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三基 第623章名词解释汇编.docx
- 文档编号:30824581
- 上传时间:2024-01-30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9.58KB
护理三基 第623章名词解释汇编.docx
《护理三基 第623章名词解释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护理三基 第623章名词解释汇编.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护理三基第623章名词解释汇编
护士临床“三基”实践指南题集第6-23章名词解释
第六章基础护理
1.健康:
健康不但是没有疾病或缺陷,而且是身体、精神和社会的完好适应状态。
2.热疗法:
是利用高于人体温度的物质作用于人体表面,通过神经传导引起皮肤和内脏器官血管的舒张,改变机体和系统体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3.输液微粒:
指输入液体中含有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其直径一般为1-15μm,少量可达50-300μm,这种小颗粒在溶液中存在的多少决定着液体的透明度,可判断液体的质量。
4.睡眠性呼吸暂停:
是一种在睡眠中发生自我抑制、没有呼吸的现象,可分为中枢性或阻塞性呼吸暂停两种。
5.发绀:
又称紫绀或青紫,为缺氧的一种临床表现。
产生原因大多是由于缺氧,红细胞中还原血红蛋白浓度增高所致。
少数是由于血液中含有异常血红蛋白造成。
6.呼吸困难:
具有速率、深浅度和节律改变的呼吸障碍称为呼吸困难。
7.尿潴留:
指尿液大量存留在膀胱内而不能自主排出。
8.尿失禁:
指排尿失去意识控制,或不受意识控制,尿液不自主的流出。
9.应激性溃疡:
是指患者在遭受各种重伤(包括大手术)、重病和其他应激情况下,出现胃、十二指肠黏膜的急性病变,主要变现为胃、十二指肠黏膜的糜烂、浅溃疡、渗血等。
10.败血症:
是指病菌侵入人体血液循环,在血中生长繁殖,并产生大量毒素所致。
第八章急诊急救
1急性中毒:
有毒物质突然经吞食、吸入、皮肤黏膜接触吸收、注射等途径进入体内,引起组织结构的损害、代谢紊乱,迅速产生临床症状,危机生命的一系列变现为急性中毒。
2.中暑:
是因为在高温环境下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或水和电解质丢失过多而引起的疾病。
3.内脏损伤:
主要指胸部和腹部内脏器的损伤,在各种工伤、交通事故及突发灾难事件中发生率较高,对伤员生命构成严重威
胁,如不及时诊断与处理,易致病情延误、伤者死亡的后果。
4.心包压塞:
是指心包腔内的积液增多,引起心包腔内压力升高导致心脏活动范围减小,回心血量下降引起一系列右心衰竭的体征。
5挤压综合征:
指人体肌肉丰富的部位(如四肢和躯十部分)长时间受压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局部循环障碍而造成肌肉组织发生缺血性坏死。
临床上出现以肢体肿胀,肌红蛋白血症、肌红蛋白尿及高血钾为特征的急性肾衰竭。
6多发伤:
可定义为同一致伤因子引起的,机体同时或相继发生的两处或两处以上的损伤,且有一处损伤是危及生命的。
7复合伤:
是两种或两种以上致伤因素同时或短时间内相继作用于人体造成的损伤。
8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是血液渗人主动脉壁分开其中层形成的夹层血肿。
可引起剧烈疼痛、休克和压迫症状;如病变侵犯主动脉大分支,则相应的脏器可发生缺血症状;如瘤体继续扩大,可向动脉壁外膜破裂而引起大出血。
9.高血压危象:
由于周围血管强烈痉挛引起血压急剧升高,出现头痛,伴恶心呕吐、心绞痛、心动过速、视力模糊、面色潮红或苍白等现象称为高血压危象。
10.创伤指数:
是创伤评分的一种方法,是以解剖部位,创伤伤员生理变化为主,加上创伤类型估计测算的分数相加。
分数越多伤情越重。
11.肺栓塞:
或肺动脉栓塞,为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了肺循环障碍的临床病理生理综合征。
第九章危重病护理
1.危重病医学:
是一门跨学科的医学分科。
它是在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医护人员,包括麻醉、内科、外科和儿科组成并在重症监护病房内对危重患者提供最佳的医疗和护理。
2肠外营养:
是指营养物从肠外,如静脉、腹腔等途径供给。
其中以静脉为主要的途径,肠外营养亦可狭义地称为静脉营养,可经周围静脉或中心静脉给予。
3.主动脉球囊反搏:
指经股动脉插入气囊导管至降主动脉,通过舒张期和收缩期气囊充气与放气增加心肌灌注并降低心室射血阻力。
4.ARDS:
又名休克肺、湿肺综合征、呼吸困难综合征。
多指成年人于创伤或休克后并发急性呼吸功能衰竭的一组病症。
