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史 演示文稿.pptx
- 文档编号:30795995
- 上传时间:2023-10-09
- 格式:PPTX
- 页数:15
- 大小:252.86KB
中国古代经济史 演示文稿.pptx
《中国古代经济史 演示文稿.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经济史 演示文稿.ppt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海南大学2008对外汉语语言专业中国古代史2011-4-21,一、土地制度沿革,
(一)奴隶社会土地制度井田制:
我国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形式,也是奴隶主剥削奴隶的主要方式。
源自于原始社会后期土地分配制度,经历商朝,到西周强盛,春秋战国之际逐步瓦解。
西周宗法分封制规定:
周王为天下宗主,把土地连同土地上的人进行分封:
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如此周王、诸侯、卿大夫、士共同成为土地的实际占有者,役使奴隶劳动,从而形成稳定的奴隶制单位。
这种来自分封、经过疆理规划的耕地曰:
井田或公田。
有二方面含义:
是受封者分田制禄的单位;是课验奴隶勤惰的单位。
运行方式:
层层纳贡;承担镇守疆土、捍卫王室职责。
衰落: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外私田的开辟,不同形式的税收制度、方式的改革,至战国时期该制度走到历史的尽头。
(二)春秋时期的土地制度1、相地而衰征685BC,齐恒公时管仲赋税制度改革,对井田以外的“私田”实行“相地而衰征”,按等级而税。
2、初税亩594BC,鲁季孙氏规定,无论公田私田,一律“履亩而税”,即“初税亩”;590BC,鲁国宣布“作丘甲”,提高“野人”的地位。
3、郑“作丘赋”、秦“初租禾”等对私田所采取的一些列措施,旨在围绕着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解决争霸过程中对外战争中的兵员、军赋问题。
肯定和适应了春秋以来生产关系的变化,从而促进了封建制生产关系的形成。
这一时期的一些赋税制度的变更,事实上是肯定了土地所有制从国有向私有的转变。
(三)战国时期的土地所有制变动战国时期,地主阶级的改革,加速了春秋时期业已出现的土地私有化倾向,变革旧的生产方式,并从制度层面加以巩固。
如秦国商鞅变法,所推行的“辕(爰,易)田制”,即按人授田。
农民对所授之田有使用权,无所有权(土地国有,私人经营),国家从法律上予以保护。
这一措施,逐步导致土地私有制的产生。
(四)土地私有制秦统一之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土地私有制,并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
不过,这制度有一个深化的过程,具体表现如下:
1、至安史之乱时,官民田长期并存,以民田为主、官田为辅。
民田主要是指地主和自耕农占有,以自耕农为主。
唐代后期,随着土地私有化的深化,均田制崩溃,封建契约租佃制日益发展,自耕农转变为契约租佃农民。
2、私有制确立之后,土地兼并使得土地集中成为有规律的历史现象。
这与相应的农民起义的周期爆发是一致的。
如果说,秦末农民大起义是反对暴政的话,那么北宋钟相杨幺、明末的李自成张献忠则是因为土地问题。
3、对土地私有制的若干干预政策。
为了限制土地兼并,确保自耕农的相对稳定,封建统治者试图从宏观上对现行的土地所有制进行调控。
如:
曹魏的屯田制、西晋的占田制、北魏隋唐的均田制。
这些措施在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人身依附关系强化时期,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但是它并未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
4、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封建土地所有制也有了进一步发展。
租佃制全面推行,反映在政府的土地政策上则由国家干预到宋的“不抑兼并”、“不立田制”之上。
土地买卖,大土地占有制的合法性,地主被称为田主,而佃农则正式列入国家户籍,摆脱了依附于地主的关系,地主与佃农的关系为经济契约关系,这是一个历史进步。
5、这种制度体现在地租上,则是国家把土地分给农民,然后进行剥削。
租税一般是农产品的一半或者更多。
南北朝时期还出现过劳役地租。
正赋之外,名目繁多:
支移折变、经总制钱、折色等。
农民是在地主和政府的双重剥削下生活。
二、赋税制度沿革,井田制的赋税方式是“兼用民力”,直接占有劳动产品。
随着该制度的瓦解,私有制的出现,为了增加政府财政,统治者相继采用了“相地而衰征”、“初税亩”、“初租禾”等方式。
其特点即是:
皆从土地征税。
这种封建赋税制度可分成:
按土地、人口两类征收,可以分成三个时期加以考察:
(一)土地、人口两税并征,是秦汉至唐初的主要特点。
1、两汉赋税以人头税(算赋15-56、口赋7-14)所占比重较大,而田赋则较轻。
这种轻田租的政策,对鼓励垦荒、恢复农业生产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北魏、隋、唐初实行租(庸)调制,按床、丁征收占主要成分,而按财产、土地征收比重很小。
(二)人口税向土地税的转变。
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加深,唐朝后期地主田庄兴起。
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庸调制被破坏,农民逃亡,沦为地主的佃户,系之以丁身的租庸调向两税法过渡。
两税法则放弃按丁征税的办法,按以土地为资产重要内容的户税、以“履亩征收”地税作为征收内容。
明代张居正改革,将赋役合并分摊在田亩之中。
它上承唐宋两税法,下启清摊丁入亩,改变了历代赋役平行征收,统一役法,简化了赋税制度。
(三)单一土地税的形成。
清康熙时期,赋税制度仍在探索阶段。
雍正元年(1723年)正式下诏,在全国推行摊丁入亩。
即将康熙五十年(1711年)固定下来的丁银额,全部摊入田赋之中一并起税。
至此,封建国家实行了单一的土地税制。
中国历史上沿袭了几千年的人头税基本被废除。
三、历史上的相关变法,
(一)商鞅变法背景:
春秋末年,“礼乐征伐自大夫出”,加速了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政在家门,民无所依”致使权力下移;“公室”、“私家”为了夺取自身利益,都不断地进行变革。
战国之际,各国纷纷寻求变法。
商鞅变法便是其中之一:
政治:
废除世卿世禄,实行军功爵制;推行郡县制,使县成为直属国君的地方组织,加强中央集权。
社会风俗:
改变父子相居的落后习俗;培养勇于公战而怯于私斗的社会风尚。
经济:
废井田,开阡陌,实行“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等。
