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阐宗3.docx
- 文档编号:30829386
- 上传时间:2024-01-30
- 格式:DOCX
- 页数:33
- 大小:55.60KB
太极拳阐宗3.docx
《太极拳阐宗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极拳阐宗3.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太极拳阐宗3
太极拳阐宗(3)
第三章太极拳文献
第一节张三丰传
《明史·方伎》传,记张三丰事迹云:
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实,三丰其号也。
以其不修边幅,又号张邋遢。
体硕而伟,龟形鹤骨,大耳圆目,须髯如戟。
寒暑唯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
书经目不忘,游处无恒,或云一日千里。
善嬉语,旁若无人。
尝游武当诸严壑,语人曰:
此山异日必大兴。
时五龙、南岩、紫霄,俱毁于兵。
三丰与其徒去荆榛,辟瓦砾,创草庐居之,已而舍去。
太祖故闻其名,洪武二十四年,遣使觅之不得。
后居宝鸡山之金台观,一日自言当死,留颂而逝,县人共棺殓之。
及葬,闻棺内有声,启视则复活。
乃游四川,见蜀献王。
复入武当,历襄汉,踪迹益奇幻。
永乐中,成祖遣给事申胡潆,偕内侍未祥,赍玺书香币往访。
遍历荒徼,积年不遇。
乃命工部侍郎郭琎、隆平侯张信等,督丁夫三十余万人,大营武当宫观,费以百万计。
既成,赐名太和太岳山,设官铸印以守,竞符三丰言。
或言三丰,金时人。
元初与刘秉忠同师,后学道于鹿邑之太清官,然皆不可考。
天顺三年,英宗赐诰赠为通微显化真人,终莫测其存亡也。
谨按稗官野史,所记张三丰别传甚多,事迹亦各不同,当以明史所记为可征信。
惟三丰之存亡,迄无信实之考据。
有谓至清之中叶尚在人间者,此道流之传达,虽见诸记载,然未可据为信史。
余于民国二十二年夏,游太原府属(现属阳曲县)之崛(山围)山。
汽车仅抵兰村,距山尚远,汾水间之,且须觅渡。
土人言村西北有山,深可十余里。
山巅有悬崖洞,高数千尺,传青主先生曾读书于此,只通鸟道,绝难攀登,虎豹之属,常出没焉。
余与张陶然女士欣然往,攀藤斩葛,备历艰险。
抵洞后,下视汾河如练,村落环拱,慨然有出尘之想。
此行最可喜者,洞內有明崇祯时碑碣,拂拭可辨,上载“嘉靖中张三丰真人曾修道于此”,至足珍也。
太原县属之南峪村,有山高数十仞,名苇谷山。
山巅有兰若,相传为张三丰修养之所。
考《太原县志·人物》类载:
“张真人,名君实,号三丰,辽东义州人。
状貌魁伟,行步如飞。
太祖及成祖求之皆不得,后游太原之南峪山,尝绝烟火。
累月不爨。
或分身助人力作,数著灵异。
忽为病丐状,来乞村民施缸,云死即瘗南峪山上。
寻果死,如言瘗之。
后村人又遇于西安诸处。
”太原县之名胜,为晋祠镇,唐公李渊发祥之地,原为桐叶封弟之所,汾晋两水环之,中外人士,多游于此。
西十余里为天龙山、苇谷山。
天龙险峻幽深,有齐高欢避暑宫,及盗跖旂石诸古迹。
苇谷山麓有村名南峪,故苇谷山亦称南峪山。