病理变化主要是肺充血,间质和肺泡出血及水肿,肺泡内有透明膜形成。
5.ICU:
为重症监护病房,也称加强医疗病房,是通过研究患者在危重期的机体病理生理改变,给予系统监护和全身支持治疗的单位,是危重病的医学临床实践基地;有受过专门训练的医护人员应用现代化的医疗设施和复杂的临床检测技术对危重患者可能发生器官功能衰竭前的一些功能减退征象进行及时连续系统的严密监测和治疗,防止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
患者在ICU能够得到更高质量的治疗和护理,比一般条件下更易康复,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命质量。
6.PTCA+支架: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是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法将球囊导管沿主动脉逆行送入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利用球囊扩张的机械作用直接扩张狭窄部位导致粥样硬化斑块撕裂,从而使狭窄管腔扩大,改善心肌血供达到缓解症状和减少心肌梗死发生的目的。
冠状动脉支架术是将金属支架永久性的置放于冠状动脉病变处,支撑住血管壁,以保证冠状动脉管腔开放,减少PTCA术后残余狭窄,弹性回缩及血管再塑性,从而使再狭窄由30%~50%降低至10%~20%。
7.最小漏气技术:
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管的气囊充气后,吸气时有少量气体漏出,方法为将听诊器放于气管处,向气囊内注气,直到听不到漏气声为止,然后将气体抽出,从0.lml开始,直到吸气时听诊到少量漏气的声音。
第十章呼吸内科
1.阻塞性肺气肿:
简称肺气肿,是指以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囊腔的持久性膨胀、扩大,伴气腔壁结构破坏而无明显纤维化为病理特征的一种疾病。
2.呼吸功能锻炼:
是通过加强胸、膈呼吸肌的肌力和耐力来改善呼吸功能,其目的是变浅而快的呼吸为深而慢的有效呼吸。
3哮喘持续状态:
哮喘发作严重,持续24小时以上仍未能控制者,称为哮喘持续状态。
4.自发性气胸:
是指在无外伤或人为的因素下,因肺部疾病使肺组织及脏层胸膜突然自发破裂,或因靠近肺表面的肺大泡、细小气肿泡自发破裂,肺及支气管内的气体进入胸膜腔所致的气胸,称为自发性气胸。
5.支气管扩张症:
是指支气管管壁的弹性成分和平滑肌成分破坏,导致支气管异常和永久性扩张的一种慢性化脓性疾病。
临床上常以慢性或反复性肺部感染为特征,主要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咳大量脓痰和反复咯血。
6.呼吸衰竭:
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7.胸膜反应:
是指在胸腔穿刺时,若患者突感头晕、心悸、冷汗、面色苍白、脉细、四肢发凉,提示患者可能出现“胸膜反应”。
第十一章心血管内科
1.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是由于窦房结病变而导致功能减退,产生多种心律失常的综合表现。
患者可在不同时间出现一种以上的心律失常。
临床上患者可出现与心动过缓有关的心脑等脏器供血不足的症状,如发作性晕眩、黑矇、乏力,严重者可发生晕厥。
心动过速发作时可有心悸、心绞痛等症状。
心电图主要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传导阻滞、房性心动过速(慢-快综合征)。
2.阿-斯综合征(Adams-Stokes综合征):
即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是指突然发作的严重的、致命性的缓慢性和快速性心律失常,引起心排出量在短时间内锐减,产生严重脑缺血、神志丧失和晕厥等症状的疾病。
3.恶性室速:
是指有血流动力学后果的持续性室速和室颤。
患者大多有明确的诸如冠心病、心肌病、心力衰竭等器质性心脏病。
4.射频消融术:
是通过心脏电生理技术在心内标测定位后,将导管电极置于引起心律失常的病灶处或异常传导径路区域,应用射频电流,在局部组织产生阻抗性热效应,使心肌细胞内水分蒸发、干燥,形成范围小、边界清楚的圆形或卵圆形的凝固坏死,达到治疗顽固性心律失常的目的。
第十二章消化科
1.食管贲门失弛缓症:
系食管肌间神经丛功能障碍所引起的食管张力、螺动减低和食管下端括约肌不能松弛,导致食管扩张。
临床上以胸骨或中上腹部疼痛,咽下困难及食物反流为最常见的症状。
2.消化性溃疡:
是由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而发生于食管下段、腎、十二指肠、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或具有异位膂黏膜的回肠梅克尔(Meckel)憩室的溃疡,溃疡的黏膜缺损超过黏膜肌层。
