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若于暇身能发一具相取心要一欲乐须思四法.docx
- 文档编号:30746473
- 上传时间:2023-08-20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4.56KB
如是若于暇身能发一具相取心要一欲乐须思四法.docx
《如是若于暇身能发一具相取心要一欲乐须思四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是若于暇身能发一具相取心要一欲乐须思四法.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是若于暇身能发一具相取心要一欲乐须思四法
如是若于暇身能发一具相取心要一欲乐,须思四法。
要让这个暇满人身发起一个具相的一分取心要欲,必须要思惟四个法。
这是在总结要义,开示修心的要诀。
这个法道如何进行?
就是要通过四种思惟来启发:
一要思惟我必须修法;二要思惟我现在已经能修;三要思惟我必须在这一生修法;四要思惟我必须现在就修法。
这四个完成了,马上就能发起具相的取心要欲。
“具相”就是心上有这个内涵,真正有这样的心。
“不具相”是可以在口头上重复,但并没这个心。
譬如世间的孝道,具相就是有真正的孝顺,不具相就只有一个外的表现,这是做给别人看的。
或者为了粉饰自己说得头头是道,真正具相的不必说什么,他的心里真的有这个心。
同样,法上的欲乐必须在心上激发出来,如果离开缘起正因,单是口头上效仿这样说是没用的。
怎么能转起呢?
是在我们开启了观察慧以后,自心在抉择法道的时候,真正看到了必须这么做,然后自然就启发了这样的欲乐。
有人会想,观察思惟跟修行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不是教理派,我们是要修心的。
这是因为他不明白教理正是修心的要诀。
一般的德和智是分开的,尤其是现在的世间法更是这样,第六意识全部偏在外在的道上走,结果它和德完全分离。
就是智慧转动的时候,对内心的德的开发不起到直接的作用,最后就发展成意识很发达,能说善辩,会各种的技巧,但不能切合到心上。
内道是要直接切合到心上,这个关系十分直接,心一见到法道就生起信念,然后发起欲乐而转动起来,确实都是一分分的善心,这个就很妙了。
所以走这条道不会有偏差,这样走叫做见行合一的路,在见上一引起来的时候,就立即能转入行动。
所以现在就是要从四个方面思惟作为法道,心只要按这样走,善心就开发出来了。
所以整个的道次第叫做修心的教授,它的入手处就是以理道来进行,而且十分有效,它就是看准了人行动的关键是基于观念。
所以首先要在观念上发生转变,观念变了自然就出现善心,这是由于它符合缘起的正道。
首先让你体会到什么是真实的道,然后告诉你怎么串习成这样的心,处处都要把握当下心的缘起。
自心一见到缘起就会很理智地转入善心的轨道。
要知道理智跟德行本就是非常地融合的事,这就不会有偏差,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既有智慧又有德行。
这就是我们佛法常常说的要见行合一,或者说智戒双运,或者福慧双修,或者智慧和方便常时都要并运。
这个时候你要知道法道的特点,如果没有把握这一点,发展成了只有单面的人,要么离开了智慧的引导,只是在很狭小的善心里勤作,没有办法不断地开发,而且也不能彻底,又会有各种的歧途弯路,这是不究竟的。
如果单是在智慧上走,没有和德行配合,这个智慧就会发展成只做心外的知识。
但是我们心上本来有智悲两分,必须平衡发展,而这个平衡不是到了最后来平衡,是在现前的时候就已经有意识地在智德、见行等上面处处都要求并运而行,用见去摄行,用行来完成见,这是在每一分上都要有的。
在教导的时候首先要开启见解,之后教导你怎么转入实行,然后把这个见化成自己心上的证德,这样就不会有偏失。
你想想看,车子一路行进的时候都是两个轮子,不是快到终点的时候才两个轮子并用的,在它前进的过程中每一步都是两轮双运。
这就是法王说的“智慧为目戒乃足,依止增上定胜舟,离则多无行方便,常时并运此二分”。
这个常时就是在修行的每一分上都这么做,就是把握到了它的要诀。
所以,会学法的人就是掌握了技巧,首先他肯定要用闻思来抉择该怎么做,把理道全都通透了,也就是心上的缘起道全部摸清、断定,然后开始实行。
他不会停留在纸上谈兵的,会马上用在自身上把它修炼成功,这就是很精彩的人,他每一次都把握这两个东西。
这就是一定要吃准法王的教导,就比如学校里很聪慧的学生他一定有这两个,他上课的时候很认真地听,从理论上把握住该怎么做,这就是开了见,然后很主动地开始演算、实践,结果他马上就掌握了。
所以是不是有见行两分?