言名胜者,知晋祠天龙,而不知有苇谷。
盖山幽径僻,艰险难登,三丰于是乎不居晋祠天龙,而隐苇谷耶。
数百年来,游人绝迹,且渐忘之矣。
余闻土人言,三丰遣蛻贮瓷缸中,瘗苇谷山下,符县志所言,屡拟考其究竟,久之不果。
曾弟子聂君立轩自晋祠来,以相与探访为言,因欣然往游。
聂君为新教育家,专致力农村事业,性喜考古,于太极拳造诣甚深,素为晋祠天龙一带之武士文人所崇拜,因得乡导而抵南峪。
初至村立小学,教席崔愚若,对此毫无所知。
村民百余户,自清代迄今,二百年来无读书者。
余等怅然若失,幸村中有李老,年七十余,须发皤然,多识掌故,谓“昔有邋遢师傅,自远方来,遍游各山岳,后止于此山之石洞。
时与村人往还,助人农作。
寒暑一衣,其静坐之石床,旁置一大瓷坛,客至谈道,频以手向坛中取食,不知其何物也。
相传忽去忽来,历年甚久。
吾(李老自称)幼时,闻耆老言,邋遢师,张姓,明时人。
来村时,已数百岁,后坐化于石洞。
村人之好善者,置木龛内,移山坳石室中,封其口,不知为何时事。
十余年前,好事者启小孔窥之,跌坐若入定状。
后有疯人启而入,持木棒击毁之。
村人弓二秃,悯邋遢师遗容之毁也,遂于室內木龛前塑一泥像,至今犹在。
”余等遂邀此老为导,登苇谷山。
山径崎岖,仅容一人,从者呼险,莫敢返视。
行约二里,抵山坳玉皇庙。
庙东数十武,地颇坦平,荒草没胫,有石室,其门南向,门为小石所砌封,上有一孔,径可数寸。
因扩而充之,投身其中,光甚暗,久之始辨。
室高五尺,当门有塑像一尊,作合十趺坐状。
像后置一木龛,朽坏以久,木质粉化,稍触即扑扑落地。
龛内有脊骨尾闾骨盘,可想见当日跌坐情形。
头颅已斜倒地上,余骨乱落龛內外。
原着黄色丝袍带已如灰烬。
室在山坳,故馑干燥。
李老言渠五十年前来窥时,见皮肉干腊,躯体犹未坏也。
嗣出石室,复攀荆握蓁而登峰巅。
置身云霄,凌空四望,汾河如带,村落如盘,更想见仙人方寸中,视尘世如儿戏也。
山巅最高处,有一天然石洞,旁有石床,可容一人。
李老谓即邋遢师当日修道处也。
出洞后,俯视来路,嵯岈凸凹,蔓草间之,偶一失足,诚莫知其底止矣。
继念修道于此之三丰真人,登临跋涉,不觉其苦,则县志所载之“行步如飞”,自不虚也。
下山后,谢李老而访疯人,则一三十余龄之男子,问以往事,喃喃不知作何语,蹀躞笑顾而去。
余按《太原县志》及悬崖洞碑碣之所载,则三丰之藏修息游于太原一带,为真实不虚,而南峪村之迹,历年甚久,亦凿然有据。
县志载“瘗于山下”,则固可证其死也。
村人置木龛中,事虽不符,然未闻再有其他道者修化于此,则亦可证其为三丰矣。
惟南峪村人不读书,惜无碑碣及私家记载可参证,至今只知为邋遢师,而不知为张三丰,且知之者,亦惟耆老数辈耳。
《明史》记三丰事云:
“终莫测其存亡也。
”后人言三丰者,疑尚在人间。
自洪武永乐求之不得,于嘉靖时尚游太原,止悬崖洞,相距数代,其年寿亦可惊矣。
三丰棲苇谷山时,意者与游悬崖洞当同一时期。
两山相去,不远百里,然则棲苇谷后,忽来忽去,递及坐化,当在嘉靖以后也。
《太原县志》,修于清道光间,三丰死于南峪,不审是否根据旧志,抑得之传闻。
旧志作于何时,未及考究,若得之传闻,则非经心之记载,又无怪与村人所传及山洞之事实异也,是则往昔文人之所记,固不可尽信矣。
在以三丰为真仙者,固信三丰不死,即死亦不至无声无臭如此。
