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案1417课.docx
- 文档编号:30741898
- 上传时间:2023-08-20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26.45KB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案1417课.docx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案1417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案1417课.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案1417课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案(14-17课)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2)通过对1924年到1935年中国革命形势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方法,分析研究国情,做出科学判断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观察评价土地革命、国民大革命运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五四风雷中学生的先锋作用,培养学生秉承“五四”精神,努力报效中华的道德情操;了解共产党28年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培养学生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坚苦卓绝斗争环境下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屈不挠的斗志和精神。
教学重点:
五四风雷、中国共产党成立
教学难点: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五四风雷
1.五四运动的背景
(1)国际
①一战期间日本加紧侵略中国,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中国人民反帝情绪高涨。
②十月革命胜利为中国人民解放指出了解放道路。
(2)国内
①政治方面:
北洋军阀的封建专制统治促使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爆发的根本原因)
②阶级方面: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得到发展,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运动发生准备了阶级基础。
③思想方面: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一批先进分子所接受,为运动提供了思想条件。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促使先进分子和青年学生积极开展爱国活动。
(3)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1919年初,一战的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
中国政府向和会提出:
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德国在山东的特权。
可是,和会拒绝中国的正义要求,并无理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
2.运动的爆发和经过
阶段
时间
中心
主力
斗争形式
第一阶段
1919年5月4日~6月初
北京
青年学生
学生集会游行、罢课
第二阶段
6月初一6月底
上海
工人阶级
学生、工人、商人的“三罢”斗争
3.结果:
取得初步胜利
表现为:
(1)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
(2)罢免了曹、章、陆的职务;(3)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性质: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2)意义:
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作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条件。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难点突破:
1.如何理解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
从反帝方面看:
运动的兴起是为了反抗巴黎和会对中国山东权益的宰割,斗争口号中也明确提出“外争国权”“废除二十一条”,不承认巴黎和会对山东问题的决议。
最终迫使政府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从反封建方面看:
学生斗争口号中要求“内除国贼”,工人参加后,斗争进一步指向北洋政府。
运动取得初步胜利,北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并惩办了三个卖国贼。
因此整个运动体现出与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势不两立、不妥协的革命斗争精神。
2、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
名称
领导阶级
指导思想
革命前途
革命范畴
任务
性质
旧民主主义革命
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的平等、自由思想和民主共和观念
资本主义
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反帝反封建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化的一部分
反帝反封建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成立的三大历史条件
(1)阶级基础:
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2)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马克思主义者出现。
五四运动以后,李大钊在宣传马克思主义中起了主要作用。
《新青年》逐渐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
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李达等先后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3)组织基础: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1920年在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的帮助下,陈独秀和李大钊相继在上海、北京建立共产党组织。
此后,武汉、长沙、济南、广州以及欧洲和日本等地,也先后建立了共产党组织。
这些早期组织的建立为中共的成立准备了组织基础。
(4)国际因素:
共产国际的帮助
2.成立概况:
中共一大的召开
(1)召开:
1921年7月23日,上海。
(2)主要内容:
①通过党纲:
规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是用无产阶级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联合第三国际。
②确定党的中心任务:
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③成立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3.诞生的意义:
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光明和希望。
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三.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
1.国共合作
(1)原因:
①中共领导工人运动的体会:
认识到敌人的强大,要想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统一战线。
②1923年中共三大根据共产国际指示,通过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的决定。
(2)国民党一大——实现合作
时间、地点:
1924年1月,广州
意义:
这次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形成,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2.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1)兴起:
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国民革命军成立;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
(2)高潮:
北伐战争
①北伐目的:
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
②开始时间:
1926年7月。
③打击目标: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④主要成果:
歼灭吴佩孚、孙传芳主力,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1927年初,国民政府迁都武汉。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3.失败
(1)标志:
①四一二政变: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政变,并于4月18日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标志着大革命局部失败。
②七一五政变: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政变,以后又宁汉合流,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失败。
(2)原因:
①帝国主义干涉破坏,扶植代理人。
②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
③中共推行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在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的过程中,陈独秀和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等坚持右倾机会上义错误,限制工农运动,放弃了革命领导权。
(3)教训:
中共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武装,开展武装斗争。
课堂小结
作业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
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
武装起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通过对1927年和1935年中国革命形势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研究国情,做出科学判断的能力,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理论和实践辩证关系的认识能力.。
了解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以及红军长征等有关史实,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养成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论从史出
情境再现
问题探究
概括阐释
独立思考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那种坚苦卓绝斗争环境下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屈不挠的斗志和精神,学习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主义的教育.
