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黑天鹅》中Nina的性心理分析.doc
- 文档编号:30797121
- 上传时间:2023-10-09
- 格式:DOC
- 页数:4
- 大小:19.54KB
电影《黑天鹅》中Nina的性心理分析.doc
《电影《黑天鹅》中Nina的性心理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影《黑天鹅》中Nina的性心理分析.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龙源期刊网
电影《黑天鹅》中Nina的性心理分析
作者:
杨婧楠
来源:
《今传媒》2014年第05期
收稿日期:
2013-12-05
作者简介:
杨婧楠,女,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当代文艺与文化传播研究。
摘要:
作为一部一流的精神分析电影,《黑天鹅》讲述了一个基本功优秀但心理残缺的芭蕾舞演员Nina因为不堪精神的重负,将自己一步步引入歧途并最终走向毁灭的故事。
本文以Nina的性心理变化角度入手进行分析,基于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的“力比多”发展理论、“俄狄浦斯”情结、性的抗拒与压抑过程等概念,简要评述电影中的“欲念”,探究精神分析视野下的观众行为以及文化传播的途径。
关键词:
性心理;力比多;压抑;幻象;焦虑
中图分类号:
J90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8122(2014)05-0083-02
《黑天鹅》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芭蕾舞团的故事——女演员Nina因在舞剧《天鹅湖》中一饰两角,不得不违背自己“白天鹅”一般胆小、怯懦、柔弱的本性去适应“黑天鹅”邪恶而魅惑的角色,最终陷入了精神分裂,在严重的幻象中刺死了自己。
根据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笔者认为Nina的性心理变化是造成其精神崩溃至关重要的导火索,内外因素的交织激化使性认知缺乏的Nina在被迫探索中迷失了自我。
佛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历程正是性本能的反应,其发展始终以追求快乐和满足为目的。
Nina由于特殊的个人生活及工作环境等原因,其性本能始终未能得到良好的宣泄,追求快乐的原则和被压抑的现实便导致了她不正常的幻想和焦虑等症候。
本文将以精神分析理论中有关“力比多”发展理论,压抑及压抑与症候的关系,“幻象”与“焦虑”症候的形成等方面为理论支撑,进一步剖析Nina的性心理变化。
一、“力比多”的发展与成熟
和饥饿一样,“力比多”是一种力量、本能,即性的本能。
佛洛伊德认为人早在3岁之前就对性产生了好奇,无论是小男孩或小女孩,均会受到所谓的“阉割情结”的控制[1]。
对于Nina来说,从小父亲的缺失更加重了她对两性差异的好奇,同时又使她感到恐惧。
因而在一开始,她的行为表现出对性略显敌对的态度,但潜意识中性好奇的吸引却从未消失,并在后来愈发得到彰显。
例如,当Nina偷偷进入即将卸任的“天鹅皇后”Bath的化妆室,她沉醉在化身为天鹅皇后的幻想里,梦游一般地把Bath的口红装进自己的口袋;初选失利后,她约见了总监Thomas希望能再一次争取领舞角色,并用Bath的口红擦了嘴唇。
这两个涉及口红的镜头虽然很短,但是起到了揭露Nina微妙的心理变化的重要作用:
无疑,Nina对于Bath和Thomas之间不可告人的性关系是隐约地知道的,而且Bath被解雇也许正和他们之间性关系的破裂有关。
口红在此象征着女性魅力,Nina偷走口红等一系列行为正是她性萌动的表现。
同时,偷走口红的Nina在内心深处对Bath心怀愧疚,潜意识中她认为自己像是扮演了一次勾引了王子的黑天鹅角色。