殊不知死之一关,为生物所同历,三丰又何可不死,死于南峪,与死于他处等耳。
村人无知,见其邋遢如丐,则鄙弃之矣。
乃于其死后,置之木龛,藏诸石室,即可知其素著灵异,实有异于凡丐。
惜无时日可考,泛言之,当在明嘉靖后,清道光前耳。
若证以木龛如灰,则历年之久也可知,恨无植物学者而证之。
凡上所记,为余无意中之幸遇,而有以感夫人生之暂,虽仙人不可留,且补私家传记之阙,然亦无善太极拳之传说。
盖三丰得道之士,位列仙真,太极拳法,其余技耳,故不以武显耶。
第二节张松溪传
曹秉仁《宁波府志》,载张松溪传。
其文云:
松溪,鄞人。
善搏,师孙十三老,其法自言起于宋之张三丰。
三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前,夜梦元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賊百余,遂以绝技名于世。
由三丰而后,至嘉靖时,其法遂传于四明,而松溪为最著。
松溪为人,恂恂如儒者,遇人恭敬,身若不胜衣,人求其术,辄逊谢避去。
时少林僧以拳勇名天下,值倭乱,当事召僧击倭,有僧七十辈,闻松溪名,至鄞求见。
松溪蔽匿不出,少年怂恿之,试一往。
见诸僧方较技酒楼上,忽失笑,僧知其松溪也,遂求试。
松溪曰:
必欲试者,须召里正约,死无所问。
许之,松溪袖手坐,一僧跳跃来蹴,松溪稍侧身,举手送之,其僧如飞丸陨空,坠重楼下,几毙,众僧始骇服。
尝与诸少年入城,诸少年闭之月城中,罗拜曰:
今进退无所,幸一试之。
松溪不得已,乃使诸少年举園石可数百斤者累之,谓曰:
“吾七十老人无所用,试供诸君一笑可乎。
”举右手侧面劈之,三石皆分为两,其奇异如此。
松溪之徒三四人,叶近泉为之最。
得近泉之传者,为吴崐山、周云泉、单思南、陈贞石、孙继槎,皆各有授受。
崐山传李天目、徐岱。
天目传余波仲、陈茂宏、吴七郎。
云泉传卢绍岐。
贞石传夏枝溪、董扶舆。
继槎传柴玄明、姚石门、僧耳、僧尾。
而思南之传,则有王征南。
征南,名来咸,为人尚义,行谊修谨,不以所长炫人。
盖拳勇之术有二,一为外家,一为内家。
外家则少林为盛,其法主于搏人。
而跳踉奋跃,或失之疎,故往往得为人所乘。
内家则松溪之传为正,其法主于御敌,非遇困厄则不发,发则所当必靡,无隙可乘,故內家之卫为尤善。
其搏人必以其穴,有晕穴、有哑穴、有死穴,相其穴而轻重击之,毫无发爽者。
其尤秘者,则有敬、紧、径、劲、切五字诀,非入室弟子不以相授,盖此五字不以为用,而所以神其用,犹兵家之仁、信、智、勇、严云。
第三节王征南墓志
有清以前,书武技者,无内外家之分。
自黄黎洲先生为王征南作墓志铭,始指定少林为外家,武当为內家。
黄之文云:
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而乘之。
有所谓內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丰。
三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元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
三丰之术,百年以后,流传于陕西,而王宗为最著。
