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氏一族的渡台背景.docx
- 文档编号:30831448
- 上传时间:2024-01-30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00.06KB
姜氏一族的渡台背景.docx
《姜氏一族的渡台背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姜氏一族的渡台背景.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姜氏一族的渡台背景
第三章姜氏一族的渡台背景
北埔老新姜所出身的姜世良家族,中國的原鄉是陸豐縣鹽墩鄉。
姜氏族人在雍正之後,先後來台拓墾,在北台灣拓墾史上有其貢獻。
姜勝智與姜秀鑾等在新竹沿山地帶的拓墾有成,對於沿山地區社會更是有深遠之影響。
第一節姜世良家族派下員渡台的背景
康熙35年(1696)清廷「渡台禁令」鬆弛,雍正2年(1724)官府允許「各番租與民人耕種」之後,激起了閩粵移民前往竹塹地區墾荒的意願。
大批粵東民眾以正式或非正式管道入台,各地新墾區人口漸增。
雍正末年,這股移民潮湧向今竹北、新豐一帶海岸平原開墾,至乾隆末年更循著頭前、鳳山溪向中、上游的湖口、新埔、關西、芎林等處挺進拓墾,嘉慶年間墾務則前進至竹東、橫山等一帶丘陵地區。
姜家的來台顯然與當時陸豐同鄉大舉來台有關。
,不過似乎也另有隱情。
姜滿堂出身於「姜世良家族」。
根據《天水堂姜氏族譜》的記載:
姜家之一世祖姜世良原籍福建龍溪,其後移居廣東陸豐縣碣石鎮,數代後又有族人移居到陸豐縣大安鄉。
姜家二世祖是姜通政、三世祖姜浩洵、四世祖姜茂恭、五世祖姜后石、六世祖姜繼石、七世祖姜謙夫、八世祖姜樂沂、九世祖姜景輝、十世祖姜仕俊,新姜的來台祖是十一世祖姜朝鳳。
來台的姜世良派下員,原鄉世居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大安鄉鹽墩村,因此多奉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大安鄉鹽墩為家族唐山祖籍。
中國江西南昌大學冷劍波以〈清代廣東陸豐客家人的遷台〉做為其碩士論文的研究。
冷氏透過在陸豐的田野調查,對於遷台前的姜家背景有不少著墨。
古名陸豐縣鹽墩鄉,現在中國屬廣東省陸豐縣大安鎮豔墩村。
「豔墩」古名是「鹽墩」,據冷劍波在當地田調採訪當地姜氏族人,得知「鹽墩」地名與姜家有關:
姜氏族人在移居台灣前是大安當地的富家大姓,「豔墩」以前叫做「鹽墩」,其由來就是因為姜家當時在此從事食鹽的運輸走私貿易,食鹽經常堆積成墩,所以才叫鹽墩。
鹽墩這個地方位於河旁,以前是條很重要的運輸線,與螺河相連接,往上游可以直通陸河以及揭西,往下游則貫穿陸豐,並可出海。
所以當時姜家從事的食鹽貿易就是從下游購進食鹽,然後在鹽墩中轉,供給整個陸河和揭西所需。
之所以有很多族人移居台灣,一方面是由於官府打壓,食鹽貿易逐漸不易,另一方面則是由於當時滿清剛入廣東,姜氏族人害怕財產會被查處沒收,迫切尋求出外避富。
