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学案.docx
- 文档编号:30768371
- 上传时间:2023-08-23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6.48KB
高一语文《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学案.docx
《高一语文《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学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学案
高一语文《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学案
高一语文《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学案
【教学目标】
1、文化角度,引导学生对文化现象进行思考。
2、能力角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角度,培养学生由关注到热爱自己的家乡。
4.指导学生正确选题,搜集、分析、整合资料和写作论文。
【教学重点】
1、了解姓氏发展、年节风俗、民族探源的基本命脉,对文化寻根产生兴趣。
2、了解姓氏来源的几种常见的形成方式。
3、了解各种年节风俗的来源。
【教学难点】
通过对个体姓氏的了解、年节风俗的形式和民族的源流,产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设想】
一、课前学习
1、按姓氏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查找本组姓氏的历史名人以及本姓氏的由来。
2、小组间进行比较,初步总结姓氏的不同来源。
3、让学生从语文课本中找一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课题,然后从文化寻根的角度做些探究。
利用家庭藏书和学校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
二、课堂学习
1、由教师介绍一些关于本地的年节风俗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积极参与,研讨各自姓氏的来源。
探究我国的传统节日。
【教学步骤】
一.分析姓氏源流
1、新课导入:
同学们,有一个叫秦涧泉的人在游览岳王庙时,看到南宋大奸臣秦桧夫妇跪岳王庙,义愤地在岳王庙前题诗:
“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可见秦涧泉对自己姓的尴尬。
而著名的孔庆东教授每每出来讲学,总是很自豪的向听众介绍自己是孔子的第十三代传人。
从对比中问学生这是为什么呢?
(可见,姓氏对我们是很重要的。
)
张、王、李、赵、钱、孙……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
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多少种姓?
(让学生讲,老师尽量表扬)
汉族最大的十个姓是:
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
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
第二大的十个姓是:
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
占华人人口10%以上。
第三大的十个姓是:
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
占华人人口10%。
接下来的15个大姓是:
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
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
在中国十三亿人口中,有七亿人姓了这45个大姓。
2、既然在日常生活中有这么多的姓,大家有没有想过姓是怎么来的?
在现在生活中,通常子随父姓,那么在古代是不是也是这样呢?
你没能不能举一个例子?
明确:
我们书上也有这样的例子,古代有个本应姓赵的人,因为承袭他父亲的爵位而改姓周阳,可见我们有的姓是因为封地的缘由而来。
这些姓氏是如何产生的呢?
②再问大家一个问题,在我们流传已久的百家姓里到底有多少个姓氏?
明确:
⑴(“百”并非就仅指确切的“百”,而是多的意思。
最早在宋的时候出现关于百家姓的一本小册子,后来经过明清不断地新修,到今天大概有四千多种,常用的有19种。
那么,这些姓氏是怎么来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现在又是什么样子呢?
好,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让国人骄傲的姓氏文化。
)
⑵我们来看看姓氏这两个字。
姓氏中的姓是“别婚姻”,氏则是“明贵贱”。
正如《通志·氏族略》说的那样,“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在夏商周之时,姓氏分而为二。
秦汉以来,姓氏合而为一。
《通志·氏族略》载,“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
”自此以后,姓即氏,氏即姓,姓氏或氏姓成了姓或氏的一种书面用语。
也就是说在炎黄之前人是没有姓名的,到炎黄时期出现了姓名,那时候人首先出现的是名后来才有姓,而且名和姓是不相连的把名和姓连起来是战国秦汉时期,比如刘邦、陈胜、吴广。
二、姓氏的源起及意义
1、图腾演变为姓
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
由图腾演变为姓的传说很多。
据考证,夜郎国的国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为图腾,姓竹。
又据史书记载,晋国有狐毛、蛇平,汉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国有豹皮公等人。
透过这些古怪的姓名和骆、虎、蚁、牛、羊、鸟、龙、竹、梧、茶、菊等与动物、植物名称相同的姓氏,隐约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源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
2、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
大家看一下“姓”这个字,拆下来就是女生,可见姓是因为生而得。
因此在母氏氏族时期人们用姓是来区分不同的部落。
既然我们讲清楚了姓,那么氏是怎么产生的。
首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氏”是什么意思?
