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圈中的微生物单元教学方案.docx
- 文档编号:30792645
- 上传时间:2023-10-06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32.76KB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单元教学方案.docx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单元教学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圈中的微生物单元教学方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单元教学方案
深圳市坪山区中山中学李炉淋
授课对象:
深圳初中二年级学生
一、教材分析
关于生物圈中的微生物,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生物学》中,主要存在于八年级上册和八年级下册,也涉及到七年级上册相关知识。
大约13课时的内容。
分别从生物的基本特征、细菌真菌的分布、细菌、真菌、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病毒、分类依据、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碳-氧平衡、转基因技术、食品腐败的原因、保存原理、保存方法、传染病、免疫、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方面来学习,知识点重要但比较分散,在教学时间不足的情况下,不利于教师较大幅度地开展包含高阶思维在内的学习活动,容易让学生忽视核心概念的内在联系,导致知识结构出现断层,在关键能力的培养方面出现缺失[2]。
本单元设计通过围绕生物圈中的微生物这一大概念,将以上的知识重新进行整合设计,将会更加省时高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高阶思维和关键能力。
如下表所示:
原章节教学安排(13课时)
大概念下的单元教学设计(10课时)
5.4.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1.微生物的与人类的关系(5课时)
辩论赛:
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等)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整合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传染病、免疫、健康的生活方式)
2.微生物的发现(1课时)
细菌、真菌、病毒等的发现史,从时事和科学史中探究微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分布和结构大小。
3.微生物的生活(1课时)
实验:
通过实验自制培养基培养微生物探究
4.微生物的类别(1课时)
实验:
显微镜观察细菌、真菌实物、放大镜观察菌落、观察电镜照片,从结构对比认识微生物及其类群,来认识它们的生存和繁殖方式。
角色扮演:
如果你是某某微生物,请你介绍一下你自己。
5.人类对微生物的利用(2课时)
科幻作文写作比赛:
面对微生物,未来我们还可以这样做
5.4.2细菌
5.4.3真菌
5.4.4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5.4.5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5.5病毒
8.1.1传染病及其预防
8.1.2免疫和计划免疫
1.2.2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
二、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经过七上人教版生物学的学习,对生物的基本特征、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细胞的基本结构有了一定的认识;经过七下人教版生物学的学习,对人体已经有了一个比较系统详细的认识;而十多年的成长历程,也让学生对于人类对微生物的利用、食品保存的方法、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有少量的生活经验。
但微生物大多微观存在,平时不容易观察或观察较少,但微生物却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大到非典、禽流感、新冠疫情,小到感冒发烧、疫苗,都离不开微生物。
由于学生导致学生对各种微生物都不了解,对于生活中的很多做法的原理却缺乏认识,导致这些经验不能迁移,加上对很多时事的不了解,也不能提出更好切实可行的措施。
因此,对于微生物的教学,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加学生对时事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探究意识和高阶思维意义重大。
三、大概念确定
在我们的身边存在这样的一类,表面上似乎看不见,摸不着,但又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医生常常根据他们的存在来确定治疗方案,人们因为他们的存在更加注重卫生,甚至带上口罩,2020年,许多国家甚至因为他们影响了社会多方面功能的正常运转。
他们主要是细菌、真菌、病毒等。
他们拥有怎样的结构?
拥有怎样的生活方式?
拥有怎样的繁殖方式?
与人类有怎样的关系?
为什么会让许多人害怕?
目前人类又是如何发挥他们的长处,规避他们的弊端?
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充当怎样的角色和作用呢?
面对他们,人类现在能做些什么?
未来又能做些什么?
