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试题解析.docx
- 文档编号:30763618
- 上传时间:2023-08-23
- 格式:DOCX
- 页数:65
- 大小:1.93MB
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试题解析.docx
《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试题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试题解析.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试题解析
2020年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试题解析
注意事项:
1.所有试题使用2B铅笔在机读卡上作答;2.试题按学科分类,单选和多选题混排。
未注明的题目均为单选题,每题1分;多选题均已注明,每题1.5分,多选题答案完全正确才可得分;3.试卷103题,共计121分,答题时间120分钟。
一、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生物技术24题
1.在传统的TRIzol法提取RNA中使用了苯酚和氯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苯酚可以裂解细胞B.氯仿可以用于抽提样品中残存的苯酚
C.氯仿可以使DNA变性D.氯仿可以用于抽提样品中的一些脂溶性杂质
【答案】ABD
【分析】TRIzol主要物质是异硫氰酸胍和苯酚,它可以破坏细胞使RNA释放出来的同时,保护RNA的完整性。
加入氯仿后离心,样品分成水样层和有机层。
RNA存在于水样层中。
收集上面的的水样层后,RNA可以通过异丙醇沉淀来还原。
在除去水样层后,样品中的DNA和蛋白也能相继以沉淀的方式还原。
乙醇沉淀能析出中间层的DNA,在有机层中加入异丙醇能沉淀出蛋白。
【详解】A、TRIzol主要成分为苯酚和异硫氰酸胍,可溶解蛋白质裂解细胞,使蛋白质/核酸物质释放,A正确;B、氯仿的作用是有助于水相与有机相分离和除去溶液中的酚,B正确;C、氯仿的作用是有助于水相与有机相分离和除去溶液中的酚,C错误,D、氯仿可以对溶剂抽提样品中的一些脂溶性杂质,比如油脂、脂溶性色素等,起到一定除杂作用,D正确。
2.绿色荧光蛋白GFP外周围成圆柱状的栅栏的是蛋白质的一种二级结构(如图)。
关于这种二级结构及结构中常见的氨基酸,下列组合正确的有()
A.α-螺旋;PheB.α-螺旋;GlyC.β-折叠;PheD.β-折叠;Tyr
【答案】CD
【分析】蛋白质一级结构指的是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二级结构是肽链的规则旋转,有α螺旋、β螺旋。
三级结构实质是氨基酸之间因为二硫键等一些特殊作用力产生肽链的不规则扭曲,四级结构是多条肽链组合盘绕产生复杂的空间结构。
【详解】A、较大的R(如苯丙氨酸、色氨酸、异亮氨酸)集中的区域,也妨碍α-螺旋形成,A错误;B、甘氨酸由于侧链太小,构象不稳定,破坏α-螺旋的形成,B错误;C、苯丙氨酸可形成β-折叠,C正确;D、肽链中含有酪氨酸可形成β-折叠,D正确。
3.从含有N端6*His标签的GFP蛋白的大肠杆菌裂解液中纯化GFP的层析方法首选()
A.疏水相互作用层析B.离子交换层析C.固定化金属离子亲和层析D.凝胶过滤层析
【答案】C
【分析】疏水相互作用层析是根据蛋白表面疏水性的不同,利用蛋白和疏水层析介质疏水表面可逆的相互作用来分离蛋白的方法。
离子交换层析分离蛋白质是根据在一定pH条件下,蛋白质所带电荷不同而进行的分离方法。
常用于蛋白质分离的离子交换剂有弱酸型的羧甲基纤维素(CM纤维素)和弱碱型的二乙基氨基乙基纤维素(DEAE纤维素)。
【详解】固定化金属离子亲和层析技术是一种分离纯化带有His-tag蛋白质的方法,这种胶能特异性地与带有纯化标记His-tag的蛋白质螯合从而使蛋白质通过金属离子牢固地吸附在胶上,其他杂质蛋白由于不带有上述纯化标记则不能与金属离子螯合,也就不能吸附到胶上;凝胶过滤层析是利用具有多孔网状结构的颗粒的分子筛作用,根据被分离样品中各组分相对分子质量大小的差异进行洗脱分离的一项技术。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从含有N端6*His标签的GFP蛋白的大肠杆菌裂解液中纯化GFP的层析方法首选固定化金属离子亲和层析,即C正确,ABD错误。