你们可以试着猜。
(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
“氏”的本源义是木本即植物的根,在父氏社会中,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而族长或有权势者往往一夫多妻,男子升到一家之长的地位。
这时出现了同一姓所衍生的分支,但是当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有氏的,只有贵族男子才有氏。
那么可见“氏”是用来区别“贵贱”。
据考古学资料表明,西周铜器铭文中,可以明确考定的姓不到三十个,但大多数都从女旁,如:
姜、姚、姒、姬、娲、婢、妊、妃、好、赢等等。
(我们来看看这几个古姓,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
据此,研究者认为我国的姓源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并作为一个血缘家族的称号。
氏隶属于姓。
夏、商、周时期,姓氏作为贵族间区别不同血缘关系的一种制度。
自秦汉以后,姓氏不分,合二而一。
3、大家有没有听说过《水浒传》中一个人物“西门庆”,他姓西门,为什么姓西门呢?
他家住在西门这个地方。
大家想想东郭先生为何姓东郭?
可见有按居住地而得姓。
4、现在如果赋予同学们一个神圣的职责,让你们给一个人赐姓,这个人是杀猪杀鸡杀鸭的,你们觉得要给他一个什么样的姓才合适呢?
(自由讨论,姓“屠”)
明确:
这就是姓氏来源的又一种方法,按照职业取姓。
大家想一想有没有其他按照职业得姓的姓氏?
(巫、卜、陶等)
5、大家通过预习有没有发现其他获得姓氏的方法。
(国名、自己祖先的字等。
)
姓在母系氏族社会以后,逐渐增多,来源极广。
主要来源于封国名、谥号、爵位名、官名、居地、职业等。
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以居住地名、方位、封国命氏。
如赵、西门、郑、苏等。
②.以古姓命氏、如任、风、子等。
③.以先人名或字命氏。
加皇甫、高、刁、公、施等。
④.以兄弟行次顺序为氏。
如伯、仲、叔、季等。
⑤.以职官名称命氏。
如史、仓、库、司徒、司寇、太史等。
⑥.以职业技艺命氏。
如巫、屠、优、卜等。
⑦.以祖上谥号为氏。
如戴、召等。
⑧.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族大融合,借用汉字单字为氏。
如拓跋氏改为元氏、叱卢氏改为祝、关尔佳氏改为关、钮祜禄氏改为钮等。
⑨.因赐姓、避讳改姓氏。
如手唐王胡赐给立有大功的大臣们以李姓、朱明王朝赐以朱姓;汉文帝名刘恒,凡恒性因避讳改为常氏。
晋朝帝王祖上有司马师,天下师姓皆缺笔改为为帅氏。
⑩.因逃避仇杀改姓。
如端木子贡后代避仇改沐姓,牛娃避仇改牢姓等。
姓氏起源的形式很多,并且在不断发展,同姓异源,或异姓同源等,情况十分复杂。
随着岁月的流逝,不断出现新的姓氏。
如给孩子取名时,取男女双方两个单音姓合成复姓,又为姓氏“家族”增添了新的成员。
6、探究思考
⑴、根据材料,确定探究方向。
1、据第四次人口谱查统计:
三明市共有33个民族,459个姓氏,人口较多的姓氏有100多个。
三明市在较多人口的100多个姓氏中,又以陈、林、邓、王、李、黄、吴、张等姓氏人口最多。
其中大田县共有153个姓氏,其中人口达万人以上的有:
林、陈、吴、郑、张5个姓氏。
2、据大田县内部分姓氏族谱记载,大田人多为河南省迁入,民风淳朴,人民勤劳刚强,忠厚好客。
历代人才辈出,至清末,进士38人、举人59人。
其中有誉满京城的明代礼部尚书田一俊(号钟峰),任内曾上疏《大田盐法议》,以解故里吃盐难;与郭奇逢(鹤峰)、廖宪(盘峰)三者文章气节相砥砺,著称“三峰”才子。
县人连登岸精研星纬,著有《天文志》;肖一槐高年积学,著有《天文地舆图》。
名医不乏其人,清吴腾汉途经福州,治愈当地“天花”,为藩司和林则徐所器重;叶端一剂药治愈厦门海防分府李章霖内眷难症,名震鹭岛。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知县谢廷训主修首部《大田县志》。
3、从战国末年开始,中原汉人有过四次大规模迁徒入闽(包括进入闽中西部的三明境域)的记录。
第一次汉族人入闽是在战国周显王扃年间(约公元前339~329年)。
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
“……越遂释齐而伐楚。
楚威王兴兵而讨之,大败越,杀王无彊,尽取故吴地至浙江。
北破齐于徐州。
而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
或为君。
滨於江南海上,朝服于楚。
”越王室一部率残部逃入浙江省南部与福建省北部、东部,开辟新领地,在战国晚期建立了闽越国。
