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语的语用功能.docx
- 文档编号:30759155
- 上传时间:2023-08-20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60.80KB
反语的语用功能.docx
《反语的语用功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反语的语用功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反语的语用功能
反语的理论及语用功能探析
摘要:
反语作为复杂的语言现象,其研究在近四十年里引起了各个相关领的广泛兴趣和关注。
本文重点探讨Grice等几位学者具有代表性的反语理论,且在语用学的框架下运用反语的理论研究成果浅析反语的语用功能。
关键词:
反语反语理论语用功能
一、引言
反语irony,源自希腊语eironeia,解释为“amethodofhumorousorsubtlysarcasticexpressioninwhichtheintendedmeaningofthewordsusedisthedirectoppositeoftheirsense”。
中文可理解为说反话。
用与本意相反的话语来表达本意,或反话正说,或正话反说。
一般而言,反语有表里两层意义,表面上一层是词语本身固有的,而骨子里的一层是由它的特定上下文所赋予的,而作者或说话人真正的表达意图就在骨子里这层意义上。
反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表达形式。
Dews等人对当代美国流行电视剧所做的一项统计表明:
人们的话语交际中每半个小时就有四次反语的表达。
因此,反语在日常言语中地位重要。
反语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现已成为横跨哲学、心理学、文学、语用学的多维性研究课题之一。
语言学范围内对反语的研究迄今已产生了近十种理论,如Grice的经典论、Giora的等级突显论、Sperber等人的回应论等。
二、反语语用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Grice,Searle的反语经典理论
语用学中反语的经典理论是指Grice,Searle等人所持的观点。
Grice对反语的研究基于他在1975年提出的著名的会话合作原则:
在会话中,为了使会话顺利进行,说话人和听话人需要遵循会话合作原则及其之下的会话准则。
这些会话准则分别是:
1.数量准则:
所说的话应包含交际目的所需要的信息;所说的话不应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
2.质量准则:
不要说自知是不真实的话;不要说自己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3.关联准则:
说话贴切。
4.方式准则:
避免晦涩;避免歧义;简(避免赘述);有条理。
Grice把反语看做是一种会话含意———一种言语中并不包含的言外之意,该言外之意隐含了与字面意义相悖的意义,这种含意可通过违反“质量准则”获得。
质量准则要求说话要真实,而反语从句面上看,是不真实的。
按会话合作原则,这样违反会话原则的对话是不能进行下去的。
然而,反语却可以在生活中的对话中进行下去。
这显然别有原因。
分析下来我们就会明白,反语虽然在句子意义上是不真实的,但它的话语意义却是可让听话人真地体会出来的。
这时,说话人的意图也是真实的,这种真实便符合会话原则的质量准则,不会给对话造成任何障碍。
美国语言学家Searle把诚意条件看作是实施任何言语行为时所固有的必须条件。
Grice合作原则中与这一条件相应的是“质量准则”之一,“不要说自知是不真实的话”。
Haverkate在“ASpeechActAnalysisofIrony”中强调指出:
“对诚意条件的反语性操作是实施任何反语性的言语行为时所固有的。
”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而言,“反语”和“撒谎”是两种不同的言语行为。
