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导学案答案.docx
- 文档编号:30727799
- 上传时间:2023-08-19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29.04KB
赤壁赋导学案答案.docx
《赤壁赋导学案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赤壁赋导学案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赤壁赋导学案答案
赤壁赋导学案答案
【篇一:
高中语文必修二《赤壁赋》导学案(含答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的实词、虚词以及通假字、活用词、多义词、特殊句式。
2、理解作者豪放达观的心态,感悟“苏子情怀”,培养学生以乐观旷达的胸襟对待挫折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想】根据新课程教学理念,致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感悟能力,由苏轼的人生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
有效利用投影增加课堂授课容量。
【课时设计】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余秋雨先生在散文《苏东坡突围》中写道:
“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这实在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有趣关系。
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两方面一起提升,谁也离不开谁。
”一起走近苏东坡。
[布置阅读]要求学生默读全文,找出生字词,并理出文章思路
二、阅读:
正音、解词:
[课堂练习]学生上黑板注音,解词,教师正音,评讲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壬戌()桂棹()余音袅袅()幽壑()嫠妇()愀然()山川相缪()旌旗()酾酒()横槊()舳舻千里()扁舟()匏樽()无尽藏()狼籍()枕藉()
字词积累,疏通课文,解释下列黑体字
1、通假字:
⑴举酒属客:
⑵冯虚御风:
2、古今异义词:
⑴七月既望:
古义今义
⑵纵一苇之所如:
古义今义
⑶冯虚御风:
古义今义
⑷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今义
3、一词多义:
扣舷而歌之
歌而和之
七月既望
望美人兮天一方
惟江上之清风
耳得之而为声
月出于东山之上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词类活用
⑴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⑵侣鱼虾而友麋鹿
⑶正襟危坐
⑷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⑸方其破荆州
⑹渔樵于江渚之上
[引导思考]在阅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思考本文的思路
1、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夜游赤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2、文章共有五段,每段都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组织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并巡回指导
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通过客人的洞荒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写出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
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
[布置作业]
整理本文的文言知识,翻译全文;背诵课文。
[复习导入]
检查背诵情况:
1、集体背诵;2、指定学生分段背诵;3、指定学生接龙背诵
[新课]
一、课文理解:
研习第一段
[提问]1、划出写景的句子,同桌讨论,形成一个整体画面。
要求能按照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的顺序,将这个画面描述出来。
可以打腹稿,也可以拟个简单的提纲,目的在于通过想象再现东坡先生的此时此地此景。
请一个同学描述。
第二课时
[提问]2、请小结第一段的景物特征:
澄澈、幽美。
[提问]3、请背写景物描写的句子
研习第二段
[提问]4如此幽美的自然环境中,作者的心情如何?
请在此段找一个词概括。
[提问]5作者写了饮酒放歌之乐后,接着写谁?
箫声如何?
请找四个词概括,并分别组词。
(哀怨、思慕、啜泣、倾诉)
[提问]6、请背写出作者描写箫声的句子,并回答作者是如何描写箫声之悲的?
研习第三段
[提问]7客人因何而悲?
研习第四段。
齐读
[提问]8针对客人的悲情,苏子做了什么样的回答?
如何评价作
【篇二:
《赤壁赋》优秀导学案】
特点。
2.理解作者的情思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3.积累“是”“遗”“下”“之”“乎”等文言实词、虚词。
4.背诵这篇课文
【学习重点】掌握本文的字、词、句常识,能够把本文比较准确地译成现代文。
课前预习学案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说:
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
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
那里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态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鼻矶,后被误读为“赤壁”。
进而认为是赤壁古战场的遗址。
本文题目中的赤壁,即苏轼所游黄州赤鼻矶。
实际上,三国时的赤壁古战场,当在现在的湖北蒲圻。
本文题目采用了传统的赋的形式,但和传统赋体相比,有较大区别。
传统赋体是中国文学中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体裁。
它源于楚辞,流行于两汉,形式上注重铺叙,句式讲究对称,善用排比和对偶,语言华美,文笔绚丽。
本文是一篇抒情性的散体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汲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传统赋体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情和散文的透辟理念,体现了苏轼“以文为赋”的特点。
2.作者与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金属四川)人。
北宋文学家。
幼年时,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
既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仁宗嘉佑二年(1035)与弟苏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官欧阳修赏识。
他一生在政治上遭遇坎坷,入朝任职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出为杭州通判,历任密州、徐州、湖州知州。
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神宗元丰二年,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
苏被捕遂除黄州,在黄州生活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
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他不仅没有俸禄,而且不得签书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
他在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旁筑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
元佑元年(1086),哲宗即位,起用反对新法的司马光为相,苏轼再入朝,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等职。
但又因与司马光政见不合,再次出职杭州。
哲宗绍圣元年(1094),变法派又得势,苏轼再遭打击,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今广东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州),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才遇赦北还,次年病故于常州。
谥号文忠。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
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诗风,与辛弃疾
合称“苏辛”。
他在书法、绘画、音乐方面也有很高造诣。
有诗文集《东坡全集》等。
【课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壬戌()举酒属客()窈窕().....
