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词指要上卷非凡课件免费语文PPT课件平.docx
- 文档编号:30747160
- 上传时间:2023-08-20
- 格式:DOCX
- 页数:111
- 大小:130.90KB
填词指要上卷非凡课件免费语文PPT课件平.docx
《填词指要上卷非凡课件免费语文PPT课件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填词指要上卷非凡课件免费语文PPT课件平.docx(1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填词指要上卷非凡课件免费语文PPT课件平
填词指要[上卷]
行者搜集整理
--------------------------------------------------------------------------------
第一类小令
十六字令
一(韵)
+│--││--(韵)
例一
归,
猎猎熏风卷绣旗。
栏教住,重举送行杯。
--宋张孝祥
例二
眠,
月影穿窗白玉钱。
无人弄,移过枕函边。
--元周晴川
(1)本调又名《归字谣》、《苍梧谣》。
起于唐代。
十六字,三平韵。
(2)此类小令,字数有限,填写时头绪要单一,语言要精练,在短小的篇幅中方求意思完整。
如例一为作者《十六字令送刘郎》三首之一。
句首"归"字点题,次句写送行的季节和气氛,三、四两句表现主人殷勤送别之意,前呼后应,一气呵成。
例二次句把穿窗的月影比作一个个白玉制的钱,形象生动。
全词表现出夜深人静,作者欹侧床边,欣赏月光的一种生活情趣。
忆江南
-+|(句)+||--(韵)
+|+--||(句)+-+||--(韵)
+||--(韵)
--唐刘禹锡(和乐天春词)
(1)据唐段安节《乐南杂录》云,此词乃唐李德裕为亡妓谢秋娘而作,本名《谢秋娘》。
后白居易有《忆江南》三首,其有一首末句云:
"能不忆江南",故名。
又名《梦江南》、《望江南》。
五句,二十七字,三平韵。
(2)首句为三字句,第二字虽平仄不拘,词家多喜用仄声,如李煜作"多少恨",皇甫松作"兰烬落",温庭筠作"梳洗罢",吴文英作"三月暮"等,可为参考。
三、四两句句法,与平起七律诗中的颔联相似。
作者常用对偶。
(3)例一为作者在洛阳回忆江南之作。
三、四两句抓住江南水乡春天景色的特征来写,表达了诗人热爱江南的情怀。
例二题下有作者原注云:
"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
"三、四两句把随风摆动的柔柳条喻作飘起的衣袖;又把一丛丛兰草沾着露水,比作泪水浸湿了衣巾。
结句写一女子因春天已去而发愁的样子,可能也有所寄托。
渔父
+|--||-(韵)+-+||--(韵)
-||(句)|--(韵)+-+||--(韵)
例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唐张志和
(1)单调,五句,二十七字,四平韵,与双调、五十字、叶仄韵的《渔歌子》无关,万树《词律》和龙榆生《唐宋词格律》等书把两者混为一谈,应予纠正。
(2)例词为作者《渔父》五首之一,写于中唐时期,故七言诗的痕迹依稀可见。
此词写法上的特点是淡中见浓,诗中有画。
它摄取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渔父捕鱼的一个镜头:
斜风细雨,茫茫苍苍,湖边坐着一个头带箬笠,身穿蓑衣的渔翁,悠闲自得地在垂钓(作者号烟波钓徒,实际上是作者的自我写照)。
这幅"水墨画"本来是够美的了,但作者还要来个棉上添花,根据不同的对象分别用"白""青""绿"等色彩,象画家点苔似地加以点染,而"桃花""鳜鱼"虽未言明,那种"粉红""青黄"(鳜鱼青黄色,背部呈现不规则的黑斑纹)等色彩也是不讲自明的。
这样,就把人物形象同景色配搭得更好,一幅淡中见浓,形象鲜明的烟波垂钓图就突现在读者眼前了。
无怪这首小词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
