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研究》.docx
- 文档编号:30734975
- 上传时间:2023-08-20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49.73KB
《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研究》.docx
《《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研究》.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研究》
《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研究》
研究报告
执笔:
高峥嵘、冯丽华、杨爱香
《农村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是我校2002年申报的省教育科学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立项课题。
在各级领导、专家的支持下,课题组经过三年多的艰辛努力,基本完成了研究方案设定的各项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探索出了一条适应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
现将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我校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小学,在我们学校里,学生的个性与行为习惯存在很大的差异:
有的懒惰贪玩,不爱学习;有的聪明好学而品行令人担忧;有的受读书无用论影响较深,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的无视校纪班规,蛮横放肆;有的不爱锻炼;有的语言粗俗;还有部分学生卫生存在问题,缺乏良好的卫生习惯,致使校园环境卫生及保持较差等。
这些不良现象极大地阻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极不利于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面对学校实际情况,我们深深感受会到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几年来,我们学校一直重视德育工作,在德育工作的实践中,把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作为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工作来抓,特别是以科技发明和环保教育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爱科学爱学习的习惯,进而在纪律、卫生、礼仪、交往等各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新课程对学校教育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质和个性品质,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决定以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为突破口,使之成为我校的一大特色。
并将农村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作为一个课题进行实践研究。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1、农村小学生各种行为习惯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协调发展,互相促进的,本课题研究试图构建一种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科学有效模式,在实践中,探求一种适合农村小学教育的运作机制和运作方式,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促进小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促进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2、提高教师的素质,建设研究型教师队伍,是本课题的另一目的。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树立新的人才观、教学观和学生观,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二)研究的意义:
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我国新时期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为落实以德治国方略奠定了基础。
少年儿童是我们未来事业的接班人。
他们的道德素质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新一代国民的道德水平。
推进以德治国,落实《纲要》精神必然要求我们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
而少年儿童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而健康人格必然以一系列优良素质为基础。
对于广大小学生而言,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离不开一系列具体素质的培养。
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让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习惯。
因此,坚持从中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入手,不仅有利于克服长期以来德育工作中追求“高、大、全”的弊端,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且对推进素质教育,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蔡元培:
“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
