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科学讨论课课堂教学策略.docx
- 文档编号:30764081
- 上传时间:2023-08-23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56.64KB
试论小学科学讨论课课堂教学策略.docx
《试论小学科学讨论课课堂教学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小学科学讨论课课堂教学策略.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试论小学科学讨论课课堂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讨论课”课堂教案策略
(讨论稿)
【策略构想】
一、“讨论式教案”的含义
所谓讨论式教案是指经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多边交流,互相探讨,以寻求获取真知和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案过程。
“讨论式”教案是创造力培养原则中积极思维原则和探索求异原则的最佳体现。
是使学生由传统的被动接受性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的参与、探讨、研究,富于发现性和创造性的现代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实践性和创造性。
同时“讨论式”教案符合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乐意通过自己的探索来获取知识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二、讨论式教案的理论基础
讨论式教案有着厚实的理论根基。
首先,认识活动主体学说认为:
作为认识活动主体的学生,是具备丰富个性的能动的主体。
因此,教案过程的展开既要重科学、讲规律,又要重情感、讲创造,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放在指导学生的能动学习上。
把一个班的学生均衡编组,在课堂教案的某些环节,有计划地向这些小组提出一定的学习任务,指导各组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开展讨论,互补学习,共同解决问题。
其次,团体动力学说认为:
同辈团体是影响课堂教案效率的一种重要现实因素,课堂教案中要改变过去班组只是作为制约学生课堂行为的一种“静态的集体背景”,要使班组、小组等学生集体成为帮助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动态的集体力量”,使学生集体成为认识的主体系统发挥作用。
第三,课内师生关系学说认为:
课堂教案应该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发展为主线。
现代教案方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向活动和双向活动,而是强调教案是一种多边活动,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使每个学生在小组中充分参与课堂教案,交流思想感情,师生所有成员间双向交流,要达到这种合作交流形式,讨论式教案是首选的课堂教案方式之一。
三、讨论式教案法的意义
对于小学科学教材中不便通过课堂观察实验来掌握的,而且学生又只知“一鳞半爪”没有丰富材料难以形成概念的内容,宜采用讨论式教案法。
讨论式教案法给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在小组讨论中,学生能自主地抒发已见,当对同样的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时,讨论给予参与者解释自己观点的机会。
这样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不仅解答了自己的疑问,而且在解决其他同学疑问的同时对自己所认识、掌握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参加小组讨论、倾听小组讨论结果的汇报等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作适当的指导,从而使学生真正地主动学习,切实提高课堂教案效率。
在小学科学课内进行有效的讨论式学习,让学生举一反三,集思广益,触类旁通,有利于学生在不断的互相启迪中加深自己的思考,使学生对科学的规律及概念理解得更全面、更深刻。
能推动科学探究的进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科学概念及科学的思维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随时随地去研究大自然中的有关事物,这对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等起着积极的作用。
【策略框架】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学习目标:
关注身边问题,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并在观察、思考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操作要领:
教师要依据教案目标、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围绕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知识的切入点,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感知问题,并提出问题,明确任务和目的,为下一步的讨论探究活动做好准备。
2.明确目标,讨论问题
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围绕目标展开讨论发表见解,形成小组意见。
操作要领:
教师用简洁的语言或多媒体投影,准确地揭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解决哪些问题,达到什么目的。
然后依据目标制定计划、,组建学习小组并合理分工。
要求每个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然后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他同学则在倾听中比较、修正、完善,最后综合整理,形成小组集体意见。
同时,教师要巡视监督,鼓励学生积极讨论,教师发现问题并及时指导提升。
3.交流归纳总结,形成共识
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展示交流讨论的结果,并对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归纳总结,最后得出结论达成共识。
