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 文档编号:30828260
- 上传时间:2024-01-30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40.05KB
重庆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重庆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重庆江津长寿綦江等七校联盟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炎黄作为人文始祖的意义
炎黄文化是根祖文化。
一方面,从文明起源上讲,炎黄是人文始祖,炎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龙头文化;另一方面,从中华民族起源上讲,今日以汉族为主体包括56个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乃是历史上以炎黄族为核心,经华夏族和汉族不同阶段的民族融合而形成的,炎黄族是早期华夏民族之核心,是中华民族之根。
这也是炎黄作为“人文始祖”在中华民族形成进程意义上的解释。
因此,炎黄文化成为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纽带和精神维系。
20世纪2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对于古史传说曾有“信古”“疑古”“释古”三种态度和做法。
具体说到炎帝、黄帝,信古者当然是把他们作为真实人物来对待;而疑古者则把他们作为神来对待。
殊不知,远古时代的人名、族名、图腾名、宗神名是可以同一的。
以黄帝为例,黄帝号称轩辕氏,又号称有熊氏。
据研究,轩辕氏可以追溯到商代和周代青铜器铭文中的“天鼋”(“天”字下面画有“鼋”即青蛙)族徽铭文,甚至更早;有熊氏可以追溯到商代和周代青铜器铭文中“天兽”(“天”字下面画有“兽”)族徽铭文。
这样,我们就会发现作为古史传说人名的轩辕氏、有熊氏是与天鼋(即青蛙)和熊、羆、貔、貅、豹、虎等图腾一致的。
此外,在商周青铜器铭文中,还有以“天”为族徽铭文,其渊源也是来自以“天”为图腾。
而在先秦文献中,“黄”与“皇”可通用。
如《释文》:
“皇帝,本又作黄帝。
”《尚书·吕刑》:
“蚩尤惟始作乱……皇帝清问下民……”此皇帝即上帝,从黄帝与皇帝通假以及皇帝亦即上帝来看,黄帝一名含有皇天上帝即含有天的意思,这样,黄帝也就成了天帝天神。
然而,在《国语·晋语》中又说:
“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
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这里的黄帝、炎帝当然是人名。
由于人名、族名、图腾名、宗神名可以同一的缘故,所以黄帝、炎帝等名号是一个沿袭性的名号。
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个人只能生存几十年或百余年,但是作为族团却可以存在几百年或几千年,它的名号是沿袭性的。
炎帝、黄帝等名号既是人名、族名、图腾名、宗神名的同一,也是民族融合的结果。
黄帝号称轩辕氏,又号称有熊氏,已经说明他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个氏族。
《国语·晋语》说:
“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
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
”我们知道,上古每一姓就是一个血缘姓族,黄帝族有十二姓,则说明黄帝族至少是由十二个姓族融合而成的一个庞大的部族集团,它们的共同点是都尊崇“天”,天为其宗神乃至成为至上神,所以我认为以黄帝为宗神即以天为宗神的部族集团的出现是民族融合的结果。
炎帝的情形也是这样。
炎帝为姜姓,又号称“烈山氏”“历山氏”“连山氏”“魁隗氏”等。
炎帝族崇拜火,崇拜羊,崇拜蛇龙,也崇拜山岳。
如《左传》昭公十七年郯子说:
“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
”再如炎帝族后裔共工氏,《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说:
“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
”《山海经·大荒北经》也说:
“共工之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