无论学什么课程都是这样。
如果父母懂得教育,从小就让他把握住这个要诀,那他一路学上去,学成通才是没有问题的,无论学文学理都可以。
人的心上只要均衡地发展,他的能力都会起来,这样培养出来的人非常有力量,最怕的就是落入偏差。
如果只是单方面一只脚走就没有力量,所以很多人出现的就是这种人格上的偏差,或者重理或者重文,或者重见或者重行,都落在一边。
所以宗大师最前面已经提出了四种弊端,偏离了圆满教授心要道,智者欢喜的道,圆满的教授藏,那是为什么?
或者是勤修寡闻,或者是广闻不知修要,或者是片面眼,或者没有以理抉择法道的能力,这样造成很多偏失。
由于在人的德相上不完具,因此在行道的时候表现出各种的波折、晃动,不能够有效地达成证量。
这么一看,原来修道是要有这样的根器的,根器好学什么都能达到修量,一次打好了以后处处都能够打好。
就跟读书的人如果他有这个根器,每次都拿一百分,一路上去都可以的,门门都学得好,但是根器不够,素质上有一些缺乏,他每次只能拿六十分,他怎么样学来学去都是这个样子,那是什么原因呢?
就是他的器不够。
修法更是这样,譬如你要证道的时候一定要有五根,然后发展成五力也是这个道理。
所以要完成一个圆满的菩提道,要有完整的德相,而这个也还是要一步一步来培养开发,至于你能得到哪种成就,完全取决于器的德相。
我们现前就是要发展道前的第一个最关要的就是一个取心要欲,就是法上的欲乐,发展到什么程度呢?
他这种欲已经切到当天了,譬如说今天必须要吃饭,他就想不吃饭,没办法了,其他生命活动都需要依靠食物提供的能量才能进行,不吃饭的话根本不行。
所以他每天要吃饭,一天不吃他认为会死的。
同样,修行要切到我每天要修法,因为一天不修我恐怕会死,死了没机会,做其它的没意思。
一直要达到现在就要修的欲,要出现今天一定要修法的欲乐,这个叫做具相的法上的欲乐。
这就要通过一步一步地来引导自己的心,一步一步地引着自己的心启发出这样的观念,也就是我自己思惟以后,自己心里非常认可是必须要这样做的。
这样心地上一旦开通了路,也就是他的观察慧的眼睛打开来了,在他面前看到这个路是非常正确的,而且只有这么走的,他的心就完全随顺这个道进行了。
这以后他要求的就是数数地练习成这样的心,那个就是要行了,见上打开了,是发生行的契机。
但见上打开了还不够,因为你还没有串习成这样的心,也因此紧接着就是不断地按照这四法不断地这样想,不断地引这个心。
就跟做作业一样,一次引出来了就表示做到了,量还不够,我引一百次就已经强度加上去了,最后变成了恒常猛利,到这个时候就完全被这个心控制了。
这里的具相有没有发生这样的相?
就好比弯弓盘马射箭一样,他首先要取势,一再地取势的原因,他调整状态是不是能瞄准,这是他的加行问题。
一旦取到了势一箭射出去,就射中了靶心,这就表示已经到位了。
思惟的时候,依靠这四个方面就开始使自己的心在运转了,运转的时候这样的欲已经给引出来了,这就表示一个具相的欲出来了。
如果没有引起来,我的口还可以说,我的心还可以进行一些概念的运行,但这都不算数。
一般的人就搞不清,口头重复是一种技艺再加上口舌运转,他不具相,没有的,这种东西就叫做自欺。
打个世间法的譬喻,男女之间,男的骗女的,他口里说爱,其实心里不爱。
话是很容易说,但心里没有,这就叫不具相。
或者心里按照这个概念转两遍就说得出这套道理来,但是你没这样的心。
譬如说无常,在推理的时候相当会,不用几天就可以答一百分,但是不具相,为什么不具相?