操作要领:
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要先组织小组汇报,深化讨论的问题,形成思维争辩,促进学生思维的创新。
同时,教师要引导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走向深入,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结论。
4.应用拓展,课外实践
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与社会生活密切融合,达到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灵活运用与创新的目的。
操作要领: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践中去,即课下进行有目的的观察、思考、探索,从而巩固认知、发现问题、探求新知、掌握规律,完成课堂知识的迁移。
【策略解读】
第一步: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精心创设教案情境,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从而激活课堂。
创设讨论的情境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科学的兴趣,同时也是为了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这是课堂教案的起始阶段,教师首先要根据教案内容,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的思维能入境。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求知的愿望,是他们力求认识事物、渴望获得知识的一种意向活动。
因而要使学生在情境中有兴趣地参与,自觉地观察、积极地思考以后,进而发现问题,最后提出问题。
也就明确了要探究的问题。
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也检测了学生对这一问题所具备的知识储量。
在这个过程中,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如:
讲故事、做实验、做游戏、猜谜语、做形体动作、唱儿歌、跳舞、竞猜、绘画等等。
导入情境的设计不能机械化,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来灵活处理。
因此在导入课堂教案过程中创设合适的教案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科学知识和培养科学能力。
本环节要注意以下事项:
(1)善于为学生创设“提问”的情境,让学生有内容问。
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根据不同的教案内容,充分利用语言、实验、电教等各种教案手段,创造出一种让学生善于提问的情境。
(2)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前教师的预设要充分,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在学生提出与教案内容相差甚远的问题时,适时引导,确立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3)教师要经常训练“提问”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提问。
教师在教案中可以启发学生抓住重点,找准难点,紧扣疑点,使问题设计得有价值、有深度。
第二步:
明确目标,讨论问题
明确学习目标是科学讨论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教师要用简洁的语言或多媒体投影,准确地揭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达到什么目的。
然后依据目标制定计划、组建学习小组、合理分工。
要求每个小组成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他同学则在倾听中比较、修正、完善,最后综合整理,形成小组集体意见。
这一程序是讨论课教案能否成功的关键,也是对教师教案水平、组织能力的考查。
在讨论前,教师应指导学生了解与教材有关的知识,使学生做好揭示已知的知识与新知识之间联系的准备,保证讨论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经过充分讨论后,学生可按相同的观点分组进一步讨论,以完善自己的观点。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既是平等的参与者,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通过插话提问、倾听、回应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要运用问题来启发、引导学生,推动讨论的进一步深入,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上有所提高。
譬如:
“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能详细说说吗?
”“你还有什么看法?
”……教师应及时抓住学生讨论时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和归纳总结,可以以参与者的身份对讨论中的问题阐述自己的看法,提供多角度思路,使讨论向纵深发展,使学生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
鉴于小学生注意力易分散,思维灵活性较差,教师在讨论中要善于叫暂停,对学生的问题要善于控制,既要让学生有普遍发言的机会,鼓励学生据理力争,又要培养学生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但又不固执己见的学风。
讨论的形式有两种:
(1)分组讨论:
在讨论课教案时,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选好小组长负责组织小组讨论,对讨论题逐个进行讨论,并由专人作好详细记录.。
讨论中,要求学生就同一问题,各抒已见,有时甚至可以相互争论。
当讨论开始偏离教案内容或纠缠于枝节问题时,教师要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
(2)集中讨论:
在分组讨论的前提下,全班集中讨论.。
由各小组长选派成员汇报本小组讨论的情况:
一是对问题进行讨论的结果;二是对某些问题存在的分歧。
讨论中,各小组还可以就某一问题进行争论.如有些问题不能讨论出统一结果,由学习委员记录在案。
本环节要注意的事项:
(1)教师角色定位要准确,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活动时,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活动深入的促进者,激发学生参与讨论活动的积极性。