4.想要分离纯化一种等电点是4.0的目的蛋白,当在pH为7.0的溶液还含有等电点分别为6.0.7.5.8.5的3种杂蛋白时,纯化目的蛋白应优先选用的层析方法是()
A.阴离子交换色谱法B.阳离子交换色谱法C.凝胶过滤层析D.疏水相互作用层析
【答案】A
【分析】离子交换色谱利用被分离组分与固定相之间发生离子交换的能力差异来实现分离。
离子交换色谱的固定相一般为离子交换树脂,树脂分子结构中存在许多可以电离的活性中心,待分离组分中的离子会与这些活性中心发生离子交换,形成离子交换平衡,从而在流动相与固定相之间形成分配,固定相的固有离子与待分离组分中的离子之间相互争夺固定相中的离子交换中心,并随着流动相的运动而运动,最终实现分离。
【详解】根据蛋白质的等电点进行蛋白质的分离常用离子交换色谱法,而该蛋白质的等电点是pI=4.0,溶液的pH为7.0,要将其他含有等电点分别为6.0.7.5.8.5的3种杂蛋白进行分离开来,应首选阴离子交换色谱法,A正确,故选A。
5.在正常细胞中过度增强脂肪酸氧化则抑制葡萄糖的氧化代谢,能够解释该机制的说法有()
A.脂肪酸氧化产生乙酰-CoA,后者通过变构激活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PDHc)激酶,来磷酸化PDHc,从而抑制PDHc活性
B.脂肪酸氧化产生的乙酰-CoA不能全部进入TCA循环彻底氧化,多余的乙酰-CoA转化为柠檬酸,被运至胞浆中
C.柠檬酸变构抑制糖酵解途径中关键酶的活性
D.脂肪酸氧化产生的乙酰-CoA通过激活PEP羧激酶的活性,从而减少PEP的生成
【答案】ABC
【分析】糖酵解的调控:
糖酵解过程的反应速度主要受果糖磷酸激酶、己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的活性调控。
其中最关键的限速酶是果糖磷酸激酶,2,6-二磷酸果糖和AMP/ATP比值的高低对该酶的活性有强烈的调节作用。
当ATP浓度较高时,果糖磷酸激酶几乎无活性,糖酵解作用减弱;当AMP积累,ATP较少时,酶活性恢复,糖酵解作用加强。
2,6-二磷酸果糖是一种变构激活剂,能有效地降低ATP对该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并且2,6-二磷酸果糖浓度越高和ATP浓度越低时该酶的活性就越大。
此外,H+也可抑制该酶的活性,这样可防止肌肉中形成过量的乳酸。
【详解】A、乙酰-CoA可通过变构激活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PDHc)激酶,来磷酸化PDHc,从而抑制PDHc活性,A正确;B、脂肪酸氧化产生的乙酰-CoA不能全部进入TCA循环彻底氧化,多余的乙酰-CoA转化为柠檬酸,被运至胞浆中,B正确;C、柠檬酸变构抑制糖酵解途径中关键酶的活性,从而抑制葡萄糖的氧化分解,C正确;D、PEP羧激酶活性增强有利于PEP的生成,脂肪酸氧化产生的乙酰-CoA不能通过激活PEP羧激酶的活性来减少PEP的生成,D错误。
6.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的代谢存在很大差异,肿瘤细胞在有氧条件下通过糖酵解消耗大量葡萄糖。
研究人员发现肿瘤抑制因子p53与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结合并抑制其活性。
以下解释错误的是()
A.在正常细胞中,葡萄糖通过糖酵解途径和三羧酸循环为细胞生长提供能量
B.在p53发生突变或缺失的肿瘤细胞中,受p53抑制的糖代谢途径被激活,大量葡萄糖被消耗
C.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是糖酵解途径中的一个酶D.肿瘤抑制因子p53在代谢平衡调控中发挥作用
【答案】C
【分析】p53可以与磷酸戊糖途径上第一步反应的关键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相结合,并抑制其活性。
在细胞正常的情况下,p53参与阻止这一旁路的进行,细胞中的葡萄糖因此被主要用于酵解和三羧酸循环,产生细胞生长所需的能量。
但在p53发生突变或缺失的肿瘤细胞中,p53失去了与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结合的能力和对该酶的抑制,细胞中平时较少使用、被p53抑制的磷酸戊糖途径因此被激活,大量的葡萄糖通过这一旁路被消耗。