你一点念死的心都没有,不是真实地起来了,它就叫不具相,这不算数的,在真正修心的考试上是零分,它是个白板。
用探测器去看的时候,就发现只是一系列的符号在转,善心没出来。
真实的善心出来了就是具相了,好比说真正的孝心已经出来了,这个就是具相。
口头上谈的,嘴巴也这么说好听话就不是,或者很会写文章这也不是,这种事情就是叫做自欺,所以很多人都自欺,也就是没有切实地修心,结果却是用一种假相来代替。
这一步法的道路已经给你说出来了,它就是四句话、四个点,没别的。
在已经发现了必须是这样以后,已经确立了见解以后,你就开始在心上要不断地进行了。
每一次这么修下来,已经起来了一下,就表示在这个上面已经起了这样一个心,然后再不断地去练习,发展它、增长它、壮大它。
练习的时候已经发生了十次了,你就感觉不一样,它的浓度强度都不一样,气氛也不同。
如果发展到了一千次,就发现这个心已经形成了。
形成了,往后就好办,这个心一旦已经成就了,已经出来了,而且到量了,它就能够统摄到一切的修行上,任何修行的前面都有它,这样就表示基础有了,志愿确立了。
所以佛法是非常殊胜,一般说志愿只是一种泛谈,没有这么清晰地揭示这上面修持的道。
但世间说的那些也无不在这当中,他也会叫你多看一些励志的书,或者学习古人的励志故事,实际上也是通过这些方面来引起志向,然后不断地发展它,最终培养成一种志气。
这个气也是很具体的,已经出来了,就表示你的心一出来就有这个气氛,他有善气。
这个气越来越大,就表示他有大志气,他的心已经被这个给充满了,那个人一出来的时候你看到很有志气,说话、做什么事都由这个志气来摄心进行的。
志气没有培养成,就是说这个欲乐没有,他就时时没有这个东西来把握,其实从外、内、密、秘密四层上都有表现,这个义是装不出来的,必须要在缘起的修心的正道上去不断地引起它,最终到达大乘的时候它要发展最大的欲乐,这个就叫做菩提心。
这个东西一起来,外、内、密、秘密四层全部都有表现,他这个欲一起来了,心一起的时候,就已经摄住了,就按照这样运转,这叫等起。
也就是具足了加行的发心殊胜。
那个气魄一来的时候,确实充塞了法界,那真是了不起,那是最大的一个志愿,是菩萨的志愿、成佛的志愿,一切佛因地就是这样确立的志愿,走无上道的。
现在道前基础它是一个总体的法道上的志愿,在现前就是一个总的你要知道,唯一的你要明白法,这在法上下中上三士在开展的时候有三层法,这上面分别对应着人天道、二乘道和大乘道,这上面是法的深入展开,具体进入。
就像读书的时候有小学、中学、大学,但是入学以前首先给你确立一个读书的志愿,而这个志愿包括了整个过程当中的所有的学习,就是开始有了一个好学的心了。
在逐渐进入的时候有分段的志愿,每一段上实际上都是这个总志愿的展开。
但是最开始要建立一个总体上的修法的志愿,这就是噶单四依法,心依于法、法依于贫、贫依于死、死依于岩,整个的意思其实就是第一步法上的欲乐,所以它能总能别,总能摄别,别能开总,都是一以贯之的事。
在我们这个现前位首先就是把握到唯一地放在法上面,而法现在第一步是放在内的心的缘起道上面。
所以首先要拓开广大道的见解,一旦你明确了这个心上有这样一个法道,不可能跑到别的地方去,唯一是行持这样一个道才有效,其它一切都是自欺。
听从内心的业果愚的颠倒想法是非常不正确的,所以我们的心靠不住就是这个道理。
