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江河湖海之景 抒喜怒哀乐之情.docx
- 文档编号:30752705
- 上传时间:2023-08-20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3.39KB
状江河湖海之景 抒喜怒哀乐之情.docx
《状江河湖海之景 抒喜怒哀乐之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状江河湖海之景 抒喜怒哀乐之情.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状江河湖海之景抒喜怒哀乐之情
状江河湖海之景抒喜怒哀乐之情
--浅析唐宋诗歌对水的描写
冯守均欧阳林哲
有一种广为流传且根深蒂固的说法:
古人作诗填词,最爱吟诵风、花、雪、月。
其实,这种观点有失偏颇。
因为,这种说法忽视了一个重要事实---水也是历代文人骚客极爱创作的题材之一。
水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份量与地位绝不输于风、花、雪、月,咏颂水的篇章语句不胜枚举。
如“河水”,“淇水汤汤”,“河水清且涟漪”等等,以水抒情,意味隽永。
而“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更是传唱千古的不朽名句。
中国古代社会进入唐、宋时期,诗歌创作达到了空前繁荣,名家高手,多如繁星;妙语佳作,层出不穷。
这一时期,诗人们对水的吟颂、描绘也呈现出无比绚丽的景象。
这里试以唐宋时期最负成名的五位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黄庭坚的诗集作为唐宋诗歌的代表作,赏析他们的诗歌创作对水的描写。
我们对五位大诗人的诗集有关风、花、雪、月、水五字的使用作检索、统计,结果如下(按出现次数由多到少排列):
李白诗集:
风、月、水、花、雪
杜甫诗集:
风、水、花、月、雪
白居易诗集:
风、水、花、月、雪
苏轼诗集:
风、水、月、花、雪
黄庭坚诗集:
风、水、月、花、雪
在五位大诗人总计9600余首诗中,共出现“风”3520个,“水”2520个,“月”2060个,“花”2000个,“雪”1080个。
总的排列顺序是:
风、水、月、花、雪。
统计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
五位大诗人的诗集中,“风”字出现的频次都列第一位。
究其原因,大约在于“风”字在诗歌中已不仅仅指自然现象的那种“风”,而是包含了大量诸如风俗、风仪、风度、风趣、风气、风韵、风采、风(讽)喻、风骚等等非自然物的用法。
从广义上讲,如果我们把一些“水体”及“变态水”如:
江、河、湖、海、溪、涧、池、潭、瀑、泉、冰、霜、雨、露、雪、雾、云等等都统计进去,则咏水的诗句将远多于咏风的诗句。
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诗歌这株文苑奇葩,正是在“水”的滋润下,才能开出绚丽芳香的花朵。
现在,让我们徜徉在五位大诗人的诗苑中,领略一下他们咏水的绝妙好辞。
一、李白诗歌与水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李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诗仙”。
他的诗豪放雄奇,极富想象,无拘无束,流畅多变。
李白创作了近1000首诗,共出现“水”407余处,几乎每两首半诗就出现一次。
李白作诗用“水”,所表达的情感变化幅度大,跳跃性强,有豪气干云的襟怀,也有绵绵不尽的柔情;有万马奔腾的宏大场面,也有宁静恬淡的精致小景。
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将进酒》)”,展现了黄河的大气磅礴;“桃花弄水色(《代别情人》)”,描画了迷人的春光;“抽刀断水水更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倾泄了诗人不尽的愁思;“直斩长鲸海水开(《司马将军歌(以代陇上健儿陈安)》)”,迸发了阳刚男儿的凌云豪气;“泪如双泉水(《白头吟》)”,流出的是无声的友情;“水与心俱闲(《同族侄评事黯游昌禅师山池二首》)”是淡泊名利的低吟;“歌酣易水动(《自广平乘醉走马六十里至邯郸,登城楼览古书怀》)”是慷慨悲壮的高歌;“清水出芙蓉(《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是花园小景的描绘,更是纯朴语言的概括。
诸如此类,数量不少。
李白平酷爱山水,他漫游且讴歌过的河流有:
江(长江)、河(黄河)、淮、汉、颍、泗、汴、渭、泾、汝、汾、溧、淇、湘、沅等等。
其中,安徽省的淮河流域的颍水、汴水以及长江流域的秋浦河等河流,他都多次游历过,并留下许多动人的诗句。