【详解】A、正常细胞内,葡萄糖通过糖酵解产生丙酮酸进入到线粒体经过三羧酸循环产生大量能量为细胞提供能量,A正确;B、p53突变或缺失细胞中,p53抑制的糖代谢途径激活,p53失去了与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结合的能力和对该酶的抑制,细胞中平时较少使用、被p53抑制的磷酸戊糖途径因此被激活,大量的葡萄糖通过这一旁路被消耗,B正确;C、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参与磷酸戊糖途径而不是糖酵解途径,C错误;D、p53通过抑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作用抑制磷酸戊糖途径而调控肿瘤细胞的代谢,D正确。
7.研究者用一个mRNA分子与包含相应基因的基因组DNA杂交,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如图所示的分子杂交结果。
根据实验结果推断,问号箭头所指的那段DNA最有可能属于()
A.复制子B.启动子C.外显子D.内含子
【答案】D
【分析】1、复制子是DNA复制时从一个DNA复制起点开始,最终由这个起点起始的复制叉完成的片段。
DNA中能独立进行复制的单位称为复制子。
每个复制子使用一次,并且在每个细胞周期中只有一次。
复制子中含有复制需要的控制元件。
在复制的起始位点具有原点,在复制的终止位点具有终点。
2、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结合和开始转录的一段DNA序列,它含有RNA聚合酶特异性结合和转录起始所需的保守序列,多数位于结构基因转录起始点的上游。
3、外显子是真核生物基因的一部分。
它在剪接后会被保存下来,并可在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中被表达为蛋白质。
外显子是最后出现在成熟RNA中的基因序列,又称表达序列。
4、内含子(又称间隔顺序,指一个基因或mRNA分子中无编码作用的片段。
是真核生物细胞DNA中的间插序列。
【详解】结合以上分析,由题图可知:
问号箭头部位没有参与基因的表达过程,无编码功能,故最有可能是内含子。
8.下图是不同浓度PM2.5处理人肺淋巴内皮细胞不同时间后,细胞活性检测的结果。
以下结论中,最不合理的是()
A.PM2.5的浓度低于25μg/mL时,在48小时的处理时间内并没有呈现明显细胞毒性
B.PM2.5浓度大于50μg/mL时,细胞毒性随时间增加而增强
C.PM2.5对细胞的毒性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
D.进一步研究PM2.5对细胞毒性的机理,应该用浓度100μg/mL的PM2.5,处理细胞24小时更为合理
【答案】D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
坐标图的横坐标表示一系列不同浓度梯度的PM2.5,纵坐标表示细胞相对于对照组的活性,PM2.5的浓度低于25μg/mL时,在48小时的处理时间内并没有对人肺淋巴内皮细胞表现出明显的细胞毒性,而PM2.5浓度大于50μg/mL时,对细胞毒性随时间增加而增强。
【详解】A、PM2.5的浓度低于25μg/mL时,在48小时的处理时间内并没有呈现明显细胞毒性,A错误;B、看图可知:
PM2.5浓度大于50μg/mL时,细胞毒性随时间增加而增强,B错误;C、通过比较不同浓度PM2.5处理对细胞的毒性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C错误;D、如果进一步研究PM2.5对细胞毒性的机理,应该用浓度200μg/mL的PM2.5,处理细胞更为合理。
D正确。
9.体外培养心肌细胞,用显微注射法将某种极性的小分子荧光染料注入其中一个细胞,之后立即观察,发现这个细胞及周围细胞均呈现荧光。
你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
A.细胞膜的流动性导致荧光染料扩散到其它细胞B.荧光染料通过胞吐胞吐作用进入其它细胞
C.荧光染料经细胞间的通讯连接进入其它细胞D.荧光染料经胞间连丝进入其它细胞
【答案】C
【分析】据题干信息可知:
用显微注射法将某种极性的小分子荧光染料注入其中一个细胞,之后立即观察,发现这个细胞及周围细胞均呈现荧光。