温州陈州同从王宗受之,以此教其乡人,由是流传于温州,嘉靖间张松溪为最著。
松溪之徒三四人,而四明叶继美、近泉为之魁,由是流传于四明。
四明得近泉之传者,为吴崐山、周云泉、单思南、陈贞石、孙继槎,皆各有授受。
崐山传李天目、徐岱。
天目传余波仲、吴七郎、陈茂宏。
云泉传卢绍岐。
贞石传董扶舆、夏枝溪。
继槎传柴玄明、姚石门、僧耳、僧尾。
而思南之传,则为王征南。
思南从征关白,归老于家,以其术教授。
然精微所在,亦深自秘惜,掩关而理,学子皆不得见,征南从楼上穴板窥之,得梗概。
思南子不肖,思南自伤身后莫之经纪。
征南闻之,以银巵数器,奉为美檟资,思南感其义,始尽以不传者传之。
征南为人机警,得传之后,绝不露圭角,非遇甚困则不发。
值夜出侦事,为守兵所获,反接廊柱,数十人轰饮守之。
征南拾碎瓷偷割其缚,探怀中银望空而掷,数十人方争攫取,征南遂免出,数十人追之,皆踣地匍匐不能起。
行数里,迷道田间,守望者又以为贼也,聚众围之。
征南所向,众无不受伤者。
岁暮独行,遇营兵七八人挽之负重,征南苦辞求免,不听。
征南至桥上弃其负,营兵拔刀拟之,征南手格,而营兵自掷仆地,铿然刀坠,如是者数人,最后取其刀投之井中。
营兵索绠出刀,而征南之去远矣。
凡搏人皆以其穴,死穴、晕穴、哑穴,一切如铜人图法。
有恶少侮之者,为征南所击,其人数日不溺,踵门谢过,乃得如故。
牧童窃学其法,以击伴侣,立死。
征南视之曰:
“此晕穴也,不久当苏。
”已而果然。
征南任侠,尝为人报仇,然激于不平而后为之。
有与征南久故者,致金以仇其弟,征南毅然绝之曰:
“此以禽兽待我也。
”征南名来咸,姓王氏,征南其字也。
自奉化来鄞。
祖宗周,父宰元,母陈氏,世居城东之车桥。
至征南而徒同岙。
少时隶卢海道若腾,海道较艺给粮,征南尝兼数人,直诣行部。
征南七矢破的,补临山把总。
钱忠介公建阃以中军统营事,屡立战功,授都督佥事副总兵官。
事败,犹与华兵部勾致岛人,药书往复。
兵部受祸,仇首未悬,征南终身菜食以明其志,识者哀之。
征南罢事家居,慕其才艺者,以为贫必易致,营将皆通殷勤,而征南漠然不顾,锄地担粪,若不知其长有易于求食者在也。
一日遇故人,故人与营将同居,方延松江教师讲习武艺。
教师踞坐弹三弦,视征南麻巾缊袍若无见。
故人为言征南善拳法,教师斜睨之曰:
“若亦能此乎?
”征南谢不敏。
教师轩衣张眉曰:
“亦可小试之乎?
”征南固谢不敏,教师以其畏己也,强之愈力。
征南不得已而应,教师被跌,请复之,再跌,而血流被面,教师乃下拜,贽以二缣。
征南未尝读书,然与士大夫谈论,则蕴藉可喜,了不见其为粗人也。
予尝与之入天童,僧山焰有膂力,四五人不能掣其手,稍近征南,则蹶然负痛。
征南曰:
“今人以内家无可眩曜,于是以外家搀入之,此学行当衰矣,因许叙其源流。
忽忽九载,征南以哭子死。
高辰四状其行,予求志之。
生于某年丁巳三月五日,卒于某年己酉二月九日。
年五十有三,娶孙氏。
子二人,梦得前一月殇,次祖德。
以某月日葬于同岙之阳。
铭曰:
“有技如斯,而不一施。
终不鬻技,其志可悲。
水浅山老,孤坟孰保。
视此铭章,庶几有考。
”
第四节王征南內家拳法
黎州季子黄百家之述内家拳法云:
自外家至少林,其术精矣。
张三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
