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战后苏联及俄罗斯的经济政治与对外关系.pptx
- 文档编号:30796128
- 上传时间:2023-10-09
- 格式:PPTX
- 页数:75
- 大小:264.17KB
第七章战后苏联及俄罗斯的经济政治与对外关系.pptx
《第七章战后苏联及俄罗斯的经济政治与对外关系.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战后苏联及俄罗斯的经济政治与对外关系.pptx(7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章战后苏联及俄罗斯的经济政治与对外关系,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分析说明战后苏联的政治经济与对外关系;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作为最大的加盟共和国成为“法定继承者”后,俄罗斯的政治经济与对外关系。
重点问题:
1、斯大林模式及其对战后苏联的影响2、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影响3、冷战后俄罗斯政治、经济的发展对世界格局的影响,第一节原苏联的政治经济与对外关系,一、苏联的历史概况1、十月革命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俄国人民在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取得了革命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1917年10月25日(公历11月7日)晚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还在激烈进行的时候,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选举产生了工农临时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大会通过了5项具有宪法意义的根本大法,规定了苏维埃俄国国家政权的基本性质、特征和基本政策,规定了中央和地方政权的组织形式。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不久,经过三年艰苦的国内战争,粉碎了14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和地主资本家的武装叛乱,保卫了苏维埃政权。
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俄罗斯联邦同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包括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一起加入。
2、苏联模式,十月革命胜利后,在帝国主义的武装包围下,经过三年国内战争,通过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时期,特别是1924年列宁去世后,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经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立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
苏联模式的特征,其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具体表现为:
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不允许其它经济成分存在;经济结构上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形成了重工业占绝对优先地位的畸形经济结构;,在管理体制方面,实行管理权与经营权的统一,经济以部门管理,即“条条”管理为主,中央部门集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决策权于一身,直接支配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和产、供、销大权;在经济运行机制上,实行排斥价值规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具有高度集中性和广泛性、指令性特点。
其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在国家的本质属性上,强调专政和国家的镇压职能,忽视民主和法制,国家安全机关占据特殊地位和拥有特殊权力;在执政党与国家的关系上,强调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作用几乎变成党对国家直接发号施令,以党代政,苏维埃实际成为把党的决定变成国家法令的表决机器;,在权力结构上,各加盟共和国的党、政、经、文大权过分集中于中央,名为联邦制国家,实际上成为单一制国家,权力过分集中于中央;在执政党自身的领导体制上,民主集中制得不到很好贯彻,党的领导体制呈金字塔型,即全党组织和党代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和书记处总书记,斯大林集党、政、军最高权力于一身,形成了个人集权制和终身制。
