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猪育种管理 13.docx
- 文档编号:30756866
- 上传时间:2023-08-20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38.21KB
种猪育种管理 13.docx
《种猪育种管理 1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种猪育种管理 13.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种猪育种管理13
我国猪遗传育种现状及现代种猪场发展策略
核心提示:
通读全文,对我国猪遗传育种现状及现代种猪场发展策略,会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值得详读!
我国是一个养猪大国,在世界养猪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我们不是养猪强国。
我国的现代化遗传育种工作比较落后,迄今还没有一个完全国际化的现代化商品瘦肉型种猪,核心种猪来源长期依赖进口,且长期处于“引种→维持→退化→再引种”的不良循环,导致整个繁育体系受制于其他养猪先进国家,在引种过程中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还会导致一些疾病的引入(圆环、蓝耳),给我国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要改变现在这种状况,必需转变我们的思想,对我们引进的种猪进行不断的选择育种,使其保持优秀的生产性能,并按照人们的需要进行选育,提高其产品性能。
猪育种就是从遗传上来改良种猪和商品猪,形成新的品种(系),主要包括纯种(系)的选育提高,新品种(系)的育成,杂种优势的利用等,从而提高养猪业的产量和质量。
在过去的30多年来,猪育种的主要目标是降低背膘厚,提高胴体瘦肉率,提高生长速度。
现在降低背膘厚这一目标已基本实现,二元杂交商品瘦肉型猪胴体瘦肉率为60%左右。
遗传育种的方向正在发生变化,除要求提高瘦肉生长率、饲料报酬外,更强调提高繁殖率和肌肉品质。
随着遗传学理论的发展,猪的选种由表型选择发展到育种值选择,再到基因型选择(即标记辅助选择和基因诊断盒),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使得性能测定的形式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猪育种技术的进步直接导致了选种准确性和育种效率的提高。
可以说,现代猪的育种已经不再是某一单项技术的应用,而是遗传学理论、计算机技术、系统工程和育种学家实践经验的一个集合。
目前众猪场大都已经采用计算机管理种猪数据,但基本上停留在记录日常数据的水平上,没有利用已有的数据作进一步的统计分析,也没有与选种选配的实际应用相结合,育种工作主要停留在制种、用种上面,还没有真正的育种。
因此在现代化的种猪场开展有计划的育种工作显得十分的必要和迫切。
关键词:
猪育种;性能测定;基因诊断盒;生物技术;分子遗传育种
1猪育种技术的发展
动物育种有关的遗传学理论大致经历了孟德尔遗传学→群体遗传学→数量遗传学→分子数量遗传学的发展历程,即四代遗传学。
伴随着遗传学理论的发展,猪的育种技术的发展也经历了表型值选择→育种值选择→基因型选择的过程。
1.1表型值选择顾名思义,表型值选择就是依据性状表型值的高低进行选择,这是畜禽育种早期的选种方法。
虽然依据表型值进行选种也能获得一定的进展,但其进展的速度是缓慢的,效果也是不稳定的。
1.2育种值选择随着数量遗传学理论的发展,育种学家们可以借助一定的统计学方法将性状的表型值进行剖分,并从中估计出可以真实遗传的部分,即育种值,使畜禽育种由表型值选择发展为育种值选择,从而提高了选种的准确性和效率。
尤其是动物模型BLUP方法的应用,使得有种值的估计可以充分利用不同亲属的信息,在对场、年度及其他环境效应进行估计的同时,预测出个体的育种值,从而指导科学、准确地选种。
1.3标记辅助选择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对分子遗传标记、QTL图谱分析的研究正不断深入。
目前,畜禽遗传图谱的构建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使得利用一个或一群标记以区分不同个体QTL的有利基因型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标记辅助选择就是用DNA水平的选择来补充以表型值或育种值为基础的选择。