桂棹()溯流光()倚歌而和()....
袅袅()嫠妇()斗牛()....
愀然()相缪()舳舻()酾酒()横槊()......
渔樵.()
扣舷.()麋.鹿()扁.舟()江渚.()
洞箫.()蜉蝣..()幽壑.()旌.旗(
一粟.()无尽藏.()肴.核()
相与枕藉.()冯.虚()更酌.()
2.下列各句中都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②輮使之然也
B.①山川相繆,郁乎苍苍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C.①虽一毫而莫取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D.①举匏樽以相属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3.解释下列加点实词的意义。
⑴七月既望
⑵举酒属.客
⑶纵一苇之所如
⑷白露横.江
⑸山川相.繆
⑹倚歌而和.之
⑺正襟危.坐
⑻固.一世之雄也
4.解释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之
①纵一叶之所如
②凌万顷之茫然
③扣舷而歌之
④苟非吾之所有
于匏.尊())
①游于赤壁之下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④托遗响于悲风
其
①而不知其所止
②其声呜呜然
③何为其然也
④方其破荆州
而
①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
③耳得之而为声
④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5.填空
合作探究学案
【学法指导】先借助工具书、课外资料或者同学合作,试着串通课文大意,然后逐段探究。
【阅读思考】
1.作者开始游赤壁时景色如何?
心情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第二段中,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样发生变化的?
3.课文第三段作者流露出怎样的感情?
写曹操的用笔重点在哪里?
客表达了怎样的感慨?
4.课文第四段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观点的?
5.课文结尾段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从哪些句中可以看出?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6-14题。
(一)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6.找出文段中写景的句子,它们有何特点?
如何理解月亮的“徘徊”?
7.作者用哪几句话写出了自己在观赏这些美景后的什么感受?
(二)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何为其然也?
”客曰: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8.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此非曹孟德之诗乎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③固一世之雄也④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⑤驾一叶之扁舟⑥渺沧海之一粟⑦哀吾生之须臾⑧羡长江之无穷
a.①②⑦⑧/③④⑥/⑤b.②⑦⑧/①③⑤⑥/④
c.①③④⑥/②⑦⑧/⑤d.②④⑥/①③⑦⑧/⑤
9.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a.终葬于先人之北,然后惟其所愿b.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c.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0.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何为其然也
a.托遗响于悲风b.石之铿然有声者
c.君欲何往d.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11.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月明星稀,乌鹊南飞b.顺流而东也..
c.西望夏口,东望武昌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2.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而又何羡乎
a.客有吹洞箫者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而今安在哉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13.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
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一般说来,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
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和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
c.这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来看,苏轼
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
d.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急于建功立业
的豪情。
1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⑴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⑵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⑶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综合理解】
1.文章结构梳理白露
游
水光写景乐
怨慕
赤乐
泣诉
壁苏子客
抒情
【篇三:
九、《赤壁赋》导学案答案】
class=txt>《赤壁赋》导学案
编写人:
王完凤审核人:
熊幼平编写时间:
20121120
班级组别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3、熟读并背诵课文。
【学习重难点】
1、重点:
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
2、难点:
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学法指导】朗读法、质疑探究法。
【知识链接】
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北宋四大书法家之
一。
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
著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等。
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
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
宋神宗熙宁年间。
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
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儋州。
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2、关于“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且允许有参差错落。
语音上要求声律和谐;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用铺陈手法。
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
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
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
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
在创作风格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3、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
(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
“乌台”即御使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
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4、诵读方法指导:
读出重音:
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重读;“哀吾生之须臾,慕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韵字重读;“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词重读。
读出节奏:
如: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读出气势:
如“方其破荆洲,下东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朔赋诗(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
(情感急转缓慢低沉)”。
读出情感:
如: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何其乐也。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何其悲哉。
“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
而吾与子所共适”,何其旷达。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又何其洒脱。
朗读时要细心体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七月既望农历十六日举酒属客劝酒白露横江笼罩....
纵一苇之所如纵:
任凭。
如:
动词到往。
..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乎:
形容词词尾,?
?
的样子。
冯:
通“凭”。
..
倚歌而和之应和正襟危坐正:
动词,整理。
危:
端正地。
...
固一世之雄也本来哀吾生之须臾一会儿...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
简直。
以:
停止。
..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相与:
一起。
枕藉:
枕着,靠着。
既:
已经。
.....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加以解释。
?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舞:
使动使?
?
舞动。
泣:
使动使?
?
哭泣。
..
?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
名词作状语向西(东)。
..
?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下:
攻下,名词作动词。
东:
名词作动词东下,向东流。
..
?
侣鱼虾而友糜鹿侣(友):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
?
为伴侣(朋友)。
..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宾短语后置)?
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疑问句)?
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
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
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
?
月出于东山之上(介宾短语后置)?
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
5.翻译:
(1)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2)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千古名篇,结构上写得曲折有致,作者的情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呢(分别用文中的一个字回答)?