”反映出炎帝后裔共工氏崇拜龙、以蛇龙(即无爪之龙)为图腾的情形。
《左传》中还有姜姓炎帝族(姜炎)崇拜山岳、以山岳为图腾的记载,如《左传》庄公二十二年曰:
“姜,大岳之后也。
山岳则配天。
”所有这些都说明炎帝族的崇拜和图腾也是多元的。
而从炎帝族的分布上看,既有活动在北方的炎帝族,也有活动在南方的炎帝族。
所以,我主张炎帝族也是民族融合的结果。
……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今天无论是对炎帝和黄帝的祭拜,抑或是对于历代有关炎黄文化文献的梳理,还是对炎黄文化的义理与价值的阐释,以及面向海内外的传播,都应该站在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人文始祖”的立场上,站在炎黄文化是中华文明史的龙头文化的立场上。
(摘编自王震中《炎黄作为人文始祖的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改编)
A.从中华民族起源的角度看,炎黄族自古以来就是华夏民族的核心,炎黄文化就是根祖文化。
B.远古时代的人名、族名、图腾名、宗神名是可以同一的,“信古”“疑古”“释古”者对此观点不尽相同。
C.古史记载中的黄帝和炎帝分别具有多个名号,说明黄帝和炎帝都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个氏族。
D.《左传》说:
“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
”由此可见,炎帝族除崇拜火,崇拜羊,崇拜蛇龙和山岳外,还崇拜土。
2.作者认为,古史传说中人名、族名、图腾名和宗神名是同一的。
下列不能作为其依据的一项是()(3分)(原创)
A.黄帝号称轩辕氏,又号称有熊氏。
据研究,轩辕氏可以追溯到商代和周代青铜器铭文中的“天鼋”族徽铭文;有熊氏可以追溯到商代和周代青铜器铭文中“天兽”族徽铭文。
B.在商周青铜器铭文中,还有以“天”为族徽铭文,其渊源也是来自以“天”为图腾。
C.在先秦文献中,“皇帝,本又作黄帝。
”文献中有“蚩尤惟始作乱……皇帝清问下民……”之说和“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之说。
D.上古时期,以“天”为宗神的黄帝族是一个至少由十二个姓族融合而成的一个庞大的部族集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改编)
A.名号是沿袭性的,作为个体,黄帝虽然只能生存几十年或百余年,但是作为族团,却可以存在几百年或几千年。
B.民族融合不仅在黄帝族和炎帝族的形成中起了巨大作用,即便是在我们现在的中华民族的形成中作用也不可小觑。
C.文章先探究起源,然后从沿袭性和民族融合两方面论证名号的由来,最后作者表明对待炎黄文化应有的立场,以此阐明炎黄作为人文始祖的意义。
D.我们只要正确认识炎黄作为人文始祖的意义,就能拥有对待炎黄文化的正确态度。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高原,我的中国色
乔良
漫空里都是黄色的粉尘。
极目处,四野八荒,惟有黄色,尽是黄色。
轩辕柏的根须像无数手指深抠进黄土,扎向地心,伸向天际,用力合抱住整个儿的高原。
始皇帝横扫六合的战车,汉高祖豪唱大风的猛士,倚在驼峰上西出阳关的商旅,打着呼哨、舞着弯刀、浑身酒气的成吉思汗的铁骑,和五千年岁月一道,从这金子样的高原上骄傲地走过去,走过去,直到……
暮云垂落下来,低矮的天地尽头,走来一个小小的黑点。
他站在一架冲沟纵横、褶皱斑驳的山梁上。
天可真低。
他想,一抬手准能碰到老天爷的脑门儿。
残阳把他周身涂成一色金黄。
他伸出手臂,出神地欣赏着自己的皮肤。
金黄的晖光从手臂上滑落下去,掉在高原上。
一样的颜色。
他想,我的肤色和高原一样。
豪迈的西风从长空飒然而至。
他的衣襟和裤角同时低唱起喑哑而粗犷的古歌。
刹那间,他获得了人与天地自然、与遥远的初民时代那种无缝无隙的交合。
是一种虚空又充实,疏朗又密集,渺小又雄大的感觉。
他不禁微微一笑。
然而,只一笑,那难以言喻的快感消退了。
渐渐塞满胸壑的,是无边的落寞,莫名的苍凉。
竟然没有一只飞鸟,竟然没有一丛绿草。
只有我,他想。
我和高原。
于是他又想,这落寞、这苍凉不仅仅属于我,还属于遗落在高原上的千年长史。
一千年。
畏惧盗寇的商贾们抛离了驼队踩出的丝绸古道。
面对异族的武夫们丢弃了千里烽燧和兵刃甲胄。
一路凄惶,簇拥着玉辇华盖,偏安向丰盈又富庶的南方。
南方,绿油油、软绵绵、滑腻腻的南方。
没有强烈的紫外线辐射,没有弥漫天际的黄沙烟尘,没有冰,没有雪,没有能冻断狗尾巴的酷寒,有丽山秀水,丝竹管弦,有妖冶的蛾眉,婀娜的柳腰,有令人销魂的熏风、细雨……那叫人柔肠寸断的杏花春雨啊,竟把炎黄子民们孔武剽悍的魂魄和膂力一并溶化!