谎言是用来欺骗听话人的,其无诚意是不透明的。
例如:
你在对朋友做得并不怎么可口的奶酪赞美时,绝对不能让她察觉出你的“口是心非”,而反语中的无诚意则是借助语调、语境、语义层面上的对立等手段来明确表示的,我们的交际能力能对此进行识别。
Searle认为,在反语中说话者的话语意义和句子意义相反,会话准则和言语行为的普遍原则足以提供反语的基本原则,即违反任何一种原则都能产生反语的表达效果。
纵观Grice和Searle对反语的理解和其修辞效果产生条件的阐述我们不难看出,他们都认为反语表达的是与字面意义相反的会话含意,会话含意才是言者所要表达的真实含义。
所以,打破语言表达约定俗成的规则或违背交际会话中的合作原则,产生难以预料的表达效果或提供交际内容的“假质”,就
会产生反语的修辞效果。
(二)Giora的等级突显假设理论
从Grice对反语的解释可知,反语会话含义的推导是一个由字面意义到说话者的会话含义的先后过程,即反语的理解要经历两个阶段。
受Grice反语理论的启发,Giora的等级突显假设理论对其进行了修订和发展。
Giora的反语理论涉及两个基本的概念:
间接否定和等级突显。
Giora认为反语的理解不仅只有隐含意义,还包括对句面意义的保留,两者之间是一种间接关系,听话人能从这一褒一贬的两层意义间计算出差别。
Giora等级的突显假设并不是只针对反语研究提出来的。
这个假设认为,修辞语言和非修辞语言的运用受突显总原则的支配:
一个词或短语的突显意义是它的词汇化了的意义,即从心理词汇检索出的意义而不是从语境生成的意义。
反语的理解时间比非反语话语理解时间长,因为对它的理解首先要涉及突显的、句面的意义,然后才是推理出非突显的反语意义。
(三)Sperber&Wilson的回应提示理论
为了修正Grice等人的经典理论,斯珀伯和威尔逊(Sperber&Wilson,以下简称S/W)提出了“提示理论”,或称“回应提示理论”。
“回应”是对某人的思想、话语、期望或文化标准的理解或阐释。
回应话语转达言者的态度。
S/W指出:
“反语总是隐含地表达一种态度(拒绝或责备),反语的关联总是或至少部分地取决于言者对回应的观点的态度。
”其成就是解决了反语生成的心理动机是什么的问题,即当言者能够直截了当地说明自己的交际意图时,为何要顺话反说地间接表达自己的交际意图的问题。
对反语含义的理解与生成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
识别出话语是回应的;确定回应观点的来源;识别出言者对回应观点的态度。
反语意义语境的帮助下被直接激活与提取。
然而Sperber&Wilson等人的提示或回应法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反语解释理论。
其主要问题是未能充分说明反语的本质、生成与理解过程及反语的区分机制。
首先,提示理论解释力很有限,只能解释部分反语现象。
其次,提示理论没有提出反语与非反语的区分机制。
三、反语的语用功能
(一)礼貌功能
在日常言语交际中,交际者总是希望得到对方的尊重的。
为了得到尊重,说话人往往需要适应语境采用一些恰当的交际策略以示礼貌,以求得最佳效果。
利(G.N.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格赖斯(H.P.Grice)的合作原则中未解决的问题。
反语语用意义的隐晦表达形式既实现了说话人要表达的不满情绪,也维护了听话者的面子。
例如你的朋友请你吃她自己做的奶酪,尽管你认为并不好吃,但是为了顾面子,你也会说:
“It’sdelicious!
”这样的类似小谎的反语却是礼貌的表现。
(二)讽刺功能
讽刺功能是反语使用最多的一种功能,指对不合时宜的、丑恶的或敌对的人和事件进行批判,指出其前后矛盾、表里不一、颠倒是非的荒谬之处,它通过辞面意义和辞里意义的强烈对比来实现,使读者看清讥讽对象的本质和丑恶脸。
例如: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鲁迅《藤野先生》)表面上鲁迅先生是在赞美清国留学生的外表是如何的俊美,其实他的语用意义是讽刺这群清国留学生的无知和懒惰。
(三)幽默功能
追求幽默的反语就是要反其义而行之,且必须建立在听话人完全理解的基础之上。
例如:
公车上,女士说:
“对不起,踩到您的脚了!
