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文文言现象选择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docx
- 文档编号:30818097
- 上传时间:2024-01-30
- 格式:DOCX
- 页数:63
- 大小:50.24KB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文文言现象选择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docx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文文言现象选择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文文言现象选择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文文言现象选择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
八年级上第六单元古文习题带答案【2020部编版】
题型:
【文言现象:
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课内简答题】
目录:
1、第21课《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富贵不能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部编版八上第22课《愚公移山》精品检测题及答案
3、部编版八上第23课《周亚夫军细柳》检测题
第21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检测题
班级:
姓名:
一、文言现象积累:
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析:
①亲戚畔之:
②七里之郭:
③池非不深也池:
④委而去之:
⑤亲戚畔之:
⑥委而去之:
⑦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⑧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⑨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⑫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一词多义:
以:
①以天下之所顺:
②所以动心忍性:
之:
①亲戚畔之:
②三里之城:
③寡助之至:
而:
①泉香而酒洌:
②夫环而攻之:
③环而攻之而不胜:
于: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③而死于安乐也:
国:
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②国国恒亡:
利:
①地利不如人和:
②兵革非不坚利也:
3、判断文言句式:
①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②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二、选择题:
1、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区域、地域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
通“叛”背叛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
被选拔,被起用
D.必先苦其心志苦:
使……受苦
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D.属予作文以记之
3、对下面文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A、委而去之(到……地方去)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背叛)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器)D、以天下之所顺(用、靠)
4、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以天下之所顺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D.属予作文以记之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
B.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者多助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6、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B.曾益/其所不能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入/则无法家/拂士
7、下列四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属予作文以记之
B.环而攻之而不胜杜少府之任蜀州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曹操比于袁绍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择其善者而从之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得道者多助策之不以其道惨无人道
B.委而去之去国怀乡去留两便
C.寡助之至比至陈无微不至
D.攻亲戚之所畔辍耕之垄上始龀,跳往助之
9、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于声,而后喻
B.国恒亡人恒过,然后能改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大计亦死
D.入则无法家拂士行拂乱其所为
10、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池非不深也园林池沼宽畅 B.兵革非不坚利也可汗大点兵
C.然而不胜者不以木为之者 D.攻亲戚之所畔辍耕之垄上
11、“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A.正确的道理B.作战的规律
C.施行“仁政”D.统治的方法凍鈹鋨劳臘锴痫婦胫籴铍賄鹗骥鲧戲。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
包围
B、池非不深也池:
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
通“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13、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区域、地域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
通“叛”背叛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
被选拔,被起用
D、必先苦其心志苦:
使……受苦
14、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
15、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16、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厦礴恳蹒骈時盡继價骚卺癩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茕桢广鳓鯡选块网羈泪镀齐鈞摟
三、课内简答题:
1、本文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时期思想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等人共同编著的。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道”指的是什么?
3、“三里”、“七里”是在强调防守一方占有哪方面优势?
“环”是在说明进攻一方占哪方面优势?
第二段中,进攻方“环而攻之而不胜”,证明了什么道理?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个句子的修辞是什么?
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
5、作者写“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
6、为什么君子能够“战必胜”?
7、孟子写作目的是说明怎样打赢一场战争吗?
8、纵观历史,能得到“人和”的人很多,并说说带给你什么启示?