”
叶圣陶:
“教育是什么?
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
”
《培根论人生》:
人们的行动,多半取决于习惯。
一切天性和诺言,都不如习惯有力,在这一点上,也许只有宗教的狂热可与之相比。
除此以外,几乎所有的人力都难战胜它,即使是人们赌咒、发誓、打包票,都没有多大用。
俄国著名教育家马申斯基:
“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就享受着它的利息。
”
强化理论:
习惯的形成有赖于同种刺激的反复出现。
当外部和内部的条件刺激,依一定的顺序不变,进行多次后,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关系就固定下来,而且越来越精确,越来越熟练,最后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任何优良的习惯都是需要而且可能有意识地来加以培养的。
我们知道,“在大脑的两半球的兴奋,最优越的区域内新的条件反射容易被形成,而且分化也能被有效地养成”。
因此,一个人只有经过有意识的训练或培养,才可能迅速地和精确地形成各种优良的习惯。
一个人要想有意地养成某种优良的习惯,就必须坚持既定的决心,在有关的情况下毫无例外地去进行某些适当的动作。
只有这样,才可能使某种情景刺激和他们某些适当的动作在他的大脑两半球内迅速地形成巩固的暂时神经联系,也就是说,他才有可能真正养成某种有关的优良习惯。
内化学说:
现代教育学理论的内化学说认为,内化就是把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东西,客体的东西转化为主体的东西。
就是说,教育活动中向学生所提出的一切都是外部的、客体的东西,只有通过“内化”把它们转变为素质之后,才能成为内部的、主体的东西。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可见,内化的好坏与教育效果的大小成正比。
在习惯养成教育中也同样如此,只有把教师提出的种种教育要求,通过学生的心理活动,“内化”为个体的素质后,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主体性,真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1)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习惯培养时,对其进行内容、特点及内在规律的研究。
(2)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农村学校对习惯养成教育的运作机制、运作方式的研究。
(3)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教育方法、内容、形式的研究。
(4)对家长进行教育培训的内容、形式的研究。
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本课题设立了三个子课题:
子课题一:
班主任工作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研究
子课题二:
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研究
子课题三:
家庭对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主要是运用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进行研究。
根据课题研究内容,总体属于教育行动研究法。
采取边“调查”边“研究”边“理论化”的研究模式。
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再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分析其变化过程,找出内在规律,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我校对本课题的研究十分重视,2002年5月专门成立了课题研究组,由任校长佘树炎亲自担任组长,两名副校长担任副组长。
校长负责课题实施的宏观调控和行政指导,副校长负责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聘请县教育科学研究室的专家对课题研究进行技术指导。
(一)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02.9)
1、积极准备
从2002年9月起在全校学生当中,要求每个学生人手一本“礼仪手册”和行为习惯“十点目标要求”,并利用校《家庭教育导报》进行指导,使学生和父母共同努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为让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更具时代特征,课题组重点开展了三个子课题的研究工作。
2、组织课题组学习培训
查阅文献,利用互联网广泛收集信息,通过国内知名网站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状况及发展趋势,把握时代特点,寻求更具时代特色的青少年优良的行为习惯。
并在研究小组内更加细仔划分研究任务,根据各自的工作特点开展工作,确立各自的子课题,做到了分工明确,并定期展开课题汇报会,及时交流情况,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3、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为二至五年级学生,发放324份问卷,回收324份,回收率100%。
力求从整体上反映习惯养成的现状。
“习惯养成”调查问卷,分学生行为习惯调查问卷和学习习惯调查问卷两部分。
由课题组成员完成问卷设计,其中行为习惯调查问卷中设置了文明礼貌、品德行为、卫生习惯等方面内容。
这些内容是学校通过观察课内外小学生养成教育实际表现,召开师生座谈会、班主任会,分析学生在习惯养成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几个环节确定的。
(1)、调查结果与说明:
我们对调查所得资料,组织专人进行统计处理,其情况报告如下:
表1:
文明礼貌情况
见到教师问好
主动问好
被动
低头走过
61.2%
18.3%
20.6%
和别人交流使
用礼貌用语
经常使用
偶尔使用
从不使用
60.2%
33.9%
5.9%
从上表可知,61.2%学生能向教师主动问好,说明在文明礼貌方面多数同学做得好。
同时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同学使用礼貌用语坚持不够好。