自然的災害與社會動亂,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人口外遷的諸多原因。
姜氏一族所在的廣東陸豐地區,自古以來就自然災害頻傳,社會動盪不安之地。
據《陸豐縣志》記載,明末嘉靖至清初該地的天災人禍事件似乎不斷。
清康熙年間,清廷與明鄭對抗,為堅壁清野,斷絕鄭氏與中國內地的貿易網絡,屢屢在福建廣東沿海進行所謂的「遷界」,更讓沿海一帶民人苦不堪言。
陸豐與鄰近的海豐一地,自古就是移出人口眾多的僑鄉。
陸豐建制的歷史淵源流長,史載,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派大將趙佗等平定南越,使設南海、桂林、象等三郡。
陸豐地區當時隸屬南海郡博羅縣;漢元鼎6年(公元前111)漢平定南越,始設海豐縣,陸豐地區隸屬官郡海豐縣;隋文帝開皇11年(591),東官郡與梁化郡等併置為循州;海豐改隸循州;唐武德5年(660),從海豐縣劃出東部地區,建立安陸縣,即後來的陸豐縣,縣城設在今陸豐市的之大安鎮陸軍環珠寨。
唐貞觀元年(627),安陸又并入海豐,五代十國,循州改為禎州;宋開寶4年(971)設廣南東路禎州,陸豐隨屬禎州,天禧5年(1021)因避太子趙禎(即宋仁宗),改禎州為惠州,當時的海豐、博羅、河源、歸善(今惠東)四縣俱屬廣南東路惠州,海豐縣轄興賢、金錫、石塘、石帆、石康、坊廓、龍溪等8都;元代,陸豐地區屬江西行中書省廣東道惠州路;明代隸屬廣東布政使司惠州府。
清雍正9年(1731),析海豐縣厲坊廓、石帆、吉康三都置陸豐縣,縣城今東海鎮舊墟,隸屬惠州府。
冷劍波引用當地《陸豐縣志》以及《海豐文史選輯》等資料顯示,該區在元朝時期,人口增至11236人。
姜家的入粵祖姜世良從閩南漳州的龍溪移入約當明太祖朱元璋之時,此時該區人口與元時變化應該不大。
不過本區到明嘉靖元年,人口增至17578人,到清朝初期,全縣包括陸豐地區也只有兩萬人。
姜世良派下族名昭穆排行推想,台灣部份依序是世、通、浩、茂、后、煢、巽、萬、興、文、殿、勝、懷、首、枝、葉、仁、義、禮、智、信、天、泰、光、明、遠等,大陸族人則是世、通、浩、茂、后、繼、萬、興、文、殿、勝、懷、首、枝、葉、茂、盛、誠、美、義、聚、群、英。
老、新姜出自姜仕俊派下,其在姜世良宗族輩份屬於文字輩。
姜仕俊娶李氏,生了朝欽、朝爵、朝碧、朝鳳、朝坤、朝玉、朝瑞等七子,仕俊派下來台拓墾的有第四子朝鳳及五子朝坤兩房,而第十一世的姜朝鳳即是姜勝智、姜秀鑾、姜滿堂家族的共同來台祖先。
康熙末年至乾隆年間,台灣出現幾波大移民潮,姜世良派下來台拓墾的有:
第十世的姜仕賢、姜世傑、姜昇亮、姜文周、姜文能、姜文迎、姜文欽、姜公成、姜公喜等人。
據吳學明的研究,姜仕俊應該也有來台,不過最後返鄉終老於陸豐。
本人自《天水堂姜氏族譜》資料統計冷氏在陸豐訪問姜氏族人發現,雍正以及乾隆年間陸豐的姜氏族人渡台人數可能更多。
圖3-1姜世良家族遷徙路線圖
資料來源:
參考《姜世良族譜》
