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CD液晶选购误区.docx
- 文档编号:30769118
- 上传时间:2023-08-23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7.47KB
LCD液晶选购误区.docx
《LCD液晶选购误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LCD液晶选购误区.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LCD液晶选购误区
十大液晶选购误区
对于购买液晶显示器的消费者而言,大家最怕的,就是买到的产品并不适合自己,或者是被奸商所忽悠了,花高价买了性能较差的产品。
但是,从我们调查所知,大部分购买了LCD后觉得不满意的用户,大多都是自己被自己忽悠了,走入了液晶显示器的选购误区。
很多人在购买LCD之前,往往都会求助于网络,从各大IT资讯网站了解最新的产品资讯信息,然后再去卖场购买LCD。
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通过媒体资讯,消费者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市场的动态。
但是,这种方式也有隐患,那就是消费者所看到的资讯,并不是完整的,而是一个个片断。
而普通的用户,在接受了这些片断之后,自己本身并没有能力去判断。
只能对这些意见,观点全盘接收。
而这样做的结果就相当于赌博,因为对于消费者所看到的这些资讯而言,往往都带有一定的局限性或者是作者本身的感情色彩,是不全面的。
只全盘吸引了一些这样的观点,就容易造成消费者的迷茫,最终购买了不适合自己的产品。
当然,我们不是说,消费者不要去看这些媒体资讯。
“看也不是,不看也不是”,这是不少消费者的共识。
其实,我们指的是消费者片面地看是不妥的,如果消费者可以多花点时间,多看一些不同的观点,这样才有能力辨别出真理。
就比如16:
9的新规格,到底是好是坏,如果只看好的,大家只会关注全高清的卖点,只看坏的,大家又会斤斤计较字体过小的问题,只有综合来看,视乎自己的需求来决定。
这样才不至于陷入误区。
除此之外,奸商们,枪手们对于消费者的选择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有些奸商甚至在消费者的消费过程中设下陷阱,让人不知不觉中上了奸商的大当,成为奸商暴利的牺牲品。
下面,我们就综合了时下消费者在购买LCD时最容易犯的十大误区,让您一次性看个通通透透,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
误区一:
16:
9到底是好是坏?
关于16:
9LCD是否值得选购的问题,事实上媒体、消费者都已经争论很久了。
在这里涉及到了两个问题,一个就是16:
9LCD不值得买,一个就是16:
9LCD更值得买。
其实,这两个问题都同样是误区,因为剥离了应用的条件,单纯讲16:
9LCD值不值得出手本身是没有意义的。
关于16:
9LCD的前世今身,本站已经做了相当多的分析与导购,我们在这里就不再累述,简而言之,16:
9LCD的推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液晶面板厂商为了平衡自己的产能利益。
满足了面板厂商的利润,其成本自然会降低。
至于全高清的卖点,更多是在面板厂商推出新规格LCD面板之后找出来的卖点而已。
16:
9放高清也黑边
对于16:
9LCD而言,首先,其物理面积要比16:
10的更小一些。
同样是标称22英寸的LCD,16:
9LCD的实际尺寸为21.5吋,而16:
10的实际尺寸则为实际的22吋,从视觉上来看,16:
9LCD相对要显得更长一些,而且实际显示面积也更小了。
至于16:
9的全高清卖点,对于很多用户来说确实挺吸引的,因为大家都被高清电视的黑边烦透了。
但是,别指意用了16:
9LCD就可以消除所有的黑边,好莱坞最新的电影长宽比规格均为2.35:
1(或者2.4:
1),相当于16:
7,因此即使是16:
9的LCD,也一样会有黑边。
此外,在价格方面,从成本上来看,16:
9LCD的成本相对更低一些,而在字体方面,16:
9LCD的字体普遍确实要小一些。
但是,16:
9LCD也要分尺寸的,就像20吋16:
9LCD,其字体就要比16:
10反而来得舒服。
对于消费者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看清楚自己的需要,如果是以娱乐为主,又考虑性价比的,自然是选择16:
9为佳;如果是以文字办公为主,那么采用16:
10会更加适合。
误区二:
HDMI就等于高清
很多配备了HDMI接口的LCD在宣传时,往往都会宣传其卖点为(全)高清LCD,似乎有HDMI接口,才配得上称为(全)高清LCD。
但是,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
HDMI与(全)高清,是否有必然的联系呢?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HDMI,英文全称是HighDefinitionMultimediaInterface,中文名称是高清晰多媒体接口的缩写。
HDMI最高数据传输速度为5Gbps。
同时无需在信号传送前进行数/模或者模/数转换,可以保证最高质量的影音信号传送。
而目前主流的DVI接口则是指DigitalVisualInterface接口,即数字视频接口,其基于TMDS(TransitionMinimizedDifferentialSignaling,最小化传输差分信号)电子协议作为基本电气连接。
相对于DVI,HDMI集成了视频和音频传输,并且接口体积小,其灵活性和方便性较有优势,HDMI接口只用一条线就解决了两种输出,将大大简化设备的连线,让桌面更加整洁。
HDMI!