消化性溃疡通常是指发生在胃与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GU)和十二指肠了溃疡(DU)。
3.应激性溃疡(stressulcer,SU):
亦称急性胃黏膜病变,是指机体在各类严重创伤、危重疾病或严重心理应激状态下所引起的食管、胃或十二指肠等部位急性糜烂,溃疡主要表现为上消化道出血,少数可并发穿孔。
严重烧伤引起的SU又称Curling溃疡;颅脑外伤、脑肿瘤或神经外科手术等引起的溃疡又称Cushing溃疡。
4.癌前病变:
易演变成胃癌的某些胃部疾病,称癌前病变。
5.上消化道大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器官,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以及胆道胰腺疾病所致的出血。
大量出血一般指在短期内的失血量超过1000ml或循环血量的20%,称上消化道大出血。
6.肠结核:
是结核杆菌侵犯肠道引起的慢性特异性感染,临床以腹痛、腹泻、便秘、腹部包块及全身中毒症状为主要表现。
好发于青壮年,女性略多于男性。
病变主要在回盲部。
7.溃疡性结肠炎:
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未明的直肠和结肠炎性病变,亦属于炎症性肠病之一。
病变主要位于肠黏膜层,以溃疡为主,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亦可累及全结肠。
临床表现为腹泻、黏膜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
病情轻重不等,病程长,易反复发作。
8.肝硬化:
是因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于肝脏,而造成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
9.肝肾综合征:
肝硬化患者,表现为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稀释性低钠血症和低尿钠,但肾脏无明显器质性损害。
10.肝性脑病:
是严重肝病或门-体分流术的严重并发症,它是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以意识障碍及行为失常为主要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综合征。
11.结核性腹膜炎:
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腹膜感染。
可见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最多见,多数在49岁以下,女性多于男性。
一般起病缓慢,临床上以腹痛、腹水、腹部包块及全身中毒症解为特征。
第十三章血液科
1.再生障碍性贫血:
是由多种病因引起,以造血干细胞数量减少和质的缺陷为主所致的造血障碍,导致红骨髓总容量减少,代以脂肪髓,骨髓中无恶性细胞浸润,无广泛网织蛋白纤维增生,临床上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
2.白血病:
是一组异质性恶性克隆性疾病,系造血干细胞或祖细胞突变引起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
主要表现为异常白细胞及其幼稚细胞在骨髓或其他造血组织中进行性、失控地异常增生,浸润各种组织,使正常血细胞生成减少,产生相应的临床表现,周围血有质和量异常的表现。
3.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
是一组异质性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骨髓内细胞增生,常同时或先后出现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发育异常,病态造血导致进行性、难治性外周血细胞、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4.贫血:
是指外周血单积内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数、血细胞比容低于正常参考值。
一般都以Hb低于正常参考值95%的下限为贫血的诊断标准。
5.溶血性贫血:
是由于红细胞破坏增多、增速,超过造血代偿能力时所发生的一组贫血。
第十四章内分泌科
1.代谢综合征:
是一组包括高血压、肥胖、高胰岛素血症、糖耐量异常、血脂升高等一系列异常代谢的疾病。
2.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充):
是由于甲状腺分泌过多的甲状腺激素,引起体内氧化过程加速,代谢率增高的一种疾病。
3.糖化血红蛋白:
是葡萄糖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之间形成的非酶催化稳定糖基化合物,糖化血红蛋白占血红蛋白的比例与血糖的浓度成正比。
糖化血红蛋白的浓度可以反映约120天内的血糖平均水平。
4.体重指数:
是衡量超重和肥胖的一种指标。
计算公式为体重(公斤)体重指数=体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
第十五章神经内科
1•嗜睡:
是意识障碍早期表现,意识清醒水平下降,精神萎靡,动作减少。
患者持续地处于睡眠状态,能被唤醒,也能正确地回答问题,能够配合身体检査,但刺激停止后又进人睡眠。
2.昏睡:
意识清醒水平较嗜睡降低,需高声喊叫或较强烈的疼痛刺激方可能唤醒,醒后可见表情茫然,能简单含混和不完全地回答问话,对检查也不能够合作,刺激停止后立即进入熟睡。
3.昏迷:
患者意识丧失,表现双眼闭合、不能自行睁开、对言语刺激无反应,面部和肢体无目的性动作,对疼痛刺激可能无反应或引发通过脊髄或脑干通路传递的无目的性反射动作。
按其程度可分为:
浅昏迷、中昏迷、深昏迷。
4.去皮质综合征:
患者表现為无意识的睁眼闭眼,眼球能够活动,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存在,喂食可有无意识地吞咽、咀嚼动作。
大、小便失禁。
四肢航张力增高,病理征(+),有觉醒-睡眠周期。
身体姿势为上肢屈曲,下肢伸直性强直,即去皮质强直状态。
5.闭锁综合征:
患者意识清醒,对语言的理解无障碍,可用眼球上下运动示意。
表现为四肢瘫,不能讲话和吞咽,可自主睁眼或用眼球活动示意,看似昏迷,实为清醒。
脑电图正常。
多见于脑血管病引起脑桥基底部病变。
6.霍纳征:
典型表现为病变侧瞳孔缩小(一般<2mm,瞳孔散肌麻痹)、眼裂变小(睑板肌麻痹)、眼球轻度内陷(眼眶肌麻痹),可伴患侧面部无汗。
7.眩晕:
是患者感觉周围物体或自身在旋转、升降和倾斜。
常徉有站立和步态不稳、恶心、呕吐、全身大汗和面色苍白等迷走神经刺激症状;
8.晕厥:
是大脑半球或脑干血液供应减少,导致发作性短暂意识丧失伴姿势性张力丧失综合征。
晕厥发作起病突然,持续时间短。
9.颅内压增高:
在病理状态下,颅内压力超出200mmH20时,
即为颅内压增高。
常以头痛、呕吐、视盘水肿为主要表现,多为颅腔内容物的体积增加并超出颅内压调节代偿范周的结果,是颅内多种疾病所共有的临床综合征
10.脑疝:
是烦内压增高的严重后果,是部分脑组织因颅内压力差而造成移位,当移位超过一定的解剖界限时则称之为脑疝。
11.脑卒中:
是指急性起病,由于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导致的神经功能缺失综合征,症状持续时间至少24小时。
1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是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突发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病,几分钟至几小时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多在24小时以内完全恢复,但可反复发作,不留后遗症。
13.溶检疗法:
是应用能使血管内血栓栓子溶解的药剂,来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致使受阻血管再通,血流恢复,以达到改善神经功能、阻止梗死发生的一种治疗方法。
14.格林-巴利综合征(GBS):
又称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是以周围神经和神经根的脱髓鞘及小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的炎性反应为病理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15.急性脊髓炎:
指非特异性炎症引起脊髓白质脱髓鞘病变或坏死,导致急性脊髓横贯性损害,也称急性横贯性脊髓炎。
多数患者病前数日或1~2周有前驱症状或感染诱因。
16.病毒性脑膜炎:
是一组由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软脑膜(软膜和蛛网膜)弥漫性炎症综合征,指由各种病毒感染引起脑膜急性炎症的一种感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和脑膜刺激征,是临床最常见的无菌性脑膜炎。
17.多发性硬化(MS):
是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脱髓鞘为主要病理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18.帕金森病(PD):
