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对口高职语文试题.docx
- 文档编号:30723827
- 上传时间:2023-08-19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6.38KB
山东对口高职语文试题.docx
《山东对口高职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对口高职语文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对口高职语文试题
山东省2008年高等职业教育对口招生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24分,每小题2分)
1.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也想返回身来,纵缰驰马,奔腾于广袤无①垠(yín)的②塞(sāi)外草原之上,③逶(wěi)迤翻腾的幽④燕(yān)群山之间,然后随着那蜿蜒南去的老龙头,纵身跳进那碧波万⑤顷(qǐnɡ)的渤海老洋里,去一洗那炎夏⑥溽(rù)暑的汗水,关山万里的风尘……
A.①③④⑥B.①④⑤⑥
C.①②③⑤D.②④⑤⑥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您的棋艺实在高明,我只有甘败下风。
B.联合国维和部队进住后,这一地区箭拔弩张的局面才得以缓和。
C.没有经过调查研究,就贸然下结论,这种结论很难站得住脚。
D.按装工人下午就到,我们需要提前做好准备。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华佗了一种叫麻沸散的麻醉剂,它可在做手术时减轻病人的痛苦。
②近年来,我国水电建设取得骄人业绩,正在兴建的发电工程规模空前。
③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高低,关键看他知识储备量的多少。
储备量大的人水平不一定很高,能力不一定很强,甚至写不出得体的文章,能写出一手好文章的人储备量一定不小,这是毫无疑问的。
A.配制水利因为所以
B.配制水力虽然但
C.配置水利虽然但
D.配置水力因为所以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儿的书真全,什么诗歌啊,小说啊,报告文学啊,全有!
B.中国每年人均总要吃四、五百斤粮食,还要有种子、饲料和工业用粮。
C.记者一走进售票处,马上就有工作人员迎上来,问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助?
D.他们帮助农民打井、收麦、积肥、修建礼堂……等。
5.下列句子中成语的运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法律考试中,有些同学竟对“法人”“行政处罚”等基本概念素昧平生。
B.当今中国人的服装款式,亦步亦趋地紧跟世界发展潮流,令人赞赏。
C.因为云的变化是扑朔迷离的,所以看云识天气,必须要有丰富的经验。
D.张明要被单位辞退的消息不胫而走,大家议论纷纷。
6.下列各句中,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对行政权力进行有效监督,是能否防治腐败的关键。
B.他的画作色调和谐,风格清新,得到了评论界的一致好评。
C.李经理同意挪用备用金要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
D.在奥运会上,许多运动员创造了一项又一项前所未有的新记录。
7.下列句子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敬请您担任我们的课外辅导员,如能得到应允,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
B.您的文章的确有不少错误,我给斧正了一些。
C.蒙您帮忙,深表感激,明天我将于百忙中专程前去致谢。
D.您的礼物我收到了,真是“礼轻情义重”啊!
8.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正确的一项是
①这样可以记得牢,成为自己的东西。
②多读多抄,这二“多”是必须保证的。
③有的书必须多读,特别是一些范文最好能读到可以背诵的程度。
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⑤除了多读以外,还要多抄,把重点的、关键的词语抄下来时时翻阅。
A.②③⑤①④B.④③⑤②①
C.③⑤①②④D.④③⑤①②
9.对下列句子中重音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我居然进入了当时最高的学府——辅仁大学中文系。
(强调有能力)
B.冰冻灾害持续二十多天,给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损失。
(强调损失的程度)
C.我和王明一起去过青岛。
(强调并不陌生)
D.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
(强调不谙世事)
10.下列应用文的结束语与相关文种的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上报告如无不妥,建议批转有关单位研究执行(呈报性报告)
B.是否妥当,请批示(请示)
C.如蒙录用,请赐回信(求职信)
D.谨向您致以衷心的慰问(慰问信)
11.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黍离》采用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将忧愤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B.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元和十年”,是以帝王年号纪年;“戊戌变法”中的“戊戌”,则是以天干地支纪年。
C.司马迁的《史记》、范晔的《汉书》、班固的《后汉书》和陈寿的《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D.《选择与安排》的作者朱光潜与《左忠毅公逸事》的作者方苞都是安徽桐城人。
12.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A.第一、二句是说,随着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但总摆脱不了离别之情。
B.第三句是说,这曲子一直牵动着征戍者的情思。
“听不尽”,是怨?
是叹?