而历史,却在某个迷茫的黄昏,被埋进深深的黄土。
有多厚的黄土,就有多厚的奥秘的高原,每一只彩陶罐、每一柄青铜剑都会讲一个先民的故事给你听的高原,沉默了。
陪伴它的,是一钩千年不沉的孤月。
唉,南方,南方。
他忽然想到了西方。
当黄皮肤的汉子们由于贫血而变得面色苍白时,麦哲伦高傲的船队刚刚在这颗星球上画完一圈弧线。
野心勃勃的哥伦布,正携着西班牙国王致中国皇帝的国书,横渡大西洋,惊喜地打量着近在咫尺的新大陆。
真是一群好汉子。
有了他们,西方才后来居上。
他感到胸口有一团东西被揪得发疼。
他看到斯文•赫定、斯坦因、华尔纳们,正把成捆的经卷盗出敦煌,正把昭陵的宝马凿下石壁,而恭立一旁的黄种汉子,手里只有一杆能把自己打倒在地的烟枪!
他想喊。
他想站到最高的那架山梁上去,对着苍茫的穹窿嘶喊:
难道华夏民族所有的武士,都走进了始皇陵兵马俑的行列?
没有风。
没有声息。
高原沉默着。
一块没有精壮和血性汉子的土地是悲哀的。
他想起了他那些戴着立体声耳机、抱着六弦琴横穿斑马线的兄弟们。
他们全都身条瘦长,脸色煞白,像一根根垂在瓜架上的丝瓜。
他们要去参加这一年中的第三百六十七次家庭舞会吧?
他们的迪斯科跳得真好。
他们忧郁的歌声真动人。
但,他们只从银幕上见过高原和黄土。
他们不知道紫外线直射进皮肤和毛孔时的滋味,更不知道那黄土堆成的高原上埋着的古中国。
可那才是中国,那才叫中国。
在病榻上呻吟了八百年,又被人凌辱了二百年的,不是真正的中国。
真正的中国是闪着丝绸之光、敦煌之光,修筑起长城,开凿出运河,创造了儒教、道教,融合了佛教、回教,同化了一支支异族入侵者的中国。
真正的中国是一条好汉!
这裸着青筋、露着傲骨的高原也是一条好汉。
他真想把那些整天价只会怨天尤人的小白脸们都带到这里来,染他一身一脸的国色—黄帝、黄河、黄土高原的本色。
让他们亲近一下泥土的纯朴和漠风的豪气。
他想,要使这片贫瘠的、失血过多的土地复苏过来,需要的是更强劲的肌肉,更坚硬的骨骼,更热的黄河一般湍急的血流。
需要比麦哲伦和哥伦布们还勇健的如守护始皇陵的武士俑那样的壮汉。
他想,将来有了这些男子汉,高原,这金子似的高原便不会死去。
因为轩辕柏在这里扎着一根粗大的、深邃的根茎。
(1984、12、22.本文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改编)
A.文章借“他”站在山梁上的遐思迩想,将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勾连在一起,增强了文章的纵深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壮美山河和深厚文化的热爱,具有很强的抒情性。
B.“是一种虚空又充实,疏朗又密集,渺小又雄大的感觉”,作者将褒、贬之词同时用来描写这种感觉,在凛然傲气中又渗透着无限的历史沧桑感,这种感觉既骄傲又伤感。
因为我们曾经有过充实、密集而又雄大的历史,又有虚空、疏朗而又渺小的历史。
C.文中“竟然没有一只飞鸟,竟然没有一丛绿草”这一描写,具有双层含义,实写高原的荒凉景象,虚写“他”内心的寂寞心情,形象地表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明无人问津的悲哀。
D.作者讽刺当代城市青年“身条瘦长,脸色煞白,像一根根垂在瓜架上的丝瓜”,充满对怨天尤人的小白脸的鄙视,因为他们不具备武士应有的强壮和血性。
5.请结合全文和你的理解说说标题“高原,我的中国色”有哪几层意思。
(5分)(改编)
6.本文对比手法比较突出,有哪些方面的对比?
请结合全文予以说明,并分别指出其作用。
(6分)(原创)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
”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变成了网络热门话题。
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非不可,无非是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
但舆论纷纷中,难免有人对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中推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
读书无用。
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
如果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梦想,的确没那么简单。
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
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
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还有其更高的价值:
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的能力。
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
读书的“有用”,就在于丰富个人素质。
大学教育能使人视野宏阔、见识丰盈,并塑造人的价值观,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
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
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的上升通道是不是变得狭窄了?