(2)要积极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组内评价、班级评价的作用得以发挥,要让学生对初步研究的成果进行争论和辨别,进一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科学探究精神。
(3)讨论要保证充足的时间。
讨论时间究竟需要多长,没有定数,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控制。
(4)学生也要提前搜集相关资料,这样才能有话可说,有事可议。
第三步:
交流归纳总结,形成共识。
展示交流是对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所讨论的问题有深入的理解,逐步形成共识,直至得出科学的结论。
在小组讨论、全班集中讨论的基础上,老师穿插其中,把握要领,对每一个讨论问题进行再次辩证地分析、归纳、归纳总结,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在讨论中取得的成绩,指出讨论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对学生讨论中出现较大分歧的问题,要花大力气,详细、全面地分析产生分歧的原因。
教师要适时引入科学术语、科学概念,使学生更加明确通过讨论获得知识或者结论,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有系统结构的知识体系。
本环节要注意以下事项:
(1)交流时教师要及时组织课堂,要求学生认真倾听、专心致志、善于对比,要学会容纳别人的观点,但也不能人云亦云,放弃主动性和自己的发现。
(2)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把握好各个层次学生的展现机会;。
(3)展示过程中有许多不预测的因素,课堂中教师要捕捉好课堂随机出现的各种因素,随机调整教案过程;。
(4)展示交流要充分发挥其开放性的特点,给学生以充分发表见解的机会,注重一个问题的多种思路与技术方案。
第四步:
应用拓展,课外实践
讨论式的课堂教案既是一种传统的教案方式,也是具有现代意识的一种探究未知的教案方式,它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特点。
讨论是出发点,应用是落脚点,创新是理想点。
本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仅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更重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课下进行有目的观察、思考、探索,从而巩固认知、发现问题、探求新知、掌握规律,在实践应用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创新,探求新知,掌握规律,深化本课认识主题,完成课堂知识的迁移。
本环节分以下两步进行:
1.梳理归纳总结,实践应用
本环节教师要引入与生活实际较为密切的生活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判断物质属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让学生懂得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无处不在,增强学、爱、用科学的兴趣。
让学生懂得大自然、社会实践才是学习科学最广阔的天地。
2.拓展延伸,探究新知
教师要注重在本课探究主题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拓展创新,使本课主题进一步深化。
形式上要注重开放性,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
但要注意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认知特点、知识水平。
既不能拔高、更不能低估学生,认真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把握拓展的宽度和深度。
可让学生根据讨论的内容,写成一篇科技小论文,并在课下以座谈的形式谈谈在学习方法上的收获,总之根据课堂内容灵活掌握,不能偏离目标,达到创新拓展思维的目的即可。
【教案案例】
第18课电脑与网络
教案目标:
1.科学探究:
会通过多种途径了解电脑与网络的功能;会对电脑与网络的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并把调查情况以表格等方式记录下来。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体会到电脑与网络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教育学生愿意与他人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科学知识:
了解电脑与网络的功能,了解有关因特网的资料。
教案重难点:
会利用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料,能意识到网络在信息传递中的优势,也能看到它的弊端,树立正确上网的观念。
教案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调查自己周围的人群使用电脑与网络的情况,搜集有关因特网的资料。
教师课前准备有关视频资料。
教案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件展示:
网上聊天、网上教案……等视频资料。
师:
在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事情?
2.师:
你有QQ号吗?
你平时喜欢通过QQ与你的同学、朋友还有亲戚联系吗?
为什么你喜欢用QQ?
学生交流
生:
用QQ通讯快捷、方便。
生:
用QQ可以省钱,
生:
还可能用视频看见远方的朋友。
师: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脑和网络给人们带来很多的方便,今天我们就来了解电脑与网络。
(板书课题)
3.师:
关于电脑与网络你想了解哪些知识呢?
(老师随着学生的回答在电脑上打字,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展示在大屏幕上,)
生:
电脑与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
电脑与网络有哪些功能?
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场所使用了电脑与网络?
它们发挥了什么作用?
因特网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干什么?
如何正确上网?
上网有什么利与弊?