捣练子
-||(句)|--(韵)+|--+|-(韵)
+|+--||(句)+-+||(韵)
例一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南唐李煜
例二
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黑题。
寄到玉关应万里,成人犹在玉关西。
--宋贺铸
(1)又名《深院月》,原咏捣练而得名,用于妇女怀念怔人。
二十七字,三平韵。
(2)首为三字对句,句法均为上二下一。
(3)"寒砧",由寒风传来的砧杵相击声。
砧是捣衣石,杵是棒槌。
古代妇女每至九月便准备寒衣,先用杵在砧上把布帛敲平,然后缝制,这种捣衣声最能勾起少妇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例一就表示这种思念,但作者不用一字明写离愁,而是用清凄的气氛来烘托这种愁闷,手法是相当高明的。
例二为同一题材的作品。
写法上与例一有区别,李词偏虚,贺词重实,作者从捣衣、泪水和着墨水写信(泪墨题),把征衣寄到玉关等活动中来体现少妇对征人的怀念。
到玉关已经万里之遥,而防守边疆的军士更在玉关的西面,则少妇的辛酸可以想见了,这是进一层的写法,与欧阳修的"行人更在青山外"句(《踏莎行》)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能作者即从欧句悟出。
以闺中少妇思念塞上征人为主题的作品,在盛唐诗中颇多,词里是很少见的。
江南春
-||(句)|--(韵)
---||(句)-||--(韵)
---|--|(句)-|---|-(韵)
例
波渺渺,柳依依。
孤村芳草运,斜日杏花飞。
江南春尽离肠断,(上艹下频)满汀州人未归。
--宋寇准
(1)单调小令,为北宋寇准所创,六旬,三十字,三平韵。
(2)首为三字对句,句法都是上一下二。
第三、四两句为上二下三之五字对句。
五、六两句的平仄要求较一般七字句为严。
(3)寇准这首词借暮春的景色来抒发离别之情,"芳草远""杏花飞""(上艹下频)满汀洲"都是景中寓情语。
如梦令
+│+--│(韵)+│+--│(韵)
+││--(句)+│+--│(韵)
-│(韵)-│(叠)+│+--│(韵)
例一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鸾歌风。
长记别伊时,和泪出门相送。
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后唐李存勖
例二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如否?
应是绿肥红瘦。
--宋李清照
(1)又名《忆仙姿》,本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勖)创制,后苏轼因庄宗词中有如梦如梦叠句,故改现名。
七句,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
(2)句子以六言为主,一、二两句间有用对偶者。
如"莺嘴啄花红(左氵右上亚去下横下田),燕尾剪波绿皱"(秦观)。
一、三、五平仄相对,尤觉工致。
第五、六句为两字叠句。
(3)据刘义庆《幽明录》载:
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剡县人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二仙女,"姿质妙绝",被邀至家,留住半载,因思归甚苦,二女乃"集会奏乐"送别。
及还乡,子孙已历七世。
例一即以此神话故事为题材而写成,在写法上并不突出,惟末尾三句,用"残月"、"落花"和"晓雾"等眼前景物来渲染同仙女分别时的气氛,迷离惝恍,仿佛梦中,能抓住神话的特色。
例二为李清照名作之一,写得非常出色。
清早醒来,回想起昨夜醉梦中听到稀疏的雨点和急骤的风声,猛然想起帘外的海棠,快问怎样了,不懂事的侍儿随口回答海棠还是老样子,其实主人早已心中有数了,所以马上提出反问"知道吗?
知道吗?