”不料,被踩的男士却说:
“说对不起的应该是我,我的脚不够苗条。
”由此可见,幽默型的反语不仅温暖人心,而且还能调剂人际关系。
男士的这句话让女士化解尴尬且一定
给女士留下良好的印象。
(四)凸显功能
由于反语的辞面意义和辞里意义截然相反,听话人在理解时有一个推理过程。
听话者从辞面意义推理到与之相反的辞里意义,从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反差,由此说话人将获得预期的效果。
也就是说,人们通过特定的语境和语用策略理解会
话含义时,往往会产生比正面表达更加强烈的效果。
这种效果的凸显正是反语的主要功能之一。
四、结语
本文的论述表明,反语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语用修辞现象。
反语的识别、使用与理解是极其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
正因如此,才有很多的理论家们不遗余地探讨有关反语的本质性问题。
理论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表明,反语的描写与解释非一种理论能达到完美的地步。
在反语的认知过程中,反语的识别和理解取决于言语形式、共同的语境及信息之间的关联程度。
这些因素将最终引导听话者对反语作出正确的理解。
反语不仅在口语中频繁使用,在书面语中也是一种不可或的表达方式。
通过对反语的语用功能的进一步探讨,我们发现正确运用和理解反语可以促进人际交往的发展,并为我们理解博大精深的语言另辟了一条小径。
硕士生论文:
浅谈反语的区分机制、语用成因及其理解和语用功能
摘要:
反语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它体现了交际双方的期望与现实的差异。
本文从语用的角度指出反语不一定都是违反质量准则以及维护礼貌原则。
本文企图依靠交际双方共有的知识、语境、肢体语言以及面部表情来解决反语的理解。
试图以隐性展示理论解决反语的区分机制问题,同时用语言顺应论来阐释反语的语用成因。
最后指出反语的语用功能。
关键词:
反语;区分机制;语用成因和功能;理解;质量准则;礼貌原则
1.引言
人类对反语(VerbalIrony,本文的反语指的是话语反语)的研究由来已久,多少世纪以来一直倍受人们关注。
现已成为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众学科感兴趣的课题研究之一。
语言学范围内对反语的研究迄今已产生了近十种理论(涂靖,2004)。
如:
Grice的经典理论,Attardo的关联不合适理论,Sperber&Wilson的回应论,Clark&Gerrig的伪装理论,Clark的共同伪装理论。
可是由于反语的认知、理解、生成的复杂性和研究的角度与方式不同,以上理论都不是一个完备的理论,其解释力度也不够。
本文从语用的角度对反语进行动态探讨,试图以隐性展示理论(Utsumi,2000)解决反语的区分机制问题,并同时运用语言顺应理论(LinguisticAdaptationTheory)(Verschueren,1999)的观点对反语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
另外,本文还将探讨反语的理解及其语用功能。
2.传统反语理论的弊端
“反语”,顾名思义,就是指说话人所说的话在字面上与他想要说的恰恰相反。
明知某人把事情办得一团糟,却说“Youhavedoneagoodjob.”明知一天事事不如人意,却说“Youhadaniceday.”(何兆熊,2000)。
根据Grice(1975)的合作原则,交际双方要达到交际成功,言者必须遵循四条准则:
所提供的信息量要充足、真实、切题、简明扼要,无歧义。
如果要达到特殊交际目的或意图,就必须违反这些准则。
反语是一种修辞格,其目的是通过使用比较含蓄的表达方式、词语本身浓厚的褒贬色彩和语境来达到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差,从而达到特殊的表达效果。
要表达反语的修辞效果和交际意图,就必须违反“质准则”。
如:
。
明知某人把事情办得一团糟,却说“Youhavedoneagoodjob”但是反语不一定都是“违反质准则”例如:
(1)(杰克家发生火灾,损失惨重,好友打电话问他情况怎样,他说:
)“小事情而已”。
(2)(某人经常炫耀自己知识渊博,对他说,)“你真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
(1)和
(2)并未违反“质准则”表示相反的交际意图,
(1)是低调陈述,
(2)是夸张。
违反质准则既不构成反语的必要条件也不构成反语的充分条件(刘光正,2002)。
违反其他三准则同样可以产生反语。
而且,反语也不是简单的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
经典理论(Grice,1975)解释不了1)言者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的交际意图;2)不能区分反语和非反语。
例如:
(3)Youarethecreaminmycoffee.(Grice,1989:
34)
这个句子可以有两种解释:
反语和隐喻,分处两个认识阶段:
a.<第一阶段》:
(隐喻)Youaremyprideandjoy.