通过生物圈的微生物这一大概念下的单元教学重构,将学生对微生物的认识通过各种探究活动生成,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的同时,也使知识更加层次化、系统化,更有利于内化,同时利于学生的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生命观念的进一步提升。
因此,基于核心素养和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生物学》教材中的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炼出“生物圈中的微生物”这一大概念。
四、目标设计
1.通过小组讨论、小组分工合作,自主查找知识,撰写辩论稿,说出微生物相关的一些时事,知道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人类对微生物的利用、传染病、免疫的相关知识,从而辩证的看待微生物的利与弊,掌握健康生活方式的常见方法技巧,培养生命观念、理性思维和社会责任。
2.通过辩论赛,说出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传染病、免疫的相关知识,辩证的看待微生物的利与弊,掌握健康生活方式。
提升生命观念、理性思维和社会责任。
3.通过各种微生物发现史的学习说出微生物的结构大小、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分布,提升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意识。
4.通过实验自制培养基培养微生物,掌握微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5.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菌、真菌实物、放大镜观察菌落、观察电镜照片,从结构对比认识微生物及其类群,认识微生物的分类依据、认识它们的生存和繁殖方式。
提升科学探究和理性思维的素养。
通过角色扮演内化学生对微生物的认识。
6.通过科幻作文写作比赛,拓展学生对于利用对微生物造福人类的认识,提升学生的迁移能力和社会责任。
五、评价设计
1.通过设计评分表和奖励措施的辩论赛方案,促使学生主动分工合作查找资料,准备辩论稿,达成目标1。
2.通过邀请专家评比和点评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相关知识,达成目标2。
3.通过问题串引领学生经历科学家的科研历程,体会推理过程,并进行推理迁移,达成目标3。
4.通过实验自制培养基培养微生物的实验结果展示和交流,达成目标4。
5.通过显微镜观察、放大镜观察、多种细胞结构对比的展示交流,达成目标5。
6.通过作文评分和分享、颁奖,达成目标6。
六、过程设计
整个单元分为5节内容,需要10课时进行教学,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节微生物的与人类的关系(5课时)
课时1教学资源:
中国抗虫棉的视频、2003年爆发的非典的视频、新冠疫情的视频、人民抵抗新冠疫情的视频、疫苗的介绍。
辩论赛方案:
正方:
微生物利大于弊。
反方:
微生物弊大于利。
活动1:
教师展示各种视频,出示辩论赛方案。
活动2:
学生小组讨论补充自己所知知识。
选择辩论正方或反方。
全班8个组,4个组选择正方、4个组选择反方。
活动3:
小组讨论,设计课后任务分工。
课时2学生按照小组分工,课后一周时间查找书籍或网络资料,或访问专家,撰写、修订、完善辩论稿,期间有问题及时咨询教师。
课时3微生物的与人类的关系(课外)
第一轮辩论赛:
8组随机抽签决定PK双方。
全班共分为4场,利于课余时间邀请老师参与。
课时4微生物的与人类的关系(课外)
第二轮辩论赛:
4组随机抽签决定PK双方。
全班共分为2场,利于课余时间邀请老师参与。
课时5微生物的与人类的关系(课堂)
第三论辩论赛:
最终胜出的正方和反方队伍进行辩论赛,3名生物老师、1名语文老师当评委。
1.主持人开场白
2.课堂限时辩论赛。
全班8小组,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最终正方5人,反方5人。
3.嘉宾点评。
第二节微生物的生活(1课时)
课时6实验:
通过实验自制培养基培养微生物探究
第三节微生物的发现(1课时)
课时7通过对细菌、真菌、病毒等的发现史的学习,从时事和科学史中探究微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分布和结构大小。
第四节微生物的类别(1课时)
课时8实验:
显微镜观察细菌、真菌实物、放大镜观察菌落、观察电镜照片,从结构对比认识微生物及其类群,来认识它们的生存和繁殖方式。
角色扮演:
如果你是**微生物,请你介绍一下你自己。
第五节人类对微生物的利用(2课时)
课时9科幻作文写作比赛:
面对微生物,未来我们还可以这样做。
课时10科幻作文展示与评价、点评与颁奖。
七、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第一节微生物的与人类的关系(第1-5课时)
正授课型
新授课R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
学习模式
小组合作R探究学习R实验学习£体验学习£学具学习£
学习
目标
1.举例说明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举例说明人类对微生物的利用。
3.培养收集、鉴别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4.关注与微生物相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
教学准备
禽流感的视频歌曲、中国抗虫棉的视频、2003年非典的视频、新冠疫情的视频、人民抵抗新冠疫情的视频、疫苗的介绍、辩论赛方案
过程设计
课时
环节
时长
目标与任务
过程与方法
训练与评价
课时1
导入
5
情感上感受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播放禽流感的视频歌曲,激发学生探究微生物的兴趣和欲望,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认真观看,用心感受。
新授
15
从各种新闻视频中深入体会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1.播放中国抗虫棉的视频、2003年爆发的非典的视频、新冠疫情的视频、人民抵抗新冠疫情的视频、疫苗的介绍。
思考:
病毒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随机抽取、个人作答
交流提高
15
深入探究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1.教师宣读辩论赛方案
学生小组讨论:
病毒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选择正反或反方。
2.学生小组讨论课后的分工,并将小组计划展示和交流,他组补充,教师点评
展示交流,他组评价、教师小结
总结提升
5
让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合作学习梳理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基本内容?
学习了什么生物学习方法?