怕是叶茂而花残了"。
简短的回答,使全词由平凡而转入突兀,生动而含蓄地反映了主人的惜花心情。
叠用"知否"是为了加强语气。
全词首尾呼应,淡中见浓。
"绿肥红瘦",两相比较,从色彩到形象,都是异常鲜明的。
此调短小明快,倘能截取生活中的一个片段,善加表现,便能情趣横生,例二可以为证。
长明思
++-(韵)++-(叠)
+│--+│-(韵)+-+│-(韵)
++-(韵)++-(叠)
+│--+│-(韵)+-+│-(韵)
例一
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白居易
例二
村姑儿,红袖衣,
初发黄梅插稻时,双双女伴随。
长歌诗,短歌诗,
歌里真情恨别离,休言伊不知。
--宋蔡伸
(1)本调八句,三十六字,属双调中之最短者。
前后片各三平韵,一叠韵。
(2)前后片之首起两个三字句可以都是叠句,可以不用叠句,也可叠与不叠兼用。
句法或上一下二,或上二下一,也较自由。
第三句为仄起之七字句,第五句为平起之五言句。
(3)古人常常以思念爱人为主题填此调,所以词牌名称与内容的一致,为本调的重要特点。
例一写一女子月夜倚楼思念爱人所流露的忧愁。
"吴山点点愁",用拟人手法,更增加了艺术表现力。
例二也是表现同一主题的,但用的农村题材,写一个农村姑娘在秧田插秧时哼着怀念对方的长短歌曲,很快被她那同病相怜的女伴领会了。
含而不露,意在言外。
相见欢
+-+│--(平韵)│--(叶平)
+│+--││--(叶平)
++│(仄韵)+-│(叶仄)│--(归平韵)
+│+--││--(叶平)
例一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
例二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宋朱敦儒
(1)此调七句,三十六字,平仄韵错叶。
李煜填此词,有"独上西楼"、"月如钩"等句,故又名《上西楼》、《秋夜月》。
宋人名之为《乌夜啼》,而《锦堂春》亦名《乌夜啼》,不可混淆。
(2)上片三平韵,下片起二句接叶仄韵,第三、四句仍叶平韵。
两九字句一说以上二下七为宜。
万氏词律谓语气可于第四字处略断。
亦有在六字处断句者,见例二。
(3)本调以李煜这首最著名,他不借外物,直接用"剪不断,理还乱"来喻"离愁",很觉新颖别致,可谓神来之笔。
但今天填此词,不必限于描写离愁别恨。
例二朱词借秋风之悲凉,哀中原之沉沦,摹仿李词而化用之,自出新意,这是学习前人的范例之一。
时至今日,我们在诗词创作中更应该发扬这种既善于继承,又善于创新的精神。
生查子
+-+│-(句)+│--│(韵)
+││--(句)+│--│(韵)
+-+│-(句)+│--(韵)
+││--(句)+│--(韵)
例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宋欧阳修(元夕)
(1)来自唐教坊曲,双调四十字,八句,前后片各两仄韵。
(2)此词实由两首五言仄韵合成。
但平仄各家出入颇大,其中欧词首句用拗句句法,音节较委婉,采以为例。
(3)例词是欧阳修名作之一。
前片写主人公回忆去年元夜和情人的约会;后片写今年景色依旧,却已物是人非,触景生情,泪湿春衫。
前后片对比强烈,语言明快,开门见山,颇带民歌色彩。
昭君怨
+│+-+│(仄韵)+│+-+│(叶仄)
+││--(转平韵)│--(叶平)
+│+-+│(仄韵)+│+-+│(叶仄)
+││--(转平韵)│--(叶平)
例一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
新月与愁烟,满江夭。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
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宋苏轼
例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
急雨打逢声,梦初醒。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
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宋杨万里(荷雨)
(1)本调八句,四十字,押韵两仄两平递转,上下片同。
(2)一、二两句中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以通用,第三句为仄起的五言平韵句,第四句句式上一下二或下二上一,均可。
(3)所填内容比较广泛,抒情、写景、状物均可。
例一系作者送别之作。
作者词风不同于柳永、秦观,不作儿女态,但不等于说词中无借别之意,不过说法不同而已。
前片桓伊三弄指笛声,它把客人的幽梦惊破了。
急忙起看外面,但见天上挂着新月,江上烟雾弥漫,暗示着客人行将远去。
后片开头来一个转折,想去却又不去,表示留恋之意,但毕竟还得去啊!
不是吗?
在落花飞絮的季节(暮春)里送客人乘船东去了。
用落花飞絮作映衬是用的比兴手法。
例二为杨万里之荷雨。
作者善于捕捉形象,把雨中跳动在荷叶上的水珠描写得栩栩如生,极富生活情趣。
填此调者不妨选取眼前题材写点小品。
点绛唇
+│--(句)+-+│--│(韵)
│--│(韵)+│--│(韵)
例一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
倚问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
例二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去。
今何许?