第二次汉人大举入闽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东汉末年,中原战乱,灾害频繁。
中原许多汉族难民纷纷南下,逃入东南一隅的福建一带避乱。
逃避战乱的中原士族和难民纷纷选择交通闭塞的福建各地作为逃难避所。
西晋永嘉二年(308年)便有江左衣冠右族陈、林、郑、黄、詹、邱、何、胡八姓入闽。
大批中原难民蜂拥而至。
以至,三明境域的建宁县有句传言:
“未有建宁,先有何姓。
”
第三次汉族人大举入闽是在唐高宗时期。
唐总章二年(669年),朝廷令河南固始人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率兵征剿泉潮间“啸乱”。
陈政父子率官兵及眷属共8000多人(计有58个汉族姓氏)从闽、广之交的梁丘盘陀岭进入福建境域征战,至唐景龙三年(715年),共经历了47年。
陈军征剿“獠蛮”之乱之后留守闽地,“男生女长通蕃息,五十八氏交为婚,”其后裔遍及福建省各地。
第四次汉族人大举入闽是在唐光启元年(885年)。
河南光州剌史王绪率3万官兵(共36个汉族姓氏)南下,经粤北、潮阳绕道入闽南。
(但据《闽国史事编年王潮篇》载:
“宗权发兵攻绪。
绪窘,乃率光、寿兵五千,并携吏民南奔。
”可见王绪离开河南光州时仅五千官兵,其队伍在入闽途中有很大发展。
)后,王绪为部属所杀;王潮、王审知继续率大军征战闽地,唐景福二年(893年)攻占福州。
至此,三明境域的人口也发展至近50万人,形成以汉族人为主的生活区域。
——姓氏源流考
⑵、既然有这么多的姓氏来源,那么你们的自己姓氏是怎么来的,历史又有那些与你们同姓的名人?
课前我已经布置同学们做这个工作了,我想请同学们来说说自己的姓氏。
(自由发言)
小结:
不管我们的姓氏是什么,我们一定要把我们祖先身上的精神流传百世,把他们优秀传统发扬广大。
同时百家姓又是普及到千家万户每一个人身上的中国文化,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个点来打开探究中国文化的大门。
⑶、我们通过追本溯源,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有很多姓氏的起源都来自于一些古姓,如嬴姓、姬姓、妫姓、子姓等等,请大家思考:
为什么说中国姓氏同根同源?
明确:
相传黄帝的25个儿子,为4母所生,分为12“姓”:
姬、姞、酉、祁、己、腾、箴、荀、任、僖、儇、依。
也就是说,黄帝的子孙衍生成12个胞族,散居到各地。
这些胞族又滋生出一系列的“氏”。
当时普遍存在的父系家长制氏族都称为氏。
其首领为氏族的代表,也以氏来专称。
如黄帝称轩辕氏,尧称陶唐氏等等。
他们开枝散叶,分成不同的姓氏,所以说万姓是一家,同根同源。
三、文化寻根
(一)文化,就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这一概念延伸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凡是反映人类历史生活的形态都可以称为文化,如婚姻文化、丧葬文化、居室文化、交通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山水文化、建筑文化,等等。
根据区域分为中原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
根据时代划分为秦汉文化、隋唐文化、两宋文化、明清文化等。
根据民族,分为汉族文化、满族文化、藏族文化、苗族文化等。
根据国家,分为中华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埃及文化等。
(二)文化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人能超越文化而存在。
文化就是创造,每一种文化都体现了人类的智慧。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文化创造的历史,没有创造也就没有了文化的生命。
文化既有开放性,也有封闭性。
各种文化之间,既可以融合,也会发生冲突。
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也改造了人类。
每一个人只有了解自己所属文化的渊源及特点,才能找到自己生存的支点,进而为继承和发展母文化做出贡献
四、文化源流例谈
1.节日文化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白居易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XX。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苏轼
你知道这几首诗描述的是什么节日吗?