=高清
再来看看高清概念,高清,英文为“HighDefinition”,意思是“高分辨率”。
目前我们常说的高清有两种格式,分别是720p格式与1080P/I格式,其中,720P是标准数字电视显示模式,750条垂直扫描线,720条可见垂直扫描线,16:
9,分辨率为1280×720,逐行/60Hz,行频为45KH;1080p格式则是标准数字电视显示模式,1125条垂直扫描线,1080条可见垂直扫描线,16:
9,分辨率为1920×1080逐行扫描,专业格式。
1080P也称为全高清。
可以看到,高清与HDMI或者是DVI接口并没有实际的联系,事实上,对于1080P格式下1920*1080的分辨率所需要的数据传输而言,VGA已经可以达到了。
但是由于VGA的速度并不快,而且传送的为模拟信号,在转换过程中会出现信号损失的问题(从而导致拖尾,模糊,重影等问题),因此VGA并不适合作为高清LCD的接口。
但是,对于21.5吋16:
9LCD或者是24吋LCD而言,DVI其实已经足够了,并不会影响高清的表现。
而对于HDMI而言,如果在一台19吋宽屏LCD(1440*900)上采用HDMI接口,也不能实现高清。
所以说,HDMI并不等于高清。
误区三:
动态对比度越高越好
动态对比度技术风靡市场,凡是配备了动态对比度技术的液晶显示器均成为了抢手货,而动态对比度也从最初的2000:
1,3000:
1一直窜升到了10000:
1,12000:
1乃至到20000:
1,那么,动态对比度是否越高越好呢?
关于动态对比度是否实用的问题,事实上从动态对比度出现开始就已经存在。
所谓的对比度是最基本的定义就是显示器的白色亮度与黑色亮度的比值,即所谓的原始对比度。
而所谓的动态对比度,指的是液晶显示器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测得的对比度数值。
很多厂商利用对背光灯管控制电路进行了改进,使其可以根据画面内容精密程度来动态调节背光灯管亮度,令到其全黑画面下最低显示亮度达到更低的水平,以此换来更高的动态对比度。
而为了增加产品的吸引力,各大厂商纷纷在动态对比度上做文章,争相推出拥有更高动态对比度的产品。
支持动态对比度越高越好的观点就认为,动态对比度技术有助于将黑暗画面下的细节显现出来,在游戏以及电影中,由于黑暗的画面比较多,这时候配备动态对比度技术的LCD就可以将画面的层次感体现出来,将细节展示出来。
动态对比度越高,细节显示就更出色,层次感就更强。
而反对动态对比度越高越好的观点就认为,确实动态对比度技术在黑暗画面里可以分清层次,突出细节。
但是,动态对比度并不是越高越好,3000:
1与5000:
1在实际应用中并没有区别,或者说,区别是看不出来的,盲目追求超高动态对比度是不明智的,而且过高的动态对比度,还将造成色彩的失真以及视觉的疲劳。
首先要肯定动态对比度技术的优势,但是在动态对比度是否越高越好这个问题上,笔者同样也持保留态度。
主要是目前各厂商对动态对比度的标识并不统一,部分产品存在虚标问题,另外,对于普通用户而言,动态对比度大小的区别确实不易看出来。
误区四:
LCD尺寸越大越好
24吋宽屏LCD越降越低,目前已经降到了1499元,而28吋宽屏LCD亦降到了1999元,这令很多人感觉非常欣喜。
面对着1199元的22吋宽屏LCD与1499元的24吋宽屏,很多人都会倾向于选择24吋宽屏LCD;面对着1499元的24吋宽屏LCD与1999元的宽屏LCD,很多的人又会倾向于选择28吋宽屏LCD,但是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LCD是否越大越好呢?