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
--宋姜夔
(1)本调又名《南浦月》、《点樱桃》、四十一字、九句,前片三仄韵,后片四仄韵。
(2)例一为李易安早年作品,写一个少女的天真活泼(实际上是作者自画像)。
在荡罢秋千之后,她疲乏得连手也懒得洗。
时届初夏,一阵薄汗把内衣也湿透了。
换头语出新意,当她一眼看到有人来了(认出是自己的未婚夫),连鞋子都顾不上穿,头上的金钗也冷不防脱落了,腼腆地奔进屋子。
然后靠着门,回头偷看,却又装着嗅手里的青梅似的。
作者把这位少女天真无邪的心理活动如爱动、娇懒、机灵、害羞、多情等特点在一刹那中和盘托出,既大胆,又巧妙,使人直觉得这位少女憨厚可爱。
作者的确不愧为心理描写的能手。
例二借江南烟雨景色寄托情思。
"燕雁"、"数峰"两句皆用拟人化手法,北来的大雁"无心"在太湖西边停留,它们已经随着行云飞向南方,只有几座山峰,在潇潇暮雨中商量如何度过黄昏。
前者"无心",后者"有情",两相地照,益见后者况味。
写的是物,指的是人。
后片"第四桥边"两句,作者向往着唐末诗人陆龟蒙(号天随子)隐居吴江,常泛舟太湖的举动。
可现在又怎样呢?
"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凋残的柳条,在凛冽的寒风里翻舞着,一片萧条景色。
通篇不发议论,而吊古伤今之意自在其中。
"数峰"两句,托物寄意,一向被称为名句。
《白雨斋词话》评为"无穷哀感,只在虚处"。
这个评论是切合实际的。
浣溪沙(附《摊破浣溪沙》)
+│+-+│-(韵)+-+││--(韵)
+-+││--(韵)
+│+--││(句)+-+││--(韵)
+-+││--(韵)
例一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合,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宋晏综
例二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宋秦观
摊破浣溪沙
││--││-(韵)--││--(韵)
-│--│-│(句)│--(韵)
例
菡苕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南唐李(左王右景)
(1)《浣溪沙》,四十二字,六句,上片三平韵,下片两平韵,过片两句需对仗。
《摊破浣溪沙》系《浣溪沙》变体,破其结句为两句,增七字为十字,名《摊破浣溪沙》,一名《山花子》。
(2)此调从七言诗变来,第一、二句,即为七言仄起绝句之首二句。
《浣溪沙》只三句,其第三句,同平起平收之七言讲议句。
后片首二句以用对仗为宜。
若为《摊破浣溪沙》(见例词),则在"韶光憔翠不堪看"七字前加"还与"二字,中间嵌一"共"字,然后破成两句,第三句便与仄起七绝诗之第三句(拗句)相同,而第四句成了三字句,句法为上一下二。
后片首二句句法,同仄起七律之项联,第三句同仄起七绝之第三句(非拗句),第四句同上。
(3)例一,篇以句名。
"花落""燕归"一联,惋惜春之归来去和年华之飞逝,属对工丽,但不(左禾右农)艳,含意深沉,为晏殊平生得意之作。
因爱对仗工巧,作者还把它镶进一首题为《示张寺丞王校勘》的七言律诗里,终因力量较纤弱,不及放在词里自然。
例二为少游名篇之一。
过片一联,上句的"飞花""梦",下句的"丝雨"和"愁",彼此本不相美,但作者以它们的共同点--"轻""细"为媒介,就分别把它们贯串起来,构成了具体而新颖的比喻。
又,以"自在"饰"飞花","无边"饰"丝雨",也形象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春梦如飘荡的落红,一去难追;闲愁如连绵的丝雨露,无边无际。
以上两家的名句,表现手法不同,但都取得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按此调原较简单,但词家能用它寄托深切的情思,填出动人的警句,就显得不单调了。
李(左王中景)的《摊破浣溪沙》写一个少妇思念远征的丈夫,借眼前景物来刻画这种愁思。
面对秋风残荷,更产生岁月易逝人易老之感;千里梦回,细雨(左氵右蒙)(左氵右蒙),益觉爱人相隔遥远,在小楼上吹响玉笙,也无法解脱心头的凄凉,只好流泪带恨,斜倚阑干了。
"菡萏"两句和"细雨"两句,托物抒情,情在景中,为词中名句。
鸡塞,古塞名,在今内蒙古磴口西北。
菩萨蛮
+-+│--│(仄韵)+-+│--│(叶仄)