b.<第二阶段》:
(反语)Youaremybane.(曹佳,吕一行,2004)
回应论(Sperber&Wilson,1981,1992,1995)仍然只是能解释部分反语现象,没有提出反语和非反语,而且反语者在回应的掩饰下远离了话题内容。
如:
(4) Tom:
Hmilybrokeyourvase.
John:
Oh,Ilikethat!
在(4)中,我们无法找到明确的回应出处,也就无法用回应理论来解释。
(5)课堂上,杰克在开小差,老师叫了他几次他都没听见,于是便问玛丽,玛丽说:
老师让你站起来。
在(5)中玛丽回应了老师的问题,但它不是反语。
伪装理论(Clark&Gerrig,1984)则未指出反语的本质和区分机制而仅是从心理动机的角度来解释反语的生成。
如:
(6)甲对乙说:
丙真是个大好人啊!
乙知道丙其实是个阴险狠毒的人,但他不一定会认为甲是故意说的。
共同伪装理论(Clark,1996)也未提出区分反语和非反语的机制以及其提出的共同伪装预设在多数情况下不合适(刘正光,2002)。
3.反语的区分机制
以上说明了传统反语理论的不足与弊端,它们都未指出构成反语的条件及怎样区分反语和非反语。
Utsumi(2000)提出了隐性展示理论。
他认为够成反语的前提条件是反语环境。
假设在话语出发之前有时间点1和时间点2,反语环境由以下三种状态构成:
A.言者在时间点1有一种期待或意图;
B.在时间点2时言者的期待或意图落空(期待或意图与现实形成落差);
C.言者对期待或意图与现实的落差一般会产生否定的态度,如:
谴责、不满、失望等。
(7)(一个项目正在招标,而老板又很想做这个项目,于是派了公司里的谈判高手杰克去竞标,没想到他不但没竞标成功反而搞砸了,老板非常生气的对他说:
)你干得实在是太漂亮了!
在(7)中反语发出者(老板)期望杰克竞标成功,可是杰克不但没成功反而搞砸了使老板的期望落空,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老板对杰克感到失望、生气或愤怒。
反语环境的三因素应该满足如下三个条件:
A.该话语应该暗示说话人对原事物的期望(alludeto);
B.该话语有意违反某条语用原则,达到语用无诚意;
C.间接表达对说话人的期望落空的否定态度。
三因素中只要有一个因素直接表达出来就不能构成反语。
如例
(1)好友听到杰克说“小事情而已”,他的期望也是如此,并没有落空。
此句未满足三因素中的C项,所以不是反语。
但这并不是说三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才能构成反语,或者要首先注意反语环境的存在才能理解反语。
三个条件同时满足的便构成原型反语(prototype of verbalirony),与原型反语的相似性程度决定反语的程度。
相似性程度由话语的提及(allude)程度、语用的不诚实(pragmatics insincerity)程度和间接表达否定(express indirectly)的态度决定的。
对反语和非反语的区分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A.隐性展示条件:
反语隐性的展示(implicitdisplay)反语环境;
B.反语环境条件:
反语在反语包围的环境里产生。
二者必须同时满足才是反语,否则是非反语。
(8)Sheisaflower.
(9)Iexpectedhertobeaflower.