得其一二者,已足胜少林。
王征南先生,从学于单思南,而独得其全。
余少不习科举业,喜事甚,闻先生名,因裹粮至宝幢学焉。
先生亦自绝怜其技,授受甚难其人,亦乐得余而传之。
居室欹窄,习余于其旁之铁佛寺。
其拳法有应敌打法色名若干(长拳滚砍、分心十字、摆肘逼门,迎风铁扇、异物投先、推肘补阴、弯心杵筋、舜子投井、剪腕点节、红霞贯日、乌云掩月、猿猴献果、绾肘裹靠、仙人照掌、弯弓大步、兑换抱月、左右扬鞭、铁门闩、柳穿鱼、满肚疼、连枝箭、一提金,双架笔、金刚跌、双推窗,顺牵羊、乱抽麻、燕抬腮、虎抱头、四把腰等法);穴法若干(死穴、哑穴、晕穴、咳穴、膀胱、虾蟆、猿跳、曲池、锁喉、解颐、合谷、内关、三里诸穴);所禁犯病法若干(懒散、迟缓、歪斜、寒肩、老步、腆胸、直立、软腿、脱肘、截拳、扭臀、曲腰、开门捉影、双手齐出)。
而其要则在乎练,练既熟,不必顾盼拟合,信手而应,纵横前后,悉
逢肯綮。
其练法,有练手者三十五(斫、削、科、磕、靠、掳、逼、抹、芟、敲、摇、摆、撤、镰、嚣、兜、搭、剪、分、挑、绾、冲、钩、勒、耀、兑、换、括、起、倒、压、发、插、削、钓);练步者十八(前驰步、后驰步、碾步、冲步、撒步、曲步、蹋步、敛步、坐马步、钓马步、连枝步、仙人步、分身步、翻身步、追步、逼步、斜步、绞花步)。
而总摄于六路与十段锦之中,有歌诀。
其六路歌曰:
“佑神通臂最为高,斗门深锁转英豪。
仙人立起朝天势,撒出抱月不相饶。
扬鞭左右人难及,煞锤冲掳两翅摇。
”其十段锦歌曰:
“立起坐山虎势,回身急步三追。
架起双刀敛步,滚斫进退三回。
分身十字急三追,架刀斫归营寨。
纽拳辗步势如初,滚斫退归原路。
入步韬在前进,滚斫归初飞步。
全鸡独立紧攀弓,坐马四平两顾。
”顾其词皆隐略难记,余因各为诠释之,以备遗忘。
诠六路曰:
斗门,左膊垂下,拳拳相对为斗门;右足踝前斜靠左足踝后,名连枝步;右手以双指从左拳钩进复钩出,名乱抽麻;右足亦随右手向左足前钩进复钩出,作小蹋步还连枝;通臂,长拳也,右手先阴出长拳,左手伏乳,共四长拳。
足连枝。
随长拳微搓挪左右。
凡长拳要对直,手背向內,向外者即病,中截法拳;仙人朝天势,将左手长拳往右耳后向左前斫下伏乳,左足搓左,右手往右耳后向右前斫下,钩起搁左拳背,拗右拳正当鼻前,似朝天势。
右足跟划进裆前,横向外靠,左足尖如丁字样,是为仙人步;凡步俱蹲矬,直立者病,法所禁;抱月,右足向右至后大撒步,左足随转右,作坐马步。
两拳平阴相对,为抱月。
复搓前手还斗门,足还连枝,仍四长拳。
敛左右拳,紧叉当胸,阳面右外左內,两肘夹胁;扬鞭,足搓转向后,右足在前,左足在后,右足即前进追步。
右手阳发,阴膊直肘平屈,横直如角尺样。
左手扯后,伏胁一敛,转面左手亦阳发阴膊,左足进同上;煞鎚,左手平阴屈横,右手向后兜至左掌,右足随右手齐进至左足后;冲掳,右手右后翻身直斫,右足随转向后,左足揭起,左拳冲下着左膝上,为钓马步。
此专破少林搂地挖金砖等法者。
右手掳左肘,左手即从右手內竖起,左足上进逼步,右足随进,后仍还连枝,两手仍还斗门;两翅摇,两手摇摆,两足搓右做坐马步,两拳平阴着胸。
先将右手掠开,平直如翅,复收至胸,左手亦然。
诠十段锦曰:
坐山虎势,起斗门,连枝足搓向右,做坐马。