其三,严格统一的思想意识形态和严密的社会舆论控制,理论主张和学术观点的取舍,均受官方意志裁定。
二、战后苏联的政治经济,1、战争的破坏及战后苏联经济的恢复,1941年6月22日凌晨4时,德国法西斯背信弃义,悍然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向苏联发动了全线突然袭击。
当时,德国与其仆从国芬兰、罗马尼亚、匈牙利、意大利等国共出动了190个师550万军队,3700辆坦克,4900多架飞机,在北起波罗的海、南至黑海的3000多万公里的战线上,向苏联发起了大规模进攻,希特勒扬言用“闪电战”在8个星期内消灭苏联。
英勇的苏联人民同仇敌忾,在苏联共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奋起自卫,开始了伟大的卫国战争。
战后苏联仅用两年多的时间,工业生产就达到了战前水平,到1950年其工业总产值比战前增长了73%;农业总产值也达到了战前水平。
50年代初,苏联的工农业总产值不仅在欧洲占第一位,而且在世界上也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同时,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苏联的科技文化教育事业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49年9月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1953年8月又成功地进行了氢弹试验,后来又在人类历史上首先开创了宇航事业;在较短的时间里迅速发展了文化教育事业,普及了十年教育,培养了大批知识分子和技术专家,取得了许多科技成果。
2、战后苏联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畸形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逐步掌握了党和国家的领导权,当时苏联面临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是国民经济管理体制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尖锐矛盾;二是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的日常生活相当困难;三是斯大林晚年大搞个人崇拜,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急需完善政治体制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为适应苏联社会发展的需要,赫鲁晓夫当政期间,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以及对外关系方面,对苏联原有的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其一,改革政治体制。
首先,对党的领导制度和党内政治生活方面进行改革,反对个人崇拜和个人集权,主张实行集体领导,克服独断专行;其次,改革国家机关,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吸收最广泛的阶层居民来管理国家事务,吸引全体公民参加经济和文化建设的领导,改革干部终身制,建立干部更新制度。
其二,改革经济体制。
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调整,精简机构,下放权力,以此调动个人和企业生产积极性;对农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逐步取消义务交售制,放宽对个体经营副业的政策,降低个人副业的税收,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改革农业计划管理制度,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撤销机器拖拉机站;大规模开垦荒地。
其三,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变革,批判个人崇拜,强调民主和法制建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来在思想、理论上僵化教条的局面,同时也带来了苏联文艺界的“解冻”思潮。
其四,调整对外政策,提出了和平共处、和平过渡、和平竞赛的“三和”路线,强调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原则是苏联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和总路线。
2)勃列日涅夫改革修修补补,1964年10月,苏共中央委员会举行全体会议解除了赫鲁晓夫的职务,勃列日涅夫当选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
从此,苏联进入了勃列日涅夫的执政时期。
勃列日涅夫当政18年,虽对赫鲁晓夫时期的某些政策作了调整,对社会经济体制也进行了一番改革,但许多改革措施并未得到贯彻,或未能贯彻到底。
从总体上却是坚持、甚至发展了赫鲁晓夫时期的某些错误。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1965年改革,中心是推行所谓“新经济体制”,主要内容为完善计划工作,改进工业管理,加强经济刺激。