表2:
品德行为情况
做错事
主动承认
教育下承认
不承认
58.3%
36.4%
5.3%
和同学发生冲突时
能主动谦让
力争高低
动手打架
55.8%
34.1%
10.1%
帮助有困难的人
主动帮助
有时帮助
从不帮助
38.8%
55.4%
5.8%
捡到东西交给老师
交给老师
交给家长
自己留着
75%
18.7%
6.3%
从上表可知,有75%学生捡到东西能交给老师,反映学生比较诚实。
同时在调研中发现,41.7%的学生做错事,不能主动承认,44.2%同学在和同学发生冲突时,不能主动谦让,61.2%同学不能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
四、五年级部分学生在这方面所表现被动性尤为突出。
表3:
卫生习惯情况
每次吃饭前洗手
每次都洗手
有时洗手
太脏了就洗手
61.7%
32.5%
5.8%
学校内发现脏物
赶快捡起来
有时会捡起来
装作没看见
43.4%
50.5%
6.1%
从上表可知61.7%同学吃饭前每次洗手,43.4%同学看到学校内有赃物能赶快捡起来。
同时调研中发现还有部分学生在个人卫生,保持学校卫生方面较被动,应引起重视。
表4:
学习习惯情况
小组讨论发表意见
大胆发表
听别人发表
不参与讨论
48.8%
45.7%
5.5%
课外读物经常阅读
经常阅读
偶尔阅读
不阅读
40.3%
53.2%
6.5%
对于新知识
提前预习
提前预习
偶尔预习
不预习
35.5%
57.3%
7.2%
对于学过的知识经常复习
经常复习
偶尔复习
不复习
41.8%
46.8%
11.4%
从上表可知48.8%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能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同时在调研中发现,不能经常阅读课外读物的学生达59.7%,在学习方法方面对学习新知识提前预习仅达35.5%,对学过知识经常复习达41.8%。
反映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差,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品德行为和学习习惯两个方面,部分学生品德行为、学习习惯较差,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与下列因素相关:
学习习惯的养成与家庭教育相关
调查中发现有39.8%的学生和别人交流中还没形成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尤其是课后和校外;有38.3%的学生还没养成饭前洗手的习惯,是由于农村部分家长对学生卫生要求、使用礼貌用语要求意识浅薄;另一方面家长自身不良行为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学生的文明礼貌习惯较差。
调查中发现有44.2%的学生和同学发生冲突时不能谦让,甚至动手打架,51.2%的学生对有困难同学不能主动帮助。
问题的原因在于受不良影响、不良家庭教育影响,当今独生子女式的家庭结构,使得相当部分家庭教育“重智轻德”,孩子缺乏人际交往,唯我独尊,脆弱娇气,同学之间缺少热情。
还由于家长自身修养水平参差不齐,常有同学之间发生一点小冲突家长却不能正确对待的现象,因此“孩子好了,大人恼了”的事情屡见不鲜。
树人树德需要潜移默化,日积月累。
为了使孩子明天更美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紧密配合,同步发展,不断提高家长素质尤为必要和迫切。
②学生习惯养成与教师教育观念相关
调查中发现有课外阅读习惯的学生仅占40.3%,有课后自学习惯的学生仅占35.5%,学生自我主动学习意识薄弱。
究其原因,既与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有关,还与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有关系。
教师中或多或少存在着重学生学习成绩提高,忽视学生习惯的培养,重视优生评价,忽视差生评价的现象,这些现象与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不相符的。
因此倡导新课改理念,转变学生观是当前一项重要的任务。
③学生习惯养成与学校常规教育相关。
调查中发现有41.7%的学生做错事不承认,6.1%的学生发现教学楼脏物装作没看见,虽然教师经常说教往往收效不大。
究其原因是学校在进行矫正教育中往往是堵的多,疏导的少。
说教批评多,引导实践少。
长此以往,导致学生说谎话,不诚实,自我约束能力差。
良好行为习惯是做人的基础,如果学校能有效抓好学生常规教育,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诚信习惯,对提高教育实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第二阶段操作实施阶段(2002.10-2005.12):
1、抓常规教育,从点滴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为了强化道德认识,为学生学会做人做事打好基础,学校将持之以恒地开展“日查、周结、月评”的常规教育活动。
日查:
每天由少先队监督岗的学生根据文明礼貌、爱校守纪、仪表卫生、普通话等养成教育内容,全天进行细致检查,进行量化评比。
各班设立文明礼仪监督岗,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周结:
总结一周工作,表扬进步大的班级、学生。
通过公布每周量化评比成绩,督促各班进行反思,找出习惯养成方面存在不足,不断改进班级工作。
月评:
根据《凉水井镇小学文明班级评比细则》开展自评、互评、师生共评、家长评,明确达标要求,以评价促养成,循序渐进鼓励评价提高,使学生外化行为转变为内驱力。
2、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各班每日:
坚持背诵古诗,口算练习。
每周:
写一篇日记或读书心得,出一期学习园地。
每月:
根据《凉水井镇小学文明班级评比细则》,每月进行一次学习情况评价,同学们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教导处有计划的开展促使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活动。
如:
读书竞赛,口算比赛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上教师要严格教学常规,培养学习好习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每学期每位教师撰写一份潜能生转化案例,耐心细致、满腔热情的做好潜能生转化工作。