但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月18日)
材料二
在1月3日晚上的直播中,两个90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在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最后演变成撕书直播。
她们对礼物中的书本不屑一顾,并表示读书没用,自己从来不读书,照样做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
如今,“读书无用论”渐渐流传,一是因为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进入社会后取得的经济收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因为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大部分知识内容都会忘记。
读书有何用?
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下了许多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
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
”
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要学,不仅我们学,下一代也要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
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你”读不读书才重要。
(选自“红网”,2017年1月4日)
材料三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
让人惊诧的是,有极个别农村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
这就引出了一系列问题:
“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到底有多大的市场?
一些村子为何能如此重视教育?
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
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
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
一是,这些“高考名村”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出过大学生,他们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二是,尽管生活贫困,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
要想彻底铲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
诸如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荐、名校联合招生等教育改革举措,应该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
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3月1日)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改编)
A.某位名人认为读书无用,因为在他看来,对于年轻人来说,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胆量是很重要的,学历不如胆量。
B.“读书无用论”的渐渐流传,与这种状况有关:
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进入社会后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
C.外国网友对“读书无用论”这一问题的回答十分巧妙,运用类比的方法说明读过的一些书会变成我们的一部分。
D.“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苦地区很有市场,但有些农村却成为“高考名村”,因为这些地方在上世纪80年代出过大学生。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材料一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话作为引子,引出话题“读书无用论”,论述后指出,在这个时代需要读书。
B.材料二用两个90后网红姑娘在直播中撕书并表示读书没用的事件引出话题,对她们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批判。
C.材料三以农村地区出现“高考名村”这一事件引出讨论,认为这些地区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一定的经验可供借鉴。
D.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针对当前“读书无用论”流行的现实进行报道,议论性较强。
E.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读书无用论”问题,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并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回答应该如何解决“读书无用论”的问题。
(5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冕,字元章,绍兴诸暨人也。
父力农。
冕为田家子,少即好学,长七尺余,仪观甚伟,须髯若神,通《春秋》诸传,尝一试进士举,不第,即焚所为文,益读古兵法,有当世大略。
着高檐帽,被绿蓑衣,履长齿木屐,击木剑,行歌会稽市。
或骑黄牛,持《汉书》以读,人或以为狂生。
同里王公止善甚爱重之,为拜其母。
王后为江浙检校,君往谒,衣敝,履不完,足指践地。
王公深念,遗草履一緉(liǎng,双,用于鞋袜),讽使就吏禄,君笑不言,置其履而去。
时高邮申屠公駉(jiōng)新任绍兴理官,过武林,问交于王公。
公曰:
“越多传先君子,非所敢知。
吾里人有王元章者,其志行不求于俗。
公欲与语,非就见不可。
”駉至,即遣吏以自通。
君曰:
“我不识申屠公,所问者他王先生耳。
”谢不与见,吏请不已。
君斥曰:
“我处士,宁与官府事!
毋扰乃公为也。
”
君又善写梅花竹石,士大夫皆争走馆下,缣素山积。
君援笔立挥,千花万蕊成于俄倾。
每画竟,则自题其上,皆假图以见意。
为歌诗,雄浑跌宕,以古豪杰自居久之。
复游金陵,诸御史虽新贵,皆加敬待。
遂北上燕蓟,纵观居庸、古北之塞。
至正戊子南归,过吴中,谓予言:
“黄河将北流,天下且大乱。
吾亦南栖以遂志,子其勉之。
”于是择会稽山九里买山一顷许,筑草堂,读书其中。
服古衣冠,或乘小扁舟曰“浮萍轩”,自放于鉴湖之曲,好事者多载酒从之。
岁己亥,君方昼卧,适外寇入,君大呼曰:
“我王元章也。
”寇大惊,重其名,与君至天章寺,其大帅置君上坐,再拜请事。
君曰:
“今四海鼎沸,尔不能进安生民,乃肆虏掠,灭亡无日矣。
汝能为义,谁敢不服;汝为不义,谁则非敌?
越人秉义,不可以犯,吾宁教汝与吾父兄子弟相杀乎?