由于它不受环境的影响,且无性别的限制,因而允许进行早期选种,可缩短世代间隔,提高选择强度,从而提高选种的效率和选种的准确性。
尽管目前有关动物标记辅助选择的工作总体上仍处于实验研究阶段,但还是有了一些初步的应用。
随着各项研究的不断深入,标记辅助选择必将在猪的育种改良中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1.4基因诊断盒从广义角度上讲,基因诊断盒技术也是标记辅助选择的一部分。
基因诊断盒的应用可以说是当前猪标记辅助选择最成功的例子。
如利用高温应激综合症(MHS)基因诊断盒检测猪的高温应激综合症,利用雌激素受体(ESR)基因诊断盒固定猪的高产仔数基因等。
目前这些基因诊断盒都已逐步应用于猪的选育计划中,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将极大地提高猪遗传改良的效果。
2猪主要经济性状的选择
2.1肉用性状
2.1.1生长与食欲:
生长速度是猪育种中的重要性状。
由于日增重遗传力高,且容易度量,因此个体选择的效果较好。
同时由于日增重与耗料比之间有较高的负遗传相关,选择日增重可使两者都受益。
一些研究表明,猪的食欲对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都有一定影响。
食欲的下降可能会限制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的长期选择进展,低食欲还会使哺乳母猪不能获得足够的能量而影响泌乳。
因此在猪的育种实践中,食欲也是一个应该予以考虑的性状。
2.1.2瘦肉:
用瘦肉率或瘦肉量表示。
虽然瘦肉率是一个高遗传力性状,但因其在活体无法直接度量,因此一般是通过选择那些在活体易于度量而又与瘦肉率有较高遗传相关的性状(如活体背膘)来进行间接选择,或者是根据同胞等亲属的成绩来进行选择。
2.1.3脂肪:
猪的脂肪包括皮下脂肪、腹内脂肪、肌间脂肪和肌内脂肪,不同部位的脂肪,其脂肪酸的类型有所不同。
对脂肪的选择目标是,降低皮下脂肪和腹内脂肪,保持适量的肌间和肌内脂肪以保持良好的肉质。
2.1.4肉质与风味:
猪的肉质包括pH值、肉色、系水力、嫩度、大理石纹、肌内脂肪含量等多项指标,遗传力一般为低到中等水平。
肉的风味也是人们一直关心的问题,尽管国内外有不少报道认为风味与某些化学物质有关,但关于风味的物质基础仍然没有明确的定论。
对肉质的评定可分为客观评定和主观评定两类,前者如肉的理化特性和生物学指标,后者如对肉的风味进行品尝或评分。
肉质性状改进的难点是目前还没有把评定的结果作为选种的依据。
2.2繁殖性状
2.2.1产仔数:
猪的产仔数包括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两个性状,是一个受排卵数、受胎率和胚胎成活率等多种因素影响的复合性状。
由于产仔数的遗传力低,容易受母体效应及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因而选择提高的效果差。
2.2.2母性:
母猪的母性对于哺乳仔猪的成活是相当重要的,一般用哺育仔猪的育成率来表示,主要决定于母猪的泌乳力和母猪护仔性。
在对母猪的繁殖性能进行选择时,母性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性状。
2.3外形
2.3.1体长:
体长对猪的胴体长度和产肉量都有一定的影响,产肉力高的猪往往具有较大的体长,猪体长的遗传力较高,因此参考体长进行选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2.3.2肢蹄:
肢蹄结实度是体质的一部分,是指猪四个肢蹄的生长发育与整个机体相协调的程度。
肢蹄缺陷或肢蹄病会给养猪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肢蹄病不仅会影响繁殖公、母猪的繁殖性能,也会影响商品猪的生长速度和产品等级。
2.3.3腿臀:
由于腿和臀是肢体中产瘦肉最多的部位,因此腿臀比例在评定胴体时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腿臀比例进行适当的选择,对提高猪的产肉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2.3.4毛色、头形、耳形:
猪的毛色、头形和耳形是品种特征的重要标志,均具有很强的遗传性,尽管其与经济性状的关系不大,但一直都受到人们的关注
3猪生产性能的测定
3.1测定的记录依据
3.1.1不同亲属记录:
性能测定的记录可以来源于后裔、同胞和本身。
依据后裔记录进行选种是最准确的,因为选种就是为了获得更优秀的后代,但由于后裔测定会使世代间隔延长,而且测定的能力有限,因而也就影响性状的年遗传改进量。
猪的许多肉用性状都是中、高遗传力性状,依据同胞或本身的成绩选择就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3.1.2多种亲属记录的结合:
与利用单个亲属信息相比,同时利用多种亲属的记录会提高育种值估计的准确性。
BLUP育种值估计方法正是由于它可以充分利用各种亲属的信息,能消除由于环境和选配等造成的偏差,能考虑不同群体不同世代的遗传差异,因而可以提高选种的准确性。
3.1.3多个性状记录的综合:
在猪的BLUP育种值估计模型中,可以包含多个性状,这就是多性状BLUP方法,但包含的性状不宜太多,一般以2~3个性状为宜。
3.2测定方式早期的种猪测定方式大致可分为本场测定和测定站测定两大类,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还产生了一种新的测定方式,即网上测定(on-nettest)。
本场测定完全是在本猪场进行的,而测定站测定则是将被测猪只集中在一个相对一致的环境(测定站)下进行的。
由于各场的饲养管理和测定条件不同,本场测定的结果在不同场之间无法进行直接比较。
测定站测定虽然克服了本场测定的上述缺点,但又容易造成疫病的传播和扩散,使得测定结果性能优秀的种猪无法返回本场使用。
将本场测定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结合起来,既可发挥本场测定的优点,又可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使得种猪的测定在本场内就能完成。
具体做法大致为:
将各场测定的性能记录及时地通过计算机网络传入中心数据库,如果各场种猪间已经建立了一定的遗传联系,借助相应的育种值估计软件就能很快地对各场测定猪只的育种值进行估计,并进行不同场间的比较。
由于网上测定方便快捷、准确性高,不会传播和扩散疾病,因此对于开展种猪的统一遗传评定以进行联合育种具有重要的意义。
4目前我国猪育种问题及原因分析
与中国作为世界猪肉第一生产大国严重失衡的是,我国的种猪质量却一直没有大的、实质性进展,其原因是非常复杂的,除了中国悠久文化历史形成的独特消费市场和长期计划经济等因素作用外,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4.1缺乏长远的育种眼光和有效的组织长期以来中国的猪育种工作大多以科研项目的形式进行于缺乏与市场直接联系的经济实体,未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
只有直接从事养猪生产的企业,甚至专业的育种公司才有可能组织结构合理的繁育体系,内部协调好各功能群体经营者的利益,建立有效的育种体系。
4.2缺乏系统、持久的育种规划猪育种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是众所周知的,在缺乏长远利益眼光和结构完善的繁育体系情况下是难以长期执行有效的育种规划的。
4.3缺乏牢固的基础性育种工作猪育种依赖于长期坚持不懈的性能测定,需要积累大量有效的育种数据记录,这是制约我国猪育种工作的决定性因素。
长期以来由于养猪生产的小农经济模式,经营规模有限,难以开展具有商品生产价值的育种工作,缺乏有效的育种措施,基本育种资料记录系统也不完善,基层种猪场技术力量不足、水平不高。
4.4育种核心群规模小长期以来国内猪育种的主要形式是以科研项目进行,多数是以短期(如五年计划)内进行若干世代的选育达到一定的技术指标为目的,小群体闭锁继代选育成为流行的方式,所能维持的育种群规模很小,难以获得具有商业价值的育种进展。
4.5育种资金投入不足长期以来中国在猪育种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而且实际上投入到猪育种改良方面的资金也大大低于引种投入资金。
另一方面由于猪育种通常以科研项目方式进行,养猪企业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难以主动在育种方面进行投入,这也是缺乏与之相应的有效繁育体系的结果。