支持LCD尺寸越大越好的观点就认为,首先,大屏液晶显示器目前的性价比非常高,对24英寸宽屏LCD为例,其目前最低已经达到了2499元,而一线主流的22英寸宽屏LCD目前报价也在2300元左右,在价格相差不多的情况下,选择24英寸宽屏LCD无疑更加划算,毕竟多了2英寸的显示尺寸。
另外,就像电视机一样,液晶显示器自然也是越大越好,可以显得更多的内容,看起来也更爽一些。
而反对LCD尺寸越大越好的观点由认为,液晶显示器并不是越大越好,因为液晶显示器毕竟不是液晶电视,必须考虑一个与用户之间距离的问题,一般认为,24英寸宽屏LCD已经是桌面液晶显示器的极限了,再大的尺寸操作起来就不舒服了。
另外,在尺寸之外,用户更应该考虑的就是产品的性能,功能问题,而不是仅仅只看尺寸与价格。
事实上,这个问题其实主要是视乎用户自己的喜好以及实际应用情况而定,大屏液晶显示器有大屏液晶显示器的好处, 但是关键就是看自己的实际需要,而不是盲目地说越大就越好。
误区五:
灰阶响应时间越小越好
LCD的老用户们肯定还记得,以前LCD刚刚面世时,由于响应时间慢,其拖影的现象非常严重,文本应用还可以满足,一旦看电影或者是玩游戏,那就完全是惨不忍睹了。
而当LCD发展至今,拖影问题已经基本被解决了。
目前主流市场上的LCD,其响应时间普遍均为5ms与2ms。
很多消费者在购买LCD时,就特别指定一定要2ms的,那么,响应时间是否越小越好呢?
目前厂商所标称的响应时间,一般就是黑白响应时间以及灰阶响应时间(对于TN面板而言),所谓黑白响应时间是液晶显示器各像素点对输入信号反应的速度,即像素由暗转亮或由亮转暗所需要的时间,而标称值则基本以“黑—白—黑”全程响应时间作为标准。
目前主流的产品都能达到8ms的黑白响应时间。
而相对黑白响应时间而言,目前很多产品都是采用了灰阶技术,所谓的灰阶响应时间表示液晶显示器从某一个灰阶到另一个灰阶之间变化所需要的时间,即液晶单元从一个角度转到另一个角度所需要的反应时间,体现了LCD各种彩色变化(即灰阶变化)的真实速度。
这主要是由于在日常的应用中,多数屏幕内容不会只是黑白间的转换,而是五颜六色的多彩画面,或深浅不同的层次变化。
而在消费者的购买过程中,很多商家就会利用消费者对于LCD响应时间的盲目追求,来吸引消费者购买一些高利润的产品,那么事实上,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响应时间呢?
其实从理论的角度来看,由于人眼中存在“视觉残留”的现象,高速运动的画面在人脑中会形成短暂的印象,只要画面显示速度达到每秒24张,就不会有拖影的问题,而这个标准,反映到LCD的响应时间上,则是30MS,也就是说,任何一款LCD实际上都可以满足这个标准。
但是由于厂商片面追求参数好看,基本都只用那个最优秀的灰阶响应时间来标识一台LCD的响应时间,也就是说,其只对某一灰阶有效,因此并不具备太高的参考意义,从这一点来看,大家完全可以不必太过在乎5MS与2MS灰阶响应时间的差距。
此外,响应时间还有一个过冲的问题。
所谓的过冲,就是响应过快造成的视讯噪音,目前厂商为了提高产品的卖点,都不余余力地缩短其响应时间,但是如果过分的缩短超出一个临界值的时候,就会产生过冲,反而会造成显示出错的问题。
因此综合而言,响应时间其实并非越快越好,大家在选购液晶显示器的时候,也不必太过于追求极速的响应时间。
液晶显示器购买注意问题
一、色彩篇:
16位色、24位色、32位色有多大差别?
首先特别强调:
对于任何显示器(CRT/LCD/……)来说,色彩始终是第一位的!
色彩显示的真实度和柔和度,带给眼睛的是最直接的感受!
