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二轮复习的教学策略及08年高考命题.docx
- 文档编号:30771001
- 上传时间:2023-08-23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166.70KB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的教学策略及08年高考命题.docx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的教学策略及08年高考命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生物二轮复习的教学策略及08年高考命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的教学策略及08年高考命题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的教学策略及08年高考命题趋向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高建军
一、2007年高考试卷分析及2008年高考命题趋向
2007年高考理科综合试卷,可谓题型稳定,各学科分值稳定,试卷结构稳定,各学科试题完全独立。
理科综合测试题仍以各学科的基础知识为主,注重学科内综合及应用,注重实验,充分体现了学科特点,着重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解题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这些可以总结概括为12个字,即:
立足教材,注重基础,考查能力。
这样,既有利于高考选拔人才,又有利于中学学科教学。
1、理综生物II卷试题分析
各题得分情况:
2007年理科综合测试II卷各科各题得分情况
生物(42分)
平均分
20.19(p=0.48)
题序
30题
31题
满分
26
16
平均分
11.39
8.8
难度
0.43
0.55
2、生物试题总体评价
(1)2007年理科综合测试生物学科双向细目表(满分:
72分)
知识内容
题序
题型
认知等级
赋分
生命活动的调节
1
选择题
B
6
人体免疫
2
选择题
B
6
生态学
3
选择题
B
6
发酵工程
4
选择题
B
6
细胞生物学
5
选择题
B
6
光合作用与植物
激素调节
30
填空及实验设计
C
26
遗传学
31
填空及实验设计
C
16
注:
A—表示“了解”,B—表示“理解与掌握”,C—表示“综合运用”
(2)生物试题题型构成
生物部分试题只有单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题型,其中单项选择题5个,非选择题共2个大题,总分依然为72分,其中选择题共30分,非选择题共42分,这与往年一样。
但跟前两年试题不同的是,两道非选择题都由填空和实验设计两部分组成。
①生物试题的特点
2007年生物试题在试题数量、题型比例、组卷方式、所占的分值等方面与2005、2006年理科综合测试试卷基本保持一致,只是增加了填空题的份量,体现了测试试卷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a.试题内容源于教材,特别注重基础,各类知识在试题中的分布基本合理。
由于受题量的制约,考点覆盖面不是太广,还是像前两年一样,突出了考查中学生物学的主干内容:
生理学和遗传学。
b.选择题相对比较容易,试题内容全部源于教材,只要学生掌握了教材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就能很快的作出正确的选择;只有第5题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识图分析能力、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
c.非选择题部分特别注重考查学生在充分理解生物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05年全部都是开放式试题,2006年减少了开放式试题内容而增加了4个填空,今年进一步增加了填空题的份量,多达20个填空分值增加到23分,降低了试题的总体难度。
d.试题注重对学生摄取信息能力、分析处理问题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的考查。
两道非选择题的前面部分都是填空题,学生在对题干信息进行处理完成填空时为后面的实验设计作了铺垫。
试题层层推进,为学生提供了实验设计的情境,也使得试题有了较好的区分度,体现了高考试题的选拔作用。
②生物非选择题的答题情况及分析
30题:
Ⅰ.玉米和小麦在适宜条件下照光一段时间后,将叶横切片用碘液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两种植物的维管束鞘细胞和叶肉细胞,结果发现玉米叶片的维管束鞘细胞被染色,小麦叶片的被染成,被染色的原因是。
由此可知,玉米属于植物,小麦属于植物。
当用碘液对某一植物照光后的叶横切片染色时,却发现被染色的叶片同时出现上述玉米和小麦叶片的染色结果。
据这个实验现象可推出:
从光合作用角度来说,该植物具有植物的特点。
其光合作用固定CO2形成的最初化合物有种,即。
【解析】该题考查C3、C4植物叶片结构以及光合作用的过程,玉米为C4植物,其叶肉细胞只进行光反应,及CO2+PEP→C4;维管束鞘细胞进行暗反应,生成有机物淀粉。
小麦为C3植物,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暗反应中CO2+C5→2C3,最终生成淀粉。
淀粉遇碘变蓝。
【答案】叶肉细胞蓝色光合作用积累的淀粉与碘液反应变成蓝色C4C3C3与C42三碳化合物和四碳化合物
Ⅱ.为了确定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适宜浓度,某同学用两种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分别处理扦插枝条作为两个实验组,用蒸馏水处理作为对照组进行实验,结果发现三组扦插枝条生根无差异。
回答下列问题:
(1)参考该同学的实验,在下一步实验中你应该如何改进,才能达到本实验的目的?
