以製程創新為主,大都在製造過程中彼此競爭後產生;第三階段係因受到新技術刺激而產生再流動化現象,產業基礎進一步擴大後,系統化創新可望出現。
經濟學者孫震認為:
「創新」乃屬於「經濟方面」之概念;所謂創新研發,乃指研究完成後,可導致有發展前途之新產業或新產品、大幅提升現有產業或產品之競爭地位,並因而可打入國外市場或取代國外之進口,以及足以引起大量之投資與就業;而創新所涉及之技術可以為世界領先之技術,但亦可能為現存迄未見諸應用之技術。
至於前瞻研究,孫震則認為「前瞻」係屬於「技術方面」的概念;因此前瞻研發計畫是指研發完成後,可達世界或某種期待水準之技術。
●學習、創新與產業競爭力
在當前網路、數位及知識「三位一體」的新經濟時代裡,產業競爭力主要來自產業專業知識之學習、蓄積與創新,而科技產業應以知識為主要生產要素,並以高素質員工為企業之智慧資本(IntellectualCapital),而公司產品主要價值並非來自「產品實體」,而應是所蘊含知識帶來的附加價值,因為知識型產品的開發成本雖然高昂,但其製造或複製成本低廉,一旦發展成功將可以攫奪大部分市場甚至整個市場,創造龐大營業量。
由於科技產業已成為各國經濟競爭的主力產業,各類知識型產品(諸如:
像軟體、創意廣告等)不斷湧現,在貿易自由化驅動下更加速產業相關知識的擴散,使得產業界對於科技人才及技術人力的需求激增。
因此,新經濟時代的經濟發展將奠基於知識經濟的基礎上,且知識創新及學習的速度將主導競爭優勢。
我國正逐步邁入全球網路及經濟擴散的範疇,科技能力已成為對外競爭的主軸,因此,科技產業競爭力的提升是推動經濟成長的原動力,故如何加速培育產業技術人才以提升產業競爭力,將是我國未來在國際經濟戰場上,一較長短、立足生存的致勝武器。
產業科技創新可說是維繫產業持續發展、增加產業競爭力的主要驅動力,而產業技術發展所需相關人才的培育,則是產業技術創新之來源,這當中如何培育人才使其具有創新的潛能與知識則有賴好的學習環境與制度,這也是梭羅教授在知識經濟體系中所強調的教育/學習系統。
因此,知識的學習、累積與流通是和產業技術創新、產業競爭力息息相關示之如下圖:
圖四:
學習與知識、技術創新、產業競爭力關係圖(本研究修改自方世杰(1999))
4、國家創新系統、智慧資本與產業發展
●國家創新新統之架構
所謂「國家創新系統」(NationalInnovationSystem,NIS)是指一個國家內部所有和知識或技術的創造、累積和擴散有關的機構(institutions)所組成的體系。
在這個體系內,透過上述機構彼此間之互動、交流與合作,可以使相關技術知識與資訊充分交流,進而促進產業科技的創新速度,並提升產業之國際競爭力。
完整之NIS詳如圖五。
從圖五之「國家創新系統架構圖」中可以看出NIS的運作順暢與否,端賴企業、大學與研究機構之間的知識流暢的程度,而知識的流暢與否則可以從學習型組織的角度來思考,亦即如果產業界之企業個體能夠先行轉型成一學習型組織,使整個企業體都能有脫胎換骨成為重視員工智慧資產之學習型組織,並藉由知識管理與線上學習之機制與系統,將快速地將大學、研究機構的產業技術知識在產業界間擴散與交流。
圖五:
國家創新系統架構圖(方世杰,1999)
知識是學習的標的,唯知識的本質是不均質(homogeneous)的,亦即不同的知識可能具有不同的性質,並且在某個程度上也可能會影響到學習者學習的方式與效果。
在國家創新系統中,知識的傳遞可以經由編碼(coding)、傳遞(delivery)、解碼(decoding)來達到知識傳輸與交流的目的,但是有些惰性知識(inertnessknowledge)是屬於脈絡鑲嵌(embedded)或者隱諱(implicit),無法加以編碼並透過正式系統性語言來加以表達出來。
而良好的e-Learning整合系統,將會加入mentor子系統,藉由mentor之輔助可以使隱性知識或惰性知識傳授於學習者。
●智慧資本與產業發展
全世界在產業轉型為知識型產業的浪潮中,知識人才明顯不足,造成全球求才若渴的熱潮,譬如世界各國為了搶奪資訊科技人才,都已大幅放寬外國人工作簽證配額,以美國為例,1998年的配額是十一萬五千人,今年提升到二十萬人。
英國也宣稱短缺二十萬的這樣人才。
法國至少十八萬五千人。
至於國內,根據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工會的估計,到2002年止,台灣的高科技人才也將會缺員五萬七千多人。
因此,人才培育與跨行轉業培訓遂成為產業發展中重要的一環。
知識工作者是知識經濟發展的核心,特別是科技人才的培訓與運用,更是提升台灣高科技產業競爭力的最大憑藉。
而過去四十多年,人力資源是提升台灣競爭力的最大憑藉,面對未來知識經濟的時代潮流,知識人才仍是台灣競爭力的重要關鍵。
圖六:
智慧資本與產業發展關連圖(資料來源:
本研究)
5、結論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曾提過:
「…我們正進入一個知識社會,在這社會當中,基本的經濟資源將不再是勞力、資本或是有形的自然資源(土地),而是無形的知識。
而知識型的員工將會扮演重要角色。
…」由此可見企業唯有能快速地學習、創新知識並有系統的累積知識,才是提升產業競爭力之關鍵因素。
而一個良好的e-Learning入口網站(譬如:
透過財團法人研發機構所提供之e-Learning服務),將可以協助企業建立一個優質的學習型組織,並且讓員工處於任何時刻、任何地點均可即時學習的環境,使得學習可不受時空之限制,並促進主動學習的動機。
因此,選擇優良的線上學習網站,使企業員工等於多了一個「虛擬的技術學院」,企業除了可以彌補組織既有知識之不足外,並可大幅提升企業之競爭力與全體產業之競爭優勢。
知識經濟的本質,強調智慧資本的創造、累積與學習,並藉此強化產業的發展、促進經濟的繁榮與國家社會的安和樂利。
因此,企業引入e-Learning的學習環境已是一種不得不然的趨勢。
如果企業忽視企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产业 竞争力 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