重点:
武装起义、遵义会议
难点:
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工农武装割据
教学过程:
一.南昌起义
1、背景
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了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为挽救革命,共产党开始用武装起义来回答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
2、南昌起义
1927年8月,周恩来、朱德等领导南昌起义。
它虽然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但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教训:
夺取中心城市的革命道路不符合中国民主革命的实际情况,所以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顺利。
二.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汉口)
内容:
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意义:
这次会议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2、秋收起义和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1927年9月,毛泽东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
起义军攻打长沙受挫后,毛泽东率余部向敌人防守薄弱的山区进军。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土地革命
内容: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
影响:
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4.“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含义:
毛泽东总结井冈山根据地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2)三者的关系:
共产党的领导是红色政权存在的重要条件;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核心内容,进行土地革命,能充分发动群众,为革命发展提供广泛的群众基础;武装斗争是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离开了武装斗争就不能保卫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赖以发展的战略基地,如果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不与根据地建设相结合,武装斗争就失去了阵地和依托,土地革命就失去了根基。
(3)意义:
这一理论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它科学地指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中国革命在城市遭到失败后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4、反“围剿”斗争(武装斗争)
原因:
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壮大,使国民党十分惊恐,从1930年10月起,蒋介石调集重兵,向根据地发动三次大规模的“围剿”。
结果:
毛泽东、朱德指挥红军成功地粉碎了敌人的“围剿”,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1931年冬,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大会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定都瑞金,毛泽东当选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三.红军的长征
1、长征背景
博古、李德推行“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2.遵义会议
(1)背景:
长征一开始,博古等又犯逃跑主义错误,红军损失惨重,处于极端危险境地,红军将士对博古、李德不满。
(2)内容:
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3)意义:
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胜利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与当地红十五军团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4.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1)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播下了革命的火种,铸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3)保存了党和红军的精华,成为以后领导抗日战争的骨干。
重点难点突破:
1遵义会议
(1)遵义会议由于受形势的制约,它只是从军事上和组织上纠正了“左”倾错误,而没有从思想上彻底清除党内的“左”倾思想。
(2)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理解:
党的领导从根本上说是对思想路线的领导,遵义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就是从思想上路线上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当时的中心任务是军事斗争,中央把军事指挥权交给毛泽东,就在事实上确立了他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3)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在与共产国际联系中断的情况下,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解决了自己的路线;采取民主集中制原则,独立解决了党中央领导机关改组问题。
改变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指示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做法,实际上确立起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全局上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表明中国共产党已是一个政治上成熟的政党,完全可以独立地承担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
2.井冈山精神的主要内涵:
坚定的理想,不渝的信念;实事求是,敢闯新路;密切联系群众,为群众谋利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2.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是:
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本课小结
作业
第16课抗日战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抗日战争爆发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史实,
抗战初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情况,比较两个战场的不同特点,理解两个战场在抗战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
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和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探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与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局面的形成之间的联系。
从具体的战役中归纳出抗日战争中两个战场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通过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前面我们和大家共同学习了国共的十年对峙,在此期间,毛泽东创建了我国第一块革命根据地并开创了一条新型革命道路,分别是什么?
此后,毛泽东还发展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其内容是什么?
提示:
井冈山,农村包围城市,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
【导入新课】国共十年对峙后,日本大举侵华,揭开了全面侵华战争。
国共两党再次走向合作,共同抗日,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的内容。
一、全民族的抗战
【合作探究】甲午战争后,日本并没有满足已经获得的侵略权益,在20世纪30年代,继续推行侵华战争,结合课本历史纵横思考:
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相继进行了哪些侵华战争?
说明了什么?
对国共两党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
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建立伪满洲国、华北事变等。
说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并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
1、九一八事变——民族危机加深
2、七七事变——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合作探究】前面日本进行多次侵华战争,都没有作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为什么七七卢沟桥事变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呢?
提示:
这场战争引起了中国的全民族抗战。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国军民奋起抗战
4、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
1)时间:
1937年秋
2)内容:
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
【合作探究】中国共产党面对民族危机,制定了全民族抗战的正确路线。
而国民党呢?
制定了怎样的路线?
导致了怎样的结果?
提示:
片面抗战路线。
(中国当时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存在两个战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条路线——全面和片面抗战路线,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支援,为抗日战争的最终的胜利提供了保证。
)导致了正面战场的大溃败。
5、正面战场的四次大会战:
1)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2)太原会战3)徐州会战4)武汉会战
【合作探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
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四次会战结果怎样?
为什么?
如何来看待国民政府在抗战初期的表现?
提示:
失败。
客观——敌人准备充分,武器装备精良,主观——执行片面抗战路线。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作战是比较积极的,在抗战中起了很大作用:
第一,消耗了日军大量兵力,打破了日本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对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重要作用;第二,鼓舞了民心士气,特别是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大捷,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御敌。
第三,支援了敌后战场的抗日游击战争。
第四,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影响,争取了国际上的同情和支持。
但这时期也正是在正面战场上出现了丧师失地、一溃千里的严重局面。
二、日军的滔天罪行
1、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30多万人
2、潘家峪惨案——1941年初,1200多人
3、七三一部队——细菌战惨无人道
【合作探究】结合我们学习的日军的暴行和课后的学习延伸思考:
日本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怎样的危害?