真正从法上有了确认以后,就把内心的整个观念体系全部都换成了法的体系,你唯一确认只有法的道路可以走。
其它的自己心里起这样那样的想法全都是一种错乱性的重复,它不晓得有多颠倒,其实那是我们累世串习出来的,叫做俱生的烦恼性。
从它不断地妄动就叫烦恼性,从它的蒙昧就叫俱生的无明。
这个系统一定要认识,认识了以后一概地否认掉它,之后这个才成为唯一地确认法是正道,有这样的皈依的人就完全走的是法道。
这个观念首先要完成,完成就是表示我们入学前整个见解的整顿工作有了初步的完成,自己的意识上完全知道了,很随顺这样一条道,往后它有一步一步的事情。
但是首先一个总的必须得确认到法道,从此之后你就变成一个只随顺法道的人。
这个时候教法逐渐地在你心中起作用,你自己的心逐渐地就在这个法上面转了,心里唯一的就是依着法走,这样的心就会变得正直。
所谓的正直从广大道来讲首先是契合,它有深广两分必须得发展。
从广这一分来讲,你的正直实际就是做什么都只是随着缘起的道,从甚深方面,所谓正直就如《起信论》所说“直心契合真如”。
所以法是这样把我们的凡夫心逐渐地剔除掉,凡是有关业果和真实义的愚蒙首先就把它消除掉,之后它的行上就开始转变,就从无明系统转成明行系统,这其实就是法道系统的意思。
之后你整个人就开始往真理上相合了,其实你本身也是真理。
但是这里要通过一个法,首先通过诸佛表现出来的文字法的体系教导你,慢慢一步一步走的时候,你发现你越来越和真理契合,最后就合到这个真理也没有什么别的。
这样就把我们过去的那种妄情全部替代掉了,过去是情识情见作主,这个上面好大的错乱。
那个根源上就是一念根本无明开始,不晓得发生了多少枝末无明和各种的妄动,结果结成很多的习性,组成了一个大错乱系统,支配着我们各种的行为,结果我们就偏离了法道本身,偏离了真理本身,这个就是我们的沦落。
现在是从皈依法道开始往回走,然后在这个道次第上要经过差不多十几、二十步的转换,每一步转换都完成了,自己就发现我的心已经修好了。
修好了就是把过去的无明系统全部替代掉了,替代完了是干什么?
替代完了就是佛啊!
就是真理!
还有什么别的东西?
没有别的东西。
所以我们现前就非常明白法和非法的区别,在这上面意义很深远,这个上面一旦脱开了见解,后面每一步都很深,每一步你都发现,要用尽自己的生命来投入,这样的话就把那种迷惑的妄动全部都消失掉了,然后一步一步地进行、一步步地转换、一步步地升华。
其实也不是什么,就是深广二道逐步地往回合,最后合到了以后你才知道,教法说的就是这个东西,你就是法啊!
这才知道世尊来世上是干什么,他为什么说为一大事因缘?
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为什么说传一切法都把众生往法道上引,最终引到成佛,这上面确实是有一个极大的秘密。
现在回头说一下这四句。
其中须修行者,谓一切有情皆唯爱乐而不爱苦,然引乐除苦亦唯依赖于正法故。
第一个就要想,我一定要修法。
作为有情都只是喜欢乐不喜欢苦,但是怎么来引乐除苦呢?
这个时候只有法的道路,没有第二条路。
一旦缘起确认了以后,原来所谓的真实的道路就是缘起的正道,世尊说的圣教就是唯一地要开启缘起的正道。
换句话说,任何一分的引乐除苦,都是要在因上随顺这个正道才有可能得到,这个正道就叫法道。
前面已经说了世尊所说的圣言,都是能够让众生得到现世究竟利乐的方便,为什么是方便呢?