雍正年間,大溪墘之地著名的「姜勝本墾號」,之前普遍被認為是范姜一族的墾號,透過解讀相關族譜、已公開的公、私古契約、以及本人至該地田調以及對照相關古文書結果,這幾年,此一說法已被質疑。
桃園縣議員姜義青屬於姜世良派下之姜廷恭一房,其家保有先祖向姜勝本請墾的墾單
立墾單業主姜宅,有大溪墘□內荒埔壹所,坐在澗仔瀝大車路上姜觀保大牌□面。
茲因收過姜廷恭給墾銀拾大員,隨即立墾單一紙,交他前來開墾築埤開圳,日後成田,禾稻大熟之日,聽業主照庄例一九五抽的。
其荒埔踏明:
東至郭棟橫□路,西至芝葩里橫車路,南至虫間仔瀝車路,北至嶺頂郭棟田墘。
四至明白為界,付□廷恭
前去起蓋房厝,居住耕種,永為己業,不許賭蕩窩藏奸匪,察出稟□官□治□□有墾單壹紙付執,永遠存照。
批明五房合鬮
業主
業戶姜勝本印
由以上古文書研判,姜勝本墾號主導,其應該為姜姓某房所有,亦或是合股行為。
根據冷劍波在陸豐的田調發現,原本在廣東陸豐原鄉從事鹽業買賣的姜氏族人,其所在的陸豐原本位於明清帝國的邊陲地帶。
政治不穩定,此區官府力量也式微,在三不管地帶從事私鹽販賣大發利市的姜姓族人,在清軍進入廣東後,因新政局不明,舊業難操且唯恐財產被沒收,以致很多族人跨海另求發展。
《陸豐縣志》資料顯示:
康熙16年(1677)清軍底定海陸豐地區。
《陸豐縣志》中提到:
雍正4年(1726)秋雨過多,造成稻米欠收米價騰貴,官方向在省鹽商趙廷佐等情商捐款二萬兩充實社倉。
政局穩定後,開始對在地商人展開制約,可能是促使姜族大舉出走的原因。
表3-1「姜世良派下遷台動態表」
雍正
姜九輝派下姜如潛、姜啟賢、姜啟幸
如潛墾今新竹縣新豐鄉,後代遷竹東圓山里
姜德秀子啟賢在寶山沙湖村,姜啟幸後代落腳新屋頭洲村青草坡。
雍正
姜昇亮
後裔在新竹新埔鎮文山里。
雍正
姜文周、姜文能、姜文迎、姜文欽、姜公成、姜公喜
姜興芝公派下文欽在新屋東明村,姜同英公派下姜文周與姜文能係姜殿高的叔伯後裔在今新屋大潭村與大欄村。
敏芝公派下姜公成後裔在新屋后庄村,姜公喜後裔在新屋九斗村。
雍正
姜昇錦
姜昇錦與姜公成、姜公喜同屬姜俊賢公派下,後裔移居南投水里鄉水里村。
雍正
姜景輝派下姜仕賢、姜朝忠、姜朝彰
姜朝忠新竹峨眉中興村、姜朝彰新屋后庄村。
雍正
姜景輝派下姜仕俊之姜朝鳳與姜朝坤
新豐、新屋、北埔、芎林
雍正
姜景輝派下姜仕傑
新屋頭洲、青草坡
資料來源:
參考《姜世良族譜》。
第二節姜朝鳳一系在紅毛港的拓墾狀況
乾隆2年(1737),姜朝鳳來台當時,竹塹一帶的拓墾事業,正進行得如火如荼。
前述姜世良派下子孫即有不少人在雍正年間集體渡海進行拓墾。
古名「萃豐庄」的紅毛港是廣東籍尤其是陸豐籍墾民來台初始的大集中地。
據伊能嘉矩明治42年(1909)的《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篇.台灣篇》書中解釋紅毛港的地名由來:
「西曆1646年,荷蘭籍船隻在當地毀損,船員在此上岸……」。
當地著名的墾首徐立鵬就是陸豐人。
屬於惠潮之地的陸豐人士大舉來台,應當在康熙末施琅去世後。