在“Sheisnotthatbeautiful.”的语境中,(8)是反语,这时言者所表达的与现实形成反差,即:
(8)在“Sheisnotthatbeautiful.”所包围的环境里产生出反语。
反过来说,若已经有“Sheisnotthatbeautiful.”的语境,那么,Sheisaflower.则隐性的展示(implicitdisplay)这个反语环境。
与此相对的(9)则是显性的提及,所以更谈不上隐性的展示(implicitdisplay)反语环境,因此它不是反语。
(曹道根,2004)
隐性展示条件由原型反语(prototype of verbalirony)检验,话语隐性展示到反语程度高时实现隐性展示。
隐性展示条件的实现预示着反语环境条件得到检验。
隐性展示理论解决了反语的区分机制问题,但对反语形成的原因解释力度不够,所以须在此基础上结合以下理论来共同解释其成因。
4.反语的语用成因
一般意义上讲,任何一种语言现象的出现都是顺应不同的语境因素的结果,具体产生的过程是语言使用者对语言的一个有意识的操纵和控制过程,最终体现为一种语言现象的复杂表现形式(吴亚欣,2006)。
既然任何一种语言现象都具有这三种特征,反语现象也不例外。
受此启发,我们试图对反语现象的成因进行语用分析。
按照Verschueren(1999)的语言顺应理论(LinguisticAdaptationTheory),语言的选择过程是语言结构与语境之间的动态顺应过程。
言者选择不同的语言结构是顺应语言内部或∕和外部因素的结果。
语言内部因素如:
句法结构、语篇的连贯性、词义的褒贬等,语言的外部因素如:
与言者相关的心理,社会、文化背景和物理世界(physicalworld),这些都将影响言者对语言的选择。
不难发现言者之所以使用反语和反语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顺应不同的心理、社会、文化背景等语境因素的结果。
举例如下:
例(7)中,老板非常生气的对他说:
“你干得实在是太漂亮了!
”老板若说成:
“你比猪还笨,一点小事都做不好”这是常理之中的,但老板为了避免正面冲突和维护对方的面子观念,而采用了反语的表达方式,这正是顺应了双方心理的需要才采取正话反说的。
(10)(约翰明知道上司曾经对他多次污蔑和诋毁,但在一次公开的发言会上,他却说:
)“我的上司对我真是非常非常好,真是我的大恩人啊!
”
在(10)中约翰明知道上司不好,鉴于当时是在公开的社交场合,还或许是他不想让上下级之间的矛盾激化,却故意说成“我的上司对我真是非常非常好,真是我的大恩人啊!
”这里的反语顺应了社会语境的需要。
(11)母亲对邻居说:
“不知道我们家那个死丫头又到哪疯去了?
(12)妻子对丈夫说:
“死老头子,少喝点酒!
”
(11)中母亲叫自己的女儿为“死丫头”,(12)中妻子叫丈夫为“死老头”,这样叫其实是一种特殊的昵称。
由于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十分重视亲情、友情等,在人际交往中总想拉近彼此的距离以获得亲近感(郑国龙,2003)。
因此(11)、(12)采用了“亲势”反语的表达方式,这也是顺应了文化语境。
5.理解反语的条件
反语往往涉及到词面意义与词里意义的差别,所以要求我们透过言者的词面意义去深探他的词里意义(即真实意图)。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理解反语呢?
对此,我们可以借助以下几点来理解反语:
1)语气、语调和重音等是体现说话人主观感情的一种手段。
在理解反语时,我们可以借助此种表达方式。
如:
(11)、(12)中我们以柔和的语气语调说“死丫头”“死老头子”,听者就容易理解其言者的真实意图,即一种特殊的昵称,并非字面的意义。
2)言者和听者双方共有的知识。
(13)(言者和听者双方都知道John很笨,却说:
)Johnisverysmart.此句就运用了双方共有的知识来达到反语的效果。
因此也就很容易理解Johnisverysmart.的辞里意义。
3)语境
反语句一旦离开了语境,就很难区别本义语句和反语语句(陆如刚,2001)。
听者可以借助双方当时所共处的语境来理解反语。
如:
(7)中,我们假设的语境是:
反语发出者(老板)期望杰克竞标成功,可是杰克不但没成功反而搞砸了使老板的期望落空,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老板对杰克感到失望、生气或愤怒。
那么,也就很容易把(7)理解为反语。
4)肢体语言和表情
(14)(两位好朋友很久没见面了,一见面就互相拥抱在一起,并笑得格外开心。
)甲对乙说:
“你今天简直是太丑啦!