因为他说的就是心上的无误的缘起,离开了佛的法就根本没有道。
就我们现前来说,我唯一地只有按照法道进行,不能够随着我自己的想法进行,这个就是关键。
因为我自己是个业果愚,其实就是对于缘起的愚昧,所以表现出行为上有偏差。
现在没有别的,天理就在这里,只有这样做,没有别的路,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够离苦得乐,这样首先要确立唯一以法为道路,再不以其它为道路,这样心里就念念都在法上走了。
能修行者,谓外缘知识、内缘暇满,悉具足故。
首先想到必须修法,其次要想到我已经能修法了,就是这个法道上已经能走了。
其它不具条件的就暂时没有可能性,他走不了这个路。
就好比有智障的孩子就根本没有可能性,为什么呢?
因为障碍太大,根本就切不到这个点。
同样,在这个法道上只有圆具德相的暇满身能进行,这个非常地稀有。
前面一再说了这个机率太小了,为什么呢?
因为很多只有一个人的假相,根本没办法入到法道里,或者他自身的邪见,或者他的德行不够,或者根本没有这种缘。
所以世上的人看到修法的人都觉得奇怪,这是什么原因?
那毕竟是要很微妙的心识以及很多因缘才能开一个眼睛,见到心上的路,或者有善根才觉得我一定要走这样一条路,其它东西我全部舍掉。
这种东西表示他有堪能性。
那我们想一想,我现在完全是可以的,为什么呢?
外缘有摄持我修法的善知识,内缘我的善根、暇满等等都具足,这样我就能修法了。
比一比就知道很难,其他人修不了,不要说修,连认识也没有。
这不是容易的事,你跟一个人去说,你就是说烂了嘴也没有用,他还是不知道,怎么样解释他还是不懂,就跟有智障的人一样。
或者有一些有一点点微末善根,怎么能开启明见整条菩提道路线的眼睛,他就守持那么一点点。
你看多少学佛的人都是迷信分子,或者是片面分子,或者孤陋寡闻,守住一个小角,抛弃其余的一切,这就看到很不容易。
现在第二步思惟就是检查内在,我得了人身又具根,又生中土,业上没有颠倒,又有信心,尤其是能信法是一切世间出世间白法的依处,已经知道它是根本,一心依着法的信心是有的,等等。
这么样一看,是具足了修法的因缘,这个第二个就完成了。
下面第三个:
此复必须现世修者,现世不修,次多生中暇满之身极难得故。
进一步要考虑修法的事情已经定了,只有走法的道路才有救,才走得出去,其它全是死路,走不通的。
但是人硬要去走,一走就落到苦海深渊里去了。
这世上只有一条法的路可以走,其它的路都不可以走,只有佛告诉我那个路可以走。
其它全部不可以皈依,全部不能随便走的。
有些人说,那不还有一个善法还能得一个小健康嘛?
你不要看一时,那个最后全部都跌到苦里,就是升天最终也是后边际以衰所摄,决定掉下去了。
这样感觉到很严重,自己心里会说,我只有这一条路能走,我只有这条路走下去是真实会离苦得乐,其它的都不行。
从这点你也可见缘起是十分困难的,就像前面说的只有这一条路,你已经进去了,一路往前走就是光明坦途,这以外非常危险,全部都是险道诈现为安乐的道。
前面我们说要得到暇满,就好比在无数的目标里头,忽然非常幸运地打开了法道的门了,其它一切全是死路。
有些说这么难吗?