意味深长。
C.最后一句的意思是,清冷的月光照在绵亘起伏的长城上,意境寥廓而悲凉。
D.这首诗采用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前三句写景,层层深入,为末句抒情蓄势。
二、(18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8题。
(一)
①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
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凌乱。
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这一问题特别重要。
我所谓“持续性”,有些是时间的持续;有些是在空间转移的持续,但是由于作品或者观赏者由一个空间逐步转入另一空间,所以同时也具有时间的持续性,成为时间、空间的综合的持续。
②音乐就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
我们往往可以听到在一首歌曲或乐曲从头到尾持续的过程中,总有一些重复的乐句、乐段——或者完全相同,或者略有变化。
作者通过这些重复而取得整首乐曲的统一性。
③音乐中的主题和变奏也是在时间持续的过程中,通过重复和变化而取得统一的另一例子。
在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中,我们可以听到持续贯串全曲的、极其朴素明朗的“鳟鱼”主题和它的层出不穷的变奏。
但是这些变奏又“万变不离其宗”——主题。
水波涓涓的伴奏也不断地重复着,使你形象地看到几条鳟鱼在这片伴奏的“水”里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嬉戏,从而使你“知鱼之乐”焉。
13.下列对第①段中加点的“这一问题”和“持续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问题”指艺术创作中的重复与变化的问题。
B.“持续性”可以是时间的持续,或者空间转移的持续。
C.“这一问题”指艺术创作中只有变化而无重复的问题。
D.“持续性”可以是同时表现为时间和空间转移上的持续。
14.作者以《鳟鱼》为例,说明的观点是
A.音乐中的主题持续贯串全曲,极其朴素明朗。
B.一首持续的乐曲总有重复的乐句、乐段,作者通过这些重复取得整首乐曲的统一性。
C.音乐的变奏“万变不离其宗”——主题。
D.音乐中的主题和变奏是在时间持续的过程中,通过重复和变化而取得统一的。
15.下列不能体现“重复与变化相统一”这一艺术规律的一项是
A.宋朝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B.商业区悬挂众多的某个知名品牌的广告宣传画
C.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D.芭蕾舞剧《天鹅湖》
(二)
①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近日在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发表题为《为什么要探索太空》的演讲时说,在地球之外的其他星球上可能存在原始生命,人类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太空探索时代。
②全身瘫痪的霍金蜷缩在轮椅中,通过语音合成器向在场的聆听者传递自己的太空畅想。
这位身体无力却思想飞扬的科学大师说,如果外星生命有足够智慧,以至于能向太空中发送信号,那么他们肯定也聪明到了可以制造破坏性核武器的地步了。
他本人倾向于这样一种假设——宇宙间的原始生命是非常普遍的,但是智能生命却相当罕见。
③霍金还表示,应加大太空投入,以迎来一个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的“宇宙大发现”时代。
霍金说:
“现在的情况有点像1492年之前的欧洲,人们也许会认为让哥伦布去航海纯粹是浪费钱。
但新大陆的发现却让世界得到了根本改变。
”
④霍金大胆预言,假如人类的历程再走100万年,“人类的足迹必将进入那些从未涉足过的宇宙空间”。
⑤霍金说,“宇宙大发现”将带来比发现新大陆的“地理大发现”更巨大的影响,彻底改变人类的未来。
他认为,人类将在30年内在月球上建立基地,以开展长期的宇宙探索活动;在200年至500年内,人类将发明新的推进系统,让在太阳系外的宇宙空间开展载人探索变得可能。
16.霍金认为“宇宙大发现”的意义是
A.让世界得到根本改变。
B.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作用完全可以画等号。
C.将彻底改变人类的未来。
D.让人类的足迹进入那些从未涉足过的宇宙空间。
17.第③段中“现在的情况”指的是
A.1492年之前,欧洲科学技术非常落后。
B.人们看到了新大陆的发现给世界带来的巨大变化。
C.我们即将迎来一个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的“宇宙大发现”时代。
D.在太空探索上投入不足,但太空探索的意义却非同寻常。
18.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霍金认为,如果人类再过100万年,就一定会进入那些还没到过的宇宙空间。
B.霍金预言,为了开展长期的宇宙探索活动,人类30年内将会在月球上建立基地。
C.宇宙间确实存在原始生命,但是智能生命相当罕见。
D.霍金演讲的目的是让我们认识到探索太空对人类未来的巨大影响,进而增加太空投入,以迎来“宇宙大发现”时代。
三、(8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2题。
(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而语之曰:
“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
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①,民人给②,官无留事③,东方以宁。
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誉也。
”封之万家。
召阿④大夫语曰:
“自子之守阿,誉言日闻。
然使使视阿,田野不辟,民贫苦。
昔日赵攻甄,子弗能救。
卫取薛陵,子弗知。
是子以币厚吾左右以求誉也。
”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皆并烹之。
……于是齐国震惧,人人不敢饰非,务尽其诚。
齐国大治。
(节选自《史记》)
【注释】①辟:
开辟,开垦。
②给:
富足。
③留事:
积压的事情。
④阿:
东阿邑。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A.(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而语之曰王语暴以好乐
B.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誉也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C.及左右尝誉者皆并烹之吾尝终日而思矣
D.齐国大治故治国无法则乱
20.下列各句中,与“自子之居即墨也”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B.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C.善刀而藏之D.久之,闻左公被炮烙
2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毁言日至”中的“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B.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C.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D.项伯杀人,臣活之
22.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诋毁即墨大夫的话每天都有,但是东方安宁,所以齐威王依然“封之万家”。
B.齐威王把阿大夫和身边为阿大夫说好话的人都处以烹刑。
C.齐国大治的原因是齐威王了解实情,对官吏赏罚分明。
D.文段采用对比手法突出表现了“赞美即墨大夫”这一主旨。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四、(8分)
23.翻译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
(2分)
人人不敢饰非,务尽其诚。
24.补写下面文段中名句的空缺部分。
(任选三句)(3分)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朱自清发现了海的迷人,“海水那么绿,那么酽,
(1)”;李白写下了山的崔嵬,“天姥连天向天横,
(2)”;刘鹗描尽了音乐的神韵,“有如花坞春晓,
(3)”。
不仅如此,思念也是一种美,“但愿人长久,(4)”;豪迈更是一种美,“(5),一览众山小”。
可见,只要善于发现,美无处不在。
25.以“奥运来了”为开头写一段话,要求运用排比句式,语言生动流畅,不超过60字(包括标点符号)。
(3分)
五、(12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6~31题。
“琼西,亲爱的,”苏俯着身子对她说,“你答应我闭上眼睛,不要瞧窗外,等我画完,行吗?
明天我非得交出这些插图。
我需要光线,否则我就拉下窗帘了。
”
“你不能到那间屋子里去画吗?
”琼西冷冷地问道。
“我愿意呆在你跟前,”苏说,“再说,我也不想让你老看着那些讨厌的长春藤叶子。
”
…………
“你睡一会吧,”苏说道,“我得下楼把贝尔门叫上来,给我当那个隐居的老矿工的模特儿。
我一会儿就回来的。
不要动,等我回来。
”
老贝尔门是住在她们这座楼房底层的一个画家。
他年过六十,有一把像米开朗基罗的摩西雕像那样的大胡子,这胡子长在一个像半人半兽的森林之神的头颅上,又鬈曲地飘拂在小鬼似的身躯上。
贝尔门是个失败的画家。
他操了四十年的画笔,还远没有摸着艺术女神的衣裙。
他老是说就要画他的那幅杰作了,可是直到现在他还没有动笔。
几年来,他除了偶尔画点商业广告之类的玩意儿以外,什么也没有画过。
他给艺术区里穷得雇不起职业模特儿的年轻画家们当模特儿,挣一点钱。
他喝酒毫无节制,还时常提起他要画的那幅杰作。
除此以外,他是一个火气十足的小老头子,十分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专门保护楼上画室里那两个年轻女画家的一只看家狗。
苏在楼下他那间光线黯淡的斗室里找到了嘴里酒气扑鼻的贝尔门。
一幅空白的画布绷在一个画架上,摆在屋角里,等待那幅杰作已经二十五年了,可是连一根线条还没等着。
苏把琼西的胡思乱想告诉了他,还说她害怕琼西自个儿瘦小柔弱得像一片叶子一样,对这个世界的留恋越来越微弱,恐怕真会离世飘走了。
老贝尔门两只发红的眼睛显然在迎风流泪,他十分轻蔑地嗤笑这种痴呆的胡思乱想。
“什么,”他喊道,“世界上真会有人蠢到因为那些该死的长春藤叶子落掉就想死?
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这种怪事。
不,我才不给你那隐居的矿工糊涂虫当模特儿呢。
你干吗让她胡思乱想?
唉,可怜的琼西小姐。
”
“她病得很厉害很虚弱,”苏说,“发高烧发得她神经昏乱,满脑子都是古怪想法。
好吧,贝尔门先生,你不愿意给我当模特儿,就拉倒,我看你是个讨厌的老——老啰唆鬼。
”
“你简直太婆婆妈妈了!
”贝尔门喊道,“谁说我不愿意当模特儿?
走,我和你一块去。
我不是讲了半天愿意给你当模特儿吗?