商鞅变法(356BC、350BC)是战国时期最为彻底、也最为典型的一次地主阶级政治改革。
它顺应了历史要求,从而使得秦国迅速强盛,为后来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运动。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推行均田制:
男子受露田(谷物,40亩),妇女一半,不准买卖;桑田作永业田,奴婢、良人、耕牛皆授田。
官吏给公田。
同时实行以“一夫一妇”为一床的租庸调制,以及与之相关联的三长制(邻、里、党)。
其精神就是在不触动地主利益的前提下,把农民更多地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编户,确保租调征发和力役使用。
农民因之有一定数量的耕地,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少数民族人民成为均户,利于其封建化进程。
2、整顿吏治:
颁布俸禄之制,严明赏罚。
3、迁洛和汉化政策:
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易复姓、定族姓、迁都洛阳等。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政治经济发展、鲜卑族封建化的必然结果。
它表明:
征服了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鲜卑族,不得不被汉族较高的文化所征服。
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鲜卑的封建化进程。
(三)两税法随着地主田庄的普遍发展,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庸调制受到破坏。
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颁行两税法:
1、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税;2、不分主客户,一律按现居地登入户籍纳税;3、放弃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
按资定等,纳户税。
履亩征地税;4、商贾按财产的三十分之一纳税;5、户、地税分夏秋两季征收;6、量出制入,确定总税,分配各地。
该法主要是按亩征户、地税,同按丁征收的租庸调制是一个进步,顺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官僚、地主、客户、商贾都需纳税,扩大了纳税面,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增加了政府收入。
(四)王安石变法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叠床架屋”式的政府官员,使得冗官、冗兵、冗费现象十分严重。
在忧患意识和改革思潮激荡下,1069年,宋神宗任用“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王安石为宰相,进行变法:
1、富国:
均输法、市易法。
意在“便转输、省劳费”和限制富商巨贾操纵物价,增加政府收入;青苗法。
即对常平仓进行改革;农田水利法。
兴修水利;募役法。
政府出钱,雇人充役。
根据户等高低,收免疫钱;方田均税法。
清丈土地,均平赋税。
2、强兵:
置将法。
整顿军队,挑选主将,提高战斗力;保甲法。
用民兵代替士兵;每大保每夜值班巡夜,加强对人民控制;保马法。
军器监法。
3、改革学校、科举:
兴学校。
颁布三经新义为变法制造舆论根据;改革科举。
以三经新义作为科考的准绳。
王试图从维护赵宋王朝的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触犯了大官僚、地主、大商人的利益。
而支持变法的宋神宗态度动摇,加上用人不当、机构不健全,更为主要的是不可能解决土地问题,使得农民在变法中未得到好处,故而失败。
但,王安石摧抑了豪强兼并势力、发展生产、理顺了经济,增加了收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张居正改革明神宗万历初年,首辅张居正实行了一些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
1、清丈土地,改革赋税制度,推行一条鞭法,以扭转财政危机;2、整顿吏治。
“考成法”,严格考察各级官员贯彻朝廷诏旨情况,提高内阁实权,选用并提拔支持变法的新生力量。
目的在于“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和“强公室,杜私门”。
3、整饬北方军事。
设茶马互市;封俺答汗为义顺王。
命戚继光守蓟门、李成梁镇守辽东。
整饬边防,修固长城。
此次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土地问题,但顺应了历史潮流,客观上抑制了豪强势力。
一条鞭法的实施,使政府收入有了明显的改变,同时农民对国家的依附关系松弛,提供了广阔的劳动力市场,从而使得手工业、商品经济有了新的发展。
一条鞭法(又曰:
条鞭法)主要内容:
1、赋役合并,部分摊丁入亩。
即把徭役合并征收,部分丁役摊入田亩。
2、赋役征银,由地方官征收。
3、以州县为单位,把一切赋税、役法合编,确定征收总数。
该项措施,改变了历史上赋役平行征收的做法,简化赋税制度。
上承唐宋两税法,下启清摊丁入亩,是赋役史上的一件大事。
抑制豪强,松弛了农民的人身控制,利于生产。
赋役征银,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明末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附:
丘濬经济思想,丘濬的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其著作大学衍义补中(大学为儒家经典,汉时杂入礼记之中,宋时人始大力表彰,列入四书。
宋儒真德秀作大学衍义,发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诸义,但缺治国平天下。
入明,丘濬博采六经诸史百家之文,加按语抒发己见,补其所缺,成大学衍义补)首次阐明产品价值与劳动耗费成正比的劳动价值论观点;对价值的分析。
指出商品的价值“生于天地,然皆比资以人力,而后能成其用。
其大小精粗,其功力有深浅,其价有多少”。
货币的手段分析:
储藏、交换、流通、价值金融、货币、利息方案财政预算:
设“计相”统管统计、预算国民经济管理:
“自为论”的目标、理论和方法;工商管理政策“民自为市”商业、盐政、漕运制度、对外贸易制度改革均平赋税“养民”、“安富”土地改革方案:
“听民自为”;“配丁用田”,限制土地兼并列宁誉之谓“中国15世纪经济思想的杰出代表人物”;学者称之为“市场经济的早期憧憬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经济史 演示文稿 中国古代 经济史 演示 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