康熙60年台灣南部爆發朱一貴抗清事件,北台的淡水境內有騷動的現象,南澳總兵藍廷珍率軍來台平亂,其堂弟藍鼎元隨軍佐幕,遍遊台西之地,其《東征集》就有紀竹塹埔云。
雍正元年(1723),巡台御史吳達禮及黃黃叔璥上奏,請析諸羅縣大甲溪以北設置淡水廳。
藍鼎元也建議清政府恢復官莊之制並對本區實施官墾,其上書給巡台御史吳達禮就提到「查台北有竹塹埔,沃衍百餘里可闢良田千頃」。
雍正2年(1724),閩浙總督覺羅保上奏「福建台灣各番鹿場曠地,可以耕種者,令地方官曉諭,聽各番租與民人耕種」」。
根據盛清沂統計,雍正年間,陸豐人就大舉進入桃竹苗三地拓墾。
雍正3年(1725)陸豐吉康都三溪鄉人徐立鵬由南寮登陸,進闢紅毛港一帶。
雍正5年(1727),陸豐人徐裡壽、黃君泰、同安人曾國詰由竹塹北向拓野,渡鳳山溪與徐立鵬合作開墾員山莊(今新豐鄉員山村)、崁頭厝(新豐鄉崁頭村)一帶。
雍正11年(1732),陸豐人羅朝章渡台偕邑人黃魁興、官阿笑合力進墾十一股之福興庄(新豐鄉福興、後湖二村)、中崙(新豐鄉中崙村)、大竹圍(新豐鄉中崙迤東附近)、下崁頭厝(新豐鄉崁頭村)。
若按各家族譜或各類文獻來看,客家人大量進墾竹塹地區,更在乾隆年間之後達到高潮,例如北埔姜秀鑾家族的來台祖姜朝鳳是於乾隆2年(1737),入墾新豐紅毛港旁的樹林仔,竹北六家林先坤家族是於乾隆17年(1752)移入的,關西坪林范家的來台祖范昌睦是在乾隆7年(1743)承墾竹北新社為墾佃(范氏大族譜),萃豐莊徐家在乾隆18年(1753)才取得萃豐莊一半的產權,直至乾隆40年(1775),徐立鵬才又取得這份產權。
清廷移民政策解凍,是助漲這股移民風的最大推力。
在雍正、乾隆初期來台者,其中尤多豪強之士,如汪淇楚、徐立鵬等。
姜朝鳳雖是初始以汪仰瞻的佃戶做為開墾基礎,不過姜世良派下有大批子弟接續來台,顯然其非財力單薄的佃人。
根據黃榮洛《渡台悲歌》所發現的「渡台帶路切結書」資料顯示,嘉慶年間,渡台旅資,每人約需三點五圓。
嘉慶年間,彼時渡台熱潮已經下滑,因為往返台海兩岸船隻不至於太多,因此有這種船資行情。
假如以此標準,雍、乾年間,正是開放粵省人士來台初始,當時中台往來船隻應該更少,渡台代價可能更為驚人。
《天水堂姜氏族譜》寫有彼時姜族的移民盛況:
乾隆二年,第十、十一、十二世祖,伯叔兄弟十六人,先後自粵東原鄉望海前行,勿懼海潮,履險揚帆,懋遷台疆,拓土墾殖,分居各鄉,皆同木本,支榮葉茂,族裔繁昌。
根據《姜氏族譜》資料顯示,姜朝鳳父親姜仕俊之三兄弟,姜仕賢、姜仕傑均渡台,姜朝鳳之祖父景輝育有三子均渡台謀生。
乾隆2年(1737)有十六名姜氏子弟先後來台。
姜氏族人可以在此一時期有如此多子地大舉遷台,前述冷劍波在陸豐田調發現早期姜家在陸豐以私鹽生意致富。
本人推估,或許因其在原鄉有一定經濟實力有關。
清代的大規模拓墾,人員、資本缺一不可。
清領時期,大規模的拓墾作業沒有足夠家族的財力與人力奧援,恐怕很難成事。
徐立鵬為了承接「汪仰詹」的墾業,就一度回陸豐原鄉集資並鳩集人力來台。
根據資料顯示,紅毛港一帶地區,遲至雍正年間,已為竹塹社賣與泉州人汪淇楚,即後來之「汪仰瞻墾號」。
姜家移民因為較晚來台只能汪家承給土地墾耕,成為汪家之佃戶。