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运动障碍疾病,以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变性缺失和路易小体形成为病理特征,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异常等。
19.肝豆状核变性(HLD):
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亦称Wilson病,由于铜在体内过度蓄积,损害肝、脑等器官而致病。
20.癫痫:
是一组由不同病因所引起,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且常具自限性的异常放电所导致,以发作性、短暂性、重复性及通常为刻板性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的综合征。
21•癫痫持续状态:
或称癫痫状态,是癫痫连续发作之间意识尚未完全恢复又频繁再发,或癫痫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不自行停止。
22.偏头痛:
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血管性头痛,呈一侧或双侧疼痛,常伴有恶心和呕吐。
23.脑卒中的康复:
是指采取一切措施预防残疾的发生和减轻残疾的影响,以便使脑卒中患者重返到正常的社会生活中。
第十六章风湿免疫
1•风湿性疾病:
是指影响关节及周围软组织,包括肌肉、韧带、滑囊、筋膜为主的一组疾病,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活动障碍,部分可出现关节致残和内脏功能衰竭,呈发作与缓解交替进行的慢性病程。
2•弥漫性结缔组织病:
简称结缔组织病,是风湿病中的一大类,除了具有风湿病的肌肉关节病变外,其特点是以血管和结缔组织慢性炎症的病理改变为基础,可引起多器官系统损害。
3.雷诺现象:
是一种周围循环疾病,是指在寒冷或情绪紧张等剌激下,突然发生指(趾)小动脉的痉挛。
典型症状为几个或几节手指或脚趾遇冷或情绪紧张后,出现苍白后继青紫,经搓揉或保暖后转为红润,发作时伴有局部麻木或刺痛。
4.系统性红斑狼疮:
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以患者体内存在有多种致病性自身抗体(特别是抗核抗体)和病变累及全身多系统器官为特征,病程迁延且反复发作。
5•蝶形红斑:
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最具特征性的皮肤损害,发生在颧颊部,经鼻梁融合蝶翼状。
皮损为有规则的水肿性红斑,色鲜红或紫红,边缘清楚或模糊,可稍高出皮面,表面光滑,有时可见鳞屑,可有痒感和痛感。
6.痛风:
属代谢性风湿病,是一种最为常见的晶体性关节炎。
是长期嗓呤代谢障碍及(或)血尿酸升高所引起组织损伤的一组异质性疾病。
7.晨僵:
是指患者晨起以前,或患者没有活动的一段静止时间内,当开始活动时出现的一种关节局部不适、不灵便感。
轻者在活动后可减轻或消失,重者须一小时至数小时才能缓解。
8.类风湿结节:
是类风湿关节炎的较特异的皮肤表现。
20%-30%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可发生,浅表结节多位于肘关节鹰嘴附近、枕、跟腱等关节隆突部及受压部位的皮下,呈对称分布,质硬无压痛,大小不一,直径由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出现时提示病情处于活动期。
深部结节可出现在肺部。
9类风湿因子:
是一种自身抗体,能与体内变性的IgG发生免疫反应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损伤结缔组织,可出现于类风湿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是造成关节内和关节外病变的重要因素。
10.干燥综合征:
又称自身免疫性外分泌腺体病,是一种全身
性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可分为原发和继发。
主要侵犯外分泌腺体,以泪腺和唾液腺受累最常见。
11.白塞病:
是—种以细小血管炎为病理特征,以口腔溃疡、外阴溃疡、眼炎及皮肤损害为临床特征的慢性进行性疾病。
本病可以累及多个系统,临床表现多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其预后与受累脏器的多少和严重程度有关。
第十七章肾内科
1.肾下垂:
多见于20~40岁的成人,80%以上为女性。
肾下垂的患者体型多消瘦。
多发生在右侧,但亦可为双侧病变
2.脓肾:
肾脏感染后,引起广泛的肾实质破坏,当肾脏成为一个含脓的囊时称为肾积脓。
可由肾盂肾炎和特异性感染肾结核发展而来。
3:
多囊肾:
有无数大小不等的透明囊布满全身肾时称多囊肾。
85%为双侧性。
多囊肾常有家族史。
有时伴有肝肾胰腺囊肿。
4.肾肿瘤:
肾脏的各种组织均可发生肿瘤,如:
上皮细胞组织可发生良性肿瘤,间质组织可发生纤维瘤,血管瘤脂肪瘤平滑肌瘤。