课后要怎么实施小组方案。
课后是否有组内评价
课时2
撰写辩论稿。
周末
收集整理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的信息
学生按照小组分工,课后一周时间查找书籍或网络资料,或访问专家,撰写、修订、完善辩论稿,期间有问题及时咨询教师。
是否及时完成辩论稿
课时3
第1轮辩论赛
40
将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的知识进行辩论上运用
8组随机抽签决定PK双方。
全班共分为4场,自寻时间邀请老师参与。
语言表达流畅、清晰,辩论过程自信、逻辑性强
课时4
第2轮辩论赛
40
深入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4组随机抽签决定PK双方。
全班共分为2场,自寻时间邀请老师参与。
语言表达流畅、清晰,辩论过程自信、逻辑性强
课时5
第3轮辩论赛
40
辩证的看待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1.最终胜出的正方和反方队伍进行辩论赛,3名生物老师、1名语文老师当评委。
其他同学为观众。
2.嘉宾发言和颁奖
语言表达流畅、清晰,辩论过程自信、逻辑性强,能据理力争。
辩论赛比赛方案
主题:
微生物对于生物圈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时间:
下周的第一节生物课
地点:
教室
评判团:
4名生物老师
比赛方式:
分三轮进行。
第一轮,8个小组随机抽签匹配对手,利用课间邀请嘉宾进行辩论赛;第二轮,胜出的队伍在随机抽签匹配对手,利用课间邀请嘉宾进行辩论赛;第三轮,课堂上最终胜出的正方和反方队伍进行辩论赛,3名生物老师、1名语文老师当评委。
比赛流程:
1.主席致开场词,简要介绍赛况;介绍参赛代表队、评判团成员、嘉宾及比赛规则,双方辩
手简短进行自我介绍,主席宣布比赛开始。
2.正方一辩,进行开场陈词,时间为3分钟。
3.反方一辩,进行开场陈词,时间为3分钟。
4.正方二辩,进行陈词,时间为2分钟。
5.反方二辩,进行陈词,时间为2分钟。
6.正方三辩,进行陈词,时间为2分钟。
7.反方三辩,进行陈词,时间为2分钟。
8.自由辩论,时间为12分钟,正、反方各6分钟。
自由辩论发言必须交替进行,自由辩论开始时首先由正方任何一位选手起立发言,发言完毕,反方的任何一位选手即刻发言,双方依次轮流发言,直到双方时间用完为止。
9.反方四辩,进行总结陈词,时间为2分钟。
10.正方四辩,进行总结陈词,时间为2分钟。
11.工作人员对评判团判定分数进行计算
12.主席宣布评决开始,评判团代表分析赛情及辩手情况。
13.主席宣布本场比赛优秀辩手获得者及比赛胜负结果。
14.主席宣布比赛结束,请评判团、嘉宾退席。
教学反思与改进
课题
第二节微生物的发现(第6课时)
正授课型
新授课R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
学习模式
小组合作R探究学习R实验学习£体验学习R学具学习£
学习
目标
1.简述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发现的过程。
2.经历并体验专家的思维方式。
3.关注与微生物相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4.认同发现微生物的过程中,理性的怀疑和技术的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教学准备
PPT教案盒装牛奶盒、鹅颈瓶实验视频。
过程设计
环节
时长
目标与任务
过程与方法
训练与评价
导入
3
微生物的发现过程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分享:
我是怎么发现身边的微生物的?
我看到的微生物是什么样子的?
说出培养基的组成成分,说出菌落的概念。
新授
25
思维上体验微生物的发现过程
科学家是如何发现微生物的?
如何观察微生物的?
付出了怎样的努力?
得到了怎么结果和结论?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资料阅读屏幕展示的细菌、真菌、病毒发现过程的材料,思考发现史的原因、经过、结果、结论并列表比较。
简述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的发现过程
展示交流
8
科学家成功发现这些微生物的主客观因素
小组讨论:
在这些发现史中,科学家成功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分别有哪些?
有哪些方面的品质或思维方式可以用到我们的学习中?
抽组分享,他组评价补充
总结提升
3
让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合作学习梳理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基本内容?
学习了什么生物学习方法?
应注意什么问题?
小组梳理,代表发言,他组补充。
能简要叙说本节课的收获。
当堂诊断
5
课堂检测
限时5分钟练习题
同桌互改
教学反思与改进
课题
第三节微生物的生活(第7课时)
正授课型
新授课R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
学习模式
小组合作R探究学习R实验学习R体验学习£学具学习£
学习
目标
1.说出制备培养基的一般成分,会制作简单的培养基。
2.了解高压蒸汽灭菌和平板划线法。
3.通过实验自制培养基培养微生物,认识微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
4.提升实验探究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准备
PPT教案实验视频琼脂、牛奶、高温灭菌的培养皿、恒温培养箱等
过程设计
环节
时长
目标与任务
过程与方法
训练与评价
导入
5
菌落概念的学习
展示教师培养的有微生物的培养皿,引出菌落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生存的条件,进而引出实验设计。
说出培养基的组成成分,说出菌落的概念。
设计实验
15
实验:
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1.先自主阅读教材P68-69页,标记重难点。
再小组讨论,设计对照实验,证明微生物的分布。
例如对空气中、水中、纸巾上面、洗手前、洗手后等微生物状况进行对照。
2/小组实验方案的展示与交流。
成功设计出对照实验。
进行实验
15
实验:
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掌握细菌培养的一般技术
1.按照实验方案进行操作。
2.交流实验疑与收获,预测实验结果。
3.观看病毒侵染细菌的视频。
抽组分享,他组评价补充
总结提升
5
让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合作学习梳理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基本内容?
