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健康教育.docx
- 文档编号:30742941
- 上传时间:2023-08-20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3.81KB
夏季健康教育.docx
《夏季健康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夏季健康教育.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夏季健康教育
1.过夏天,流汗保康健
夏日,许多人不爱活动,生怕出汗,殊不知,过夏天,如果不让身体出汗,则会影响健康。
在皮肤上的小汗腺密密麻麻,肩负着机体散发热量的重任。
当外界气温上升到30℃时,汗腺这一“天然空调器”开始启动,分泌汗液。
由此可见,出汗事关体温的恒定和生命的安危。
研究表明,人体对热的耐受能力的强弱与体内细胞中热应激蛋白的多少有关。
经常坚持运动的人,体内热应激蛋白合成显著增多,对热的耐受力增强,可抵挡高温热浪的侵袭。
而享受空调的人,远离热环境,体内热应激蛋白合成减少,对高温的耐受力下降,一旦离开空调来到外界热浪滚滚的环境中,便难以适应。
汗腺这一“空调装置”也会因长时间不用而启动不灵,汗出不来,热散发不出去,极易发生中暑。
尤其是老年人、妇女、儿童,常因中暑引发高热、惊厥。
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人,还易发生中风、心肌梗死等。
过夏天,如果不让皮肤出汗,体内代谢的废物只好从其他途径排出,比如经尿液,这势必增加肾脏的负担,如有肾病则更是雪上加霜。
汗液中的乳酸与皮脂腺分泌的脂肪酸,是杀灭病菌的化学武器,如整日享受清凉,会因无汗液而使皮肤的酸性环境发生改变,皮肤的抵抗力降低,病菌滋生繁衍,严重者可引起毒血症或败血症。
值得注意的是,夏天由于运动出汗多,血液浓缩,宜及时补充水分。
另外还应合理调配膳食,平时常吃些新鲜蔬菜、瓜果,西瓜是消暑佳品,享有“天然白虎汤”之美称,每天吃点西瓜大有裨益。
还有就是要保持皮肤洁净,天天洗澡。
2.夏季,防感冒小常识
夏季感冒其特点是因为夏季闷热,湿度比较大,在这个时候大家都比较贪凉,比如吹空调等,感受了风寒之邪。
暑湿感冒是夏天特有的感冒,也就是老百姓俗称的热伤风。
热伤风的发热和秋冬季感冒是有区别的,是发热重、恶寒轻,一般病人没有寒冷的感觉,只是发热,出汗多但是不解热。
因此如果夏天的热伤风如果还像冬天感冒一样吃退烧药效果就会不好,而且还有一定副作用。
根据中医辨证对感冒的理解,夏季的感冒症状一般分为暑湿感冒和暑热感冒。
暑热感冒和暑湿感冒都发生在夏季,都因感受暑气而生。
但两证的病因和病机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夹湿,病因的有所区别决定了两证的病位有差异和临床表现特点亦不同,治疗方法也有区别。
暑湿感冒的病因是人体感受了夏季暑湿时邪,又因喜欢纳凉和饮冷,使体内的暑湿为风寒所遏,疏泄受阻,因而发病。
此病的病位在于肌表与中焦脾胃,所以症状表现外则发热不扬,头身困重;内则胸脘痞闷,脾胃不和,消化系统功能障碍,脉数,口虽干而饮不多,舌苔虽腻而少黄。
若暑湿犯肺,肺气不清,还会有咳嗽痰粘,鼻流浊涕的症状。
中医对暑湿感冒的治疗,主要采用清暑祛湿的方药。
常见的中成药有祛暑丸,暑湿感冒冲剂、金衣祛暑丸、藿香正气丸、清暑益气丸和小儿暑感宁糖浆等。
暑热感冒是因久旱酷热而生,属于纯粹的阳热证候。
此类感冒的重要特征是热象突出,是四季感冒中症状较重的一种类型。
因暑热之邪,侵袭肺卫,热蒸肌表,兼以耗伤津气,所以出现发热、微恶风寒、汗出热不退、心烦、口渴、苔黄,脉浮大而数等症状。
对于暑热感冒则采用清热生津的疗法,常见的中成药有暑热感冒冲剂、清凉冲剂和银黄注射液等.