9、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10、“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请你再举二个相关的事例。
参考答案
一、文言现象积累:
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析:
①亲戚畔之:
通假字,畔通“叛”,背叛。
②七里之郭:
古今异义,古义:
外城;今义:
姓氏。
③池非不深也池:
古今异义,古义:
护城河,今义:
池塘。
④委而去之:
古今异义,古义:
离开;今义:
到……去。
⑤亲戚畔之:
古今异义,古义:
内亲外戚;今义:
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⑥委而去之:
古今异义,古义:
放弃;今义:
委任。
⑦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古今异义,古义:
界限,限制;今义:
地域。
⑧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今异义,古义:
这;今义:
判断动词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⑨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古今异义,古义:
国防;今义:
国家。
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震慑。
⑫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词类活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固。
2、一词多义:
以:
①以天下之所顺:
凭。
②所以动心忍性:
用来。
之:
①亲戚畔之:
代词,他。
②三里之城:
助词,的。
③寡助之至:
动词,到。
而:
①泉香而酒洌:
表并列,并且。
②夫环而攻之:
表顺接。
③环而攻之而不胜:
表转折,却、但是。
于: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从。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给。
③而死于安乐也:
由于。
国:
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国防。
②国国恒亡:
家。
利:
①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
②兵革非不坚利也:
锐利。
3、判断文言句式:
①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判断句。
②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判断句。
二、选择题:
1、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区域、地域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
通“叛”背叛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
被选拔,被起用
D.必先苦其心志苦:
使……受苦
【解析】A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C)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D.属予作文以记之
【解析】例句是凭借。
A按照。
B因为。
C凭借。
D来。
3、对下面文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A)
A、委而去之(到……地方去)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背叛)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器)D、以天下之所顺(用、靠)
【解析】A离开。
4、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D)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以天下之所顺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D.属予作文以记之
【解析】D项“以”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其余各项“以”字均为介词。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D)
A.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
B.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者多助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解析】A表修饰;表顺承。
B的原因;的人。
C助词,的;代词,他。
D都是凭借。
6、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D)
A.舜/发于/畎亩之中B.曾益/其所不能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入/则无法家/拂士
【解析】D入/则无/法家/拂士
7、下列四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属予作文以记之
B.环而攻之而不胜杜少府之任蜀州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曹操比于袁绍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择其善者而从之
【解析】A凭,考;来。
B代词,城池;动词,到。
C给;和。
D表顺承;表顺承。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B)
A.得道者多助策之不以其道惨无人道
B.委而去之去国怀乡去留两便
C.寡助之至比至陈无微不至
D.攻亲戚之所畔辍耕之垄上始龀,跳往助之
【解析】A正义;方法;正义。
B离开;离开;离开。
C极点;到;到。
D主谓之间;动词,到;代词,他。
9、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B)
A.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于声,而后喻
B.国恒亡人恒过,然后能改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大计亦死
D.入则无法家拂士行拂乱其所为
【解析】A起,被任用;发出。
B常常;常常。
C被选拔;发动。
D同“弼”辅佐;违背,不顺。
10、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C)
A.池非不深也园林池沼宽畅 B.兵革非不坚利也可汗大点兵
C.然而不胜者不以木为之者 D.攻亲戚之所畔辍耕之垄上
【解析】A护城河;池塘。
B武器;士兵。
C的原因;的原因。
D主谓之间;动词,到,往。
11、“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C)
A.正确的道理B.作战的规律
C.施行“仁政”D.统治的方法凍鈹鋨劳臘锴痫婦胫籴铍賄鹗骥鲧戲。
【解析】C施行“仁政”。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
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
包围
B、池非不深也池:
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
通“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解析】B古今异义,护城河。
13、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区域、地域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
通“叛”背叛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
被选拔,被起用
D、必先苦其心志苦:
使……受苦
【解析】A词类活用,限制。
14、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B)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
【解析】B方圆三里那样的内城和方圆七里的外城
15、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解析】D是仁政,不是法治的思想。
法治是法家的思想。
16、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C)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厦礴恳蹒骈時盡继價骚卺癩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茕桢广鳓鯡选块网羈泪镀齐鈞摟
【解析】C能证明这个道理。
三、课内简答题:
1、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道”指的是什么?
答:
王道。
施“仁政”。
3、“三里”、“七里”是在强调防守一方占有哪方面优势?
“环”是在说明进攻一方占哪方面优势?
第二段中,进攻方“环而攻之而不胜”,证明了什么道理?
答:
地利、天时。
天时不如地利。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个句子的修辞是什么?
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
答:
排比。
从“域民”到“固国”再到“威天下”是治国的顺序,必须将前一个阶段的事情做好,才有可能实现后一个目标。
5、作者写“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
答:
从防御一方虽“地利”却“委而去之”论证了“人和”的重要性。
6、为什么君子能够“战必胜”?
答:
已得人心,无往不利。
7、孟子写作目的是说明怎样打赢一场战争吗?
答:
不是,是借助战事论证当行仁政。
8、纵观历史,能得到“人和”的人很多,并说说带给你什么启示?