汝能听吾,即改过以从善;不能听,即速杀我。
我不与若更言也。
”大帅复再拜,终愿受教。
明日,君疾,遂不起,数日以卒。
众为之具棺服,敛之。
葬山阴兰亭之侧,署曰“王先生墓”云。
(选自《稗史集传》,有删节)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原创)
A.讽使就吏禄讽:
讽刺
B.遗草履一緉遗:
赠送
C.谢不与见谢:
道歉
D.宁与官府事与:
结交
11.下列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组是()(3分)(原创)
A.“晋侯”“秦伯”中的“侯”“伯”是封建时代的五等爵位中的两个,这五等爵位分别是:
公、侯、伯、子、男。
无论哪一等次的爵位都是可以承袭的。
B.“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中的“河”在古代专指“黄河”,这与“江”在古代专指“长江”是一样的。
C.“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中的“阳”,和“洛阳亲友如相问”中的“阳”意思不一样,一个是华山的北面、一个是洛河的南面。
D.“永和九年”“至和元年”中的“永和”“至和”都是皇帝的年号,用以纪年。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原创)
A.王冕勤奋好学。
他年少时就通读《春秋》各传,考进士不中,就烧掉为考试写的所有文章,弃文习武。
B.王冕狂放不羁。
他衣饰奇特,行为拔俗,有时在街上边走边唱歌,有时骑着黄牛高声诵读《汉书》,被人称作“狂生”。
C.王冕不慕荣利。
王子善想让他去做官,他拒绝了;理官申屠駉到绍兴时,派人请求与他见面,他拒不见面。
D.王冕隐逸自适。
他虽有当世大略,但怀有归隐之心,在北上游历之后,选择南归,在山水之间过起了放逸自适的隐居生活。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改编)
①黄河将北流,天下且大乱。
吾亦南栖以遂志,子其勉之!
(4分)
②今四海鼎沸,尔不能进安生民,乃肆虏掠,灭亡无日矣。
(4分)
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14~15题。
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谒金门
李好古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
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
谁在玉关劳苦?
谁在玉楼歌舞?
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注]李好古,南宋末年人,自称“江南客”,著有《碎锦词》。
14.下列对本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原创)
A.“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这两句写游人不断、笙歌相随的盛况已不复存在,词人由此顿悟春天已经消逝,因而发出伤感、凄凉之情。
B.“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将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欢娱的意境,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
C.“玉关劳苦”和“玉楼歌舞”使用借代的修辞,将守边士卒的风餐露宿和高楼里达官显贵的醉生梦死构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爱憎分明的爱国情感,让读者从中感受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D.“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极具辛辣的讽刺效果,既然无人收复失地,那就只有寄希望于东风了。
东风若能将胡尘吹去,那东风便可封为万户侯了。
词人借此讥讽抗敌无人,表达对统治者苟安江南,不思抗敌的愤慨之情。
E.两首词都写了春天之景,一个是“残红”,一个是“花过雨”的落红,两位词人都借春天的美景表达青春难再,红颜易老的感伤。
15.请阅读上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1)《采桑子》一词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
它是通过哪两个典型意象表达出来的?
(2分)
(2)这两首词都写到了“燕归来”,但它们归来时面对的景象各有什么不同?
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世人都说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怀有二心。
这种鲜明的对比在《氓》一文中,集中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中。
(2)在《离骚》中,诗人用比兴的手法借助荷花写自己要修养自己的品行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饮酒》(其五)中,陶渊明虽居闹市,却没有感到车马喧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
”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运用,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改编)()
①春运火车票开卖以来,前往火车站售票大厅购买返乡火车票的人不绝如缕,售票口经常出现“长龙”。
②日前,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对外宣布:
自2017年9月4日起,集团副社长谭道宏先生临危授命,将接替张元新先生,正式出任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
③著名歌唱家刘欢演唱的蜀军为诸葛武侯举哀时响起的那首《赞诸葛》真是长歌当哭,如泣如诉,让人潸然泪下
④在当下权力相争、利益之争、商业竞争这些事面前,鼓励诚实的关键是打造让诚实者不吃亏、不遭罪的机制,否则谁都会见风使舵。
⑤“中国高铁世界第一”绝不是我们自吹自擂,作为中国人,我们真的应该为中国铁路,特别是高铁技术方面所取得的光辉业绩感到骄傲和自豪。
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陆慷19日在北京的例行记者会上谈到中朝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重庆 语文 学期 期末考试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