乾隆四十年十二月造船港萃豐庄庄主汪立給單
給單庄主汪本庄明買竹塹社番眩眩埔造船港貳所經報官勘明稅契給示招墾在案茲據佃戶姜阿妙(姜朝鳳俗名)認墾水田貳甲伍分當即親具認耕領存查合就單給水田貳甲伍分前去墾耕務須遵守庄規竭力勤耕照例完租不得怠惰拖欠不得越份生事干呈官法究此單
乾隆肆拾年拾貳月日給
萃字柒拾壹號座落造船港海墘本家田尾萃豐庄
印一:
乾隆五十三年十月樹林仔庄萃豐庄庄主汪立給單
給單庄主汪本庄明買竹塹社番眩眩埔造船港貳所經報官勘明稅契給示招墾在案茲據佃戶姜朝鳳認墾樹林荒埔拾甲當即親具認耕領存查合就單給荒埔拾甲前去墾耕務須遵守庄規竭力勤耕照例完租毋得怠惰拖欠不得越份生事致干呈官法究此單
再批明界址東至厝前車路為界西至海為界南至菜園腳田家田界址直透沙崙至海為界四至界址分明批明再炤
再批每年議明貼大租粟三參石正批明再炤
乾隆伍拾參年拾月日給
萃字第號座落土名樹林仔庄萃豐庄
連橫《台灣通史》王世傑列傳後,姜朝鳳也有附傳。
台灣總督府於大正5年(1916)發行的《台灣列紳傳》中,新竹區共有老姜家族的姜紹猷、姜振乾,新姜家族之姜滿堂與鄧瑞坤均列名其中。
姜滿堂部分寫有:
「其祖乾隆中「閩族豪家」姜朝鳳的字眼」,會被日本人稱為「豪家」,可見應該不是單純的小租戶佃農。
第三節姜姓一族的福佬底
道光年後,姜家以客籍背景出現於北台灣之拓墾舞台,不過陸豐籍的姜家是否為客家人,近年來有學者已有不同看法。
前述《台灣列紳傳》中,姜滿堂之檔案寫道:
「其祖乾隆中閩族豪家姜朝鳳」,「閩族豪家」,是否代表姜家始終知道自家的福佬底身份,頗令人好奇。
廣東陸豐目前在中國並不是個純客家縣份,自古當地就是閩客雜居之地。
根據香港學者之分類,所謂的海、陸豐人並未被列入所謂「純客家地區」,現在中國的陸豐更被列為潮汕區。
台灣學者施添福就對來自陸豐之新豐徐家、北埔姜家以及來自饒平的六家林家,是否為純客背景持保留態度。
施添福指出:
從文化觀點看來,廣東有三個文化區,其一是以講粵語方言為主的廣府文化區,另一個是以講客家話為主的客家話區,此兩區之外還有一個福佬文化區,這個文化區居民主要由閩南南遷廣東,其主要分佈在潮汕平原和粵東沿海,包括史稱「三陽」的揭陽、潮陽、海陽與饒平、惠來、澄海、普靈、揭西、海豐、陸豐、潮州、汕頭、南澳、以及惠東、豐順、大埔一部份等地。
此一文化區絕大部分使用福佬方言。
海、陸豐和陸河縣一帶,前有大海橫亙,陸上又三面群山環繞,形勢比較孤立,本地北區是嘉應州南闊的一部份,與客家長期接觸,語言多少也受客家方言之影響。
,清乾隆《潮州府志》中就提到:
潮人言語侏離,多與閩同。
清嘉慶《澄海縣志》更有詳細說明:
潮屬海、潮、揭三邑,故家舊族,多來自閩漳泉二郡,饒平半之。
澄邑從海、揭、揭、饒分設,言語侏離,多與閩同。
張素芬在其碩士論文《姜家的女性》論文中曾提及,田調訪問老姜家族後人,其提到:
姜家稱呼祖母為「阿嬤」與一般客家人稱呼「阿婆」相較,更趨近閩南發音。
姜阿新其女姜麗芝在接受訪談中亦曾提及:
姜家祖厝天水堂掛的早期女性祖先畫像有纏足者。
一般客家人大都無纏足之俗,姜家的女性祖先無纏足狀況,讓人連想其非客族之出身背景。
許嘉明在〈彰化平原的福佬客〉文中提到:
台灣漢人的祖籍以閩粵兩地為最多。
兩者不僅有地域及風俗習慣的差異,在語言上也是兩種不同的語系。
閩籍居民又以來自漳州、泉州等二府的佔絕大多數,基於祖籍的不同地緣,加上在風俗習慣及語言的腔調上也略有差異。
閩籍人中,又有漳泉之分,粵籍則大部分為來自嘉應州的客家人。
因此,台灣漢人通常分為漳、泉、客三個人群。
日治時期於明治36年(1903)曾進行台灣漢民族的祖籍調查,將台灣漢人分為漳、泉、客三個人群。
自此演變成,以為福建籍即是福佬人,廣東籍就是客家籍,讓後人有所錯覺。
大陸學者謝重光在《閩台客家社會與文化》論文中,討論閩西客家人於明清時代移民的情形,特別是所謂的「汀州客」,也有從漳州西部遷台者,即俗稱的「漳州客」,對於台灣早期以粵籍為客,閩籍為福佬做出糾正。
書中對所謂的「福佬客」的論述被認為頗富新意。
盛清沂之〈桃、竹、苗三縣地區開闢史〉中,有很多地名為「福興莊」出現,研判應是陸豐與泉人之合作遺跡。
諸如雍正8年(1730)陸豐人黃海元、張阿春合墾榔糠仔之「福興莊」。
同年,海豐人郭青山由竹塹越鳳山溪北向,進闢員山仔之「福興莊」。
雍正11年(1733),陸豐人羅朝章渡台偕邑人黃魁興、官阿笑合力進墾十一股之「福興庄」(新豐鄉福興、後湖二村)、中崙(新豐鄉中崙村)、大竹圍(新豐鄉中崙迤東附近)、下崁頭厝(新豐鄉崁頭村)。
由種種跡象判斷,開闢新豐的徐家、姜家等陸豐出身家族都有與泉人合作的經驗,這些資料之發現與施添福等言似乎做為呼應。
姜世良派下員眾多的新屋赤欄村有所謂的「姜厝」地名,即是福佬發音。
不過舊地方志中,不管福佬或客家地帶,官方文獻慣以「厝」為名。
日治時期出版之《新竹州沿革史》中,新屋區全部被列入粵族。
根據田野調查發現,姜氏一族是福佬底的事實,近年開始為大多數姜姓宗親所證實,出身桃園新屋的前縣議員姜文通1988年帶祖譜返回廣東陸豐尋根,還特別至福建龍溪希望找尋姜世良派下留在該地之宗親。
目前的新屋有些近年來整修的祠堂已清楚標示姜世良從漳洲龍溪遷到陸豐的事跡。
而其實在台的姜氏族人的族譜中也有以「福建漳州江頭村」為祖籍原鄉。
台灣解嚴後,姜氏族人陸續回原鄉省親,姜氏在台族人雖在龍溪未找到姜世良的相關資料,不過已確定陸豐姜家是被「客家化」的福佬人,或許可以用「客福佬」來形容。
姜家是否為福佬人的辯證,台南的姜林家族或許可以做為另一佐證。
台南下營一帶,也有一支以姜姓為名的家族,該姓族人比桃竹苗姜族更早來台。
據下營《姜林族譜》記載:
其先祖是明末鄭成功部將姜亮。
早在明末即追隨鄭氏來台,並受命拓墾今下營一帶。
「下營」的地名與鄭氏部將的拓墾有關。
姜林家族譜提到:
姜亮未有所出,遂認養林姓為子,日後子孫繁衍成為南台下營一帶大族。
該派子孫感念姜姓養育並不忘血緣所出之林家,遂有「姜林」之複姓之產生。
,台灣複姓不少,很多都與收養或入贅有關。
與姜姓有關,著名的新屋范姜家族即是。
台南的「姜林一族」,日治中,被日人要求改成姜姓,日治以後該派就以「姜」為姓。
摩門教在台灣傳教並廣泛收集台灣家譜資料,「姜林族譜」是第一本被收集的族譜,也對研究康雍之前來台發展姜姓族人活動情形,留下可信形諸於文字的私文書記錄。