学习了什么生物学习方法?
应注意什么问题?
用思维导图表示出来。
能用简单的思维导图表示今天的收获
当堂诊断
5
课堂检测
限时5分钟练习题
同桌互改
教学反思与改进
课题
第四节微生物的类别(第8课时)
正授课型
新授课R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
学习模式
小组合作R探究学习R实验学习R体验学习£学具学习£
学习
目标
1.描述微生物的主要特征。
2.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微生物进行分类,培养理性思维。
3.说出细菌、真菌、病毒的生活方式和繁殖方式
4.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教学准备
PPT教案培养好的细菌、真菌香菇金针菇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解剖针镊子等
过程设计
环节
时长
目标与任务
过程与方法
训练与评价
导入
5
复习细菌真菌培养的方法
1.简述培养基的制作过程
2.细菌、真菌生存的基本条件
抽人回答,他人补充
新授
25
微生物的主要特征及其生活方式
1.肉眼观察自己培养的细菌、真菌,观察香菇、金针菇,小组讨论,完成细菌、真菌的菌落对比图,展示交流。
2.自制临时玻片,显微镜观察细菌、真菌。
画出看到的细菌、真菌图,展示交流。
3.观察对比屏幕上的细菌、真菌、病毒、动物、植物的细胞结构图,列表比较,总计出它们结构的异同,推测它们的营养方式、繁殖方式。
体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展示交流。
4.观看教参配备的微生物的视频,深入认知微生物的基本特征。
前个活动均抽组展示,他组补充,师生点评。
第4个活动抽人简述。
交流提高
5
学以致用,内化微生物的主要特征
1.简述荚膜、芽孢、病毒结晶体存在的好处。
2.出示一副细胞结构图,学生判断所属类群。
3.合理推测常见微生物的进化关系。
举手回答,小组加分。
总结提升
5
让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合作学习梳理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基本内容?
学习了什么生物学习方法?
应注意什么问题?
能简要叙说本节课的收获。
当堂诊断
5
课堂检测
限时5分钟练习题
同桌互改
教学反思与改进
课题
第5节人类对微生物的利用(第9-10课时)
正授课型
新授课R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
学习模式
小组合作R探究学习R实验学习£体验学习£学具学习£
学习
目标
1.通过写作,内化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这方面的知识。
2.通过尝试提出未来人类与微生物和谐相处的新举措,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3.通过想象未来社会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提升推理能力、科学思维。
教学准备
PPT教案作文纸
过程设计
环节
时长
目标与任务
过程与方法
训练与评价
导入
3
复习微生物对人类的利与弊。
请大家回想一下,微生物与人类的的利与弊的例子。
学生接龙叙述。
至少每人能举例说明一种。
新授
37
利于微生物更好的造福人类
微生物对人类有利有弊,又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人类与它们的相处是不可避免的,那如何让人类不再害怕,更好地发挥微生物的益处,避免它们的弊端呢?
我们将举行作文比赛,请大家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想象作文,以未来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为内容,题目自拟。
成绩前15%的同学将获得不同的奖项。
下课交。
邀请语文老师参与打分。
交流提高
20
比比他人,看看自己,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1.优秀作品赏析。
2.教师点评和颁奖
抽组评价,他组补充评价
总结提升
15
单元知识系统化
学生制作单元思维导图,展示交流
一一展示,学生点评、教师小结
当堂诊断
5
课堂检测
限时5分钟练习题
同桌互改
教学反思与改进
参考文献
[1]《生物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陈建英.聚焦大概念的初中生物学单元教学初探[J].中学生物教学,2019(07):
29-33.
[3]王艳萍,汪洋.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实践——以“动物的主要类群”为例[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9(08):
67-70.
[41]姜瑜.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生物单元设计整体优化分析[J].名师在线,2020(23):
82-83.
[5]崔敏霞.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化教学设计与思考——以“免疫调节”为例[J].生物学教学,2019,44(08):
12-15.
原创声明:
本文系原创,不含侵犯他人著作权、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等方面的内容,作者本人李炉淋对此声明负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物圈 中的 微生物 单元 教学 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