。
请说明理论依据。
。
(2)在进行扦插枝条生根实验时,一般需要剪去扦插枝条上的一部分叶片。
其目的是为了减少________,同时还应使扦插环境保持较高的_________,避免扦插枝条干枯。
【解析】题干中已提供了参考实验,很显然,参考实验不能很好的得出“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适宜浓度”这一结论。
改进的要点是设计浓度梯度溶液,且要说出确定最适浓度的观测指标即生根的情况。
【答案】
(1)配制一定浓度梯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比方说10-8、10-4、10-2和蒸馏水,分别处理相同扦枝入土端,生根较多的为最适宜浓度。
(2)减少蒸腾作用,湿度
该题第Ⅰ部分通过学生很熟悉的玉米和小麦两种植物叶片的染色实验,让学生理解
区分C3和C4植物的原理,这对于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来说,没有什么难度;接下来通过一种虚拟的植物叶片的染色实验,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实验结果分析能力,也应该不难,但部分学生也许过于“熟悉”书本内容,认为没有这样的植物而不敢作答或乱答一气。
第Ⅱ部分的
(1)小题是一道实验步骤改错题,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的掌握程度及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组织能力。
通过两种未知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和蒸馏水的对照实验,结果发现没有差异,由此来确定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适宜浓度,其依据的原理是生长素促进插枝生根需要适宜的浓度,浓度过低或过高都不能促进生根。
因此应该想到这两种浓度存在三种可能:
都高于适宜浓度,或都低于适宜浓度,或一种高于而另一种低于适宜浓度,分三段去设置浓度梯度进行实验,才可以找到适宜浓度。
这要求学生具备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因而是一道很有选拔作用的好试题。
答题情况及分析:
从答题情况来看,常见错误如下:
Ⅰ题的前面部分是很简单的填空题,只要基础知识扎实,理解C3和C4植物的主要区别,是很容易完成的。
部分学生正是因为基础不牢,不知道小麦和玉米哪种是C3植物,哪种是C4植物,从而将小麦叶片的叶肉细胞被染色答成维管束鞘细胞被染色的;有些学生不清楚碘液与淀粉的染色原理,有答成脂肪或蛋白质与碘液反应呈蓝色的;还有些学生根本不知道答题指向:
“由此可知”,而将小麦、玉米答成单子叶植物的。
后面部分要求通过一种虚拟植物的实验结果推测该植物具有C3和C4植物的特点,由于部分学生缺乏大胆的科学素养而不敢下结论,也有学生断章取义“从光合作用角度来说”从而得出了该植物是阳生植物的结论。
30.Ⅰ题得分情况:
抽卷总数:
201103平均分:
7.23分
Ⅱ题得分情况:
抽卷总数:
228758平均分:
4.16分
31题:
回答下列Ⅰ、Ⅱ小题:
Ⅰ、雄果蝇的X染色体来自亲本中的蝇,并将其传给下一代中的蝇。
雄果蝇的白眼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染色体上没有该基因的等位基因,所以白眼这个性状表现伴性遗传。
Ⅱ、已知果蝇刚毛和截毛这对相对性状由X和Y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刚毛基因(B)对截毛基因牛(b)为显性。
现有基因型分别为XBXB、XBYB、XbXb和XbYb的四种果蝇。
(1)根据需要从上述四种果蝇中选择亲本,通过两代杂交,使最终获得的后代果蝇中,雄性全部表现为截毛,雌性全部表现为刚毛,则第一代杂交亲本中,雄性的基因型是,雌性的基因型是;第二代杂交亲本中,雄性的基因型是,雌性的基因型是,最终获得的后代中,截毛雄果蝇的基因型是,刚毛雌果蝇的基因型是。
(2)根据需要从上述四种果蝇中选择亲本,通过两代杂交,使最终获得的后代果蝇中雌性全部表现为截毛,雄性全部表现为刚毛,应如何进行实验?