至于亮度对比度甚至视角为什么要归到色彩篇来说,下文会有答案。
好液晶显示器的色彩标准:
丰富而饱满的颜色、合适的亮度对比度、宽广的视角、灵活合理的颜色/亮度/对比度调节。
问1.1:
为什么两个品牌的液晶显示同一幅画面,看起来就是不一样?
答:
液晶的显示效果由面板、控制电路等多方面决定,不同的液晶采用了不同的部件和技术,显示的效果肯定会有差异。
其实这种差异的CRT上也存在,比如特丽珑和丹娜管,不过液晶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这方面的差异比CRT要大。
这也成为我们判别液晶优劣的最有效方法——显示同样的画面,对比效果,自己眼睛的感受是最具说服力的标准。
问1.2:
液晶能显示多少种颜色?
比CRT差多少?
答:
现在市面上强点的液晶能直接显示大约16.7万种颜色(注意不是每款都能显示这么多),而CRT能显示的颜色数为无限多。
这是液晶的先天不足,不过两者原理不一样。
CRT由相邻的几个色点显示某种颜色,色点只有红绿蓝三种,混合后给你“错觉”;而液晶是每一个色点都能显示16.7万种,给你直接的颜色。
所以我们可以说这方面其实液晶强,CRT只有三种颜色(心理yy一下,呵呵)。
问1.2.1:
对于标注16.7万色的液晶,能否显示超出这个范围的颜色?
答:
对于无法直接显示的颜色,液晶也有处理方法,比如交替显示两种颜色造成一种新颜色的“错觉”。
在这方面,各厂商的技术都是不尽相同的,也有不作处理的,所以会有色彩艳丽和丰富程度的差异。
问1.3:
16位色、24位色、32位色有多大差别?
答:
在颜色数方面,当然很明显,是2的16次方、24次方和32次方的差别。
从人眼的感觉来说,16位色能基本满足显示需要,粗看起来和24位色、32位色差不多,仔细点研究的话,会发现在大面积的渐变色中16位色显示会出现隐约的分隔线。
实际应用中,最常用的是24位色,比如网页和其他地方表示颜色的“#80FF2E”之类的字符串,用答CDSee看图片也可以看到大部分图片的色深是24位。
至于32位色,那是在24位基础上加出来的,据说是加了8位透明色,实际和24位色没多大差别,至少我们的眼睛是分辨不出来的。
问1.4:
我使用的是液晶,Windows里是不是设成16位色就足够了?
答:
当然不是!
还是要设成32位色!
根据上文说述,液晶直接显示的色彩数在16位和24位之间,另有特殊的技术来丰富色彩。
因此把液晶显示设成16位色实际上是大材小用,尤其是对那些优秀的液晶来说,真是白费的厂商的心血了。
我给出两幅图,是同一幅分别以16位和32位(其实是24位)显示截下的,在设为32位色的CRT上看得到差别。
各位用液晶的可以把屏幕设成32位显示仔细分辨一下,如果看得到两幅的差别,说明你的液晶还是不错的;看不到的话……赫赫,就有点问题了。
问1.5:
亮度和对比度参数是越高越好吗?
答:
答案是否定的。
亮度和对比度参数表示的是一种很极端情况下的数值,对日常应用意义不大。
400、500的数值太抽象,我们还是应以眼睛的感觉为准,就是“明亮而不刺眼,清晰而不虚浮”。
笔者见到过一台奇丽液晶,标称亮度400对比度500,但图像怎么看都觉得苍白惨淡;另外,许多名牌的标称参数比较保守,比如NEC的某款亮度标称280,实际使用中调到50%就足够了。
问1.7:
两个品牌型号的液晶用的是同一款面板,显示效果是否就一样?
答:
不一样,甚至会有明显差别。
虽然面板是主要的,但控制电路和优化技术的好坏也直接影响显示质量,从而表现为色彩的差异。
举个例子,明基和优派的某型号都采用友达面板,但显示效果看得出差别,明基的比较清淡,有点剔透的感觉,而优派的色彩更艳丽些。
问1.8:
液晶的色温怎么设置?
答:
由于原理不同,液晶和CRT在同样色温下表现出的颜色是有差别的。
对于多数东方人来说,把CRT设成9300K比较舒服,而液晶则设为6500K比较舒服。
当然因人而异,最好是RGB独立调整,反正自己看着舒服就行。
问1.9:
我去卖场里买液晶,怎样选择到色彩较好的?