面对现在日本右翼势力否定暴行、美化战争的行为,你如何反驳他?
提示:
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
三、抗战的胜利
1、百团大战——1)时间:
1940年下半年2)结果:
胜利
3)意义:
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精神,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
2、中国缅甸远征军——1940年
3、抗战胜利——1945年8月15日
【合作探究】抗日战争中国为什么能够取胜?
提示:
日本发动的战争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这种战争必然以失败告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战;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配合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
【本课小结】近代以来,中国屡遭外国列强的侵略。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屡战屡败,每次战争的结果都是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全民族抗战,中国军民经过八年的抗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人民彻底扭转了一百多年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战争中屡败的局面,第一次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抗日战争无论是在中国近代史上,还是在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课后作业】第16课
【教后反思】
第17课解放战争
1.知识与能力
知识:
内战爆发、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通过重庆谈判、政协会议的学习,教会学生领悟如何处理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尤其是策略问题。
通过图表法引导学生归纳解放战争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的阶段和概况,注意事物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感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百年屈辱的终结,是伟大中华复兴的开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内战背景(国际国内形势、国共两党力量对比)研讨交流,使学生分析认识内战爆发的必然性,提高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相关材料的研习展示,认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方针调整的原因及战略反攻方向的选择,掌握观察阅读、获取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学习方法。
开展小组探究性学习,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回顾民主革命的历程,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加深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斗争史实的了解,认识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采取策略和方针得到了人民的真正的拥护。
从原因上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从史学的角度理解选择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必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由民族矛盾演变为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
此时的蒋介石一面准备发动内战,一面采取假和平的策略,为发动内战做准备。
面对蒋介石的险恶用心,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怎样的对策呢?
中国的民主革命道路将走向哪里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一、内战的爆发
1、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形势
1)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由中日民族矛盾演变为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
2)国内主要政治力量的态度:
共产党——尽力争取和平民主。
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
(原因:
①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
②内战的准备工作尚未完成。
)
【合作探究】蒋介石喊和平只是一个幌子,为什么蒋介石还要三次电邀毛泽东谈判?
其电邀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提示:
如果毛泽东不去,就借此宣传共产党没有和平诚意,制造舆论.欺骗中国人民,把发动内战的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如果毛泽东去了,就可以利用谈判的机会,一则争取运兵备战的时间,再则诱使共产党交出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实现他们的"军令统一"、"政令统一"的目的。
3)重庆谈判:
①时间:
1945年8月②结果:
签订《双十协定》③意义:
A.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主动,在人民面前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
B.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和各民主党派中扩大了影响。
C.迫使国民党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国民党若破坏协定、发动内战,在政治上陷于被动地位。
【合作探究】毛泽东已经洞悉蒋介石的险恶用心,为什么还要冒生命危险,赴重庆和国民党谈判?
提示:
为揭露美蒋反动派假和平的阴谋,争取早日实现国内的和平民主等。
2、全面内战的爆发
1)时间:
1946年6月
2)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失败
3)国民党的重点进攻陕北、山东——失败
【合作探究】在艰苦的解放战争之余,中国共产党还在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结合课本学思之窗思考:
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关系?
提示:
土地改革运动开展使解放区后方更加巩固,翻身农民不仅踊跃参军,支援前线,还积极承担抬担架、送粮草等任务,这一切使人民解放军的力量大大增加,使战争胜利的方向转向人民解放军。
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1、战略反攻:
1)时间:
1947年6月2)主攻方向:
中原
【合作探究】结合课本的资料回放思考:
我军第二年的作战任务是什么?
何为内线战争?
何为外线战争?
提示:
"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外线——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从解放区转向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攻,属战略进攻性质。
内线——是解放区军民在解放区打击国民党的进犯,属战略防御性质。
2、战略决战——三大战役(1948年9月——1949年1月)
【合作探究】三大战役为什么首选锦州作为战役的开始?
提示:
首先在东北战场展开决战.这是因为,它既可以粉碎国民党军队的战略收缩企图,又可以使东北人民解放军腾出手来转入关内作战,还可利用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国解放战争,从而有利于整个战局的发展。
此外,当时东北战场的态势对人民解放军也最为有利,夺取决战胜利较有把握。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北平谈判——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假和谈的阴谋,打破了其划江而治的美梦。
2、渡江战役——国民政府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3、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1)国内2)国际课本P80—81
【本课小结】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协定、决议,发动的全面内战,人民解放战争开始.在解放战争第一年里,人民解放军取得了粉碎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的胜利。
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牢固基础。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国民政府覆灭。
中国人民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课后作业】第十七课练习
【教后反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 人教版 高中 必修 教案 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