对外采取扩张战略,推行霸权主义,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争夺势力范围.,3)戈尔巴乔夫改革转向,1982年11月勃列日涅夫逝世以后,苏联经历了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领导的两个极其短暂的时期。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的上台,结束了苏联28个月的新老权力交替过程。
上台伊始,戈尔巴乔夫雄心勃勃,决心对苏联的内外政策进行调整与改革,但由于其改革理论的错误和实践的紊乱,致使改革变为改向,使苏联这个在20世纪显赫一世的世界大国迅即分崩离析。
其一,改革社会主义理论,实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其二,改革经济体制,实行完全的市场经济。
其三,改革政治体制,在公开性、多元化、民主化的思想指导下,放弃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走上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道路”。
其四,调整对外政策,实行对外关系的“新思维”,强调对外关系的灵活性。
应该说,针对勃列日涅夫时期推行霸权主义扩张战略所遗留的苏联经济上的虚弱以及国际上的孤立状况,调整苏联的对外战略,主张政治解决地区冲突、推动东西方大幅度裁军、不干涉别国内政等做法,对缓和国际形势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戈尔巴乔夫外交“新思维”宣称的要实现“无核世界”、“无暴力世界”、要建立无所不包的“国际安全体系”的思想,显然带有很大成分的理想主义色彩。
特别是从实践上来看,片面强调两种制度(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合作,而忽视国际关系中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的矛盾和斗争,盲目否定传统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与革命、和平与安全的基本理论,不仅无助于苏联国内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顺利进展,反而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利用,客观上配合了西方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促进了东欧的剧变和苏联的解体。
1991年12月25日晚(西方圣诞节之夜)晚7时,戈尔巴乔夫来到克里姆林宫接待厅,向全世界作最后12分钟演说,承认他所进行的改革“都失败了”,“国家失去了前途”,“全面危机最有害的结果莫过于国家的解体”。
在戈尔巴乔夫发表辞职演说后,在克里姆林宫的旗杆上,飘扬了69年饰有镰刀斧头和红色五角星的苏联国旗徐徐降下。
它宣布了苏联历史的结束。
三、战后苏联对外政策的演变,1、斯大林时期的对外政策1)关于与不同国家的和平共处2)关于社会主义大家庭内部3)关于原子弹和新的世界大战危险,2、赫鲁哓夫时期的对外政策1)1956年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上提出了“和平共处、和平过渡、和平竞赛”的“三和路线”。
在“和平共处”原则指导下,积极开展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的缓和外交;2)赫鲁晓夫在与西方大国缓和的同时,一方面加紧发展苏联的经济军事实力,特别是战略武器,另一方面又在局部地区制造紧张气氛;,3)加紧从政治、经济、军事上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和控制,试图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活动纳入苏联的外交轨道;4)积极向亚、非、拉地区渗透和扩张。
3、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对外政策1)在“缓和”的幌子下同美国激烈争夺欧洲;2)加强对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控制和干涉;3)大举向第三世界扩张,同美国展开全面争夺;4)发动了阿富汗战争。
4、戈尔巴乔夫时期的对外政策1)继续与美国就裁军、削减核武器、限制地区冲突等问题进行谈判,争取达成协议,对西欧争取建立“全欧洲大厦”;2)放松对东欧的控制,实行不干涉政策;3)努力改善与中国、日本等亚太国家的关系;4)调整与第三世界的关系,争取阿富汗、柬埔寨、安哥拉、尼加拉瓜等问题的政治解决。
第二节俄罗斯的政治经济,一、俄罗斯概况俄罗斯位于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其欧洲领土的大部分是东欧平原。
北邻北冰洋,东濒太平洋,西接大西洋。
东西最长为9000公里,南北最宽为4000公里。
陆地邻国西北面有挪威、芬兰,西面有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白俄罗斯,西南面是乌克兰,南面有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东南面有中国、蒙古和朝鲜。
东面与日本和美国隔海相望。
海岸线长33807公里。
总面积1707、54万平方公里(占原苏联领土面积的76%),居世界第一位。
俄罗斯人口1、455亿(2003年4月)。