(用杂交实验的遗传图解表示即可)
【解析】Ⅰ.雄性个体的X染色体只能来自上一代的母本,并传给下一代的雌性个体;由于果蝇的眼色遗传是伴性遗传。
而在雄果蝇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有一部分是非同源的,因此判断果蝇的眼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在Y染色体上没有它的等位基因。
Ⅱ.
(1)刚毛为显性(B),截毛为隐性(b),要最终获得雄性全为截毛(XbYb),雌性全为刚毛(XBX–),XB只能由上一代个体的雄性个体提供,且它提供的Y一定是Yb,因此第二代杂交亲本中基因型为XBYb和XbXb,要想获得XBYb的雄性个体,那么第一代杂交亲本的基因型应该为XbYb和XBXB。
(2)要使最终获得的雌性果蝇全部为截毛(XbXb),雄性果蝇全部为刚毛(XBY–或X–YB),那么第二代杂交亲本中雌性个体只能提供Xb,雄性个体提供的X染色体也只能是Xb,提供的Y染色体应为YB。
因此第二代杂交亲本的基因型为XbYB和XbXb。
要想获得XbYB的雄性个体,第一代杂交亲本果蝇应选择XBYB和XbXb进行杂交。
【答案】Ⅰ雌雌XYⅡ
(1)XbYbXBXBXBYbXbXbXbYbXBXb
⑵
该题是一道遗传题,出题意图是考查考生对遗传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及考查考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该题分为两部分,第Ⅰ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伴性遗传知识的掌握程度;第Ⅱ部分其实是一道实验设计题,这部分在设计上注意了难度梯度,先用填空的形式让学生按要求填写基因型以达到实验目的,然后自主设计一个实验方案以实现另一个类似的实验目的。
学生只要按照第一个实验方案的程序,依葫芦画瓢,是很容易达到试题设计要求的。
这样既保证了对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测试,又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选拔能力突出的学生。
但在答卷的设计上不够醒目,在问题的设计上逻辑欠严密,对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陷阱。
如Ⅰ部分的前两空设计问题考查雄果蝇X染色体的交叉遗传特点后,再考查雄果蝇的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它的等位基因,以说明白眼性状为伴性遗传,要求学生记住“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显得比较机械,这对那些课文知识不是很熟悉的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由于有些学生有了“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等位基因”的先入之见,造成部分学生在后面写基因型的时候不敢在Y染色体上写等位基因。
当然也正因为这样,体现了高考试题的选拔作用,突出了对能力测试的要求,是一道成功的题。
答题情况及分析:
从答题情况来看,常见的错误如下:
部分学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遗传定律掌握不好,对伴性遗传的特点及同源染色体、等位基因的概念等知识不了解。
如将雄果蝇X染色体来自亲本中的雌蝇还是雄蝇乱写一气,显然没掌握交叉遗传的特点;将“Y染色体”上没有等位基因写成“常染色体”,显然是不清楚X染色体和Y染色体是一对同源染色体。
审题能力差,缺乏知识迁移的能力。
题干中已经说明果蝇刚毛和截毛由X和Y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相当多的学生在写基因型的时候还是不敢在Y染色体上写基因,一方面受前面“Y染色体上没有等位基因”的影响,另一方面不能进行知识迁移,不明白X和Y染色体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面也有等位基因;题中要求写雄性基因型的地方有些学生偏偏写成雌性的基因型,而要求写雌性基因型的地方又偏偏写成雄性的基因型;在第二个实验方案中要求“最终获得的后代中雌性全部表现为截毛,雄性全部表现为刚毛”,相当多的学生写成了“雄性全部表现为截毛,雌性全部表现为刚毛”,这反映了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差,注意力不够集中,容易受到干扰。
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
相当多的学生受题干中“根据需要从上述四种果蝇中选择亲本,通过两代杂交”的影响,以为只能从规定的四种果蝇中选择亲本,杂交子代不能作为下一代的亲本,生搬硬套,根本不考虑如何解决问题,造成严重失分;有些学生就是将题干中提供的四种果蝇两两杂交,胡乱拼凑,根本没有考虑是否能够达到试验目的。
书写不规范,不熟悉生物学科的基本常识。
