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稠油多元热流体开采工艺研究与应用13.docx
- 文档编号:30752789
- 上传时间:2023-08-20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473.48KB
02稠油多元热流体开采工艺研究与应用13.docx
《02稠油多元热流体开采工艺研究与应用1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2稠油多元热流体开采工艺研究与应用13.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2稠油多元热流体开采工艺研究与应用13
稠油多元热流体开采工艺
研究与应用
孤岛采油厂
2012年1月
稠油多元热流体开采工艺
研究与应用
编写:
韩鹏
初审:
陈辉
审核:
付继彤
孤岛采油厂
2012年1月
一、多元热流体现场应用现状
稠油多元热流体开采工艺技术自八十年代开始在国内外进行研究试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国内辽河、大庆、新疆、中海油等油田进行了矿场试验应用。
多元热流体是一种由水蒸气、氮气、二氧化碳组成的高温高压混合气体,多元热流体可以提高燃烧热量利用率,增加油层能量,大幅度降低原油粘度。
辽河油田冷43块进行了四个井组(反九点)多井次热流体单井吞吐(驱)试验,并取得了较好增油效果。
设备累计运行超过9000小时,累计注入400万方以上。
大庆油田黑帝庙稠油试采公司在浅层稠油油藏进行热流体单井吞吐(驱)试验,统计四十口单井的吞吐结果,单井单轮次平均增油500吨,最高1300吨;同时对黑帝庙油藏多轮次吞吐的三个井组进行多元热流体驱试验,累计已注入多元热流体200万方。
中海油2010年2月13日完成B28h井热流体试验,开井后日产油量峰值128吨,日平均产油60多方,截止至2011年5月31日,累计生产470天,产液量34052.91方,累计产油量21949.19方。
综上所述,多元热流体提高稠油油藏开发效果国内各大油田均开展了现场应用,取得了一定的实施效果。
目前孤岛油田稠油油藏主要以蒸汽吞吐开采为主,在吞吐开采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1、大部分稠油油藏已进入多轮次吞吐开发后期,随着吞吐轮次的增加,地层能量下降,含水升高,单纯的蒸汽吞吐效果越来越差。
2、高压注汽锅炉燃烧热效率较低,注入蒸汽热量利用率低。
3、高压注汽锅炉排放烟气温度高达200℃,热量损失大,同时烟气排放造成环境污染。
二.稠油多元热流体开采工艺研究
(一)多元热流体对稠油作用机理研究
1、多元热流体对稠油物性影响研究
利用高温PVT装置开展了CO2、N2对稠油高压物性影响研究,从其同稠油相互作用角度揭示其改善热采开发效果的主导机理。
从CO2、N2、CO2+N2对孤北1平1稠油作用结果可以看出,三种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力的增加而增大,随温度降低而增大。
其中CO2的溶解度最大,CO2+N2次之,N2则最小。
实验结果也表明,当注入气体达到饱和时稠油粘度随温度压力增加而降低,温度和压力对粘度都有着两方面截然不同的影响,实验数据反映的是综合影响的结果。
就温度而言,一方面温度升高能大幅度降低原油粘度,另一方面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变小,又会增加原油的粘度;同样,压力的影响也应如此,一方面压力升高使油样的粘度增大,另一方面压力升高会使气体溶解度增大,导致油样粘度降低。
表1N2、CO2在孤北1平1井油样中的溶解度和粘度数据
溶解气
温度
℃
压力
MPa
溶解度
m3/(20℃,0.101MPa)
粘度
mPa.s
N2:
CO2
(4:
1)
150
14.0
13.4
43.7
13.0
12.7
44.2
12.0
12.1
44.6
11.0
11.4
45.3
10.0
10.6
45.9
8.0
8.8
46.7
0.5
微
116
0
0
126
100
14.0
18.3
187
13.0
17.7
191
12.0
17.1
195
11.0
16.4
201
10.0
15.4
205
8.0
13.2
212
0.5
微
494
2、多元热流体提高驱替效率物模研究
(1)实验方法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中的“稠油油藏驱油效率的测定”(SY/T6315-1997)进行蒸汽驱实验。
(2)实验设备及流程
根据实验要求,设计了实验流程,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蒸汽产生系统、保温系统、药剂注入系统和气体注入系统。