答:
最简单的就是显示相同的图像,看哪个最舒服。
有时没这种条件,那么可以要求显示XP的某幅背景。
另外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显示大面积的渐变色,看过渡是否平滑。
视角判别比较方便,只要自己不同角度看看即可。
亮度和对比度则不用太在意,看一下可调节范围即可,因为色彩好的液晶亮度对比度肯定不错。
二、速度篇:
CRT的响应时间是多少?
问2.2:
响应时间是恒定的吗?
答:
并非如此。
我们通常指的是典型响应时间,上文已有解释。
而液晶单元在各种色彩间相互变换的时候,过程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各种情况下的响应时间不尽相同,具体时间我们无法得知,不过必定有长有短。
也不排除有这种情况——由某颜色变换到另一种颜色的时间比从白变黑或从黑变白更长。
典型响应时间只是取了特殊情况下的一个参考数值,甚至无法断定说它是最大数值。
问2.3:
CRT的响应时间是多少?
答:
对于CRT来说不需要响应时间这个概念。
CRT通过电子束轰击荧光粉发光,基本上是立即发光,也会立即熄灭。
一定要算响应时间的话,有人说是1ms,有人说还要短,不过这没有意义,反正我们的眼睛感觉不到。
问2.5:
什么因素影响了响应时间?
答:
前段时间网上流传了一个响应时间的计算公式,大致结论就是提高什么电压可以缩短响应时间,不过这肯定会有负作用的。
里面还有粘滞系数等,是液晶固有的特性,其实这才是真正决定响应时间的。
一般而言,同一代生产线出来的液晶,响应时间和色彩视角始终是对矛盾,形象点我们可以这么理解(非科学说法):
液晶粘稠了,色彩就鲜艳,视角大,但响应时间慢;液晶稀薄了,响应时间就快,但色彩会淡,视角小。
现在视角方面有多种技术能把它增大,但色彩和响应时间的矛盾就很难调和,只能靠产品线的更新。
最近台湾和韩国的新一代面板已经量产,所以用台系和韩系面板的液晶涌现出了12ms甚至更快的产品;而日系还没有跟上,因此没有这些新品。
问2.6:
25ms?
16ms?
8ms?
我需要什么样的响应时间?
答:
需要怎样的响应时间取决于你经常要干怎样的事情。
一般来讲办公、普通桌面应用以及没有频繁快速切换画面的游戏对响应时间没要求,30ms以内都可以接受;FPS和快速格斗类游戏最为苛刻,16ms能满足大部分玩家,实在挑剔的玩家则会要求更快。
而竞速类游戏如NFS对响应时间的要求其实没那么高,25ms就够了,因为虽然速度快,但画面切换基本上是个渐变过程,而且为了效果逼真,游戏中会把快速移动的景物模糊化,这就把响应时间带来的拖尾掩盖了。
笔者选液晶的宗旨是——色彩始终优先,响应时间可以接受就行了。
问2.7:
为什么液晶的刷新率普遍比较低?
答:
液晶和CRT原理不同,CRT的荧光粉发光是瞬时的,亮一次就马上会灭,需要频繁点亮,所以刷新率要设置在85Hz以上,眼睛才不觉得闪烁。
而液晶是持续发光,亮着就一直亮着,直到你给它改变的信号,所以眼睛始终不会觉得闪烁。
基于这个原因,液晶的带宽刷新率不必设计得很高。
问2.7.1:
什么样的刷新率对人的眼睛最好?
答:
一般来说,每秒30幅左右或更高的运动图像会被人眼认为是连续的,所以人眼其实只需要30Hz以上的刷新率,很多电影都是每秒24帧的。
更高的帧速会使图像更显连续和稳定,达到每秒50帧以上的话,人眼就感觉不到明显的差别了。
显卡默认的刷新率是60Hz,这样对于运动图像来说已经足够了(挑剔的FPS玩家可能还不够)。
但由于CRT显示器的瞬时发光原理,在60Hz下还是会觉得闪烁,对眼睛有伤害,因此为了保护眼睛,刷新率还是设得越高越好。
问2.8:
垂直同步有什么好处?
会给我带来某方面的损失吗?