答:
毛泽东领导的解放战争得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支持,革命队伍不断扩大,正是因为他的指导思想深得民心,得人和,所以说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取得更多人的信任和支持,这样才能成就事业。
9、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答:
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
或者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作到取信于民。
10、“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请你再举二个相关的事例。
答:
含义是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例如:
①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战胜利。
②1998年我国军民团结,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
③2003年,我们万众一心,战胜“非典”。
④2008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冰冻灾害。
⑤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时艰。
第21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检测题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文言现象积累:
1、分析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往之女家:
②丈夫之冠也:
③母命之:
④以顺为正者:
⑤富贵不能淫:
⑥贫贱不能移:
⑦威武不能屈:
⑧居天下之广居:
2、一词多义:
戒:
①戒之曰:
②必敬必戒:
居:
①居天下之广居:
②居天下之广居:
之:
①丈夫之冠也:
②父命之:
③母命之:
④妾妇之道也:
⑤与民由之:
得:
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②得志:
3、判断文言句式:
①戒之曰:
②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二、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
行天下之大道
A.父命之B.妾妇之道也
C.与民由之D.往送之门
2、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父命之鹏之徙于南冥也B.以顺为正者不以物喜
C.一怒而诸侯惧窥镜而自视D.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惧有伏焉
3、选出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必先苦其心志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天降大任于是人也所欲有甚于生者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D.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公与之乘
4、选出与“帝感其诚”句式相同的一项()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B.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C.戒之曰D.征于色,发于声
5、下列选项中与贫贱不能移中的“移”用法不同的是()
A.劳其筋骨B.忿恚尉
C.闻寡人之耳者D.友人惭
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往之女家 何陋之有
B.一怒而诸侯惧 而形貌昳丽
C.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二石兽并沉焉
D.不得志,独行其道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居天下之广居(居住) B.得志,与民由之(由于)
C.衡于虑(梗塞,不顺) D.入则无法家拂士(辅弼)
8、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行天下之大道
A.舜发于畎亩之中 B.汝心之固
C.鸣之,不能通其意D.已而之细柳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头连举六个历史名人的事例,说明担当重任的人并非是天生的,而是要经历艰苦的磨炼、引出论题。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起过渡的作用:
由六位名君贤臣的事实过渡到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历磨难的一般意义。
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话是从正面简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D.《富贵不能淫》对大丈夫的阐述精髓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三、课内简答题:
1、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字,时期
家、家,是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
2、《孟子》是记录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编著。
与、
、合称“四书”。
《富贵不能淫》选自。
3、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4、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5、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
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
6、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
7、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
8、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9、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
一、文言现象积累:
1、分析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往之女家:
女通“汝”,意思:
你。
②丈夫之冠也:
古今异义,古义:
成年男子;今义:
女子的配偶
③母命之:
古今异义,古义:
教导、训诲;今义:
命令
④以顺为正者:
古今异义,古义:
准则,标准;今义:
正确
⑤富贵不能淫:
词类活用,动词使动用法:
使……迷惑。
⑥贫贱不能移:
词类活用,动词使动用法:
使……动摇。
⑦威武不能屈:
词类活用,动词使动用法:
使……屈服
⑧居天下之广居:
词类活用,动词活用为名词:
居所,住宅
2、一词多义:
戒:
①戒之曰:
告诫
②必敬必戒:
谨慎
居:
①居天下之广居:
第一个居住(动词)
②居天下之广居:
第二个居所(名词用作动词)
之:
①丈夫之冠也: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父命之:
代词,指“男子”
③母命之:
代词,指“女子”
④妾妇之道也: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⑤与民由之:
代词,指“大道”,即儒家提倡的“义”
得:
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能,能够
②得志:
实现
3、判断文言句式:
①戒之曰:
省略句,省去主语“母亲”。
②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二、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例:
行天下之大道
A.父命之B.妾妇之道也
C.与民由之D.往送之门
【解析】例句是助词,的。
A代词,他。
B助词,的。
C代词,正道。
D动词,到,往。
2、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父命之鹏之徙于南冥也B.以顺为正者不以物喜
C.一怒而诸侯惧窥镜而自视D.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惧有伏焉
【解析】A代词,他;主谓之间。
B把;因为。
C表顺承;表顺承。
表反问语气,怎么,哪里;句末陈述语气。
3、选出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A.必先苦其心志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天降大任于是人也所欲有甚于生者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D.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公与之乘
【解析】A代词,他;代词,他。
B给;比。
C表顺承;表转折。
D助词,的;代词,曹刿。
4、选出与“帝感其诚”句式相同的一项(A)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B.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C.戒之曰D.征于色,发于声
【解析】例句是被动句。
A被动句。
B判断句。
C省略句。
D倒装句。
5、下列选项中与贫贱不能移中的“移”用法不同的是(D)
A.劳其筋骨B.忿恚尉C.闻寡人之耳者D.友人惭
【解析】例句是使动用法:
使……动摇。
A使动用法,使……劳累。
B使动用法,使……恼怒。
C使动用法,使……听到。
D无特殊用法。
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D )
A.往之女家 何陋之有
B.一怒而诸侯惧 而形貌昳丽
C.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二石兽并沉焉
D.不得志,独行其道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解析】A动词,到,往;宾语前置的标志。
B表顺承;表并列。
C表反问语气,怎么;句末陈述语气。
D代词,他的;代词,他的。
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居天下之广居(居住) B.得志,与民由之(由于)
C.衡于虑(梗塞,不顺) D.入则无法家拂士(辅弼)
【解析】B遵循。
8、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A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上册 第六 单元 古文 文言 现象 选择 答题 答案 部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