是这么难。
前面已经分析了,因为你的错乱比虚空中的雪花还要多,你的错乱比沙漠里飞沙走石的尘埃还要多,完全都是无序、颠倒、混乱当中的各种冲动想法,根本合不到正道。
如果不是有幸像一只小虫,那只小虫爬到地面还顶礼佛的话,你是没有缘份的。
因为只有佛才给你开导这条路,除此之外瞎摸是摸不到的。
所以就算摸无数劫,起无数个心、无数种冲动总是走错路,走得非常地悲惨,走来走去都是断送自己,是这么可怕。
我们一定要这样明确才知道这个法道是这样的,它是无数百千亿错道里的唯一的正道,我再也不能去走别的路,全是死路,走不通的。
你再不要去听信其他的人,他们会说有这个安乐,有这个利益,全是假的,全是欺诳的。
这个时候才知道离苦得乐只有修法,只有走这一条法道。
然后现前就是万劫一遇的机缘,因为这相当难。
在它的每一分上去观察它的概率的时候,你都发现它是无数种错乱里面出现的唯一的一种契合。
这样要在累世当中,在这样正确的因缘上积聚得到,然后在今生当中汇成一种非常丰富的修法的资源,或者说展现出这样的连绵不断、充分、全方位的法道上的良缘,那实在是比昙花一现稀罕无数倍,这样会确定我一定要修法。
已经确立了一定要修法之后,接着就要在时间上观察了,要越来越推到现时的时位上来,必须要修法,这是刻不容缓的。
所以后面两节就是破除拖延的懈怠。
“此复必须现世修者,现世不修,次多生中暇满之身极难得故”,就是说因缘上是只会显现一次,过后就没有了。
那有些人说再实现一次嘛,但是这是极其困难。
这就是说,我必须把握现世这一次机会,如果我这一世不修,以后在很多生当中要得到暇满的身这是极其困难的。
就好比一个经商的人,他知道商机一来了,这一次做这一单生意能赚十亿块钱,他马上想到,以后很难有这样的机会。
这就是他的眼光很开展,所以他的行为上是很决断的,他不会拖延的,他的经验很老道,他知道这种机会很难有。
他就知道一个人一生当中基本上遇不到一次的,不要谈两次三次了,这个时候他就要把握这一次机会了,那他是拼全力的。
如果没有这种认识,对缘起上愚昧,他就以为这一次做也好不做也好,反正后面还有很多机会。
这个很多机会是一种愚昧的话,为什么会说这个话?
就是他对于后面的缘起事件不认识。
又好比一般都很知道的,从八岁开始读书只有一次读书机会,对不对?
如果你认为现在读不要紧嘛,等我后面再读一次嘛。
那人家就会认为你很傻啊,因为缘起上已经看定了的话,他就知道不可能有两次,就是说你必须得读好,把握机会。
你这一次读不好,你就完了,这一世就没有前途,那不是很显然的道理?
因为从八岁一直到二十岁之间只有一次机会,不可能有两次机会。
就像这样,现在要观察到整个缘起的发展过程,就知道这个很难得,现在已经出现了,出现了等于是我已经处在修法生命的朝阳般的开始。
这样我会有一段时间,这一段只提供给我修法用,我不能够想到这一段完了以后再去修,因为那个时候已经不出现了。
就好比人知道了我的黄金岁月是八岁到二十岁之间好读书,过了这以后就没有这个机会了。
就像这样,这个机缘以后是极难再出现,所以现在这一世的一段时间里我是必须要学法,不是拖到来世。
再进一步就要落到现在,那就好比读书,他就知道我这二十年肯定要读书不能做别的,因为做别的读不到书。
如果有长远眼光他就知道,我这个十二年里是要读书,这样才会有大的前途,不能在这十二年里跟着父母去做小生意,因为一错过这个时间读不出来,连加减乘除也做不出来,那机会就错失了,永远最多只是做一个小生意,他就已经确认十二年里要读书。
在读书里头又要想到我现在就要读书,现在要进一步缩短到今天、现在,必须要发起修行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就是它有一个无常的特点在,就是缘起上不固定的,很无常。
这一生到底有多长?
不确定。
当你已经感觉到非常地不确定,心里已经感觉到有可能今天就会出问题,这个时候心里就开始觉得我必须每天都修,不然的话一下子就没了。
所以第四个,在已经认识到我现世得暇满有能修的机会的时候一定要把握,一定要投入修法,同时也感觉到这样的暇满身很无常,死缘一到就没有了,那就是现在就要开始修。
须于现在而修行者,谓何日死无决定故。
哪一天结束暇满是没有定时的,忽然间一来了就没有了,常常就想这是最后一刻。
自己心里就想,这个法是最大的意义,“朝闻道,夕死可矣”,我今天没闻到法死了就遗憾,每天就想这是最后一刻,这是最后一次修法,这个时候他就百倍珍惜,不然确实算是白活一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如是 暇身能发一具相取心要一欲乐须思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