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后题答案高等教育出版社.docx
- 文档编号:30751792
- 上传时间:2023-08-20
- 格式:DOCX
- 页数:42
- 大小:52.29KB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后题答案高等教育出版社.docx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后题答案高等教育出版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后题答案高等教育出版社.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后题答案高等教育出版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9年修订版)知识梳理+课后答案
※1.历史使命
指人们担负的重大历史任务和重大的历史责任。
※2.创新学习
是一种以求真务实为基础,采取创造性方法,积极追求创造性成果的学习。
※3.勤奋
发奋努力、不畏艰难、锲而不舍、永不懈怠。
※4.严谨
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做到严肃、严格、严密
P19
※题目1.大学生怎样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
(1)大学生要尽快认识大学生活的特点
大学是一个陶冶人文气质、引领精神文明、促进学术争鸣、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园地。
“大学,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
” 大学之所以被称之为“大学”,不仅仅因为这里有蕴藏着涵盖古今中外的各种专门书籍和先进的仪器设备的“大楼”,而且因为这里有教书育人、爱岗敬业的“大师”。
同学们不仅能从这些良师那里学到系统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能从他们身上学习做人的道理,接受他们人格的熏陶和感召,从而汲取思想道德的营养,为自己的成长和成才创造有利的条件、打下坚实的基础。
进入大学学习,意味着人生的奋斗历程揭开了新的一页。
大学生活与中学相比,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新的特点:
①.宽松与自主并存的学习环境
②.统一与独立并存的生活环境
③.丰富与平等并存的人际环境
④.多彩与严谨并存的课余环境
(2)大学生要尽快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大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很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和提高独立生活能力,无论是学习、生活、交友乃至认识社会和人生,都需要更多地依靠自己去思考、判断、选择和行动。
培养独立生活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不断提高生活上的自理能力,包括一些基本的生活能力
②.学会用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人
③.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
④.客观地对待别人的优势
※题目2.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成才目标是什么?
不同时代的青年面对不同的历史课题,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
当代大学生承担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历史发展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是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也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
大学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德智体美方面的素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
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
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遵纪守法观念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促进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智是人才素质的基础。
在智育方面,要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本专业比较系统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能,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培养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提高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
体是人才素质的条件。
在体育方面,要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身体健康,才能胜任今天的学习任务和明天的工作职责。
美是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
在美育方面,要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养成良好的审美观念,加强审美修养,认清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不断提高审美水平。
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是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
当代大学生应努力成长为主动发展、健康发展、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
※题目3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及重要意义的理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保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任何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都需要有核心价值体系的强力支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引导着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目标,能够凝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
当前只有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整合多样化的价值观,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
第二、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成人成才。
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有利于青年大学生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青年大学生只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不迷失自己的价值观。
※题目4.当代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为什么要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中应运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完成新任务的迫切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它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基本途径。
※题目5.结合实际谈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1)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了解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和法律素质等方面的要求,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大学生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汲取有益的精神营养,获得真、善、美的心灵启迪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成才立业。
(2)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方法
第一,学思结合。
孔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要联系书本知识与实际情况进行积极的思考,打通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寻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努力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真正把书本知识转变成自己的价值观念与行为习惯。
第二,学以致用。
学习“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不是为了背条文、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应付学校与老师,而是为了自己的成长成才。
因此要学以致用,即带着问题去学习,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来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交流监督。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的学习需要个体的努力,但并不等同于个人行为。
需要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的交流,相互提醒,相互促进与提高。
Ø——第一章——
P39
※题目1.结合自身实际,谈谈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如果说社会是大海,人生是小舟,那么理想信念就是引航的灯塔和推进的风帆。
没有科学的理想信念的人生,就像失去了方向和动力的小船,会在生活的波浪中随处漂泊,甚至会沉没于急流之中。
(一)理想信念的作用
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
人生是一个在实践中奋斗的过程。
要使生命富有意义,就必须在有意义的奋斗目标的指引下,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前进。
理想信念对人生历程起着导向的作用,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定向器。
理想信念一旦确立,就可以使人方向明确、精神振奋,不论前进的道路如何曲折、人生的境遇如何复杂,都可以使人透过乌云和阴霾,看到未来的希望和曙光,永不迷失前进的方向。
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