全国有130多个民族,其中俄罗斯人占82、95%,主要少数民族有鞑靼、乌克兰、楚瓦什、巴什基尔、白俄罗斯、摩尔多瓦、日耳曼等。
居民多信奉东正教,其次为伊斯兰教。
俄语是俄罗斯联邦全境内的国语,各共和国有权规定自己的国语,并可与俄语一起使用。
主要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二、俄罗斯政治,1990年6月12日,俄联邦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国家主权宣言。
1991年3月17日根据全民公决结果设立了俄联邦总统职位,同年叶利钦当选为俄联邦首任总统。
1991年12月21日独联体成立,同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俄联邦成为独立国家。
1、俄罗斯的国旗和国徽,国旗:
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约为32。
旗面由三个平行且相等的横长方形相连而成,自上而下分别为白、蓝、红三色。
俄罗斯幅员辽阔,国土跨寒带、亚寒带和温带三个气候带,用三色横长方形平行相连,表示了俄罗斯地理位置上的这一特点。
白色代表寒带,一年四季白雪茫茫的自然景观;蓝色既代表亚寒带气候区,又象征俄罗斯丰富的地下矿藏和森林、水力等自然资源;红色是温带的标志,也象征俄罗斯历史的悠久和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国徽:
盾徽。
1993年11月30日,俄决定采用十月革命前伊凡雷帝时代的、以双头鹰为图案的国徽:
红色盾面上有一只金色的双头鹰,一头望着西方,另一头望着东方,象征着两块大陆间的统一以及各民族的联合。
鹰头上是彼得大帝的三顶皇冠,鹰爪抓着象征皇权的权杖和金球。
鹰胸前是一个小盾形,上面是一名骑士和一匹白马。
2、俄罗斯政治体制,根据1993年12月12日经全民公决通过的俄罗斯联邦宪法,俄实行联邦制;总统为国家元首和俄联邦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国家权力机构分为联邦会议(即议会)、政府和法院,各自独立行使职权;联邦会议是俄联邦最高立法机关,由联邦委员会(上院)和国家杜马(下院)两院组成;政府是执行权力机关,政府总理由总统提名,征得国家杜马同意后由总统任命;法院是俄联邦司法权力机关。
俄罗斯新体制的特征,其一,实行联邦制的国家体制.联邦委员会由89个俄联邦主体各派两名代表参加,共计178个席位。
联邦委员会的管辖范围包括:
批准俄联邦主体边界的修改;批准关于宣布紧急状态的总统令;决定俄联邦武装力量境外派兵问题;决定俄联邦总统选举;弹劾总统;任命俄联邦宪法法院、最高法院、最高仲裁法院院长;任免俄联邦总检察长。
其二,实行总统集权制的国家权力体制.总统由全民选举产生,任期4年,只能连任一届。
竞选总统的必需条件是年龄不低于35岁,在俄联邦境内的居住时间不少于10年。
俄联邦总统是俄联邦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
总统签署的法令,全国必须执行;总统经国家杜马同意可任命政府总理或解散内阁;负责向杜马提出俄联邦中央银行行长候选人,向联邦委员会提出俄联邦宪法法院、最高法院、最高仲裁法院院长、总检察长候选人;有权根据宪法规定宣布选举或解散杜马;组织并领导俄联邦安全委员会.,其三,实行多党制.多党制作为对苏联时期一党制的否定和西方式民主制度的象征,也在独立后的俄罗斯得以确立。
然而,如今十几个年头过去了,俄罗斯并没有建成西方式的资本主义大厦,也没有形成西方式的多党制,而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政党政治.一是在俄罗斯的政党政治中则没有执政党;二是无论是超党派的总统,还是超党派的政府,都需要政党的支持与协助;三是政党繁多,名目多样.,三、俄罗斯经济,1.自然经济状况:
俄罗斯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种类多,储量大,自给程度高。
石油探明储量65亿吨,居世界第二位;森林覆盖面积占国土面积50.7%,居世界第一位;天然气已探明蕴藏量为4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一位;水力资源居世界第二位;煤蕴藏量2000亿吨,居世界第二位。
2.经济发展状况,俄罗斯是前苏联地区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拥有巨大的经济潜力。
工农业基础较好,工农业总产值约占原苏联的70%。
农用地约占全国领土的30%,可耕地面积约1.3亿公顷。
农牧业并重,畜牧业产值高于种植业。
工业部门齐全,以机械、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天然气、煤炭、森林及化工等重工业为主。
军事工业是俄罗斯机械工业的支柱产业。
由于拥有丰富的原料,再加上多年的产业政策倾斜,俄罗斯的重工业非常发达。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通过“休克疗法”实行私有化,近十年的时间经济处于转轨时期,各方面指标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的情况。
自2000年普京任总统后,经济开始恢复,2002年俄罗斯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最强劲的力量之一,GDP增长5.5%。