如“淮水不绝波澜高(《赠华州王司士》)”、“颍水有清源(《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秋波落泗水(《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等等。
李白诗歌咏水的佳句甚多,在此列举数句,供大家欣赏。
江水东流猿夜声(《襄阳歌》)
着令山水含清辉(《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
镜湖流水漾清波(《送贺宾客归越》)
水引寒烟没江树(《赠汉阳辅录事二首》)
日照新妆水底明(《采莲曲》)
歌吟渌水动三湘(《自汉阳病酒归,寄王明府》)
一水牵愁万里长(《横江词六首》)
山光水色青于蓝(《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
二、杜甫诗歌与水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杜甫是与李白齐名的伟大诗人,人称“诗圣”。
杜甫是现实主义诗派的巨擘,他的诗对仗工稳,语言精炼,韵律严谨,众体兼备。
杜甫所作1400余首诗中,“水”字共出现390个,平均第3首多出现一次。
杜甫生前曾经历“安史之乱”,晚年过着漂泊不定、寄人篱下的生活。
在他去世前的一段时间,他靠着一叶小舟,流寓水上,最后竟死在船上。
“少在公门多在水(《最能行》)”,就是他这一段生活的真实写照。
对于有着强烈忧国忧民思想的杜甫来说,社会动乱、人民的苦难以及个人的颠沛流离,必然在他笔下的诗歌中反映出来。
因此,杜甫诗歌中的“水”,不仅用于描绘旖旎的风光,而且有愤怒的控诉,悲伤泣血的呐喊。
如:
当他听说唐朝官军在陈陶斜一战中,被安禄山叛军击败,死伤数万,他伤心地写道:
“血作陈陶泽中水(《悲陈陶》)”;当他耳闻腐败的官军行同禽兽,胡作非为时,他愤怒地斥道:
“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三绝句》)”。
动荡、艰难的生活造就了杜甫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极其复杂、多样性。
一方面,他渴望社会安定,人民能安居乐业:
“政化平如水(《能画》)”;另一方面,他十分不满太平盛世中皇亲贵族的奢侈浮华:
“长安水边多丽人(《丽人行》)”;心情好时,他乐观地唱道:
“且休怅望看春水(《官池春雁二首》)”;心情不佳时,他叹惜:
“伤春一水间(《涪江泛舟送韦班归京》)。
”生活安逸时,连花鸟、鱼虫他都感到亲切:
“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村》)”、“点水蜻蜓款款飞(《曲江二首》)”;事不顺心时,连最美丽的桃花他也挖苦:
“轻薄桃花逐水流(《绝句漫兴九首》)”。
忽而他飘飘欲仙:
“春水船如天上坐;忽而他独自伤神(《小寒食舟中作》)”、“遥悲水国秋(《送李功曹之荆州》)”。
类似这样情感矛盾、反差鲜明的咏水诗句,在杜甫诗歌中可找出许多。
当然,杜甫作诗咏水,更多地不定期是寄情山水,放歌风光,其中精彩的句子俯拾皆是。
如:
秋水为神玉为骨(《徐卿二子歌》)
剪取吴松半江水(《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终南渭水寒悠悠(《锦树行》)
白水青山空复春(《寄常征君》)
舍南舍北皆春水(《客至(喜崔明府相过)》)
短短桃花临水岸(《十二月一日三首》)
露下天高秋水清(《秋夜客舍》)
三、白居易诗歌与水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白居易是唐代李白、杜甫之后的又一位大诗人,一生诗作甚丰,近3000首。
他的诗语句流畅,形式活泼;善用对比、白描,通俗易懂,音律和谐。
白居易所作长诗《琵琶行》尤为著名,历千余年传唱而不衰。
白居易所作2900余首诗中出现“水”760处,约每4首诗中出现1个。
白居易以水为友,他说:
“水能性淡为吾友”;他尤爱观赏水景:
“一日三回到水边(《向归仁砌下看。
思黯归仁宅亦有小滩》)”;他一再表白自己对山水的迷恋:
“林下水边无厌日(《池上即事》)”、“登山临水咏诗行(《龙门下作》)”、“行寻春水坐看山(《和裴相公傍水闲行绝句》)”;以至于喝一口水也心满意足:
“饮水心亦足(《孟夏思渭村旧居寄舍弟》)”。
或许正是国为他以水为友,喜爱水景的缘故罢,他有许多咏水的诗句十分精彩、动听。
如“银瓶乍破水浆迸”、“幽咽泉流冰下难(《琵琶行》)”以水声状琴声,极其生动、新颖。
白居易善于抓住瞬间镜头而重彩涂抹,例如:
他描写傍晚时分,夕阳即将隐没的一刹那所触发的水景,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暮江吟》)”,把夕阳、江水相辉映的景色写得何等瑰丽!