实验流程示意图见图9。
主要设备及其型号:
蒸汽发生器:
ZQ-1蒸汽发生器,最高输出蒸汽温度350℃,最大输出压力20MPa;
恒温箱:
BX-101型超级恒温器,工作范围在0~300℃,精度为0.25级;
压力表:
工作范围0-0.4MPa,精度为0.1级;工作范围为0~16MPa以及0~25MPa,精度为0.4级;
平流泵:
LB-30平流泵,工作范围0~30ml/min,精度为0.1g,最大压力20MPa;
天平:
SB12001电子天平,工作范围5~12100g,精度0.1g;
气体流量计:
D08-8B/ZM流量积算仪,工作范围0.05~10SLM,精度0.01SLM,最大压力10MPa;填砂管:
长度60cm,直径2.5cm,内截面积4.91cm2,最大承压32MPa。
图9蒸汽驱实验流程图
(3)物模试验结果
1)单管物模实验结果:
蒸汽伴注气体能够明显提高稠油采收率,伴注CO2的效果优于N2。
与氮气相比,CO2同稠油之间具有更良好的界面关系,具有更强的亲和力,蒸汽注入CO2可明显提高蒸汽的驱替效率,提高的幅度达30%,是原有单纯蒸汽驱替效率的2倍;氮气也可提高蒸汽驱替效率,提高的幅度只有10%左右,这主要是因为CO2同油相之间具有良好的界面特性,可显著降低残余油饱和度,氮气同稠油之间界面亲和力较差,这也是其提高蒸汽替效率程度较低的主要原因。
图10伴注CO2对驱油效率的影响曲线
图11伴注N2对驱油效率的影响曲线
2)双管物模实验结果:
进行纯蒸汽驱时,低渗岩心管对整体蒸汽驱替效率的贡献较低,只有8.2%,而高渗岩心管对蒸汽驱替效率的贡献率也只为21.8%;当伴注CO2进行驱替时,低渗岩心管对整体蒸汽驱替效率的贡献达到24.3%,而高渗岩心管对蒸汽驱替效率的贡献率也只为39.3%。
对比发现,伴注CO2能够明显提高驱油效率,而且对低渗管的改善尤为突出,驱油效率提高将近2倍。
图12双管纯蒸汽驱油效率曲线
图13双管蒸汽+CO2驱油效率曲线
通过以上室内研究发现多元热流体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①多元热流体可以大幅度降低稠油的粘度;
②多元热流体随压力增加溶解度明显增加;其中起主要贡献的是多元热流体中的CO2气体;
③物模实验结果表明蒸汽+CO2、蒸汽+N2驱油效率明显高于单纯热水驱,其中蒸汽+CO2提高驱油效率对贡献明显高于蒸汽+N2。
(二)多元热流体现场注入工艺设计
1、多元热流体注入管柱设计
为保证隔热效果,采用φ114mm×62mm高真空隔热油管+加隔热衬套;注汽管柱结构为(自下而上):
测试总成+热敏封隔器+φ114mm×62mm高真空隔热油管至井口。
图14多元热流体注入管柱图
2、多元热流体注入参数设计
根据注多元热流体井筒热力参数数值模拟软件计算,确定多元热流体注入参数。
历史拟合:
根据GDN5-604井油层数据建立了单井地质模型,对其生产情况进行了历史拟合,拟合结果见下表。
拟合误差较小,生产趋势与实际情况相符。
表2 GDN5-604井生产拟合情况
实际累油
t
拟合累油
t
拟合误差
%
实际累水
t
拟合累水
t
拟合误差
%
Ⅰ周期
5447
5529
1.5
12574
12424
1.2
Ⅱ周期
1015
989
2.6
7081
7201
1.7
Ⅲ周期
6601
6511
1.4
40678
40189
1.2
在拟合的基础上进行了注入参数优化,每日注入氮气22675Nm3/d、二氧化碳4000Nm3/d、水蒸汽50t/d,预测了注入天数0d~50d,生产天数为1年的生产效果(周期产油量见图16),图15为注入天数每增注5d时的周期增油量。
图15 多元热流体注入天数对周期增油量的影响
图16多元热流体注入天数对周期产油量的影响
从优化结果看,当注入天数由0d增加为5d时,周期增油量为654t,最大;由5d增加为10d时周期增油量为577t;由10d增加为15d时周期增油量仅为474t,因此确定GDN5-604井最佳注入天数为10d左右。
注入结束、焖井后的油层温度场、原油粘度场见图17~图20。
图17 注入结束油层温度场
图18 注入结束原油粘度场
图19 焖井结束油层温度场
图20 焖井结束原油粘度场
综合以上计算结果,确定注多元热流体参数如下:
速度:
5t/h左右
井口干度≥70%
温度300℃左右
焖井10天
周期注入总量:
氮气22.7万Nm3、二氧化碳4万Nm3、水蒸汽500t
三.稠油多元热流体开采现场应用效果
自2004年开始在孤岛油田先后实施5口井(具体见注入参数表、效果表)。
表3多元热流体现场试验注入参数表
序号
井号
周期数
实施时间
空气量(10×4Nm3)
水量(t)
压力(MPa)
温度(℃)
速度(kg/h)
柴油(t)
1
GD2-24J533
3
04.12-05.3
26
420
9-13
270-330
600-900
21.8
2
GD2-31N520
4
05.4-05.5
28
450
10-12
270-340
600-900
23.6
3
GD2-31N520