证明荧光分子通过某种方式进入其它细胞,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细胞膜的流动性会使荧光染料均匀分布在同一细胞,A错误;B、荧光染料不属于细胞所需物质或细胞合成的物质,通常不能通过胞吐胞吐作用进入其它细胞,B错误;C、细胞间有特殊通道,故荧光染料可经细胞间的通讯连接进入其它细胞,C正确;D、胞间连丝是植物细胞的物质,动物细胞不存在,D错误。
10.用紫外线(UVB)照射以及细胞因子IL-1α处理细胞,研究DNA损伤的情况,未处理的细胞作为对照。
处理1小时和3小时后检测DNA损伤程度,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由此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UVB能够增加DNA损伤的发生B.IL-1α能够增加DNA损伤的发生
C.IL-1α不影响DNA损伤的发生D.UVB处理后随着时间延长,DNA损伤的程度会逐渐变低
【答案】B
【分析】分析图示可知,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单加UVB组DNA损伤程度高,说明UVB能够增加DNA损伤的发生,单加IL-1α组DNA损伤程度基本不变,说明IL-1α不影响DNA损伤的发生,与单加UVB一小时组相比,单加UVB三小时组DNA损伤降低,说明UVB处理后随着时间延长,DNA损伤会降低,据此答题。
【详解】A、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单加UVB组DNA损伤程度高,说明UVB能够增加DNA损伤的发生,A正确;BC、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单加IL-1α组DNA损伤程度基本不变,说明IL-1α不影响DNA损伤的发生,B错误,C正确;D、与单加UVB一小时组相比,单加UVB三小时组DNA损伤降低,说明UVB处理后随着时间延长,DNA损伤会降低,D正确。
11.液泡中pH的不同会使植物表现出不同的花色。
较高的液泡pH花瓣会呈现蓝色,而较低的pH花瓣会呈现红色。
植物液泡的pH由X和Y两组基因控制,X促进H+转运进入液泡,而Y导致H+运出液泡。
能得到蓝色花植物遗传操作有()
A.降低植物中X基因表达B.向植物中转入Y基因C.降低植物中Y基因表达D.向植物中转入X基因
【答案】AB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要想得到蓝色植物,需要较高的液泡pH值。
H+浓度越高,pH值越低,H+浓度越低,pH值越高。
从基因角度分析,则需要促进Y基因表达,抑制X基因表达。
【详解】AD、降低植物中X基因表达,X促进作用减弱,H+进入液泡的量减少,pH值升高,花瓣呈蓝色,A正确,D错误;
BC、向植物中转入Y基因,Y基因表达量增加,Y导致H+运出液泡,使pH值升高,花瓣呈蓝色,B正确,C错误。
题干:
Scc1,Scc3,Smc1和smc3是酵母细胞中染色体粘连复合体的亚基,对于保持有丝分裂中姊妹染色单体分开前的粘连是必需的。
Eco1蛋白对于姊妹染色体的粘连也必需,但它不是粘连蛋白复合体的组分。
为了研究Eco1的功能,通过实验对Scc1和Eco1温度敏感型(ts)突变体的生存能力进行了检测。
首先将同步化于G1期的Scc1ts和Eco1ts的突变体分为三份,一份在25℃(正常温度)下培养,第二份在37℃(限制温度)下培养,第三份先在25℃下培养,待S期结束马上转移至37℃下培养。
在不同的时间点取样测定活细胞数,结果如图,图中的箭头表示从该时间点把25℃转至37℃。
请回答如下问题:
12.在37℃下,Scc1ts和Eco1ts的突变体的复制都开始于15小时,那么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A.Scc1对于复制是必需的,而Eco1对于复制不是必需的B.Eco1对于复制是必需的,而Scc1对于复制不是必需的
C.Scc1和Ecol对于复制都是必需的D.Scc1ts和Eco1ts突变体在37℃下可以生长,但进入S期则存活力显著下降
13.在25℃下,S期在2小时时间点结束,那么Scc1和Eco1对细胞生存力的影响是()
A.S期结束以后,Scc1是必需的,Eco1不是B.S期结束以后,Eco1是必需的,Scc1不是
C.S期结束以后,Eco1和Scc1都是必需的D.Eco1ts突变体在完成S期后从25℃转移至37℃以后仍然可以生长并增殖
14.根据实验结果,对Scc1功能可以得出的合理推测有()
A.Scc1必须有功能,以便在S期形成粘连蛋白复合体B.Scc1只对细胞的S期是必需的