在自己被宣布为新一届天鹅皇后的酒会的那天晚上,Bath因严重车祸导致双腿残废。
得知此事的Nina心情极其复杂:
一是同情Bath的遭遇,甚至觉得自己也难辞其咎,她确实因为极度渴望Bath的角色做过一些她认为不光彩的事情,在内心深处相信Bath的惨遇与自己有着难以理清的关系。
二是感到极度恐惧,正是由于她认定“天鹅皇后”角色的获得同自己和Thomas之间的暧昧关系有所联系,因此当个性奔放且专业优秀的竞争对手Lily出现时,Nina毫不犹豫地把她树立成“利用性关系觊觎着自己领舞角色”的假想敌,一步步陷于最后一刻被取代的扭曲幻象之中。
二、性压抑
压抑是症候产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先决条件,尤其是性压抑。
当一个人有强烈的冲动想把某想法付诸行动,却出于各种考虑而被另一“自我”意识阻止时,压抑就形成了[2]。
Nina之所以会在心里积攒如此大的潜在逆能量,根本原因起缘于她童年经历造成的性压抑。
具体分析起来有以下几种因素:
1.不正常的成长环境
Nina成长于单亲家庭,虽然在生理上早已是成年女性,但从小父爱的缺失、母亲的过分保护让她的生活和心理仍停留在孩童时期。
比如,Nina的房间以粉红色基调为主,窗前堆满毛绒玩具,每晚睡前母亲会将播放天鹅湖曲子的音乐盒放在她床头;房间未上锁,Nina没有属于正常成年人的私人空间等等。
由于在青春期人的性本能已开始全力寻求满足,“力比多”的发泄要么会遵从俄狄浦斯方向,要么对它加以反抗。
因此人从青春期起就必须致力于摆脱父母的束缚,完成“孩子”到“成年人”的转变,并成为社会的一员。
显然,Nina的青春期并未正常度过“摆脱父母束缚”的过程,虽然已经二十多岁,但她仍然像儿童般依赖母亲,本该正常发展的性本能和性冲动也几乎被完全压制。
这个怯懦的小公主从小被母亲保护在身旁,接受常规正统的教育,有着美好的理想。
她所接受的教育让她要克制行为,压抑欲望。
然而,这些本能的欲望并不因为她有高尚的道德要求就消失无踪,而是发生了强烈冲突。
因扮演黑天鹅而一再被要求释放自己的同时,和Lily、Thomas等人的接触深深地激发着她潜意识中被压制的性欲。
遏制情欲和追求满足之间的冲突在她身上愈演愈烈,自我要抗拒“力比多”的发展和“力比多”寻找自己的新出路之间的矛盾最终爆发,导致意识崩溃。
2.母亲的强制干预
Nina母亲强势的处事作风和个人经历无疑对Nina胆小怕事、谨小慎微的人格负有不可忽视的责任。
由于母亲年轻时也是一名优秀芭蕾舞者,可就在即将成为领舞之前却意外怀孕了,因而放弃了舞蹈生涯。
在母亲看来,当年因孕告别舞蹈生涯是不可饶恕的错误,她要极力杜绝这种情况在女儿身上再次发生。
她自然地将自己悔恨、渴求的愿望转移到女儿身上,一切都以培养女儿成为自己当年错失的领舞位置为中心。
片中母亲的看似关心但却别有深意的一言一行无不表达了她的警惕:
“听起来是个美好的夜晚,真希望我也在那里……他一定整晚都在你身边”;“我很担心你,你最近总是练到很晚,我希望你不要太累……我只是不希望你跟我犯同样的错误,为了你我放弃了事业。
”在长期严厉的要求中,母亲本人便形成了对Nina性的剥夺的压力,而这种压力被弗洛伊德认为正是造成神经症的起因之一。
本来,性满足的对象也有很多,它们既可以依附于其他生理机能之上,也可以在自身求得满足。
然而Nina的母亲没有给女儿一点私人空间,可知这一条消解症候的路也被母亲堵死了。
三、症候的形成
1.“幻象”症候
神经症的症候是一种矛盾冲突的结果,这种矛盾在病人追求“力比多”新的满足的时候产生。
之前本文也对此有所讨论,即Nina之所以被存在于自己幻象中的假想敌扰乱了意识,是由于其自我要抗拒“力比多”的发展和“力比多”寻找自己的新出路之间出现了无法解决的矛盾。
在正常情况下,这两种相互抵抗的力量可以通过性欲的升华作用、控制人格力量等方法得以调和。
但若客观环境受限,尽管它找到新对象来替代被拒绝对象,最终还是会被迫退回至被拒绝对象中获得满足。
对于Nina来说,面对母亲的种种强势甚至是压制,她只有选择顺从。
在她的生活现实中“力比多”不被容许从正常的渠道发泄,因此这种性本能被迫退回到“幻象”那里得到满足。