8
08.12-09.3
61.6
1000
13-18
260-340
600-900
55.9
4
GDN5-604
3
09.11
31.5
500
17-20
290-315
1200-1500
22.6
5
GD2-25X529
5
09.12.-10.1
31.1
500
12-24
270-290
600-900
22.7
小计
5
4.6
178.2
2870
9-24
270-340
600-1500
146.6
表4多元热流体现场试验效果表
序号
井号
措施前一周期
措施后一周期
日液t/d
日油t/d
含水%
周期生产天数d
周期产油t
日液t/d
日油t/d
含水%
周期生产天数d
周期产油t
1
GD2-24J533
21.4
4
81.3
338
1335
13.2
5.8
56.1
366
2136
2
GD2-31N520
28
8
71.4
757
6182
20.5
7.3
46.4
774
5728
3
GD2-31N520
20.5
5.2
74.8
456
2356
本井无效。
邻井有增油效果
4
GDN5-604
47
6.4
86.3
1051
6756
19.7
4.8
75.6
396
1935
5
GD2-25X529
12.1
2.9
75.8
391
1147
无效
小计
5
25.8
5.3
79.4
598.6
17776
17.8
6.0
66.5
512.0
10834
井例:
1、GD2-24J533
该井2001年2月投产,生产层位Ng53,有效厚度 11.5米。
2004年12月-2005年3月进行多元热流体吞吐试验(注入参数见表3)。
该井措施后平均日增油1.8吨,含水下降25.2%,延长生产周期28天,周期产油增加801吨,峰值时日增油16吨,见到了较好的效果。
图21GD2-24J533井生产曲线
2、GD2-31N520
该井1996年1月投产,生产层位Ng53-Ng55,有效厚度 7.8米。
2005年4月-5月进行多元热流体吞吐试验(注入参数见表3)。
该井开井正常生产6个月后,砂卡关井。
该井开井后与上周期前6个月同期对比,平均日产油由11t/d上升到17.4t/d,含水由75.1%下降到53.1%,动液面由710m回升到412m,周期采油由1953t上升到2387t,增加434t。
图22GD2-31N520井生产曲线
3、GDN5-604
该井于2003年7月投产。
生产层位Ng55-Ng56,有效厚度 9.5米。
为配合开展多元热流体试验,注气前由采油院设计实施配套防砂工艺(石英砂+多层覆膜砂+绕丝环填)。
注气管柱由采油院设计并实施(测试总成+热敏封隔器+φ114mm×62mm高真空隔热管)。
(1)多元热流体注入参数设计
速度:
5t/h左右
井口干度≥70%
温度300℃左右
焖井10天
注入总量:
氮气22.7万Nm3、二氧化碳4万Nm3、水蒸汽500t
(2)现场注入情况
2009年11月15日至30日注入多元热流体,中间停注7次,主要是因为井口及注入管线腐蚀刺漏,其次是设备出现轻微故障。
(注入参数见表3)。
(3)现场作业情况
焖井10天后起隔热管过程中发现隔热管从14根以下出现褐红色腐蚀,并且随深度增加腐蚀逐渐加重,隔热管丝扣有断裂情况、内衬破裂,大量腐蚀后产生的氧化铁。
图23隔热管衬套破损图图24隔热管腐蚀后氧化铁图
由于腐蚀程度逐渐加重,考虑到井下防砂管可能受损,决定打捞防砂管,在打捞过程中发现信号筛管下1根油管腐蚀严重断脱。
小修打捞无效后交大修 。
2010年1月10日-25日大修,捞出全部绕丝管防砂管柱,发现绕丝由于腐蚀严重出现爆裂情况。
图25信筛下油管腐蚀图图26绕丝爆裂图
(4)工程测井
为落实套管受腐蚀状况,采用电磁探伤对该井进行工程测井,测井结果显示,套管多处腐蚀严重,且两处存在套漏情况。
图27电磁探伤图
(5)生产情况
GDN5-604开井后峰值日产油达10t/d,含水降低到67%。
有效期396天,周期采油1935t。
图28GDN5-604井生产曲线
四.结论
1、高温高压条件下多元热流体中的CO2、N2更易溶于原油中,使原油粘度降低。
2、多元热流体在高温、高速注入条件下对井下管柱的腐蚀严重,主要是氧化腐蚀、二氧化碳腐蚀。
3、通过现场试验表明注入多元热流体可以提高稠油开发效果,在技术上可行的。
4、现场试验存在的问题,如:
燃料费用高,腐蚀严重,注入井口流程配套,现场参数的调控等,该技术仍需要进一步地深入优化研究。
包括
(1)适用范围研究加强多元热流体开采工艺的作用机理及油藏适应性研究,开展多元热流体同注蒸汽热采组合工艺技术研究,扩大其适用的油藏类型及开发阶段。
(2)开展多元热流体配套工艺研究,包括燃料的优选、高温高压腐蚀性控制的工艺技术研究,进一步提高工艺的经济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02 多元 流体 开采 工艺 研究 应用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