(幻灯片展示,让学生回答)
节日是怎么产生的?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节日的形成离不开两个基本的条件:
(1)特定的风俗活动内容。
如中秋赏月是由原始的祭月、拜月活动演变而来。
寒食清明源自古代对火的禁忌习俗。
(2)历法的出现。
战国时,人们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分为24个节气。
到了秦汉时期,我国的主要节日基本形成。
如除夕、元旦(正月初一)、元宵、寒食、端午、七夕、重阳等。
请同学们谈谈你所知道的传统节日及其风俗活动。
(让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点拨、总结)
节日文化举隅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知识
节日名称
日期
节日风俗
相关传说
相关诗词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
贴春联
年的传说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
吃元宵
三元说
元夕
(宋)晏殊
星粲实灯连九市,水流香毂渡千门。
姮娥似有随人意,柳示花前月半昏。
寒食节
清明前一二日
踏青
寒食传说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③斜。
日暮汉宫⑤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清明节
公历约4月5日
祭祖扫墓
介子推传说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
赛龙舟
屈原的传说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
妇女乞巧
牛郎织女
七夕
(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
放河灯
目莲救母
中元作
(唐)李商隐
降节飘飘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
羊权须得金条脱,温峤终虚玉镜台。
会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
有娀未抵瀛洲远,青雀如何鸩鸟媒。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
赏月
嫦娥奔月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
登高
桓景避灾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下元节
农历十月十五日
斋三官
《梦粱录》
下元日五更诣天庆观宝林寺
(宋)陆游
朝罢琳宫谒宝坊,强扶衰疾具簪裳。
拥裘假寐篮舆稳,夹道吹烟桦炬香。
楼外晓星犹磊落,山头初日已苍凉。
鸣驺应有高人笑,五斗驱君早夜忙。
冬至节
公历约12月22日
吃汤圆
《清嘉录》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初八
吃腊八粥
佛祖成道
腊日
(唐)杜甫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除夕
农历年底最后一天
蒸年糕
夕的传说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龙文化
在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从先民们对原始龙的图腾崇拜,到今天人们仍然多以带有“龙”字的成语或典故来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龙已渗透到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
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
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
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在民间,龙以各种方式出现。
中国的各个民族几乎都有以龙为主题的传说和故事,人们以赛龙舟、舞龙灯来欢庆节日,以祭祀龙来祈求风调雨顺。
你知道哪些关于龙的传说、故事和风俗?
(让学生讨论并回答)
3.茶文化(播放视频,幻灯片展示)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
据《神农百草经》记载: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荼(茶的古字)就是茶。
有的学者把茶文化划分为萌芽期(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形成期(唐)──鼎盛期(宋代至明代)──普及期四个时期。
到了唐代,茶的生产具有相当规模,还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
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
我国各民族酷爱饮茶,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各具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
中国传统茶文化还同各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文相结合,演变成英国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韩国茶文化等。
文化具有地区性,你所在的地区有哪些文化?
(让学生调查,搜集资料)
文化不仅具有地域性,还具有民族性。
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不同特点。
下面我们一同走近民族文化。
五、民族探源
民族并不是一有人类就有的,而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
人类最早的社会集团是原始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的需要,才结成稳定的集体——氏族。
当时,最现实、最方便的纽带是血缘关系。
几个亲属氏族又结合成部落。
二次社会大分工破坏了氏族部落内部的血缘关系,在更大规模上以地缘关系结合成规模更大的共同体——民族。
中国自古就是多民族国家。
数千年来,曾有许多民族活跃在各个时期的历史舞台上。
经过长期的分化、融合和发展变化,最终形成今天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并存的局面。
六、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
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属于物质文化的内容;语言、文字、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和传统等属于精神文化的内容。
我国的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例如:
藏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的民族,它的节日文化丰富多彩。
有燃灯节、驱鬼节、春播节、雪顿节、藏历年等。
八、讨论(让学生思考,整理相关资料,写一篇小论文)
1.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觉得过春节等传统节日没有意思。
你是怎样度过这些节日的?
你认为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有哪些?
我们怎样才能过好这些传统节日?
2.对于当今社会人们热衷于过洋节的现象,你是怎么看的?
九、结语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无论什么人,都应该了解自己所属文化的渊源及特点,并且为继承和发展母文化做出贡献。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学反思:
本课总体来说是一个研究性和趣味性、文化性集一体的课。
教学内容上给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很大,调动了学生学习姓氏文化的意义。
导入环节创设情境,让学生说出自己姓氏的故事,并建立了自己姓氏的自信心。
在姓氏文化起源方面,让学生真正了解姓氏起源的神奇魅力,历史上大的文化迁移,引导学生可以撰写相关人口迁移的历史意义等论文。
在节日文化活动安排上,让学生猜测诗歌里的节日,可以让学生对涉及节日文化的古典诗歌进行整理和归类,实现作文素材的积累,并对传统文化进行发扬与传承。
学生参与意识强,使得的学习目标达成较为满意。
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可以深入挖掘,诸如龙文化、茶文化、风俗文化等,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本课在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还稍稍有一些欠缺。
就陕西本地而言,可以将一些社火这样的风俗作为研究对象,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学习、收集、积累相关资料,能够写成比较完成的论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语文 姓氏 源流 文化 寻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