从技术水平应用上看,我国从种猪测定、人工授精等应用技术,到BLUP、REML等统计方法,以及DNA标记辅助选择、分子育种等技术均已掌握,但所有技术的应用都在局部的范围、单一场内,未形成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应用。
导致至今未能形成强有力的种猪测定服务体系,没有国内自行估算的遗传参数、经济加权系数。
表面上看,各项技术已在养猪业上应用,实际每项技术均还远未能发挥该项技术应有的效果,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潜力还非常大。
可以认为,国内育种界对现代育种理论掌握上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并不大,所缺乏的是长期坚持的育种基础性工作和遗传评估体系,在这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5现代化种猪场发展策略
丹麦长期坚持不懈地进行优良品种改良,始终拥有世界一流的猪种,这是丹麦成为一流养猪大国的最根本的一条经验加拿大20多年前与我国目前的情况类似,也是一个引种大国,然而经过15年左右时间,培育出了已具有自身特色的优良种猪,转而成为种猪输出国。
现代化的种猪公司也要长期不停对现有种猪资源的不断选育,使培育出来的种猪各项生产性能达到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水平,引领我国养猪业的发展。
5.1继续不停的对瘦肉率、日增重、料肉比的选育养猪生产过程中瘦肉率、日增重、料肉比一直是人们十分关注的生产指标,现代化的育种公司要始终对这些性状进行不断的选育,收集整理分析目前猪群的生产指标,包括不同品种、不同血缘、不同杂交组合猪的数据,由于瘦肉率和日增重具有较高的遗传力,我们要在目前优秀的种猪中进行不停的测定选育,使这些重要的经济性状不断提高,始终走在同行业的前列。
5.2加大对母猪繁殖性能的选育我国是养猪大国,如果一头母猪能够多产一头仔猪,就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母猪的繁殖性能遗传力只有0.1左右,非常的低,选育进展十分缓慢。
借助现代分子生物技术,标记影响母猪繁殖性能的主效基因,如ESR(雌激素受体)、FSHR(促卵泡素受体)、IGF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促乳素受体(PRLR)、猪氟烷基因(RYR1)等,收集整理母猪的初产仔猪数、产活仔数、总产仔数和总产活仔数,21日龄断奶总窝重,采集母猪的血液提取DNA,分析母猪的不同基因型,及各基因型之间的相互遗传效应,分析不同基因型母猪的产仔数及与其它生产性状的关系,标记高产母猪的基因型,组建高产母猪群,提高母猪繁殖性能,利用该技术可以在仔猪刚出生就预测其今后的繁殖性能,缩短繁殖年限,提高经济效益。
在对产仔数进行选育的同时,还可同时对母猪的母性行为进行选则,现代引进猪在日增重、瘦肉率、料肉比上有很大优势,在集约化生产条件下由于人为的作用可以很好的控制母猪的母性。
但是在养殖户买回种猪后,由于没有产床等一些设施的时候,发现引进猪的母性行为有很大的退化,主要表现在乳汁少、不会哺乳仔猪、不会带仔猪、对仔猪的尖叫反应迟钝,往往造成大量的仔猪非疾病性死亡,在我们不断提高养猪水平的同时,母猪的母性行为在退化。
适当对母猪的母性行为进行选育,可以保证我们的种猪适应性更强,竞争优势更明显。
5.3加强对体长、肢蹄、腿臀的选育体长对猪的胴体长度和产肉量都有一定的影响,猪体长的遗传力较高,因此参考体长进行选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随着繁殖及生长性能的提高猪换肢蹄病的频率增大,肢蹄缺陷或肢蹄病会给养猪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例如台系杜洛克猪由于太注重对瘦肉率和生长速度的选育忽视对猪本身的肢蹄的选育,使其培育出来的猪换肢蹄病的比例非常的高,规模化猪场采用限位栏饲养的方式较多,种猪活动减少,易患肢蹄病,减少了种猪的使用年限。
腿和臀是肢体中产瘦肉最多的部位,腿臀比例在评定胴体时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现代化的种猪场要对种猪的体长、肢蹄和腿臀比例进行适当的选择,培育出产肉更高,外形更好,肢蹄更结实的种猪,适应规模化生产模式的需要。