老天爷,琼西小姐这么好的姑娘真不应该躺在这种地方生病。
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我们就可以都搬出去了。
一定的!
”
26.文段中“摸着艺术女神的衣裙”是个比喻的说法,它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27.贝尔门为什么把那些叶子称为“该死的长春藤叶子”?
这表现了贝尔门怎样的思想感情?
28.苏找贝尔门当模特儿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贝尔门为什么一开始不愿意给苏当模特儿?
29.在对贝尔门的描写中,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两种描写方法?
30.根据文中的描写,用简要的语言说一说贝尔门是怎样的一个人。
31.文中贝尔门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对此,有人说,这表现了贝尔门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也有人说,这表现了贝尔门性格中喜欢吹牛、光说不做的缺点。
就这一问题,简单发表你的看法。
六、(30分)
3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小巨人因为没有一双合脚的鞋,饱尝了“穿小鞋”的痛苦。
后来父亲花了很大的代价为他买了一双合脚的球鞋,小巨人如获至宝,倍加珍惜,因为他尝到了“穿一双合脚的鞋行路”的甜头。
穿鞋如此,人生的各方面莫不如此:
学习要有合适的方法,工作应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创业需要和谐的外部环境,生活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
请以“穿一双合脚的鞋行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题目自拟,不少于700字。
山东省2008年高等职业教育对口招生考试
语文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24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B
C
B
A
D
B
A
D
C
A
C
D
二、(本大题共6个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18分)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C
D
B
C
D
C
三、(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8分)
题号
19
20
21
22
答案
D
A
B
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四、(本大题共3个小题,满分8分)
23.[答案]人人不敢掩饰错误,一定竭尽他的诚心。
[评分标准]本题2分。
“饰”与“务”的翻译,每错一处扣1分。
24.[答案]
(1)会带你到梦中去
(2)势拔五岳掩赤城(3) 百鸟乱鸣
(4)千里共婵娟(5)会当凌绝顶
[评分标准]本题3分,答对一句得1分,答对3句即得满分,不倒扣分。
句中有错别字或漏字、添字,该句不得分。
25.[答案]示例:
古老的长城伸出了热情的手臂,滔滔的黄河奏响了欢乐的乐章,雄伟的泰山敞开了博大的胸怀。
[评分标准]本题3分,使用排比句式,语言生动流畅,即可得3分。
未使用排比手法的,不得分;有错别字的,扣1分。
五、(本大题共6个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12分)
26.[答案]指在绘画(艺术)上的成功
[评分标准]本题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27.[答案]因为琼西把自己的生命和长春藤叶联系起来(或:
琼西因为长春藤叶落掉而失去了生的希望)。
表现了贝尔门对琼西的关心、爱护之情。
[评分标准]本题2分,每答对一问得1分。
意思对即可得分。
28.[答案]苏的目的是让贝尔门以当模特儿为名,两人一起去陪伴、开导琼西,冲淡她的悲观情绪。
在听到琼西的病后,他没有心情去当模特儿(或:
他一时没有明白苏的真正用意)。
[评分标准]本题2分,每答对一方面得1分。
意思对即可得分。
29.[答案]肖像(外貌)描写语言描写
[评分标准]本题2分,每答对一问得1分。
30.[答案]贝尔门是一个穷困潦倒、外表粗俗(或丑陋)而内心善良、高尚的失败的画家。
[评分标准]本题2分,对外表和内心的概括各占1分。
意思对即可得分。
31.[答案]示例一:
表现了贝尔门对艺术的执著追求。
因为贝尔门时常提及那幅“杰作”,说明他渴望艺术上的成功;他的画室里一直准备着画架、画布,说明他没有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
示例二:
表现了贝尔门性格中喜欢吹牛、光说不做的缺点。
因为贝尔门是个失败的画家,除了商业广告之外,什么也没有画过;他的画布、画架放在屋角里,但二十五年没有动笔。
[评分标准]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不求标准答案,学生可以同意其中的一种看法,也可以另外发表自己的看法,只要符合文意,言之成理即可。
如果答案背离了小说的人物和情节,理由不能说明观点,不得分。
六、(30分)
32.评分标准见下表。
一类
(30—25分)
二类
(24—18分)
三类
(17—0分)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30—29
28—27
26—25
24—23
22—20
19—18
17—14
13—6
5—0
立意新颖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结构严谨
语言生动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内容空泛
结构混乱
语病较多
[说明]①不写题目扣2分;
②不足700字,每少50字扣1分;
③错别字每3个扣1分,重复的不计,最多扣3分;
④书写不工整,字迹潦草,不能进入一类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 对口 高职 语文试题