答:
理论上来说,垂直同步能让信号更加稳定,减轻闪烁。
但液晶本身没有闪烁现象,因此垂直同步在CRT上更能发挥作用。
至于损失,应该是没有的,至少笔者至今还没有发现。
三、像素篇:
LCD的点距是越小越好吗?
问3.1:
我买到了一台有一个亮点的液晶,可以退换吗?
答:
这个因品牌和商家而定,如果没有无亮点承诺,一般不好退。
有一个亮点并不属于质量问题,关于具体的质量标准,网友可自行查询。
当然最好是购买时当场检查,屏幕全黑看一下就行了。
问3.2:
暗点对显示效果有影响吗?
答:
暗点的影响远远比亮点要小,周围单元的光芒会把暗点掩盖,所以一般不会怎么显眼,看不出来就不必太在意。
问3.3:
不在最佳分辨率下面,液晶怎么显示?
答:
在非最佳分辨率(如800×600)下面,液晶会根据像素应该在的位置,让附近的单元显示某些颜色,最终造成所要的效果,这步工作一般由控制电路完成,称为插值运算。
受限于点距和发光原理,非最佳分辨率下的显示会比较粗糙,图像质量还是不错的,文字就会略有模糊感。
具体情况因品牌型号而不同,而控制电路的优劣决定了插值运算的质量。
这就引出了判别控制电路的简单方法——把分辨率设低,看显示效果如何。
问3.4:
宽屏是否意味着能看到更多内容?
答:
都是广告惹的祸!
如果说宽屏可以看到更多内容,那以此类推43寸的电视机能比29寸的电视机多看到一圈内容了。
宽屏能带来什么?
笔者认为好处有两个:
一是能在任务栏一排多开点窗口,二是全屏看DVD时上下黑边少,屏幕利用率高。
仅此而已,其它带来的就是麻烦:
全屏游戏中图像压扁;桌面壁纸很难找;看网页时左右留大片空白……宽屏炒的只是花哨的概念,实用性实在可怜,而广告的宣传手法实在给人很大误导。
问3.5:
17寸液晶的屏幕是5:
4的,很多情况下显示内容是4:
3的,会变形吗?
答:
的确会变形。
其实笔者也很不解,640×480、800×600、1024×768、1600×1200都是4:
3的,偏偏夹一个不协调的1280×1024,但这是标准,我们只能适应。
从实际感觉来讲,4:
3的图像在17寸液晶上显示的确存在小幅度的纵向拉长,但影响不大,不会有明显失真的感觉。
问3.6:
液晶的点距是越小越好吗?
答:
当然不是。
和CRT不同,液晶的点距直接体现在字体大小上,除非你不让它工作在最佳分辨率下。
所以液晶的点距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一般认为每个像素在0.25-0.30mm之间人眼觉得比较舒服(不太粗糙不太细密),所以液晶的标准点距都在这一范围。
这里也因人而异,有的人觉得15寸的0.297粗糙,有的人觉得17寸的0.264太细,一般年纪稍大一点的都喜欢大些的点距。
问3.6.1:
超小型的笔记本液晶屏是不是更精细?
答:
精细是精细,但并非精细就好。
以分辨率1024×768为例,14.1、13.3、12.1寸的屏幕都可以接受,再小的话就很吃力了。
偏偏再小的屏幕大多是高分辨率宽屏,我看到的使用这类超小屏的用户,都在windows里设成大字体,特别别扭。
可以说超小屏外观看起来很漂亮,实际显示就不够爽了。
问3.6.2:
有必要从17寸液晶升级到19寸液晶吗?
答:
上文提到了,17和19寸的液晶最佳分辨率都是1280×1024,差别在于点距,因此17到19的升级纯粹是“面子”上的,可以理解为19是17的放大版。
从经济上来说,19寸的成本要比17寸高很多,是否值得增大“面子”,就由买家自己权衡了。
四、保养篇:
如何让你的LCD工作的更舒心
液晶是个娇贵的东东,要让它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就要好好呵护它。
问4.1:
液晶需要什么样的工作环境?
答:
适当的温度、适当的湿度、不要阳光直射、防水防尘,基本上都和常见电子产品差不多。
这里特别说下温度,液晶一般能在0-40度正常工作,合格的液晶工作温度至少应包含这个范围。
笔者曾在某IT刊物上见到用户反映,冬天液晶点不亮,开了空调就点亮了,看了说明书发现工作温度是5-4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LCD 液晶 选购 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