C.Scc1对于细胞的S期。
G2期直到细胞分裂是必需的
D.由于Scc1是粘连蛋白复合体的组分,因此,无功能的Scc1将导致姊妹染色单体之间不能粘连
15.根据实验结果,对Eco1功能可以得出的合理推测有()
A.Eco1的作用与Scc1不同B.Eco1在S期是必需的,但S期结束后则不是必需的
C.Eco1可能通过某种途径协助建立粘连蛋白复合体D.Eco1直接参与DNA复制
【答案】12.CD13.AD14.ACD15.ABC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
Scc1ts和Eco1ts的突变体在实验开始前均接近100%,说明在25℃和37℃时均能正常生长。
1、Scc1ts的突变体在25℃(正常温度)下培养时活细胞数增加,说明,该突变体在该温度下生存能力最强且能分裂,在37℃(限制温度)下培养时活细胞数量减少,说明该温度下生存能力最弱;当先在25℃下培养,待S期结束马上转移至37℃下培养时活细胞数减少。
2、Eco1ts的突变体在25℃(正常温度)下培养时活细胞数增加,说明,该突变体在该温度下生存能力最强且能分裂,在37℃(限制温度)下培养时活细胞数量减少,说明该温度下生存能力最弱;当先在25℃下培养,待S期结束马上转移至37℃下培养时活细胞数稍有减少后增加。
【12题详解】ABC、分析题图可知,在25℃下,Scc1ts和Eco1ts的突变体的复制都开始于2小时之前,在37℃下,Scc1ts和Eco1ts的突变体的复制都开始于15小时,可知:
Scc1和Eco1对于复制都是必需的,AB错误;C正确;
D、Scc1ts和Eco1ts的突变体在实验开始前均接近100%,说明Scc1ts和Eco1ts突变体在37℃下可以生长,但进入S期则存活力显著下降,D正确。
【13题详解】ABC、在25℃下,S期在2小时时间点结束,待S期结束马上转移至37℃下培养时,Scc1ts的突变体活细胞数量显著减少,而Eco1ts的突变体活细胞数稍有减少后增加,说明,S期结束以后,Scc1是必需的,Eco1不是必需的,A正确、BC错误;D、Eco1ts突变体
完成S期后从25℃转移至37℃以后仍然可以生长并增殖,D正确。
【14题详解】A、根据实验结果及以上分析可知,Scc1必须有功能,以便在S期形成粘连蛋白复合体,A正确;BC、根据实验结果及以上分析可知,Scc1对于细胞的S期、G2期直到细胞分裂是必需的,B错误、C正确;D、根据题干可知,由于Scc1是粘连蛋白复合体的组分,因此,无功能的Scc1将导致姊妹染色单体之间不能粘连,D正确。
【15题详解】A、根据实验结果及分析可知,Eco1的作用与Scc1不同,A正确;B、分析题图可知,Eco1ts的突变体在37℃时,在S期结束前细胞数量就开始下降,可知Eco1在S期是必需的,但S期结束后则不是必需的,B正确;C、根据实验结果可推测,Eco1可能通过某种途径协助建立粘连蛋白复合体,C正确;D、题干信息不能说明Eco1直接参与DNA复制,D错误。
16.病毒是非细胞形态的生命体,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A.病毒很小,必须用高倍的光学显微镜才能看清楚它的结构B.在自然条件下,病毒的复制只能在活细胞内进行
C.病毒粒子包裹的遗传物质,或为DNA,或为RNA,如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
D.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见冠状病毒的衣壳蛋白向外侧延伸形成日冕状结构,冠状病毒因此得名
【答案】B
【分析】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病毒既不是真核生物也不是原核生物。
冠状病毒最先是1937年从鸡身上分离出来,病毒颗粒的直径60-200nm,平均直径为100nm,呈球形或椭圆形,具有多形性。
病毒有包膜,包膜上存在棘突,整个病毒像日冕,不同的冠状病毒的棘突有明显的差异。
【详解】A、病毒颗粒很小、以纳米为测量单位,而光学显微镜适用于比较大的物质,最小能看到十几微米尺寸的物体,因此无法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病毒,A错误;B、病毒无细胞结构,必须依赖于活细胞才能生存、繁殖,B正确;C、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C错误;D、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这些病毒的包膜上有形状类似日冕的棘突,故提出命名这类病毒为冠状病毒,D错误。
