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研究研究报告(共30页).docx
- 文档编号:30810238
- 上传时间:2024-01-30
- 格式:DOCX
- 页数:31
- 大小:9.37MB
最新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研究研究报告(共30页).docx
《最新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研究研究报告(共30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研究研究报告(共30页).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资料
中学生学习传统(chuántǒng)文化的有效途径研究研究报告
........................................
《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wénhuà)的有效途径研究》
课 题 研 究 结 题 总 报 告
课题负责人:
吴玉梅
内容(nèiróng)摘要(zhāiyào):
随着信息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当前中学生的认知结构与认知习惯(xíguàn)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与传统经典文化产生了种种隔阂,这种种隔阂导致了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时的一些尴尬和困惑的出现。
中学教育应达到“使学生能够(nénggòu)站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具有足够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在文化扩张或冲击中得以创造性地发展”的目的。
本课题的研究力图通过语文学科教学,校园综合艺术活动等方式找到中学教育中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的有效途径,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在经典阅读与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的传承中发现传统之美,从灵魂深处构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在发扬中华文化传统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关键词:
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途径
前言
本课题于2015年10月由甘肃省教科所批准立项,被列为甘肃省教育科学“陇原名师工作室专项”重点规划课题,课题编号:
。
计划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完成研究任务,经过一年多的研究与实践,已顺利完成各项研究任务,并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效果。
现将课题组自课题批准立项以来对该课题的研究作结题总报告。
一、课题(kètí)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yánjiū)的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ZhōnghuáMínzú)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作为(zuòwéi)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jīběn)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以修身、治国、平天下为落脚点,将经世致用贯穿其始终,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
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中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行为处事的道德标准,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内容是通过语文这个文化载体得以体现的。
实施“中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课题研究,使新课标理念能够得以实施,文学阅读与传统书法的活力能得以充分体现,同时,也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搭建了一个崭新的舞台。
本课题的研究力图通过文学教学、书法研究、综合艺术活动等方式找到中学教育中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的有效途径,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在经典阅读与书法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的传承中发现传统之美,以期让学生通过对国学精粹的学习和领悟,增加人文底蕴,激发民族精神,存留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从灵魂深处构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在发扬中华文化传统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研究目标(mùbiāo)和内容
(一)研究(yánjiū)目标:
力求(lìqiú)在新课程改革(gǎigé)过程背景(bèijǐng)下,在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学习有效结合的基础上,探究出一条操作性较强,适合普通中学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1.结合时代的需要让学生了解祖国文化传承中国优良传统。
用其积极的一面来教育学生,健全学生的人格。
2.以学生作为研究的主体研究和解决传统文化推进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3.让学生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增强文化底蕴为当今的素质教育服务,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发扬光大切实提高素质教育的实效。
4.探索推进传统文化的有效教育途径和模式,不断提高中学阶段学生的国学素养和思想道德境界。
5.开发编写一套具有本校特色的《国学精粹》校本教材。
(二)研究(yánjiū)内容:
1.传统文化的内涵及价值(jiàzhí)分析
2.本地区(dìqū)中学生(职业中学)传统文化学习现状的问卷调查
3.在语文课堂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shíjiàn)研究
4.通过研发国学校本教材(jiàocái)的教学来提高中学生传统文化底蕴的研究
5.在语文课堂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模式研究
6.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应运用板报、主题班会、团课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7.将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及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通过交流培训提高教师在传统文化教学方面的水平
8.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生活
三、研究方法和途径
课题经甘肃省教科所立项后,我们立即着手制定课题的研究方案,选定了甘肃省白银市平川中学及靖远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为研究对象,开展课题的实践研究。
本课题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总纲,从中学生的自身特点为基础,边研究、边实践,并以行动研究为主体。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yánjiū)为主,辅以调查、文献搜集等方法:
(1)调查(diàochá)法:
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
分类阅读有关文献(包括(bāokuò)文字、图片、符号、声视频等材料),为此课题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借鉴,为创新性研究奠定基础,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关体现民族文化的内容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
(3)行动(xíngdòng)研究法:
在建构主义学习(xuéxí)理论、认知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等指导下,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
通过一系列课内外语文的实践活动寻求新语文与弘扬民族文化之间联系的桥梁,研究一条适合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途径;
(4)经验总结法:
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行动(xíngdòng)研究方案(fāngàn):
1.进行在学生中进行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的现状调查研究(现状分析、成因、对策等)。
以调查问卷为主,座谈、讨论为辅。
问卷内容:
第一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这些基本信息的差异会影响问卷调查结果的不同;第二被调查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第三被调查者对传统文化了解的实际情况。
问卷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量的方法主要依据收集上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然后对这些处理进行描述,在描述的过程中对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进行逻辑思辨和推理,强调(qiángdiào)价值判断和数据描述的有机结合,同时体现定性研究的特征。
2.收集、归纳(guīnà)、分析、借鉴国内其他关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研究的成果,进而对本课题进行深化。
三人行,必有我师。
闭门造车永远不是科学研究应有的态度。
在此部分,主要以相关的论文和课题为主体,提炼、借鉴其中与本课题相适应的部分,并加以实践、验证。
3.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
充分挖掘学科教材中的育人素材,诸如忠、孝、仁、义、礼、智、信、温、良、谦、恭、俭、让以及励志、创新、发明等,全方位多角度多元化开发学生情商、智商,挖掘潜质,培养(péiyǎng)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
4.发掘(fājué)、研究、弘扬丝绸之路(sīchóuzhīlù)文化(wénhuà)中的优秀部分。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流传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不仅包括官方记载的经史子集还有口头传说、传统艺术、民俗活动、节庆礼仪、民间工艺等;还有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比如岭南文化、秦晋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吴越(wúyuè)文化、荆楚文化等地域文化类型。
”这些文化遗产如经史子集一样记录着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审美理念(lǐniàn),正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所在。
5.发掘和研究与弘扬传统文化对应的校本教材。
本课程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为根本目的,结合我省的历史和人文资料,立足于学生的文学积累、情感熏陶、明理启智,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和境界。
6.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环境文化是由碎片构成的,“碎片”是环境文化的元件。
学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举一动都应当成为“校园文化环境”的名片、展台和符号。
在学校的墙面上可以悬挂一些格言、警句,这些格言、警句可以用中国的毛笔书法艺术表现出来;在走廊里面可以用镜框装裱几幅精美的中国画,以增加学生的传统文化熏陶。
在教室里面的墙壁上面可以张贴些传统文化的句子,让有限的教室空间生发出无限的教育资源,这样学生随时可以感受到人文的抚慰,艺术的熏陶和大师的召唤。
7.开展文化实践活动。
我们的课题研究的最终(zuìzhōnɡ)目的就是将之应用于现实,而实践无疑是最好的试验田,不仅可以检验我们的研究成果,更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题效果的不二选择。
(1)学校应有计划(jìhuà)地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文化遗址、名胜古迹等;欣赏诸如《梁祝》、《高山流水》、《二泉映月》等名曲;观看诸如《长生殿》、《牡丹亭》等经典戏剧。
(2)组织学生深入当地社区开展民俗文化采风活动,直接参与当地民风(mínfēnɡ)、风俗中去,真切领略民俗风土人情,亲身感受这些久传不衰的民间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开展(kāizhǎn)经典文学诵读,包括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寓言故事、铭文、对联等。
(4)创立社团:
譬如成立读书协会、文学社、小记者站、兴趣小组,培养(péiyǎng)各式读书人才,丰富活动内容。
(5)开展竞赛活动,如汉字听写英雄、话(画)说成语与成语接龙、中华(Zhōnghuá)诗词背诵与配画、“经典(jīngdiǎn)文化”书法比赛(bǐsài)、作文大赛等,进一步提升师生学养水平。
四、课题(kètí)研究的依据
1.认知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布鲁(T.S.Bruner)提出了发现学习,认为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考和探究,发现新问题,并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得出新的结论。
学生成为一个“发现者”,信息的加工者,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以皮亚杰(J.Piaget)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教师是学生意义构建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学习者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和机械的记忆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以先前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不断地学习新知识,通过意义建构将其内化为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方法上应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发展学习者的个性与创造(chuàngzào)性,并要求创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气氛。
4.主体性教育理论:
所谓主体性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jìhuà)地规范、组织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5.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