3、家校联手,形成合力,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第一,教师要加强师德建设,树立正确学生观,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树立教师良好形象。
例如:
教师带头讲诚信,说到做到,对学生一视同仁。
普通话课内课外都要讲好,带头营造推广普通话的良好氛围,处处事事为学生做出表率,在潜移默化教育中养成好习惯。
第二,家庭教育要从落实家庭教育常规入手,从家长自身做起。
如:
对长辈有礼貌,养成按时学习的习惯以及生活、劳动习惯。
通过家长学校,创建学习型家庭,通过撰写“共筑诚信”征文等不断提高家长综合素质,创造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让学生做到在校在家一个样,促进行为习惯的内化,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教育实效性。
4、利用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学校要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作用,开展“以诚实守信,做文明学生”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运用“诚信讨论”、“诚信评价”、“评选诚信小标兵”“‘五小’公民实践活动”等方式方法,使学生受到教育,形成良好的诚信习惯。
号召学生学习身边榜样,如:
区、校级三好学生,校园之星,诚信小标兵等,营造比学习、比进步、比提高的教育氛围,促使学生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之目的,增强活动效果。
5、注重环境渲染,教育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环境对人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为此学校努力追求育人环境的构筑。
如:
校训上墙,楼梯口设置文明警示语,楼道悬挂名人画像,展示学生作品,硬化美化绿化校园,促使学生优良行为品质的养成,通过耳濡目染,使养成教育的各项要求成为学生行为的准则,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
6、根据不同时期学生中的问题邀请专家给学生及家长做专题讲座。
学校领导、老师和家长们充分认识到了家庭教育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重要性,进一步调动家长们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家庭教育,并切实参与其中,家庭教育工作顺利地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在2002年3月成立了凉水井镇中心小学家长委员会,更便利了学校与家长的沟通。
每次家长会后,下发家长会意见反馈表,了解家长们教育孩子们的情况,解答提出的疑问。
通过一些问卷,了解家长及学生的思想状况。
心理咨询室用微机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随时与家长沟通,解决孩子们的实际问题。
定期组织家长学校的学员开展心得交流活动,发动家长积极行动起来,研究孩子、了解孩子,定期做经验交流,对于家长中有特点、有实效的家教经验,及时在广大家长中进行宣传推广,让他们现身说法,使广大家长体会到教育好孩子并不难。
如我校的郑容同学的家长做的题为“言传身教育亲子、佳讯传时母含笑”的讲话就在广大家长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7、利用学校德育工作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研究。
近三年,为加强学生的基础道德教育,保证养成教育的实效性,我们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求班主任严抓实管、经常、反复地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并通过学生自评、小组评、班主任评、学校评等形式,要求学生人人争做合格生,对表现突出的学生,授予示范生荣誉称号。
(2)充分利用少先队监督岗对学生进行卫生、文明礼貌、爱护公物、行为习惯等的养成教育。
少先队监督岗每天对各班的操行进行评比打分,这样使各班学生的竞争意识空前加强,学校出现了一种比哪个班的流动红旗得到多的良好学风和校风,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学校对规范学生行为采取了正反两方面教育相结合的办法,管教结合,让年级与年级、班级与班级进行评比,并把检查、评比的结果列入了班级考评内容。
作为班主任工作和文明班级评选的重要依据。
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4)认真做好德育常规工作“五个坚持”。
始终坚持规范的升旗仪式。
坚持“文明班评比”制度, 坚持“文明监督岗”制度、坚持“主题队会”制度、坚持红领巾广播站的播音工作等。
本学期我校李艳老师开设的一节主题队会《铁军精神永不忘、民族精神代代传》,使学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受到了各位领导的一致好评。
(5)大力开展实践体验和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少年儿童的整体素质。
每个学年度安排全校性主题活动八次。
如:
三月份学守则、学规范活动。
四月份清明节扫墓活动。
五月份学习新的交通安全法教育活动。
六月份庆“六一”文艺活动。
九月份尊师爱校教育活动。
十月份国庆庆祝活动。
十一月份我是小主人,从我做起活动。
十二月份我最棒,我能行活动。
通过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活动,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养成。
8、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紧密配合,抓好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在我校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中,单靠学校领导和班主任的教育还是不完善的,我们积极的把科任教师也纳入到学生习惯的养成中来,使学校的养成教育更加丰满,形成一个全校一盘棋的共同研究格局。