本人自中研院現存族譜資料發現,台南的姜林姓派下子孫是由龍溪直接來台,原鄉是「福建漳州府龍溪縣二七都壁路亭連埔社」。
因林姓被收養者,祖籍是福建長泰縣善化里彥坑社,姜林姓在台堂號於是各取一字叫做「龍泰堂」。
「龍」字取姜姓之原鄉龍溪,「泰」字取自林姓之原鄉長泰之意。
這些南台的姜家子弟。
自始就操持福佬話,並未被客家化。
第四節姜姓一族的轉戰九芎林
一、姜勝智轉墾九芎林之政經背景
乾隆年間,客家人大量進入竹塹地區後,由於沿海平原大部份地區已為泉籍福佬人所開墾,只好進行二次移民,沿著頭前溪、鳳山溪向近山地帶挺進。
由於對土地的迫切需求,先民無視無官府於乾隆26年(一七六一)所設立的「漢番界線禁令」,逾越設於新埔枋寮、犁頭山、竹北隘口之土牛溝界線,進入官府保留給原住民的內山地區自行拓墾。
姜家在這股二次移民風潮中也挺進九芎林,其關鍵人物是姜朝鳳之子姜勝智。
姜勝智在其父晚年時,即開始當家做主,他是使姜家由平凡之佃戶身份躍升為佃首之關鍵人物。
姜勝智在朝鳳家中排行第五,出生於紅毛港,在乾隆40年間(1755),其毅然賣掉紅毛港所分得之田地,遷居至九芎林。
乾隆53年(1788)六月,清廷平定林爽文事件後,因福康安等之奏議,乾隆55年(1790),清廷設在台灣創設屯番制,將保留區的歸番管耕田與養贍埔地撥給熟番社群。
清廷一面酌量地方分設屯所,一方面嚴選屯弁,以資約束屯丁,又將土牛界外未墾荒埔五千四百四十一甲及抄沒入官地三千三百八十餘甲均分配給屯丁、屯弁,並清出土牛田園定等徵屯租,以為屯餉。
九芎林埔地三十五甲零五釐二毫四絲為屯務公埔,官方要求日後得按等科租,以充屯務公用。
姜氏一族活動的九芎林一帶,原本依施添福劃定的九芎林屯埔原為竹塹社的募丁堵禦生番招佃墾闢的社地。
出身廣東大埔的劉承豪,在乾隆50年12月即向竹塹社通事錢什班請墾「員山仔溪」﹙今頭前溪北﹚梨頭山隘邊草地一所。
姜勝智在乾隆53年(1788)以九芎林佃首奉泉州府憲徐奉文之令招佃拓墾斯地,不過他在乾隆40年至50年間已與劉承豪等合作,向竹塹社通事錢什班請墾批開拓九芎林,日後姜勝智與劉承豪被稱為開闢九芎林之始祖。
乾隆55年(1790)後,本區依租稅負擔類型不同,可細分為三個區域,即「九芎林社地」、「九芎林屯租地」、「九芎林隘墾地」。
原由官府收給發的竹塹九芎林等處屯租,乾隆59年(1794)至嘉慶2年(1797)間,台灣知府楊紹裘改令在任的淡水同知何茹將屯租撥給屯番自收,竹塹九芎林等處租額歸由岸里大社之麻薯舊社屯番自收。
而嘉慶12年(1807),岸里舊社屯并,因管收九芎林的屯租也與竹塹社通事共同擁有猴洞等處界外墾權。
蔴薯舊社勢力又擴展至九芎林附近之際,姜家成為蔴薯舊社的事業合作伙伴。
蔴薯舊社委由姜勝智代收屯租,代價是每百石酬庸15石。
嘉慶12年(1807),蔴薯舊社屯弁阿敦骨乃、屯丁阿四老為彌補屯租缺額,稟請開墾接連九芎林的橫山、猴洞兩地。
該兩處原為「樹林溪壩,人力難施」,因此委託時任九芎林佃首的姜勝智招墾戶劉引源、劉可富前來開墾。
姜家從紅毛港輾轉進入九芎林地區,可以說是家族發展最大的轉捩點,至此,姜家由佃農身分一躍為具聲望之地方頭人。