明确:
乐——悲——喜。
三、理解领悟:
(一)小组比读(准确,流畅,有感情;注意整散结合的句式,体会优美和谐的韵律),评选小组诵读明星。
诵读明星:
评选理由:
(二)析“乐”【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层】
1、读文章第一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①②a级,③b级)
①看到的景色有(用原文回答):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②诗人的感觉如何(原文):
遗世独立,羽化登仙。
③诗人会有何种心情呢?
本段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赋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
本段的感情色彩以喜悦为主。
(二)析“悲”【第二段的第二层和第三段】
2、朗读第三自然回答:
这一段作者运用了几组对比,请同学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b级)
①、将曹操与“吾与子”对比。
说明像曹操称雄一世,也逃不脱失败的命运,也只不过是过眼烟云,更何况我们命运不济,仕途坎坷,只有“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泛舟喝酒罢了,还谈什么理想,谈什么建功立业?
说明人生变幻无常和空虚。
②“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作对比
说明生命之短暂,人生的渺小。
③、想要像长江、明月、仙人一样长存而不可得。
这是现实与理想的对比
说明想长生不老而不能,因此只能“托遗响于悲风”。
教师总结:
客之三悲一是由古今历史对比生悲,二是由人生短暂感触生悲,三是由理想现实矛盾生悲。
(三)析“喜”【第四段和第五段】(c级)
3、作者是如何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分析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从变的角度说,天地万物和人也是瞬息万变的:
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人也有生老病死,所以天地万物和人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从不变的角度,我和天地万物都是永恒的:
江水虽然日夜不停地流,“而未尝往也”,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而卒莫消长也”,作为个体的人,生命虽然短促,但他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
所以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
而应该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这种“物我一致”的观点说明了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
4、作者又是如何从“取与不取”的角度论述人生感悟的?
天地万物,各有各的主宰,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
不取禄禄官位蜗角虚名,而取无穷的自然万物(明月清风)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
因此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长江之无穷”。
进一步表现了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四、问题探究(c级):
5、思考:
第三段客人的话是否也是苏轼自己心境的表达?
如果是,那么苏轼一贯的豪放风格与文中“悲”的感情是否矛盾?
即本文的感情基调应该是什么?
文中“客”和“我”的对话是苏轼让从前的苏子和现在的苏子通过文章进行一场超时空的链接。
客的回答,正是苏轼自己贬斥黄州后的苦闷和迷惘的写照。
所以虽为客语,实际上“主”“客”为一体,反映了作者被贬黄州后思想中的消极面。
(可以参照下面的《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来理解)
这种感情和豪放派风格是不矛盾的。
一般人,在忧患于人生短暂和空虚时,很多人以喝酒,及时行乐自我解救。
可是苏轼不是这样,他认同李白的“借酒销愁愁更愁”。
俗话说“心病还得心药医”,欲求精神苦闷的真正解脱,只有求助于自身在哲学上的“解脱”。
所以他虽然是借客之口表达自己的悲绪,但“醉翁之意不在酒”,苏轼并不是要宣扬这种悲观的论调,而是沿用赋家“抑客申主”的方法,力求阐明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超脱于无益的悲观,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章具有某些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
因此文中的“悲”与豪放风格并不矛盾。
6、后世评价这篇赋具有景美、情美、理美的特点,你是怎么看的?
请大家美读课文,找出文中写得美的地方,并说出表现了哪一方面的美。
(一个同学可以只说一个方面)
(1)苏子的赤壁秋景图:
①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左右东西。
景象澄沏,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
②凉爽的秋风徐徐吹来,江面上荡起细细的波纹,一轮明月从东山冉冉升起,月光下的薄雾如轻纱般笼罩在江面上,水天一色,浩浩渺渺,茫无际涯。
③“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意境很美。
白色的雾气弥漫在月光里,很朦胧,像做梦一样。
水光接天,让我想起“秋水共长天一色”。
真是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果然风月无边,秋景如画。
情由景生,情景交融啊!
(2)文中的情美:
“乐——悲——喜”的情感变化,使文章结构跌宕起伏;情感上,如第二段,作者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幽怨悲凉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使人如闻其声,催人泪下。
苏轼是睿智之人,七情六欲自然丰富于常人,对景生情,触发因政治失意而产生的一时消极情绪,亦属自然。
最为可贵的是,他能从此消极情绪跳出来,转入理智和超然。
从而体现了文章情感的跌宕起伏之美。
(3)文章的理美:
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不同的人对待挫折的方法大不相同,面对人生的挫折,屈原选择了壮烈,投身汨罗;面对人生的挫折,李白选择了潇洒,畅游天下;面对人生的挫折,苏轼选择了旷达,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尽人事而顺自然,更主要的是一种旷达,一种洒脱,一种理智和超然,这实在是一种大彻悟、大智慧。
正因为苏轼如此,方成就了千古文豪!
直到今天,这依然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4)文章将情、景、理有机结合起来:
第三段通过“客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赤壁赋 导学案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