有人已经说: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第三节俄罗斯的对外战略,冷战结束后,国力急剧衰弱的俄罗斯,并不象一些西方人认为的那样将在国际关系中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
相反,依然庞然大物的俄罗斯却在忍受各种“屈辱”的同时雄心勃勃地重铸昔日的“辉煌”。
一、维护大国尊严的外交战略目标,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所面临的经济、军事和政治缺陷直接制约了俄罗斯在国际上的作用和影响力,使很多俄罗斯人产生了深重的失落感、耻辱感。
但是,这种社会心理上的失衡,更加激起了俄罗斯人历史上形成的“超级大国情结”。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俄罗斯独特的文化,俄罗斯历史上形成的独特的文化是三位一体的混合物以高度发达的多神教为基础的东正教体系、重伦理内省而轻思辨逻辑的传统思维特征,以及以农村公社为基础的根深蒂固的村社精神。
这种文化正是超级大国心理的文化基础,当前俄罗斯对大国地位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这种社会心理和文化为背景的。
2、俄罗斯地缘政治的影响,俄罗斯是当今唯一的一个横跨欧亚两大洲的全球性大国,这是俄罗斯实现其世界大国地位的地缘政治优势;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较强的经济潜力,等等。
俄罗斯作为一个大国是由其领土面积、人口数量、自然资源、智力潜力、地缘政治环境以及民族的历史传统决定的。
其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在历史中的作用是命运注定的。
3、俄罗斯国际影响力不可忽视,俄罗斯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军事大国。
这些因素足以让很多俄罗斯人(尤其是它的领导人)相信,无论是就俄罗斯国家的外部特征,还是就其在国际关系上的地位和作用来说,俄罗斯都是一个具有世界性意义的大国。
前美国总统尼克松很早时候就告诫过一些美国人:
“俄罗斯拥有再次成为大国的潜力。
它有丰富的文化、骄傲的历史、深厚的学术传统、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能够忍受艰难困苦和作出巨大牺牲的人民”。
俄罗斯必然会再次强大起来。
二、从“一边倒”转向“全方位”的对外战略,在很大程度上,俄罗斯能否实现其大国复兴的战略目标,或者说衡量它在世界政治舞台上是否以大国的形象和地位出现,最直接的表现还是其对外战略的有效性。
俄罗斯的对外战略,从某种意义上说前苏联戈尔巴乔夫时期对外政策的继续和发展。
两大遗产是:
一是同西方国家的缓和与合作,二是国际地位和民族利益的严重受损。
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变化是出乎俄罗斯的意料之外,俄罗斯逐渐加深了对美国等西方国家损害俄罗斯利益的行为的认识。
这是俄罗斯调整外交政策战略的一个直接动因。
俄政府的外交战略逐步由独立之初的向美国“一边倒”转变为“既重视西方也重视东方的双头鹰”和实行侧重于抵制美国围堵的“全方位外交”。
这个转变是经过国内对外战略的大辩论和政治斗争的较量,俄罗斯对外政策逐渐实现了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从以意识形态为主到以国家民族利益为主的转变,最终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大国外交。
这个转变发展过程经过了三个阶段。
一是向西方的“一边倒”政策(1991年底1992年秋)。
俄罗斯在抛弃原先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之后,就希望立即加入“西方文明世界大家庭”,强调要同西方国家建立“战略伙伴”和“同盟”关系。
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是俄罗斯以“71”的方式加入了西方富国俱乐部,但与此同时,原先与第三世界的传统盟友关系大大恶化,与俄罗斯安全利益切身相关的独联体国家受到不应该的忽视。
完全向西方倾斜的“一边倒”政策,并非是俄罗斯对外政策中意识形态化的终结,而是开始。
独立后的俄罗斯为了向西方世界示好,对外政策的基础从前苏联时期的意识形态(“输出世界革命”)向另外一种意识形态(“输出西方价值观念”)的转变,认为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的联盟是以民主为共同价值基础的并捍卫这一基础的联盟。
这种形态的政策,其现实需求就是把寻求西方大规模的经济援助作为推动国内激进的经济改革的动力,把西方的援助看作是解决严重的经济问题的基础性条件。
二是向全方位外交政策的谨慎过渡(1992年秋1993年底)。
由于国内经济改革推进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引发了国家最高领导层越来越大的矛盾和分歧,使得对外政策自然而然地成为政府行政当局和议会反对派进行政治对抗的主要内容,也成了动员外部势力支持国内政治斗争舞台上某一派别的工具。
在实际的压力面前,叶利钦总统在1992年10月提出要对外交政策的失误和错误作出检讨,强调在继续加入西方大家庭进程的同时,要求新的对外政策应该更有特色、更丰富多彩和有更多的方位。
具体做法是:
1)在武器出售和前南斯拉夫问题上,俄罗斯向西方提出了自己的异议。
2)基于地缘政治重要性的考虑,俄罗斯改变对独联体国家政策缺乏连贯性和一致性的做法,把与独联体国家的关系提上了议事日程,强调俄罗斯在这一地区的“特殊利益”,要求西方世界承认俄在这一地区的维和责任。