素质教育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促进学生全面(quánmiàn)发展为取向。
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新课标要求教师角色实现由课堂主导者向学习合作者、知识传授者向学习促进者、专业研究者向反思实践者的三大转换。
新课程改革的成败(chéngbài)决定于教师,观念的转变决定于教师能否告别传统角色,走向教育研究者的新角色,真正走进新课程。
五、研究(yánjiū)方案
鉴于本课题研究过程的全体性、全程(quánchéng)性、全面性的三个特点和我校实际情况,根据计划安排,本课题(kètí)研究过程分七个阶段(jiēduàn):
1.前期准备(zhǔnbèi)阶段(2015年8月—10月)。
课题的准备阶段,召开课题论证会,网络咨询西北师大博导靳健教授,西北师大石义堂教授做课题可行性论证。
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和读书活动,着力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通过各种途径诸如讲座交流研讨等方式从师德学养气质兴趣等诸方面提升教师素质让教师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主力军。
并进行充分的调研,制定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写出可行性研究报告,形成申报材料。
2.课题的调查阶段(2015年10月—11月)。
调查目前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研究课题实施的思路,制订课题研究方案。
3.课题的实践及信息反馈阶段(2015年11月—2015年12月),积极开发并实践校本课程,研究传统文化与学科教育的渗透整合,进一步开发完善以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
4.中期实施及中期总结阶段(2016年1月——2016年4月)。
立足课堂教学,检验传统文化与课堂整合的效果,从教学实践中反馈不足,并进行适时的补缺与调整。
完善方案措施,并写出阶段性研究报告。
5.全面交流(jiāoliú)、推广阶段(2016年4月——2016年8月)。
这是本课题(kètí)研究的主体阶段,主要依据研究计划组织实施,不断探索研究方法,优化研究途径,发现问题及时调控,力争研究的实效。
6.巩固提高(tígāo)阶段(2016年8月—2016年10月)。
积累相关教学个案,修正(xiūzhèng)相关制度,开展传承传统文化的各类活动如古诗文默写竞赛、书法大赛等;组织游历,调查探讨开发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瑰宝等。
让学生了解人情动态,扩大实际见闻。
写出高质量的研究报告;申请结题,接受专家组审查鉴定。
7.成果(chéngguǒ)总结与验收阶段(2016年10月—12月)。
总结成果,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结题验收。
六、研究成果
(一)就新课改下中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以及有效途径有了清晰的认识
自课题开题以来,课题组全体成员扎实开展研究与实践,制定出了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并就“中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课题实施的内容和要求,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和读书活动,着力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通过各种途径诸如讲座交流研讨等方式,从师德、学养、气质、兴趣等诸方面提升教师素质让教师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主力军。
并对本校及邻近县区职业中学的近2000名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以及思想情况进行了调查与调研,在充分收集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写出可行性研究报告。
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全面分析,我们发现白银地区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个人(gèrén)对学习(xuéxí)祖国(zǔguó)传统(chuántǒng)文化的动机(dòngjī)认识不太明确
2.中学生对传统文化普遍兴趣不大、重视程度不够
3.受流行文化、网络文化影响严重,缺乏传统文化积淀
4.语文课教学这一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5.学生缺乏学习传统文化的有效学习平台和长效机制
面对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困境,课题组迎难而上通过多途径、多方面的行动研究,促使学生认同并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
文学、书法、艺术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民族的核心精神。
中学教育应达到“使学生能够站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具有足够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在文化扩张或冲击中得以创造性地发展”的目的。
在课题探索与实施的基础上,我们充分利用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结合本校实际,精选部分中学生能接受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内容加以提炼整合,开设《先秦诸子》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选修课堂,并开设《硬笔书法》校本课程。
在学科设置上,体现纵向深化以及横向交叉,将学科教学与综合语文实践活动性相结合;在内容编排上,注重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提炼精华,体现校本化与本土化相结合;在学习要求上,偏重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学习习惯与方法的培养。
1.语文课程。
充分挖掘现行语文教材所蕴涵的民族文化精华,营造语文课堂传统(chuántǒng)文化氛围。
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民族气息,多一点人文熏陶。
进行新课标引领下弘扬民族文化的策略以及校本课程实施模式的研究。
在指导(zhǐdǎo)学生选修语文教材时,注重传统文化。
要求学生重点阅读《论语》、《孟子》、《荀子》、《庄子》等经典(jīngdiǎn)古籍,加厚文化底蕴。
我们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文化内涵,探索教学模式,改变了语文课堂结构,给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机会,营造了充满人文精神的课堂教学氛围。
2.书法(shūfǎ)课程。
为落实(luòshí)新课程要求注重“民族文化与艺术审美教育”的理念,课题组经过反复考察论证,提出了通过开发校本教材,开展书法校本课来培养学生的书法兴趣,涵养母语情怀的方案。
该课程以弘扬传统文化为核心,通过书法教学和每年举行的一期硬笔书法大赛,收集本校优秀作品,汇编成册,结集出版,让学生临习摹写,既挖掘利用了本校资源,又通过本校师生的引领带动,形成氛围,改善了全校师生的书写面貌,打造学校特色,提升教育品位。
3.实践活动。
开展“寻访描写甘肃古诗词曲”的实践活动,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
开展探求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节日及渊源、名胜古迹与由来、历史名人和遗迹等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节庆纪念日中蕴涵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举行古诗文默写大赛、诵读大赛和书法作品展览活动,在文化熏陶的基础上,汲取乡土文化,在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祖国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4.社团活动。