两拳平阴着胸;急步三追,右手撒开转身,左手出长拳,同六路。
但六路用连枝步,至搓转方右足在前,仍还连枝步。
而此用进退敛步,循环三进;双刀敛步,左膊垂下,拳直竖当前。
右手平屈向外,搓左足內两足紧敛步;滚斫进退三回,将前手抹下,后手斫进,如是者三进三退。
凡斫法上圆中直下仍圆,如钺斧样;分身十字,两手仍着胸,以左手撒开,左足随左手出,右手出长拳,循环三拳。
右手仍看胸,以右手撒开,左足转面。
左手出长拳,亦循环三拳;架刀斫归营寨,右手复叉左手内,斫法同前滚斫法,但转面只三斫,用右手转身;纽拳碾步,拳下垂,左手略出,右手下出上进,俱阴面。
左足随左手,右足随右手搓挪,不转面两纽;滚斫退归原路,左手翻身三斫,退步;韬随前进,左手平着胸,略撒开,平直。
右手覆拳兜上,至左手腕中止。
左足随左手入,敛步翻身。
右手亦平着胸,同上;滚斫归初飞步,右手斫后,右足搓挪;金鸡独立紧攀弓,右手复斫,左足搓转,左拳自上至下,左足钓马进半步,右足随还连枝,即六路拳冲钓马步;坐马四平两顾,即六路两翅摇摆,还斗门,转坐马摇摆。
六路与十段锦多相同处,大约六路练骨使之能紧,十段锦紧后又使之放开。
先生见之笑曰:
“余以终身之习,往往犹费追忆。
子一何简捷若是乎?
虽然,子艺自此不精矣!
”先生之所注意,独喜自负。
迥绝乎凡技之上者,则有盘斫。
拳家惟斫最重。
斫有四种,滚斫、柳叶斫、十字斫、雷斫,而先生另有盘斫,则能以斫破斫,此则先生熟久智生,划焉心开,而独创者也。
方余之习拳于铁佛寺也,琉璃惨淡,土木狰狞。
余与先生演肄之余,浊酒数杯,团栾绕步,候山月之方升,听溪流之呜咽。
先生谈古论今,意气慷慨,因为余兼及枪刀剑钺之法曰:
“拳成此外不难矣,某某处即枪法也,某某处即剑钺法也”,以至卒伍之步伐,阵垒之规模,莫不淋漓倾倒。
曰:
“我无传人,我将尽授之子。
”余时鼻端出火,兴致方腾,慕睢阳、伯纪之为人,谓天下事必非龌龊拘儒之所任,必其能上马杀敌,下马勤王,始不负七尺于世。
当是时,西南既靖,东南亦平,四海晏如,此真挽强二石不若一丁之时。
家大人见余斫弛放纵,恐遂流为年少狭邪之徒,将使学为科举之文。
而余见家世飘零,当此之时,技即成而何所用?
亦遂自悔其所为,因降心抑志,一意夫经生业。
担簦负笈,问途于陈子夔献、陈子介眉、范子国文、万子季野、张子心友等,而诸君子适亦俱在甬南。
先生入城时,尝过余斋,谈及武艺事,犹为余谆谆恺切曰:
“拳不在多惟在熟,练之纯熟,即六路亦用之不穷,其中分阴阳止十八法,而变出即有四十九。
”又曰:
“拳如绞花槌。
左右中前后皆到,不可止顾一面。
”又曰:
“拳亦由博而归约,由七十二跌(即长拳滚斫分心十字等打法名色)、三十五掌(即斫、削、科、磕、靠等)以至十八(即六路中十八法),由十八而十二(倒、换、搓、挪、滚、脱、牵、绾、跪、坐、挝、拿),由十二而总归存心之五字(敬、紧、径、劲、切),故精于拳者,所记止有数字。
”余时注意举业,虽勉强听受,非复昔日之兴会。
而先生亦且贫病交缠,心枯容悴而惫矣。
今先生之死止七年,吾乡盗贼亦相蚁合,流离载道,白骨蔽野。
此时得一桑怿足以除之,而二三士子犹伊吾于城门画闭之中。
当事者命一二守望相助等题,以为平盗之政;士子摭拾一二兵农合一之语,以为经济之才。
龙门子秦士录曰:
“使弼在必当有以自见。
”言念先生竟空槁三尺篙下,宁不惜哉!