同时还可以对猪毛色、头形、耳形进行选育,满足人们的需要,使培育出来的种猪体质结实,肢蹄健壮,外形优美,结构匀称。
例如PIC为适应中国市场对白色猪较偏爱的特点,专门培育出白色杜洛克猪。
5.4加强对猪抗病性的选育随着对猪料肉比、生长速度的提高,现代猪的抗病性能大幅下降,目前我国猪病种类繁多,且越来越复杂,迫切需要对猪的抗病性进行选育。
猪的抗病性是由基因引起的,例如我国地方品种猪的抗病性明显强于国外引进的品种,野猪的抗病性明显高于家猪,杜洛克的抗病性也要高于大白和长白,目前对猪抗病性能的选择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但是猪的抗病性十分复杂,影响因素众多,但是也有遗传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猪整体的免疫力方面进行选育,使其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目前国外已经培育出了抗猪大肠杆菌病的品种,已经应用到生产上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对猪抗病性的选育我们要密切关注国外的研究动态并在生产中实行,使我们抗病育种方面的工作始终处于国际先进,国内领先。
5.5加大肉质性状的选育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化的育种公司要重视对肉质的选育,培育出适合广大消费者需要的猪肉,迅速占领养猪业发展的制高点,引领养猪业的发展。
肉质除了受到环境的影响外,还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目前在生产上应用的是利用分子标记的方法剔除氟烷基因,降低应激导致的死亡率和PSE的发生率,提高猪肉质量。
对肉质性状的选育除了剔除氟烷基因外,还要在肉色、大理石纹、PH值、肌间脂肪(影响猪肉的风味口感)进行选育,可以利用我们对猪肉品质独到的认识和见解,利用我们现有的大量检测肉质性状仪器设备,在我们的种猪场进行上述肉质性状的选育,制定相关肉质性状选择的行业标准,引领未来行业的发展。
随着我国养猪产业化的兴起,对优良猪种的需求逐年增加,而且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必须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应用现代育种技术(包括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系统工程技术等)进行种猪的遗传改育,加快育种进展,提高选择效率,以不断满足我们猪种产业化的需求。
新进种猪的隔离与适应
隔离与适应程序是猪场保持健康的一项必要措施,对于猪场的稳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隔离
1.隔离的定义:
在独立设施中对动物在被引入主群体之前进行圈养和观察
2.隔离的目的
?
防止新进种猪带来一些经济危害很大的疾病
3.隔离的距离
?
要求离原有猪群至少100米,
?
与原有猪群没有任何接触
4.隔离的时间
?
至少2周,目标4周
5.隔离的具体操作
?
进猪前隔离舍要彻底的冲洗消毒,并充分干燥;
?
在进猪的第一,二周在饲料中加500PPM的土霉素;
?
隔离期间要求有单独的饲养员,专门的(单独的)清扫工具;
?
注意观察猪的健康,治疗不健康的猪只
适应
1.适应的定义:
在一个控制的环境中主动基础存在的病原产生免疫,但不表现临床症状
2.适应的目的:
?
使新进的种猪能适应原有猪群的微生物环境;
?
使原由猪群能与新种猪在微生物环境上达到平衡;
?
使新引进的种猪适应猪场的生产要求;
3.适应的地点:
?
在隔离舍内
4.适应的时间
?
隔离后即进入适应期。
至少2周,目标4周,如果原有猪场为蓝耳病阳性,则需隔离8周以上
5.适应的具体操作
?
在适应的第一周可用440PPM的土霉素;
?
在适应的第一周用产房仔猪的粪便与新种猪接触;
如果原猪场有猪痢疾,C型魏氏梭菌,猪丹毒,球虫病,则不能用粪便进行接触感染;
?
在适应的第二周用产房的胎衣,木乃伊拌料喂给新种猪吃;
?
在适应的第三周按1:
5-10的比率将30-40公斤的育肥猪与新的种猪相邻关放,最好能通过猪栏进行接触;
?
在适应的第四周,按1:
20的比率将淘汰的公母猪关入新猪群;
?
如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接触;
?