3)俄罗斯开始重视东方,强调开展对东方国家工作的重要性,试图实现东西方之间的平衡。
三是全方位外交政策的最终形成(1994年初至今)。
1993年底首届俄罗斯国家杜马的选举结束,尤其是经过1995年底第二届杜马选举和1996年6月的总统大选,使俄罗斯国家的政治形势和政治结构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国家政治生活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
在此,叶利钦在1994年2月国情咨文中提出了应结束“单方面让步的做法”,在不放弃争取同西方国家建立伙伴和合作关系的同时,努力显示俄罗斯作为“世界大国”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捍卫国家利益的决心。
具体做法是:
一是1996年6月,叶利钦总统向联邦委员会提交总统国家安全咨文,初步提出了俄罗斯跨世纪的国家战略构想;二是1997年12月叶利钦总统签署成了俄罗斯联邦国家安全构想,作为一个“全国性的纲领性政治文件”,它对国际环境的现状和走向作了全面分析,对俄罗斯的外交任务和实施手段作了明确的规定;三是叶利钦1998年5月12日在外交部发表的题为俄罗斯在多极世界形成时期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讲话,是对安全构想的进一步阐述,实际上是俄罗斯独立以来外交政策的一个总结。
三、多极化和全方位伙伴关系:
大国外交战略的基本框架,自推行“全方位外交”以来,俄罗斯对外关系日见主动。
在经历了多年的艰难探索后,俄罗斯的外交构想渐趋成熟,特别是在大国关系方面,俄罗斯从跨世纪的高度出发,努力调整与世界各大国的关系,在经历了多年的艰难探索后,俄罗斯的外交构想渐趋成熟,特别是在大国关系方面,俄罗斯从跨世纪的高度出发,努力调整与世界各大国的关系。
勾画了俄罗斯对外战略的总体性框架。
1、对世界和俄罗斯自身的重新认识,任何国家制定对外战略,都是以对世界形势和格局的变化、以及国家自身的实力和地位所作出的某种判断和估计为依据的。
俄罗斯所作出的一个基本判断是,当前世界形势的一个决定性的特点(或者说是一个首要特点)是形成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在不断加强,但是,向多极化的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充满矛盾的过程。
在这样的判断下,俄罗斯的对外战略明确规定,加快世界的多极化进程,“加强俄罗斯作为正在形成的多极世界中有影响的一极的大国地位”,将成为俄罗斯外交政策的首要任务,也是维护俄罗斯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
为此作了两方面的调整:
第一,俄罗斯是“世界大国”,是多极世界中的重要一员,在欧洲安全事务中调整与北约的建设性关系,而不是对欧洲安全造成威胁;在亚太地区跻身于中、日、美之间;在21世纪的世界中,不允许有任何一个国家对世界发号施令。
第二,俄罗斯是独联体范围内的“超级大国”,对这一地区的和平“负有特殊的责任”,任何外部势力介入这一地区,都被视为是对俄罗斯利益的威胁。
这两个方面的实质内容都是围绕着推进世界的“多极化趋势”和维护俄罗斯的“大国地位、大国作用”这对关系的。
2、对外战略的目标选择和定位,俄罗斯对外战略的一个总体目标是维护民族利益,突出大国作用,发展全方位伙伴关系。
俄罗斯要求在多极化的世界体系的形成过程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以大国的身份对世界施加有效的影响。
3、确定对外战略的重点和优先方向,第一个战略重点将是邻国前苏联地区各国和东欧国家。
俄罗斯认为,独联体地区的形势是俄罗斯的主要问题,这是由地缘政治的现状所决定的。
北约东扩给俄罗斯一个沉重的教训,必须把巩固与独联体各国的关系作为其重要的战略方针。
第二个战略重点是西方大国,尤其是美国。
无论是从解决俄罗斯的困难和危机看,还是从长远加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来看,俄罗斯都需要富裕的西方国家的帮助与合作。
第三个战略重点是亚太地区和中国,这是俄罗斯东方外交的重要内容。
俄罗斯力争参与亚太地区发展的全过程。
战略目标是:
保证俄东部边界的稳定和安全;为俄进行市场改革建立有利的外部条件;为俄特别是西伯利亚、远东地区积极加入地区一体化进程创造先决条件。
4、外交战略的策略方法,当形而上的目标已经确立后,形而下的手段、方法、策略问题就显得更加重要。
1)在斗争中求合作,将是俄罗斯实现其外交政策目标的一个主要方法。
为了给国家的改革和发展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条件,为了获得国外的资金和技术,尽早加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俄罗斯在对外活动中需要采取和解和合作的态度。
在斗争中求合作,主要是针对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而言的。
2)在内部制度变迁与对外战略的互动中实现国家利益。
3)充分利用各种国际机制。
俄罗斯要善于利用“八国集团”这样的“最宝贵的机制”来为俄罗斯的利益服务。
利用联合国的作用来加强俄罗斯的大国强国地位。
通过上述的论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七 战后 苏联 俄罗斯 经济 政治 对外 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