「乾隆五十六年十月竹塹九芎林庄佃首姜勝智立招佃墾耕字」
立招佃墾耕字竹塹九芎林庄佃首姜勝智緣九芎林庄田園于乾隆伍拾參年經蒙泉州府憲徐奉文勘丈歸屯舉智充當佃首按年催收屯租完繳所有該處未墾餘埔亦蒙丈報准另招佃墾耕在案但九芎林庄田園乏水深慮屯租有誤議欲開圳引灌工本浩大無項可出茲將丈報餘埔招佃開築水圳墾耕俾各田園得以接水灌溉寔屬兩全其美現招楊帝佑前來認佃給出餘埔壹段內量丈貳甲參分柒厘貳毛伍糸東至孫家給墾毗連為界西至林家給墾毗連院南至□大溪為界北至崁下大圳為界四至界址分明即日踏明交付楊帝佑自備工本前去實力開圳墾田永為己業以補費用言約參年開荒第肆年田每壹甲納屯租貳石第伍年納屯租肆石第陸年每壹甲納屯租殼捌石以此定例豊歉不得增減其租殼務要乾淨遞年于早收之時照數車運到佃首倉口交納毋得延欠給墾之後即宜竭力開墾庶租有所出地無荒棄今欲有憑合立招佃墾耕字壹紙付執為照
批明此餘埔東西南北統圍界址內作伍股半均分佑得壹股內中作兩股其壹大段東至陳家為界西至楊家為界南至大溪為界北至崁下大圳為界又壹小段東至孫家為界西至楊家為界南至大溪為界北至崁下大圳為界批照
乾隆五拾六年十月 日 給招佃字人
十年之間,姜勝智由佃戶轉而出任佃首,就個人能力與背景,必然有其過人之本領。
根據「岸里大社古文書」資料顯示,姜勝智在嘉慶元年曾出任岸里社第一代番通事潘敦仔的水戶,姜勝智與岸里社互動似乎不錯。
國立臺灣博物館人類學組藏有一批「淡防分府」之官方文書,其中姜勝智在此地也擔任屯務之管事,角色吃重。
同立合約字
爰於乾隆二十八年,并四十一年,嘉慶元年經墾戶協佃等呈請淡防
理番兩分憲給示:
募請姜勝智為水戶,備出工本雇陂圳引水灌溉[東至旱溝,西至大甲山頂界碑,南至大甲溪,北至大安溪為界]舊社內一帶埔園免征番業,先年給佃墾成熟園,因該埔土燥難種…議定圳水到田每張犁份分配田五甲照台灣則例:
按每甲納大租捌石,每張納租谷四十石,墾戶租谷二十石,水戶收租二十石。
逐年各佃早季納清,用港滿斗送運墾戶水戶倉中清交,不得拖欠晚季及抗納等情。
(頭年每張納大租八石、水租七石,次年十二石半,三年大租、水租俱照額清納議的)
墾戶:
潘大由仁
築陂圳水:
姜秀蘭
道光十二年閏九月
后里一地迄今還有「老姜圳」或「劉姜圳」的傳說,《后里鄉志》編者並未意識到本圳可能與姜勝智投資開圳有關。
本人經過推測,研判此圳應是姜家當初在此投資開圳的遺跡。
本人係針對「岸里大社」的古契與當地流傳的圳名做種種推論。
姜姓在中部並非大姓,會有「老姜圳」流傳下來,應是有其特殊意義。
后里當地也有所謂的「欽差圳」流傳地方,根據劉澤民等考證,該圳與林本源家族曾投入當地開圳有關。
至於「劉姜圳」的稱謂,本人也懷疑是否意味姜勝智在九芎林的合作夥伴劉承豪家族也有投資開圳。
乾隆54年(1789)姜勝智與劉承豪家族曾合作開築「高線頭圳」、「五股林圳」,「九芎林下山圳」等,灌田約四百餘甲,獲得豐碩成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一族 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