通过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了解程度与接受内容等情况的现状调查分析,依托社团(陇星文学社、平中吟诵社等)开展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古诗、成语故事、歇后语、谚语、对联、古代名人故事、家乡传统文化等)。
5.校园文化。
以国学(guóxué)教育为载体,通过报刊、板报、活动和创建专题(zhuāntí)网页等载体,坚持不懈(jiānchíbùxiè)地对学生进行“优秀民族(mínzú)传统文化”的传承(chuánchénɡ)教育。
如在校园走廊上布置以古今中外诗文与格言为主要内容的文人字画;校广播站定期播放美文欣赏,网络下载电视散文节目;每学年举行一次校园文化艺术节和读书节;定期开展文学社活动等等,创设浓郁、高雅、互动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提升师生文化素养。
同时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励志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继承良好的传统道德品质。
努力实现国学教育在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时代价值,初步形成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国学时代价值”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经验。
(二)、就“中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形成了行之有效且操作性强的实施策略
1.改进课堂教学
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语文教材的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浓浓的鲜活的民族文化的血液。
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既感受、体验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表现力、生命力,又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和精神品格,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因此,弘扬传统文化,必修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传统文化”应有的魅力。
(1)创设教学情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意。
或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或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巧妙融合,渲染气氛;或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或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资料。
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
(2)挖掘(wājué)教材内涵。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诗、词、文、赋等古代作品,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也积淀着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
人教版语文教材所选篇目大多蕴含着文化气息,值得我们去挖掘、探究。
据统计,我们现在使用的人教版教材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文占课文总数的33.8%。
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的同时,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nèihán),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rùshǒu)挖掘教材蕴涵的文化内涵:
①从课文注释、阅读提示入手,挖掘有关(yǒuguān)文化常识。
②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整篇(部)著作(zhùzuò)的文化内涵。
③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
④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
例如教《前赤壁赋》可以拓展“月”的意象来解读传统文化,通过“扶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东坡》)品味作者对人生、宇宙哲理的思考,解读其人生的真谛,给学生栽种精神的、文学的的种子。
(3)品味文化意蕴。
语文教材大部分是文情并茂的文学作品,语言表达丰美而深厚。
因为语言文字具有民族性和历史性,它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传达着生活气息,泛着人文色彩的光芒。
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文学语言、文学形象和审美情趣。
①从语言美中品味。
正所谓“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语文课堂需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培养语感,感受真情。
透过语言文字,我们能体会到祖国语言的精妙博大,领悟到字里行间产生的文化美。
②从形象(xíngxiàng)美中品味。
语文教材聚集了众多的艺术形象,在他们的身上可窥见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剖析人物性格,可以引导学生(xuésheng)发现真、善、美,从而正确感知作品的形象美。
例如教授文言文篇目教师可以结合课文的脉络,深入讲解中华民族勤劳奋斗等传统美德,引导学生充分感受。
③从情感(qínggǎn)美中品味。
语文课程蕴涵着深厚的人文精神,课文中闪耀着人文的光辉。
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为例,有流传千古的古诗《孔雀东南飞》、《琵琶行》;有体现古代智慧、启迪思想的《张衡传》有弘扬(hónɡyánɡ)民族精神与传统美德的《苏武传》。
引导学生诠释作品中的情感,正是陶冶性情,高洁情操,美丽心灵的实践。
④从个性化的阅读(yuèdú)中品味。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到“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学生的体验是有层次和差异的,文学阅读需要细推深究,有所思亦有所感。
2.创建学习平台
问卷调查表明:
大多数学生都想读文化典籍,却缺少针对性阅读材料。
为了解决这个弊端,我们在开设取得显著教育效果的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文鉴赏”基础上,通过选修《中国古代诗文鉴赏》课程,创建“传统与经典”网页,举办学习论坛,增加阅读量,激发阅读兴趣,从而加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1)编写“书法”教材。
文学历来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传统的灵魂,学习语文离不开听说读写。
近年来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大幅度滑坡,学生的笔记、作业、试卷等,字迹潦草、难以辨认,结构松散、残缺,让人不堪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中学生 学习 传统文化 有效途径 研究 报告 40 30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