+││--(换平韵)+-+│-(叶平)
+--││(再换仄韵)+│--│(叶仄)
+││--(三换平韵)+-+│-(叶平)
例一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唐李白
例二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真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唐温庭筠
例三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唐韦庄
例四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
铲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向隈人颤。
奴为出来难,教郎瓷意怜。
--李煜
例五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宋辛弃疾(书江南造口壁)
(1)本调又名《子夜歌》、《巫山一片云》,据《词谱》引唐苏鹗《杜阳杂编》云:
宣宗"大中初,女蛮国入贡,危害髻金冠,璎珞被体,号'菩萨蛮队'。
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土往往依声填词。
"另据开元时人崔令钦所著《教坊记》已有此曲名,可能女蛮国早在一百多年前已入贡。
四十四字,八句,前后片各两仄韵,两平韵,平仄递转。
(2)第四句为五言拗句,第三字例用平声,但用仄者亦有之。
如李易安有"梅花鬓上残"、"香消酒未消"之句,是第三字皆为仄声之证。
(3)例一相传为李白所作,但无确凿证据。
作品写一个旅客在驿馆的楼上远眺傍晚景色时引起的乡思。
开头两句从写景入手,言远远的一排整齐的树林笼罩在烟雾之中,后面山峰青得象碧玉一般。
"伤心"是非常的意思,同杜诗"清江锦石伤心丽"(《滕王亭子》)句中的"伤心"意义相同。
三、四两句由实转虚,借景言情,指一片暮色进入高楼,这位旅客触景生情,引起愁思。
"有人",通常指他人,有不少注本释为旅客的爱人,但从上文章思看,指旅客本人似乎更连贯些。
换头两句,紧接上文,自己在阶前站立良久,渴望回乡而不成,终属徒然。
看看投宿的誉鸟倒急切地飞回故巢去了,可自己却作客异乡,蓬转萍飘,这一句用作反衬,正面意思更具体了。
结尾两句为旅客由宿鸟而想到自己后发出的慨叹:
上句问,哪儿是我的地方,下句著一"更"字,极言归程之长,就是说,要回到家乡还不知要费多少周折呢。
这首词虽短,刻画旅客的乡愁,却极为细腻,情景交融的手法用得非常成功。
因而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在词史上有重要影响,它与《忆秦峨》二词,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宋黄(上曰下升)《唐宋诸贤绝妙好词选》)。
不管它是否为李白所作,总之是一首名作,那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直到今天还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例二为晚唐温庭筠所作。
开头两句一写屏山(画屏),一写头发。
阳光照耀着画屏上重叠的小山,金光闪烁;蓬松的头发将要落到面颊上。
三,四两句说,她懒洋洋地起来画娥眉,为自己整容装。
换头两句承接前片,写她整好容装,戴上花儿,用前后镜照一下,鲜花和人面交相辉映,暗示人面如花,异常美貌。
结尾两句从字面看是说她穿的绣罗襦上,新贴着一对金色的鹧鸪。
实际上用作反衬这个姑娘生活上的孤独,精神上的空虚,这是全词中的一个小小波澜,使意思显曲折,以免平直。
词的色彩比较浓艳,却能传神,温词是有这种特色的。
关于此词有无寄托的问题,清代常州词派代表张惠言在其《词选》中把这女子比作怀才不遇的志士,说"照花"四句一是《离骚》初服之意("退将修复吾初服",即退而加强道德修养之意)。
按温的思想境界同屈原是两码事,张说牵强附会,全不可信,我们不必在这方面钻牛角尖。
例三是与温齐名的韦庄的作品,写江南水乡和人物的可爱,淳朴可爱。
前片用比蓝天还碧的春水和躺在船里听打在船篷上的雨声来形容江南水乡的妍丽、有趣。
换头把卖酒的女郎比作月亮般的娟秀,又说她们的手腕洁白得象涂上一层霜雪似的。
结尾自然得出这样的看法:
未老不要回老家(大概指北方),回去了是要后悔的。
这首词同温词比较,后者用的是重彩,前者是白描,风格较简淡,语言也朴实。
例四为李煜早年的一首情词,写一女子奔向男子求爱的迫切心情。
开关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心理。
在一个月色朦胧花影婆娑的夜晚,一个女子在反复考虑之后决定私奔对方。
她在急忙之中,双袜踏地,一手提鞋,一副胆颤心惊,慌慌张张的神色,跃然纸上。
后片由外形而转入心理刻画。
他俩在画堂南边幽会,那女子一头隈着心爱的人微微发抖,然后迸发出蕴藏在心底的语言:
奴家(古代女子自称)跑出来多难啊,郎君要想尽一切办法安置我。
史载,李煜原立大臣周宗的女儿娥皇为后(大周后),李二十八岁时,娥皇病死,三年后,立娥皇的妹妹为小周后。
其实,小周后还在她姐姐抱病时已入宫和李煜私通了,看来李煜的这首词可能就是为她作的。
就词而论,李煜能以精练和语言,生动的笔触,大胆而真率地表现出一个年青女子强烈的爱情而不涉及淫秽词语,不能不承认它比花间词派的一些作品明显地前进了一步。
例五是辛弃疾名作之一。
造口在今江西万安县南六十里,公元一一二九年,金兵曾追赶隆佑太后至此,烧杀惨重。
时隔三十五年,作者路过这里,抚今思昔,感而赋此。
开头两句抓住清江之水,联系当年的兵事,道出在这中间倾注着"多少和人泪",感慨是深沉的。
三四两句说,尽管长安在西北方面(长安代北宋京城--开封),却被无数山岭,遮停顿了,这是一语双关的写法,是虚实相生的。
换头两句来个转折,说青山虽然挡住了人们的视线,却阻止不了浩浩江水东奔入海。
山岭、青山实际上指朝廷中阻挡恢复中原的投降势力。
在作者看来,尽管他们势力颇大,却遏止不了时代的主流,所以下文用"毕竟"句来反振一笔。
不过终究因为他们现在手握大权,所以当作者听到山里传来的鹧鸪声"行不得也哥哥"时,自己又在发愁了。
这反映了当时作者处境的艰难。
"青山"两句,含哲理于形象之中,一向为人传诵。
按此调影响颇大,历代词人的名作很多,学者可在阅读、欣赏中通过比较,取各家之长,为我所用,以反映新的时代。
减字木兰花
+-+│(仄韵)+│+--││(叶仄)
+│--(换平韵)+│--+│-(叶平)
+-+│(再换仄韵)+│+--││(叶仄)
+│--(三换平韵)+│--+│-(叶平)
例
独行独坐,独倡独酬还独卧。
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
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宋朱淑贞
(1)又名《减兰》。
系就《木兰花》一、三、五、七句各减三字而成,四十四字,八句,前后片各二句仄韵转二句平韵。
(2)例词系作者怀念意中人之作。
首两句修辞颇少见,十一字中有五个"独"字,突出地反映了作者思想、行动的孤单,而怀人之情,不讲自明。
二四两句,写立在那里,黯然神伤,更禁不起轻寒天气的惹逗(著摸)。
后片情绪更为低沉,前两句说,自己的容妆已被眼泪冲去一半,又有谁看见呢?
又愁又病,彻夜未眠,所以说,剔尽寒灯,好梦不成,其感伤如此,与她一生对婚姻不满有关。
采桑子
+-+│--│(句)+│--(韵)
+│--(韵)+│--+│-(韵)
+-+│--│(句)+│--(韵)
+│--(韵)+│--+│-(韵)
例一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
飞絮(左氵右蒙)(左氵右蒙),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欧阳修
例二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
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
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宋吕本中(别情)
(1)本调又名《丑奴儿》、《罗敷媚》,为唐教坊大曲。
四十四字,八句,前后片各三平韵。
也有二三句为叠句叠韵者,见例二。
(2)例一欧词以平见胜,间有佳句,"双燕"句化用杜诗"微雨燕双飞"句,词中有画。
词中的西湖指颖州西湖,在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填词 上卷 非凡 课件 免费 语文 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