理想信念是激励人们向着既定目标奋斗前进的动力,是人生力量的源泉。
一个人有了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就会以惊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成就事业、创造奇迹。
古今中外无数英雄豪杰之所以能在充满困难的条件下最终成就伟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胸怀崇高的理想信念,因而具有锲而不舍、披荆斩棘的动力。
与此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就有可能浑浑噩噩,庸庸碌碌,虚度一生,甚至腐化堕落,走上邪路。
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人生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辅相成的统一过程。
理想信念作为人的精神生活的核心内容,一方面能使人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统一起来,使人的内心世界成为一个健康有序的系统,保持心灵的充实和安宁,避免内心世界的空虚和迷茫;另一方面又引导着人们不断地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提升精神境界,塑造高尚人格。
一个人的理想信念越崇高、越坚定,精神境界和人格就会越高尚。
(二)理想信念与大学生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承载着家庭和亲人的嘱托,满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学们在大学期间,不仅要提高知识水平,增强实践才干,更要坚定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明确做人的根本,这对于同学们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
人的理想信念,反映的是对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期望。
因此,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就意味着以什么样的期望和方式去改造自然和社会、塑造和成就自身。
在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目标中,“有理想”具有更加突出的位置,这表明理想信念与做什么人关系重大。
在大学阶段,“做什么人”是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会时时面对的人生课题,只有树立起高尚的理想信念,才能够很好地解答这一重要的人生课题。
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
大学时期,同学们都普遍面临着一系列人生课题,如人生目标的确立、生活态度的形成、知识才能的丰富、发展方向的设定、工作岗位的选择,以及如何择友、如何恋爱、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克服困难,等等。
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有一个总的原则和目标,这就要确立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
大学时期确立的理想信念,对今后的人生之路将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影响终身。
因此,同学们应当高度重视对理想信念的选择和确立问题,努力树立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使将来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宽广,使宝贵的一生富有价值,卓有成就、充满自豪。
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
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为什么学的问题,是与走什么路、做什么人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艰巨任务需要同学们努力学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需要同学们努力学习;个人的成长成才也需要同学们努力学习。
大学生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激发起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自身成才而发愤学习的强烈责任感与使命感,努力掌握建设祖国、服务人民的本领。
同学们不论今后从事什么职业,都要把个人的奋斗志向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今天的学习进步同祖国明天的繁荣昌盛紧紧联系在一起,使理想信念之花结出丰硕的成长成才之果。
※题目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本质规律,指明了消灭资本主义旧世界、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实现工人阶级与全人类解放的理想目标和现实道路,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划时代的根本变革。
科学性和革命性高度统一的理论品质,决定着马克思主义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
在当代中国,只有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把握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本质要求和客观规律,切实解决影响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传承和变革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
把握了这一点,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题目3.如何认识个人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论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向全党明确提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的思想建设任务。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生力军,代表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导和统领大学生理想教育,对实现大学生个人理想升华,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决定着大学生理想教育的基本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是当代大学生理想教育的“灵魂”和基础,它决定着大学生理想教育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一定社会主体共同价值目标的集中体现,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个维度,其中三个维度都与精神领域有关。
在当代中国,只有牢固地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广大青年学生,才能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科学性,使他们在情感上和理性上都自觉接受、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保他们的个人理想沿着正确的方向塑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是衡量大学生理想教育效果的重要标准。
在教育大学生成为“四有”新人的目标体系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始终摆在最重要的位置。
大学生理想教育的目的是使大学生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和价值目标。
因此,能否通过对大学生的共同理想教育,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既是衡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效果的重要标准,也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远大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
只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学生才能自觉地运用社会主义的道德和纪律来约束自己,才能产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的强大内在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是振奋大学生精神、鼓舞大学生进取的有效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充分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对大学生进行共同理想教育是促使大学生积极向上的重要途径。
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明白,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实现个人理想,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统领和引导个人理想的实现从实际出发,从自己做起,脚踏实地,积极进取;要在实现个人理想的过程中,通过多读书、读好书,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提高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为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贡献力量
※题目4.结合历史与现实,谈谈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认识。
理想变为现实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往往会遭遇波澜和坎坷。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理想的美好有着充分的想象,而对于理想实现的艰难则往往估计不足。
渴望早日实现理想,希望顺利实现理想,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把实现理想设想得过分容易,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缺乏思想准备,那就会影响理想的实现,甚至会导致人们在困难面前对理想失去信心。
因此,在确立理想和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理想实现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
一般来说,理想越是高远,它的实现过程就越复杂,需要的时间就越长。
人们对实现理想所需要时间的估计往往偏少,然而事实上理想的实现常常比事先所预料的时间要长,特别是比较高远的理想,当人们热切期待着它的到来时,它却总是姗姗来迟。
理想实现的长期性是对人们的耐心和信心的考验,对此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任何一种社会政治理想的实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波折,充满着艰险和坎坷。