【夏季感冒的预防】
1.空调使用有讲究
夏季空调开得过猛,室内外温差过大,常会引发感冒影响健康。
建议人群减少在空调房间里的时间,一般空调温度与室外温度相差4℃最为适宜;“上班族”回到家里不要急着钻进空调间;即便开空调,室内也应适时保持通风。
2.经常洗手
有研究显示,手的触摸最易感染病毒。
感冒患者的飞沫中,仅8%有感冒病毒,大多的病毒传染仍通过手。
如健康人群碰了患者接触过的地方,再摸自己的鼻子、眼睛就会染上感冒。
为此,预防感冒的有效方法是勤洗手,尽量少用手摸眼睛、鼻子。
3.吃葱蒜预防
夏日平时饮食要清淡,避免生冷辛辣的食物,同时保持良好心态,增强自身抵抗力。
针对体质较差的人,可服用大青叶、板蓝根等中药预防感冒。
日常食物中,大蒜、姜、葱、食醋也有防治感冒的奇特功效。
3.腹泻就不吃东西吗
不少人拉肚子时,既不敢吃也不敢喝,以为这样能让肠道“空一空”,有些地方还有“饿痢疾”之说。
其实这种观点并不科学,腹泻期间应该注意饮食调整,而并非单纯的禁食。
首先,禁食会导致人体能量不足,血糖降低。
如果腹泻时饿着肚子,当血糖低于3毫摩尔/升时,病人就会出现心悸、乏力、出虚汗、头昏、面色苍白等一系列低血糖反应,甚至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此外,禁食还会引起体内营养素缺乏,延缓肠道病变的修复,从而减少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形成恶性循环。
人在腹泻时,会丢失大量水分和无机盐,因此在腹泻时应适当补充一些流质食物,不但可为人体提供必需的水分,食物进入胃肠道后,黏附在胃肠壁表面,还能形成一层保护膜,减少肠道细菌毒素的吸收,从而减轻全身症状。
因此,腹泻时不应禁食,最好选择一些低纤维少渣、低脂肪、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在腹泻初期,不妨吃一些流食,比如浓米汤、藕粉、鸡蛋面糊、豆浆、豆腐脑、杏仁霜等;情况好转后再吃半流食,如面条、面片、白米粥、鸡蛋羹等。
应该做到少食多餐、细嚼慢咽,以利营养素被机体消化吸收。
不过,腹泻患者还有一些饮食禁忌。
有些人认为拉肚子时应该吃青菜,这是错误的,一些多纤维的蔬菜,如芹菜、韭菜、豆芽、笋类等,吃了反而会加重病情。
此外,粗粮、坚果等较硬的食物不好消化,不要多吃;不宜喝牛奶,虽然牛奶不含食物纤维,但会增加肠道中的残渣,不利于病情恢复;忌吃油炸食品,在烹调上,应多采用蒸、煮、焖等方法;忌吃大蒜,虽然大蒜能起到杀菌作用,但对胃肠道有很强的刺激性;食物温度不宜过冷和辛辣,否则会刺激肠蠕动。
腹泻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种。
前者需要针对病原体使用抗生素,患者在腹泻早期应该输液,或适当补充一些淡盐水。
后者多由于饮食不当、受凉等因素导致,可以在服药同时正常进食,但不可吃得过多,否则会加重肠道负担。
4.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预防
1.防止食品污染 加强对污染源的管理,做好性畜宰前、宰后的卫生检验,防止感染沙门菌的病畜肉混入市场。
对海鲜食品应加强管理,防止污染其他食品。
严防食品在加工、贮存、运输、销售过程中被病原体污染。
食品容器、砧板、刀具等应严格生熟分开使用,做好消毒工作,防止交叉污染。
生产场所、厨房、食堂要有防蝇、防鼠设备。
严格遵守饮食行业和炊事人员的个人卫生制度。
患化脓性疾病和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人,在治愈前不应参加接触食品的工作。
2.控制病原体繁殖及外毒素的形成 绝大部分致病菌生长繁殖的最适宜温度为20~40℃,在10℃以下繁殖减弱;低于0℃多数细菌不能繁殖和产毒。
因此,食品应低温保存,或放在阴凉通风处。
食品中加盐量达10%也可控制细菌繁殖及形成毒素。
3.彻底加热杀灭细菌及破坏毒素 这是防止食物中毒的重要措施。
为彻底杀灭肉中病原体,肉块不应太大,使内部温度达到80℃,持续12分钟。
蛋类应彻底煮熟。
为预防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食品应100℃加热2小时。
5.如何防治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我国夏秋季节常见的,由虫媒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
它通过蚊虫传播,多发生于儿童,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痉、脑膜刺激征为特征。
常造成患者死亡或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
流行病学
①传染源:
动物和人均可作为传染源,其中猪与马是重要的传染源。
②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蚊子(三带稀库蚊等)叮咬传播,台湾螺线也可传播本病。
3人群普遍易感,以隐性感染多见,反复多次隐性感染或病后有较高免疫力。
④流行特征:
本病流行于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一些国家,80%~90%病例集中于7、8、9月份。
老少均可发病,10岁以下儿童占发病总数的80%以上。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4~21天,一般10左右。
整个病程分为三期:
①初期:
病程第1~3天,有高热、呕吐、头痛、嗜睡;
②极期:
病程第4~10天,头痛加剧,自好睡、昏睡至昏迷,惊厥或抽痉,肢体瘫痪或假直,有脑膜刺激征及颅内压增高表现,深度皆迷病人可发生呼吸衰竭。
颅内病变部位不同还可出现相应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此期持续10天左右;
③恢复期:
多数病人体温下降,神志逐渐清醒,语言功能及神经反射逐渐恢复,少数人留有失语、瘫痪、智力障碍等,经治疗在半年内恢复,半年后仍遗留上述症状称之为后遗症。
治疗
尚无特效病原治疗,以抓紧极期病人的抢救治疗为主,重点作好高热、惊厥、呼吸衰竭等危重症状的治疗和护理。
措施包括:
高热降温保持在38.5后以下,根据脑受损情况给予镇静、解痉、脱水、给氧、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呼吸衰竭给予呼吸兴奋剂、气管切开、使用人工呼吸器等。
中医可按卫行证和气营证辨证施治,采用银惩散加减、白虎汤加减,亦可配合使用紫雷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等。
其他药物如能量合剂有促进脑细胞功能恢复的作用。
防疫措施
①预防接种:
用乙脑灭活疫苗对儿童及非流行区迁入的成人进行接种,流行区儿童1岁时首次免疫2针,间隔1~2周;2岁时加强免疫1针;6~10岁时再各加注1针。
疫苗免疫后一个月免疫力达高峰,故应在乙脑流行期开始前一个月完成接种。
②灭蚊。
③隔离病人至体温正常,隔离期应着重防蚊。
5.“四害”能传播什么疾病?
“四害”是指苍蝇、老鼠、蚊子、蟑螂。
苍蝇能传播消化道疾病如痢疾、伤寒、肠炎、肝炎等;
蟑螂能传播腺病毒、小儿麻痹、肝炎等;
蚊子能传播乙脑和疟疾;
老鼠能传播鼠疫和流行性出血热。
6.常见的传染病
根据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分为以下几类:
1、肠道传染病:
霍乱(二号病)、痢疾、伤寒、甲肝、戊肝、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感染性腹泻等;
2、呼吸道传染病: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结核、流行性感冒、麻疹、流脑、流行性腮腺炎、白日咳、白喉、猩红热、风疹等;
3、血源性传染病:
乙肝、丙肝、丁肝、艾滋病等;
4、虫媒传播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鼠疫、狂犬病、钩体、乙脑、疟疾、登革热、黑热病等;
5、其它:
炭疽、布鲁氏菌病、急性出血性眼结膜炎(红眼病)等。
7.肠道传染病的预防
(一)什么是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是一组经消化道传播的疾病。
常见的主要有伤寒、副伤寒、细菌性痢疾、霍乱、甲型肺炎、细菌性食物中毒等。
肠道传染病病人的病原体从病人和病原携带者的粪便、呕吐物中排出,污染了周围环境,再通过水、食物、手、苍蝇、蟑螂、等媒介经口腔进入胃肠道,在人体内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发病,并继续排出病原体再传染给其他健康人。
(二)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1、经水传播 由于生活饮水源被肠道传染病人和病原携带者的粪便、呕吐物中排入水中或洗涤病人的衣裤、器具、手等造成了水源污染,可引起霍乱、伤寒、细菌性痢疾的暴发流行。
2、经食物传播 在食品的加工、储存、制作、运输的销售等过程中被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污染,可造成局部的流行和暴发流行。
3、接触传播 通过握手、使用或接触过病人的衣物、文具、门具、门把手、人民币等造成病原体传播。
4、昆虫传播 有些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可在人体内存活一段时间,通过到处活动的苍蝇、蟑螂等昆虫进行传播
(三)肠道传染病预防措施
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关键是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要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预防工作。
1、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对粪便、垃圾和污水的卫生管理,发动群众灭蝇、灭蟑螂。
2、注意饮食卫生。
不吃腐烂变质食物,生吃蔬菜、瓜果一定要洗烫、剩饭、剩菜要煮后再吃,食具要经常消毒。
饮食服务行业、食品加工销售单位和集体食堂,要认真执行食品卫生法。
3、搞好饮水卫生。
不喝生水,喝开水。
保护好水源,严防污染。
饮水用具要定期消毒,保证饮水卫生。
4、讲究个人卫生。
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常剪指甲、勤换衣服。
食堂、饮食业工作人员更要讲究个人卫生,定期体格检查,发现有传染病,应及时调离工作岗位。
8.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
流脑:
1、主要表现:
起病急,高热,剧烈头痛,呕吐,皮肤黏膜出现淤点淤斑,少数严重患者可出现休克、昏迷甚至死亡。
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咳嗽、喷嚏等经飞沫直接从空气传播。
3、预防方法:
接种流脑疫苗;搞好环境卫生,保持室内通风,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不与病人接触。
流行性感冒:
1、主要表现:
起病急,畏寒发热,头痛,全身乏力、酸痛,体质较弱的患者如老人、儿童可出现肺炎,剧烈咳嗽,呼吸急促。
2、传播途径:
主要经飞沫传播
3、预防方法:
搞好环境卫生,保持室内通风,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不与病人接触;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加强锻炼,在每天洗脸时用冷水刺激鼻部,可以提高抵抗力,增加对寒冷的适应能力。