”在理解(14)时,我们可以借助言者的肢体语言和表情:
互相拥抱并笑得格外开心,很显然这是一句反语。
5) 在书面语中,常常在反语上面加上引号或“所谓”“似乎”一类的词语加以提示。
如:
(15)这就是所谓的美女呀!
如:
(16)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
(夏衍《包身工》)
以上浅谈了理解反语的条件,有助我们进一步理解它。
那么,反语的语用功能又有哪些呢?
我们又如何理解呢?
下面我们将探讨反语的语用功能。
6.反语的语用功能
为了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言者在不同的场合会选择不同的交际手段。
在言语交际中每种交际手段都有特定的语用功能。
反语是说话人通过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来产生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从而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反语自身的特点使得它具有特殊的语用功能。
反语具有以下功能,我们并以例句加以说明。
1)尊他性反语
这类反语的功能主要表达委婉的拒绝、含蓄的批评或不满,有时是避免正面冲突,有时是为了维护礼貌原则。
如:
例(7),老板为了避免正面冲突和维护对方的面子观念,而采用了反语的表达方式。
利奇指出,反语的使用也是出于恪守礼貌原则,他说,如果你必须触犯别人,起码要做到避免同礼貌原则相悖,而应让听话人通过对含义的推导,间接地领会你话语中的触犯点(何自然,1988)。
但应该指出,利奇以反语为例来论证会话的礼貌原则,并不完全适用于所有的反语,因为按照反语的表达性质,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愉悦性反语,目的在于给人一种幽默、愉悦等的意境;另一类是尊他性反语,目的在于表达委婉的拒绝、含蓄的指责、批评,有时是避免正面冲突,有时是为了维护礼貌原则;还有一类是讽刺性反语,其目的在于讽刺、嘲弄。
因此,我们认为反语并不一定都是为了维护礼貌原则的。
如:
例(14),显然此句违反了礼貌原则,其目的在于给人一种幽默、愉悦,轻松的意境。
2)增加调侃趣味
这类反语多用于关系亲密的人,其目的是为了拉近距离,给对方一种意想不到的愉悦心情,增加调侃的趣味性。
如:
例(14),实际上是朋友乙今天非常漂亮。
3)讽刺性反语
这类反语的目的在于起到讽刺、嘲弄的效果。
如:
例(16)就是讽刺性反语,用反语讽刺了老板的残忍,没人性。
4)亲势反语
这类反语表达了一种亲昵的感情和态度。
如:
(17)恋爱中的女孩对男朋友说:
“你真讨厌!
”女孩不是真的讨厌男朋友,而是向他撒娇,其目的在于表示一种亲昵的感情。
5)增加幽默感
有时用矛盾搭配法来形成反语,达到幽默的效果,使得语言更加生动和富有感染力,达到特殊的交际效果。
如:
(18)一个黄昏的早晨,一位年轻的老人,拿着一把长长的短枪,杀死了心爱的仇人。
6)增加轻松的心情
这类反语多数是愉悦性反语,其目的在于自我释怀和减压。
如:
(19)本来今天心情特别沉重,却故意说“今天真是个好天气,我的心情好极了!
”
7)表达谴责和责备或失望
如:
(20)(Amotheraskedhersontocleanuphismessyroom,buthewaslostinacomicbook.Afterawhileshediscoveredthathisroomwasstillmessy,andsaidtoherson):
Thisroomistotallyclean.
在英语文化中,通常用肯定的话语来表达对事物的否定态度。
因此,我们认为例句(20)表达达了母亲对儿子的谴责和责备或失望。
7.结语
本文的论述表明,反语不仅仅是一个语用修辞现象。
反语的区分、理解、形成原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反语 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