嗟乎,先生不可作矣。
念当日得先生之学,即岂敢谓遂有关于匡王定霸之略,然而一障一堡,或如范长生、樊雅等保护乡间,自审谅庶几焉。
亦何至播徙海滨,担簦四顾,望尘起而无遁所如今日乎!
则昔以从学于先生而悔者,今又不觉甚悔夫前之悔矣。
先生之术,所授者惟余。
余既负先生之知,则此术己为广陵散矣,余宁忍哉!
故特备著其委屑,庶后有好事者,或可因是而得之也。
虽然,木牛流马,诸葛书中之尺寸详矣,三千年来,能复用之者谁乎?
谨案各节文献所载,言张三丰所传拳法为内家拳,迄无称太极拳者,而姿势名称亦且大异。
言太极拳为张三丰为传者,惟杨氏旧谱太极拳论后附记云:
“此系武当山张三丰老师遗著,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在陈氏拳谱,则云为其远祖所自创。
其另有与杨氏相同之谱,则以通家之谊,或系反得之杨氏者,故其辞字相同,而附记亦如此云云也。
武禹襄之甥李亦畬先生《序太极拳》云:
“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盖武氏学自陈沟,陈沟之谱,无张三丰所传之说,而武氏亦未承认为陈氏所自创。
观李自序云:
“从母舅学习此技,口授指示,不遗余力”,窃疑武氏并谱亦无之。
李跋又云:
“得谱于舞阳县盐店”,可知李之谱非武氏所传者,武氏所传,为口授耳。
然则张三丰传太极拳之说,仅见于杨氏谱之附记,而杨氏之附记,必别有所据矣。
近人致疑于此,考据成秩,迄无究竟,皆未论及宋氏太极功之谱,盖未见之,无怪其然也。
余于宋谱之记载,而信证其不误。
以宋谱所记,非为张三丰之太极十三式,乃叙其所学之三世七,而旁及他派耳。
杨氏附记云云,或闻此耶?
诘者曰:
“宋氏谱一手抄本耳,何足为据?
”曰:
各家拳谱,皆手抄本,往昔印行者甚少,且有禁令,如言不足据,则皆不足据耳,岂独宋谱耶!
且治考据学者,以博为其道也,如以印者为真,抄者为假,斯妄人矣。
余见宋谱,已逾二十年,而许氏《太极拳势图解》之编著,在民国八年,亦已根据宋谱列论。
宋书铭氏之名,著称燕京,于时已十余载,昊鑑泉诸先辈,胥入其门称弟子,彰彰之迹,岂容假借!