……
4.师:
同学们研究的热情很高,提出了这么多问题,我们来归纳一下,我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可以概括成几个大问题?
(老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把概括的问题也用电脑打字展示在大屏幕上。
)
生:
电脑和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生:
电脑和网络有什么功能和特点?
生:
上网有什么利与弊?
如何正确上网?
师:
好,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明确目标,展开讨论。
1.课前我们已经进行了调查,我们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调查记录。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组内整理自己的调查结果并选出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
(3)展示学生的调查表:
调查对象
是否利用因特网
用来做什么
上网的时间
(4)全班同学交流调查情况。
2.通过同学们的调查可以发现,利用电脑和网络做的事还真不少。
关于电脑与网络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想要研究的问题,现在小组内商量一下,根据你们小组的资料,选出你们小组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选择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
汇报选择情况。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要研究的问题分好工,保证所有的问题都有小组研究。
)
3.同学们知道要研究的问题了吧?
小组内要分好工,利用课本和我们课前搜集的资料以及调查情况进行研究,注意要做好记录,过一会我们选出代表来向大家汇报。
4.小组内讨论研究。
(学生交流讨论时教师要做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要密切注意研讨的情况,参与多个小组的讨论,尽量把意见听全。
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点拨。
)
三、交流归纳总结,形成共识
1.哪个小组先来汇报?
你们研究的是哪个问题?
有什么看法?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及时调控,及时提问,要把每个问题汇报透,让学生明白。
)
师:
结合事例,说说电脑和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生:
网络给人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多方便。
网络世界已经可以让我们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天下大事。
师:
网络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生:
电脑与网络功能强大,给人们带来民非常大的方便。
师:
网络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生:
覆盖范围广。
生:
规范统一。
……
师:
如何正确上网呢?
生:
正确利用网络,学习有用的东西。
生:
上网时间不要太长。
……
师:
上网有什么弊端?
生:
上网时间过长会有损身体健康。
生:
有时会受到网络上不良信息的毒害。
……
2.师生适时小结:
(老师一定要随着学生的回答内容适时进行小结,小结的内容教师可自己选择,使学生对本课研究的问题更清楚,有一个完整、正确的概念。
)
网络交往超越了空间,实现了古人“天涯若比邻”的梦想。
它超越辈分、年龄、职业、地位、相貌、肤色……提供了平等交往、广泛联络、自由活动的平台。
在网络交往的新空间,我们可以突破专业限制,只要想学,随时可以找到学习资源和老师。
我们还可以突破现实交往中的角色限制,自由选择交往的对象,在网上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
网络交往扩大了我们交往的领域、对象,改变了以往的交往方式,丰富了我们的人生经验。
它可以让我们足不出户的了解世界。
让我们多一双眼睛,去欣赏外面最美好的风景。
你可以搜索当天的国际要闻,更可以去查阅过去你没有买到的报纸、书刊,等等……当你不方便出门时,网络购物又帮了你的大忙。
用鼠标轻轻一点,注册个用户名就可以让商店送货到家。
你再不必顶着严寒酷暑排队在偌大的超市里买东西;也不用和那些小商小贩勾心斗角……这是一件多么令人向往的事情啊!
然而,如今,网络使它成为了现实。
当你需要查找大量历史文献数据,却一时找不到厚厚的书籍时,在网上输入词汇、人名便可以找到数十万条的答案。
随心所欲,想要多少就有多少……
因特网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覆盖面大,覆盖了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二是规范统一,统一使用“TCP/IP”网络协议,为各种应用程序的开发提供统一的平台。
电脑与网络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信息交流、资料共享、分布式处理。
……
四、应用拓展,课外实践
1.谁来说一说,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认识?
你以后打算怎么做?
2.请班长组织同学们利用班会的时举行一次“网络的利与弊”的研讨会,举办时请告诉老师,我一定按时参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科学 讨论 课堂教学 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