很多学生将“雌”字写错甚至写成“此”的;有的学生将基因型中的X、Y写成小写x、y;还有很多学生将XBXb写成XbXB或XBXb甚至XXBb;将XbYB写成YBXb;甚至还有X和Y、B和b写得让人无法分辨的,这在评卷过程中屡见不鲜。
写遗传图解时,有不写杂交符号×的;有不写箭头来表示子代的;只写基因型不写表现型的;也有将基因型和表现型对应关系写错的,各种错误比比皆是。
看来在平时的教学中这方面还训练得不够。
31题得分情况:
抽卷总数:
203423平均分:
8.8分
(3)高考试题对中学生物教学的启示
①从今年的试题来看,在中学生物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生物学基础知识和知识点的教学,回归教材,回归课本,注重基础,发展能力。
从近两年的命题趋势来看,增加了填空题的份量,这首先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脱离了基础知识而一味地去做新题、难题,想当然地去建造空中楼阁,是不可能取得一个理想的高考成绩的。
②从答题情况可以看出,在中学生物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从30题和31题的两个实验设计来看,很多学生对题干中提供的信息还是很熟悉的,但要解决具体问题时,却漏洞百出,造成严重失分。
平时的教学中应该深入研讨教材中已有的教学资源,真正吃透教材,培养能力。
③要重视实验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实验是生物科学的基础,在实验中培养能力,在实验中体现能力,纯粹地讲知识点是达不到这种要求的。
教学中应该理解所学实验、实习的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还要注重挖掘教材潜在的实验与探究因素,要明白生物科学中的任何一种结论都来自相关的实验,脱离实验的教学是培养不了高素质人才的。
多角度多层次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学生建立对科学研究地整体认识,很好掌握实验方法并培养科研能力,为学生将来自我的职业发展和服务社会做准备。
④在平时的教学中还应注意规范化、标准化。
在阅卷中发现,相当多的学生书写不规范,语言描述不准确,造成不应有的失分。
生物科学有一整套规范的符号和习惯用语,如果连这些标准都没掌握,是不可能真正学好生物学的。
教师在教的时候要教得规范,基因型的书写要标准,遗传图解的书写要完整,等等。
如果教师教得不规范,是不可能要求学生守规矩的。
一点规矩都没有、凡事随随便便、想怎样就怎样的学生是不可能服务社会的。
教师规范地教,就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就能规范他们的行为,使之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二、近三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中生物试题的变化及命题趋向:
高三的复习教学在依据考纲、尊重教材的前提下,还应密切注视高考试题的命题变化,特别是在当今扩大各省市自主命题权限、新课程大力推进,新、旧课程高考同时进行的背景下,高考命题的变化将直接影响高三的复习教学。
从近三年的高考试题分析,高考命题有以下趋向:
1.在理念上:
体现向新课标的过渡。
特别是今年广东等四省新课程进入第一年高考,新课程“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理念已在考纲和高考试题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
这就促使教师在高三教学中要充分关注新课标理念在考题中的渗透,要注重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注意适时与新课标衔接,突出对探究性学习和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的考查。
2.在内容上:
试题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从不回避,突出考查重点主干知识不动摇并逐年加大对选修内容的考查。
关于选修教材的考查,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再现,而是转向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这点在06年、07年全国理综生物试题中就已明显体现。
3.在能力上:
加强图表分析能力的考查,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因此运用表格、图像表达实验过程和记录实验结果仍应得到重视。
此外,这几年的高考一直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实验设计题和实验分析题的命题仍将是高考的重点。
三、生物二轮复习教学策略
1、第一轮复习暴露出来的问题