第宋氏没而其道无传,后学不知,故致疑张三丰所传之说为无据耳,因并妄断三世七等拳法为虚伪,是不惟未见宋氏拳谱,且不知有宋书铭其人与事迹也,考据云乎哉。
由此证知张三丰创传拳法为不妄。
在私家记载,则有太极十三式,志传所称,则有内家拳,盖其所能之拳法或甚多,而传世者,人仅知此二种。
今则內家拳法已失其真,惟太极十三式尚流播于世,有幸有不幸也。
兹篇采内家拳法有关之传记以实文献,亦不妄源渊之意耳。
第四章太极拳名著
第一节太极拳论“附注”
一举动:
举动者,举手动足也。
太极拳以动为用,一动无有不动。
叉一为数之始,虽微动、略动,皆谓之一举动,胥宜合乎规矩,不得以小而忽之也。
周身俱要轻灵:
周身,全体也;俱,皆也;轻灵,指不重滞而言。
拳式开始后,由一举动以至于无穷动作法式,全体皆毫不重滞,舒畅自然也。
尤须贯串:
尤,更也。
贯串,连接不断也。
言练习拳式,既要全体无滞,更须连接不断,则始终轻灵,无丝毫重滞间断参于其间。
一式如此,式式作如此观也。
气宜鼓荡:
鼓荡,震动也。
气由呼吸之压提升缩,以运动脏腑,使之与体外各式动作合拍,则內外一致,可以助长体力及内劲,故曰气宜鼓荡也。
但如着意努力为之,而离乎轻灵自然之规矩,则不徒无益,反生大害矣。
神宜内敛:
神,精神之现于外者也,如兴奋则趾高气扬,萎靡则垂头丧气,皆神现于外之表示。
练拳式时,多有昂首张胸,以示勇武,或心驰外物,而不专一。
敛,收也。
言外驰之神,宜收敛于内,犹求其放心之意。
毋使有缺陷处:
毋,勿也。
缺陷,破损不完整也。
轻灵贯串,智慧之敏捷使然,鼓荡为气之充,内敛乃神之用。
凡此所指,皆勿使有破缺损陷之处,不仅以姿势为言也。
毋使有凸凹处:
凸凹,不平之貌。
太极拳之运动,如环无端,如有凸凹之处,则失之矣。
毋使有断续处:
断续者,断而复续也。
太极拳无一式停止断绝,而再接下式之处。
各式脉络互通,一气呵成,故取象乎太极一图。
如有断续,义既无取,更何所象乎?
其根在脚,发于腿。
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此言意、气、劲三者运行之路线也。
根,本也。
脚,足底也。
语云:
“至人息以踵”,由踵而生,上发于腿也。
主宰于腰者,以腰脊为全体之主宰也,人体之栋柱,厥惟脊骨,四肢附焉,起落进退,俯仰转折,全赖于腰。
脊骨之附着,上实下虚,实者为心胸,虚者为腰腹,以虚灵之故,乃能主宰全体而运用之也。
形于手指者,循腰脊至于肩,至于肘,而腕,而掌,达于手指也。
太极拳之运动,以虚灵为本,然若漫然为之,无所主宰,势必浮靡散涣,丧其本真。
故必有物以提其纲领,竖其线路,由脚至手指,其內联系贯通,如响斯应,有澈上澈下一贯到底之妙,乃能周身轻灵,运用自如。
否则下停于胯膝,中滞于腰脊,上阻于肩肘,则全无是处矣。
由脚而腿而腰。
总须完整一气:
完整,无阻滞无断续也。
人体之全重,悉支于两腿,重则不易移动,不能轻灵,今欲使举重如轻,舍此道而无由。
然由脚至腰,如有阻滞有断续,其内劲不完整一气者,仍无由达,仍不能支配身体使之自如。
故曰:
“总须完整一气。
”此要言不烦之秘诀也。
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
向前退后,拳法自具之动作也。
机,要也,时会也。
势,形势也。
拳式之向前退后,为全体之动作,移动全体之重量,而不背上述之道,乃能得其要而不失时会,获得制胜之形势也。
反衬不由此道者,其意志为身体状态所支配,而不能支配身体之动作,则绝不能得机得势,即无以达成功之域也。
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散乱者,不完整也。
在习者自身感觉不能轻灵如意,而失机失势,则谓之散乱也。
凡此散乱之病,皆发于腰腿。
发于腰,则上体笨滞,运用辄乖;发于腿,则两脚痴重,进退无方,故曰:
“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也。
此言散乱之病,因于不得机得势,以呼应上文完整之利,可以得机得势。
一利一病,全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