接种流感疫苗。
麻疹:
1、主要表现:
发热,全身不适,食欲减退,咳嗽,打喷嚏,流涕,眼结膜充血、畏光、流泪,口腔黏膜出斑,皮肤出疹等。
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直接传播。
3、预防方法:
接种麻疹疫苗;搞好环境卫生,保持室内通风,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不与病人接触
9.血源性传染病的预防
病毒性肝炎
1、种类:
甲肝、乙肝、丙肝、丁肝、戊肝等。
2、主要表现:
(1)急性肝炎:
起病急,畏寒、发热、全身乏力、厌油、恶心、呕吐、皮肤巩膜黄染;
(2)慢性肝炎:
疲乏、厌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肝区不适等。
3、传播途径:
(1)甲肝、戊肝:
主要通过肠道传播,即进食被病毒污染的食品或水而感染生病;
(2)乙肝、丙肝、丁肝:
主要经血液传播,可通过输血、不安全注射、血透等途径传播,亦可经由母亲传给新生儿。
4、预防方法:
(1)接种甲、乙肝疫苗可有效预防甲、乙肝;
(2)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吃生、冷、变质食物,生食、熟食要分开存放,剩饭菜要热透(尤其是热天),不随便到不卫生的摊点、饮食店就餐,防止病从口入。
(3)使用一次性注射器,不与他人共用针头(包括针灸);尽量避免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患乙肝或携带乙肝病毒的妇女分娩时应加强对婴儿的防护,避免传给孩子,新生儿生下24小时内注射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不接触病人的血液及被血液污染的物品;不与病人共用食具、洗刷用具、剃须刀等。
10.虫媒传播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的预防
(一)狂犬病
1、主要表现:
早期表现为被狗或其它动物咬、抓伤后愈合的伤口及其周围有痒、痛、麻及蚁走等异样感觉,继而患者出现恐水、怕风、怕光、怕声等症状,绝大部分患者最后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2、传播途径:
主要因被带狂犬病病毒的狗、猫或其它动物咬、抓伤而感染生病。
3、预防方法:
避免被狗咬、抓伤,被狗咬、抓伤后要立即用20%肥皂水冲洗伤口半小时以上,并在24小时内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疫站)的动物咬伤门诊进一步处理伤口和接种狂犬病疫苗,切不可掉以轻心,狂犬病可防不可治。
(二)乙脑
1、主要表现:
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部分患者会留有严重的后遗症。
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3、预防方法:
灭蚊、防蚊是预防控制乙脑的重要措施,接种乙脑疫苗是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方法,乙脑疫苗的接种对象为6个月~6岁儿童。
二、流脑的预防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它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
流脑的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冬春季发病率高,一般从每年1月份开始发病,三四月份是高峰期。
据统计,每年的2到4月,“流脑”的发病率占全年的60%左右,其特点是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多、传播快、流行广、来势凶猛、病死率高、危害性大。
该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起病急骤凶险,若不及时抢救,常于24小时内危及生命。
流脑病菌存在于鼻咽腔分泌物中,通过咳嗽、打喷嚏等飞沫传播,免疫力弱,病菌就可能进入血液循环,在血液中繁殖形成败血症,进一步随血流侵犯脑组织和脊髓外的被膜,引发脑脊髓膜炎。
这种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3天,最长的为一周。
流脑病毒普遍易感,在各年龄组人群中均可发生。
流脑一般好发于小年龄段儿童,患者主要是15岁以下的少年儿童,特别是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容易感染,因为幼儿自身抵抗力差,容易患病;大年龄段儿童中,如果是机体免疫功能有缺陷(或比较低下),家长也应当警惕。
近年来,临床上也发现有成年人患此病,而成人的病死率高。
发热、头痛、呕吐是流脑三大主要症状。
婴儿症状表现不典型,往往伴有高热,拒食、烦躁、哭闹不安等;暴发型流脑病人起病急骤,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救可导致严重后果。
预防流脑主要有几个方面?
1.搞好室内和环境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勤晒太阳。
2.15岁以下儿童在卫生防疫部门的指导下于冬季到来之前接种流脑菌苗。
3.发现流脑患者要及时隔离治疗,不要带孩子到病人家串门,流脑流行季节尽量少到剧院等人口密集地方。
4.被褥、日用品和用具要勤晒太阳。
5.用醋熏蒸房间也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夏季 健康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