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白居易,不惮其烦地以水寄情,他自称:
“久为山水客(《湖亭晚望残水》)”;不惜:
“爱水多棹舟(《日长》)”;见了水,他现出儿童般的天真:
“水嬉歌尽日(《斋居春久感事遣怀》)”;甚至有点儿神经质:
“十步一饮水(《山雉》)”。
类似这种沉溺于水景的诗句,在白居易诗集中还多得很。
如:
水蓼残花寂寞红(《县西郊秋寄赠马造》)
山色初明水色新(《庾楼晓望》)
一渠春水柳千条(《板桥路》)
满幅风生秋水纹(《庾顺之以紫霞绮远赠以诗答之》)
白藕新花照水开(《白莲池泛舟》)
游山弄水携诗卷(《忆晦叔》)
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
水色晴来嫩似烟(《早春忆苏州寄梦得》)
4、苏轼诗歌与水
古代不少大文人往往有其独特的爱好:
王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林逋爱梅,李白爱月,周敦颐爱莲……有没有爱水的?
有。
这就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
苏轼为北宋文学泰斗,其所作诗歌豪放慷慨,想象飞驰,意境灵魂,奇趣横生。
苏轼对水情有独钟,他在《泛颍》中说:
“我性喜临水”,这表明他爱水似出乎天性。
苏轼一生也确实与水有缘,这在他的诗集中有充分反映。
他创作的2000余首诗中,咏水的诗句多达540条,描绘的对象十分广泛,几乎涵盖了他一生的方方面面,以诗为证:
祖藉:
我家江水初发源(《游金山寺》)
居家:
卜居新息临淮水(《过新息留示乡人任师中》)
做官:
归来只作水衡卿(《送王伯敭守虢》)
造房:
流水在屋下(《司马君实独乐园》)
务农:
为我买田临汶水(《送李公恕赴阙》)
水利:
要令水力供臼磨(《游博罗香积寺》)
修身:
江水洗我肝(《藤州江上夜起对月,赠邵道士》)
养性:
闭眼观心如观水
交友:
井水分西邻(《次韵子由所居六咏》)
问讯:
闻道君家好井水(《游张山人园》)
寻路:
白水田头问行路(《游道场山何山》)
识途:
水香知是曹溪口(《赠友人》)
出游:
却寻流水出东门(《上巳日与二三子携酒出游随所见辄作数句明日集之为诗故词无伦次》)
洗浴:
不辞脱绔溪水寒(《五禽言》)
摄生:
饮水自修龄(《次韵程辅游碧落洞》)
嗜好:
甘心向山水(《张庖民挽词》)
思乡:
故园山水聊心存(《雪浪石》)
怀古:
投文易水吊燕丹(《次韵子由使契丹至涿州见寄四首》)
祈求:
政拙年年祈水旱(《次韵周开祖长官见寄》)
忧民:
当怜水旱氓(《江涨用过韵》)
发愿:
能令水石长在眼(《书王晋卿所藏著色山二首》)
审美:
流水有令姿(《泛颍》)
赏景:
水光潋滟晴方好(《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聆音:
来听水潺潺(《神女庙》)
清高:
独笑依依临野水(《和王晋卿送梅花次韵》)
创作:
诗仍翻水成(《次韵江晦叔二首》)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苏轼爱水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江水在此吾不食(《次前韵送程六表弟》)”、“夜深同看水中天(《次韵王诲夜坐》)”。
举凡苏一生衣、食、住、行、喜、怒、哀、乐等,无不浸透了“水”,水成了他人生难舍难分的一部分。
为更好地了解苏轼与水的情缘,在此摘选部分诗句,以供赏析。
小风吹水碧鳞开(《淮上早发》)
迢迢涧水随人急(《过黎君郊居》)
乾坤浮水水浮空(《濠州七绝·浮山洞》)
春水芦根看鹤立(《庚辰岁人日作时闻黄河已复北流老臣旧数论此今斯言乃验二首》)
月色着人如着水(《》)
风高月暗云水黄(《十月十六日记所记》)
亭亭芙蓉在秋水(《章质夫寄惠崔徽真》)
春江水暖鸭先知(《惠崇春江晓景二首》)
春池水暖鱼自乐(《题陈公园》)
新月照水水欲冰(《盐官部役戏呈同事兼寄述古》)
5、黄庭坚诗歌与水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
黄庭坚是与苏轼同时代人,两人交情甚厚,诗名相埒,人称“苏黄”,是继唐代“李杜”之后,诗坛公认的又一对“双子星座”。
黄庭坚的诗歌风格不同于苏轼,黄庭坚作诗讲究创新,下语奇警,章法严密。
他共创作了1900余首诗,其中咏水诗350条。
值得注意的是,黄庭坚对水的看法深受古代典籍《管子》的影响,认为水是一种五德兼备(仁、情、正、义、谦卑)的美好东西。
为此,他写诗赞水道:
“水德通万物(《平阴张澄居士隐处三诗之亨泉》)”、“水德贵深远(《赠无咎八音歌》)”,同时,他以水自谦道:
“吾学淡如水(《以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为韵寄李子先》)”;又自称:
“心如颍水清(《韩献肃公挽词三首》)”。
黄庭坚咏水,有些句子用词十分奇警。
如“天与水模糊(《大雷口阻风》)”,“模糊”二字道尽了天水相接,浑沌一体的景色。
又如:
“独雁叫群天拍水(《听宋宗儒摘阮歌》)”,“拍”字用得极恰当。
黄庭坚咏水,有些诗句写得极有气势,如:
“万里风帆水着天(《戏赠米元章二首》)”、“汉时水占十万顷(《和谢公定河朔漫成八首》)”、“目极千里云水隔(《新寨饯南归》)”等等。
黄庭坚喜爱将“天”与“水”两字相合,构成一幅幅浓淡相宜、高低相映的水墨画。
如:
“天拍水”、“水着天”、“水如天”、“水彻天”、“水粘天”、“水拍天”、“天到水”、“天水宽”等等,其中“拍”、“粘”、“着”、“彻”等动词用都很凝炼。
“水”在黄庭坚笔下就象一道明媚的油彩,幻化出一幅幅奇景,令人目不暇接、神驰心叹。
试再撷取若干诗句,以证此言不虚。
五湖春水白鸥前(《呈外舅孙莘老二首》)
水边风日笑横枝(《以诗句咏梅·水边风日笑横枝》)
重山重水绕深蓝(《》)
青山得意看流水(《和甯子与白鹿寺》)
千里关山云水白(《再和答张仲谋陈纯益兄弟》)
云客天影水中摇(《和答张仲谟泛舟之诗》)
山明松雪水明沙(《上萧家峡》)
嫩草已侵水面绿(《观化十五首》)
6、唐宋诗歌与水的关系初探
以上简述了唐宋五大诗人的诗歌创作对水的描写,其实,在唐宋时期,可以说几乎所有的诗人无不以水入诗,以水言志,以水抒情,构成了唐宋诗歌一幅独特的“水”墨画。
从前人所选编的唐宋诗歌的几部精华本来看如《唐诗三百首》、《千家诗》、《宋诗精华录》,其中咏水诗句触目皆是,状景抒情,各显其神。
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如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旅怀》)”,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泊秦淮》)”,王安石:
“一水护田将绿绕(《书湖阴先生壁》)”,林逋:
“疏影横斜水清浅(《山园小梅》)”,岳飞:
“好山好水观未足(《池州翠微亭》)”,曾几:
“观山观水都废食(《发宜兴》)”等等
存在即为合理。
那么,唐宋诗歌偏爱对水的描写肯定有其一定的历史渊源。
金、木、水、土,谓之“五行”。
古代思想家使用这样五种日常生活的常见物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具有朴素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因素。
哲学是对自然知识和社会的抽象概括和总结。
文学是用语言文字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
“水”在哲学和文学中异曲同工的运用,正是说明了人类认识世界和表现生活的共性。
《管子》云:
水生万物,水乃高洁之物。
圣人赋水以灵性,因此,便有人为水感叹,为水而喜,为水而忧。
君不闻,惜时如金的孔子曾在川上曰:
“逝者为斯夫”;百折不挠的勇者曾悟透:
“滴水穿石”的内涵;君不见,高瞻远瞩的政坛英杰总在咀嚼“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韵味,总在演绎“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训诫;君不晓,抱负远大的志士昂首高歌: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命运多舛的怨妇低眉沉吟: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诗歌是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样式,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在创作原则上,诗歌自然也不例外。
唐宋诗歌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顶峰,正使得这一原则更加成熟、规范,更加博大精深。
状江河湖海瀑溪泉之景象,抒喜怒哀惧爱恶欲之情愫,这正是唐宋诗歌一幅独特瑰丽的“水”墨画。
(作者单位:
省茨淮新河工程管理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状江河湖海之景 抒喜怒哀乐之情 江河湖海 喜怒哀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