在适应期间开始免疫接种,注意细小病毒应在180日龄和201日龄进行两次接种。
对当前种猪企业种猪品种质量管理问题的探讨
王家圣韩安勤尹晓黎
1我国种猪企业品质管理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种猪企业有了长足的进步。
据2005年中国畜牧业统计,2005年末全国有各类种猪场3428个,比1995年的550个增加2878个,增长5.23倍;存栏种猪达468.07万头,比1995年的13.48万头增加454.59万头,增长33.72倍;种猪场平均存栏由245头增加到1365头,增长5.57倍;年提供的种猪2005年达811万头,基本上缓解了我国种猪供需紧张的状况,也基本上满足了养猪业生产发展的需求。
种猪企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养猪业发展。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存栏生猪达4.89亿头,占世界生猪存栏总数的50.9%,猪肉产5009.47万吨,占世界猪肉总产量的48.86%,成为全世界第一养猪大国。
1.1种猪企业种猪品质管理现状
笔者从事种猪企业品质管理工作已有十五年,先后到过美国、加拿大、英国、丹麦、法国、德国、荷兰、泰国等十五个国家考察养猪业,并从国外引进种猪五批;也先后赴全国24个省市参观学习考察了375个种猪场。
从了解掌握的情况看,我国是养猪大国,但不是养猪强国,特别是种猪企业种猪品质管理工作远远落后于世界养猪发达国家。
具体表现如下。
1.1.1工作起步晚
世界养猪发达的国家如美国、英国、丹麦等国家对种猪品质工作研究有100多年历史,美国种猪企业对种猪品质管理工作起步于20世纪初,已经历了3-4代人的努力,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不仅完成了种猪由脂肪型向瘦肉型的转变,而且猪肉的品质是按照人们的需求进行生产,如法国、荷兰、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培育出了一些专用品种和品系配套组合生产猪肉,以满足不同市场需求。
而我国种猪企业种猪品质管理工作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才起步,比世界养猪业发达国家晚九十到一百年,全国1998年仅有0.5%的种猪企业才开始进行种猪品质研究。
到目前为止,全国经国家鉴定验收的种猪专门化品种及配套系仅6个,且猪群不大,辐射范围小,仅在一个或几个企业或一个社区范围内。
1.1.2工作不规范
世界猪业发达国家种猪企业的种猪品质管理工作从规范、策划、目标、指标、标准、管理措施和实施手段等进行了系统设计,精心实施,他们集分子生物技术、电脑资讯技术和系统工程理论于一体,种猪的测定与品质管理工作全面展开;同时将猪的重要经济性状与基因组合计划结合,开展了种猪的DNA标记,并将其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来改良种猪企业的种猪品质,还利用分离分析法、候选基因法和基因扫描法,开展种猪的数量性状、主效基因的检测利用。
目前已检测出的主效基因有猪应激综合症候选基因、酸肉基因、猪大肠杆菌K88受体基因、窝产仔数候选基因;且这部分的基因选择技术已应用于种猪生产,淘汰了长白猪的氟烷应激基因、汉普夏的酸肉基因,已培育出高产值繁殖群新品系种猪。
而我国种猪企业种猪品质管理工作,除少数种猪企业借助于农业大专院校力量,刚开始研究本地生产或引进外来良种的部分基因外,部分种猪企业开展了外观选择和常规的体尺、体重选择,但仅用于检测生长速度和饲料报酬,而且大部分种猪企业品种检测工作还没有开展。
2004年全国种猪遗传评估会议统计,用B超和自动采食设备检测种猪品质的企业不到10家。
我国种猪企业品质管理落后主要表现在标准化建设严重滞后,全国缺乏统一的种猪品种规划、标准;企业生产种猪的工艺标准、设备标准、饲料营养标准、生物安全、兽医卫生、环境保护等企业标准也不健全和完善。
大部分种猪企业还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
种猪质量好坏不分,生产性能差异突出。
1.1.3重引进、轻选育测定
我国是世界第一养猪大国,也是良种猪需求最大的国家。
近几年市场需求的瘦肉型良种猪基本上是从国外进口的。
据统计,近些年我国种猪企业先后从美国、加拿大、丹麦、英国、法国、瑞典、荷兰、比利时、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引进过种猪,包括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猪、皮特兰猪、汉普夏猪。
还引进过世界优良的配套系种猪,包括PIC、斯格、托佩克等。
据了解,1995年以来,国家下达的农业部948项目资助进口种猪达2300多头,各省市地方才财政及企业出资进口的种猪每年都在2000头以上。
仅2005年全国引进的种猪多达2859头,引种资金达519.3万美元。
由于引种企业多、引进品种多、引进种猪群体小而且分散等原因,再加上种猪企业种猪品质管理工作没跟上,全国种猪的联合育种工作进展缓慢,大部分种猪企业生产的种猪经过3-4个世代的继代繁殖,品质明显退化,生产性能下降。
为保证我国种猪企业生产的种猪品质,企业不得不再拿出资金重新引种,这样形成循环,导致我国种猪企业的种猪生产处于引种—繁殖—退化—再引种—再退化的不良循环怪圈之中。
1.2原因分析
分析我国种猪企业种猪品质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其主要原因可分为四个方面。
1.2.1品质管理标准不健全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种猪企业开展全面品质管理不能没有“标准”,要保证种猪品质,必须做好标准化工作。
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统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种猪育种管理 13 种猪 育种 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