第一轮复习一般都会在三月中旬结束(晚的可能到四月初),经过第一轮复习后,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大部分同学差不多能达到相应的要求,对于考查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实验方面的试题,得分率较高。
但在一轮复习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1)复习目的不明确。
不少学生将第一轮复习看作平时上新课的重复,只满足于一些基本概念的掌握,不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及综合运用;经过一轮复习后,各知识点虽然能做到基本掌握,但仍是孤立的、零散的,在解决综合题(如高考真题)时失误较多。
(2)不重视课本。
有不少学生在复习中关注的重点是复习资料,大部分时间忙于做题、核对答案。
对于一些基本概念、原理仍停留在原有的水平。
如对性状分离,显性基因,杂合子等概念的理解仍是想当然,在解决考查概念的题型时,错误率较高。
(3)解题能力弱。
在一轮复习过程中,虽然进行了大量的习题训练,做的题不少,但对失误的地方不够重视,缺乏仔细的分析和反思,只关注答案,不注重思维过程,因而常出现一错再错的现象;同时也暴露出审题不严、答题不规范,语言表述不准确等普遍性问题。
2、第二轮复习的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在第二轮复习中比较注重知识综合、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构建完整的生物学知识体系,以适应高考对知识、能力方面的考查。
在第二轮复习中,专题的选择、习题的编选、解题技巧的培养是训练的重点。
(1)第二轮复习中专题的选择:
选择专题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
一是学科内跨章节的专题,如“植物代谢与调节”专题,涉及必修课本中的第三章、第四章以及选修课本第二章。
这种方法能帮助学生理顺零碎的知识点,建立起完整的关于植物学知识的体系,有利于同学们解决高考中出现的综合题。
二是根据某一知识点,将与相关的跨章节知识点归纳在一起,形成小专题,如蛋白质专题、水专题、生物能量专题、生物育种专题、实验设计专题等。
这种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某一具体过程的综合分析能力十分有效。
这两种类型的专题,我们每年都做到了兼顾。
此外专题的选择应着重关注以下三方面:
a.重视以提高实验探究能力为主的能力培养。
实验可以考查考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包括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图表识别能力和计算能力等,是高考考查能力的重要途径。
因此,我们在复习教学中很充分重视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科学实验的设计思路和方法,使学生逐渐达到能用恰当的实验方法验证简单的生物学事实,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等多方面的能力要求。
我校每年通过高三集体备课,达成了共识,每次月考试题必考1—2个实验设计题。
b.重视图表类试题的解题。
生物图表题是用来考查能力的一种主要题型,它包括直方图、概念图、模式图、结构图、装置图、流程图等。
生物学中涉及到的图表是生物信息的主要载体,也是学习生物学知识和解决生物学问题的主要工具。
因此常以图表材料为背景,要求利用所学知识对图表信息进行分析作答,从而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判断能力、推理能力及分析表达能力。
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利用图表作为背景材料出题,占分比例较大。
在复习教学中,凡是中学生物学教材中涉及的图表都要与教材文字对照,使其具体化并辅以条理化,平时在练习及考试中加大对图表题的训练,一般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引导学生读懂图、理解图,找出图中的隐含条件,明确图像和问题之间的联系及获取回答问题所需的知识;二是充分利用图表所给的条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出规律,通过知识迁移,对图所涉及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最后实现图像和问题的转换。
c.重视对选修内容的适时渗透。
高中生物选修教材涉及生物科学的进展,更贴近现实生活,体现了时代性、创新性和实用性,而这点恰好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是相吻合的。
近几年高考中对选修教材的考查力度逐渐增强,如2005年全国卷Ⅲ考查了C3植物和C4植物、基因工程,06、07年全国卷均考查了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等。