在阶级社会中,进步阶级在实现社会政治理想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反动阶级的残酷镇压。
所以,要实现理想、创造未来,就必须有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坚定不移的信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在实现理想的征途中,遭遇到一点困难、曲折或失败,就灰心丧气、悲观失望甚至动摇理想信念的人,不可能将理想最终变为现实,也不可能体会到实现美好理想的巨大幸福。
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但历史长河的奔腾,必然潜伏着难以预测的漩涡和逆流,必然会经历难以数计的迂回和曲折。
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进程,充分印证了社会理想实现的道路是长期的、艰巨的和曲折的。
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到1917年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经过了70年。
多少艰难的尝试,多少惨痛的失败,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与实践不但没有被扼杀掉,相反,在长期艰辛探索中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催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如雨后春笋般勃然兴起。
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再一次遭受重大挫折。
然而,社会主义并未如西方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所预言的那样,在20世纪末进入历史博物馆,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使社会主义运动展现了光明的前景。
由此可见,理想实现的路途是艰难曲折的,远大理想的实现更是需要一代一代人的不懈努力。
但是,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上的理想,经过艰难曲折的锤炼,必定会闪烁出更加耀眼的真理之光。
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
执著追求的人总会经历顺境与逆境等不同人生境遇,并感受着顺逆中的甘苦、福祸与荣辱。
在顺境中前进,如同顺水行舟,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因素,使人们更容易接近和实现目标。
但是顺境中的宽松气氛、优越条件,又容易使人滋生骄娇二气,自满自足,意志衰退。
在逆境中奋斗,犹如逆水行舟,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和更多的艰辛,才可能成功。
但是,逆境只是增大了人们向理想、目标前进的难度,而不是消解了实现理想目标的可能性。
事物常常具有两面性,在逆境中向理想目标奋斗,可能会有顺境中难以得到的收获。
逆境的恶劣环境,对于挑战者而言,可以磨炼意志、陶冶品格、丰富战胜困难的经验,丰富人生阅历。
只要树立必胜的信念,坚持科学的态度,逆境不但不会把人打倒和压垮,反而能使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地迸发出来,创造出乎意料的奇迹。
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惨遭宫刑之祸,蒙受莫大的不幸,但他苦而不悲,孤而不堕,以历代身处逆境而有作为的圣贤为师。
他说: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他以此激励自己,终于在逆境中以顽强的毅力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历史巨著 ——《史记》。
迎高潮而快上,乘顺风而勇进,这是身处顺境的学问,是善于抓住机遇不断丰富与完善自己的方式;处低谷而力争,受磨难而奋进,这是身处逆境的学问,是将压力变成动力之所为。
在追求理想的旅途中没有永远的顺境,也没有永远的逆境。
因此,当身处顺境时,切莫得意忘形,因为顺境可能只是一时的,必须做好遇到逆境的准备;当身处逆境时,也勿悲观失望,只要勇于战胜逆境,顺境就在前面。
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对人生的作用都是双重的,关键是怎样去认识和对待它们,只要善于利用顺境,勇于正视逆境和战胜逆境,远大的理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题目5.如何认识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的关系?
立志当高远。
青年时期是理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立志的关键阶段。
志向高远,就是要放开眼量,不满足于现状,也不屈服于一时一地的困难与挫折,更不要斤斤计较于个人私利的多与少、得与失。
大量事实告诉人们,那些在事业上取得伟大成就、对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人,都是在青年时期就立下了鸿鹄之志,并为之坚持不懈、努力奋斗。
周恩来中学时期就立下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代知识分子,青年时期就立志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报效祖国。
树雄心、立壮志,是关系大学生一生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
立志做大事。
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是有意义的。
青年人应以国家民族的命运为己任,而不要以个人的荣华富贵为人生的理想。
如果一个人不顾自身所处时代的召唤,脱离自己所归属的国家和民族繁荣发展的需要,把个人理想等同于个人奋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天马行空,独来独往,那么,不仅他的人生价值取向是错误的,而且这种追求因为脱离了国家、民族和时代的需要,往往也是难以实现的。
在今天,做大事就是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无论从事什么具体、平凡的工作,只要是与这一伟大事业相联系、是服务于祖国和人民的,就值得我们去做,就是大事。
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立志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真正做到“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在为实现社会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
立志须躬行。
漫长的征途需要一步一步地走,崇高理想的实现需要一点一滴地奋斗。
通往理想的路是遥远的,但起点就在脚下,在一切平凡的岗位上,在扎扎实实的学习和工作中。
实现崇高的理想,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平凡的工作做起。
Ø——第二章——
※爱国主义
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民族精神
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
※时代精神
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
※国防观念
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对国防建设的目的、内容、途径和重要性等问题的认识,主要包括国防忧患意识、国防目标意识、国防价值意识、国防责任意识、国防法制意识和国防献身意识等。
P61
※题目1.怎样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
热爱祖国、矢志不渝。
刻骨铭心的爱国之情,矢志不渝的报国之志,生死不移的爱国之行,写满了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以天下为己任,无论身居何位,都心忧天下,关心国家的命运和民生的苦乐,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兴衰联系起来,把爱国的思想付诸实际的行动。
维护统一、反对分裂。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体,除了汉族之外,还有众多少数民族,而汉族本身也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由许多民族融合而成的。
民族团结和睦,始终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始终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和神圣职责。
同仇敌忾、抗御外侮。
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与自由,但决不容忍外来的侵略和压迫。
面对外来侵略,各族人民总是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奋起反抗。
在中国历史上,所有侵略者最终都难逃失败的命运。
也正是在抵御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精神;开拓进取、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路的民族创造精神;坚持正义、自觉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民族奉献精神。
※题目2.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为什么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利用是跨国界的,商品在全世界销售,资本跨国界流动,信息得以共享,各国经济交往中需要遵循共同规则,跨国公司本土化的程度不断提高,不仅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而且还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中的独立主体。
只要国家继续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
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地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这就更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撑。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在如何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与爱国主义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上,需要着重树立这样一些观念。
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题目3.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有哪些主要内容?
新时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既承接了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内涵更加丰富。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思想道德修养 法律 基础 课后 答案 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