使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出现真空,时时刻刻都有教师去管理。
国家教委颁发的《小学德育纲要》中强调指出,“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并做到“在全部教学活到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意志、品格,促使学生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
”我们学校的各科教师也是按《纲要》中提出的去做的。
作为班主任,尤其要重视各个方面的教育。
一是重视每天的“晨间教育”。
晨间教育是在每天早操结束后的三、五分钟内进行的。
教师对前几天的班级情况小结,进行表扬批评;或是讲个故事、或是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体会。
二是重视每周一次的班队活动和思想品德课的教育。
班队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深受学生的喜爱。
思想品德本身是一本教材,里面有许多行为规范教育的内容,如《尊敬师长》、《当老师不在的时候》……把教材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可以得到较好的成效。
9、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是一种区域性的社会文化,是学校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
学校的自然环境、文化环境、人际关系环境等等都是校园文化的表现范畴。
如校园的建筑设计、绿化、校规、作息时间、活动课程设置,学校环境布置、办公室布置、学生寝室的布置……它是直接影响学生成长的极其重要的教育因素,具有导向、激励、传递文化信息、审美、娱乐及教育人等功能,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的熏陶、感染作用。
如何优化校园环境,增强育人功能:
(1)、美化校园环境。
学校环境优美整洁,师生的荣誉感就强,学校的凝聚力就大,这就是校园文化的魅力。
为了创设这样一种的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学校化大力气美化、绿化校园,努力把校园建设成为最美丽的地方,为学生创造一个清新怡人的自然环境,最大限度的发挥学校环境的育人作用。
我校地处山区,虽然学校面积不大,但踏进校门就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校训、小学生守则、小学日常行为规范、司令台……学校的设施比较完备:
实验室、音乐室、队室、广播室、图书室……学校还尽可能地为学生开辟活动天地:
操场上有四副篮球架,四周有爬杆、单杆、双杆等活动器材。
老师们还精心布置校园,努力使校园的每个角落都会“说话”。
如“校园是我家,环境靠大家”、“伸伸手,弯弯腰,果皮纸屑不见了”等固定性标语。
(2)、优化班级环境
良好的班集体犹如一个大熔炉,能把生铁炼成钢。
因此,我们十分重视每个教室的布置,有队角、好人好事栏、行为规范栏、图书栏等等。
充分利用教室的四周,教育学生,随时随刻让学生注意自己的行为。
(3)、美化学生寝室
我校现有住校生300人,分住在几个学生寝室里,由8位辅导老师负责学生的生活。
为了感化学生,在学生的四周贴上文明标语,如:
被辱整齐、讲文明、讲礼貌、团结同学、按时就寝……这样有利于学生日常行为的培养。
(4)、严格校纪校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严格的校纪校规,是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有力的保证。
学校有严格的校纪校规,“一日常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规范的检查奖罚制度,有力地染了教育气氛,充实了学生的内心世界。
(5)、和谐人际关系
校园人际是学校的领导、老师、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组成的。
大家互相理解、团结协助、平等相处,能形成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
近几年来,我校教师转变了“育人”观,热爱学生,相信学生,“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尊重学生的人格,开发学生的潜能,师生关系十分融洽。
10、运用多种手段,唤醒学生的养成意识。
儿童的行为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情感性和不稳定性,他们的行为随兴趣而转移,还不懂得所有的行为应遵循一定的规范和要求,更不懂得形成良好的习惯对于自己意味着什么。
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加以引导,唤起学生的习惯养成意识,使他们将自己的行为自觉地纳入到《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等要求上来,逐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心理习惯等。
(1)、说理教育。
知、情、意、行是道德教育界的四个重要层次,而“知”是最基本的。
任何一种道德现象,只有当学生对它产生了正确的认识后,才有可能内化为情感和思想,外化为行为和习惯。
因此,当对学生提出一种行为习惯的要求施教应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向学生阐述,使他们有感性的认识。
如今,小学生身边的零用钱较多,有此学生不知道如何正确合理地使用这些钱,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
如有同学花钱大手大脚,每天吃许多零食。
教师可帮助他统计一下一天或一个星期吃零食所花的钱,并建议他用同等的钱买一些自己喜欢的书或学习用品。
通过对比,学生就能形象、直观地感受到不乱吃零食的意义,从而很乐意地、主动地节约用钱,多买书、多看书,形成良好地习惯。
(2)、分层教育。
行为规范教育要根据不同段儿童的年龄特征,有重点地分层次进行。
如一、二年级学生可通过儿歌、讲故事等形式,了解小学生行为规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研究 农村 小学生 良好 行为习惯 养成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