复习时通常把选修的相关内容融入到必修教材的复习中,如在复习第二章细胞时把细胞工程联系在一起,在复习光合作用时把选修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如C3植物和C4植物、生物固氮等连在一起,以完善知识的系统性,渗透学科内综合思想,如:
例科学家们发现C4植物合成淀粉的部位是维管束鞘细胞,叶肉细胞中不能合成淀粉的原因是缺少暗反应所必需的酶系。
根据图中所示的不完整实验图解分析并回答问题。
(1)①处理的方法是加入纤维素酶等溶解细胞壁;分别用吸管吸取A、B中等量且少量的溶液加入标号为l、2的两支试管中,再分别滴入一滴碘液,两支试管中的现象是试管1中不变蓝,试管2中变蓝;不能在A、B中直接加入碘液,且每次取少量溶液进行实验的做法遵循了实验设计原则中的平行重复原则。
(2)为证明上述科学家的结论:
叶肉细胞中因缺少酶系而不能合成淀粉,请根据材料设计实验:
A液、B液、酶系稀释液、清水、碘液一瓶、试管两支、吸管一支、移液管两支(1mL)。
,
①分别用同一支移液管取等量的A溶液放入标号为3、4的两支试管中;
②用另二支移液管先后取等量的清水及酶系稀释液放入标号为3、4的两支试管中,然后分别加入ATP、NADPH后放置在含有高浓度CO2的环境中;
③一段时间后,用吸管吸取碘液,向标号为3、4的两支试管中各滴入两滴并观察现象;
结果:
试管3中不变蓝,试管4中变蓝。
(2)习题训练的安排:
在第二轮复习中,习题的选择对于学生得分能力的提高十分关键,我们通常是精选北京、武汉等地的月考题、摸拟题,精选的或者权威高考试题研究中心提供的试题,精练并就审题、分析、解答三个过程逐一过关。
在每个专题的复习中,选择历年高考题中综合性强、易答错的试题,集中分析总结;针对学生中答题不规范的问题,依高考题的标准答案进行分析,反思及提高答题的准确性、规范性,总之只要做有心人,就可以通过有目的的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答题得分能力。
在习题的安排上,将各地月考题、模拟题,按照不同的题型进行分类,有计划地集中时间重点突破,如图表题、曲线题、推理题、实验题等,以求达到最理想的训练效果。
附:
第二轮专题复习示例
专题二生物的新陈代谢
【知识网络】
探究点一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考点纵横】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主要从六类综合问题入手进行第二轮综合。
第一,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与联系;第二,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物质变化的规律;第三,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因素;第四,C3植物与C4植物的区别与联系;第五,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第六,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关的计算问题。
一、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在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中的联系
1.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光合作用为细胞呼吸提供了有机物和O2。
2.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是细胞呼吸的场所,细胞呼吸为光合作用提供了原料CO2。
3.水分代谢为光合作用、细胞呼吸提供了反应物和反应介质。
4.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过程产生的ATP主要用于暗反应,细胞呼吸过程释放的能量主要用于植物体内各项生命活动,包括光合作用产物的运输。
【例1】下图所示,图A表示某植物细胞的部分细胞结构和相关代谢情况,a~f指的是O2或CO2。
图B表示在适宜的条件下,环境中的CO2浓度与CO2吸收量之间的关系曲线,m点是指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CO2的最低浓度。
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植物的叶肉细胞中,甲、乙两种细胞器都是重要的“能量转换器”,其中在甲
细胞器中完成的能量转换过程是稳定的化学能→活跃的化学能和热能,在乙细胞
器内完成的能量转换过程是光能(→电能)→活跃的化学能→稳定的化学能。
(2)题中所说的“适宜的条件”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物 二轮 复习 教学策略 08 年高 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