17.在脊椎动物发育过程中,一部分细胞会发生程序性细胞死亡。
下面说法正确的有()
A.程序性细胞死亡都是通过细胞凋亡的形式进行的,所以这两个概念是等同的B.凋亡是一种特殊的程序性死亡方式
C.在凋亡过程中,细胞变得皱缩,质膜出泡,染色质凝集,而且常常会引起炎症反应
D.凋亡细胞的形态学及生化特征是由效应 caspases作用于他们的底物而引起的
【答案】BD
【分析】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CellDeath,PCD),是指细胞接受某种信号或受到某些因素刺激后,为了维持内环境稳定而发生的一种主动性消亡过程。
它既出现在个体正常的发育过程中,也出现在非正常生理状态或疾病中;既在体内发生,也发生在体外培养物中。
目前,常见的细胞程序性死亡形式包括:
凋亡、自噬、程序性坏死或坏死性凋亡、焦亡
【详解】A、程序性细胞死亡并非都是通过细胞凋亡的形式进行的,这两个概念也不等同,A错误;B、由分析可知,凋亡是一种特殊的程序性死亡方式,B正确;C、在凋亡过程中,细胞变得皱缩,质膜出泡,染色质凝集,但不会引起炎症反应,C错误;D、caspases是执行细胞凋亡的主要酶类,凋亡细胞的形态学及生化特征是由效应caspases作用于他们的底物而引起的,D正确。
18.离子的电化学梯度是细胞多种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由质子(氢离子)驱动的过程包括()
A.线粒体内膜上的ATP合成酶合成ATPB.细菌鞭毛的转动
C.细菌通过协同运输吸收葡萄糖D.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
【答案】ABC
【分析】质子泵,是指生物膜上逆膜两侧氢离子电化学势差主动运输氢离子的蛋白质。
质子泵在泵出氢离子时造成膜两侧的pH梯度和电位梯度。
质子泵维持的电位差为阳离子跨原生质膜的运输提供了驱动力,而原生质膜上的载体则控制着阳离子运输的速率和选择性。
质子泵引起的质子浓度梯度也为质子与阴离子的协同跨膜运输提供了驱动力。
线粒体内膜呼吸链中有三个酶复合体具有质子泵功能,能将H+由内腔转运到外腔。
细菌的的质膜上普遍有质子泵。
【详解】A、线粒体内膜上的ATP合成酶合成ATP过程与ATP合成酶复合体有关,这一复合体的F0部分埋在线粒体内膜中,F1部分伸入线粒体的基质中,含9个蛋白质亚单位,ATP的合成就发生在这里。
ATP合成酶复合体上有一个管道,质子就是从这一管道顺着电化学梯度,从膜间腔进入线粒体基质的,而在这一过程中H+所释放出的自由能用来促进ATP的合成。
每3个质子穿过线粒体内膜所释放的自由能可促进一个ATP分子的合成。
另外,每合成1个ATP从线粒体运出的同时需要1个ADP和Pi的运入,这样需要消耗膜间腔的1个质子。
因此说,线粒体每合成并转出1个ATP共需要伴随4个质子的流入,A正确;B、细菌鞭毛的转动是细菌通过鞭毛马达的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来实现细菌趋性。
鞭毛马达的结构主要由5种蛋白组成定子和转子,其驱动力来自于跨膜的H+,B正确;C、协同运输是一类靠间接提供能量完成的主动运输方式。
物质跨膜运输所需要的能量来自膜两侧离子的电化学浓度梯度,而维持这种电化学势的是钠钾泵或质子泵。
动物细胞中,常常利用膜两侧Na+浓度梯度来驱动,植物细胞、细菌,常利用H+浓度梯度来驱动,C正确;D、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原理,细胞通过钠钾泵使得细胞内外产生钠-钾离子梯度,产生静息电位,消耗ATP。
这时钠离子通道和钾离子通道处于关闭状态。
当外界的刺激发生后,钠离子通道和钾离子通达迅速打开,钠向内流,钾向外流。
这时电势迅速改变产生动作电位。
之后钠钾泵工作,消耗ATP,使得静息电位恢复,相对前一个过程比较慢,离子通道也缓慢关闭,保持细胞内外的离子的浓度梯度差,D错误;
19.硫酸盐可被微生物还原为还原态的硫化物,如果硫酸盐的还原产物被同化到细胞组分中或形成有机硫化合物,这个过程称为()
A.同化性硫酸盐还原B.异化性硫酸盐还原C.硫化作用D.反硫化作用
【答案】A
【分析】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国中学生 生物学 联赛 试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