佛洛伊德认为,人的幻象其实也是一种存在,这些幻象代表与物质现实相反的心理现实,它的重要性不亚于人的真实经历。
从以上的解释出发,我们就可以很好地说明Nina身上多次出现的种种幻象:
独自通过黑暗狭长的走道,迎面而来和自己对视的女人,竟然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泡在浴缸里透过水层睁眼看时,猛然发现另一个自己趴在上方正直直地盯着;对着镜子剪手指甲,却仿佛在镜中看到了自己邪恶的表情等等。
这些屡屡出现的幻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幻象中那个邪恶魅惑的女人不是别人,正是Nina自己。
只不过这个自己是平日从未见过的,她妖媚、迷人,与怯懦软弱的自己截然相反。
可想而知,Nina通过幻想的方法为自己的“力比多”找到了发泄的替代物,幻象成为了她一种变态的满足途径。
2.“焦虑”症候
根据性的节制和焦虑的关系可知,焦虑是受压抑情感的代替物。
“力比多”在得不到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就会引发焦虑,或以焦虑的方式得到发泄,当跨过了“幻象”这一中间环节,焦虑往往会随后出现[3]。
Nina醉酒后的第二天来到舞团,竟然发现Lily正在跳“天鹅皇后”的角色,感到被利用的气愤和害怕被取代的恐惧交织着在她心里盘旋。
此后的Nina的幻觉越来越频繁:
Lily和扮演“王子”的男演员的肢体暧昧、与总监在后台的交媾……当发现Thomas让Lily担任“天鹅皇后”的替补人选后,Nina的焦虑情绪爆发。
这种“期待性焦虑”症候在精神分析理论看来,正是和性生活中某些事件受阻或“力比多”的应用方式出现问题密切相关。
Thomas在众人面前对Nina性的羞辱,让她对于自己性吸引力的自信心降到谷底。
然而屡次看到Lily和总监、男演员以及酒吧侍者之间轻佻的暧昧,使她对于Lily“既爱又恨”——既被Lily的魅惑和激情吸引,又对其加以警惕。
佛洛伊德认为,人的潜意识里有一种与兴奋类似的冲动,如忧虑、羞愧、迷惑、愤怒等。
如果这些情感受到了压抑,焦虑似乎就成了一种可用来兑换一切情感的通用货币。
当存在于Nina身上以“力比多”的受抑为主,并掺杂了愤怒、忧虑、羞愧等复杂心理交织在一起时,便反映成了焦虑这种情绪。
在激烈“幻象”和“焦虑”情绪的不断冲击下,Nina心中的黑天鹅强化到以意识形态出现在她现实的生活中,混淆了她的正常思维,使得白天鹅不顾一切地拾起碎镜片刺向了黑天鹅。
此时白天鹅体内,已然流淌着反抗魅惑而又邪恶无比的黑天鹅血液。
然而中场时Lily来向Nina道贺,让Nina震惊地发现刚才用碎镜片扎死的不是对手,竟是自己。
看着涌出汩汩鲜血的伤口她才明白,一切恐惧均源于内心。
醒悟过来的Nina泪流满面,就像是《天鹅湖》中只有在死亡里才能得以解脱的白天鹅一般,她终从自我挣扎中解脱了,看清了自我,回归了本我。
她以死亡为代价,真正体会到了黑白天鹅合而为一的完美。
可以说,本片对于Nina性心理变化的层层剥探结构清晰,脉络明显:
从其潜意识被激发、被强化直到和意识融合,从潜意识中的不被察觉的微弱心声、到不断升级的相互依赖再到整合的统一,前后连贯,一气呵成。
不可置否,《黑天鹅》为电影精神分析学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又一典型范例。
参考文献:
1(奥地利)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
北京出版社,2012.
2(英)斯库斯著.孙铃等译.佛洛伊德与安娜·O——重温精神分析的第一个案例[M].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3朱宏达.破茧之舞——《黑天鹅》女主人公的双重性格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黑天鹅 电影 天鹅 Nina 性心理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