另外,肾脏还可以发生混合型瘤和囊肿。
5.肾钝痛:
为慢性隐痛,多见于非感染性肾脏疼痛,如:
梗阻性肾病,慢性肾盂积水,多囊肾,肾肿瘤等常可伴有肾区轻度的叩痛。
6.肾剧痛:
如持续性剧烈胀痛,可见于肾周围化脓性炎症,肾性脓肿、肾周围炎、肾周围脓肿、急性肾盂肾炎、肾区明显压痛和叩痛。
7.肾绞痛:
如突然发生的间歇性肋腹部剧烈绞痛,常放射致腹部,会阴部、外生殖器及大腿内侧患者多辗转不安,脸色苍白、冷汗淋漓、可伴恶心、呕吐。
多为上尿路梗阻所致,最多见于肾、输尿管被结石、血块、坏死组织等阻塞所致,疼痛后常出现血尿。
8.肾结石:
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肾盂或肾盏的尿液成分和性质发生变化,逐步形成各种类型的结石,并滞留于肾盂肾盏中,肾结石活动后可落入输尿管,膀胱尿液中、形成各部位不同的结石。
9.肾结核:
是指肾结核杆菌自肺部或其他器官结核灶,经血行播散到肾脏引起的继发性感染,本病发病缓慢,早期无明显症状,严重者以顽固性尿路刺激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多发生于20~40岁的中青年,男性发病多于女性,肾结核是初发病灶,结核病从肾脏开始,可以逐渐蔓延到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在男性可以经尿道,射精管和前列腺管蔓延到生殖器。
第十八章普外科
1.酒窝征:
乳腺癌癌块侵犯连接腺体与皮肤的库柏韧带,使之收缩,导致皮肤表面凹陷。
2.橘皮样改变:
乳腺癌癌肿继续增大,与皮肤广泛粘连,当皮内和皮下淋巴管被癌细胞堵塞时,可出现皮肤淋巴水肿,在毛囊外出现许多点状凹陷。
3。
腹外疝:
腹腔内脏器或组织离开了原来的部位,经腹壁或盆壁的薄弱或缺损处向体表突出,在局部形成包块者。
4。
疝囊:
是壁腹膜从疝环向外突出所形成的囊袋状物,分为疝囊颈、疝囊体、疝囊底3部分,一般成梨形或半球形。
5.早期胃癌:
指病变仅限于胃黏膜或黏膜下层。
'
6.进展期胃癌:
指病变深度已达到肌层或浆膜层。
7.结肠充气试验:
即Rovsing症,先用手压迫左下腹结肠区,再用另一手按压近端结肠,结肠内气体因此被压向盲肠和阑尾,引起右下腹疼痛的为阳性。
8.腰大肌试验:
患者左侧卧位,右大腿向后过伸,引起右下腹疼痛者为阳性,提示阑尾位于盲肠后或位于腰大肌前方。
9.闭孔内肌试验:
患者仰卧位,右髋和右膝均屈曲90°,然后被动向内旋转,引起右下腹疼痛为阳性,提示阑尾位置靠近闭孔内肌。
10.门静脉高压症:
发生于门静脉血流受阻,血液淤滞引起的门静脉压增高,临床上有脾肿大及脾功能亢进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或破裂出血,腹水等一系列表现。
11.Murphy征:
患者平卧,检查者站在患者右侧,用左手拇指置于患者胆囊区,其余各指放在肋骨上,嘱患者深呼吸使肝脏下移,拇指触到有炎症的胆囊时,即因疼痛而屏气,说明胆囊有急性炎症。
12.白胆汁:
胆囊因长期炎症和梗阻而闭塞,胆汁潴留在胆囊内,胆红素被吸收,而胆囊黏膜不断分泌黏液,以致胆囊内充满白色粘液。
第十九章神经外科
1.寰枕部畸形:
又称枕大孔区畸形,主要是枕骨底部及第1、2颈椎先天发育异常,包括有扁平颅底、颅底陷入、寰枕融合、颈椎分节不全、寰枢椎脱位及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等。
2.脑震荡:
系由轻度脑损伤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其特点是头部外伤后短暂意识丧失,旋即清醒,除有近事遗忘外,无任何神经系统缺损表现。
_:
3.颅内转移瘤:
为周身其他部位恶性肿瘤经血行转移至颅内所致,其来源依次为肺、黑色素瘤、泌尿生殖系肿瘤、乳腺和胃肠道肿瘤。
4.脑结核瘤:
多继发于身体其他部位结核病灶的结核杆菌经血行播散人颅所致,以肺结核最常见。
第二十章胸外科
1.中心静脉压(CVP):
是指右心房及上、下腔静脉胸腔段的压力,是反映右心功能和血容量的常用指标。
正常值为5-12cmH2O,CYP监测常用来指导输液,了解右心房压力、回心血量。
2.胸膜固定术:
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性胸膜刺激剂经人工方法导入胸膜腔,诱发无菌性炎症,促使脏层和壁层胸膜粘连,称胸膜固定术。
3气管、支气管冷冻治疗:
是在全麻或表面麻醉下及硬质或纤维电子气管镜辅助下通过冷冻探头对气管、支气管内的肿瘤组织进行冷冻技术。
4结核菌素试验:
为测定人体是否感染过结核菌的一种特异性试验。
第二十一章心血管外科
1.低心排综合征:
心脏直视手术后早期各种原因引起的表现为休克、持续性低血压、脉压差缩小、尿量减少或无尿、四肢厥冷、青紫等严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护理三基 第623章名词解释汇编 护理 623 名词解释 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